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明清实学思潮的理论创新与本体论特点 被引量:1
1
作者 方光华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1期21-27,共7页
从明中晚期到鸦片战争前后的本体论学说主要表现为对宋明道学本体论的批评和对新的本体论形态的探求。犹如西方哲学史中本体论的现当代转化一样 ,思想家们在扬弃“道”、“理”、“心”等僵化的本体过程中 ,力图对相当于海德格尔的“此... 从明中晚期到鸦片战争前后的本体论学说主要表现为对宋明道学本体论的批评和对新的本体论形态的探求。犹如西方哲学史中本体论的现当代转化一样 ,思想家们在扬弃“道”、“理”、“心”等僵化的本体过程中 ,力图对相当于海德格尔的“此在”的“主体”进行界定。他们不把本体当作圆满的先验预设 ,认为道德学首先应该使自身成为知识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学 本体思想 黄宗羲 顾炎武 王夫之 戴震 阮元
下载PDF
《天边外》两个中译本的目的性对比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王玮 王占斌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5年第6期43-47,共5页
《天边外》是奥尼尔的成名之作,顾仲彝和荒芜在不同时期分别将之译介到中国,在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视角下,从译者的翻译目的出发,借助于文本对比,对两个译本的翻译策略进行解读,发现顾仲彝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通过改译戏剧,发挥主观能动性... 《天边外》是奥尼尔的成名之作,顾仲彝和荒芜在不同时期分别将之译介到中国,在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视角下,从译者的翻译目的出发,借助于文本对比,对两个译本的翻译策略进行解读,发现顾仲彝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通过改译戏剧,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自己的翻译目的,开创了一条重要的中西方文化交融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顾仲彝 荒芜 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 改译
下载PDF
论顾仲彝改译《天边外》的中国化策略
3
作者 王莉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9年第3期72-76,共5页
顾仲彝改译《天边外》力求故事情节基本上忠实于原剧,但是采取了一系列中国化策略,包括舞台场景的重置、人名与称谓的本土化和文化典故的习语化。顾仲彝改译的《天边外》是特殊历史时期的产物,他的中国化的改译策略使得该剧符合当时观... 顾仲彝改译《天边外》力求故事情节基本上忠实于原剧,但是采取了一系列中国化策略,包括舞台场景的重置、人名与称谓的本土化和文化典故的习语化。顾仲彝改译的《天边外》是特殊历史时期的产物,他的中国化的改译策略使得该剧符合当时观众的认知程度,对中国剧坛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顾仲彝 改译 中国化策略
下载PDF
德艺精进 知行合一——民国时期上海剧校的育人理念 被引量:1
4
作者 顾振辉 《戏剧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88-98,129,共11页
上海市立实验戏剧学校作为上海戏剧学院民国时期的前身。它"德艺精进、知行合一"的育人理念,由顾仲彝与熊佛西两任校长薪火相传,并使之全面践行。其主要体现在:通过学校体制机制的建立,使学生能够在充分的戏剧实践中掌握理论... 上海市立实验戏剧学校作为上海戏剧学院民国时期的前身。它"德艺精进、知行合一"的育人理念,由顾仲彝与熊佛西两任校长薪火相传,并使之全面践行。其主要体现在:通过学校体制机制的建立,使学生能够在充分的戏剧实践中掌握理论知识,并在教师的言传身教下逐步领悟做戏与做人的道理,进而为最终成为一名德艺双馨的戏剧艺术家打下坚实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市立实验戏剧学校 顾仲彝 熊佛西 戏剧教育
原文传递
莎剧中国化与话剧民族化——论顾仲彝、费穆《三千金》对莎剧《李尔王》的改编与演绎
5
作者 陈莹 《戏剧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30-140,共11页
上海沦陷时期,顾仲彝、费穆的《三千金》通过对莎剧《李尔王》的改编与演绎,将自己对中国社会、文化、政治的态度融入剧本,体现了创作者在复杂的现代社会语境中对真正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吁求,而创作者尝试用电影手法营造剧中的民族空气也... 上海沦陷时期,顾仲彝、费穆的《三千金》通过对莎剧《李尔王》的改编与演绎,将自己对中国社会、文化、政治的态度融入剧本,体现了创作者在复杂的现代社会语境中对真正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吁求,而创作者尝试用电影手法营造剧中的民族空气也使得该剧成为一次戏剧民族化的有益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顾仲彝 费穆 三千金 李尔王 戏剧民族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