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为主治疗化疗所致严重Ⅳ度骨髓抑制临床观察 被引量:5
1
作者 张闯 《河南肿瘤学杂志》 2002年第2期87-88,共2页
目的 观察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 -CSF)在治疗化疗药物所致严重Ⅳ度骨髓抑制的疗效及毒副作用。方法 自 1996年 2月至 2 0 0 1年 4月治疗 3 1例次因化疗药物所致Ⅳ度骨髓抑制的患者 ,均采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 -CSF) 3~ 5 μg/(kg... 目的 观察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 -CSF)在治疗化疗药物所致严重Ⅳ度骨髓抑制的疗效及毒副作用。方法 自 1996年 2月至 2 0 0 1年 4月治疗 3 1例次因化疗药物所致Ⅳ度骨髓抑制的患者 ,均采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 -CSF) 3~ 5 μg/(kg·d) ,分 2次皮下注射 ,相隔 8~ 10小时 ,连续 5~ 14天 ,平均 8天。结合输注白细胞 ,血小板 ,新鲜全血。结果  3 1例次严重Ⅳ度骨髓抑制经治疗 1~ 2周后 ,骨髓造血功能恢复正常。无严重合并症和致死病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化疗药物 度骨髓抑制 副作用 疗效
下载PDF
丽春红G-高碘酸钾催化光度法测定痕量锇 被引量:3
2
作者 李祖碧 曹秋娥 +1 位作者 王加林 李崇宁 《分析试验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77-79,共3页
以Os(Ⅳ )催化高碘酸钾氧化丽春红G(PG)的褪色反应为基础 ,在 90℃加热 1 2min和 5 0 0nm波长处采用固定时间法测定丽春红G吸收值的降低 ,建立了测定痕量锇 (Ⅳ )的新方法。锇 (Ⅳ )的质量浓度在 0~ 0 48μg/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 ... 以Os(Ⅳ )催化高碘酸钾氧化丽春红G(PG)的褪色反应为基础 ,在 90℃加热 1 2min和 5 0 0nm波长处采用固定时间法测定丽春红G吸收值的降低 ,建立了测定痕量锇 (Ⅳ )的新方法。锇 (Ⅳ )的质量浓度在 0~ 0 48μg/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 ,检出限为 6 2× 1 0 - 9mg/L。对 0 4μg/L锇 (Ⅳ )测定的相对标准偏差为 0 71 % (n =1 1 )。催化反应对Os(Ⅳ )和丽春红G均为一级反应 ,催化反应的表观活化能为 78 80kJ/mo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测定 丽春红G 高碘酸钾 催化光度法 痕量分析 冶金产品 岩石 矿物
下载PDF
钛Ⅳ催化考马斯亮蓝G褪色光度法测定痕量钛 被引量:5
3
作者 熊艳 周之荣 彭道锋 《冶金分析》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2-35,共4页
基于在稀盐酸介质中,以2,2’-联吡啶(2,2’-bpy)为活化剂,痕量钛(Ⅳ)显著催化KBrO3氧化考马斯亮蓝G(CBBG)褪色的指示反应,且催化褪色程度与溶液中Ti(Ⅳ)量在一定范围内成正比,建立了测定痕量钛(Ⅳ)的动力学光度法。讨... 基于在稀盐酸介质中,以2,2’-联吡啶(2,2’-bpy)为活化剂,痕量钛(Ⅳ)显著催化KBrO3氧化考马斯亮蓝G(CBBG)褪色的指示反应,且催化褪色程度与溶液中Ti(Ⅳ)量在一定范围内成正比,建立了测定痕量钛(Ⅳ)的动力学光度法。讨论了反应介质、试剂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及共存离子的影响,建立了最佳反应条件;测定了动力学催化反应的参数:反应级数和表观活化能。方法检出限为0.021μg/L,线性范围为0.069~1.0μg/L。方法用于测定岩石样品中钛,结果与认定值相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钛() 动力学光度法 考马斯亮蓝G 溴酸钾
下载PDF
Ⅳ型狼疮性肾炎不同病理亚型的临床、病理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赵筱娟 李红莉 周淑娟 《西南国防医药》 CAS 2016年第10期1113-1115,共3页
目的分析Ⅳ型狼疮性肾炎不同病理亚型的临床、病理及预后。方法对95例Ⅳ型狼疮性肾炎患者,按照不同病理亚型分为Ⅳ-S组和Ⅳ-G组,对比两组临床、病理及预后。结果两组的性别分布、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病程、狼疮性肾炎(LN)起病年龄、LN... 目的分析Ⅳ型狼疮性肾炎不同病理亚型的临床、病理及预后。方法对95例Ⅳ型狼疮性肾炎患者,按照不同病理亚型分为Ⅳ-S组和Ⅳ-G组,对比两组临床、病理及预后。结果两组的性别分布、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病程、狼疮性肾炎(LN)起病年龄、LN病程、血红蛋白、尿沉渣红细胞、血清肌酐及血清补体C4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Ⅳ-S组肾外表现:面部红斑、雷诺现象、发热、关节炎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Ⅳ-G组(P<0.05),平均动脉压、WBC减低比例、PLT减低比例、尿蛋白定量均显著低于Ⅳ-G组,血清补体C3水平和AI评分显著高于Ⅳ-G组(P<0.05),活动性指数(AI)观察指标中细胞增殖性病变、核碎裂和细胞性新月体出现比例均高于Ⅳ-G组,白金耳出现比例低于Ⅳ-G组;两组CI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CI观察指标中,Ⅳ-S组纤维性新月体出现比例高于Ⅳ-G组(P<0.05)。两组肾功能恶化发生率(SGr倍增和ESRD)比较,也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综上所述,Ⅳ-S型和Ⅳ-G型可能存在两种不同的病理形态及其发病机制。Ⅳ-S型具有类似系统性血管炎肾损害,预后与Ⅳ-G型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型狼疮性肾炎 -S型 -G型 病理 预后
下载PDF
催化动力学光度法测定痕量铱的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郭洁 杨志毅 +2 位作者 赵霞 李祖碧 曹秋娥 《化学试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43-44,52,共3页
基于在磷酸介质中Ir(Ⅳ)对高碘酸钾氧化橙黄G(OG)退色反应的催化作用,建立了一个测定铱的新催化动力学光度法。在最佳反应条件下,反应速率与铱的质量浓度在0.005-1.5μg/25mL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检出限为3.1×10^-4μg... 基于在磷酸介质中Ir(Ⅳ)对高碘酸钾氧化橙黄G(OG)退色反应的催化作用,建立了一个测定铱的新催化动力学光度法。在最佳反应条件下,反应速率与铱的质量浓度在0.005-1.5μg/25mL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检出限为3.1×10^-4μg/mL。对0.50μg-25mL Ir(Ⅳ)测定的相对标准偏差为1.6%(n=11)。用于冶金产品和岩矿石中痕量铱的测定,结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橙黄G 高碘酸钾 催化光度法
下载PDF
掺杂负载型纳米TiO_2降解橙黄G的光催化活性及其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孙剑辉 王晓蕾 +2 位作者 孙靖宇 孙胜鹏 张干 《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72-76,共5页
采用溶胶-凝胶法和浸渍-焙烧法制备了掺杂Sn(IV)的TiO2/AC光催化剂,以偶氮染料橙黄G为目标降解物,对光催化反应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利用Sn(IV)掺杂量为2.5 a.t%的TiO2/AC光催化剂,在进水浓度50 mg/L,催化剂的用量12.5 g/L,pH值2.0... 采用溶胶-凝胶法和浸渍-焙烧法制备了掺杂Sn(IV)的TiO2/AC光催化剂,以偶氮染料橙黄G为目标降解物,对光催化反应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利用Sn(IV)掺杂量为2.5 a.t%的TiO2/AC光催化剂,在进水浓度50 mg/L,催化剂的用量12.5 g/L,pH值2.0,H2O21.5 mL/L,主波长为365 nm的300 W高压汞灯光照条件下,反应60 m in,橙黄G的光催化去除率可达99.1%。该反应符合Langmu ir-H inshelwood动力学方程,其速控步为吸附反应。共存阴离子SO24-和H2PO-4,对橙黄G的光催化降解反应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掺杂Sn() 负载型纳米TIO2 橙黄G 光催化活性 动力学
下载PDF
Sn掺杂纳米TiO_2/AC光催化降解橙黄G废水 被引量:1
7
作者 孙剑辉 王晓蕾 +2 位作者 祁巧艳 孙胜鹏 张干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36-38,共3页
采用Sn(Ⅳ)掺杂负载型纳米TiO2/AC处理橙黄G偶氮染料废水,以橙黄G的去除率为指标,对光催化反应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催化剂中Sn(Ⅳ)掺杂摩尔分数为2.5%,投加质量浓度为12.5 g/L,进水橙黄G质量浓度为50 mg/L、pH为2.00,H2O2投... 采用Sn(Ⅳ)掺杂负载型纳米TiO2/AC处理橙黄G偶氮染料废水,以橙黄G的去除率为指标,对光催化反应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催化剂中Sn(Ⅳ)掺杂摩尔分数为2.5%,投加质量浓度为12.5 g/L,进水橙黄G质量浓度为50 mg/L、pH为2.00,H2O2投加量为1.5 mL/L,主波长为365 nm的300 W高压汞灯光照条件下,反应1 h,橙黄G的去除率可达99.1%。废水中的共存阴离子SO42-和H2PO4-,对橙黄G的光催化降解反应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n()/TiO2/AC 光催化降解 橙黄G 染料废水
下载PDF
ISOL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EARLY PREGNANCY FACTOR
8
作者 左祥生 苏宝田 魏道严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Journal》 CAS CSCD 1994年第1期34-37,共4页
Early pregnancy factor (EPF) was purified from the pooled sera of 21 0 pregnant women at 3- 8 weeks of gestation. Sera from healthy nonpregnant women were used as control. The samples (G-Ⅱ . G-Ⅲ and G-Ⅳ) obtained f... Early pregnancy factor (EPF) was purified from the pooled sera of 21 0 pregnant women at 3- 8 weeks of gestation. Sera from healthy nonpregnant women were used as control. The samples (G-Ⅱ . G-Ⅲ and G-Ⅳ) obtained from pregnant women had EPF activity but no HCG activity. 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 showed that the major bands in pregnant G-Ⅲ and G-Ⅳ were at similar positions in tube gels. The results of SDS-PAGE showed 3 bands in pregnant G-Ⅳ: 57. 0 kD. 38. 0 kD and 19. 0 kD. The basic active form of EPF may be a small peptide of 1 9. 0 kD. The isoelectric points of pregnant G-Ⅳ were 6. 45 and 8. 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rly pregnancy factor CHROMATOGRAPHY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