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0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蛋白偶联受体30在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对神经炎症和血脑屏障破坏的影响
1
作者 李智勇 陈政纲 彭俊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24年第2期29-34,共6页
目的探讨G蛋白偶联受体30(GPR30)在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早期脑损伤(EBI)过程中对神经炎症和血脑屏障(BBB)破坏的影响。方法36只雄性大鼠随机分为6组(n=6/组):假手术(Sham)组,SAH(3 h、6 h、12 h、24 h、72 h)组。此外,72只大鼠随机... 目的探讨G蛋白偶联受体30(GPR30)在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早期脑损伤(EBI)过程中对神经炎症和血脑屏障(BBB)破坏的影响。方法36只雄性大鼠随机分为6组(n=6/组):假手术(Sham)组,SAH(3 h、6 h、12 h、24 h、72 h)组。此外,72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n=18/组):Sham组、SAH组、SAH联合过表达GPR30慢病毒阴性载体(SAH+Lv-NC)组、SAH联合过表达GPR30慢病毒载体(SAH+Lv-GPR30)组。通过血管内穿孔建立SAH模型,于SHA大鼠脑室内注射Lv-GPR30。通过神经学评分、脑组织含水量(BWC)检测、伊文思蓝(EBP)染色、苏木精和伊红(HE)染色来分析GPR30对EBI的影响;采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和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分析各种蛋白质和转录水平;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分别测定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结果SAH大鼠脑内注射Lv-GPR30后脑组织中GPR30的表达增加,并改善了大鼠神经功能、神经炎症、BBB破坏和脑水肿程度。过表达GPR30抑制SAH大鼠脑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肽酶9(MMP-9)和基质金属蛋白肽酶2(MMP-2)的表达,以及炎症因子TNF-α、IL-6、IL-1β表达水平,同时提高IL-10的表达水平。结论GPR30能减轻SAH大鼠的神经炎症和BBB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出血 g蛋白偶联受体30 早期脑损伤 血脑屏障 神经炎症
下载PDF
老年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血清骨钙素、G蛋白耦联雌激素受体30水平变化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王志强 姬要可 +2 位作者 李艳华 赵建 孙丽萍 《海南医学》 CAS 2023年第17期2433-2437,共5页
目的研究老年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血清骨钙素、G蛋白耦联雌激素受体30(GPER 30)水平变化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为评估患者预后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0月平顶山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15例老年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于... 目的研究老年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血清骨钙素、G蛋白耦联雌激素受体30(GPER 30)水平变化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为评估患者预后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0月平顶山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15例老年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于脑梗死后第3天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估患者的认知功能,根据有无认知功能障碍分为障碍组(54例,MOCA评分≤26分)和无障碍组(61例,MOCA评分>26分),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血清骨钙素、GPER 30水平,同时比较不同认知障碍程度患者及障碍组中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患者的骨钙素、GPER 30蛋白相对灰度值、GPER 30 mRNA相对表达量,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因素,采用Spearman分析障碍组血清骨钙素、GPER 30水平与认知障碍程度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骨钙素、GPER 30蛋白相对灰度值、GPER30 mRNA相对表达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NIHSS评分、骨钙素、GPER 30蛋白相对灰度值、GPER 30 mRNA相对表达量均是老年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的影响因素(P<0.05);不同认知障碍程度患者的骨钙素、GPER 30蛋白相对灰度值、GPER 30 mRNA相对表达量比较,轻度>中度>重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Spearman分析结果显示,血清骨钙素、GPER 30蛋白相对灰度值、GPER 30mRNA相对表达量与老年脑梗死后认知障碍程度呈正相关(r=0.784、0.715、0.673;P<0.05);障碍组预后良好患者血清骨钙素、GPER 30蛋白相对灰度值、GPER 30 mRNA相对表达量水平明显高于预后不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Spearman分析结果显示,血清骨钙素、GPER 30蛋白相对灰度值、GPER 30 mRNA相对表达量与老年脑梗死后认知障碍预后呈负相关(r=-0.675、-0.663、-0.584;P<0.05)。结论骨钙素、GPER 30蛋白相对灰度值、GPER 30 mRNA相对表达量是老年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的影响因素,其水平变化与认知障碍严重程度及预后均存在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认知功能障碍 骨钙素 g蛋白耦联雌激素受体30 相关性
下载PDF
不同子宫内膜癌细胞系中G蛋白耦联受体30mRNA及蛋白表达观察 被引量:4
3
作者 叶佳 杨晓清 +2 位作者 盛楠 马勤宜 张玉泉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9期31-33,共3页
目的观察不同子宫内膜癌细胞系中G蛋白耦联受体30(GPR30)mRNA及蛋白的表达变化。方法收集正常增生期人子宫内膜组织,原代培养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并鉴定。体外培养人子宫内膜癌细胞系ISK(ERα阳性、ERβ阳性、高分化)、RL95-2(ERα阳性... 目的观察不同子宫内膜癌细胞系中G蛋白耦联受体30(GPR30)mRNA及蛋白的表达变化。方法收集正常增生期人子宫内膜组织,原代培养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并鉴定。体外培养人子宫内膜癌细胞系ISK(ERα阳性、ERβ阳性、高分化)、RL95-2(ERα阳性、ERβ阳性、中分化)、HEC-1-B(ERα阴性、ERβ阳性、中分化)、KLE(ERα阴性、ERβ阴性、低分化)。采用real-time PCR法检测正常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及不同子宫内膜癌细胞系中的GPR30 mRNA,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GPR30蛋白。结果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ISK细胞系、RL95-2细胞系、HEC-1-B细胞系、KLE细胞系中GPR30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016±0.002、0.032±0.004、0.049±0.003、0.051±0.006、0.083±0.001,GPR30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31±0.22、0.57±0.01、1.21±0.04、1.34±0.05、1.77±0.01。各子宫内膜癌细胞系中GPR30 mRNA及蛋白相对表达量均高于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P均<0.05);ISK细胞系中GPR30 mRNA及蛋白相对表达量最低,与RL95-2细胞系、HEC-1-B细胞系、KLE细胞系相比,P均<0.05;KLE细胞系中GPR30 mRNA及蛋白相对表达量高于HEC-1-B细胞系及RL95-2细胞系(P均<0.05)。结论不同子宫内膜癌细胞系中GPR30 mRNA及蛋白均呈高表达,且在高、中、低分化的子宫内膜癌细胞系中表达水平逐渐增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癌 子宫内膜癌细胞系 g蛋白耦联受体30 孕激素受体 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
下载PDF
雌激素受体GPR30通过TXNIP/NLRP3信号通路减弱氧糖剥夺/复氧诱导的BV-2细胞氧化应激损伤和炎症反应
4
作者 李智勇 陈政刚 彭俊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36-640,共5页
目的:通过研究雌激素受体G蛋白偶联受体30(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 30,GPR30)对氧糖剥夺/再灌注(oxygenglucose deprivation and reperfusion,OGD/R)BV-2小胶质细胞的氧化应激损伤和炎症反应的调控作用,探讨其对OGD/R BV-2小胶质细... 目的:通过研究雌激素受体G蛋白偶联受体30(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 30,GPR30)对氧糖剥夺/再灌注(oxygenglucose deprivation and reperfusion,OGD/R)BV-2小胶质细胞的氧化应激损伤和炎症反应的调控作用,探讨其对OGD/R BV-2小胶质细胞的保护作用及其相关机制。方法:取BV-2小胶质细胞ODG 4 h后再灌注2、4、6或12 h。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GPR30的蛋白表达水平。将pcDNA3.1、pcDNA3.1-GPR30、sh-NC、sh-GPR30质粒转染BV-2小胶质细胞,OGD 4 h后再灌注12 h。qRT-PCR检测GPR30 mRNA的表达水平,验证其转染效率,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GPR30、硫氧还蛋白相互作用蛋白(thioredoxin-interactingprotein,TXNIP)、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OD-like receptor thermal protein domain associated protein 3,NLRP3)、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剪切体-1(cleaved cysteinyl aspartate specific proteinase-1,cleaved Caspase-1)的蛋白表达水平,ELISA检测细胞中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白细胞介素-18(interleukin-18,IL-18)水平。结果:GPR30在OGD/R后显著上升,在6 h时达到峰值,而在12 h时与对照组没有显著差异。随后确定OGD处理4 h,复氧12 h的时间点进行后续实验。qRT-PCR验证慢病毒转染成功,与对照组相比,OGD/R组细胞中ROS、MDA、TNF-α、IL-6、IL-1β、IL-18水平及TXNIP、NLRP3、cleavedCaspase-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上升,SOD活性显著下降(P<0.05);过表达GPR30抑制了ROS、MDA、TNF-α、IL-6、IL-1β、IL-18水平及TXNIP、NLRP3、cleaved-Caspase-1蛋白表达水平,促进了SOD活性;而干扰GPR30表达发挥了相反的作用。结论:GPR30能抑制ODG/R处理后BV-2细胞内TXNIP/NLRP3信号通路分子的表达,抑制ODG/R诱导的BV-2细胞氧化应激损伤和炎症反应,这可能是其保护ODG/R细胞的分子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蛋白偶联受体30 氧糖剥夺/再灌注 BV-2 小胶质细胞 氧化应激损伤 炎症反应
下载PDF
G蛋白耦联受体30表达水平与子宫肌瘤发生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黄晓燕 李伟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7年第11期1578-1581,共4页
目的:探讨G蛋白耦联受体30(GPR30)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与子宫肌瘤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10月至2016年5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妇产科收治的30例子宫肌瘤患者组织样本及子宫肌瘤旁正常平滑肌组织样本为研究对象。采用RT... 目的:探讨G蛋白耦联受体30(GPR30)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与子宫肌瘤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10月至2016年5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妇产科收治的30例子宫肌瘤患者组织样本及子宫肌瘤旁正常平滑肌组织样本为研究对象。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并比较GPR30在子宫肌瘤组织及周围正常肌层组织中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的差异。结果:与正常子宫肌层组织比较,子宫肌瘤组织GPR30 mRNA和蛋白表达均显著增高(均P<0.05);且子宫肌瘤组织中GPR30蛋白水平是正常子宫肌层组织中的3.9倍。与首发子宫肌瘤组织比较,复发子宫肌瘤组织中GPR30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增高(均P<0.05),且GPR30蛋白表达为首发子宫肌瘤的1.6倍;与直径<5 cm子宫肌瘤组织比较,直径≥5 cm子宫肌瘤组织中GPR30 mRNA和蛋白表达均显著增高(均P<0.05),且GPR30蛋白表达为直径<5 cm子宫肌瘤组织的1.6倍;与单发子宫肌瘤组织比较,多发子宫肌瘤组织中GPR30 mRNA和蛋白表达均显著增高(均P<0.05),且GPR30蛋白表达为单发子宫肌瘤的1.5倍。结论:GPR30与子宫肌瘤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肌瘤 g蛋白耦联受体30 雌激素
下载PDF
G蛋白耦联受体30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在子宫内膜腺癌中的表达
6
作者 朱其舟 舒宽勇 《国际妇产科学杂志》 CAS 2013年第1期93-96,F0003,共5页
目的:探讨G蛋白耦联受体30(GPR30)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在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表达的意义及其关系。方法:20例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EAH)组织、50例子宫内膜腺癌(EAC)组织,采用免疫组化EliVision二步法检测各组组织中GPR30和EGFR表达情... 目的:探讨G蛋白耦联受体30(GPR30)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在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表达的意义及其关系。方法:20例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EAH)组织、50例子宫内膜腺癌(EAC)组织,采用免疫组化EliVision二步法检测各组组织中GPR30和EGFR表达情况,另设20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标本作为对照组。分析GPR30和EGFR的表达与子宫内膜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对照组、EAH组、EAC组组织中GPR30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45.0%和74.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EAH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EAC组显著高于EAH组(P<0.05);GPR30表达与EAC组织病理学分级有关(P<0.05),但与其他临床病理特征无关(P>0.05)。EGFR在对照组、EAH和EAC组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0.0%、40.0%和70.0%,EAC组显著高于EAH组和对照组(P<0.05,P<0.001),但EAH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EAC组中,EGFR表达与手术-病理分期、组织病理学分级和肿瘤直径有关(P<0.05),与其他临床病理参数无关(均P>0.05)。EAC组中GPR30和EGFR表达呈正相关(r=0.308,P<0.05)。结论:GPR30和EGFR的过表达可能与子宫内膜腺癌的发生发展相关。GPR30和EGFR在子宫内膜腺癌中表达呈正相关,两者间可能存在相互作用。GPR30和EGFR可能成为治疗子宫内膜癌更为有效的新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肿瘤 腺癌 受体 表皮生长因子 预后 免疫组织化学 g蛋白耦联受体30 g蛋白耦联雌激素受体
下载PDF
4-羟基他莫昔芬通过雌激素受体GPR30激活ezrin蛋白促进人乳腺癌MCF-7细胞迁移 被引量:7
7
作者 游昕超 王庭槐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804-809,共6页
目的:观察4-羟基他莫昔芬(OHT)对人乳腺癌细胞株MCF-7迁移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贴壁培养雌激素受体阳性人乳腺癌细胞株MCF-7,细胞划痕愈合实验观察OHT对MCF-7细胞迁移的影响,Western blotting检测c-Src/p-Src和ezrin/p-ezrin蛋白... 目的:观察4-羟基他莫昔芬(OHT)对人乳腺癌细胞株MCF-7迁移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贴壁培养雌激素受体阳性人乳腺癌细胞株MCF-7,细胞划痕愈合实验观察OHT对MCF-7细胞迁移的影响,Western blotting检测c-Src/p-Src和ezrin/p-ezrin蛋白的表达。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单独给予MCF-7细胞雌二醇(E2)和OHT都能促进细胞迁移,OHT不能抑制E2对MCF-7细胞的促迁移效应。(2)OHT促进MCF-7细胞迁移最大效应浓度约为5μmol/L,在6 h即能观察到明显促迁移效用。(3)OHT和雌激素受体G蛋白偶联受体30(GPR30)激动剂G1都能明显增加p-Src和p-ezrin蛋白表达。(4)分别用G15和PP2阻断GPR30和Src后,OHT激活ezrin作用都能被阻断。结论:OHT可能通过结合GPR30后激活Src蛋白,进而磷酸化激活ezrin,介导细胞骨架重构并促进MCF-7细胞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羟基他莫昔芬 g蛋白偶联受体30 EZRIN蛋白
下载PDF
探讨G蛋白偶联受体30(GPR30)在宫颈病变及宫颈癌发生中的作用 被引量:3
8
作者 符敏 瞿全新 《医疗装备》 2016年第2期96-97,共2页
目的:探讨G蛋白偶联受体30(GPR30)在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表达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法检测GPR30在正常宫颈组织、CIN和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分析GPR30表达与临床病理的联系;初步探讨GPR30在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目的:探讨G蛋白偶联受体30(GPR30)在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表达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法检测GPR30在正常宫颈组织、CIN和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分析GPR30表达与临床病理的联系;初步探讨GPR30在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结果:正常组、CIN组及宫颈癌组中,GPR30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3.3%、53.3%、81.2%,其中宫颈癌GPR30阳性表达率最高,分别高于高级别CIN组及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03,P=0.036;χ^2=19.288,P=0.001);高级别CIN组GPR30阳性表达率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125,P=0.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前病变 宫颈癌 g蛋白偶联受体30
下载PDF
G蛋白耦联受体30对去卵巢小鼠子宫中toll样受体4分布与表达的影响
9
作者 刘红改 王璐 +2 位作者 代盈盈 于得水 赵慧英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65-269,共5页
目的探讨雌激素膜性受体G蛋白耦联受体30(GPR30)在子宫免疫中的作用。方法将80只小鼠分为假手术(sham)组、卵巢摘除(OVX)组、OVX注射0.1nmol、0.5nmol和2.5nmol GPR30激动剂G1组及OVX小鼠注射0.1nmol、0.5nmol和2.5nmol GPR30拮抗剂G15... 目的探讨雌激素膜性受体G蛋白耦联受体30(GPR30)在子宫免疫中的作用。方法将80只小鼠分为假手术(sham)组、卵巢摘除(OVX)组、OVX注射0.1nmol、0.5nmol和2.5nmol GPR30激动剂G1组及OVX小鼠注射0.1nmol、0.5nmol和2.5nmol GPR30拮抗剂G15组,分别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及实时定量PCR技术,对子宫中toll样受体4(TLR4)的分布及TLR4 mRNA的表达量进行研究。结果 TLR4免疫反应阳性产物主要分布在小鼠子宫的内膜上皮、腺上皮及间质细胞;G1高浓度组中TLR4的免疫组织化学阳性着色强度显著低于其他组(P<0.01),去卵巢小鼠给予GPR30拮抗剂G15后,TLR4的相对表达量随G15浓度的升高而升高,各浓度组间TLR4的相对表达量显著性变化差异同OVX+G1组。各组小鼠子宫中TLR4 mRNA的表达量变化与TLR4相对表达量变化一致。结论 GPR30可下调子宫中TLR4的表达,并可能介导雌激素参与子宫的局部免疫功能的调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蛋白耦联受体30 子宫 TOLL样受体4 免疫组织化学SP法 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去卵巢小鼠
下载PDF
雌激素受体GPR30、ERα和PR在甲状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相关性 被引量:13
10
作者 李飞 罗浩军 +2 位作者 罗平 杨光伦 涂刚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6期1691-1694,共4页
目的探讨雌激素受体GPR30、ERα和PR在甲状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方法选取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病理科2006-2009年101例甲状腺癌组织标本,包括乳头状腺癌83例、滤泡状腺癌9例、髓样癌6例、未分化腺癌3例,患者年龄45.9(9~93... 目的探讨雌激素受体GPR30、ERα和PR在甲状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方法选取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病理科2006-2009年101例甲状腺癌组织标本,包括乳头状腺癌83例、滤泡状腺癌9例、髓样癌6例、未分化腺癌3例,患者年龄45.9(9~93)岁;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甲状腺癌组织中GPR30、ERα和PR的表达,分析其与肿瘤临床病理特征之间,以及相互间的差异。结果甲状腺癌组织中GPR30、ERα和PR主要表达于细胞质,少量表达于细胞核,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8.2%、85.1%、79.2%;除在≥45岁年龄组患者肿瘤中ERα表达率高于〈45年龄组外(r=-0.2383,P〈0.05),GPR30和ERα的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病理类型、TNM分期等临床病理因子及患者MAC IS预后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GPR30与ERα(r=0.2518)、PR(r=0.3207)的表达呈正相关。结论雌激素受体GPR30和ERα共同参与甲状腺癌的发生、发展,可能是潜在的治疗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癌 雌激素受体 g蛋白偶联受体30 ERΑ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G蛋白偶联受体30和磷酸化AKT在子宫内膜腺癌中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9
11
作者 郭瑞霞 郭会敏 +2 位作者 苑中甫 史惠蓉 乔玉环 《现代妇产科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881-884,共4页
目的:探讨G蛋白偶联受体30(GPR30)和磷酸化AKT(P-AKT)在子宫内膜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相互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0例增生期子宫内膜,49例子宫内膜增殖症,55例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GPR30和P-AKT的表达。结果:GPR30蛋白在子宫内... 目的:探讨G蛋白偶联受体30(GPR30)和磷酸化AKT(P-AKT)在子宫内膜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相互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0例增生期子宫内膜,49例子宫内膜增殖症,55例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GPR30和P-AKT的表达。结果:GPR30蛋白在子宫内膜腺癌、子宫内膜增殖症的阳性表达率(81.8%、67.3%)均明显高于增生期子宫内膜中的阳性表达率(20.0%);子宫内膜增殖症中GPR30蛋白在单纯型增生子宫内膜(SH)、复杂型增生子宫内膜(CH)和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AH)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0.0%(3/10),70.0%(14/20)和84.2%(16/19),AH和SH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P-AKT在子宫内膜腺癌、子宫内膜增殖症的阳性表达率(78.2%、71.4%)均显著高于增生期子宫内膜中的阳性表达率(20.0%);子宫内膜增殖症中P-AKT蛋白在SH、CH、AH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0.0%(4/10),65.0%(13/20)和94.7%(18/19),AH与SH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子宫内膜腺癌GPR30、P-AKT蛋白阳性表达率与组织分化程度、FIGO分期及患者是否绝经有关,在中、低分化组(P=0.023;P=0.009)、FIGOⅡ~Ⅲ期(P=0.039;P=0.017)及绝经后(P=0.046;P=0.031)较高。肌层浸润较深的子宫内膜腺癌P-AKT蛋白表达水平高于肌层浸润较浅者(P=0.042)。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GPR30与P-AKT蛋白表达呈正相关(P<0.001)。结论:GPR30和P-AKT活化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肿瘤 g蛋白偶联受体30 磷酸化-AKT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雌激素膜性受体GPR30/GPER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5
12
作者 朱其舟 舒宽勇 《国际妇产科学杂志》 CAS 2010年第1期34-38,共5页
雌激素对女性生理变化或病理改变都起到重大的作用。传统理论认为,雌激素通过经典受体ERα/β调控转录反应或介导细胞信号转导。G蛋白耦联受体30(GPR30),又称G蛋白耦联雌激素受体(GPER),是一种新型的雌激素受体,能与雌激素或其衍生物、... 雌激素对女性生理变化或病理改变都起到重大的作用。传统理论认为,雌激素通过经典受体ERα/β调控转录反应或介导细胞信号转导。G蛋白耦联受体30(GPR30),又称G蛋白耦联雌激素受体(GPER),是一种新型的雌激素受体,能与雌激素或其衍生物、拮抗剂特异性结合并发挥生物学效应。近期发现在恶性肿瘤,如乳腺癌、子宫内膜癌、卵巢癌中有GPR30过表达。研究GPR30与恶性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以期在雌激素相关疾病尤其是肿瘤中寻找新的治疗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雌激素膜性受体 g蛋白耦联受体30 g蛋白耦联雌激素受体 恶性肿瘤
下载PDF
雌激素受体GPR30在大鼠下颌下腺组织中的定位、核心片段克隆及序列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陈蕾 王蔼明 +2 位作者 白宏伟 孙绪德 孙影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71-275,共5页
目的探讨雌激素受体G蛋白耦联受体30(GPR30)在大鼠下颌下腺组织中的表达,为进一步研究此受体对下颌下腺的功能调节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取SD大鼠4只,腹腔麻醉后切取下颌下腺,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原位杂交方法进行定位研究;从下颌下腺组织... 目的探讨雌激素受体G蛋白耦联受体30(GPR30)在大鼠下颌下腺组织中的表达,为进一步研究此受体对下颌下腺的功能调节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取SD大鼠4只,腹腔麻醉后切取下颌下腺,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原位杂交方法进行定位研究;从下颌下腺组织中分别提取总RNA,应用RT-PCR方法获得GPR30基因的cDNA核心序列,并进行序列分析。结果大鼠下颌下腺浆液性腺泡及颗粒曲管上皮细胞呈GPR30免疫反应阳性,阳性物质分布于细胞质和细胞膜上,细胞核呈阴性反应。上述细胞同样含有GPR30mRNA杂交信号,信号物质亦分布于细胞质内,细胞核呈阴性反应。经序列分析发现,从大鼠下颌下腺组织中扩增出GPR30基因的特异性条带。结论大鼠下颌下腺浆液性腺泡上皮细胞能够表达雌激素受体GPR30,说明其可能是雌激素快速作用的靶器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雌激素受体 g蛋白耦联受体30 下颌下腺 免疫组织化学 原位杂交 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 大鼠
下载PDF
FGF10对小鼠植入前胚体外发育及2-细胞胚内G蛋白偶联受体30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14
作者 逄丽丽 刘玥 +5 位作者 许颂华 程霄翔 连秀丽 徐渝婷 林凌 王世鄂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 CAS CSCD 2016年第4期299-303,共5页
目的观察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0(FGF10)对小鼠受精卵体外发育和2-细胞胚内G蛋白偶联受体30(GPR30)水平的影响,为进一步探讨FGF10在小鼠植入前胚体外发育中的作用提供依据。方法以M16培养液为对照组,M16中分别添加不同浓度的FGF10为实验组... 目的观察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0(FGF10)对小鼠受精卵体外发育和2-细胞胚内G蛋白偶联受体30(GPR30)水平的影响,为进一步探讨FGF10在小鼠植入前胚体外发育中的作用提供依据。方法以M16培养液为对照组,M16中分别添加不同浓度的FGF10为实验组,收集昆明(KM)雌性小鼠与KM雄性小鼠交配所得的受精卵,分别观察各组受精卵体外发育情况。收集KM小鼠受精卵,分别置于M16和含不同浓度FGF10的M16培养液中培养,获取体外发育的2-细胞胚,采用免疫荧光染色结合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检测细胞内GPR30水平。结果添加FGF10实验组发育到4-细胞胚、桑葚胚和囊胚的比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中以添加浓度为10ng/ml的FGF10实验组的效果最明显。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10ng/ml的FGF10实验组体外发育2-细胞胚内GPR30免疫荧光染色强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FGF10可促进KM小鼠植入前胚的体外发育,其作用可能与上调2-细胞胚内GPR30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0 植入前胚 体外发育 小鼠 g蛋白偶联受体30
下载PDF
氯胺酮对新生大鼠海马区G蛋白偶联受体30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3
15
作者 李建立 尚瑞媛 +3 位作者 刘妹女 何金华 蔚冬冬 容俊芳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218-1221,共4页
目的探讨氯胺酮对新生大鼠海马区G蛋白偶联受体30(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 30, GPR30)表达的影响。方法实验一:随机选取20只健康雄性SD大鼠作为空白对照组(S组,n=20),在饲养1、3、7、14 d时各取出5只处死,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海... 目的探讨氯胺酮对新生大鼠海马区G蛋白偶联受体30(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 30, GPR30)表达的影响。方法实验一:随机选取20只健康雄性SD大鼠作为空白对照组(S组,n=20),在饲养1、3、7、14 d时各取出5只处死,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海马区GPR30阳性细胞数。实验二:10只出生7 d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两组,生理盐水组(C组,n=5)和氯胺酮组(K组,n=5)。连续3 d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1 ml(C组)或氯胺酮75 mg/kg(K组),在末次给药后24 h处死,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海马区cleaved caspase-3阳性细胞数,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海马区GPR30蛋白含量。结果与1 d和3 d比较,7 d和14 d S组大鼠海马区GPR30蛋白含量明显升高(P<0.05);与7 d比较,14 d时S组大鼠海马区GPR30蛋白含量明显升高(P<0.05)。与C组比较,K组海马区cleaved caspase-3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多,GPR30蛋白含量明显降低(P<0.05)。结论氯胺酮诱导发育期大鼠海马细胞凋亡可能与GPR30表达下调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胺酮 g蛋白偶联受体30 新生大鼠 发育期大脑 海马 细胞凋亡
下载PDF
雌激素膜性受体GPR30在子宫内膜癌变过程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
16
作者 朱其舟 舒宽勇 +1 位作者 肖仲清 熊树华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0年第4期38-42,共5页
目的探讨G蛋白耦联受体30(GPR30)在子宫内膜癌变过程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20例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atypical hyperplasia,AH)组织(AH组)、50例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rcinoma,EC)组织(EC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li Vision二步... 目的探讨G蛋白耦联受体30(GPR30)在子宫内膜癌变过程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20例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atypical hyperplasia,AH)组织(AH组)、50例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rcinoma,EC)组织(EC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li Vision二步法检测2组组织中GPR30的表达情况;另设20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作为对照组。分析GPR30的表达与E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5年生存率之间的关系。结果对照组、AH组、EC组组织中GPR30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45.0%、74.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AH组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EC组显著高于AH组(P<0.05);GPR30表达与EC患者的年龄、手术-病理分期、肌层浸润深度、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情况无关(P>0.05),但与组织学类型、组织病理学分级有关(P<0.05);EC组5年总体生存率为85.7%,GPR30高表达组5年生存率显著低于低表达组(66.6%vs 96.8%,P<0.05);Ⅰ/Ⅱ期GPR30低表达和高表达组5年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0.0%vs 83.9%,P<0.05),且Ⅲ期GPR30高表达组5年生存率与Ⅰ/Ⅱ期GPR30低表达(20.0%vs 100.0%)和高表达组(20.0%vs 83.9%)相比,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但与Ⅲ期GPR30低表达组比较(20.0%vs 80.0%),生存率虽有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GPR30表达可能与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相关,其表达水平对EC患者预后有提示作用。GPR30可能成为治疗子宫内膜癌更为有效的新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癌 雌激素受体 g蛋白耦联受体30 预后
下载PDF
米非司酮联合消瘤方对子宫肌瘤气滞血瘀证患者血液流变学及GPR30-EGFR信号通路的影响 被引量:3
17
作者 李钦 阮成娟 +2 位作者 张睿雯 张燕妮 陈冬琼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3年第9期33-37,共5页
目的探讨米非司酮联合消瘤方对肌壁间子宫肌瘤气滞血瘀证患者临床疗效、血液流变学及GPR30-EGFR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选取云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1年12月至2022年3月收治的80例肌壁间子宫肌瘤气滞血瘀证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 目的探讨米非司酮联合消瘤方对肌壁间子宫肌瘤气滞血瘀证患者临床疗效、血液流变学及GPR30-EGFR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选取云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1年12月至2022年3月收治的80例肌壁间子宫肌瘤气滞血瘀证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40例)和试验组(40例)。对照组采用米非司酮治疗,试验组采用米非司酮联合消瘤方治疗,两组疗程均为3个月(经期停药)。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的子宫体积、肌瘤面积、血流变学指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及Western blot检测两组G蛋白偶联受体30(GPR30)、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结果试验组脱落4例;对照组脱落5例,剔除1例。试验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子宫体积、肌瘤面积、血浆黏度均低于治疗前,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试验组全血黏度高、低切值均低于本组治疗前和对照组(P<0.05)。治疗后,试验组GPR30、EGFR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两组均未见肝、肾功能的异常改变。结论米非司酮联合消瘤方能够有效治疗肌壁间子宫肌瘤,缩小子宫体积及子宫肌瘤面积,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降低GPR30、EGFR表达,且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肌瘤 血液流变学 g蛋白偶联受体30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中西医结合
下载PDF
G蛋白耦联受体30在妊娠中的研究现状
18
作者 杨超兰 刘丽文 《妇产与遗传(电子版)》 2018年第1期59-62,共4页
雌激素作为女性体内一种重要的激素,在女性的一生中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传统的观点认为,雌激素在妊娠方面的研究仅局限于经典的雌激素受体。近年来研究表明,G蛋白耦联受体30作为一种新型的雌激素受体,通过介导雌激素"快速非基因... 雌激素作为女性体内一种重要的激素,在女性的一生中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传统的观点认为,雌激素在妊娠方面的研究仅局限于经典的雌激素受体。近年来研究表明,G蛋白耦联受体30作为一种新型的雌激素受体,通过介导雌激素"快速非基因组效应",与雌激素结合活化细胞内的第二信使信号,参与雌激素非核信号的调节。近期研究发现其在雌激素相关的妊娠方面有一定的表达意义。本文对G蛋白耦联受体在妊娠方面研究的现状作一综述,期待在以后为妊娠相关疾病诊治寻找新的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蛋白耦联受体30 雌激素受体 妊娠
下载PDF
卵巢切除与老龄两种动物模型在研究GPR30心肌保护机制中的比较
19
作者 王晓武 李子林 +4 位作者 马继鹏 张帅帅 王晓亚 洪紫薇 刘金成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7,共7页
目的通过比较卵巢切除(ovariectomized,OVX)及老龄(Old)两种模型的心血管相关指标,明确模拟雌激素缺乏的两种模型的相同点及不同点,为研究G蛋白偶联受体30(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 30,GPR30)的心肌保护机制选取合适的动物模型提供... 目的通过比较卵巢切除(ovariectomized,OVX)及老龄(Old)两种模型的心血管相关指标,明确模拟雌激素缺乏的两种模型的相同点及不同点,为研究G蛋白偶联受体30(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 30,GPR30)的心肌保护机制选取合适的动物模型提供依据。方法建立OVX和Old两种动物模型,通过超声心动图、ELISA、Western blot、形态学以及透射电镜等方法,比较各组的心功能、雌激素水平,心肌组织雌激素受体水平、心肌纤维化程度以及心肌组织线粒体变化。结果OVX组的心脏功能、雌激素水平及雌激素受体蛋白水平具有时间依赖性,OVX-8W的心脏功能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雌激素水平及雌激素受体蛋白水平呈持续性下降;Old组的心脏功能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及OVX组,雌激素水平以及雌激素受体蛋白水平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及OVX-4W组;Old模型组可见明显的心肌纤维化,心肌细胞显著变大,心体比显著增高,心肌细胞线粒体结构肿胀变形、嵴断裂,有空泡化。结论OVX及Old两种动物模型均可成功模拟雌激素水平降低。在与纤维化相关的心肌梗死、心力衰竭以及线粒体等能量代谢的相关研究中,建议选择Old动物模型;如果选择OVX模型,建议实验观察终点在OVX后4周以上;雌激素与血压、肥胖、缺血再灌等研究建议选择OVX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模型 g蛋白偶联受体30 心肌保护 卵巢切除术 老龄
下载PDF
雌激素膜受体GPR30在妊娠期关中奶山羊子宫中的分布 被引量:1
20
作者 覃初斌 代盈盈 +2 位作者 王文丽 刘红改 赵慧英 《动物医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24-127,共4页
为了探讨雌激素膜受体G蛋白偶联受体30(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 30,GPR30)在妊娠期山羊子宫组织中的分布和表达变化规律,通过免疫组织化学SP法,分别对妊娠前期(1d^30d)、妊娠中期(31d^120d)和妊娠后期(121d^150d)关中奶山羊子宫中GP... 为了探讨雌激素膜受体G蛋白偶联受体30(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 30,GPR30)在妊娠期山羊子宫组织中的分布和表达变化规律,通过免疫组织化学SP法,分别对妊娠前期(1d^30d)、妊娠中期(31d^120d)和妊娠后期(121d^150d)关中奶山羊子宫中GPR30的分布及相对表达量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GPR30免疫反应阳性产物在关中奶山羊子宫的子宫内膜、肌层和浆膜均有不同程度分布,主要位于细胞膜和细胞质,其中在子宫内膜腔上皮细胞和腺上皮中阳性细胞最多、着色最深,且随妊娠时期推移逐渐增强;肌层着色细胞染色较浅或无,浆膜层几乎无着色。子宫组织中GPR30相对表达量呈妊娠前期<妊娠中期<妊娠后期的趋势,妊娠早期表达量最低且极显著低于妊娠中期和后期(P<0.01),妊娠后期表达量达最高值,但与妊娠中期无显著差别(P>0.05)。GPR30在妊娠期关中奶山羊子宫的分布和表达具有一定的规律且主要通过对子宫内膜分泌的调节参与妊娠及分娩等生理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娠期 子宫 g蛋白偶联受体30 奶山羊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