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A结合蛋白亚单位a在结肠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1
作者 姜洪胜 孙建华 +1 位作者 吴泉峰 黄国全 《疑难病杂志》 CAS 2019年第7期719-722,757,共4页
目的探讨GA结合蛋白亚单位a(GABPA)在结肠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纳入2007年1月-2011年12月湖北省恩施自治州中心医院确诊结肠癌患者174例,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结肠癌组织及对应癌旁组织中GABPA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GABPA的表达和... 目的探讨GA结合蛋白亚单位a(GABPA)在结肠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纳入2007年1月-2011年12月湖北省恩施自治州中心医院确诊结肠癌患者174例,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结肠癌组织及对应癌旁组织中GABPA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GABPA的表达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分析GABPA的表达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GABPA在结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20.11%(35/174),而在癌旁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55.17%(96/1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3,P<0.05);GABPA的低表达与结肠癌患者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和TNM分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P=5.803/0.022,5.000/0.032,4.258/0.047);而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血管侵润和分化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GABPA高表达患者比较,GABPA低表达患者其生存天数显著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5,P=0.006)。结论结肠癌组织中GABPA低表达与结肠癌的发生、发展可能有关,GABPA可能是结肠癌新的标志物及治疗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癌 ga结合蛋白亚单位a 标志物 治疗靶点
下载PDF
乙型肝炎病毒PreS1蛋白与初期多肽相关复合体α亚单位特异性结合的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李丹 丁健 +1 位作者 林纳 王小众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3期2315-2318,共4页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PreS1蛋白与人类初期多肽相关复合体α亚单位(nascent-polypeptide-asso-ciated complex alpha polypeptide,NACA)之间的结合作用。方法采用交合实验验证PreS1蛋白和NACA在酵母细胞内的结合作用,利用离体结合...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PreS1蛋白与人类初期多肽相关复合体α亚单位(nascent-polypeptide-asso-ciated complex alpha polypeptide,NACA)之间的结合作用。方法采用交合实验验证PreS1蛋白和NACA在酵母细胞内的结合作用,利用离体结合实验证实二者在体外的结合作用,免疫共沉淀实验证实二者在哺乳动物细胞中的特异性结合。结果携带NACA基因的酵母同携带preS1基因的酵母交合后发生反应,LacZ活性检测菌落呈现蓝色,离体结合实验Western印迹中出现特异性结合活性反应条带,提示PreS1蛋白和NACA在体外存在直接相互作用,免疫共沉淀实验在13×103处出现蛋白条带,提示在哺乳动物细胞水平仍能检测到PreS1蛋白和NACA的特异结合。结论NACA与PreS1蛋白在酵母细胞和哺乳动物细胞中均存在特异性结合,推测NACA可能通过与PreS1蛋白的结合影响病毒黏附及反式激活等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病毒 乙型 PRES1蛋白 初期多肽相关复合体α单位 离体结合实验 免疫共沉淀实验
下载PDF
丙酮酸脱氢酶E1α亚单位、转录激活反应RNA结合蛋白1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突变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吕晶晶 邹明雷 付培彪 《癌症进展》 2022年第11期1129-1132,1136,共5页
目的探讨丙酮酸脱氢酶E1α亚单位(PDHA1)、转录激活反应RNA结合蛋白1(TARBP1)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表达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取95例接受靶向治疗的EGFR突变晚期NSCLC患者的肿瘤组织,免疫组化法... 目的探讨丙酮酸脱氢酶E1α亚单位(PDHA1)、转录激活反应RNA结合蛋白1(TARBP1)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表达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取95例接受靶向治疗的EGFR突变晚期NSCLC患者的肿瘤组织,免疫组化法检测PDHA1、TARBP1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随访3年,记录患者的总生存率,NSCLC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采用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分析。结果95例NSCLC患者肿瘤组织中,PDHA1阳性表达率为45.26%,阴性表达率为54.74%;TARBP1阳性表达率为74.74%,阴性表达率为25.26%。分化程度为中低分化、淋巴结转移NSCLC患者肿瘤组织中PDHA1蛋白的阳性表达率较低、TARBP1蛋白的阳性表达率较高。至随访结束,95例NSCLC患者病死67例,生存28例。PDHA1阳性表达患者总生存率为44.2%,明显高于PDHA1阴性表达患者的17.3%(P﹤0.01);TARBP1阳性表达患者的总生存率为18.3%,明显低于TARBP1阴性表达患者的62.5%(P﹤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分化程度为中低分化、有淋巴结转移、PDHA1表达阴性、TARBP1表达阳性均是NSCL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接受靶向治疗的EGFR突变晚期NSCLC患者肿瘤组织中PDHA1阴性表达率较低、TARBP1阳性表达率较高,且PDHA1阴性表达、TARBP1阳性表达患者的预后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丙酮酸脱氢酶E1α单位 转录激活反应RNA结合蛋白1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靶向治疗
下载PDF
G蛋白β3亚单位C825T等位基因多态性与妊娠期体重增加和产后肥胖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陈肖俊 汪大望 +2 位作者 吴建波 熊术道 王春香 《浙江医学》 CAS 2007年第3期211-213,216,共4页
目的研究温州地区汉族人群妇女GNB3 C825T等位基因多态性与妊娠期间体重增加和产后超重及肥胖的相关性。方法在肥胖专科门诊、体检中心随机选取309例已产妇女,分为产后超重及肥胖组和产后体重正常对照组,PCR/RFLP检测基因型。结果(1)与... 目的研究温州地区汉族人群妇女GNB3 C825T等位基因多态性与妊娠期间体重增加和产后超重及肥胖的相关性。方法在肥胖专科门诊、体检中心随机选取309例已产妇女,分为产后超重及肥胖组和产后体重正常对照组,PCR/RFLP检测基因型。结果(1)与对照组比较,产后超重及肥胖组的TT基因型携带率显著增加(P<0.01),TT/CT致产后肥胖的比数比(OR值)为2.6(95%可信区间1.4~4.6,P<0.01);TT/CC致产后肥胖的OR值为2.6(95%可信区间1.3~5.1,P<0.01);等位基因T与C比,致产后肥胖的OR值为1.5(95%可信区间1.1~2.1,P<0.01)。(2)妊娠期间体重增加值比较,TT型比CC型和CT型体重增加更显著(P<0.01),CT型比CC型体重增加亦明显(P<0.01);妊娠前后体重变化值比较,TT型比CC型和CT型产后体重明显增加(P<0.01),而CT型与CC型相比,其产后体重虽有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6)。结论GNB3 825T等位基因与妊娠期间体重较多增加和产后超重及肥胖密切相关。GNB3 825TT基因型可作为早期预测产后超重及肥胖的遗传学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胖症 产后 GTP结合蛋白β单位 多态性 遗传
下载PDF
G蛋白β3亚单位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及肥胖的关系 被引量:2
5
作者 张武德 阎炜 《兰州医学院学报》 2003年第3期62-64,共3页
关键词 三磷酸鸟苷酸结合蛋白 β3单位 基因多态性 高血压 肥胖
下载PDF
绿脓杆菌外毒素A受体结合亚单位基因的克隆与表达
6
作者 郭学军 刘晓明 +4 位作者 朱平 刘子 孟锐奇 马丛林 冯书章 《生物技术通讯》 CAS 1997年第Z1期97-97,共1页
绿脓杆菌外毒素A(PEA)是绿脓杆菌感染的最主要致病因子,它由3个区域共613个氨基酸组成,分子质量66 ku。在体内,毒素先由Ⅰ区(受体结合亚单位)识别细胞表面受体并与之结合,而后,通过Ⅱ区(跨膜亚单位)将具有ADP-核糖基化活性的毒性单位导... 绿脓杆菌外毒素A(PEA)是绿脓杆菌感染的最主要致病因子,它由3个区域共613个氨基酸组成,分子质量66 ku。在体内,毒素先由Ⅰ区(受体结合亚单位)识别细胞表面受体并与之结合,而后,通过Ⅱ区(跨膜亚单位)将具有ADP-核糖基化活性的毒性单位导入胞浆,使Ⅲ区(毒力亚单位)发挥毒力作用,催化细胞内的延长因子2(EF-2)发生ADP-核糖基化反应,使EF-2灭活,抑制蛋白合成而杀灭细胞。在这种结合、入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毒素A 绿脓杆菌 受体结合 单位基因 基因的克隆 大学研究 结合单位 ADP-核糖基化 高效表达 蛋白合成
下载PDF
G蛋白β3亚单位基因C825T等位基因多态性与糖尿病肾病的相关性
7
作者 金建 陈肖俊 +3 位作者 郑景晨 吴建波 林向阳 蔡文品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6年第24期2862-2864,共3页
目的:研究G蛋白β3亚单位基因(GNB3)C825T等位基因与糖尿病肾病(DN)的相关性。方法:本组均为2型糖尿病(DM)患者,随机选取95例DN患者(DN组)和51例无肾病的2型DM患者(DM组),DN组再分为微量蛋白尿组和显著蛋白尿组,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 目的:研究G蛋白β3亚单位基因(GNB3)C825T等位基因与糖尿病肾病(DN)的相关性。方法:本组均为2型糖尿病(DM)患者,随机选取95例DN患者(DN组)和51例无肾病的2型DM患者(DM组),DN组再分为微量蛋白尿组和显著蛋白尿组,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检测各组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结果:(1)DN组的TT基因型及T等位基因频率均明显高于DM组(P<0.01)。(2)微量蛋白尿组的TT基因型较DM组TT基因型携带者显著增加(P<0.05),T等位基因频率显著增高(P<0.01)。结论:GNB3C825T等位基因与早期和中晚期DN均有相关性,可作为评估2型DM患者发生肾病危险性的一个遗传学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肾病 GTP结合蛋白质β单位 多态现象 遗传基因型
下载PDF
新药导读:新冠病毒蛋白亚单位疫苗 被引量:1
8
作者 戴连攀 《中国医药导刊》 2022年第5期433-433,共1页
全球新冠疫苗开发有多种技术路线,其中,蛋白亚单位技术路线有着安全性高、有效性强、运输要求低、可及性大等诸多优势。当前,全球有多款蛋白亚单位疫苗获得批准使用,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贡献了重要的力量。迄今为止,全球获批的蛋白亚单... 全球新冠疫苗开发有多种技术路线,其中,蛋白亚单位技术路线有着安全性高、有效性强、运输要求低、可及性大等诸多优势。当前,全球有多款蛋白亚单位疫苗获得批准使用,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贡献了重要的力量。迄今为止,全球获批的蛋白亚单位新冠疫苗主要靶向病毒的刺突蛋白(S)全长或者受体结合区(RBD)。其中,靶向S全长的新冠疫苗NVX-CoV2373与靶向RBD的新冠疫苗ZF2001是其中的两个典型代表。这两个蛋白亚单位疫苗对于预防任何严重程度新冠肺炎的保护率均超过80%,并在全球用于大量人群的接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疫苗开发 疫情防控 保护率 蛋白单位疫苗 刺突蛋白 病毒 受体结合 肺炎
下载PDF
结合珠蛋白亚型与慢性丙型肝炎
9
作者 楼敏 《传染病信息》 1996年第4期148-148,共1页
结合珠蛋白(Hp)是一种能与血红蛋白结合的α-2球蛋白,由2千亚单位组成,分别由2个不同的基因编码。有3种亚型:Hp1-1,Hp2-1和Hp2-2,后2种具有免疫球蛋白特征。近来发现丙型肝炎患者结合珠蛋白低于健康人群。本研究的目的检测结合珠蛋白亚... 结合珠蛋白(Hp)是一种能与血红蛋白结合的α-2球蛋白,由2千亚单位组成,分别由2个不同的基因编码。有3种亚型:Hp1-1,Hp2-1和Hp2-2,后2种具有免疫球蛋白特征。近来发现丙型肝炎患者结合珠蛋白低于健康人群。本研究的目的检测结合珠蛋白亚型在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分布是否与健康人群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合蛋白 慢性丙型肝炎 健康人群 肝炎患者 免疫球蛋白 基因编码 蛋白结合 丙型肝炎病毒 单位
下载PDF
CTB/CS3融合蛋白与GM1结合能力和免疫原性的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米凯霞 李勣 +1 位作者 张兆山 方荣祥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78-284,共7页
免疫霍乱毒素B亚单位 (CTB)或肠毒素大肠杆菌 (ETEC)定居因子CS3可使人体对ETEC的侵染有保护作用 .为探索研制ETEC双组分亚单位疫苗的可行性 ,利用大肠杆菌诱导表达系统表达了CTB与CS3的融合蛋白 (CTB/CS3) .蛋白质印迹结果表明 ,诱导... 免疫霍乱毒素B亚单位 (CTB)或肠毒素大肠杆菌 (ETEC)定居因子CS3可使人体对ETEC的侵染有保护作用 .为探索研制ETEC双组分亚单位疫苗的可行性 ,利用大肠杆菌诱导表达系统表达了CTB与CS3的融合蛋白 (CTB/CS3) .蛋白质印迹结果表明 ,诱导表达的 2 9ku蛋白具有CTB和CS3蛋白双重抗原性 .经Ni NTA亲和层析纯化获得重组蛋白CTB/CS3,复性的重组蛋白可以部分形成五聚体并保留了与神经节苷脂GM1的结合能力 .动物实验表明 ,融合蛋白CTB/CS3具有CTB和CS3蛋白的双重免疫原性 ,同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B/CS3融合蛋白 GML 结合能力 免疫原性 免疫霍乱毒素B单位 肠毒素大肠杆菌 疫苗 婴幼儿急性腹泻
下载PDF
G蛋白β3亚基基因多态性与功能性消化不良和肠易激综合征关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1
作者 周尾梅 张红杰 《胃肠病学》 2015年第2期119-121,共3页
功能性胃肠病(FGIDs)是一组临床常见消化系统疾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目前认为主要与胃肠动力异常、内脏高敏感等有关。G蛋白是一类细胞内信号转导分子,可介导多种与胃肠动力、内脏感觉相关的细胞内反应,在FGIDs的发病中具... 功能性胃肠病(FGIDs)是一组临床常见消化系统疾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目前认为主要与胃肠动力异常、内脏高敏感等有关。G蛋白是一类细胞内信号转导分子,可介导多种与胃肠动力、内脏感觉相关的细胞内反应,在FGIDs的发病中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发现G蛋白β3亚基(GNβ3)基因是与FGIDs易感性相关的候选基因之一,本文对GNβ3基因多态性与功能性消化不良和肠易激综合征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TP结合蛋白质β单位 多态性 单核苷酸 功能性消化不良 肠易激综合征
下载PDF
霍乱毒素B亚单位与胰岛素B链融合基因的克隆及原核表达分析
12
作者 陈丽 欧阳凤秀 +7 位作者 钱炳俊 任宏 王强 姜庆五 王玉炯 刘静波 梁婉琪 潘爱虎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6-61,共6页
构建了霍乱毒素B亚单位(cholera toxin B subunit,CTB)与胰岛素(insulin)B链的融合基因 CTB-INSB,将该融合基因克隆到大肠杆菌表达载体pET-30a(+)中,获得重组质粒pETCIB;并将该 质粒转入大肠杆菌菌株BL21(DE3)中;重组菌株经IPTG诱导后... 构建了霍乱毒素B亚单位(cholera toxin B subunit,CTB)与胰岛素(insulin)B链的融合基因 CTB-INSB,将该融合基因克隆到大肠杆菌表达载体pET-30a(+)中,获得重组质粒pETCIB;并将该 质粒转入大肠杆菌菌株BL21(DE3)中;重组菌株经IPTG诱导后的表达产物经15%SDS-PAGE分 析表明可以表达融合蛋白,其分子量约为15.4kDa,且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约占全菌蛋白的 30%。含CTB-INSB重组蛋白的包涵体经变性和复性后,可在体外自组装成五聚体结构。Western blotting分析结果显示CTB-INSB可分别被霍乱毒素的抗体和胰岛素的抗体识别,表明该蛋白具有 霍乱毒素B亚单位与胰岛素的双重抗原性。同时GM1-ELISA分析结果表明CTB-INSB在体外可 与神经节苷脂GM1(monosialoganglioside)特异结合,进一步证实了它能够形成类似CTB五聚体的 高级结构,具有生物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霍乱毒素B单位 融合基因 胰岛素 表达分析 B链 SDS-PAGE Western 原核 大肠杆菌 分析结果 神经节苷脂 表达载体 基因克隆 重组质粒 融合蛋白 表达产物 IPTG 重组菌株 重组蛋白 特异结合 高级结构 生物活性 分析表 分子量
下载PDF
G_(12)亚型G蛋白对M_3乙酰胆碱受体介导的磷脂酶D调控
13
作者 韩黎 吴桂芝 +1 位作者 吴旭琴 孟玉芬 《军医进修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265-267,共3页
目的:阐明何种Gα亚型蛋白偶联M3乙酰胆碱受体(M3mAChR)并介导PLD的激活。方法:将带有Gαq、Gα12及Gα13基因的质粒转染入HEK293细胞,在细胞内过度表达,用免疫杂交检测相应的表达蛋白,并测定胞内M3mAChR介导的PLD及PLC活性。结果:Gα12... 目的:阐明何种Gα亚型蛋白偶联M3乙酰胆碱受体(M3mAChR)并介导PLD的激活。方法:将带有Gαq、Gα12及Gα13基因的质粒转染入HEK293细胞,在细胞内过度表达,用免疫杂交检测相应的表达蛋白,并测定胞内M3mAChR介导的PLD及PLC活性。结果:Gα12、Gα13亚型野生型及功能增强型蛋白的过度表达,导致胞内M3mAChR介导的PLD活性明显升高(P<0.001);而过度表达Gα12、Gα13功能缺陷型蛋白,则使胞内M3mAChR介导的PLD活性明显降低(P<0.001);但Gαq野生型及功能增强型蛋白的过度表达仅影响胞内PLC活性,对M3mAChR介导的PLD激活没有影响。结论:M3mAChR介导的胞内PLD激活极有可能是Gα12、Gα13而不是Gαq亚型G蛋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受体 胆碱能 磷脂酶D GTP结合蛋白质α单位 G12-G13
下载PDF
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与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单位Ⅲ结合的定位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丹 陈治新 +2 位作者 陈芸 林纳 王小众 《中华肝脏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725-730,共6页
目的探索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单位Ⅲ(COXⅢ)与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HBx)的具体结合位点。方法构建pAS2-1-X变异体重组载体,醋酸锂转化法将其转入酵母细胞,通过PCR法及测序法证实目的片段转入酵母细胞;Westem blot法明确变异体蛋白在... 目的探索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单位Ⅲ(COXⅢ)与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HBx)的具体结合位点。方法构建pAS2-1-X变异体重组载体,醋酸锂转化法将其转入酵母细胞,通过PCR法及测序法证实目的片段转入酵母细胞;Westem blot法明确变异体蛋白在酵母细胞中能否正确表达,滤膜转印法排除自身激活作用;固体培养基交合实验及β-半乳糖苷酶活性实验检测HBx和COXⅢ的结合区域。结果成功构建含HBx第1~72位氨基酸的变异体重组载体pAS2-1-Xl和第1~117位氨基酸的变异体重组载体pAS2-1-X2,测序及PCR均证实片段的正确性。Western blot证实变异体蛋白在酵母细胞中可正确表达,且变异体蛋白无自身激活作用。交合实验及β-半乳糖苷酶活性检测将HBx和COXⅢ的结合区域定位于72~117位氨基酸。结论通过酵母双杂合实验证实HBx和COXⅢ的结合区域定位于72~117位氨基酸,此结合区域的明确有望帮助进一步阐明X蛋白在体内的作用机制,并可能为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及肝癌的防治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病毒 乙型 X蛋白 细胞色素C氧化酶单位 酵母双杂合 结合位点
原文传递
胆管腺癌组织中Gab1、PI3KCA的表达变化及意义
15
作者 姚旭 田忠 刘源 《山东医药》 CAS 2014年第47期13-16,共4页
目的观察胆管腺癌组织中生长因子受体结合蛋白2相关的接头蛋白(Gab1)、磷脂酰肌醇3激酶α亚单位(PI3KCA)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 76例胆管腺癌患者,手术留取癌组织76例份(腺癌组)、癌旁正常组织45例份(癌旁组),采用免疫组化法、W... 目的观察胆管腺癌组织中生长因子受体结合蛋白2相关的接头蛋白(Gab1)、磷脂酰肌醇3激酶α亚单位(PI3KCA)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 76例胆管腺癌患者,手术留取癌组织76例份(腺癌组)、癌旁正常组织45例份(癌旁组),采用免疫组化法、Western blotting法、qRT-PCR法检测各组Gab1及PI3KCA,并分析两指标间及其与胆管腺癌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结果三种检测方法显示,腺癌组Gab1、PI3KCA表达均高于癌旁组(P均<0.05)。Gab1、PI3KCA表达均与胆管腺癌肿瘤直径、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P均<0.05)。Spearmanrank相关分析显示,胆管腺癌组织中Gab1与PI3KCA表达呈正相关(r=0.214,P<0.05)。结论胆管腺癌组织在细胞、蛋白、mRNA水平上均升高,Gab1及PI3KCA对胆管腺癌的发展及浸润转移恶性行为可能有促进作用,两者可作为胆管腺癌恶性行为及预后的预测因素及未来治疗的靶向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管腺癌 生长因子受体结合蛋白2相关的接头蛋白 磷脂酰肌醇3激酶α单位
下载PDF
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KISS-1、C1QBP、ITGA7表达及相关性 被引量:3
16
作者 符芳永 林巍 +1 位作者 卢伟 马西淼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662-665,共4页
目的探究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肿瘤转移抑制基因蛋白(KISS-1)、补体成分1q亚单位结合蛋白(C1QBP)、整合素α7(ITGA7)表达及相关性。方法选取非小细胞肺癌患者319例,均行手术切除。取癌组织及癌旁组织,免疫组化检测KISS-1、C1QBP、ITGA7样... 目的探究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肿瘤转移抑制基因蛋白(KISS-1)、补体成分1q亚单位结合蛋白(C1QBP)、整合素α7(ITGA7)表达及相关性。方法选取非小细胞肺癌患者319例,均行手术切除。取癌组织及癌旁组织,免疫组化检测KISS-1、C1QBP、ITGA7样本,使用Western印迹检测KISS-1、C1QBP、ITGA7表达水平,对比KISS-1、C1QBP、ITGA7与临床病例特征的关系及三者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相关性。结果癌组织KISS-1、C1QBP、ITGA7表达显著高于癌旁组织(P<0.05);KISS-1、C1QBP、ITGA7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与肿瘤直径、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KISS-1、C1QBP、ITGA7高表达者多淋巴结转移、肿瘤直径更大;KISS-1、C1QBP、ITGA7表达与年龄、性别、分期、病理类型无关(P>0.05);KISS-1、C1QBP呈正相关(r=0.238;P=0.002);KISS-1、ITGA7呈正相关(r=0.241;P=0.002);C1QBP、ITGA7呈正相关(r=0.206;P=0.007)。结论KISS-1、C1QBP、ITGA7在非小细胞肺癌中呈现出高表达,且三者呈现出正相关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补体成分1q单位结合蛋白 肿瘤转移抑制基因蛋白 整合素α7
下载PDF
性腺刺激激素类蛋白的分离获得成功
17
作者 孙国凤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1990年第11期6-7,共2页
日本大洋渔业公司与北里大学水产系教授川内浩司共同从金枪鱼分离出2种性腺刺激激素(GTH)类蛋白 GP,确定其一级结构.这项成果于4月在东京召开的日本水产学会上发表.大洋渔业公司以养殖金枪鱼为主,对金枪鱼生长激素的分离和用大肠杆菌及... 日本大洋渔业公司与北里大学水产系教授川内浩司共同从金枪鱼分离出2种性腺刺激激素(GTH)类蛋白 GP,确定其一级结构.这项成果于4月在东京召开的日本水产学会上发表.大洋渔业公司以养殖金枪鱼为主,对金枪鱼生长激素的分离和用大肠杆菌及酵母生产重组体激素作了很多研究.现在作为养殖用种苗从远洋运送鱼苗,不能稳定地供给.这种GTH 类蛋白如果有 GTH 活性,使用这些使其排卵,就能供给稳定的种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渔业公司 水产学会 北里大学 蛋白 激素类 重组体 一级结构 类似性 结合 单位
下载PDF
复制蛋白A与肝癌DNA损伤修复的研究进展
18
作者 张小虎 《医学信息(医学与计算机应用)》 2014年第15期659-659,660,共2页
复制蛋白A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细胞DNA损伤修复的热点之一。RPA是真核细胞中主要的单链结合蛋白,包含RPA1,RPA2和RPA3三个亚单位。RPA在DNA复制和修复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DNA复制时,RPA具有解链、结合单链模板并维持DNA连续复制的功能;... 复制蛋白A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细胞DNA损伤修复的热点之一。RPA是真核细胞中主要的单链结合蛋白,包含RPA1,RPA2和RPA3三个亚单位。RPA在DNA复制和修复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DNA复制时,RPA具有解链、结合单链模板并维持DNA连续复制的功能;DNA损伤时,RPA与具有染色体结构维持、保护、修复功能的蛋白质聚集在DNA损伤位点,共同完成对DNA损伤的检测并进行修复。因此RPA对于细胞调控DNA修复过程至关重要。目前肝癌的发生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但其发生与DNA的损伤积累密切相关。诱发肝癌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乙型肝炎病毒,黄曲霉毒素B1,亚硝胺等,这些诱因不仅能够引起肝细胞DNA的损伤,而且能直接或间接影响损伤修复系统,使DNA修复障碍,从而导致肝癌的发生。本文就RPA在DNA损伤修复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及其肝癌DNA损伤修复的关系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制 单链结合蛋白 肝癌 损伤修复 修复过程 真核细胞 乙型肝炎病毒 染色体结构 黄曲霉毒素 修复系统 修复功能 细胞调控 危险因素 损伤积累 间接影响 发生机制 硝胺 单位 肝细胞 蛋白
下载PDF
GTP结合蛋白仪亚基11在肺动脉高压大鼠肺无肌动脉肌化过程中的表达及西地那非的干预作用 被引量:4
19
作者 黄石安 罗鹏 +3 位作者 吴源聪 何建国 陈灿 雷桅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2期1762-1765,共4页
目的探讨GTP结合蛋白α亚基11(Godl)在肺动脉高压大鼠无肌动脉肌化过程中的表达及西地那非的干预作用。方法将30只清洁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均分为正常对照组、野百合碱组和西地那非组3组;后两组以50mg/kg野百合碱腹腔注射4... 目的探讨GTP结合蛋白α亚基11(Godl)在肺动脉高压大鼠无肌动脉肌化过程中的表达及西地那非的干预作用。方法将30只清洁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均分为正常对照组、野百合碱组和西地那非组3组;后两组以50mg/kg野百合碱腹腔注射4周制备肺动脉高压模型,且西地那非组在肺动脉高压形成后给予西地那非(25mg/kg)灌胃2周,正常对照组以等量生理盐水替代野百合碱腹腔注射4周。颈静脉插管测量各组大鼠肺动脉压力,检测肺无肌动脉组织的形态学特征和血管增生程度,Western印迹法测定大鼠肺组织目标蛋白Gα11、血管平滑肌特征标志骨桥蛋白(OPN)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野百合碱组的肺动脉平均压(mPAP)、肺无肌动脉管壁厚度指数(TI)和面积指数(AI)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27.43±3.97)比(11.93±1.52)mmHg(1mmHg=0.133kPa)、0.49±0.07比0.31±0.09和0.74±0.05比0.45±0.10](均P〈0.05),同时Gα11及相关标记蛋白OPN和PCNA的表达量均明显增强;西地那非组mPAP、TI和AI[(18.59±1.44)mmHg、0.39±0.09和0.56±0.04]均显著低于野百合碱组(均P〈0.05),且Gα11、OPN和PCNA的表达也随之减弱。结论Gα11蛋白与大鼠肺动脉高压肺无肌动脉肌化发生密切相关,西地那非通过抑制Gα11表达可有效减轻肺动脉高压和肺血管重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TP结合蛋白质仪单位 高血压 肺性 肺无肌动脉肌化 西地那非 大鼠
原文传递
基于受体结合域的新型冠状病毒亚单位疫苗的研发策略
20
作者 马良 李冰香 +1 位作者 王红叶 孙明 《中国病毒病杂志》 CAS 2023年第6期428-435,共8页
2019年底由新型冠状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引起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暴发,为预防病毒感染,降低病毒的感染率,减少重症率及死亡病例,各国持续加快推进多种类型的疫苗研发及接种。其中,蛋... 2019年底由新型冠状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引起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暴发,为预防病毒感染,降低病毒的感染率,减少重症率及死亡病例,各国持续加快推进多种类型的疫苗研发及接种。其中,蛋白亚单位疫苗以其安全、高效、可规模化生产等优点,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截至2023年初,全球共有36种亚单位疫苗进入Ⅲ期临床研究,19种亚单位疫苗已被授权紧急使用。本文通过分析比较新型冠状病毒不同蛋白组分作为新型冠状病毒疫苗靶点设计的优缺点,聚焦基于受体结合域(receptor binding domain,RBD)的亚单位疫苗设计策略,从蛋白结构、表达系统、纯化方法、佐剂类别及预防效果等方面,对不同的RBD亚单位疫苗的研究进展及临床结果进行了概述,并对RBD亚单位疫苗开发中可能遇到的挑战进行了探讨,以期为新型冠状病毒及其他病原体亚单位疫苗的设计研发提供可行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 蛋白单位疫苗 受体结合 佐剂 中和抗体效价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