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鼠坐骨神经慢性压迫后脊髓背角GCH1基因表达与疼痛的关系 被引量:2
1
作者 梁啸 刘洪美 +2 位作者 李庆伟 陈国武 孟纯阳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25-229,共5页
目的:探讨大鼠坐骨神经慢性压迫(chronic constriction injury,CCI)后,脊髓背角内三磷酸鸟苷环化水解酶1(GTP cyclohydrolase 1,GCH1)基因的表达变化与神经病理性疼痛产生的关系。方法:wistar大鼠64只被随机分为CCI组和Sham组,每... 目的:探讨大鼠坐骨神经慢性压迫(chronic constriction injury,CCI)后,脊髓背角内三磷酸鸟苷环化水解酶1(GTP cyclohydrolase 1,GCH1)基因的表达变化与神经病理性疼痛产生的关系。方法:wistar大鼠64只被随机分为CCI组和Sham组,每组32只。对CCI组大鼠行右侧坐骨神经结扎;建立CCI模型,Sham组仅暴露坐骨神经不结扎,于术前1天及术后1、3、7、10、14、21、28天测定大鼠机械痛阈值,并分别在术后3、7、14、28天取腰4-6段脊髓,进行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观察脊髓背角GCH1表达的变化情况。结果:CCI组大鼠术后各时间点后肢机械痛阈值均显著低于Sham组(P〈0.05),术后第1天开始疼痛阈值便明显降低,直至术后第28天,均低于术前水平(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CCI组大鼠术后脊髓背角神经元GCH1的表达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与Sham组相比,术后各时间点GCH1的表达均明显增高(P〈0.05)。Western Blotting检测与免疫组化结果基本一致,CCI组术后3天、7天、14天GCH1表达均高于Sham组(P〈0.05)。结论:周围神经损伤引起的痛觉过敏随脊髓背角内GCH1表达升高而增强,随其表达降低而减轻,可以认为GCH1可能参与了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病理性疼痛 gch1基因 坐骨神经 脊髓背角
下载PDF
近亲婚配所致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的GCH1基因突变分析(附1家系报告) 被引量:1
2
作者 陈奕农 汪南田 胡仁平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2019年第2期115-117,共3页
目的分析近亲婚配所致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DRD)的GCH1基因突变特点。方法对我院收治的3例同属一家系的DRD患者及其家系资料进行分析,对其家系进行遗传性运动障碍相关基因检测并验证。结果该家系中,先证者父母(Ⅲ3与Ⅲ4)为近亲结婚。... 目的分析近亲婚配所致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DRD)的GCH1基因突变特点。方法对我院收治的3例同属一家系的DRD患者及其家系资料进行分析,对其家系进行遗传性运动障碍相关基因检测并验证。结果该家系中,先证者父母(Ⅲ3与Ⅲ4)为近亲结婚。先证者(Ⅳ2)及其长女(Ⅴ2)、侄女(Ⅴ7)3例均为DRD患者,均为幼年发病,主要表现为帕金森病样症状和肌张力障碍,且均对多巴胺治疗反应良好,基因检测示GCH1基因存在c.245T>C(p.Leu82Pro)突变。家系中先证者次女(Ⅴ3)、儿子(Ⅴ5)、外孙女(Ⅵ3)、弟弟(Ⅳ3)为异常基因携带者。结论近亲婚配可增加DRD发病率。幼年起病的具有阳性家族史的肌张力障碍患者,应考虑DRD可能。基因检测是诊断DRD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 近亲婚配 gch1基因
下载PDF
GCH1基因新的移码突变引起的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1例报告和简要回顾 被引量:1
3
作者 胡建萍 张廷华 郭佳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21年第6期539-540,共2页
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Dopa-responsive dystonia,DRD)[1]是1976年由Masaya Segawa首次报道,又称Segawa病,其临床特征包括肌张力障碍、步态障碍、僵硬、轻度帕金森病、日间波动和对左旋多巴的剧烈反应等。患者通常对左旋多巴反应良好,... 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Dopa-responsive dystonia,DRD)[1]是1976年由Masaya Segawa首次报道,又称Segawa病,其临床特征包括肌张力障碍、步态障碍、僵硬、轻度帕金森病、日间波动和对左旋多巴的剧烈反应等。患者通常对左旋多巴反应良好,症状明显改善,甚至消失。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DRD)是一种可治疗的遗传性疾病,因此识别它是非常重要的。本研究拟通过报道1例DRD GCH1基因新的移码突变,以提高临床对DRD诊断及预后的认识,以免误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 gch1基因 基因突变
下载PDF
GCH1基因多态性与黑龙江人群非综合征性唇腭裂的关联研究
4
作者 宋冰 闫嘉群 +2 位作者 宋红权 米娜 焦晓辉 《口腔医学》 CAS 2019年第12期1068-1072,共5页
目的为了评估GCH1基因多态性在不同民族不同地区非综合征性唇腭裂中的作用,本实验研究GCH1基因在黑龙江地区与NSCL/P相关敏感性的关系。方法收集了GCH1基因研究组血样314例对照组和280例NSCLP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运用SNaPshot的方法GCH1... 目的为了评估GCH1基因多态性在不同民族不同地区非综合征性唇腭裂中的作用,本实验研究GCH1基因在黑龙江地区与NSCL/P相关敏感性的关系。方法收集了GCH1基因研究组血样314例对照组和280例NSCLP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运用SNaPshot的方法GCH1基因的3个SNPs位点(rs17128050,rs8004018,和rs17128077)进行基因分型。对样本的等位基因和基因型频率进行分析,采用卡方检验(χ~2检验)。统计学分析全部采用SAS v9.1.3统计学软件,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结果显示,GCH1 rs17128050(P=0.04)、GCH1 rs8004018(P=0.02)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CLP组GCH1 rs17128050(P=0.03)、GCH1 rs8004018(P=0.02)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本实验研究证明GCH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黑龙江人群非综合征性唇腭裂之间有显著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综合征性唇腭裂 gch1 多态性 易感基因
下载PDF
GCH1基因剪切突变致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1例
5
作者 董畅 任淑红 张晓燕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21年第3期440-442,共3页
目的探讨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GCH1基因突变方式及遗传特点,从而加深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DRD)患儿临床表现及其家系基因检测资料。结果患儿与其父亲均存在GCH1基因c.542-2A>T的核苷酸杂合突变,属... 目的探讨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GCH1基因突变方式及遗传特点,从而加深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DRD)患儿临床表现及其家系基因检测资料。结果患儿与其父亲均存在GCH1基因c.542-2A>T的核苷酸杂合突变,属于剪切变异,该病例诊断为DRD,予以美多芭治疗后患儿临床表现显著好转。结论该例患儿及其父亲均为GCH1基因内含子相同部位的剪切突变,对于儿童DRD的诊断,基因检测是重要的检测手段,GCH1基因常见突变主要发生在外显子,但仍需注意内含子部位突变的致病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 gch1基因 基因突变 多巴胺
下载PDF
GCH1基因突变致多巴反应性肌张力不全一例
6
作者 黄健星 林小群 黄洁馨 《新医学》 CAS 2022年第1期70-73,共4页
多巴反应性肌张力不全(DRD)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运动障碍疾病,病理特征为黑质纹状体多巴胺含量减少,主要表现为儿童期肌张力障碍,小剂量左旋多巴可以改善症状。三磷酸鸟苷环化水解酶1(GCH1)基因是其致病基因之一。该文报道1例G... 多巴反应性肌张力不全(DRD)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运动障碍疾病,病理特征为黑质纹状体多巴胺含量减少,主要表现为儿童期肌张力障碍,小剂量左旋多巴可以改善症状。三磷酸鸟苷环化水解酶1(GCH1)基因是其致病基因之一。该文报道1例GCH1基因突变所致的DRD患儿,其以步态异常为主诉,行走时出现肌张力不全姿势,症状晨轻暮重,经基因检测证实其GCH1基因出现杂合性突变。接受小剂量左旋多巴治疗后患儿神经系统体征基本消失,于小儿神经科门诊随诊2年,运动功能良好。临床上对于病因不明的肌张力障碍患儿,需警惕DRD的可能,尽早识别和治疗可明显改善预后,预防残疾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巴反应性肌张力不全 三磷酸鸟苷环化水解酶1基因 左旋多巴
下载PDF
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GCH1基因突变分析 被引量:9
7
作者 李静 唐北沙 +8 位作者 郭纪锋 张玉虎 谢志国 严新翔 沈璐 江泓 张学伟 夏昆 潘乾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02-304,共3页
目的探讨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dopa responsive dystonia,DRD)三磷酸鸟苷环化水解酶Ⅰ基因(guanosinetriphosphate cyclohydrolaseⅠ,GCH1)的突变。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DNA直接测序和限制性内切酶酶切技术对6例散发DRD患者进行G... 目的探讨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dopa responsive dystonia,DRD)三磷酸鸟苷环化水解酶Ⅰ基因(guanosinetriphosphate cyclohydrolaseⅠ,GCH1)的突变。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DNA直接测序和限制性内切酶酶切技术对6例散发DRD患者进行GCH1基因的突变分析,对100名健康对照者进行GCH1基因的PCR和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分析。结果1例患者检测出GCH1基因一个新的点突变151(G→A),为起始密码子突变,导致所编码的起始氨基酸由蛋氨酸变为异亮氨酸(M1I)而不能起始翻译。100名健康对照者等位基因无此突变。结论发现了GCH1基因一个新的杂合型点突变151(G→A),我国散发DRD患者中存在GCH1基因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 三磷酸鸟苷环化水解酶Ⅰ基因 基因突变
原文传递
一个多巴胺反应性肌张力障碍家系的临床表型及GCH1基因突变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严雅萍 陈晓红 罗巍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05-208,共4页
目的探讨1个多巴胺反应性肌张力障碍家系(dopa-responsive dystonias,DRD)的GCH1基因突变及临床特征。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结合测序技术对1个家系的7名成员进行GCH1基因突变分析。结果测序结果显示家系中先证者及其一兄一妹和母亲的... 目的探讨1个多巴胺反应性肌张力障碍家系(dopa-responsive dystonias,DRD)的GCH1基因突变及临床特征。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结合测序技术对1个家系的7名成员进行GCH1基因突变分析。结果测序结果显示家系中先证者及其一兄一妹和母亲的GCH1基因存在c.550C〉T杂合突变。3例患者发病年龄为13~60岁,病情进展慢,晨轻暮重,主要表现为下肢的肌张力障碍、手抖动,对小剂量多巴制剂反应较好,先证者母亲尚未发病。软件分析显示c.550C〉T可能为一致病突变。结论C.550C〉T突变可能是该家系的致病原因。DRD家系中,携带C.550C〉T突变的患者可以有不同的临床表型,发病年龄可以有早有晚,甚至可能终身不发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巴胺反应性肌张力障碍 gch1基因 美多芭
原文传递
GCH1基因和神经源性疼痛以及相互作用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9
作者 李庆伟 梁啸 孟纯阳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CAS 2014年第9期104-108,共5页
神经病理性疼痛(NP)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痛,是由创伤或疾病致外周或中枢神经受损所引起的异常的疼痛状态。GCH1基因目前被公认为与神经痛相关的基因。本文就GCH1基因和神经源性疼痛以及相互作用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分析综述。
关键词 神经源性疼痛 gch1基因
原文传递
近亲婚配所致四氢生物喋呤缺乏症家系的GCH1基因变异分析
10
作者 李晓乐 朱登纳 +5 位作者 刘素娜 贾晨路 郭亚清 张琳琳 王明梅 赵德华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2022年第7期713-717,共5页
目的分析1例表现为全面性发育迟缓的四氢生物蝶呤缺乏症患儿家系遗传学病因。方法对1例全面发育迟缓患儿进行临床和实验室检查分析,并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高苯丙氨酸血症相关基因panel)对患儿进行基因变异检测,对可疑序列变异进行患儿... 目的分析1例表现为全面性发育迟缓的四氢生物蝶呤缺乏症患儿家系遗传学病因。方法对1例全面发育迟缓患儿进行临床和实验室检查分析,并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高苯丙氨酸血症相关基因panel)对患儿进行基因变异检测,对可疑序列变异进行患儿及其家系成员的Sanger测序验证及生物学信息学分析。结果患儿血串联质谱检查结果:血苯丙氨酸浓度642.7μmol/L,血Phe/Tyr为5.42,提示高苯丙氨酸血症;尿喋呤分析结果为:新喋呤0.09 mmol/molCr,生物喋呤0.04 mmol/molCr,B%30.77%,提示四氢生物喋呤缺乏症;该家系中先证者父母为近亲结婚。基因测序结果显示先证者为GCH1基因c.353A>T纯合变异,家系中先证者的外曾祖母、曾祖母、外祖父、祖父、母亲、舅舅、父亲、哥哥均为GCH1基因c.353A>T携带者,表型正常,无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相关临床症状。结论GCH1基因c.353A>T纯合变异可能是先证者的遗传学病因,与先证者父母近亲婚配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氢生物蝶呤缺乏症 gch1基因 近亲婚配
原文传递
GCH1基因变异致儿童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21例临床和遗传学分析
11
作者 代丽芳 丁昌红 +8 位作者 方方 张炜华 刘明 田小娟 任晓暾 王晓慧 卓秀伟 李久伟 吕俊兰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540-546,共7页
目的总结GCH1基因变异致儿童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DRD)临床和遗传学特征,以提高对疾病的认识,正确诊治改变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至2020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神经内科确诊的21例GCH1基因变异致DRD患儿的临床表现... 目的总结GCH1基因变异致儿童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DRD)临床和遗传学特征,以提高对疾病的认识,正确诊治改变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至2020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神经内科确诊的21例GCH1基因变异致DRD患儿的临床表现、治疗及基因突变谱,并随访。结果女17例,男4例;起病年龄0~8岁。首次就诊时病程0.1~7.6年。起病诱因:感染后起病1例,无诱因起病20例。临床表现:经典型18例,非经典型3例;首发症状为尖足行走伴下肢僵硬18例、运动发育落后或倒退伴肢体软弱3例、眼睑下垂2例、震颤3例;部分逐渐出现躯干僵硬3例、上肢僵硬9例、肢体活动减少5例、面部表情减少3例、震颤7例、尖足行走19例、马蹄内翻足9例、眼睑下垂3例、动眼危象1例、流涎3例、吞咽困难2例、构音障碍2例、出汗多4例、睡眠增多2例、情绪淡漠1例。症状呈波动性,晨轻暮重18例,感染加重7例,疲劳加重20例。左侧肢体受累严重12例,右侧肢体受累严重3例。下肢受累严重18例,无上下肢受累优势3例。起病前运动发育落后4例,智力发育落后1例。家族史阳性3例。所有患儿均给予左旋多巴治疗后症状消失或明显缓解,2例出现异动症副反应。截止2020年1月随访,1例失访,20例随访年龄11月龄至16岁7月龄,随访时疗程0.1~8.6年,随访时16例症状基本消失,4例症状明显缓解。本组共发现21种不同的GCH1基因变异,其中10种未见文献报道的新变异(c.304A>T,c.257C>T,c.277A>T,c.478A>T,c.481C>T,exon 1 duplication,exon 2+3 deletion,c.726727insC,c.51delG,c.151166del)。结论 GCH1基因变异致儿童DRD是一种可治疗的先天遗传代谢病,婴儿及儿童期均可起病,可早至新生儿起病,临床表现以经典型为主,误诊率高,经典型亦可出现非经典型表现,需加强早期识别。DRD患者需注意GCH1基因非编码区变异及大片段缺失重复变异的筛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 三磷酸鸟苷环化水解酶1缺乏症 左旋多巴 gch1基因
原文传递
带状疱疹神经痛全基因组及GCH1基因甲基化差异变化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杨肖肖 郑娜娜 +2 位作者 钟连生 潘志强 郁泽宇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420-424,共5页
目的探讨全基因组及GCH1基因甲基化水平与带状疱疹神经痛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7年6-10月在徐州医学科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确诊为带状疱疹且有明显神经痛症状的患者,经抗病毒和营养神经等药物治疗后疼痛完全缓解,以不影响正常睡眠为标准... 目的探讨全基因组及GCH1基因甲基化水平与带状疱疹神经痛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7年6-10月在徐州医学科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确诊为带状疱疹且有明显神经痛症状的患者,经抗病毒和营养神经等药物治疗后疼痛完全缓解,以不影响正常睡眠为标准。最终入选36例患者及同期36例健康对照。取患者治疗前后及健康对照者外周血,斑点杂交实验检测全基因组甲基化水平的变化,甲基化DNA富集试剂盒富集GCH1基因甲基化区域,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GCH1基因甲基化水平的变化。采用GraphPad Prism v7.00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带状疱疹患者治疗前后比较应采用配对t检验,而患者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带状疱疹神经痛患者治疗前组、治疗后组及健康对照组全基因组相对甲基化水平分别为135.94 ± 2.52、144.76 ±3.48,146.84 ± 3.39,治疗前组显著低于治疗后组(t = 2.056,P < 0.05)及健康对照组(t = 2.580,P <0.05),而治疗后组与健康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0.429,P > 0.05).治疗前组、治疗后组及健康对照组GCH 1相对甲基化水平分别为0.65 ± 0.17,0.89 ± 0.13.0.97 ± 0.07,治疗前组显著低于治疗后组(t = 3.977,P < 0.05)及健康对照组(t = 4.648,P < 0.01),而治疗后组与健康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0.506,P>0.05)。结论带状疱疹神经痛患者组全基因组及GCH1基因甲基化水平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痛 带状疱疹后 甲基化 表观基因组学 gch1基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