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IS与层次分析法结合的危险品车辆停车场选址——以苏州市为例
1
作者 马培付 沈小燕 +2 位作者 刘晨曦 胡家振 蓝倩 《交通科技与经济》 2024年第6期45-53,共9页
为更好实现危险品车辆停车场的科学选址布局,提升危险品道路运输安全,考虑危险品车辆本身的危险属性会增大选址因素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提出GIS与层次分析法结合的危险品车辆停车场选址方法。首先,根据危险品车辆GPS轨迹数据对研究区域停... 为更好实现危险品车辆停车场的科学选址布局,提升危险品道路运输安全,考虑危险品车辆本身的危险属性会增大选址因素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提出GIS与层次分析法结合的危险品车辆停车场选址方法。首先,根据危险品车辆GPS轨迹数据对研究区域停车泊位需求进行预测,使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停车场选址影响因子权重,并按重分类加权叠加;然后,根据综合适宜性评分值、禁止建设区域、面积过小等约束条件,筛选出停车场初始位置;最后,通过位置分配模型结合城市道路网络,确定危险品车辆停车场的位置和数量,实现对危险品车辆停车场选址的优化。以苏州市危险品车辆停车场选址为列,选址结果不仅验证该选址方法的实用性,还能为危险品车辆停车场选址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险品车辆停车场 gis空间分析技术 LA模型 层次分析 选址优化
下载PDF
GIS技术分析及其在地质矿产勘查中的科学应用 被引量:8
2
作者 张峻源 保桃坤 《世界有色金属》 2017年第3期78-79,共2页
地理信息技术独有的多学科综合信息的特点,使得地理信息技术在地质矿产勘查中发挥着难以替代的重要作用,本文作者对GIS技术及其在地质矿产勘查中科学应用进行了简要介绍。
关键词 gis技术分析 地质矿产 勘查 应用
下载PDF
基于GIS空间分析技术的太原市大叶黄杨栽植用地适宜性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王茹 《山西林业科技》 2022年第3期23-25,共3页
笔者选取年均最低气温、DEM、坡度、坡向、土壤含水量、土壤侵蚀度、土壤pH值7个因子,基于GIS空间分析技术评价大叶黄杨在太原市栽植用地的适宜性。研究结果表明,大叶黄杨在太原市的栽植用地适宜区集中在城市建设区域与西部山区,城市建... 笔者选取年均最低气温、DEM、坡度、坡向、土壤含水量、土壤侵蚀度、土壤pH值7个因子,基于GIS空间分析技术评价大叶黄杨在太原市栽植用地的适宜性。研究结果表明,大叶黄杨在太原市的栽植用地适宜区集中在城市建设区域与西部山区,城市建设区域PM_(2.5)、PM_(10)浓度较高,合理栽植大叶黄杨能够滞尘;大叶黄杨在太原市的栽植用地基本适宜区与不适宜区穿插分散地分布在古交市和阳曲县大部分区域,迎泽区、杏花岭区东部,晋源区与清徐县西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叶黄杨 适宜性分析 gis空间分析技术 太原市
下载PDF
基于GIS-SNA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旅游流网络演化 被引量:10
4
作者 干青亚 邱枫 +1 位作者 刘文生 陈小龙 《华东经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35-40,共6页
文章以长三角16个城市为例,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法与空间可视化技术相结合,构建长三角旅游流网络,分析其2011年、2013年、2015年的结构特征和节点中心性变化及节点城市空间相关性。研究表明:旅游流网络能级水平不断提高,核心—边缘区节点... 文章以长三角16个城市为例,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法与空间可视化技术相结合,构建长三角旅游流网络,分析其2011年、2013年、2015年的结构特征和节点中心性变化及节点城市空间相关性。研究表明:旅游流网络能级水平不断提高,核心—边缘区节点成员稳定发展,上海、苏州、南京、杭州等核心节点结构洞水平一直较高,在长三角旅游流网络中处于有利的竞争地位;上海、杭州两大旅游流核心的集聚、扩散作用明显,促进周围节点城市网络地位的不断提高,南京对周边节点辐射作用相对较弱;节点间的旅游经济联系强度均衡发展,呈现三大旅游经济中心增长极。最后,研究认为,要进一步开发精品旅游线路,组合旅游资源,增加节点间的联系,促进旅游流的均衡流动;同时打造核心区旅游品牌,增加海外游客,分流国内游客,提升旅游流网络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NA理论 gis分析技术 城市群旅游流网络 数据创新
下载PDF
基于GIS的沧州市小麦干旱气象灾害风险评估 被引量:4
5
作者 高操 陈希 +2 位作者 张方敏 韩典辰 李连祥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9年第21期223-226,共4页
基于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理论,建立以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灾害承受体脆弱性和防灾抗灾能力为主的评估体系,选取河北省沧州市1986—2017年的逐日降水量、小麦播种面积、减产率等指标,利用GIS分析技术和加权综合评价方法,对河... 基于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理论,建立以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灾害承受体脆弱性和防灾抗灾能力为主的评估体系,选取河北省沧州市1986—2017年的逐日降水量、小麦播种面积、减产率等指标,利用GIS分析技术和加权综合评价方法,对河北省沧州市小麦干旱气象灾害风险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大面积的小麦干旱灾害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青县地区、沧州市区,大多是由于干旱致灾因子危险性较大所致;东部承载体易损性相对低,导致干旱灾害发生的风险较低;沧州市区西部的环境敏感性特别高,市区北部防灾减灾能力较差,市区西部的小麦干旱灾害发生风险高于东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气象干旱灾害 gis分析技术 风险区划 加权综合评价方法 河北省沧州市
下载PDF
基于GIS的沧州市暴雨气象灾害风险评估 被引量:4
6
作者 高操 韩典辰 +2 位作者 赵晓涵 张方敏 李连祥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9年第22期210-213,249,共5页
基于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理论,建立以致灾因素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灾害承受体脆弱性和防灾抗灾能力为主的评估体系,选取河北省2010-2018年的暴雨频次、暴雨强度、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等指标,利用GIS分析技术和加权综合评价方法,对沧州... 基于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理论,建立以致灾因素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灾害承受体脆弱性和防灾抗灾能力为主的评估体系,选取河北省2010-2018年的暴雨频次、暴雨强度、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等指标,利用GIS分析技术和加权综合评价方法,对沧州市暴雨气象灾害风险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大面积的暴雨灾害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东部的海兴、黄骅和盐山地区,该地区暴雨发生危险性和环境敏感性较大;中南部地势低且平坦,环境敏感性和承载体易损性相对低,导致暴雨灾害发生的风险较低;沧州市区的承载体易损性特别高,市区西部的防灾减灾能力也较差,导致沧州市区西部的暴雨灾害发生风险高于东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气象灾害 gis分析技术 风险区划 加权综合评价方法 河北省沧州市
下载PDF
基于GIS的内蒙古道路密度空间分异特征研究 被引量:8
7
作者 董振华 张继权 +1 位作者 阿荣 佟志军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54-161,共8页
基于道路网络图件数据和相关统计数据,结合ArcGIS,GeoDa和SPSS软件,运用叠加分析、空间插值分析、趋势面分析及空间自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内蒙古自治区道路密度空间格局特征.结果表明:内蒙古自治区道路密度呈现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呼... 基于道路网络图件数据和相关统计数据,结合ArcGIS,GeoDa和SPSS软件,运用叠加分析、空间插值分析、趋势面分析及空间自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内蒙古自治区道路密度空间格局特征.结果表明:内蒙古自治区道路密度呈现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呼包鄂地区、赤通地区和呼伦贝尔市中部地区成为道路密度的热点集中区,其他地区是冷点集中区;道路密度呈现出东西两边低中部高,南高北低的趋势;且在空间分布上存在集聚特征.在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内蒙古自治区道路密度空间格局特征形成机理,经济发展、人口和交通固定投资是影响内蒙古道路密度空间格局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密度 空间分异特征 gis空间分析技术 内蒙古
下载PDF
基于GIS的天津市应急避难场所选址评价 被引量:13
8
作者 尹志军 李丽慧 +1 位作者 王雪芳 霍腾飞 《震灾防御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71-580,共10页
应急避难场所在城市应急管理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已建成的应急避难场所选址进行评价,可为应急避难场所个体改进、布局优化和新建选址提供依据。本文在文献研究与天津市城市特点分析的基础上,从有效性、安全性、可达性3个维度构建包含... 应急避难场所在城市应急管理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已建成的应急避难场所选址进行评价,可为应急避难场所个体改进、布局优化和新建选址提供依据。本文在文献研究与天津市城市特点分析的基础上,从有效性、安全性、可达性3个维度构建包含8个评价因子的应急避难场所选址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指标权重。应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建立应急避难场所空间点位分析模型和覆盖范围模型,对天津市27个应急避难场所进行适宜性评价,并对中心城区14个应急避难场所进行满足性评价。结果表明,天津市应急避难场所具有良好的基础,但总体适宜性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尤其是安全性亟需加强;天津市中心城区人口密集,但应急避难场所数量少,服务区域有限,存在较大范围的覆盖盲区,其中和平区人均有效避难面积仅0.2m^2,远小于人体最低占用面积0.6m^2,达不到人均有效避难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津市 中心城区 应急避难场所 选址适宜性 满足性 gis空间分析技术
下载PDF
基于GIS的沧州市雷暴气象灾害风险评估 被引量:2
9
作者 王文韬 高操 +1 位作者 韩典辰 李连祥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0年第7期229-232,共4页
基于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理论,建立以致灾因素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灾害承受体脆弱性和防灾抗灾能力为主的评估体系,选取2010-2018年雷暴频次、极大雷电活动频次、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等指标,利用GIS分析技术和加权综合评价方法,对沧州... 基于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理论,建立以致灾因素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灾害承受体脆弱性和防灾抗灾能力为主的评估体系,选取2010-2018年雷暴频次、极大雷电活动频次、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等指标,利用GIS分析技术和加权综合评价方法,对沧州市雷暴气象灾害风险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大面积的雷暴灾害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任丘地区、沧州市区、海兴北部地区和黄骅市东南部地区,主要是由于雷暴致灾因子危险性较大;中西部环境敏感性和承载体易损性相对低,导致雷暴灾害发生的风险较低;沧州市区的承载体易损性特别高,市区东部承灾体易损性也较差,导致沧州市区东部的雷暴灾害发生风险高于东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暴气象灾害 gis分析技术 风险区划 加权综合评价方法 沧州市
下载PDF
基于GIS的合肥市道路交通事故黑点鉴别 被引量:1
10
作者 江胜月 《九江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2年第2期84-86,119,共4页
文章以基于GIS的合肥市道路交通事故黑点鉴别进行讨论。首先,对现有事故黑点定义及事故黑点鉴别方法理论研究进行论述,为后续研究提供较为翔实的理论数据及案例支撑。其次,选取以2020合肥市蜀山区道路交通事故统计数据为研究样本,通过... 文章以基于GIS的合肥市道路交通事故黑点鉴别进行讨论。首先,对现有事故黑点定义及事故黑点鉴别方法理论研究进行论述,为后续研究提供较为翔实的理论数据及案例支撑。其次,选取以2020合肥市蜀山区道路交通事故统计数据为研究样本,通过噪声数据处理筛选得出可用数据262条作为后续研究数据,讨论合肥市交通事故分布规律及形态类型的基础上,结合GIS空间分析技术特征展开分析。通过验证与历史数据吻合,证明鉴别方法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肥道路交通 事故黑点 gis空间分析技术 缓冲重叠空间分析
下载PDF
基于GIS的南昌城水关系及其时空演变研究
11
作者 邓康 万艳华 张时雨 《城市建筑》 2022年第21期41-49,共9页
古往今来,水系对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引导作用。近年来关于城水关系的研究较多,但大部分限于定性解释,缺乏基于GIS的定量分析。基于此,本文以典型的“东方水城”南昌为样本,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研究其城水关系及其时空演变。研究发现... 古往今来,水系对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引导作用。近年来关于城水关系的研究较多,但大部分限于定性解释,缺乏基于GIS的定量分析。基于此,本文以典型的“东方水城”南昌为样本,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研究其城水关系及其时空演变。研究发现:水系深刻影响着南昌城市形态的演变,而南昌城市形态的演变也深刻影响其水系形态;两者的城水关系在20世纪初至21世纪初呈现为“城缘水兴”,在21世纪初至今呈现为“城水共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水关系 时空演变 gis空间分析技术 南昌
下载PDF
资源县林下经济可利用林地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莫引优 戴蒲英 +2 位作者 曾艳梅 何彬元 刘湘岚 《广西林业科学》 2023年第5期651-656,共6页
为合理利用林下空间、科学布局林下经济发展类型,提升林下经济发展水平和质量,以资源县林地为研究对象,依据资源县“三区三线”划定成果数据、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森林资源管理“一张图”数据及桂林市“三线一单”管控要求,采用实... 为合理利用林下空间、科学布局林下经济发展类型,提升林下经济发展水平和质量,以资源县林地为研究对象,依据资源县“三区三线”划定成果数据、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森林资源管理“一张图”数据及桂林市“三线一单”管控要求,采用实地调查法、文献研究法和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利用ArcGIS软件进行数据叠加分析,对资源县林下经济可利用林地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表明,全县林下经济可利用林地面积为152599.35 hm2,占全县国土面积的78.62%;林下经济可利用林地存量为96819.35 hm2,占全县国土面积的49.88%;不同林下经济类型可利用林地存量占比均超过30%。资源县林地利用空间潜力较大,林下经济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下经济 gis分析技术 可利用林地 国土空间用途管制
下载PDF
环境大数据在流域生态系统中的分析与应用——以西毛里湖为例 被引量:7
13
作者 陈鹏 白杨 +1 位作者 刘孝富 罗镭 《环境保护》 CSSCI 2018年第19期61-67,共7页
西毛里湖是是湖南省第二大天然优质淡水湖、最大的溪水湖,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本文基于2000年、2005年和2010年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利用遥感与GIS空间分析技术,开展了西毛里湖流域生态系统环境数据遥感调查,分析了当地十年间的生态系统... 西毛里湖是是湖南省第二大天然优质淡水湖、最大的溪水湖,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本文基于2000年、2005年和2010年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利用遥感与GIS空间分析技术,开展了西毛里湖流域生态系统环境数据遥感调查,分析了当地十年间的生态系统时空变化特征,评估了流域内的水土流失状况以及水源涵养功能情况,同时通过获取1984—2014年间的Landsat系列数据,研究了流域内30年间的生态系统植被覆盖变化状况,以期为管理者制定生态系统相关政策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大数据 gis空间分析技术 流域生态系统 遥感调查 水土流失
下载PDF
大王滩水库洪水淹没分析与评估
14
作者 覃宇 《科技与创新》 2015年第7期1-2,共2页
基于30 m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和DEM数字高程数据,采用GIS空间统计分析技术快速评估洪水淹没范围、淹没经济损失等情况,为后期洪涝灾害的发生和后期生产活动等提供决策性的指导。
关键词 洪水灾害 DEM淹没区 灾害评估 gis空间统计分析技术
下载PDF
城市土地混合利用测度及空间格局研究——以合肥市建成区为例
15
作者 夏永久 汪美惠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354-361,共8页
通过利用系统思想构建土地混合利用的内涵与测度框架,揭示城市建成区土地混合利用现象的空间分布特征。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空间分析技术对多源数据进行整合,量化测度合肥市建成区土地混合利用的情况,... 通过利用系统思想构建土地混合利用的内涵与测度框架,揭示城市建成区土地混合利用现象的空间分布特征。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空间分析技术对多源数据进行整合,量化测度合肥市建成区土地混合利用的情况,通过空间自相关和聚类以及异常值探讨建成区土地混合利用的空间格局。结果表明:合肥市整体土地混合利用现象分布不均衡,空间上呈现“中高外低”的分布,分布上呈现高度混合多中心分散以及中度混合集中连片的格局;土地功能混合度较高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合肥市建成区中心区域、区域的生活中心和生态环境较好的区域,土地功能混合度中高度混合的格网个数低于土地数量混合度与土地空间混合度中高度混合的格网个数;土地混合利用现象呈现一定的空间聚集效应,表现为较高度混合和高度混合的空间集聚特征,形成了由中心向外围降低的离心式结构,并且边缘有分散的点状聚集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混合利用 空间格局 gis空间分析技术 多源数据 城市建成区
下载PDF
区域旅游吸引物空间认知与优化探讨 被引量:2
16
作者 刘敬华 王辉 张爱平 《地理空间信息》 2015年第1期87-89,92,共4页
以辽西走廊204个旅游吸引物为样本,运用GIS技术,借助地理集中指数、区位熵分析旅游吸引物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表明,辽西走廊旅游吸引物在空间上沿滨海及大凌河集聚,其旅游空间格局中辽西滨海风情旅游区的旅游资源禀赋最优,且域内旅游... 以辽西走廊204个旅游吸引物为样本,运用GIS技术,借助地理集中指数、区位熵分析旅游吸引物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表明,辽西走廊旅游吸引物在空间上沿滨海及大凌河集聚,其旅游空间格局中辽西滨海风情旅游区的旅游资源禀赋最优,且域内旅游吸引物与交通路网间连接度良好。辽西走廊旅游吸引物空间优化为"一带一圈三角区",应突出绥中县、北镇市、兴城、锦州等9县市的旅游带动作用,充分发展滨海观光、古文化探秘、宗教文化体验为一体的辽西走廊旅游综合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吸引物 空间结构 ARC gis分析技术 空间布局 辽西走廊
下载PDF
生态规划理论指导下的校园生态景观设计研究——以湖南大学湘江学院为例 被引量:4
17
作者 韩筱婕 刘丹青 《广东园林》 2012年第3期55-58,共4页
随着全球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如何平衡建设开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开始得到更多的关注。校园生态规划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方面。文章应用校园生态规划的相关理论,对湖南大学湘江学院景观规划进行生态敏感性和GIS技术分析,详细讨论了... 随着全球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如何平衡建设开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开始得到更多的关注。校园生态规划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方面。文章应用校园生态规划的相关理论,对湖南大学湘江学院景观规划进行生态敏感性和GIS技术分析,详细讨论了校园生态规划的设计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湘江学院 校园生态规划 生态敏感性 gis分析技术
下载PDF
地理国情普查数据支持下的作物生长适宜性评价——以迁西县板栗为例 被引量:6
18
作者 张立芳 王亮 +2 位作者 张玉 赵荣 梁勇 《遥感信息》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52-59,共8页
园地类要素的评价与分析是地理国情普查综合统计分析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城市建设规划造成的优质农用地布局不合理的问题,该文基于GIS空间分析技术,提出了一种实用的针对板栗生长的适宜性评价方法。在选取影响作物生长的主要指标因子构... 园地类要素的评价与分析是地理国情普查综合统计分析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城市建设规划造成的优质农用地布局不合理的问题,该文基于GIS空间分析技术,提出了一种实用的针对板栗生长的适宜性评价方法。在选取影响作物生长的主要指标因子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前提下,运用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开展作物生长适宜性评价分析研究。以河北省迁西县为研究区域,探讨了板栗生长的适宜性分布,结果表明:将影响板栗生长的不同层面因子作为评价指标进行适宜性分区研究,更具有针对性,分区结果更加合理,有助于引导地区板栗种植业合理结构布局和调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国情要素 板栗 适宜性评价 gis空间分析技术 层次分析
下载PDF
长江上游侵蚀产沙格局及其控制因素 被引量:6
19
作者 杜俊 师长兴 周园园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60-667,共8页
基于长江上游110个相互独立的子流域控制性水文站1956~1987年的输沙模数,结合GIS空间分析技术,对长江上游侵蚀产沙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并从土壤、地形、降雨、土地利用和岩性等方面分区探讨了侵蚀产沙区域分异的原因。结果表明:(1)... 基于长江上游110个相互独立的子流域控制性水文站1956~1987年的输沙模数,结合GIS空间分析技术,对长江上游侵蚀产沙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并从土壤、地形、降雨、土地利用和岩性等方面分区探讨了侵蚀产沙区域分异的原因。结果表明:(1)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长江上游侵蚀产沙的空间变化主要受自然环境控制,人为活动的影响是次要的。降雨是侵蚀产沙的主控因子,土壤特性与地形条件也有重要影响。(2)降雨和土壤特性对各地区产沙分异的影响最为普遍;地形在地势起伏不大的地区,表现更为突出;岩性在重点产沙区具有显著影响。总体上自然因子对西部人口分布较少的地区解释力较高,对东部人口密度较大的地区解释力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上游 侵蚀产沙 控制因素 YANGTZE River Upper Controlling Factors 土壤特性 地区 gis空间分析技术 控制性水文站 空间分布特征 解释力 降雨 地形 自然因子 主控因子 重要影响 岩性 土地利用 输沙模数
下载PDF
碳中和目标下四川省低碳效率区域差异性 被引量:8
20
作者 陈军华 李乔楚 何京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62-170,共9页
区域低碳效率测度与空间分异评估是制定差异化减排措施的重要依据,四川作为“清洁能源示范省”,亟需立足资源禀赋优势在实现碳中和方面做出积极的贡献。为了测算碳中和角度下四川省的低碳效率,采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Undesi... 区域低碳效率测度与空间分异评估是制定差异化减排措施的重要依据,四川作为“清洁能源示范省”,亟需立足资源禀赋优势在实现碳中和方面做出积极的贡献。为了测算碳中和角度下四川省的低碳效率,采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Undesirable-Super-SBM Model),将森林碳汇与技术创新纳入评估指标体系,基于包含更多自由度和样本可变性的面板数据,对2005—2019年四川省及其所辖21个市(州)的低碳效率进行测算,并结合GIS空间分析技术科学研判区域间低碳效率的空间分异。结论认为:①四川省低碳效率在2005—2019年整体呈上升趋势;②成都市经济发展水平高、产业结构合理、森林覆盖率稳步提升,而攀枝花、德阳等重工业城市着力开展高能耗、重污染产业绿色改造,节能减排成效明显,是低碳转型先发优势型地区;③自贡、绵阳、遂宁、乐山等地区在国家政策扶持、节能减排空间方面拥有优势,是低碳转型发展型地区,但未来应在传统支柱性产业的基础上寻求新的发展增长点;④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生态环境脆弱,发展水平较低,达州、雅安等地理区位优势弱、转型内生动力不足,是低碳转型潜力型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中和 四川省 低碳效率 空间分异 碳源 碳汇 Undesirable-Super-SBM模型 gis空间分析技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