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利用卫星数据和全球大气化学传输模式研究中国东部大城市对流层NO_2季节变化原因 被引量:13
1
作者 岳捷 林云萍 +1 位作者 邓兆泽 赵春生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31-438,共8页
利用卫星观测数据(GOME和SCIAMACHY)分析了1996年3月至2008年3月中国地区对流层NO2的分布特征和选定地区对流层NO2的变化趋势,并结合大气化学传输模式(MOZART-2)对中国东部大城市上空对流层NO2显著季节变化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1... 利用卫星观测数据(GOME和SCIAMACHY)分析了1996年3月至2008年3月中国地区对流层NO2的分布特征和选定地区对流层NO2的变化趋势,并结合大气化学传输模式(MOZART-2)对中国东部大城市上空对流层NO2显著季节变化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1)中国地区对流层NO2高值区主要分布在京津冀地区、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中国东部污染地区对流层NO2呈现显著的增长趋势,年平均增长值达到0.9×1015cm-2。2)中国东部大城市上空对流层NO2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原因是OH对于对流层NO2的有效清除机制,对流层NO2在冬季出现高值,夏季迅速降低至一年中最低值;在以自然排放源为主的中国西部背景地区,对流层NO2则呈现明显的夏季高冬季低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ome SCIAMACHY MAZART-2 对流层NO2
下载PDF
基于日光诱导叶绿素荧光的陆地生态系统GPP估算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董恒 郭宏 袁艳斌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05-211,共7页
为了更加精确全面地掌握全球陆地生态系统固碳情况,基于GUANTER提出的简单线性模型,利用FLUXNET2015通量数据、GOME-2叶绿素荧光数据、MODIS植被指数产品以及土地覆盖数据,将温度胁迫因子和饱和水汽压胁迫因子加入模型中,估算结果与传... 为了更加精确全面地掌握全球陆地生态系统固碳情况,基于GUANTER提出的简单线性模型,利用FLUXNET2015通量数据、GOME-2叶绿素荧光数据、MODIS植被指数产品以及土地覆盖数据,将温度胁迫因子和饱和水汽压胁迫因子加入模型中,估算结果与传统简单线性模型的估算结果相比,13个通量站点中有10个通量站点的估算精度得到了提升。此外,本研究还在考虑环境影响因素模型的基础上,利用植被指数来模拟叶绿素荧光的冠层逃逸率fesc,进一步提升模型的估算精度。结果显示,与传统简单线性模型和只加入环境影响因子的模型估算结果相比,13个通量站点的估算精度都有所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初级生产力 日光诱导叶绿素荧光 光合作用 gome2 植被指数
下载PDF
利用GOME-2卫星数据反演对流层臭氧 被引量:7
3
作者 王飞 刘毅 +1 位作者 蔡兆男 刘传熙 《遥感技术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16-323,共8页
基于GOME-2level 1B数据利用最优估计反演算法获得了GOME-2臭氧廓线产品,分析了GOME-2对流层臭氧反演产品的误差和信息量等特征,并对比验证了紫外光谱仪GOME-2与热红外光谱仪TES反演的对流层臭氧柱总量及其敏感性。结果表明:GOME-2对... 基于GOME-2level 1B数据利用最优估计反演算法获得了GOME-2臭氧廓线产品,分析了GOME-2对流层臭氧反演产品的误差和信息量等特征,并对比验证了紫外光谱仪GOME-2与热红外光谱仪TES反演的对流层臭氧柱总量及其敏感性。结果表明:GOME-2对流层臭氧柱总量反演随机误差在10%以内;GOME-2相对TES的对流层臭氧柱总量偏小5%~20%;晴空下GOME-2对流层臭氧反演的敏感性随高度增加而上升,接近TES的敏感性垂直分布;在有云条件下,GOME-2和TES的云下部分信号都被屏蔽,在云顶之上GOME-2臭氧反演敏感性明显高于热红外仪器T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流层臭氧 gome-2 反演敏感性 TES
原文传递
中国区域2007~2018植被荧光时空变化与气候响应模式研究
4
作者 严致荣 刘良云 竞霞 《遥感技术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702-712,共11页
基于GOME-2卫星日光诱导叶绿素荧光(SIF)产品数据集,对2007~2018年中国区域SIF进行时空变化分析,探讨了中国区域SIF对气温、降水、辐射等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中国植被区域SIF总体上呈现从东南向西北递减的空间分布,12 a间年均... 基于GOME-2卫星日光诱导叶绿素荧光(SIF)产品数据集,对2007~2018年中国区域SIF进行时空变化分析,探讨了中国区域SIF对气温、降水、辐射等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中国植被区域SIF总体上呈现从东南向西北递减的空间分布,12 a间年均SIF增加了20.2%,增幅达0.034 mW/m2/sr/nm,增加区域占比为80.3%,呈显著增长区域占比25.7%,增长区域主要分布在植被较为密集的中国东部、南部和东北部。(2)季节尺度上,夏季SIF增加的区域和幅度最大,增幅达0.065 mW/m2/sr/nm,增加区域占比为82.1%,呈显著增长的区域占比19.4%,SIF增长区域与年均SIF的趋势基本一样。春季和秋季SIF总体也是呈增长的趋势,而冬季只在中国南部增长趋势明显。(3)与气候因子的偏相关响应分析表明,在寒温带针叶林区域,气温是SIF增长主要的影响因子;在暖温带及温带植被区域,降水是SIF增长主要的影响因子;在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域,影响SIF增长的更可能是人类活动;对处于较低纬度地区的热带季风雨林区域来说,辐射是SIF增长的主要影响因子。研究结果揭示了2007~2018年间的中国区域植被荧光时空变化规律及其与气候变化间的响应关系,可为全球碳循环研究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光诱导叶绿素荧光 gome-2卫星 趋势分析 气候响应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