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TP环化水解酶Ⅰ/四氢生物蝶呤通路对高血压内皮祖细胞体外活性和体内再内皮化能力的调节 被引量:4
1
作者 姚顺 吴少虹 +4 位作者 柏勇平 曾海涛 李翔 彭智华 杨震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2018年第3期265-272,共8页
目的研究GTP环化水解酶Ⅰ/四氢生物蝶呤信号通路对高血压患者循环内皮祖细胞功能的调节。方法分别纳入高血压患者和健康志愿者各19例,采集外周血进行内皮祖细胞分离、培养及鉴定,评估其迁移、增殖、黏附活性;建立裸鼠动脉损伤模型并移... 目的研究GTP环化水解酶Ⅰ/四氢生物蝶呤信号通路对高血压患者循环内皮祖细胞功能的调节。方法分别纳入高血压患者和健康志愿者各19例,采集外周血进行内皮祖细胞分离、培养及鉴定,评估其迁移、增殖、黏附活性;建立裸鼠动脉损伤模型并移植高血压患者和健康志愿者内皮祖细胞,评估内皮祖细胞修复损伤血管内皮功能,并检测内皮祖细胞GTP环化水解酶Ⅰ/四氢生物蝶呤通路及一氧化氮、环磷酸鸟苷、凝血酶敏感蛋白1的mRNA表达水平。通过基因干扰、基因转染或药物阻滞干预,进一步证实该信号通路对内皮祖细胞功能的调节作用。结果高血压患者内皮祖细胞体外活性及体内再内皮化功能降低,且内皮祖细胞GTP环化水解酶Ⅰ/四氢生物蝶呤通路及其下游信号分子一氧化氮、环磷酸鸟苷的mRNA表达水平亦下降,而凝血酶敏感蛋白1 mRNA表达水平则升高。抑制该信号通路的表达可削弱内皮祖细胞的体外活性及再内皮化功能。结论研究证实GTP环化水解酶I/四氢生物蝶呤通路可通过凝血酶敏感蛋白1及可溶性鸟苷酸环化酶/环磷酸鸟苷系统调节高血压患者内皮祖细胞的体外及体内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内皮祖细胞 再内皮化 gtp环化水解酶Ⅰ 四氢生物蝶呤
下载PDF
汉族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患者中的GTP环化水解酶I基因缺失
2
作者 李明珊 蔡春友 +2 位作者 时文涛 张本恕 李卫东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 2014年第5期346-349,共4页
目的:基于对汉族人群中的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DRD)患者基因突变的研究,进一步探究GTP环化水解酶I基因(GCH1)、酪氨酸羟化酶基因(TH)、Epsilon-sarcoglycan编码基因(SGCE)上是否存在外显子缺失。方法:对来自4个DRD家系共8名患者及其5... 目的:基于对汉族人群中的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DRD)患者基因突变的研究,进一步探究GTP环化水解酶I基因(GCH1)、酪氨酸羟化酶基因(TH)、Epsilon-sarcoglycan编码基因(SGCE)上是否存在外显子缺失。方法:对来自4个DRD家系共8名患者及其5名无症状家属、10名散发性DRD患者和3名正常对照者的GCH1、TH、SGCE基因的22个外显子进行多重连接式探针扩增(MLPA)分析,对MLPA结果出现异常的外显子采用实时定量PCR(qPCR)进行验证,然后使用ddCt法与正常对照者比较分析GCH1、TH、SGCE基因是否存在外显子缺失。结果:1名散发性DRD患者的GCH1基因1号外显子出现杂合缺失,正常对照均未发现此外显子缺失。其余家系或散发性患者未检测到外显子缺失或扩增。结论:在汉族人群中,散发性DRD患者GCH1基因存在外显子缺失,但出现频率较低;对于突变阴性的散发性DRD患者,有必要检测其GCH1基因是否存在缺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 gtp环化水解酶I 多重连接依赖式探针扩增 实时定量PCR 外显子缺失
下载PDF
白念珠菌人工诱导耐药株唑靶酶三磷酸鸟苷环水解酶Ⅰ功能区的序列分析
3
作者 邓旭亮 张新成 +6 位作者 张锋 李若瑜 陆慧君 贺文琦 刘立国 范彬 胡晓阳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01-304,共4页
目的:研究羊毛甾醇14α脱甲基酶(14DM)DNA序列中三磷酸鸟苷(GTP)环水解酶Ⅰ功能区域基因突变与白念珠菌对氟康唑耐药性的关系。方法:体外采用氟康唑结合阿苯达唑进行人工耐药性诱导1株白念珠菌标准菌株和2株临床分离对氟康唑敏感株,将... 目的:研究羊毛甾醇14α脱甲基酶(14DM)DNA序列中三磷酸鸟苷(GTP)环水解酶Ⅰ功能区域基因突变与白念珠菌对氟康唑耐药性的关系。方法:体外采用氟康唑结合阿苯达唑进行人工耐药性诱导1株白念珠菌标准菌株和2株临床分离对氟康唑敏感株,将获得的3株人工诱导耐药白念菌株和另外2株临床分离对氟康唑耐药的白念菌株,通过PCR扩增目的片段,并克隆到pMD18T载体上,测序分析诱导前后基因序列碱基变化。结果:经体外人工耐药性诱导后,标准白念珠菌菌株和临床分离敏感白念珠菌菌株GTP环水解酶Ⅰ功能区域多处碱基突变,部分碱基变化引起了氨基酸的改变,与临床分离耐药白念珠菌在碱基变化及其导致的编码氨基酸变化相似。结论:14DMGTP环水解酶Ⅰ功能区域基因突变与白念珠菌的耐药性有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念珠菌 白色 酶类 gtp环化水解 药物耐受性
下载PDF
三磷酸鸟苷环化水解酶1研究进展 被引量:1
4
作者 杨肖肖 郑娜娜 +1 位作者 钟连生 郁泽宇 《中国医师杂志》 CAS 2019年第1期155-158,共4页
三磷酸鸟苷环化水解酶1(GTPCH1)是由GCH1基因编码合成的蛋白产物,在生理条件下,催化底物GTP生成具有生物活性的四氢生物蝶呤(BH4)。BH4是芳香族氨基酸羟化酶的辅酶、一氧化氮合酶的辅因子,参与各种激素和神经递质的合成,并在体内一系列... 三磷酸鸟苷环化水解酶1(GTPCH1)是由GCH1基因编码合成的蛋白产物,在生理条件下,催化底物GTP生成具有生物活性的四氢生物蝶呤(BH4)。BH4是芳香族氨基酸羟化酶的辅酶、一氧化氮合酶的辅因子,参与各种激素和神经递质的合成,并在体内一系列病理生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研究表明,GTPCH1在神经病理性疼痛、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肿瘤、心血管等疾病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本文就GTPCH1在上述疾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研究进展进行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tp环化水解 张力障碍 多巴反应性 心血管疾病 肿瘤 神经痛 综述
原文传递
稳定高效合成多巴胺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系的创建和鉴定 被引量:1
5
作者 刘阳 常俊彦 +6 位作者 王悦 杨盼 马彩云 刘高峰 郭俣 刘长青 王春景 《生物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773-1788,共16页
创建能稳定合成多巴胺(dopamine,DA)递质的三转基因(tyrosine hydroxylase/dopamine decarboxylase/GTP cyclohydrolase 1,TH/DDC/GCH1)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系(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移植至帕金森大鼠模型脑内,为... 创建能稳定合成多巴胺(dopamine,DA)递质的三转基因(tyrosine hydroxylase/dopamine decarboxylase/GTP cyclohydrolase 1,TH/DDC/GCH1)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系(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移植至帕金森大鼠模型脑内,为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的临床治疗提供实验依据。通过三转基因的重组慢病毒创建能稳定合成并分泌DA递质的DA-BMSCs稳定转染细胞系,利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免疫荧光等技术检测BMSCs中三转基因(TH/DDC/GCH1)的表达,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和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检测DA的合成情况。染色体G-带法检测DA-BMSCs的遗传稳定性。将DA-BMSCs移植于6-羟基多巴胺(6-hydroxydopamine,6-OHDA)偏侧损毁帕金森大鼠模型右脑的前脑内侧束(medial forebrain bundle,MFB)区,检测其在PD大鼠脑内微环境中的存活、分化情况。阿扑吗啡(apomorphine,APO)诱导旋转实验检测DA-BMSCs移植后PD大鼠的运动障碍改善情况。DA-BMSCs细胞系中TH/DDC/GCH1三转基因均能够稳定高效表达,而正常BMSCs对照组中均不表达。三转基因感染组(DA-BMSCs)和LV-TH感染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DA浓度极其显著高于BMSCs空白对照组(P<0.0001)。传代后的DA-BMSCs仍能稳定合成DA,并保持正常二倍体核型(94.5%)。DA-BMSCs移植PD大鼠脑内4周后,显著改善PD大鼠模型的运动障碍,在脑内微环境中大量存活,分化为TH+和GFAP+细胞,并显著上调脑移植区域的DA水平。本研究成功创建了能稳定分泌DA,在大鼠脑中大量存活并分化的三转基因DA-BMSCs细胞系,为DA-BMSCs工程化培养与移植治疗PD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大鼠间充质干细胞 酪氨酸羟化酶 多巴胺脱羧酶 gtp环化水解酶1 多巴胺
原文传递
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长期随访四例 被引量:11
6
作者 利婧 胡朝晖 +5 位作者 喻长顺 操基清 杨娟 李亚勤 詹益鑫 张成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53-158,共6页
目的总结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dopa—responsive dystonia,DRD)的临床特点,探讨其治疗效果、随访结果及三磷酸鸟苷环化水解酶I(GCHI)基因、酪氨酸羟化酶(TH)基因突变情况。方法总结3个DRD家系共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患者行G... 目的总结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dopa—responsive dystonia,DRD)的临床特点,探讨其治疗效果、随访结果及三磷酸鸟苷环化水解酶I(GCHI)基因、酪氨酸羟化酶(TH)基因突变情况。方法总结3个DRD家系共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患者行GCHI基因及TH基因检测。结果4例患者均为女性,起病年龄为9—20(15.3±5.6)岁,均以双下肢僵硬、抖动起病,随病程进展其中3例出现双手抖动症状,1例患者出现全身扭转,1例患者合并有斜颈,4例患者均有晨轻暮重的表现。对4例患者进行小剂量左旋多巴治疗,随访半年至10年不等,患者均有持续、明显的疗效;且随时间延长所需剂量减少,无长期服用左旋多巴不良反应。对4例患者行GCHI基因全长外显子突变检测,1例患者呈GCHI基因杂合点突变C.607G〉A(p.Gly203Arg),1例患者为TH基因14号外显子复合杂合突变(p.Y447Ter及p.V468M),余患者未见GCHI基因及TH基因全长外显子点突变。结论长期随访发现小剂量左旋多巴对DRD患者具有显著而持久的疗效,且无明显副作用。GCHI基因及TH基因的检测可对DRD进行早期诊断,对于儿童期或青少年期起病的肌张力障碍患者,无论有无家族史,均需行小剂量多巴胺诊断眭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力失调 左旋多巴 gtp环化水解 酪氨酸单氧化酶 随访研究
原文传递
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临床分析及GCHⅠ基因突变的研究 被引量:8
7
作者 谢卉 吴志英 +3 位作者 王柠 李智文 林珉婷 慕容慎行 《中华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492-495,共4页
目的探讨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DRD)临床及GTP环化水解酶Ⅰ(GCHⅠ)基因突变特点。方法对14例DRD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并对其中6例进行了GCHⅠ基因全长外显子的突变检测。结果14例患儿平均发病年龄为(10±3)岁,女性起病较男性... 目的探讨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DRD)临床及GTP环化水解酶Ⅰ(GCHⅠ)基因突变特点。方法对14例DRD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并对其中6例进行了GCHⅠ基因全长外显子的突变检测。结果14例患儿平均发病年龄为(10±3)岁,女性起病较男性早,发病年龄(9±4)岁,男性发病年龄(12±1)岁。常见的首发症状为步态异常、下肢僵硬和震颤。伴晨轻暮重者9例(64%)。小剂量多巴制剂治疗3个月后痊愈13例(93%),显效1例(7%),长期随访未发现多巴制剂的不良反应。对6例患儿进行GCHⅠ基因突变检测,在3例患儿中发现了2种GCHⅠ基因突变。其中一家系2例患儿存在第6号外显子的Lys224Arg杂合错义突变,临床表型较轻,与国外研究报道一致。在1例散发病例中发现了国际上未曾报道过的位于第3号外显子的Gln161Pro突变,临床表型较重。结论DRD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晨轻暮重是其特点之一。多巴制剂对其有快速、显著和持续的疗效。GCHⅠ基因突变类型与临床表型之间有一定关联,对GCHⅠ基因突变的检测有助于不典型病例的早期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力失调 gtp环化水解 突变
原文传递
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的临床特点和基因诊断 被引量:5
8
作者 陈蕾 张本恕 +2 位作者 孙峰 赵鹏 肖颖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756-759,共4页
目的研究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DRD)患者的临床特点和三磷酸鸟苷环化水解酶I(GCHI)基因突变。方法对18例家族性和17例散发性DRD患者按发病年龄分为儿童期、青春期和成年期发病组,对3组患者进行病史采集、神经系统体格检查、神经心... 目的研究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DRD)患者的临床特点和三磷酸鸟苷环化水解酶I(GCHI)基因突变。方法对18例家族性和17例散发性DRD患者按发病年龄分为儿童期、青春期和成年期发病组,对3组患者进行病史采集、神经系统体格检查、神经心理测试和头颅CT或MRI扫描。对其中26例患者及1名无症状家族成员进行GCHI基因的突变分析。选取35例无任何神经系统异常的健康人作为健康对照。结果(1)儿童期发病组(15/15)、青春期发病组(6/6)与成人期发病组(7/14)比较,症状具有日间波动性者比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125,P=0.001),且症状波动性与年龄呈负相关(r=-0.720,P〈0.01)。(2)3组间姿势性震颤的发生率(7/15、5/6、1/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073,P=0.018),姿势性震颤发生率与患者年龄呈正相关(r=0.399,P=0.018)。(3)3组患者腱反射亢进的发生率(11/15、1/6、4/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309,P=0.016),腱反射亢进发生率与年龄呈负相关(r=-0.429,P=0.010)。(4)病例组汉密尔顿抑郁评分和焦虑评分均高于对照组。(5)在其中1个家系检出GCHI基因杂合型点突变A224G。结论DRD临床表现多样,临床表现与年龄密切相关,GCHI基因杂合型点突变A224G可能导致发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力障碍 gtp环化水解 突变
原文传递
帕金森病大鼠三重目的基因共表达的长期行为改善 被引量:3
9
作者 沈扬 樊东升 +4 位作者 王立军 康德瑄 中野今治 小泽敬也 永津俊治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6-18,共3页
目的 探讨多巴胺合成酶基因的三重共转导对帕金森病基因治疗的效果。方法 分别构建编码酪氨酸羟化酶 (TH)、芳香族氨基酸脱羧酶 (AADC)和三磷酸鸟苷环水解酶I(GCH)基因的腺伴随病毒 (AAV)载体 ,用复合感染的方式将AAV TH、AAV AADC及A... 目的 探讨多巴胺合成酶基因的三重共转导对帕金森病基因治疗的效果。方法 分别构建编码酪氨酸羟化酶 (TH)、芳香族氨基酸脱羧酶 (AADC)和三磷酸鸟苷环水解酶I(GCH)基因的腺伴随病毒 (AAV)载体 ,用复合感染的方式将AAV TH、AAV AADC及AAV GCH通过立体定向法注射入帕金森病大鼠损毁侧纹状体。采用免疫组化方法确定TH、AADC和GCH的表达 ;并连续观测基因转导后大鼠行为改善的情况长达 1年。结果 组织学依据显示TH、AADC和GCH基因均可在纹状体内长期有效而稳定的进行表达 ;三重基因转导可引起大鼠较TH和AADC共转导更为显著的行为改善(P <0 0 1)。结论 AAV载体介导的TH、AADC和GCH三重基因纹状体内共表达对于帕金森病大鼠的基因治疗更为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赖病毒 gtp环化水解 帕金森病 基因疗法
原文传递
基因确诊的特殊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患者临床用药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林宇 王丹妮 +3 位作者 林翔 张奇杰 何瑾 王柠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553-557,共5页
目的 总结经基因诊断确诊的特殊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dopa responsive dystonia,DRD)患者的临床特点,结合文献探讨DRD患者左旋多巴药物治疗有效性及女性患者孕期用药安全性.方法 分析2例DRD患者症状、治疗药物及疗效,检测患者三磷酸... 目的 总结经基因诊断确诊的特殊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dopa responsive dystonia,DRD)患者的临床特点,结合文献探讨DRD患者左旋多巴药物治疗有效性及女性患者孕期用药安全性.方法 分析2例DRD患者症状、治疗药物及疗效,检测患者三磷酸鸟苷环化水解酶Ⅰ(GCH1)基因与酪氨酸羟化酶(TH)基因.结果 病例1为青年男性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书写痉挛及下肢僵硬,症状有晨轻暮重,但是小剂量多巴丝肼不能完全控制书写痉挛症状,多巴丝肼加量后,书写痉挛症状仍偶有发作.病例2为青年女性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步态异常,服用左旋多巴及安坦可完全控制症状.该患者在孕期自行服用左旋多巴及安坦,孕38周时产一健康女婴.直接测序检测患者的GCH1与TH基因全长外显子,病例1患者携带GCH1基因突变c.230C> G(p.S77C),该突变为新的致病性突变.病例2患者携带GCH1基因c.628delC(p.His210Thrfs*5)突变,该突变在前期研究已被报道.2例患者均未检测出TH基因突变.结论 大多数DRD患者对左旋多巴疗效良好,但书写痉挛症状对左旋多巴反应欠佳.前期文献回顾均提示DRD患者孕期使用左旋多巴单药治疗无不良事件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力失调 左旋多巴 张力障碍 妊娠 gtp环化水解 酪氨酸单氧化酶
原文传递
生物喋呤在烫伤后金黄色葡萄球菌脓毒症中的变化规律及其意义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红云 姚咏明 +4 位作者 施志国 董宁 于燕 陆连荣 盛志勇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7期412-415,共4页
目的 观察生物喋呤 (主要是四氢生物喋呤 ,BH4 )在金黄色葡萄球菌 (金葡菌 )脓毒症中的分布特点及变化规律 ,并初步探讨BH4 的生成与多器官功能损害的关系。 方法  7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 (C组 ,10只 )、烫伤对照组 (TC组... 目的 观察生物喋呤 (主要是四氢生物喋呤 ,BH4 )在金黄色葡萄球菌 (金葡菌 )脓毒症中的分布特点及变化规律 ,并初步探讨BH4 的生成与多器官功能损害的关系。 方法  7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 (C组 ,10只 )、烫伤对照组 (TC组 ,10只 )和烫伤后金葡菌感染组(BF组 ,5 0只 )。TC组和BF组采用大鼠 2 0 %TBSAⅢ度烫伤模型 ,BF组在烫伤后 2 4h再用金葡菌攻击制成烫伤后脓毒症模型 ,检测各组心、肝、肺、肾组织中三磷酸鸟苷环水解酶Ⅰ (GTP -CHⅠ )mRNA的表达及组织BH4 的含量 ,同时测定上述器官功能指标的变化情况。 结果 烫伤后金葡菌感染可导致动物心、肝、肺、肾组织GTP -CHⅠ基因表达明显升高 ,伤后 2 4h仍持续于较高水平(P <0 .0 5~ 0 .0 1)。与之相应 ,肝、肺、肾组织中BH4 的产生亦显著增加。烫伤后金葡菌攻击动物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肌酐 (Cr)、心肌型肌酸激酶同工酶 (CK -MB)及肺组织髓过氧化物酶活性明显升高 (P <0 .0 5~ 0 .0 1)。相关分析显示 ,心组织GTP -CHⅠmRNA表达和肾组织BH4 含量分别与血清CK -MB和Cr水平呈显著正相关 (分别为r =0 .892 ,P =0 .0 0 12和r =0 .942 3,P =0 .0 0 15 )。 结论 烫伤后金葡菌感染可从基因水平诱导体内BH4 的从头合成 ,BH4 在介导多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金黄色葡萄球菌 gtp环化水解 脓毒症 生物喋呤
原文传递
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一家系临床异质性和基因外显率研究
12
作者 孙青 汪仁斌 +3 位作者 王康 段晓慧 严莉 彭丹涛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153-1157,共5页
目的探讨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DRD)一家系的临床异质性和基因外显率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中日友好医院神经科2015年11月收治的DRD一家系共4代人(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先证者进行全外显子基因测序,并采用Sanger测序进行验证,对家系中另... 目的探讨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DRD)一家系的临床异质性和基因外显率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中日友好医院神经科2015年11月收治的DRD一家系共4代人(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先证者进行全外显子基因测序,并采用Sanger测序进行验证,对家系中另外14人进行Sanger测序,分析该家系成员的基因型和临床表现。结果15名进行基因检测的成员中有7人存在GCH1基因c.284G>A(p.P95L)杂合突变,3例有临床症状,该家系基因外显率为0.43(3/7),男性外显率为0.25(1/4),女性外显率为0.67(2/3)。2例女性患者的临床症状均重于男性患者,且2例女性患者临床症状严重程度差异大。结论携带相同基因突变的DRD家系成员临床症状严重程度差异很大,具有明显性别差异,其中男性患者的基因外显率低,临床症状轻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 gtp环化水解酶1 基因外显率
原文传递
遗传性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一家系 被引量:3
13
作者 张建园 刘艺鸣 +2 位作者 陈思 陈良 栾海辉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8-31,共4页
目的 探讨一个遗传性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dopa-responsive dystonia,DRD)家系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基因突变.方法 收集一个DRD家系的临床资料及外周血样本,提取全基因组DNA,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及DNA直接测序方法进行三磷酸鸟苷环化... 目的 探讨一个遗传性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dopa-responsive dystonia,DRD)家系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基因突变.方法 收集一个DRD家系的临床资料及外周血样本,提取全基因组DNA,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及DNA直接测序方法进行三磷酸鸟苷环化酶-1(GCH-1)基因外显子突变检测.结果 该家系患病成员临床特点方面个体差异较大,但所有患者均对左旋多巴制剂反应良好,且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基因分析显示5例患者及1例无症状直系亲属存在GCH-1基因第6号外显子上的缺失突变c.63 1_632delAT,引起框移突变.结论 DRD临床表现具有明显异质性,在同一家系不同患者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同一基因突变可引起不同的临床表现型,部分携带者可不发病.GCH-1基因第6号外显子上的缺失突变c.631_632delAT为DRD致病的遗传学基础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力障碍 gtp环化水解 系谱
原文传递
先兆子痫患者外周血潜在标志物及可能机制探索
14
作者 胡金朋 李学文 李玉明 《中国妇幼保健》 CAS 2020年第1期13-15,共3页
目的基于GEO数据库挖掘先兆子痫(PE)患者外周血潜在标志物及可能机制。方法从GEO数据库中收集PE人群研究的外周血mRNA基因芯片GSE48424,共计36例,并根据是否发生PE将其分为两组,即PE组和对照组。在GEO2R平台内对各组的数据进行差异mRNA... 目的基于GEO数据库挖掘先兆子痫(PE)患者外周血潜在标志物及可能机制。方法从GEO数据库中收集PE人群研究的外周血mRNA基因芯片GSE48424,共计36例,并根据是否发生PE将其分为两组,即PE组和对照组。在GEO2R平台内对各组的数据进行差异mRNA基因分析,剔除|Log2 Fold Change|<1、修正P值>0. 05以及信息不完整的基因数据,将筛选出的差异基因导入String在线数据库完成基因本体(GO)富集分析,并获得差异基因所编码的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筛选出差异基因65个,其中Toll样受体4 (TLR4)和GTP环化水解酶1 (GCH1)是处于网络核心的蛋白。差异基因主要参与的生物学过程包括对脂多糖的反应、对肿瘤坏死因子的反应、转化生长因子β生成的积极调节、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的正调节和烟酰胺代谢过程;主要富集的细胞组分是神经元投射、突触小泡、高尔基体、质膜的整体成分和内质网;主要发挥的分子功能包括受体活性和蛋白质结合。结论 PE的发生可能与对脂多糖的受体活性调节有关,TLR4和GCH1可作为外周血中的潜在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兆子痫 GEO数据库 TOLL样受体4 gtp环化水解酶1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