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产学研融合视域下福厦泉科技创新走廊发展对策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兰筱琳 高银燕 《市场周刊》 2023年第2期44-47,共4页
2021年11月公布的《福建省“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专项规划》中明确指出,要“推动沿福厦泉轴线打造科技创新走廊”,该走廊的建设将有助于实现福建省内部城市群的均衡发展以及海峡两岸合作关系走深走实,有助于形成我国东南沿海更大范围... 2021年11月公布的《福建省“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专项规划》中明确指出,要“推动沿福厦泉轴线打造科技创新走廊”,该走廊的建设将有助于实现福建省内部城市群的均衡发展以及海峡两岸合作关系走深走实,有助于形成我国东南沿海更大范围的协同创新高地,从而构建“多引擎、高效能”的区域创新梯度格局,推动福建形成全国创新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文章将通过分析走廊节点城市———福州、厦门和泉州的产学研融合基础,找出福厦泉科创走廊建设的重点和痛点,从而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厦泉 科技创新走廊 产学研
下载PDF
福建沿海主要城市入境旅游客源市场结构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唐得昊 林岚 +1 位作者 刘树明 叶琴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2010年第4期17-24,共8页
入境旅游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当前,福建省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改革开放稳步推进,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增加,为福建省大力发展入境旅游带来了新的机遇.本研究选取福州、厦门、泉州、漳州(其入境客源总量... 入境旅游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当前,福建省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改革开放稳步推进,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增加,为福建省大力发展入境旅游带来了新的机遇.本研究选取福州、厦门、泉州、漳州(其入境客源总量占全省入境客源总量的85%)4个城市作为研究对象,主要运用转移-份额(SSM)分析并结合波士顿矩阵法,分析这4个城市的入境旅游客源市场结构、市场竞争力及其总体发展潜力特征,提出优化主体客源市场,做好多样化旅游市场的目标定位;加强旅游市场细分营销,凸显区域竞争优势;深挖城市旅游市场潜力,促进城市之间联动发展等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入境旅游 客源市场结构 SSM分析 福州 厦门 泉州 漳州
下载PDF
总部经济的实践与福建省的思路探讨 被引量:2
3
作者 卢志渊 张俺元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9年第1期47-52,共6页
总部经济以其积极的效应而被许多城市所重视。福建省要成就海峡西岸经济区,必须在福州、厦门、泉州这三城市培育总部经济,而比较三城市的产业基础与城市功能,三城市发展总部经济的首要任务应各有侧重。
关键词 总部经济 福州 厦门 泉州
下载PDF
城市群型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科技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测度研究——以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例 被引量:9
4
作者 李文梅 韩蓄 陈舒 《科技管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3期1-10,共10页
以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例,选取2016—2020年自创区内各地市级区域统计数据,基于熵值法和灰色关联分析法,构建城市群型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科技创新耦合协调模型并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认为,从科技创新发展水平看,... 以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例,选取2016—2020年自创区内各地市级区域统计数据,基于熵值法和灰色关联分析法,构建城市群型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科技创新耦合协调模型并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认为,从科技创新发展水平看,自创区的科技创新发展综合水平整体呈增长趋势,但城市间差异显著;从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看,各地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距;从时间趋势看,自创区科技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度总体呈现缓慢增长趋势;从空间格局看,耦合协调度在各地市间有差距,厦门耦合协调度略高于福州,而泉州耦合协调度相对较低;从两系统内部看,创新发展与协调发展的关联性最强,福州的科技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各子系统的关联性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科技创新 经济高质量发展 灰色关联分析 耦合协调度
下载PDF
基于融入-隔离双向对比的流动人口主观社会融合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福厦泉城市群为例 被引量:17
5
作者 肖宝玉 朱宇 林李月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2796-2807,共12页
基于2017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选取福厦泉城市群,构建融入-隔离对比的指标体系,探讨了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的主观社会融合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的主观社会融合程度较高,但融入与隔离并存,且以融入为主。②流动人... 基于2017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选取福厦泉城市群,构建融入-隔离对比的指标体系,探讨了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的主观社会融合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的主观社会融合程度较高,但融入与隔离并存,且以融入为主。②流动人口主观社会融合受流迁模式、社会网络、生计资本、制度政策和人口特征等因素综合影响:宏观上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能显著地增强融入、削弱隔离,淡化了户籍制度造成的融入障碍;中观上在流入地加强社会交往和积极参加组织活动、改善住房和提高收入确实有助于流动人口在流入地增强融入、减弱隔离,但基于流出地方向的土地预期收益、家庭困难及乡土依恋等主客观因素则增强了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的主观隔离、削弱了主观融入;微观上近距离、长时段和家庭化迁移的流动人口主观融入程度较高,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有助于流动人口削弱主观隔离,更好地融入流入地。研究认为应促进流动人口客观融合并使其与主观融合相匹配,改变以流动人口融入当前流入地实现市民化的单向思维,统筹考虑流入地与流出地的双向影响,将流动人口市民化工作重心由落户转向基本公共服务的无差别覆盖,实现流动人口从主观"愿意"到客观"能够"的社会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人口 主观社会融合 影响因素 融入-隔离对比 福厦泉城市群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