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乙型肝炎病毒前S2/S与重组人GM-CSF融合基因的分子克隆及鉴定 被引量:2
1
作者 郭晓兰 唐恩洁 邓健康 《四川医学》 CAS 2005年第4期367-369,共3页
目的 为探讨乙型肝炎病毒前S2 (preS2 )和粒细胞 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 -CSF)对乙型肝炎疫苗的免疫增强作用,构建S2 /S(preS2 +HBsAg)与GM -CSF融合基因真核表达载体。方法 采用PCR技术分别扩增出S2 /S大小约846bp的编码基因片段... 目的 为探讨乙型肝炎病毒前S2 (preS2 )和粒细胞 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 -CSF)对乙型肝炎疫苗的免疫增强作用,构建S2 /S(preS2 +HBsAg)与GM -CSF融合基因真核表达载体。方法 采用PCR技术分别扩增出S2 /S大小约846bp的编码基因片段和带有15个甘氨酸接头序列的GM CSF约45 0bp编码基因片段,经T A克隆后分布克隆至载体PcDNA3 .1中,获得PcDNA3 .1 S2 /S GM CSF融合基因表达载体,利用酶切、PCR和DNA序列测定进行鉴定插入片段的大小和方向。结果 经过鉴定该融合基因全长约13 0 0bp ,证实为S2 /S GM- CSF融合基因。结论 乙型肝炎病毒(HBV)S2 /S和GM- CSF融合基因真核表达载体构建成功,为进一步研究其表达和生物学活性奠定了一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前S2/S 重组人gm-CSF融合基因 分子克隆 鉴定
下载PDF
人骨髓、脐血CD34^+干细胞体外扩增的树突状细胞的表型及其T细胞刺激活性分析 被引量:7
2
作者 朱学军 曹雪涛 +4 位作者 马施华 章卫平 鞠佃文 于益芝 陈国友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1999年第1期22-26,共5页
目的:从人骨髓造血前体细胞体外培养扩增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测定其表型及T细胞刺激活性.方法:采用Mini-MACS分离技术,从正常人骨髓、脐血分离CD34^+造血干细胞,体外以重组hGM-CSF,hTNF-α,hIL-3诱导培养2周,流式细胞术检... 目的:从人骨髓造血前体细胞体外培养扩增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测定其表型及T细胞刺激活性.方法:采用Mini-MACS分离技术,从正常人骨髓、脐血分离CD34^+造血干细胞,体外以重组hGM-CSF,hTNF-α,hIL-3诱导培养2周,流式细胞术检测扩增细胞的表面表型及细胞内IL-12的表达,体外同种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检测扩增DCs的T细胞刺激活性.结果:从正常人骨髓、脐血分离得到高纯度(>90%)的CD34^+造血干细胞,经重组hGM-CSF,hTNF-α的共同诱导培养,扩增得到大量DCs,加人hIL-3可以进一步增加DCs产量;FACS检测表明,扩增的DCs表达HLA-DR,CD40,CD54,CD80,CD86分子,细胞内有hIL-12的P35,P40亚基的表达;与外周血单核细胞培养生成的DCs相比,由CD34^+干细胞扩增的DCs具有更强的激发同种T细胞增殖的能力.结论:人CD34^+干细胞体外经诱导培养,可以生成大量功能成熟的DCs,从而为进一步开展DCs的基础及临床研究打下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造血干细胞 T细胞刺激活性 体外扩增
下载PDF
Fms样酪氨酸激酶3配体联合CpG和肿瘤抗原治疗肿瘤的研究
3
作者 胡建霞 吴松洁 +6 位作者 刘培方 李苗苗 张学峰 张美荣 王丽 高宏 周倩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771-776,共6页
背景与目的:Fms样酪氨酸激酶3配体(fms-1ike tyrosine kinase 3 ligand,FLT3-L)、CpG虽可作为免疫调节剂发挥抗肿瘤作用,但单独用于治疗肿瘤效果不佳。本研究旨在探讨FLT3-L+肿瘤抗原+CpG联合应用对肝癌小鼠的治疗效果及机制,并探讨FLT... 背景与目的:Fms样酪氨酸激酶3配体(fms-1ike tyrosine kinase 3 ligand,FLT3-L)、CpG虽可作为免疫调节剂发挥抗肿瘤作用,但单独用于治疗肿瘤效果不佳。本研究旨在探讨FLT3-L+肿瘤抗原+CpG联合应用对肝癌小鼠的治疗效果及机制,并探讨FLT3-L与GM-CSF在肿瘤治疗效果方面的差异。方法:选择小鼠H22肝癌模型为研究对象,分为FLT3-L+CpG组、GM-CSF+CpG组和PBS组。皮下注射给药后,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小鼠体内免疫细胞激活情况,免疫组化法检测肿瘤组织及局部细胞浸润情况,ELISA法检测小鼠体液免疫激活情况,同时观察各组小鼠生存期的差异,评价各组药物的抗肿瘤效果及可能的作用机制。结果:(1)FLT3-L+CpG组小鼠肿瘤生长明显被抑制,小鼠生存期显著延长,同GM-CSF+CpG组和PBS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脾脏淋巴细胞亚群分析显示,FLT3-L+CpG组CD3^+T细胞比例显著上升,CD4^+、CD8^+亚群比例较PBS组与GM-CSF+CpG组均明显上升,CD4^+CD25^+Treg细胞比例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肿瘤组织形态学分析显示,FLT3-L+CpG组可见大片的组织坏死和显著的淋巴细胞浸润。(4)肿瘤局部浸润淋巴细胞表型分析显示,FLT3-L+CpG组肿瘤局部NK细胞、DC细胞、CD8^+T细胞明显增加,较各治疗组均有明显变化,与PBS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FLT3-L+CDG组与GM-CSF+CpG组小鼠体内细胞因子IFN-γ、TNF-α、IL-2、IL-12均明显升高(P<0.05)。结论:FLT3-L+肿瘤抗原+CpG联合应用可发挥明显的抗肿瘤作用。此方案可能通过打破肿瘤免疫耐受,激活和增加循环中T细胞,并趋化NK细胞、DC细胞、CD8^+T细胞到肿瘤局部,发挥杀伤肿瘤细胞的作用:同时可活化免疫因子网络,通过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共同发挥抗肿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fms样酪氨酸激酶3配体 肿瘤抗原 CPG gm-CSF 免疫耐受
下载PDF
1-3-β-D葡聚糖与半乳甘露聚糖抗原检测在侵袭性真菌病诊断中的临床效果分析
4
作者 杨小兰 《世界中医药》 CAS 2015年第A02期835-836,共2页
目的研究将GM和1-3-β-D葡聚糖抗原检测应用于IFD(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抽取我院2014年9月~2015年8月住院的疑似IFD病人120例,按照诊断标准核实病人的诊断情况,进行GM试验和G试验后对比两组试验单独进行和联合使... 目的研究将GM和1-3-β-D葡聚糖抗原检测应用于IFD(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抽取我院2014年9月~2015年8月住院的疑似IFD病人120例,按照诊断标准核实病人的诊断情况,进行GM试验和G试验后对比两组试验单独进行和联合使用的诊断特异度及敏感度.结果:G试验应用效果:临界值为20 pg/mL时,G试验可达到52.27%的灵敏度,90.79%的特异度;GM试验应用效果:临界值为0.5时,GM试验可达到68.18%的灵敏度,81.58%的特异度;两组试验联合使用的诊断效果:可达到93.18%的灵敏度,77.63%的特异度,联合使用的诊断效果明显优于任-种单-试验.结论:G 试验和GM 试验对IFD均有较好的诊断价值,如果将两种试验联合应用,则会使之临床应用价值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3-β-D葡聚糖 gm 抗原检测 IFD 临床价值
下载PDF
血清β-D葡聚糖、半乳甘露聚糖、Cand-Tec抗原检测在侵袭性真菌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5
5
作者 张建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19年第1期125-127,共3页
目的:探讨血清β-D葡聚糖(βDG)、半乳甘露聚糖(GM)、和Cand-Tec抗原检测在诊断侵袭性真菌病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收治的疑似侵袭性真菌病住院患者136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相关诊断标准确定是否发生侵袭性真菌病分为感染组82例和未感染... 目的:探讨血清β-D葡聚糖(βDG)、半乳甘露聚糖(GM)、和Cand-Tec抗原检测在诊断侵袭性真菌病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收治的疑似侵袭性真菌病住院患者136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相关诊断标准确定是否发生侵袭性真菌病分为感染组82例和未感染组54例,使用Latex凝集法检测血清Cand-Tec抗原,使用ELISA法检测GM抗原,使用酶促反应检测βDG水平,分析三者联合诊断侵袭性真菌病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感染组患者βDG阳性检出率为52.44%,GM阳性检出率为69.51%,Cand-Tec阳性检出率为80.49%,三者联合检出率为91.46%,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者联合检测时灵敏度、特异度和符合度分别为95.12%,98.78%、92.68%,均明显高于三项指标单独检测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βDG、GM抗原和Cand-Tec抗原联合应用能够提高IFD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和符合度,均高于单独选择某种试验,在实际工作中建议三者联合使用,同时可结合其他检测方法和技术进行综合诊断进一步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袭性真菌病 血清β-D葡聚糖 半乳甘露聚糖 Cand-Tec抗原 诊断 对比研究
下载PDF
Enhanced antitumor effects of tumor antigen-pulsed dendritic cells by their transfection with GM-CSF gene
6
作者 曹雪涛 章卫平 +3 位作者 马施华 张明徽 王建莉 叶天星 《Science China(Life Sciences)》 SCIE CAS 1997年第5期539-545,共7页
To investigate the biological characterization and antitumor activitites of GM-CSF gene-transfected dendritic cells, the splenic dendritic cells were infected with GM-CSF recombinant replication-deficient adenoviruses... To investigate the biological characterization and antitumor activitites of GM-CSF gene-transfected dendritic cells, the splenic dendritic cells were infected with GM-CSF recombinant replication-deficient adenoviruses in vitro . Their enhanced expression of B7 was demonstrated by FACS analysis, and more potent stimulatory activity was confirmed by allogeneic MLR. Immunization of dendritic cells pulsed with irradiated B16 melanoma cells induced sig-nificant CTL and enabled host to resist the challenge of wild-type B16 cells. When they were transfected with GM-CSF gene subsequently, the induced CTL activity was higher, and the produced protection against B16 cell challenge and therapeutic effect on the mice with preestablished pulmonary melastases more effective. These data suggest that the dendritic cells pulsed with tumor antigen then transfected with GM-CSF gene can be used as an effective vaccine in tumor immunotherap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NDRITIC cells tumor antigen gm-CSF ADENOVIRUS vector ANTITUMOR immunity.
原文传递
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在体外培养的粒-单系前体细胞中增殖的研究
7
作者 姚正兵 刘琏 《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期29-32,47,共5页
本文用人肺组织和人白细胞制备集落刺激因子(CSF),在体外建立人骨髓粒一单系前体细胞的液体培养。用陈株和C8株两株EHF病毒人工感染,分别在感染后2~4天用免疫荧光法即可检出EHF病毒抗原阳性(EHFV-Ag^+)细胞。随感染时间的延长,Ag^+细... 本文用人肺组织和人白细胞制备集落刺激因子(CSF),在体外建立人骨髓粒一单系前体细胞的液体培养。用陈株和C8株两株EHF病毒人工感染,分别在感染后2~4天用免疫荧光法即可检出EHF病毒抗原阳性(EHFV-Ag^+)细胞。随感染时间的延长,Ag^+细胞逐渐增加,荧光亮度增强。将感染病毒的第一代培养物冻融后重新接种新分离的骨髓细胞,第二代感染细胞亦为EHFV-Ag^+,且荧光亮度增强。结果表明EHF病毒能在人粒—单系前体细胞中增殖,并释放感染性EHF病毒。用改良免疫酶染色法观察到骨髓晚幼粒及杆状核细胞的胞浆内有大量的EHFV-Ag,这提示EHF患者外周血中EHFV-Ag^+中性粒细胞可来源于骨髓中感染的粒系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血热病毒 前体细胞 体外培养
下载PDF
GM-CSF对抗原化抗体基因免疫T_H细胞应答的调节作用 被引量:2
8
作者 夏明灿 储以微 +1 位作者 林怡 熊思东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16-120,共5页
目的 研究GM CSF(粒 单核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与抗原化抗体联合基因免疫时 ,GM CSF对TH 细胞应答的调节作用。方法 在编码免疫球蛋白重链的质粒中分别克隆黏蛋白 1(MUC1 )中特异性PDTRP抗原表位和GM CSF编码基因 ,构建含PDTRP和GM... 目的 研究GM CSF(粒 单核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与抗原化抗体联合基因免疫时 ,GM CSF对TH 细胞应答的调节作用。方法 在编码免疫球蛋白重链的质粒中分别克隆黏蛋白 1(MUC1 )中特异性PDTRP抗原表位和GM CSF编码基因 ,构建含PDTRP和GM CSF编码基因的抗原化抗体表达重组体。经脾免疫和肌肉加强的方式免疫BALB c小鼠。采用ELISA方法检测小鼠血清中特异性抗体的水平及其亚类并动态观察 ;RT PCR方法检测TH 细胞分化中细胞因子和转录因子的表达水平。结果 抗原化抗体基因免疫能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应答。GM CSF增强抗原化抗体基因免疫诱生的抗PDTRP特异性IgG抗体水平并且伴随IgG1 IgG2a显著性升高 ,同时可增强淋巴细胞TH2型细胞因子及转录因子 (IL 4、GATA 3)mRNA的表达水平。结论 GM CSF在增强抗原化抗体基因免疫诱导的免疫应答的同时使得免疫应答向TH2方向偏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m-CSF 抗原化抗体 调节作用 细胞应答 单核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BALB/c小鼠 RT-PCR方法 TH2型细胞因子 免疫球蛋白重链 ELISA方法 IGG抗体水平 联合基因免疫 TH细胞分化 免疫应答 编码基因 转录因子 特异性抗体 IGG2A
原文传递
GM-CSF诱导红白血病细胞向树突状细胞分化及其抗原提呈功能的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赵勇 曹雪涛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0期732-736,共5页
目的探讨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诱导小鼠红白血病细胞分化过程中,树突状细胞的产生及其抗原提呈功能的变化。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电镜技术和4小时51Cr释放法等,进一步观察了GM-CSF的诱导分化... 目的探讨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诱导小鼠红白血病细胞分化过程中,树突状细胞的产生及其抗原提呈功能的变化。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电镜技术和4小时51Cr释放法等,进一步观察了GM-CSF的诱导分化作用。结果100ng/mlGM-CSF处理3天后的FBL-3细胞,树突状细胞的特异性标志33D1和NLDC145的表达阳性率显著升高;同时,MHC-Ⅱ、B7-1、B7-2、I-CAM-1、VCAM-1和CD40表达水平均增加;扫描电镜显示GM-CSF处理的FBL-3细胞,表面出现许多树突状突起,透射电镜下可见细胞浆内有丰富的线粒体,核呈分叶状。同时,能够显著刺激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增殖,促进IL-2的产生;可显著提高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细胞对FBL-3细胞的特异性杀伤活性。结论GM-CSF诱导的红白血病细胞可向树突状细胞分化,本身具有抗原提呈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白血病 gm-CSF APC 树突状细胞 分化
原文传递
肿瘤基因疫苗免疫增效载体pVAX1-IRES-GM/B7的构建与表达 被引量:3
10
作者 刘宁 阎瑾琦 +4 位作者 冉多良 贾锐 张亮 王浩 于继云 《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49-252,共4页
目的:构建上游可以表达肿瘤抗原复合物,下游表达人GM-CSF和B7.1免疫协同增效分子的双顺反子真核表达载体pVAX1-IRES-GM/B7。方法:通过搭桥PCR获得人GM-CSF和B7.1融合基因,插入已构建好的DNA疫苗载体pVAX1-IRES的下游,瞬时转染293T细胞,... 目的:构建上游可以表达肿瘤抗原复合物,下游表达人GM-CSF和B7.1免疫协同增效分子的双顺反子真核表达载体pVAX1-IRES-GM/B7。方法:通过搭桥PCR获得人GM-CSF和B7.1融合基因,插入已构建好的DNA疫苗载体pVAX1-IRES的下游,瞬时转染293T细胞,通过流式细胞术和间接免疫荧光检测融合基因的表达。此外,还在载体上游插入肿瘤抗原复合物,进一步验证该载体对肿瘤抗原的表达情况。结果:酶切鉴定和序列分析表明,GM/B7融合基因与设计完全一致,在体外细胞检测中获得表达,而且上游的抗原基因也可以顺利表达。结论:该载体的构建成功可以为肿瘤基因疫苗研制提供免疫增效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m-CSF B7.1 基因融合 IRES 真核表达 癌症疫苗 抗原 肿瘤
原文传递
南方地区低CD4^+T淋巴细胞艾滋病病人筛查马尔尼菲蓝状菌抗原和隐球菌荚膜抗原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3
11
作者 李凌华 李丽雅 +7 位作者 何耀祖 胡凤玉 兰芸 王浩迪 何凯茵 陈谐捷 唐小平 蔡卫平 《中国艾滋病性病》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4-17,60,共5页
目的探讨我国南方地区低CD4^+T淋巴细胞(简称CD4细胞)艾滋病病人接受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前筛查马尔尼菲蓝状菌抗原和隐球菌荚膜抗原(CrAg)的临床意义。方法以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236例艾滋病病毒1型阳性且CD4细胞<100个/μL... 目的探讨我国南方地区低CD4^+T淋巴细胞(简称CD4细胞)艾滋病病人接受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前筛查马尔尼菲蓝状菌抗原和隐球菌荚膜抗原(CrAg)的临床意义。方法以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236例艾滋病病毒1型阳性且CD4细胞<100个/μL的初诊病人为研究对象,检测其外周血马尔尼菲蓝状菌特异性甘露糖蛋白(Mp1p)和半乳甘露聚糖(GM)及CrAg,分析这些检测抗原的临床意义。结果 236例病人,男194例,女42例,平均年龄(41.21±13.13)岁,CD4细胞计数均<100个/μL,中位数24个/μL。检测Mp1p阳性者46例(19.49%),GM阳性38例(16.10%),CrAg阳性8例(3.39%)。CD4细胞计数<50个/μL组与≥50个/μL组比较,有临床症状组与无症状组比较,其外周血Mp1p和GM抗原阳性率更高(P均<0.05),但CrAg抗原检出率无明显差异(P均≥0.05)。共44例Mp1p阳性、38例GM阳性及8例CrAg阳性病人接受病原检测,分别97.73%(43/44)、78.95%(30/38)发现马尔尼菲蓝状菌,62.50%(5/8)发现新型隐球菌。共131例Mp1p阴性、137例GM阴性及167例CrAg阴性病人接受病原检测,分别4.58%(6/131)与13.87%(19/137)发现马尔尼菲蓝状菌,无一例发现新型隐球菌。Mp1p阳性组和CrAg阳性组1年时的死亡率明显高于阴性组(P均<0.05),但外周血GM阳性组和阴性组12周及1年时的死亡率无明显差异(P均≥0.05)。结论我国南方低CD4细胞艾滋病病人接受HAART前筛查马尔尼菲蓝状菌抗原和CrAg,有助于早期诊断和治疗,降低死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 甘露糖蛋白 半乳甘露聚糖 隐球菌荚膜抗原 抗原筛查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