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1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nemia and iron deficiency in gastrointestinal and liver conditions 被引量:6
1
作者 Jürgen Stein Susan Connor +2 位作者 Garth Virgin David Eng Hui Ong Lisandro Pereyra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2016年第35期7908-7925,共18页
Iron deficiency anemia(IDA) is associated with a number of pathological gastrointestinal conditions other than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and also with liver disorders. Different factors such as chronic bleeding, mal... Iron deficiency anemia(IDA) is associated with a number of pathological gastrointestinal conditions other than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and also with liver disorders. Different factors such as chronic bleeding, malabsorption and inflammation may contribute to IDA. Although patients with symptoms of anemia are frequently referred to gastroenterologists, the approach to diagnosis and selection of treatment as well as follow-up measures is not standardized and suboptimal. Iron deficiency, even without anemia, can substantially impact physical and cognitive function and reduce quality of life. Therefore, regular iron status assessment and awareness of the clinical consequences of impaired iron status are critical. While the range of options for treatment of IDA is increasing due to the availability of effective and well-tolerated parenteral iron preparations, a comprehensive overview of IDA and its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gastrointestinal conditions is currently lacking. Furthermore, definitions and assessment of iron status lack harmonization and there is a paucity of expert guidelines on this topic. This review summarizes current thinking concerning IDA as a common co-morbidity in specific gastrointestinal and liver disorders, and thus encourages a more unified treatment approach to anemia and iron deficiency, while offering gastroenterologists guidance on treatment options for IDA in everyday clinical practi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ron deficiency anemia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GASTRITIS Infection Bariatric surgery Celiac disease gastrointestinal neoplasm Chronic hepatitis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下载PDF
揿针联合穴位贴敷治疗对胃肠道肿瘤化疗患者胃肠道反应及睡眠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李胜楠 李亚 +2 位作者 张茜雯 李丽 申智慧 《山西医药杂志》 CAS 2024年第12期899-903,共5页
目的 探讨胃肠道肿瘤化疗患者应用揿针联合穴位贴敷治疗对胃肠道反应及睡眠质量的影响效果。方法 选择河南省肿瘤医院中西结合科住院的胃肠道肿瘤化疗患者96例(2021年10月至2023年6月入组)患者研究,参照计算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48例... 目的 探讨胃肠道肿瘤化疗患者应用揿针联合穴位贴敷治疗对胃肠道反应及睡眠质量的影响效果。方法 选择河南省肿瘤医院中西结合科住院的胃肠道肿瘤化疗患者96例(2021年10月至2023年6月入组)患者研究,参照计算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48例,包括对照组(穴位贴敷治疗)与试验组(揿针联合穴位贴敷治疗)。比较干预前后2组患者胃肠道反应及睡眠质量的变化。结果 治疗前,2组恶心程度评分、呕吐程度评分、食欲情况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5 d、治疗7 d 2组均有改善,且试验组恶心程度评分、呕吐程度评分、食欲情况评分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 d,试验组恶心频率与呕吐频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组睡眠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 d试验组睡眠质量PSQI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总并发症发生率比对照组低(P<0.05)。结论 胃肠道肿瘤化疗患者应用揿针联合穴位贴敷治疗可以更好地减轻化疗所致的胃肠道反应,改善食欲及睡眠质量,值得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肿瘤 药物疗法 联合 胃肠道反应 揿针 穴位贴敷 食欲情况 睡眠质量
下载PDF
消化道肿瘤术后放化疗期间真菌感染的临床特征与防护措施
3
作者 张艳 王卉 龙小丽 《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 2024年第4期339-343,共5页
目的探讨消化道肿瘤切除术后放化疗患者真菌感染的临床特征及防护措施,为临床预防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疗科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收治的消化道肿瘤切除术后放化疗患者1045例,通过对患者血液、痰液及... 目的探讨消化道肿瘤切除术后放化疗患者真菌感染的临床特征及防护措施,为临床预防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疗科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收治的消化道肿瘤切除术后放化疗患者1045例,通过对患者血液、痰液及尿液检测,分析真菌感染分布特征、感染率、耐药情况、感染部位及防护措施。结果1045例消化道肿瘤术后放化疗患者中,发生真菌感染96例,感染率为9.19%,其中6例患者为多重感染,共培养出102株真菌病原菌,以白色假丝酵母菌及光滑假丝酵母菌为主,构成比分别为38.24%与31.37%;其次为热带假丝酵母菌(14.71%)、克柔假丝酵母菌(8.82%);啤酒酵母菌及放线菌较少,分别为3.92%与2.94%。96例真菌感染患者的感染部位主要为呼吸道(53.12%)、泌尿系统(29.17%)及口腔(15.62%),针对感染部位实施具体防治措施,效果显著。培养出的102株真菌对临床中常用的酮康唑、咪康唑的耐药率较高,而临床上较少使用的伊曲康唑对上述6种真菌耐药率均较低。结论消化道肿瘤切除术后放化疗患者真菌感染以白色假丝酵母菌及光滑假丝酵母菌为主,感染部位主要集中在呼吸道、泌尿系统及口腔等处。临床工作中应采取有效干预措施,依据药敏试验结果指导临床用药,并对主要感染部位重点关注及有效监测、护理,以降低真菌感染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道肿瘤 真菌感染 放化疗 微生物检测 耐药性 防护
下载PDF
AN ANALYSIS FOR DEATH CAUSES IN 45 CASES OF LIVER CANCER TREATED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DRUGS
4
作者 杨宗艳 隋希文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CIE CAS CSCD 1999年第2期97-99,共3页
Among the 165 cases of late-stage liver cancer treated in our hospital,65(39.4%)died,with an average survival time of 8.1 months and a median survival time of 7 months.Among the 65 dead patients,45 were treated with t... Among the 165 cases of late-stage liver cancer treated in our hospital,65(39.4%)died,with an average survival time of 8.1 months and a median survival time of 7 months.Among the 65 dead patients,45 were treated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drugs and 20 withwestern medicine.The average survival time was 8.4 months in the former and 7.3months in the latter group.The direct causes of death for the 65 patients were hepaticcoma,severe hemorrhage of the upper digestive tract,Heyd’s syndrome,hepatorrhexis,respiratory failure,cardiac failure,etc.The incidence rates of hemorrhage of the upperdigestive tract and hepatorrhexis in the 45 patients treated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drugswere obviously lower than those treated with western medici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use of Death Adult Aged China drugs Chinese Herbal gastrointestinal Hemorrhage Hepatic Encephalopathy Humans Liver Diseases Liver neoplasms Middle Aged Rupture Spontaneous
下载PDF
肠道屏障功能对消化道肿瘤化学治疗后不良反应及营养状况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余嘉文 姚文娟 +4 位作者 朱和玲 程进 江昊 刘斌 刘道利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05-213,共9页
目的评价肠道屏障功能指标二胺氧化酶(DAO)、D-乳酸、内毒素对消化道肿瘤化学治疗(以下简称化疗)后常见不良反应发生率和营养状况变化的影响,确定肠道屏障功能指标对于化疗后不良反应和营养状态恶化的最佳预测值。方法收集2019年9月至2... 目的评价肠道屏障功能指标二胺氧化酶(DAO)、D-乳酸、内毒素对消化道肿瘤化学治疗(以下简称化疗)后常见不良反应发生率和营养状况变化的影响,确定肠道屏障功能指标对于化疗后不良反应和营养状态恶化的最佳预测值。方法收集2019年9月至2022年5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庆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77例消化道肿瘤患者的化疗前血清DAO、D-乳酸和内毒素,以及化疗前、后患者主观整体营养评估量表(PG-SGA)评分等临床资料。通过比较不同临床特征患者的DAO、D-乳酸和内毒素水平探究肠道屏障功能对化疗后不良反应和营养状态的影响。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化疗后不良反应和营养状态恶化的影响因素,使用ROC曲线和约登指数确定DAO、D-乳酸和内毒素对化疗后不良反应和营养状态恶化的最佳预测值。结果骨髓抑制的发生不受DAO、D-乳酸和内毒素水平影响。化疗后呕吐、腹泻和营养状态恶化患者的化疗前DAO和D-乳酸水平较无呕吐、无腹泻和营养状态未恶化的患者更高(P均<0.05)。化疗后腹泻和转氨酶升高患者的化疗前内毒素水平较无腹泻和转氨酶未升高的患者更高(P均<0.001)。回归分析显示化疗前DAO、D-乳酸和3个月内行胃肠手术与化疗后呕吐相关(P均<0.05),D-乳酸是化疗后腹泻的独立影响因素(P=0.001),后程化疗和D-乳酸增高是化疗后营养状态恶化的影响因素(P均<0.05)。内毒素对于化疗后转氨酶升高的最佳预测值为17.36 U/L(AUC=0.850,P<0.001),DAO和D-乳酸对化疗后呕吐的最佳预测值分别为10.47 U/L(AUC=0.727,P=0.001)和18.55 mg/L(AUC=0.708,P=0.003),D-乳酸对化疗后腹泻的最佳预测值为17.63 mg/L(AUC=0.920,P<0.001),D-乳酸对于化疗后营养状态恶化的最佳预测值为12.77 mg/L(AUC=0.684,P=0.006)。结论肠道屏障功能指标DAO、D-乳酸和内毒素对于化疗后呕吐、腹泻、转氨酶升高和营养状态恶化均有预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肿瘤 肠道屏障 化学疗法 药物相关性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营养状况
下载PDF
人增殖抑制基因(HSG)对肿瘤细胞系化疗敏感性的作用 被引量:15
6
作者 王萍 毋丽娜 +4 位作者 蒋春笋 李志新 张颖妹 陈光慧 邱晓彦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17-120,共4页
目的:将人增殖抑制基因 (hHSG)用电子穿孔的转基因方式转染到体外培养的人肿瘤细胞系中,观察hHSG基因对内源性hHSG表达水平不同的肿瘤细胞系的化疗敏感性的影响。方法:首先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不同组织来源的肿瘤细胞系中hHSG的表达水平... 目的:将人增殖抑制基因 (hHSG)用电子穿孔的转基因方式转染到体外培养的人肿瘤细胞系中,观察hHSG基因对内源性hHSG表达水平不同的肿瘤细胞系的化疗敏感性的影响。方法:首先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不同组织来源的肿瘤细胞系中hHSG的表达水平,然后选择内源性hHSG表达水平较低的肺腺癌 (A549 )和内源性hHSG表达水平较高的宫颈癌(HeLaS3)细胞系,用电穿孔方法转染含有hHSG的真核表达载体 (pEGFP hHSG) 24h后,加入放线菌酮(CHX),采用细胞计数、MTT法观察hHSG对肿瘤细胞增殖抑制作用及对CHX的化疗敏感性的影响。结果:hHSG在不同组织来源的肿瘤细胞系都有不同程度的表达, pEGFP hHSG转染到两种内源性hHSG表达水平不同的肿瘤细胞系后,这两种肿瘤细胞的生长增殖都明显受到抑制,同时外源性的hHSG也增强了这些肿瘤细胞系对CHX的敏感性。结论:外源性hHSG可不依赖其内源性表达水平而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与CHX并用可增强肿瘤细胞对CHX的敏感性,具有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疗敏感性 抑制基因 人肿瘤细胞系 免疫组化方法 真核表达载体 增殖抑制作用 抑制肿瘤细胞 组织来源 内源性 CHX 体外培养 基因方式 放线菌酮 细胞计数 MTT法 不同程度 生长增殖 协同作用 外源性 水平 转染 G基因 HHS
下载PDF
吉西他滨区域性动脉灌注联合全身化疗治疗晚期胰腺癌 被引量:14
7
作者 黄洁 田大广 +4 位作者 张捷 李铁汉 魏晓平 李春满 胡明道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5期471-473,共3页
目的评价吉西他滨区域性动脉灌注联合全身化疗对晚期胰腺癌的治疗效果。方法对13例经手术病理或临床证实的晚期胰腺癌患者采用5-FU+MMC行静脉化疗,以介入方法用吉西他滨作区域性动脉灌注化疗。结果13例可评价疗效者中部分缓解(PR)4例,... 目的评价吉西他滨区域性动脉灌注联合全身化疗对晚期胰腺癌的治疗效果。方法对13例经手术病理或临床证实的晚期胰腺癌患者采用5-FU+MMC行静脉化疗,以介入方法用吉西他滨作区域性动脉灌注化疗。结果13例可评价疗效者中部分缓解(PR)4例,病情进展(SD)6例,PD3例;临床受益反应评价有效率为76.9%;疼痛缓解率75.0%。中位生存时间为6.3个月,所有患者未出现严重毒副反应。结论吉西他滨区域性动脉灌注联合全身化疗可缓解晚期胰腺癌患者癌性疼痛,改善患者一般状态,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且患者耐受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肿瘤/药物疗法 吉西他滨/治疗应用 化学疗法 灌注 局部
下载PDF
温热灌洗化疗及动脉插管化疗在胃肠道肿瘤中的应用 被引量:7
8
作者 何建苗 蒲永东 +1 位作者 曹志宇 朱志东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1期25-27,共3页
目的 探讨胃肠道癌手术切除后腹腔及肝转移的防治方法。方法 将 2 82例胃肠道癌切除术后患者分成术中腹腔温热低渗灌洗化疗加术后动脉灌注化疗组 1 69例 (治疗组 )和单纯术后静脉化疗组 1 1 3例 (对照组 ) ,对比两组局部复发率、肝转... 目的 探讨胃肠道癌手术切除后腹腔及肝转移的防治方法。方法 将 2 82例胃肠道癌切除术后患者分成术中腹腔温热低渗灌洗化疗加术后动脉灌注化疗组 1 69例 (治疗组 )和单纯术后静脉化疗组 1 1 3例 (对照组 ) ,对比两组局部复发率、肝转移率及 3年生存率。结果 治疗组腹腔转移率、肝脏转移率、和 3年生存率依次为 2 1 .9% ,1 2 .4 %和 74.6 % ;对照组依次为 46 .0 % ,2 7.4 %和 46 .8%(均P <0 .0 5)。结论 术中温热低渗灌洗化疗及术后动脉灌注化疗对进展期胃肠道肿瘤术后腹腔复发和肝转移有良好的防治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肿瘤/药物疗法 腺癌/药物疗法 腹膜灌洗法 灌注 局部
下载PDF
晚期乳腺癌术前局部灌注化疗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0
9
作者 何建苗 蒲永东 +3 位作者 曹志宇 杨波 董立国 朱志东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5期329-331,共3页
目的 探讨术前动脉灌注化疗对晚期乳腺癌临床治疗效果及病理特征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 5 2例晚期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 ,其中 2 2例术前行动脉内灌注化疗 (治疗组 ) ,3 0例术前未行动脉内灌注化疗 (对照组 )。结果 治疗组灌注化疗... 目的 探讨术前动脉灌注化疗对晚期乳腺癌临床治疗效果及病理特征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 5 2例晚期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 ,其中 2 2例术前行动脉内灌注化疗 (治疗组 ) ,3 0例术前未行动脉内灌注化疗 (对照组 )。结果 治疗组灌注化疗后 ,症状减轻 ,肿瘤缩小 ,有效率 (CR +PR )为 86.4%。术后病理检查均发现癌细胞核固缩、碎裂 ,胞浆凝固、坏死 ;细胞间质水肿、炎性细胞浸润、纤维组织增生 ;血管出现内膜增生 ,血栓形成。对照组癌细胞改变不明显。随访时间 2~ 7年。局部复发率治疗组 13 .6% ,对照组 3 3 .3 % (P <0 .0 1)。治疗组 5年生存率 5 9.1% ,对照组 2 6.7%(P <0 .0 5 )。结论 晚期乳腺癌术前动脉灌注化疗可以缩小肿瘤 ,降低肿瘤分期 ,改变癌细胞的组织学形态 ,提高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药物疗法 输注 动脉内 乳腺肿瘤/病理学 导管/药物疗法
下载PDF
5-氟尿嘧啶缓释剂瘤内注射治疗胰腺癌的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 被引量:14
10
作者 杜卫东 袁祖荣 +5 位作者 倪泉兴 华鲁纯 沈达明 唐健雄 张群华 竺越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5期355-360,共6页
目的 观察5 -氟尿嘧啶( 5 FU)缓释剂对荷胰腺癌裸鼠肿瘤细胞及胰腺癌患者血清肿瘤标记物和细胞免疫的影响。方法 ( 1 ) 5 FU缓释剂的体外释放实验和体外抑瘤实验:测定浸出液药物的浓度,计算释放量;检测其浸出液对人胰腺癌细胞株PC3的... 目的 观察5 -氟尿嘧啶( 5 FU)缓释剂对荷胰腺癌裸鼠肿瘤细胞及胰腺癌患者血清肿瘤标记物和细胞免疫的影响。方法 ( 1 ) 5 FU缓释剂的体外释放实验和体外抑瘤实验:测定浸出液药物的浓度,计算释放量;检测其浸出液对人胰腺癌细胞株PC3的抑制作用。( 2 )将荷胰腺癌细胞株PC3裸鼠6 0只,随机分成静脉对照组(A组)、5 FU静注组(B组)、基质植入组(C组)、大剂量5 FU缓释剂植入组(D组)和小剂量5 FU缓释剂植入组(E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 4 d测肿瘤大小。治疗2周后观察肿瘤组织学变化。免疫组化法测定bcl 2和Bax的蛋白表达水平;TUNEL法检测凋亡指数(AI)。( 3 )手术探查不能切除之胰腺癌6 9例随机分成3组。将5 FU缓释剂瘤内植入治疗组(治疗组)、术后行5 FU静脉化疗组(化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于术前1d和术后第1 4天采血,测定各组血清中NK细胞,T细胞亚群和CEA,CA5 0,CA1 9 9,CA1 2 5,CA2 4 2血清肿瘤标记物水平。结果 ( 1 ) 5 mg5 FU缓释剂第1天释放量最大,为0. 8 5 mg,第3天为0. 4 5 mg,其后在0. 2 5 mg水平维持稳定的缓慢释放;释放时间长达1 4 d以上。( 2 ) 5 FU缓释剂第1天的浸出液对人胰腺癌细胞株PC 3的抑制率达6 0. 2 7% ,第3天为3 4. 2 5% ,以后稳定在2 5. 0 0%左右。5 FU缓释剂瘤内注射治疗组裸鼠移植瘤生长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肿瘤/药物疗法 氟尿嘧啶/治疗应用 氟尿嘧啶/投药和剂量
下载PDF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降低乳腺癌耐药细胞系对阿霉素的耐受效应 被引量:20
11
作者 石永进 虞积仁 +4 位作者 朱平 马明信 岑溪南 董玉君 袁家颖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415-418,共4页
目的 :探讨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 (cytokine inducedkiller,CIK)与化疗药物对多药耐药 (multidrugre sistance,MDR)肿瘤细胞产生协同杀伤效应的机制。方法 :用细胞培养法加细胞因子在体外诱导并扩增CIK细胞 ,应用MTT法测定CIK细胞、... 目的 :探讨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 (cytokine inducedkiller,CIK)与化疗药物对多药耐药 (multidrugre sistance,MDR)肿瘤细胞产生协同杀伤效应的机制。方法 :用细胞培养法加细胞因子在体外诱导并扩增CIK细胞 ,应用MTT法测定CIK细胞、阿霉素及二者联合对靶细胞的杀伤活性 ,用流式细胞术检测靶细胞上P糖蛋白 (P gp)的表达和细胞内药物积累 ,用细胞免疫组化方法检测P gp在MDR靶细胞MCF7adr内的分布。结果 :CIK细胞可使MCF7adr细胞P gp的表达活性下降 82 .5 % ,耐药靶细胞内阿霉素积累增加 3.2倍 ,使联合杀伤率比单纯加阿霉素(同等剂量 )组增加 7.8倍 ,比单纯加CIK细胞 (相同效靶比 )组增加 1.3倍。结论 :CIK细胞可明显抑制MCF7adr肿瘤细胞系的P gp表达 ,可协同阿霉素提高对MCF7adr肿瘤细胞系的杀伤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杀伤细胞 耐药细胞系 阿霉素 耐受效应 细胞因子 治疗
下载PDF
抗人膀胱癌人-鼠嵌合抗体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和表达 被引量:9
12
作者 白银 王琰 +3 位作者 周丽君 黄啸 丁义 俞莉章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402-406,共5页
目的 :构建嵌合型抗人膀胱癌抗体的真核表达载体 ,并实现其真核表达。方法 :从杂交瘤细胞中克隆得到鼠源单抗的可变区基因 ,插入嵌合抗体IgG1真核表达载体pDHL中 ,转染CHO细胞 ,实现其真核表达 ,并对抗人膀胱癌人 鼠嵌合抗体的功能进行... 目的 :构建嵌合型抗人膀胱癌抗体的真核表达载体 ,并实现其真核表达。方法 :从杂交瘤细胞中克隆得到鼠源单抗的可变区基因 ,插入嵌合抗体IgG1真核表达载体pDHL中 ,转染CHO细胞 ,实现其真核表达 ,并对抗人膀胱癌人 鼠嵌合抗体的功能进行初步鉴定。结果 :成功构建抗人膀胱癌人 鼠嵌合抗体真核表达载体 ,并实现其真核表达。初步的功能鉴定表明抗人膀胱癌人 鼠嵌合抗体具有较好的特异性和亲合力。结论 :构建的抗人膀胱癌人 鼠嵌合抗体真核表达载体在真核细胞内得到表达 ,且其功能较为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鼠嵌合抗体 真核表达 单克隆抗体 药物载体 膀胱肿瘤 治疗 膀胱癌
下载PDF
人绒毛膜癌甲氨蝶呤耐药细胞株的建立及其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陈亚侠 谢幸 +2 位作者 陈怀增 程琪 周彩云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2004年第2期138-142,165,共6页
目的 :建立耐甲氨蝶呤 (MTX)的人绒毛膜癌细胞株 ,并检测其生物学特性。方法 :采用剂量递增间歇诱导的方法 ,对人绒毛膜癌细胞株 JAR进行长期诱导培养 ,建立耐药细胞株 JAR/ MTX。比较两种细胞倍增时间、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HCG)分泌量、... 目的 :建立耐甲氨蝶呤 (MTX)的人绒毛膜癌细胞株 ,并检测其生物学特性。方法 :采用剂量递增间歇诱导的方法 ,对人绒毛膜癌细胞株 JAR进行长期诱导培养 ,建立耐药细胞株 JAR/ MTX。比较两种细胞倍增时间、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HCG)分泌量、对 MTX和一些常用化疗药的敏感性 ,P-糖蛋白、谷胱甘肽 S转移酶、核增殖抗原的表达 ,以及细胞自发和 MTX诱导调亡率。结果 :历时 1年建成 JAR/ MTX细胞株 ,耐药性稳定 ,耐药指数 7.3,对紫杉醇、长春新碱有交叉耐药。 JAR/ MTX细胞增殖缓慢 ,核增殖抗原表达低于 JAR细胞 (3.0 9± 0 .4 2 vs 3.72±0 .35 ,P<0 .0 5 )。谷胱甘肽 S转移酶表达高于 JAR,P-糖蛋白的表达两者无差异。 HCG分泌高于 JAR细胞 ,培养4 8h后每 10 5个细胞分泌 HCG分别为 (95 .7± 5 .4 vs 4 1.3± 2 .8) m IU(P<0 .0 1)。 JAR/ MTX细胞的自发凋亡及MTX诱导的凋亡均明显少于其母系 JAR细胞 (P<0 .0 5 )。结论 :JAR/ MTX细胞对 MTX耐药性稳定 ,具有独特的细胞形态、染色体核型、增殖与凋亡等特征 ,为进一步研究绒癌的耐药机制提供了理想的细胞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绒毛膜癌/药物疗法 甲氨蝶呤/治疗应用 抗药性 肿瘤 细胞培养
下载PDF
反义HIF-1α基因治疗人肝癌裸鼠移植瘤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董典宁 孙平 +2 位作者 智绪亭 寿楠海 孙学英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7期520-524,共5页
目的探讨反义HIF-1α基因对人肝癌裸鼠皮下移植瘤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方法使用人原发性肝癌细胞株SMMC-7 7 2 1建立人肝癌裸鼠皮下移植瘤动物模型。待肿瘤生长至直径约0.4cm时,将荷瘤裸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注射生理盐水、质粒PcDNA 3和H... 目的探讨反义HIF-1α基因对人肝癌裸鼠皮下移植瘤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方法使用人原发性肝癌细胞株SMMC-7 7 2 1建立人肝癌裸鼠皮下移植瘤动物模型。待肿瘤生长至直径约0.4cm时,将荷瘤裸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注射生理盐水、质粒PcDNA 3和HIF-1α/PcDNA 3 B,质粒用脂质体DOTAP介导转染细胞。观察各组动物的肿瘤生长曲线;取肿瘤标本作免疫组织化学检查(SABC法)及蛋白质印迹检查,检测各组肿瘤的VEGF和HIF-1α表达及微血管密度(MVD)和细胞凋亡。结果HIF-1α/PcDNA 3 B治疗组各时点的肿瘤体积,以及肿瘤组织中HIF-1α蛋白、MVD,VEGF表达均低于对照组,而细胞凋亡指数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 5)。结论通过阻断癌细胞的缺氧适应途径,反义HIF-1α基因治疗肝癌有抑制肿瘤生长、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及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义缺氧诱导/治疗应用 肝肿瘤/药物疗法 细胞凋亡 肿瘤移植
下载PDF
联合应用华蟾素与氟尿嘧啶对胃癌细胞增殖抑制及诱导凋亡的作用 被引量:5
15
作者 韩鸿彬 陈嘉勇 +2 位作者 袁勇 梁道明 张毅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9期654-658,共5页
目的探讨单一华蟾素体外对人胃癌细胞的增殖抑制和诱导凋亡作用以及与5-氟尿嘧啶(5-FU)联合应用对胃癌细胞的影响。方法实验分为对照组;华蟾素(cino)组;5-FU组和cino+5-FU组。利用体外细胞培养、倒置显微镜和荧光显微镜、MTT比色技术及... 目的探讨单一华蟾素体外对人胃癌细胞的增殖抑制和诱导凋亡作用以及与5-氟尿嘧啶(5-FU)联合应用对胃癌细胞的影响。方法实验分为对照组;华蟾素(cino)组;5-FU组和cino+5-FU组。利用体外细胞培养、倒置显微镜和荧光显微镜、MTT比色技术及流式细胞仪等方法,观察细胞形态,检测cino和5-FU对人胃癌细胞株BGC823细胞抑制率、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结果cino对人胃癌细胞有显著的增殖抑制作用,呈时间剂量依赖性。cino+5-FU对BGC-823细胞的增殖抑制率显著高于单独使用组(P<0.05)。定量分析显示cino+5-FU组的凋亡细胞发生率显著高于cino组和5-FU组(P<0.05)。cino+5-FU可使G0/G1期细胞比例降低,S期细胞比例升高,且大多数被阻滞于S期。结论cino对胃癌BGC-823细胞具有增殖抑制和诱导凋亡作用,与5-FU联用可显著提高后者的化疗效果,且呈时间剂量依赖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蟾素/治疗应用 氟尿嘧啶/治疗应用 胃肿瘤/药物疗法 肿瘤细胞 培养的/药物疗法 细胞凋亡
下载PDF
宫颈癌新辅助化疗的临床病理观察 被引量:21
16
作者 吕卫国 石一复 +1 位作者 陈晓端 金卓杏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2000年第3期111-113,共3页
目的 :评价宫颈癌新辅助化疗的临床和组织学疗效。方法 :对 3 1例肿块直径≥ 4cm的 IB- B 期宫颈癌患者给予以顺铂为基础的新辅助化疗和手术治疗 ,观察其临床疗效 ,并对其中 2 8例化疗后组织学变化进行分析。结果 :3 1例化疗后临床完全... 目的 :评价宫颈癌新辅助化疗的临床和组织学疗效。方法 :对 3 1例肿块直径≥ 4cm的 IB- B 期宫颈癌患者给予以顺铂为基础的新辅助化疗和手术治疗 ,观察其临床疗效 ,并对其中 2 8例化疗后组织学变化进行分析。结果 :3 1例化疗后临床完全缓解 7例 ,部分缓解 1 4例 ,总有效率为67.7% (2 1 / 3 1 ) ;盆腔淋巴结转移 1 0例 ,转移率 3 2 .3 % (1 0 / 3 1 )。组织学观察发现 ,2 8例患者化疗后宫颈癌原发灶内组织学变化达 、 者 1 3例 ,组织学有效率 46.4%。盆腔淋巴结转移灶内组织学变化达 、 者 5例 ,组织学有效率 5 0 .0 %。化疗后宫颈癌患者原发灶内癌周纤维结缔组织增生与化疗前相比有非常显著的差异 (P<0 .0 0 5 ) ,癌周间质细胞反应与化疗前相比也有显著差异 (P<0 .0 5 )。结论 :新辅助化疗近期临床疗效良好 ,对宫颈癌原发灶和转移灶均有一定的组织学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肿瘤药 药物疗法 宫颈肿瘤 病理学 辅助疗法
下载PDF
rhEPO联合蔗糖铁维持治疗胃肠道肿瘤化疗相关性贫血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3
17
作者 曾冬香 毕延智 +2 位作者 盛桂凤 杨全良 马剑 《实用肿瘤杂志》 CAS 2015年第3期275-278,共4页
目的观察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ecombinant human erythropoietin,rh EPO)注射液联合蔗糖铁治疗胃肠道肿瘤化疗相关性贫血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胃肠道肿瘤合并化疗相关性贫血的患者33例,予以rh EPO皮下注射(100~150 U/kg),每周3次... 目的观察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ecombinant human erythropoietin,rh EPO)注射液联合蔗糖铁治疗胃肠道肿瘤化疗相关性贫血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胃肠道肿瘤合并化疗相关性贫血的患者33例,予以rh EPO皮下注射(100~150 U/kg),每周3次,至血红蛋白≥120 g/L停用或开始化疗时停用;同时补充蔗糖铁,每周2次,化疗期间继续应用,直至完成总补铁量。之后每2周以蔗糖铁100 mg维持。比较治疗前、后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红细胞计数和生活质量的变化,并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治疗前比较,33例患者经rh EPO及蔗糖铁治疗后,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红细胞比容均有明显改善(P〈0.05),有效率为81.8%;与治疗前比较,患者生活质量评分(Karnofsky评分)提高(P〈0.05)。治疗期间有1例患者出现低热,2例出现血压轻度升高。结论 rh EPO联合蔗糖铁维持治疗能明显提高胃肠道肿瘤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及治疗化疗相关性贫血,改善其生活质量,耐受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肿瘤/药物疗法 胃肠肿瘤/并发症 红细胞生成素 重组/治疗应用 铁/治疗应用 蔗糖/治疗应用 贫血/药物疗法 贫血/病因学 注射 皮下 药物疗法 联合 随机对照试验
下载PDF
奥曲肽对胰腺癌细胞转染SST 2后的作用 被引量:6
18
作者 刘正人 吴高松 +3 位作者 杜志勇 王大禹 秦仁义 裘法祖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6期424-427,共4页
目的 将生长抑素二型受体 (somatostatinreceptortype 2 ,SST 2 )基因转染至胰腺癌细胞株PC 3细胞 ,探索奥曲肽对阳性表达SST 2的PC 3细胞凋亡影响。方法 采用脂质体 (Liposome)将SST 2基因转染至PC 3细胞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其转... 目的 将生长抑素二型受体 (somatostatinreceptortype 2 ,SST 2 )基因转染至胰腺癌细胞株PC 3细胞 ,探索奥曲肽对阳性表达SST 2的PC 3细胞凋亡影响。方法 采用脂质体 (Liposome)将SST 2基因转染至PC 3细胞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其转染效果。MTT比色法及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浓度梯度奥曲肽对PC 3细胞转染SST 2基因前后凋亡的影响。结果 胰腺癌细胞转染SST 2后 ,不同浓度奥曲肽 (0 .2 ,0 .4,0 .8μg/ml)杀伤已转染SST 2的PC 3细胞的能力较杀伤未转染SST 2的PC 3细胞的能力均有明显增强 (均P <0 .0 5 )。结论 生长抑素用于治疗PC 3细胞效果不佳可能与SST 2下调有关 ,转染SST 2后可增加奥曲肽对PC 3细胞的杀伤能力 ,这为临床利用SST 2基因转染加生长抑素类似物治疗胰腺癌提供了实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肿瘤/药物疗法 奥曲肽/治疗应用 细胞转染 受体 生长抑素
下载PDF
胃癌手术后局部灌注化疗预防局部复发和肝转移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4
19
作者 何建苗 蒲永东 +3 位作者 朱志东 曹志宇 李江 李华锋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3期165-167,共3页
目的探讨胃癌术后局部灌注化疗预防局部复发和肝转移的价值.方法将收治的352例胃癌术前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术后行局部动脉灌注化疗(184例);对照组术后行全身静脉化疗(168例),对两组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随访时间3~6年,随访328例,失访24... 目的探讨胃癌术后局部灌注化疗预防局部复发和肝转移的价值.方法将收治的352例胃癌术前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术后行局部动脉灌注化疗(184例);对照组术后行全身静脉化疗(168例),对两组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随访时间3~6年,随访328例,失访24例,随访率93.2%.治疗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5.7%,78.3%, 46.3%;对照组是86.8%,48.2%,21.4%.局部复发率和肝转移率治疗组为9.2%,12.5%,对照组为22.0%,26.8%.两组上述各项指标差异均有显著意义(均P<0.01).结论局部灌注化疗是胃癌术后预防局部复发和肝转移的一种有效方法,其疗效明显优于术后全身静脉化疗,且毒副作用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药物疗法 灌注 局部 肝肿瘤/继发性 肿瘤复发 局部/预防和控制 胃肿瘤/外科学
下载PDF
手术及化疗对胃癌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2
20
作者 施靖华 陈腾 连兆瑞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5期454-457,共4页
测定50例胃癌患者手术前后和化疗前后自然杀伤(NK)细胞活性和T细胞亚群,以了解胃癌患者术前免疫状态及手术和化疗对其的影响。结果显示:术前胃癌患者免疫功能随着病情进展呈进行性下降,但与肿瘤类型无直接关系。提示胃癌患者... 测定50例胃癌患者手术前后和化疗前后自然杀伤(NK)细胞活性和T细胞亚群,以了解胃癌患者术前免疫状态及手术和化疗对其的影响。结果显示:术前胃癌患者免疫功能随着病情进展呈进行性下降,但与肿瘤类型无直接关系。提示胃癌患者免疫抑制是肿瘤源性的。因此肿瘤组织切除手术,不论是根治性切除还是姑息性切除,术后外周血NK细胞活性、CD4+细胞和CD4+/CD8+细胞比值均较术前明显增加(P<0.05),而代表免疫抑制CD8+细胞较术前明显下降。这些结果提示,对于胃癌患者应力求行根治性切除,即使晚期病人,亦应力争手术切除,最大限度地去除和减少肿瘤负荷及其产生的免疫抑制因子。本结果还显示,化疗对患者免疫功能有损害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胃切除 药物疗法 免疫抑制 外科手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