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栽培大豆(G.max)×半野生大豆(G.gracilis)后代主要农艺性状遗传参数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9
1
作者 杨光宇 郑惠玉 韩春凤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6期439-446,共8页
本试验利用三个不同结荚习性的栽培大豆(G.max)做母本,分别与三个半野生大豆(G.graeilis)按NCⅡ设计配制的9个杂交组合,估测了F_1、F_2代主要农艺性状的优势指数;F_2代主要农艺性状的平均数、变幅、遗传变异系数、遗传力和预期遗传进度... 本试验利用三个不同结荚习性的栽培大豆(G.max)做母本,分别与三个半野生大豆(G.graeilis)按NCⅡ设计配制的9个杂交组合,估测了F_1、F_2代主要农艺性状的优势指数;F_2代主要农艺性状的平均数、变幅、遗传变异系数、遗传力和预期遗传进度。试验结果表明:F_1代除百粒重、主茎有效节数以外,其余性状均有明显的杂种优势;F_2代除有效分枝、主茎粗以外,其余性状的优势指数均明显下降;F_2代遗传变异幅度大小的趋势为有限组合>亚有限组合>无限组合;生育日数、株高的遗传力高,可在早期世代进行选择;单株粒数、单株荚数、主茎粗的遗传力低,应在较晚世代选择;单株粒重及其主要构成因素均有较大的遗传进度绝对值,无限组合的遗传进度明显低于有限、亚有限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遗传变异系数 农艺性状
下载PDF
利用SSR指纹图谱分析大豆花叶病毒(SMV)病抗源的遗传多样性 被引量:9
2
作者 密士军 邱丽娟 +2 位作者 常汝镇 郝再彬 关荣霞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44-253,共10页
利用 61个 SSR( simple sequence repeats)引物对筛选出的 1 1 3份高抗大豆花叶病毒 ( SMV)病抗源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 1 1 3个抗源产生了 3 87个等位变异 ,平均每个引物可以扩增 6.3 4个等位变异。采用 Nei-Li公式计算相似系数 ,使... 利用 61个 SSR( simple sequence repeats)引物对筛选出的 1 1 3份高抗大豆花叶病毒 ( SMV)病抗源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 1 1 3个抗源产生了 3 87个等位变异 ,平均每个引物可以扩增 6.3 4个等位变异。采用 Nei-Li公式计算相似系数 ,使用 NTSYS-pc2 .1 0 t数据分析软件 ,非加权组平均法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抗源间平均相似系数为 0 .2 95 ,说明鉴定的这些抗源遗传差异较大。 1 1 3个抗源被明显地聚为 7类 ,地理来源相同和亲缘关系较近的品种大多聚在一起。相似系数较小、聚在不同类群中的抗源可能携带不同的抗病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g.max) 大豆花叶病毒(SMV) SSR 遗传多样性
下载PDF
大豆灰斑病1号生理小种抗性基因的SSR标记 被引量:7
3
作者 陈立君 郭强 +4 位作者 刘迎雪 李祥羽 赵远玲 单大朋 陈庆山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43-46,共4页
针对中国大豆灰斑病1号生理小种,以抗所有生理小种的品系东农40566为母本,以感所有生理小种的品种东农410为父本配制杂交组合,杂交得到F2代后连续自交3代得到F5代群体。该群体经人工接种灰斑病1号生理小种后,利用BSA法对500个SSR标记进... 针对中国大豆灰斑病1号生理小种,以抗所有生理小种的品系东农40566为母本,以感所有生理小种的品种东农410为父本配制杂交组合,杂交得到F2代后连续自交3代得到F5代群体。该群体经人工接种灰斑病1号生理小种后,利用BSA法对500个SSR标记进行筛选,其中3个标记Satt565、SOYGPATR和Satt396在抗、感池间表现出稳定的多态性,并且在F2代个体中表现出抗性与多态性协同分离的趋势。3个标记与抗性基因的连锁顺序为Satt565—SOYGPATR—Hrcs1—Satt396,其与抗性基因的连锁距离分别为12.7、6.5、14.7cM。推测抗大豆灰斑病1号生理小种的基因可能位于C1连锁群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g.max) 灰斑病(Cercospora sojina Hara) 抗性基因 SSR标记
下载PDF
中国野生和栽培大豆11S及7S蛋白质相对含量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6
4
作者 刘顺湖 周瑞宝 盖钧镒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759-767,共9页
大豆种质蛋白质11S和7S及其亚基组相对含量的遗传变异是专用型品种选育的基础。以全国各生态区的野生豆138份和地方品种409份,国内育成品种148份、国外育成品种83份,合计778份大豆种质为材料,采用SDS-PAGE电泳技术测定蛋白质11S和7S组... 大豆种质蛋白质11S和7S及其亚基组相对含量的遗传变异是专用型品种选育的基础。以全国各生态区的野生豆138份和地方品种409份,国内育成品种148份、国外育成品种83份,合计778份大豆种质为材料,采用SDS-PAGE电泳技术测定蛋白质11S和7S组分及其亚基组相对含量,研究其遗传变异。在南京同一条件下的结果表明:全国野生豆、地方品种和育成品种11S相对含量平均分别为54.7%、64.8%和71.7%,变幅28.8%~82.6%、38.8%~79.4%和48.2%~88.9%;7S相对含量平均分别为44.7%、34.9%和27.9%,变幅20.6%~71.2%、20.6%~61.1%和15.7%~47.8%;11S/7S比值平均分别为1.4、2.0和2.7,变幅0.4~3.9、0.6~3.9和0.9~4.0。野生豆驯化为栽培豆并经选育后11S相对含量和11S/7S比值上升,7S相对含量下降,变幅均减小;亚基组11S-2和11S-3相对含量增加;7S的6个亚基组,尤其7S-1和7S-6,相对含量下降。11S、7S、11S/7S以及各亚基组在各群体各生态区内均有较大变异,但与来源地纬度、蛋白质和油脂含量均无显著相关。从中优选到11S/7S比值大于3.7、11S相对含量为78.9%~88.9%的8份种质,发现有11S的4个亚基组相对含量分别大于37%、7S的6个亚基组相对含量分别大于24%、以及11S-1和7S的6个亚基组缺失的种质,这些特异种质可供蛋白质组分育种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大豆(G.sojaSieb.etZucc.) 栽培大豆(g.max(L.)Merr.) 11S蛋白质 7S蛋白质 11S/7S比值 蛋白质亚基组 遗传变异 生态区
下载PDF
中国不同纬度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SSR分析 被引量:39
5
作者 赵洪锟 王玉民 +2 位作者 李启云 张明 庄炳昌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72-176,共5页
采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对我国不同纬度的野生大豆 (G soja )和栽培大豆 (G max )各 2 2份进行了多样性分析 ,通过对所合成的 4 0对引物的筛选 ,12对引物扩增结果表现出良好的多态性。引物BARC -sat39在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之间有特异谱带... 采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对我国不同纬度的野生大豆 (G soja )和栽培大豆 (G max )各 2 2份进行了多样性分析 ,通过对所合成的 4 0对引物的筛选 ,12对引物扩增结果表现出良好的多态性。引物BARC -sat39在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之间有特异谱带。表明这个SSR标记是与栽培大豆和野生大豆有关的一个等位基因位点。通过对实验结果量化后数据分析 :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的平均遗传距离分别为 0 176和 0 15 0 ,表明野生大豆的多态性比栽培大豆较为丰富 ;在遗传距离0 30 0处 ,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被明显分为二类 ,与以往大豆属Soja亚属的形态学分类结果相一致 ,为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分为二个种提供了分子水平上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SR 野生大豆 栽培大豆 遗传多样性 中国 纬度
下载PDF
硝态氮和氨态氮对大豆根瘤固氮的影响 被引量:39
6
作者 宋海星 申斯乐 +3 位作者 马淑英 阎石 刘金萍 赵玉敏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283-287,共5页
在大豆开花前期追施不同配比的NO-3-N与NH+4-N,分析其根瘤固氮酶活性,叶片NR活性,幼茎段酰脲含量、酰脲相对丰度及全氮含量。结果表明:7种配比的NO-3-N与NH+4-N均不同程度地抑制根瘤固氮酶活性,降低幼... 在大豆开花前期追施不同配比的NO-3-N与NH+4-N,分析其根瘤固氮酶活性,叶片NR活性,幼茎段酰脲含量、酰脲相对丰度及全氮含量。结果表明:7种配比的NO-3-N与NH+4-N均不同程度地抑制根瘤固氮酶活性,降低幼茎段酰脲含量及酰脲相对丰度。其中,NO-3-N∶NH+4-N=1∶5时,根瘤固氮酶活性相对最高,幼茎段酰脲含量及酰脲相对丰度也最高;NO-3-N∶NH+4-N=1∶0时,根瘤固氮酶活性最低,幼茎段酰脲含量及酰脲相对丰度也最低。所有配比均可提高叶片NR活性及幼茎段全氮含量,但叶片NR活性随着NO-3-N比例的增加而增高,幼茎段全氮以NH+4-N∶NO-3-N=1∶3的含量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硝态氮 氨态氮 根瘤固氮 固氮酶
下载PDF
大豆灰斑病1号生理小种抗性基因的SSR标记分析 被引量:22
7
作者 张文慧 陈庆山 +6 位作者 杨庆凯 李文滨 王文辉 刘春燕 陈立君 刘海燕 单继勋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69-173,共5页
针对中国大豆灰斑病 1号生理小种 ,以抗所有生理小种的品系东农 4 0 5 6 6为母本 ,以感 1号生理小种的品种东农 4 10为父本配制杂交组合 ,杂交得到F2 代后连续自交 3代得到F5代群体。该群体经人工接种灰斑病 1号生理小种后 ,利用BSA法对... 针对中国大豆灰斑病 1号生理小种 ,以抗所有生理小种的品系东农 4 0 5 6 6为母本 ,以感 1号生理小种的品种东农 4 10为父本配制杂交组合 ,杂交得到F2 代后连续自交 3代得到F5代群体。该群体经人工接种灰斑病 1号生理小种后 ,利用BSA法对 5 0 0个SSR标记进行筛选 ,其中 3个标记Satt5 6 5、SOYGPATR和Satt396在抗、感池间表现出稳定的多态性 ,并且在F2 代个体中表现出抗性与多态性协同分离的趋势。这 3个标记与抗性基因的连锁顺序为Satt5 6 5 -SOYGPATR-Hrcs1-Satt396 ,它们与抗性基因的连锁距离分别为 12 .7cM、6 .5cM、14 .7cM。推测抗大豆灰斑病 1号生理小种的基因可能位于C1连锁群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灰斑病 抗性基因 SSR标记 品系 杂交组合
下载PDF
克服大豆种间杂种蔓生、小粒等不良性状技术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2
8
作者 杨光宇 郑惠玉 +1 位作者 韩春凤 胡金海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4期275-282,共8页
本试验利用结荚习性不同的3个栽培大豆(G.max)作母本,以株高不同的2个野生大豆(G.soja)和2个半野生大豆(G.gracilis)作父本配制的12个杂交组合和8个回交组合,研究克服种间杂种蔓生、小粒等不良性状的技术。研究结果表明:选用植株较矮、... 本试验利用结荚习性不同的3个栽培大豆(G.max)作母本,以株高不同的2个野生大豆(G.soja)和2个半野生大豆(G.gracilis)作父本配制的12个杂交组合和8个回交组合,研究克服种间杂种蔓生、小粒等不良性状的技术。研究结果表明:选用植株较矮、主茎较粗、百粒重较大的有限、亚有限性栽培种作母本;选用植株较矮、百粒重较大的野生种作父本将有利于克服种间杂种蔓生、小粒等不良性状;野生亲本的选择似乎更为重要。从克服种间杂种蔓生、小粒等不良性状来看,选用半野生大豆作亲本更为有效。只有从直立、半直立植株的后代中才有可能分离出稳定的直立型材料。百粒重的遗传进度较小,对其进行选择似乎效果不明显。在F_3代进行选择性回交可以大幅度提高其后代直立、半直立型植株的分离频率和百粒重。只要亲本选配适当,仅需一次回交即可克服种间杂种蔓生、小粒的不良性状。我们从一次选择性回交的后代中已获得栽培型、百粒重20克以上,产量较高的优良品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野生 种间杂交 回交 育种
下载PDF
中国不同纬度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AFLP分析 被引量:16
9
作者 赵洪锟 庄炳昌 +1 位作者 王玉民 李启云 《高技术通讯》 EI CAS CSCD 2000年第7期32-35,共4页
采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 ,对我国不同纬度的 2 0份野生大豆 (G .soja)和栽培大豆 (G .max)进行了多样性分析 ,结果表明 :( 1)我国野生大豆的遗传多样性较栽培大豆更为丰富 ;( 2 )根据AFLP分析结果 ,将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完全划分为 2类 ,... 采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 ,对我国不同纬度的 2 0份野生大豆 (G .soja)和栽培大豆 (G .max)进行了多样性分析 ,结果表明 :( 1)我国野生大豆的遗传多样性较栽培大豆更为丰富 ;( 2 )根据AFLP分析结果 ,将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完全划分为 2类 ,并发现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的种特异谱带 ,说明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作为 2个种是有遗传基础的 ;( 3)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不同纬度品种间纬度相近的首先聚在一起 ,表明不同进化类型的大豆其遗传距离与纬度可能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本研究的结果为大豆分类、进化、起源等研究提供一定的证据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大豆 栽培大豆 遗传多样性 AFLP
下载PDF
大豆共生固氮与叶片全氮含量之间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7
10
作者 宋海星 王萍 +3 位作者 申斯乐 闫石 陶丹 冉彦中 《吉林农业科学》 CSCD 2000年第6期9-11,共3页
:研究了在不同配比的NO3- -N与NH4 +-N下大豆根瘤的生长及根瘤固氮酶活性和叶片全氮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 :7种配比的NO3- -N与NH4 +-N均降低根瘤鲜重 ,抑制根瘤固氮酶活性 ,但提高叶片全氮含量。叶片全氮含量与根瘤鲜重。
关键词 大豆 共生固氮 叶片全氮
下载PDF
3个熟期类型大豆品种发育籽粒脂肪酸组分变化 被引量:3
11
作者 张思河 尹田夫 +2 位作者 王萍 马淑英 陶丹 《西北农业学报》 CSCD 2000年第1期83-86,共4页
超早、极早和中晚 3个熟期类型大豆品种籽粒发育进程中 ,亚油酸含量持续上升 ,棕榈酸和硬脂酸含量缓慢下降 ,油酸含量先增后降 ;3个早熟品种的亚麻酸含量缓慢降低而中熟品种则几乎没有变化。亚油酸与籽粒发育天数呈显著正相关 ,棕榈酸... 超早、极早和中晚 3个熟期类型大豆品种籽粒发育进程中 ,亚油酸含量持续上升 ,棕榈酸和硬脂酸含量缓慢下降 ,油酸含量先增后降 ;3个早熟品种的亚麻酸含量缓慢降低而中熟品种则几乎没有变化。亚油酸与籽粒发育天数呈显著正相关 ,棕榈酸和油酸呈显著负相关 ,其它脂肪酸之间及其与籽粒发育天数之间的相关关系因品种熟期类型而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脂肪酸 发育籽粒 熟期 品种类型
下载PDF
铜缺乏奶牛脑脊液单胺氧化酶同功酶谱变化特征 被引量:4
12
作者 柴春彦 刘国艳 石发庆 《黑龙江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01年第9期9-10,共2页
为探讨铜缺乏奶牛脑脊液单胺氧化酶 (MAO)同功酶谱的变化特征与神经损伤的关系 ,本实验选择铜缺乏症高发区具有明显摇摆症状的奶牛 6头 ,用PAGE电脉法分离脑脊液中MAO ,经特异性酶化学染色后以双波长扫描法测定MAO同功酶的活性 ,采集 6... 为探讨铜缺乏奶牛脑脊液单胺氧化酶 (MAO)同功酶谱的变化特征与神经损伤的关系 ,本实验选择铜缺乏症高发区具有明显摇摆症状的奶牛 6头 ,用PAGE电脉法分离脑脊液中MAO ,经特异性酶化学染色后以双波长扫描法测定MAO同功酶的活性 ,采集 6头健康奶牛的脑脊液样品作为对照。实验结果表明 :发病组奶牛脑脊液MAO同功酶MAOⅡ、MAOⅢ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 ;而MAOⅠ及MAOⅠ /MAOⅢ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 :奶牛脑脊液MAO同功酶活性的改变与体内缺铜有关 ,并能够反映神经系统的损伤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奶牛 铜缺乏 单胺氧化酶 同功酶 脑脊液 神经损伤
下载PDF
不同地理种群栽培大豆HSP诱导合成的研究──Ⅱ南方春大豆和北方春大豆HSP诱导合成的比较 被引量:2
13
作者 宋海星 王萍 +3 位作者 马淑英 尹田夫 张让堂 李吉平 《大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7-12,共6页
本文对南方春大豆和北方春大豆的幼苗在40℃条件下进行2、4、6、8、10hr热击处理,分析比较其热击蛋白(HSP)诱导合成种类、累积量及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分子量大于50KD的HSP90KD、81KD、73KD、70K... 本文对南方春大豆和北方春大豆的幼苗在40℃条件下进行2、4、6、8、10hr热击处理,分析比较其热击蛋白(HSP)诱导合成种类、累积量及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分子量大于50KD的HSP90KD、81KD、73KD、70KD、67KD、64KD等种类南方春大豆多于北方春大豆,分子量小于50KD的HSP35KD、33KD、26KD、24KD、22KD等种类则南方春大豆少于北方春大豆。不同热击时间下HSP累积的动态表明南方春大豆随着热击时间的延长HSP累积量逐渐降低,热击6hr时达最低值为1285.4mm2,之后明显增加,而北方春大豆随着热击时间的延长HSP累积量逐渐增加,热击6hr时达最高值为9128.4mm2,6hr以后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SP 大豆 地理种群 诱导
下载PDF
抗大豆灰斑病育种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4
作者 张文慧 杜吉到 +2 位作者 陈庆山 王文辉 闵丽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2006年第1期22-26,共5页
从抗灰斑病育种、抗性资源筛选和抗灰斑病基因分子标记三个方面阐述了国内外抗大豆灰斑病育种的研究进展,为抗灰斑病育种者提供可参考的相关信息。
关键词 大豆 灰斑病 育种 抗源 分子标记
下载PDF
不同进化类型大豆种子超氧物歧化酶的比较 被引量:4
15
作者 徐豹 庄炳昌 +1 位作者 路琴华 吕景良 《Acta Botanica Sinica》 CSCD 1989年第7期517-522,共6页
本文对不同进化类型大豆种子超氧物歧化酶(SOD)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供试三种进化类型大豆种子的 SOD 同工酶酶谱一致,均为7条,其中一条为 Ma-SOD,其余6条为 Cu-Zn-SOD。(2)SOD 活性表现为:野生类型明显高于中间类型,中间类型... 本文对不同进化类型大豆种子超氧物歧化酶(SOD)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供试三种进化类型大豆种子的 SOD 同工酶酶谱一致,均为7条,其中一条为 Ma-SOD,其余6条为 Cu-Zn-SOD。(2)SOD 活性表现为:野生类型明显高于中间类型,中间类型明显高于栽培类型。(3)随着大豆籽粒百粒重的增大,种胚的 SOD 活性降低。(4)种皮颜色由黑到黄,种皮的 SOD 活性降低。讨论了大豆种子 SOD 活性与 Sofa 亚属内大豆进化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野生大豆 超氧物歧化酶
下载PDF
大豆叶片不同方法表示的叶绿素含量差异及表现 被引量:1
16
作者 梁镇林 石瑞云 《贵州农业科学》 CAS 1993年第2期15-20,共6页
本文比较和分析了大豆叶片以单位叶面积、叶鲜重和叶干重作底数表示的三种不同叶绿素含量(分别简作Ⅰ、Ⅱ和Ⅲ含量)之间的差异及表现。结果表明,14个大豆品种的叶绿素平均含量的高低为Ⅲ>Ⅰ>Ⅱ,含量变异的大小为Ⅲ>Ⅱ>Ⅰ。... 本文比较和分析了大豆叶片以单位叶面积、叶鲜重和叶干重作底数表示的三种不同叶绿素含量(分别简作Ⅰ、Ⅱ和Ⅲ含量)之间的差异及表现。结果表明,14个大豆品种的叶绿素平均含量的高低为Ⅲ>Ⅰ>Ⅱ,含量变异的大小为Ⅲ>Ⅱ>Ⅰ。间作大豆比单作大豆含有较高的叶绿素含量,当用单位叶面积表示时,差异不显著,而改用单位叶重表示后,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从开花期至鼓粒期,叶绿素含量是上升的,而Ⅱ含量(除间作大豆叶绿素b外)和Ⅲ含量都呈下降趋势。此外,大豆品种间叶绿素含量从高到低排列位次和极值差(%),因表示方法的不同而有很大改变。相关分析表明,单位叶面积鲜重(ULW)和干重(SLW)均与Ⅰ含量无相关,而与Ⅱ、Ⅲ含量有不同程度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叶片 叶绿素
下载PDF
不同地理种群栽培大豆HSP诱导合成的研究─Ⅰ华北夏大豆与东北春大豆代表品种HSP诱导合成的比较
17
作者 王萍 尹田夫 +3 位作者 宋海星 马淑英 李吉平 张让堂 《大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171-176,共6页
本文对华北夏大豆齐黄10号和东北春大豆黑农31号的幼苗在40℃条件下进行2、4、6、8、10hr热击处理,分析比较不同地理种群栽培大豆HSP诱导合成的种类与HSP累积量。SDS—PAGE结果表明:各热击时间所合成的H... 本文对华北夏大豆齐黄10号和东北春大豆黑农31号的幼苗在40℃条件下进行2、4、6、8、10hr热击处理,分析比较不同地理种群栽培大豆HSP诱导合成的种类与HSP累积量。SDS—PAGE结果表明:各热击时间所合成的HSP种类均为华北夏大豆多于东北春大豆。干胶板CS—9000型薄层层析扫描仪扫描结果表明,各热击时间合成HSP的累积量华北夏大豆明显多于东北春大豆。华北夏大豆和东北春大豆均以热击6hr时HSP种类最多,并累积量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地理种群 热击蛋白
下载PDF
两个广谱抗虫基因源抗性背景DNA的多样性分析
18
作者 彭玉华 李卫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03-106,共4页
利用8对抗-感大豆叶食性害虫近似等位基因系,100个随机引物进行PCR扩增,在406个稳定重现的片段中,有2个在近等基因系间表现多态性;不同抗性来源的两组材料间的多态性DNA片段的有/无呈相反趋势,相同抗性来源的材料... 利用8对抗-感大豆叶食性害虫近似等位基因系,100个随机引物进行PCR扩增,在406个稳定重现的片段中,有2个在近等基因系间表现多态性;不同抗性来源的两组材料间的多态性DNA片段的有/无呈相反趋势,相同抗性来源的材料间的多态性DNA片段的有/无也存在差异。由此可以认为,抗性供体PI171451,PI229358的抗性背景DNA的多样性比较丰富,遗传背景相差较大,说明它们的抗性基因来源不同。在进行广谱抗虫育种实践中,为丰富育成品种,尤其是回交育成品种在抗性基因和抗性基因背景DNA上遗传多样性,避免其遗传脆弱性,以维持持久的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叶食性害虫 近等基因系 RAPDS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