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粮食生产潜力研究--基于FAO-GAEZ模型 被引量:7
1
作者 王兴华 齐晧天 +1 位作者 韩啸 徐雪高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3期51-56,共6页
文章采用FAO—GAEZ模型,测算沿线国家土地等农业资源对中国粮食安全的确保程度。研究结果显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粮食生产潜力巨大。从耕地面积增长来看,中国周边国家可以增加34859万吨粮食产量。仅利用周边国家8%的未开发耕... 文章采用FAO—GAEZ模型,测算沿线国家土地等农业资源对中国粮食安全的确保程度。研究结果显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粮食生产潜力巨大。从耕地面积增长来看,中国周边国家可以增加34859万吨粮食产量。仅利用周边国家8%的未开发耕地便可以满足中国未来4400多万的粮食缺口。从单产增加来看,周边国家粮食产量将会增加68%,为世界粮食总产量的13%左右。综合考虑耕地面积增加和单产增加,中国周边粮食主产国就可提供增加世界粮食产量27%以上的潜力。充分考虑当地资源优势,中国农业境外合作首选对象应为俄罗斯、泰国、哈萨克斯坦等国。通过共建"一带一路",实现中国与周边国家农业资源互补,农业资源共同开发,提高沿线国家农业科技水平,有助于增加全球粮食产量,保障中国与东道国的粮食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 粮食安全 FAO—gaez模型
下载PDF
基于FAO-GAEZ模型的中国马铃薯县域种植空间布局优化 被引量:2
2
作者 杨亚东 段丁丁 +3 位作者 巨章宏 杜娅婷 罗其友 张晴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3352-3363,共12页
马铃薯“主粮化”战略要求在不挤占三大主粮的前提下提升国家马铃薯种植面积和产量。已有关于马铃薯种植空间布局的研究缺少定量支撑的相关优化证据。本文结合统计数据分析中国马铃薯的消费结构及其消费量的变化趋势,应用ARMA模型预测中... 马铃薯“主粮化”战略要求在不挤占三大主粮的前提下提升国家马铃薯种植面积和产量。已有关于马铃薯种植空间布局的研究缺少定量支撑的相关优化证据。本文结合统计数据分析中国马铃薯的消费结构及其消费量的变化趋势,应用ARMA模型预测中国2022—2040年马铃薯年均需求量。结合耕地空间分布数据和马铃薯县域种植面积数据,应用GAEZ模型以适宜性等级作为优先级对未来中国马铃薯种植布局进行县域尺度空间推演,提出未来中国马铃薯县域尺度的种植空间布局优化方案。结果表明:(1) 1961—2019年,中国马铃薯的总消费量由1290万t增加到了9152.5万t,其中食用消费结构变化最为显著。(2) 2022—2040年,中国马铃薯年均需求量为1.10亿t,基本适宜及以上程度马铃薯种植区域共计5423万hm^(2),种植其中532万hm^(2)可满足相应消费需求。(3)基于适宜度指数的未来中国马铃薯最优生产布局为东北一季作区、华北一季作区、西北一季作区和西南一二季混作区(包含55个县级区域)。建议坚持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统一的原则,推动马铃薯种植布局优化升级。研究结果能够为中国粮食安全政策制定和马铃薯种植空间布局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空间布局 生产潜力 ARMA模型 gaez模型
原文传递
三江平原大豆种植的土地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13
3
作者 卜坤 王治良 +1 位作者 张树文 杨久春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19-428,共10页
受全球气候变化、二氧化碳施肥效应以及市场需求的影响,国内一系列旨在促进大豆种植的政策,可能导致三江平原大豆种植面积的增加。在此大背景下,充分利用当地气候条件和肥厚的土壤资源,促进农业用地的合理配置的关键问题在于对大豆种植... 受全球气候变化、二氧化碳施肥效应以及市场需求的影响,国内一系列旨在促进大豆种植的政策,可能导致三江平原大豆种植面积的增加。在此大背景下,充分利用当地气候条件和肥厚的土壤资源,促进农业用地的合理配置的关键问题在于对大豆种植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作者依据FAO/IIASA发布的GAEZ研究框架:首先根据大豆对气候、土壤的需求,对三江平原气象资料进行气候清查,评价大豆种植的气候适宜性;再考虑地形因素对气候条件的影响,使用Fourier指数和坡度条件对评价结果进行修正;然后,进行土壤清查,选取土层厚度、质地、pH、排水级与淹水情况等作为评价指标,对三江平原大豆种植进行土壤适宜性评价,并对含白浆层的各类土壤进行适宜性降级处理;最后,在栅格像元尺度上进行图层叠加,得到三江平原大豆种植的土地适宜性评价结果。另外引入了适宜度指数(S_I),对三江平原23个县市大豆种植的土地适宜度进行了空间上的比较。结果表明:(1)除了坡度大于30%的山区外,三江平原大部地区适宜大豆种植,面积达8.5×10~4 km^2,约占总面积的78.75%;(2)沿松花江、倭肯河、穆棱河等两岸的平缓(2%~5%)和微起伏(5%~8%)地区,土壤质地和排水状况良好,最适宜大豆种植;(3)勃利、依兰、汤原、佳木斯、集贤、桦川、友谊、绥滨和富锦9个县市,适宜度指数均超过70%;其次是同江、桦南、虎林、宝清、抚远、七台河、萝北、鸡东、饶河和双鸭山10个县市;鹤岗、密山、鸡西、穆棱4县市,适宜度一般;(4)GAEZ模型流程化评价方法能够在区域尺度上有效实现大豆种植适宜性的空间差异分析,为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aez模型 大豆种植 土地适宜性 三江平原
下载PDF
近50年气候驱动下三江平原粮食生产潜力时空演变分析 被引量:7
4
作者 杜国明 马敬盼 +3 位作者 张露洋 孙晓兵 张志宇 刘钊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61-366,共6页
三江平原作为中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近年来区域气候变化显著。运用GAEZ模型定量测算了1961—2010年三江平原粮食生产潜力,从整体状况、年际变化、县域差异等角度对近50年以来气候变化导致其粮食生产潜力演变的时空格局进行了分析,旨在... 三江平原作为中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近年来区域气候变化显著。运用GAEZ模型定量测算了1961—2010年三江平原粮食生产潜力,从整体状况、年际变化、县域差异等角度对近50年以来气候变化导致其粮食生产潜力演变的时空格局进行了分析,旨在为该区种植结构调整及产能保护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1961—2010年三江平原粮食平均生产潜力整体呈现波动性增长态势,每10a粮食生产潜力增长量为140.39kg/hm2,年均增长率为0.60%;1991—2010年的粮食生产潜力呈增加态势但稳定性较低,波动频繁且幅度较大;(2)三江平原粮食生产潜力变化具有显著的县域差异性,北部的友谊县、富锦市等县域粮食生产潜力较大,而南部的穆棱市、勃利县等县域粮食生产潜力较低,且集贤县、密山市、虎林市等县域粮食生产潜力的年均增长率较高,均在0.70%以上,但穆棱市粮食生产潜力年均增长率最小,仅为0.24%;(3)三江平原粮食生产潜力除西部和南部部分区域呈负增长趋势外,其余地区均呈正增长趋势;各地区正向增长的程度有所差异,东南部的部分区域的正向增长程度较高,中部的部分区域的正向增长程度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粮食生产潜力 gaez模型 时空格局 三江平原
下载PDF
未来30年我国粮食增产潜力与保障能力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陈源源 孙艺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12-318,共7页
【目的】评估我国未来30年粮食增产潜力和需求总量,科学判断我国未来粮食保障能力,并提出政策建议。【方法】基于GAEZ评估4种主要粮食作物的潜在单产,结合其现实种植面积计算粮食生产和增产潜力,并采用VAR模型和分项估算法预测我国未来3... 【目的】评估我国未来30年粮食增产潜力和需求总量,科学判断我国未来粮食保障能力,并提出政策建议。【方法】基于GAEZ评估4种主要粮食作物的潜在单产,结合其现实种植面积计算粮食生产和增产潜力,并采用VAR模型和分项估算法预测我国未来30年粮食需求量,在此基础上分析粮食保障能力。【结果】2020—2050年,我国稻谷、小麦、玉米和大豆仍有1.08亿t(51.30%)、0.48亿t(36.05%)、2.33亿t(89.16%)和0.25亿t(153.75%)的增产潜力,总体的粮食增产潜力达4.42亿t(66.56%),其中粮食主产区的增产潜力占74%。稻谷和小麦的需求量预计在2035年达到峰值2.16和1.43亿t,玉米和大豆需求量预计在2045年达到峰值3.38和1.39亿t,粮食总需求预计在2040年达到峰值9.02亿t。【结论】未来30年,我国完全有能力确保“口粮绝对安全、谷物基本自给”,也有能力将大豆自给率提升至30%,关键是需从后备耕地资源开发、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农村土地流转引导和优化等方面充分挖掘粮食增产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安全 粮食增产潜力 gaez模型 VAR模型 未来30年
下载PDF
辽宁省未来土地利用情景模拟及玉米生产潜力预测
6
作者 蒲罗曼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174-1184,共11页
为了探究未来耕地变化对粮食生产潜力的影响,进而保障未来粮食安全,本研究利用CA-Markov模型模拟了辽宁省2050年的土地利用情景,并利用全球农业生态区划(GAEZ)模型对2050年的玉米生产潜力进行预测,进而对2020—2050年辽宁省玉米生产潜... 为了探究未来耕地变化对粮食生产潜力的影响,进而保障未来粮食安全,本研究利用CA-Markov模型模拟了辽宁省2050年的土地利用情景,并利用全球农业生态区划(GAEZ)模型对2050年的玉米生产潜力进行预测,进而对2020—2050年辽宁省玉米生产潜力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预判。预测结果表明,未来30年辽宁省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以旱地和林地的减少(分别为29.78万hm^(2)和25.05万hm^(2))以及城乡工矿用地的增加(55.55万hm^(2))为主,地类的相互转化主要表现为其他地类向旱地转化,以及旱地和水田向城乡工矿用地的转化。基于2050年的耕地情景,预测辽宁省玉米潜在总产量和平均潜在单产分别为393.38万t和7830.56 kg·hm^(-2),其中北部和南部地区玉米平均潜在单产大部分在8000 kg·hm^(-2)以上,远高于西部和东部部分地区。2020—2050年,受耕地变化影响,玉米潜在总产量和平均潜在单产分别减少630.52万t和679.57 kg·hm^(-2),但在空间上大约近一半旱地的平均潜在单产仍有所增加。未来辽宁省应制定更多的生态环境保护政策,防止过度开垦及建设用地扩张现象的发生,进而在保证耕地资源数量和质量的前提下确保未来粮食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情景 玉米生产潜力 CA-Markov模型 gaez模型 辽宁省
下载PDF
土地系统演变与气候变化耦合的中国未来水稻潜在产量模拟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李满春 杜聪 +2 位作者 姜朋辉 栾文博 陈登帅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795-1807,共13页
土地系统和气候作为农业生产的核心要素,关系到耕地质量优劣,是农作物产量变化的关键驱动因子.然而,宏观尺度耕地演变与气候变化对粮食潜在产量的影响机制尚缺乏科学的量化模型.本文采用土地系统演变与气候变化耦合的建模思路,构建了GM-... 土地系统和气候作为农业生产的核心要素,关系到耕地质量优劣,是农作物产量变化的关键驱动因子.然而,宏观尺度耕地演变与气候变化对粮食潜在产量的影响机制尚缺乏科学的量化模型.本文采用土地系统演变与气候变化耦合的建模思路,构建了GM-FLUS模型模拟中国未来40年土地系统变化,并据此改进全球农业区划模型(GAEZ),估算了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六阶段(CMIP6)在SSP1-2.6、SSP2-4.5、SSP3-7.0和SSP5-8.5等四种情景下未来40年的中国水稻潜在产量及其空间分布,分析了水稻潜在产量的时空变化格局及其驱动因素,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增产策略.研究结果显示:(1)总体上,2020~2060年,中国水稻的潜在产量在SSP1-2.6和SSP3-7.0情景下呈现出增加的趋势,在SSP2-4.5和SSP5-8.5情景下呈现出减少的趋势;按照中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发展战略,与SSP1-2.6情景较为相近,水稻产量相对稳定.(2)在中国耕地保护政策下,2020~2060年水田面积的变化幅度较小,水稻潜在产量变化主要受气候影响.根据四种气候变化情景,气温均呈现上升的趋势,且在长江中下游、四川盆地及周边地区等水稻主产区对水稻潜在产量起负向作用;降水量在SSP1-2.6、SSP3-7.0情景和SSP2-4.5、SSP5-8.5情景,分别呈稳定增加、波动降低趋势,且降水量与水稻潜在产量的关系以正相关为主.(3)未来在注重水田保护的基础上,应注重培育耐高温的水稻品种,采取防高温措施来应对未来气温升高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同时,仍需健全灌溉与排涝设施,确保“旱能灌、涝能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系统 SSPs gaez 水稻潜在产量 粮食安全
原文传递
1990-2010年中国耕地变化对粮食生产潜力的影响 被引量:103
8
作者 刘洛 徐新良 +2 位作者 刘纪远 陈曦 宁佳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767-1778,共12页
1990年以来,在国家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实施、经济快速增长等因素的影响下,中国耕地数量与空间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对粮食生产潜力造成了巨大影响。本文采用GAEZ模型,结合中国气象、地形、土壤等因素,定量分析了中国耕地粮食生产潜力空间... 1990年以来,在国家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实施、经济快速增长等因素的影响下,中国耕地数量与空间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对粮食生产潜力造成了巨大影响。本文采用GAEZ模型,结合中国气象、地形、土壤等因素,定量分析了中国耕地粮食生产潜力空间特征以及1990-2010年中国耕地变化对粮食生产潜力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 2010年全国耕地粮食生产潜力总量为10.55亿t,全国耕地平均粮食生产潜力为7614 kg/hm2。中国耕地粮食生产潜力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总体表现为东部高而西北部较低的趋势,并且高值区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和华南区。2 1990-2010年的20年间,中国耕地粮食生产潜力变化表现出明显的时空差异,总体呈现南减北增、总量减少的基本特征。新增耕地粮食生产潜力的重心逐步由东北向西北转移。耕地粮食生产潜力总量净减少297万t,占2010年全国实际粮食总产量的0.29%。3在1990-2000年与2000-2010年两个时期,耕地变化对耕地粮食生产潜力影响差异明显。前10年,耕地粮食生产潜力总量净增加1011万t,主要集中在东北平原区和北方干旱半干旱区;后10年,耕地粮食生产潜力总量净减少1308万t,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和黄淮海平原区。从总体看,近20年来耕地粮食生产潜力总量增加主要是由林、草地和未利用土地开垦所导致,而耕地粮食生产潜力总量减少主要是由城市扩展和退耕还林还草所导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 粮食生产潜力 gaez模型 中国
原文传递
近50a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玉米生产潜力时空演变特征 被引量:24
9
作者 葛亚宁 刘洛 +3 位作者 徐新良 张学霞 袁兰兰 张晓峰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784-795,共12页
以2010年我国耕地空间分布遥感监测数据为基础,在1960—2010年的长时间序列气象数据、土壤数据等数据基础上,采用GAEZ(Global Agro-Ecological Zones)模型综合考虑光、温、水、CO2浓度、农业气候限制、土壤、地形等多方面因素,估算了中... 以2010年我国耕地空间分布遥感监测数据为基础,在1960—2010年的长时间序列气象数据、土壤数据等数据基础上,采用GAEZ(Global Agro-Ecological Zones)模型综合考虑光、温、水、CO2浓度、农业气候限制、土壤、地形等多方面因素,估算了中国玉米生产潜力,进而分析了近50 a来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玉米生产潜力的时空格局特征。研究表明:12010年中国玉米生产潜力总量是8.34×108t,玉米生产潜力空间差异显著,总体呈现东高西低的趋势,东北平原区的玉米生产潜力总量最高,达到1.97×108t,青藏高原区玉米生产潜力总量最小;2近50 a来中国玉米单产潜力和生产潜力总量整体呈现减少的趋势;3中国玉米单产潜力和生产潜力总量变化的区域差异较大,东北平原区的平均玉米单产潜力和生产潜力总量的增长趋势都最为明显,其他各区的变化趋势都相对较小。研究揭示了近50 a来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玉米生产潜力的时空演变特征,这为探究如何适应气候变化、提高中国玉米产量水平、科学指导玉米生产经营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潜力 gaez模型 玉米
原文传递
近50年来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大豆生产潜力时空演变特征 被引量:30
10
作者 张晓峰 王宏志 +1 位作者 刘洛 徐新良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414-1423,共10页
大豆是中国最重要的粮食兼油料作物之一,随着人口的增长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对大豆产品的消费需求不断增加。全球气候变化给大豆生产带来了一定影响,其中有负面的,也有正面的。本文以2010年中国耕地空间分布遥感监测数据为基础,在... 大豆是中国最重要的粮食兼油料作物之一,随着人口的增长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对大豆产品的消费需求不断增加。全球气候变化给大豆生产带来了一定影响,其中有负面的,也有正面的。本文以2010年中国耕地空间分布遥感监测数据为基础,在1961-2010年的长时间序列气象数据、土壤数据等数据基础上,采用GAEZ模型,综合考虑光、温、水、CO2浓度、病虫害、农业气候限制、土壤、地形等因素,估算了中国大豆生产潜力,进而分析了近50年来气候变化导致的中国大豆生产潜力的时空格局特征。研究表明:1中国大豆生产潜力呈现由南向北、由西向东增加的趋势。东北平原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和黄淮海平原区是大豆高产区。2近50年来,中国大豆适宜种植面积持续增加,而大豆平均生产潜力却持续下降,大豆生产潜力总量先降后增。3中国大豆生产潜力的变化区域差异明显。东北平原区大豆生产潜力总量居全国第一,长江中下游地区和黄淮海平原区分别居第二、三位。本文揭示了近50年来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大豆生产潜力的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对合理安排大豆种植布局,高效利用气候和土地资源,实现大豆稳产高产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大豆 生产潜力 时空变化特征 gaez模型 中国
原文传递
近50年气候驱动下东北地区玉米生产潜力时空演变分析 被引量:26
11
作者 杜国明 张露洋 +1 位作者 徐新良 王介勇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864-874,共11页
利用GAEZ模型,综合考虑气象、土壤、地形等因素,估算1961-2010年东北玉米生产潜力,分析50年来气候变化导致的东北玉米生产潜力时空格局演变特征。研究发现:1 1961-2010年,东北玉米平均生产潜力波动较大,整体上以每10年80 kg/hm2的线性... 利用GAEZ模型,综合考虑气象、土壤、地形等因素,估算1961-2010年东北玉米生产潜力,分析50年来气候变化导致的东北玉米生产潜力时空格局演变特征。研究发现:1 1961-2010年,东北玉米平均生产潜力波动较大,整体上以每10年80 kg/hm2的线性倾向率增加;2由于气候变化,20世纪末、21世纪初玉米生产潜力变化较为频繁;3玉米生产潜力总值黑龙江省始终处于最高,近50年间增长幅度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4近50年来,黑龙江省玉米生产潜力的波动较为剧烈,吉林省和辽宁省相对稳定;5近50年东北玉米适宜种植区有所增加,主要集中在黑龙江省西北地区,高生产潜力区域增加明显,呈现北移趋势。研究可为东北地区高效利用气候和土地资源,优化玉米生产布局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玉米 生产潜力 gaez模型 东北地区
原文传递
Impact of farmland changes on production potential in China during 1990-2010 被引量:16
12
作者 LIU Luo XU Xinliang +2 位作者 LIU Jiyuan CHEN Xi NING Jia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15年第1期19-34,共16页
The quantity and spatial pattern of farmland has changed in China, which has led to a major change in the production potential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national project of eco- logic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r... The quantity and spatial pattern of farmland has changed in China, which has led to a major change in the production potential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national project of eco- logic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rapid economic growth during 1990-2010. In this study, the production potential in China was calculated based on meteorological, terrain elevation, soil and land-use data from 1990, 2000 and 2010 using the Global Agro-ecological Zones model. Then, changes in the production potential in response to farmland changes from 1990 to 2010 were subsequently analyzed. The main conclusions were the following. First, the total production potential was 1.055 billion tons in China in 2010. Moreover, the average produc- tion potential was 7614 kg/ha and showed tremendous heterogeneity in spatial pattern. Total production in eastern China was high, whereas that in northwestern China was low. The regions with high per unit production potential were mainly distributed over southern China and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Second, the obvious spatiotemporal het- erogeneity in farmland changes from 1990 to 2010 had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produc- tion potential in China. The total production potential decreased in southern China and in- creased in northern China. Furthermore, the center of growth of the production potential moved gradually from northeastern China to northwestern China. The net decrease in the production potential was 2.97 million tons, which occupied 0.29% of the national total actual production in 2010. Third, obvious differences in the production potential in response to farmland changes from 1990 to 2000 and from 2000 to 2010 were detected. The net increase in the production potential during the first decade was 10.11 million tons and mainly distrib- uted in the Northeast China Plain and the arid and semi-arid regions of northern China. The net decrease in the production potential during the next decade was 13.08 million tons and primarily distributed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region and the Huang-Huai-Hai Plain. In general, the reason for the increase in the production potential during the past two decades might be due to the reclamation of grasslands, woodlands and unused land, and the reason for the decrease in the production potential might be urbanization that occupied the farmland and Green for Grain Project, which returned farmland to forests and grasslan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ARMLAND production potential gaez model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