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5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针刺调控缺氧诱导因子-1α信号通路改善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作用机制
1
作者 姜海伦 朱巍明 +3 位作者 张超 孟祥刚 李姗姗 孟智宏 《世界中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192-1196,1202,共6页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是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之一,具有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特点,加剧了世界范围内的医疗卫生经济负担。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是低氧响应的关键因子,在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而针刺在缺血性脑血管...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是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之一,具有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特点,加剧了世界范围内的医疗卫生经济负担。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是低氧响应的关键因子,在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而针刺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中同样显示出显著优势。针刺调控HIF-1α信号通路可能是针刺产生疗效的关键机制之一。既往研究初步表明针刺对HIF-1α的调控作用可能不仅与疾病的损伤类型相关,还可能与HIF-1α的表达的时效效应以及针刺的介入时机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氧诱导因子-1Α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 针刺 脑梗死 缺血再灌注 血管再生 神经保护 综述
下载PDF
脂蛋白(a)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的关系
2
作者 李世雨 张星 胡文立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39-544,共6页
目的探讨血清脂蛋白(a)[lipoprotein(a),Lp(a)]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的关系。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22年1—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包括缺血性卒中、TIA和慢性脑缺血)患者,所有患者... 目的探讨血清脂蛋白(a)[lipoprotein(a),Lp(a)]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的关系。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22年1—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包括缺血性卒中、TIA和慢性脑缺血)患者,所有患者均进行了Lp(a)检测及颈动脉超声检查。根据颈动脉超声的斑块回声特征将患者分为不稳定斑块组和稳定斑块组,以Lp(a)正常范围上限(30 mg/dL)为界值,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Lp(a)升高对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的影响。此外,以LDL-C水平1.8 mmol/L为界值,分析不同LDL-C水平下,Lp(a)对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的影响。结果研究共纳入747例患者,中位年龄为66(58~72)岁,其中男性484例(64.8%)。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稳定斑块组患者年龄更大,男性以及有高血压、糖尿病和卒中病史者所占比例更高,Lp(a)、Hcy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更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p(a)升高是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OR 1.65,95%CI 1.02~2.68,P=0.04)。亚组分析发现,LDL-C<1.8 mmol/L时Lp(a)对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OR 1.41,95%CI 0.34~5.93),但LDL-C和Lp(a)水平对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无交互作用。结论Lp(a)升高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相关,但在低LDL-C水平下,Lp(a)升高对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蛋白(a) 颈动脉斑块 不稳定斑块 缺血性脑血管病 慢性脑缺血
下载PDF
脑小血管负担评分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复发性脑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1
3
作者 江艳柳 王书培 +1 位作者 李凤 张璐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7-71,共5页
目的探讨脑小血管(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负担评分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复发性脑血管事件(recurrence cerebrovascular events,RCVEs)的预测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至202... 目的探讨脑小血管(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负担评分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复发性脑血管事件(recurrence cerebrovascular events,RCVEs)的预测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至2022年12月期间于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就诊的182例TIA患者病例资料,依据MRI检查计算CSVD总体负担评分,根据随访1个月内有无发生RCVEs分为RCVEs组(n=46)和未RCVEs组(n=136)。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和CSVD总体负担评分,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RCVEs的独立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CSVD影像特征得分及总负担评分对TIA患者RCVEs的预测价值。结果RCVEs组和未RCVEs组TIA发作次数、症状持续时间、既往高血压病史、CSVD总负担评分及分级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IA发作次数、症状持续时间、CSVD总负担评分是TIA患者发生RCVE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CSVD影像特征评分及总负担评分预测TIA患者发生RCVEs的曲线下面积(areas under the curve,AUC)分别为0.771(95%CI:0.673~0.869,P<0.001)、0.745(95%CI:0.655~0.835,P<0.001)、0.664(95%CI:0.549~0.780,P=0.009)、0.845(95%CI:0.766~0.924,P<0.001)、0.945(95%CI:0.896~0.994,P<0.001),其中CVSD总负担评分预测的AUC最高,当最佳截断值为2分时,敏感度为86.05%,特异度为83.02%。结论CSVD总负担评分对TIA患者发生RCVEs的预测价值良好,有助于临床评估TIA患者的短期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脑小血管病 磁共振成像 脑小血管负担评分 复发性脑血管事件 预后
下载PDF
CT灌注成像对急性脑梗死病人预后的评估价值
4
作者 余晓冬 金平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10期1303-1307,共5页
目的:探讨临床应用CT灌注成像(CTPI)参数与常规内科治疗的急性脑梗死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发病24 h内确诊急性脑梗死、未做动脉取栓或静脉溶栓并行CTPI检查病人相关资料,并以NIHSS作为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的评价指标,在发病时进行评价,选... 目的:探讨临床应用CT灌注成像(CTPI)参数与常规内科治疗的急性脑梗死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发病24 h内确诊急性脑梗死、未做动脉取栓或静脉溶栓并行CTPI检查病人相关资料,并以NIHSS作为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的评价指标,在发病时进行评价,选择评分4~25分的病人,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在发病90 d时随访,mRS<3为预后良好组,mRS≥3为预后较差组。分别记录并分析2组CTPI各项参数,包括同一病变层面内对称测量病变侧和健侧的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TP)、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参数值进行对比分析,判断患侧CTPI参数的改变与病人的预后之间是否存在显著的联系,以及患侧CTPI参数预测脑梗死预后情况是否存在显著差异,进一步确定CTPI参数是否能准确预测脑梗死预后情况。结果:预后不良组患侧CBV和CBF低于健侧,MTT和TTP长于健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预后良好组患侧CBF低于健侧,MTT长于健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和P<0.05),CBV和TTP患侧与健侧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不良组患侧CBV和CBF低于预后良好组患侧,MTT和TTP长于预后良好组患侧(P<0.05~P<0.01);而2组间健侧各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CBF参数对预测脑梗死预后更为准确,CBF越高,脑梗死病人预后良好的可能性越大。结论:在CTPI各参数与脑梗死预后密切相关,CBF参数对脑梗死预后预测的价值最大,可以在脑梗死早期便快速地预测脑梗死的预后,可为神经内科临床工作人员在选择治疗方案、判断及改善预后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血管病 CT灌注成像 预后 脑血流量 脑血容量
下载PDF
纤溶酶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血流参数及血清HIF-1α、copeptin水平的影响
5
作者 许骏如 王培 张蓓蓓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24年第8期504-508,共5页
目的观察纤溶酶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AICVD)患者脑血流参数及血清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和肽素(copeptin)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8月至2023年8月海安市中医院药剂科AICVD患者9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 目的观察纤溶酶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AICVD)患者脑血流参数及血清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和肽素(copeptin)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8月至2023年8月海安市中医院药剂科AICVD患者9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组(n=49)、纤溶酶组(n=49)。纤溶酶组给予纤溶酶治疗,联合组在纤溶酶组基础上联用丹红注射液,均治疗2 w。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峰流速(Vp)、平均流速(Vm)、搏动指数(PI)、脑血管储备能力(CAR)、血清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血管生成素-2(Ang-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肽素(copeptin)、中枢神经特异蛋白(S-100β)、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HISS)、Barthel指数(BI)评分,并统计治疗结束后两组的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PI、血清HIF-1α、copeptin、S-100β、NSE水平及NIHSS评分均降低,Vp、Vm、CAR、血清Ang-2、VEGF、BDNF水平及BI评分均增高,且联合组治疗后PI、血清HIF-1α、VEGF、copeptin、S-100β、NSE水平及NIHSS评分下降幅度更大,Vp、Vm、CAR、血清Ang-2、BDNF水平及BI评分增高幅度更大(P<0.05);治疗结束后,联合组总有效率93.88%高于纤溶酶组79.59%(P<0.05)。结论纤溶酶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可改善AICVD患者脑血流灌注及脑组织低氧缺血状态,促进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恢复,疗效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 纤溶酶 丹红注射液 脑血流 低氧诱导因子-1Α 和肽素
下载PDF
血管内介入联合静脉溶栓治疗对老年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血管血流状态与凝血功能及神经功能的影响
6
作者 高海玲 《当代医学》 2024年第6期114-117,共4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联合静脉溶栓治疗对老年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血管血流状态与凝血功能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1月至2021年11月临清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6例老年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020年11月至2021...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联合静脉溶栓治疗对老年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血管血流状态与凝血功能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1月至2021年11月临清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6例老年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020年11月至2021年4月收治的患者作为参照组,2021年5—11月收治的患者作为联合组,每组43例。参照组给予静脉溶栓治疗,联合组给予血管内介入联合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组脑血管血流状态[舒张期最小血流速度(Vdmin)、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Vsmax)及平均血流速度(Vm)]、凝血功能[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D-二聚体(D-D)及纤维蛋白原(Fg)]、神经功能[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及血管再通率。结果治疗后,两组Vdmin、Vsmax、Vm均快于治疗前,且联合组快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APTT、PT均长于治疗前,且D-D、Fg水平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12、24h后,两组NIHSS评分均低于前一时间点,且联合组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血管再通率为81.40%,高于参照组的60.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内介入联合静脉溶栓治疗老年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疗效确切,能明显改善患者脑部血管血流状态、神经功能,提高血管再通率,且不影响患者凝血功能指标,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介入 静脉溶栓 老年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 神经功能 凝血功能 脑血管血流
下载PDF
丁苯酞联合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对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疗效分析
7
作者 侯芳芳 闫立萍 刘晨阳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4年第3期404-408,共5页
目的探讨丁苯酞联合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对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前瞻性研究,选取2021年3月至2023年1月西安高新医院神经内科诊治的90例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诊治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 目的探讨丁苯酞联合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对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前瞻性研究,选取2021年3月至2023年1月西安高新医院神经内科诊治的90例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诊治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中男性25例,女性20例,年龄67~76(69.72±4.03)岁,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丁苯酞联合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对照组中男性22例,女性23例,年龄66~78(69.58±4.26)岁,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服用丁苯酞。两组均接受2周治疗,记录并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和血浆黏度)、脑血流指标(脑血管外周阻力和颈动脉舒张期末血流速度)、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以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评分,评估临床疗效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统计学方法采用χ^(2)检验、t检验。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和血浆黏度均低于对照组[(7.13±1.21)mPa·s比(8.26±1.46)mPa·s、(4.89±0.88)mPa·s比(5.78±1.04)mPa·s、(1.59±0.31)mPa·s比(1.86±0.34)mPa·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00、4.38、3.94,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颈动脉舒张期末血流速度高于对照组,脑血管外周阻力低于对照组[(96.48±5.31)cm/s比(89.46±4.82)cm/s、(1.68±0.23)kPa·s/ml比(1.96±0.25)kPa·s/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57、5.53,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ADL评分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69.74±5.19)分比(56.64±5.33)分、(5.12±1.13)分比(8.18±1.4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1.81、11.17,均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1.11%(41/45)比73.33%(33/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7,P<0.05)。治疗期间,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6.67%(3/45),对照组为8.89%(4/4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6,P>0.05)。结论在老年患者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中,丁苯酞联合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表现出显著的临床效果,而且具备良好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丁苯酞 银杏叶提取物 缺血性脑血管病 老年患者
下载PDF
分析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效果
8
作者 王海娟 于明娜 李英真 《系统医学》 2024年第4期114-116,128,共4页
目的 分析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使用低分子肝素的疗效。方法 选取2020年3月—2023年3月曹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80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入院顺序进行编号,其中奇数号患者为对照组(n=40),使用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 目的 分析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使用低分子肝素的疗效。方法 选取2020年3月—2023年3月曹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80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入院顺序进行编号,其中奇数号患者为对照组(n=40),使用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偶数号为研究组(n=40),使用低分子肝素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脑神经功能、生活水平、不良反应和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脑神经功能和生活水平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研究组脑神经功能和生活水平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研究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2.50%,低于对照组的1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14,P<0.05)。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使用低分子肝素治疗的患者,其神经功能恢复明显,生活水平高,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治疗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 低分子肝素 脑神经功能 不良反应 治疗效果
下载PDF
睡眠周期性肢体运动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研究进展
9
作者 田雪勤 赵格格 +2 位作者 蒋婧 王嘉浩 王英歌 《世界睡眠医学杂志》 2024年第1期241-244,共4页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我国临床常见疾病,其发病率及死亡率持续上升,为我国社会及家庭带来沉重负担。睡眠周期性肢体运动(PLMS)是不自觉的、有节律的肢体运动,通常指睡眠时异常的下肢的规律运动。大量证据表明,频繁发作的夜间周期性腿部运动...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我国临床常见疾病,其发病率及死亡率持续上升,为我国社会及家庭带来沉重负担。睡眠周期性肢体运动(PLMS)是不自觉的、有节律的肢体运动,通常指睡眠时异常的下肢的规律运动。大量证据表明,频繁发作的夜间周期性腿部运动与高血压、冠心病和缺血性脑血管病等其他疾病密切相关。本文对PLMS病理学机制以及其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睡眠周期性肢体运动 睡眠障碍 不宁腿综合征 缺血性脑血管病 脑小血管病
下载PDF
Buyanghuanwu decoction promotes angiogenesis after cerebr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mechanisms of brain tissue repair 被引量:24
10
作者 Zhen-qiang Zhang Jun-ying Song +1 位作者 Ya-quan Jia Yun-ke Zhang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3期435-440,共6页
Buyanghuanwu decoction has been shown to protect against cerebr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but the underlying mechanisms remain unclear.In this study,rats were intragastrically given Buyanghuanwu decoction,15 m L/k... Buyanghuanwu decoction has been shown to protect against cerebr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but the underlying mechanisms remain unclear.In this study,rats were intragastrically given Buyanghuanwu decoction,15 m L/kg,for 3 days.A rat model of cerebr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was established by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In rats administered Buyanghuanwu decoction,infarct volume was reduced,serum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and integrin αvβ3 levels were increased,and brain tissue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and CD34 expression levels were increased compared with untreated animals.These effects of Buyanghuanwu decoction were partially suppressed by an angiogenesis inhibitor(administered through the lateral ventricle for 7 consecutive days).These data suggest that Buyanghuanwu decoction promotes angiogenesis,improves cerebral circulation,and enhances brain tissue repair after cerebr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rve regeneration Buyanghuanwu decoction cerebr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integrin αvβ3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angiogenesis CD34 neural regeneration
下载PDF
Angiotensinogen gene polymorphism and ischemic stroke in East Asians:A meta-analysis 被引量:1
11
作者 Sheng Wang Rong Zeng +1 位作者 Limin Lei Jinsong Huang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13期1228-1235,共8页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angiotensinogen gene M235T polymorphism and ischemic stroke in East Asians. DATA RETRIEVAL: A computer-based online search was conducted in PubMed, Google scholar, C...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angiotensinogen gene M235T polymorphism and ischemic stroke in East Asians. DATA RETRIEVAL: A computer-based online search was conducted in PubMed, Google scholar, 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 database between January 1990 and April 2012 for relevant studies. The key words were angiotensinogen or AGT, polymorphism or genetic and ischemic stroke or cerebral infarction. SELECTION CRITERIA: Case-controlled studies addressing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angiotensinogen gene M235T polymorphism and ischemic stroke in East Asians were included. The distribution of genotypes in the included studies was tested for Hardy-Weinberg equilibrium. Quality evaluation of the included studies was conducted by two physicians. Statistical analyses were carried out using Stata 12.0 software for meta-analysis. Heterogeneity tests, sensitivity analysis and publication bias were also conducted. MAIN OUTCOME MEASURES: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angiotensinogen gene M235T polymorphism and ischemic stroke risk in East Asians was assessed. RESULTS: Six relevant studies involving 891 patients with ischemic stroke and 727 controls were included in this meta-analysis.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association between angiotensinogen gene M235T polymorphism and the risk of ischemic stroke in East Asians (T vs. M odds ratio (OR) = 1.54, 95% confidence interval (CI) = 1.10-2.16; TT vs. MM: OR = 2.24, 95%CI = 1.37-3.66; TT vs. MT: OR = 1.76, 95%CI = 1.41-2.20; MM + MT vs. TT: OR = 0.57, 95%CI -= 0.46-0.70). Sensitivity analysis confirmed that the study results were stable and reliable, with no publication bias. CONCLUSION: The angiotensinogen gene M235T polymorphism is associated with ischemic stroke in East Asians, and the TT genotype and T allele are risk factors for ischemic strok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ural regeneration brain injury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ANGIOTENSINOGEN ischemic stroke riskfactor META-ANALYSIS East Asians genetic polymorphism cerebral infarction grants-supportedpaper neuroregeneration
下载PDF
Predictive power of abnormal electroencephalogram for post-cerebral infarction depression 被引量:24
12
作者 Yan-ping Zheng Fu-xi Wang +6 位作者 De-qiang Zhao Yan-qing Wang Zi-wei Zhao Zhan-wen Wang Jun Liu Jun Wang Ping Luan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2期304-308,共5页
Electroencephalography is a sensitive indicator for measuring brain condition, and can reflect early changes in brain function and severity of cerebral ischemia. However, it is not yet known whether electroencephalogr... Electroencephalography is a sensitive indicator for measuring brain condition, and can reflect early changes in brain function and severity of cerebral ischemia. However, it is not yet known whether electroencephalography can predict development of post-cerebral infarc- tion depression. A total of 321 patients with ischemic stroke underwent electroencephalography and Hamilton Depression Rating Scale assessment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lectroencephalography and post-cerebral infarction depression. Our results show that electroencephalograms of ischemic stroke patients with depression exhibit low-amplitude alpha activity and slow theta activity. In con- trast, electroencephalograms of ischemic stroke patients without depression show fast beta activity and slow delta activity. "Ihese findings confirm that low-amplitude alpha activity and slow theta activity can be considered as independent predictors for post-cerebral infarction depress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rve regeneration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brain organic mental disorders stroke ischemic stroke post-cerebral-infarction depression DEPRESSION ELECTROENCEPHALOGRAPHY Hamilton Depression Rating Scale neural regeneration
下载PDF
纤溶酶联合丹红注射液溶栓疗法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血流量和血清Hcy、S-100β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3
13
作者 吕凤琼 唐春梅 +1 位作者 周瑶 付彩雯 《贵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5期597-602,共6页
目的纤溶酶联合丹红注射液溶栓疗法对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患者的疗效及对脑血流量和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中枢神经特异蛋白(S-100β)水平的影响。方法将102例ICVD患者均分为观察组(n=51)及对照组(n=51),两组患者均给予抗血小板聚集... 目的纤溶酶联合丹红注射液溶栓疗法对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患者的疗效及对脑血流量和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中枢神经特异蛋白(S-100β)水平的影响。方法将102例ICVD患者均分为观察组(n=51)及对照组(n=51),两组患者均给予抗血小板聚集、稳定斑块、降压、降糖等基础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丹红注射液治疗,观察组给予纤溶酶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于治疗2周时,比较2组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的脑血流灌注指标[平均流速(Vm)、峰流速(Vp)、脑血管阻力(CVR)、脉动指数(PI)]、检测血清中脑损伤指标[中枢神经特异蛋白(S-100β)、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丙二醛(MDA)、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周时的血液流变学指标(纤维蛋白原、低切全血黏度、红细胞压积、高切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及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单核细胞趋化蛋白(MCP-1)水平。结果治疗2周时,观察组患者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时,2组患者的Vm、Vp、CVR均高于治疗前,PI低于治疗前,观察组变化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时,2组患者血清S-100β、Hcy、MDA、NSE均低于治疗前,BDNF高于治疗前,观察组变化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周时,2组患者血液高切全血黏度、低切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水平及血清CRP、IL-6、TNF-α及MCP-1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观察组变化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纤溶酶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可有效改善ICVD患者脑血流灌注,其机制可能与改变血液黏度、降低机体炎症反应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栓 丹红注射液 纤溶酶 缺血性脑血管病 疗效 脑血流量 同型半胱氨酸 中枢神经特异蛋白
下载PDF
中药保护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4
作者 初孟霞 刘树权 《中医临床研究》 2023年第24期30-35,共6页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主要是由于脑部血液供应发生障碍,没有充足的氧气,导致大脑无法发挥正常的效用,从而出现的一系列问题。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境况日益严重,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发生的概率也出现了逐渐增加的趋势,所引起的各种后遗症对人类的...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主要是由于脑部血液供应发生障碍,没有充足的氧气,导致大脑无法发挥正常的效用,从而出现的一系列问题。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境况日益严重,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发生的概率也出现了逐渐增加的趋势,所引起的各种后遗症对人类的生命健康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影响,对随之而来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所产生的各种不良后果也不得不引起研究学者们的重视。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是恢复血液和氧气供应后反而损伤加剧的一种特殊现象,它是一种病理机制复杂而又多变、对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和恶劣影响的疾病,不仅会对人类健康形成危害效应,也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不小的消极作用,因此,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造福广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患者,学者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治疗的探讨和研究从未停止。近年来,中药在干预治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情况上发挥了良好的影响,而且其本身还具有靶点多、成分多、层次多的特点,对其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和机制的研究越来越多,并且也逐渐成为医学领域里研究探讨的重中之重。文章整合了近些年来有关单味中药及其提取物、中药复方和中药注射液在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保护作用,并对中药的未来进行了一系列的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中药
下载PDF
DSA对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价值分析 被引量:7
15
作者 冯飞阳 许家华 +1 位作者 林庆兰 伍能生 《罕少疾病杂志》 2023年第9期19-20,共2页
目的 分析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诊断对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5月~2023年3月期间医院收治的86例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 目的 分析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诊断对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5月~2023年3月期间医院收治的86例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均接受颈动脉超声、DSA检查。比较两种诊断方法的诊断结果。结果 DSA检出86例患者均存在不同严重程度的血管狭窄病变,其血管狭窄检出率(100.00%)显著高于颈动脉超声(80.23%),P<0.05。颈动脉超声、DSA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1),二者在检出斑块方面的一致性中等(K=0.522),DSA检测斑块的准确性为76.7%。脑梗死患者与TIA患者的血管狭窄或闭塞在颅内外动脉、前后循环动脉的具体分布情况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DSA对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血管狭窄情况有着较高的检出率和准确性,但识别斑块的准确性稍低于颈动脉超声,临床建议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诊断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缺血性脑血管病 颈动脉超声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脑梗死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下载PDF
磁共振血管造影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诊断价值分析
16
作者 钟梦洁 朱铠 《中外医学研究》 2023年第10期90-94,共5页
目的:探究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在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5月—2022年5月在张家港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60例疑似ICVD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同时接受磁共振血管造影检查和CT检查,以数字减影血管造... 目的:探究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在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5月—2022年5月在张家港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60例疑似ICVD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同时接受磁共振血管造影检查和CT检查,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为金标准,对比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准确率、特异度、敏感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结果:60例疑似ICVD患者经DSA诊断为ICVD的有48例,非ICVD的有12例。MRA诊断ICVD的准确率为96.67%,高于CT诊断的7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A诊断ICVD的特异度、敏感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高于CT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DSA诊断的48例确诊为ICVD的患者中,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17例,脑梗死22例,颈动脉狭窄9例;MRA诊断短暂性脑缺血、脑梗死及颈动脉狭窄的符合率高于CT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疑似ICVD患者的检查中,MRA和CT检查都具有一定的准确性,但是MRA检查的特异度、敏感度和准确性更高,在临床对ICVD患者中更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血管造影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缺血性脑血管病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脑梗死 短暂性脑缺血
下载PDF
动态脑CT灌注成像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价值探讨
17
作者 陈瑀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3年第23期72-75,共4页
目的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病应用动态脑CT灌注成像的诊断价值。方法68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接受多层螺旋CT平扫和动态脑CT灌注成像检查。比较患者患侧与健侧区域及发病<12 h与发病12~30 h的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 目的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病应用动态脑CT灌注成像的诊断价值。方法68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接受多层螺旋CT平扫和动态脑CT灌注成像检查。比较患者患侧与健侧区域及发病<12 h与发病12~30 h的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达峰时间(TTP)。结果患者患侧区域的CBF(45.87±2.60)ml/(100 g·min)、CBV(3.54±0.63)ml/100 g均小于健侧的(50.44±4.35)ml/(100 g·min)、(4.62±0.81)ml/100 g,TTP(12.00±5.52)s长于健侧的(8.15±3.67)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发病<12 h的CBF(41.87±2.60)ml/(100 g·min)、CBV(3.12±0.63)ml/100 g大于发病12~30 h的(32.44±4.35)ml/(100 g·min)、(2.64±0.21)ml/100 g,TTP(10.15±3.67)s短于发病12~30 h的(16.45±11.55)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动态脑CT灌注成像应用效果确切,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治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血管病 动态脑CT灌注成像 诊断价值
下载PDF
应用脑CT灌注成像评估丁苯酞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治疗前、后侧枝循环影响
18
作者 张文彪 覃玉术 +5 位作者 刘银银 吕正祥 周杰 任梅 文璋 苏菁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3年第4期30-33,共4页
目的应用脑CT灌注成像评估丁苯酞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治疗前、后侧枝循环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6月-2022年3月收治的98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丁苯酞治疗,两组均给予... 目的应用脑CT灌注成像评估丁苯酞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治疗前、后侧枝循环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6月-2022年3月收治的98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丁苯酞治疗,两组均给予脑CT灌注成像评估,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修正Rankin量表(mRS)评分、患侧脑灌注参数图包括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和对比剂峰值时间(TTP)。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4.346,P<0.05)。治疗前两组NIHSS、mRS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NIHSS、mR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侧CBF、CBV、MTT、TTP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CBV、CBF均显著提高,MTT、TTP均显著降低,且治疗后治疗组CBV、CBF高于对照组,MTT、TTP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脑灌注CT成像技术评估丁苯酞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临床疗效是可行的,丁苯酞可有效提高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临床疗效,改善侧枝循环,缓解临床症状,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CT灌注成像 丁苯酞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 侧枝循环
下载PDF
缺血性脑血管病中应用全脑血管造影术及神经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
19
作者 张靖国 《科技与健康》 2023年第6期24-27,共4页
为探究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应用全脑血管造影术及神经介入治疗的效果,选择2020年10月—2022年12月期间凯里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78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采用双盲法分为实验组(n=39)与参照组(n=39)。参照组予以全脑血管造影术联合常规药... 为探究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应用全脑血管造影术及神经介入治疗的效果,选择2020年10月—2022年12月期间凯里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78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采用双盲法分为实验组(n=39)与参照组(n=39)。参照组予以全脑血管造影术联合常规药物治疗,实验组患者接受全脑血管造影术联合神经介入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脑血管狭窄情况、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不良反应发生率(脑梗死、皮下血肿、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血管再通情况(完全再通、部分再通、血管未通)。结果显示,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脑血管狭窄缺血情况,差异无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脑血管狭窄情况、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比参照组低,血管再通率比参照组高(P<0.05)。研究发现,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实施全脑血管造影术及神经介入治疗的效果比较明显,可改善患者的脑血管狭窄情况,也能改善患者机体神经功能,促进血管再通,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血管病 全脑血管造影术 神经介入术 脑血管狭窄
下载PDF
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缺血性脑血管病408例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分析 被引量:16
20
作者 叶强 黄海波 +3 位作者 范良好 章云军 伍晓扬 王金凤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837-840,共4页
目的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探讨颅内外供血动脉中重度狭窄或闭塞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408例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DSA资料;分为脑梗死组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组。结果408例患者中,247例(60.5%)存在脑供... 目的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探讨颅内外供血动脉中重度狭窄或闭塞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408例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DSA资料;分为脑梗死组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组。结果408例患者中,247例(60.5%)存在脑供血动脉中重度狭窄或闭塞,共存在398处中重度狭窄或闭塞,主要累及颈内动脉起始段(23.4%)、大脑中动脉M1段(17.8%)、椎动脉V1段(16.8%);青年组和中年组单纯颅内动脉累及分别为5例(71.4%)和40例(54.8%),均显著高于老年组(49例,2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颅内动脉累及组的平均年龄〔[(60.2±10.1)岁〕显著低于单纯颅外动脉累及组〔(66.9±8.9)岁〕和颅内外动脉均累及组〔(64.3±9.1)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颅内外动脉均累及组的胆固醇水平〔(5.0±1.2)mmol/L〕显著高于单纯颅外动脉累及组〔(4.4±1.0)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颅外动脉累及组合并嗜烟史者65例(59.1%),显著高于单纯颅内动脉累及组(37例,4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颈内动脉起始段、大脑中动脉M1段、椎动脉V1段为脑供血动脉中重度狭窄或闭塞的好发部位;随着年龄的增长,颅外动脉受累所占比例明显增多;嗜烟史对颅外动脉影响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缺血性脑血管病 脑梗死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