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M)-CSF治疗放化疗引起的口腔黏膜炎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5
1
作者 邓清华 朱远 +1 位作者 刘鹏 马胜林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4期277-279,共3页
目的:观察因接受同步放化疗而出现白细胞低下并同时伴有口腔黏膜炎的局部晚期头颈部肿瘤患者,在接受G(M)-CSF治疗以提升白细胞的同时,G(M)-CSF对口腔黏膜炎的治疗作用.方法:15例局部晚期头颈部肿瘤病人在接受同步放化疗中,当白细胞≤1.5... 目的:观察因接受同步放化疗而出现白细胞低下并同时伴有口腔黏膜炎的局部晚期头颈部肿瘤患者,在接受G(M)-CSF治疗以提升白细胞的同时,G(M)-CSF对口腔黏膜炎的治疗作用.方法:15例局部晚期头颈部肿瘤病人在接受同步放化疗中,当白细胞≤1.5×109/L并同时伴有Ⅲ~Ⅳ度口腔黏膜炎时,给予G-CSF(惠尔血)150~300μg/日或G(M)-CSF(生白能)200~300 μg/日,皮下注射,连用5~10 d.结果:所有病人的白细胞均提升至5.0×109/L以上,口腔黏膜炎1例痊愈(CR),8例好转(PR),6例稳定(NC),无1例进展(PD),总有效率(CR+PR)为60%.结论:G(M)-CSF在有效提升白细胞的同时,对同时伴有的口腔黏膜炎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m)-csf 口腔黏膜炎 头颈部肿瘤 同步放化疗 治疗
下载PDF
G(M)-CSF和IVIG对白血病化疗后造血恢复及防治感染的作用
2
作者 马廉 林丽敏 +2 位作者 蒋学武 陈根本 谢阳 《中国输血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33-34,共2页
关键词 白血病 感染 免疫球蛋白 g(m)-csf
下载PDF
成份输血和G(M)-CSF在56例白血病化疗中应用
3
作者 陈隆天 余莲 《福建医药杂志》 CAS 2003年第6期96-97,共2页
关键词 成份输血 g(m)-csf 白血病 化疗 预后
下载PDF
甲醛在有无苯作用下对细胞因子M-CSF、G-CSF和EPO转录的影响
4
作者 袁朗月 问华肖 +1 位作者 魏晨曦 杨旭 《化学与生物工程》 CAS 2016年第8期31-34,38,共5页
研究了甲醛在有无苯作用下对3种细胞因子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和促红细胞生成素(EPO)转录水平的影响。将30只雄性BALA/c小鼠随机分成5组,设为空白对照组、玉米油对照组、苯染毒组、甲醛染毒组、苯与... 研究了甲醛在有无苯作用下对3种细胞因子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和促红细胞生成素(EPO)转录水平的影响。将30只雄性BALA/c小鼠随机分成5组,设为空白对照组、玉米油对照组、苯染毒组、甲醛染毒组、苯与甲醛联合染毒组,每组6只,分别进行玉米油溶液、苯溶液灌胃染毒或甲醛气态吸入染毒;染毒时间模拟工厂工作时间,每天8h,连续两周,第6d、第7d休息,第13d染毒结束;取小鼠的骨髓和肾脏,提取其总RNA,并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细胞因子M-CSF、G-CSF和EPO转录水平的变化进行检测。结果表明,甲醛单独作用可使M-CSF、G-CSF、EPO的转录水平下降;与苯联合后,苯加强了甲醛对M-CSF转录水平的影响、削弱了甲醛对G-CSF和EPO转录水平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醛 m-csf g-csf EPO 转录水平 实时荧光定量PCR
下载PDF
回眸与展望——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临床评价 被引量:5
5
作者 张石革 马国辉 臧靖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05年第3期142-145,共4页
目的:回顾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进展,借以评价其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近年来国内、外文献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于2 0世纪90年代上市的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作为生物工程药品中多肽类的代表,进展十分迅猛,临床应用也同步增多,近期国内、外... 目的:回顾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进展,借以评价其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近年来国内、外文献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于2 0世纪90年代上市的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作为生物工程药品中多肽类的代表,进展十分迅猛,临床应用也同步增多,近期国内、外专业文献的有关报道亦浩如烟海。大量文献证实,应用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可克服肿瘤化疗和放疗引起的骨髓毒性,有利于大量强化治疗,缩短应用肿瘤化疗周期,并减少感染的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单核-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进展 临床应用
下载PDF
参红补血颗粒调控造血因子的作用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李朝政 杨海淼 +3 位作者 张文卓 仇志凯 段青 黄晓巍 《中国药房》 CAS CSCD 2014年第31期2881-2883,共3页
目的:研究参红补血颗粒调控造血因子的作用。方法:采用皮下注射乙酰苯肼,同时腹腔注射环磷酰胺以复制小鼠血虚证模型。60只ICR小鼠随机均分为正常对照(等容生理盐水)组、模型(等容生理盐水)组、复方阿胶(11 ml/kg)组与参红补血颗粒高、... 目的:研究参红补血颗粒调控造血因子的作用。方法:采用皮下注射乙酰苯肼,同时腹腔注射环磷酰胺以复制小鼠血虚证模型。60只ICR小鼠随机均分为正常对照(等容生理盐水)组、模型(等容生理盐水)组、复方阿胶(11 ml/kg)组与参红补血颗粒高、中、低剂量(9、6、3 g/kg)组,灌胃给药,每天1次,连续14 d。酶联免疫法检测小鼠血清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可溶性黏附分子(VCAM-1)含量。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血清G-CSF、M-CSF、VCAM-1含量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与模型组比较,参红补血颗粒高、中剂量组小鼠血清G-CSF含量增加,参红补血颗粒高、低剂量组小鼠血清M-CSF含量增加,参红补血颗粒高、中、低剂量组小鼠血清VCAM-1含量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参红补血颗粒改善血虚证模型小鼠的造血功能可能与增加造血功能相关的细胞因子的含量,及调整模型小鼠的造血微环境状态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红补血颗粒 环磷酰胺 乙酰苯肼 血虚证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可溶性黏附分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