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olecular Characterization of a Triticum durum-Haynaldia villosa Amphiploid and Its Derivatives for Resistance to Gaeumannomyces graminis var. tritici
1
作者 HUANGDa-hui LIN Zhi-shan +4 位作者 CHEN Xiao ZHANG Zeng-yan CHEN Cai-ceng CHENG Shun-he XIN Zhi-yong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 CAS CSCD 2007年第5期513-521,共9页
Take-all is a serious disease found in wheat across the world. Haynaldia villosa is considered to be resistant to take-all at a high level. TH3 was an amphiploid (2n =42, AABBVV) between Triticum durum and Haynaldia... Take-all is a serious disease found in wheat across the world. Haynaldia villosa is considered to be resistant to take-all at a high level. TH3 was an amphiploid (2n =42, AABBVV) between Triticum durum and Haynaldia viUosa with significant resistance to take-all fungus isolated from China. In greenhouse experiment, the derivatives of the hybrid between wheat and TH3 showed better resistance to take-all than that of the wheat control. One of the derivatives named HW918-5 was selected for further analysis. Cytological and genomic in situ hybridization (GISH)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a monotelosome originated from H. villosa existed in the genome of the offspring of the line HW918-5. The monotelosome with promising resistant gene for take-all was located on the 3V chromosome of H. villosa in the further PCR-based molecular analy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FLP gaeumannomyces graminis var. tritici genomic in situ hybridization Haynaldia villosa Triticum aestivum
下载PDF
利用小麦内生细菌防治小麦全蚀病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3
2
作者 张颖 王刚 +2 位作者 郭建伟 王美南 杨之为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05-108,共4页
Fifty six endophytic bacteria strains were isolated from the roots of wheat,and one strain named G-32 was screened with antagonism on pathogenic fungi of Gaeumannomyces graminis var.tritici.Preliminary characterizatio... Fifty six endophytic bacteria strains were isolated from the roots of wheat,and one strain named G-32 was screened with antagonism on pathogenic fungi of Gaeumannomyces graminis var.tritici.Preliminary characterization indicated that G-32 was belonged to Bacillus cereus.The inhibitory action to the fungi was assayed in lab by using the fermentable extracts of antagonistic endophytic bacteria.The results showed that mycelium of G.graminis var.tritici growed slowly and the biomass reduced 89%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6 d after inoculation.The hyphae were deformative which broke into pieces.Colonization was studied with dual-resistant label which suggested that the endophytic bacteria strain could colonize in the root systems of wheat.The control efficacy with G-32 strain against the disease of the wheat take-all in pot tests was better than that of common used chemical fungicide Diniconazo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全蚀病菌 植物内生细菌 化学防治药剂 植物组织 拮抗作用 毁灭性病害 和谐关系 植物生长
下载PDF
不同碳、氮源组合对小麦全蚀病菌产生胞外β-1,3-葡聚糖酶的影响 被引量:26
3
作者 余永廷 谢媛媛 +1 位作者 黄丽丽 康振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10-114,共5页
利用改进的MS液体培养基,通过改变碳、氮源组合,分别在振荡培养小麦全蚀病菌7,14,21 d时(26℃,150 r/min),用3,5-二硝基水杨酸(DNS)比色法测定培养滤液中的β-1,3-葡聚糖酶活性。结果表明,培养基中分别以小麦茎秆、叶片,玉米茎秆、叶片... 利用改进的MS液体培养基,通过改变碳、氮源组合,分别在振荡培养小麦全蚀病菌7,14,21 d时(26℃,150 r/min),用3,5-二硝基水杨酸(DNS)比色法测定培养滤液中的β-1,3-葡聚糖酶活性。结果表明,培养基中分别以小麦茎秆、叶片,玉米茎秆、叶片和根系为碳源与不同氮源组合,培养滤液中β-1,3-葡聚糖酶活性有明显差异,其中以小麦叶片为碳源时酶活性最高,以玉米根系为碳源时酶活性较低,但两者之间酶活性无明显差异。培养基中加入有机氮时酶活性均明显高于加入无机氮,但两种有机氮培养基中的酶活性变化趋势完全不同。以牛肉膏为氮源时,在小麦全蚀病菌培养7 d时培养滤液中的酶活性最高,且酶活性随病菌培养时间的延长而逐渐下降;以蛋白胨为氮源时酶活性则呈上升趋势,在病菌培养21 d时最高。以上结果表明,供试各组合中以牛肉膏为氮源、小麦叶片为碳源的组合为最佳组合,7 d时有相对较高的酶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全蚀病菌 禾顶囊壳小麦变种β—1 3-葡聚糖酶 MS培养基 碳源 氮源
下载PDF
超高产小麦品种(系)对全蚀病的抗性鉴定 被引量:6
4
作者 高小宁 刘起丽 +2 位作者 黄丽丽 魏国荣 康振生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4期384-386,共3页
在人工接种全蚀病菌的条件下,以小偃6号小麦品种为对照,评价了38个超高产小麦品种(系)在温室和田间对全蚀病的抗病性。结果表明,品种(系)间发病严重度及病情指数明显不同,存在比较稳定的抗病性差异。连续3年的室内盆栽和田间试验结果表... 在人工接种全蚀病菌的条件下,以小偃6号小麦品种为对照,评价了38个超高产小麦品种(系)在温室和田间对全蚀病的抗病性。结果表明,品种(系)间发病严重度及病情指数明显不同,存在比较稳定的抗病性差异。连续3年的室内盆栽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西农1376,132,西农918,(97)148,R859等品种(系)对小麦全蚀病表现出明显和稳定的抗病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蚀病菌 抗病性 病害严重度 病情指数
下载PDF
转TiERF1-RC7双价基因小麦的鉴定及其全蚀病抗性 被引量:1
5
作者 刘菲 杨丽华 +6 位作者 王爱云 刘欣 马小飞 杜丽璞 李盼松 张增艳 马翎健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2094-2098,共5页
为探讨TiERF1和RC7基因对小麦抗全蚀病的防御反应,本研究对转TiERF1-RC7双价基因小麦进行了分子检测以及全蚀病抗性的室内和田间鉴定。结果表明,转入的TiERF1和RC7基因在转基因小麦中可以遗传和转录;与受体扬麦18相比,5个转TiERF1-RC7... 为探讨TiERF1和RC7基因对小麦抗全蚀病的防御反应,本研究对转TiERF1-RC7双价基因小麦进行了分子检测以及全蚀病抗性的室内和田间鉴定。结果表明,转入的TiERF1和RC7基因在转基因小麦中可以遗传和转录;与受体扬麦18相比,5个转TiERF1-RC7小麦株系在整个生育期抗病性显著提高,苗期的全蚀病严重度在10%以下,成熟期的白穗率在13%以下,而扬麦18的严重度为62.98%,白穗率为26.09%。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表明抗病转基因小麦根表的全蚀病原菌菌丝数量及生长势明显低于感病材料。上述结果说明,转入的TiERF1和RC7基因抑制了全蚀病原菌的侵染及在转基因小麦中繁殖,进而提高了转基因小麦对全蚀病的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蚀病 gaeumannomyces graminis VAR tritic 转基因小麦 扫描电镜
下载PDF
小麦全蚀病菌原生质体制备的条件及再生菌株的致病性 被引量:4
6
作者 张颖 王刚 王美南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5期29-32,共4页
分别利用崩溃酶、溶壁酶、纤维素酶和蜗牛酶酶解小麦全蚀病菌,进行原生质体的制备试验.结果显示,4种酶均能消化该菌细胞壁,获得一定数量的原生质体;产生原生质体效率最高的是溶壁酶,该酶在浓度为16 mg/mL时产生的原生质体数量最多,最佳... 分别利用崩溃酶、溶壁酶、纤维素酶和蜗牛酶酶解小麦全蚀病菌,进行原生质体的制备试验.结果显示,4种酶均能消化该菌细胞壁,获得一定数量的原生质体;产生原生质体效率最高的是溶壁酶,该酶在浓度为16 mg/mL时产生的原生质体数量最多,最佳的酶解时间为2~3 h,最适作用温度为28℃.制备的原生质体可以再生并与原始出发菌株具有相同的致病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禾顶囊壳小麦变种(Gaeumannomses graminis var.tritici) 原生质体 全蚀病 致病性
下载PDF
小麦全蚀病菌对小麦根的侵染观察 被引量:3
7
作者 王裕中 沈素文 +2 位作者 陈怀谷 史建荣 王裕中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18-21,共4页
温室盆栽试验结果表明,接种全蚀菌的处理,在小麦出苗后3天,全蚀菌即可侵入根部,引发病症。全蚀菌对扬麦158和冀麦5418的侵入高峰是一致的,均在小麦出苗后5~10天,但两者在病害扩展速度上存在明显差异。全蚀菌的侵入部... 温室盆栽试验结果表明,接种全蚀菌的处理,在小麦出苗后3天,全蚀菌即可侵入根部,引发病症。全蚀菌对扬麦158和冀麦5418的侵入高峰是一致的,均在小麦出苗后5~10天,但两者在病害扩展速度上存在明显差异。全蚀菌的侵入部位大多集中在根毛区,少数从根茎侵入。菌丝由根毛区侵入时可产生类似附着胞的结构,其分支产生菌丝。有的菌丝直接从根毛侵入,菌丝在根毛内轴向生长,并在根组织内繁殖蔓延,致根组织细胞瓦解,细胞内容物外溢,在根部导管内形成大量的褐色堵塞物,使水分和营养运行受阻,小麦地上部表现为黄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全蚀病菌 侵染观察
下载PDF
禾顶囊壳小麦变种对小麦种子根的侵染过程 被引量:8
8
作者 刘常宏 商鸿生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19-24,共6页
光镜和电镜观察表明 ,禾顶囊壳小麦变种 (Gaeumannomyces graminis var.tritici,小麦全蚀病菌 )对小麦种子根的侵染过程可分为侵入前、侵入表皮层、进入皮层和进入中柱等 4个连续阶段。麦根接菌后在 15℃下培养 ,4 8h后侵入表皮层细胞 ,... 光镜和电镜观察表明 ,禾顶囊壳小麦变种 (Gaeumannomyces graminis var.tritici,小麦全蚀病菌 )对小麦种子根的侵染过程可分为侵入前、侵入表皮层、进入皮层和进入中柱等 4个连续阶段。麦根接菌后在 15℃下培养 ,4 8h后侵入表皮层细胞 ,6 0 h后进入皮层 ,12 0 h后进入中柱。病原菌主要以侵染菌丝直接侵入表皮层 ,表皮细胞间隙和根毛基细胞是主要侵入部位 ,少数由附着枝侵入。菌丝穿透细胞壁有明显的酶解作用特征 ,菌丝先端前方胞壁上还产生电子密物质。皮层细胞是病原菌定殖和发展的主要场所 ,病原菌还能离解胞间层 ,形成胞外空间 ,特别有利于菌丝和菌丝束的扩展。在侵入位点的寄主细胞壁和质膜之间 ,形成多种形状的木质管 ,其数量与侵入菌丝的数目相对应 ,但木质管不能阻止菌丝进入细胞。菌丝进入中柱后 ,可阻塞导管和筛管。小麦细胞发生退行性病变 ,尤以细胞壁膨大崩坏和早期质壁分离最明显 ,细胞间隙还产生性质不明的黄色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全蚀病菌 侵染过程 退行性病变 种子根
下载PDF
麦类作物对小麦全蚀病菌抗病性的研究 被引量:8
9
作者 王美南 商鸿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98-100,共3页
用菌饼接种法研究了小麦、黑麦、小黑麦和燕麦苗期对小麦全蚀病菌的抗病性。结果表明,燕麦对小麦全蚀病菌病抗至免疫,黑麦和小黑麦中抗,小麦高感。供试麦类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燕麦品种晋602,晋606,晋585,新西兰16免... 用菌饼接种法研究了小麦、黑麦、小黑麦和燕麦苗期对小麦全蚀病菌的抗病性。结果表明,燕麦对小麦全蚀病菌病抗至免疫,黑麦和小黑麦中抗,小麦高感。供试麦类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燕麦品种晋602,晋606,晋585,新西兰16免疫,其余品种高抗。黑麦品种中美国黑麦和法国黑麦,小黑麦品种中劲松5号抗病性均较强,小麦品种中陕229感病较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黑麦 小黑麦 燕麦 全蚀病菌 抗病性 品种抗性 农业防治
下载PDF
适乐时、敌萎丹悬浮种衣剂对小麦全蚀病的防治效果 被引量:8
10
作者 李强 王保通 +1 位作者 王文彦 宋延林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1期123-126,共4页
试验表明,2.5%适乐时悬浮种衣剂和3%敌萎丹悬浮种衣剂对小麦全蚀病均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其中,3%敌萎丹800mL/100kg种子处理对全蚀病防效最好,对根部全蚀病和白穗率的防效分别为76.12%和71.40%,较对照增产31.47%;2.5%适乐时200mL+3%敌萎... 试验表明,2.5%适乐时悬浮种衣剂和3%敌萎丹悬浮种衣剂对小麦全蚀病均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其中,3%敌萎丹800mL/100kg种子处理对全蚀病防效最好,对根部全蚀病和白穗率的防效分别为76.12%和71.40%,较对照增产31.47%;2.5%适乐时200mL+3%敌萎丹400mL/100kg种子处理防效次之;其余处理防效相对较差。适乐时、敌萎丹拌种后小麦出苗整齐,生长健壮,未发现药害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适乐时 敌萎丹 防治 全蚀病
下载PDF
不同杀菌剂拌种对小麦全蚀病的防治作用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刘金晶 陈莉 +1 位作者 王丽梅 丁克坚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82-85,共4页
为筛选防治小麦全蚀病的安全、高效药剂,测定8种杀菌剂对全蚀病菌的毒力,并通过盆栽试验研究其防效及对小麦的安全性。结果表明,咪鲜胺和丙环唑对菌株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较强,EC50分别为0.11μg·m L-1和0.13μg·m L-1;多菌灵... 为筛选防治小麦全蚀病的安全、高效药剂,测定8种杀菌剂对全蚀病菌的毒力,并通过盆栽试验研究其防效及对小麦的安全性。结果表明,咪鲜胺和丙环唑对菌株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较强,EC50分别为0.11μg·m L-1和0.13μg·m L-1;多菌灵和丙环唑在标准浓度下对小麦全蚀病有较好的防治作用,防效分别为71.13%和64.74%;参试药剂对小麦出苗、苗高和根系发育均有一定的影响。综合考虑防治效果和对小麦安全性,防治小麦全蚀病可以将多菌灵和丙环唑等三唑类药剂复配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全蚀病 杀菌剂 毒力 防效 安全性
下载PDF
禾草对禾顶囊壳玉米变种的抗病性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石仁才 商鸿生 《草业学报》 CSCD 2006年第5期89-93,共5页
利用人工接菌方法测定了10种草坪禾草,包括多年生黑麦草、高羊茅、紫羊茅、中华结缕草、硬羊茅、草地早熟禾、加拿大早熟禾、匍匐剪股颖、细弱剪股颖、狗牙根;13种禾本科牧草,包括一年生黑麦草、鸭茅、碱茅、扁穗冰草、沙生冰草、披碱... 利用人工接菌方法测定了10种草坪禾草,包括多年生黑麦草、高羊茅、紫羊茅、中华结缕草、硬羊茅、草地早熟禾、加拿大早熟禾、匍匐剪股颖、细弱剪股颖、狗牙根;13种禾本科牧草,包括一年生黑麦草、鸭茅、碱茅、扁穗冰草、沙生冰草、披碱草、老芒麦、杂交小米草、猫尾草、弯叶画眉草、无芒雀麦、百喜草、苏丹草;以及4种禾本科作物,包括燕麦、甜高粱、小麦、玉米对禾顶囊壳玉米变种的抗病性。结果表明,多数供试禾草对其具有免疫能力,多年生黑麦草、一年生黑麦草、草地早熟禾、小麦高度抗侵染;无芒雀麦和玉米具有中等程度的抗侵染能力,但抗侵入能力较差;高粱属的苏丹草和甜高粱中度感病,属于中感作物。多年生黑麦草和草地早熟禾品种间存在着抗病性差异,有免疫品种和高抗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坪禾草 禾本科牧草 禾顶囊壳玉米变种 抗病性
下载PDF
工程菌荧光93防治小麦全蚀病研究简报 被引量:3
13
作者 彭于发 黄大昉 +2 位作者 张中鸽 陈彩层 张杰 《生物防治通报》 CSCD 1991年第4期181-182,共2页
小麦全蚀病(Gaeumannomyces graminis car.tritici)是一种典型的、毁灭性的土传根部病害,近年来在我国华北和西北冬春麦区发生危害有不断加重之势,部分地区已成为小麦高产稳产的限制因素。由于没有抗病品种和有效的化学防治药剂,急待研... 小麦全蚀病(Gaeumannomyces graminis car.tritici)是一种典型的、毁灭性的土传根部病害,近年来在我国华北和西北冬春麦区发生危害有不断加重之势,部分地区已成为小麦高产稳产的限制因素。由于没有抗病品种和有效的化学防治药剂,急待研究新的控制方法。美、澳等国近年曾在土传病菌生物学研究的基础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全蚀病 荧光93 防治
下载PDF
小麦全蚀病生防细菌的筛选和鉴定 被引量:8
14
作者 杨春云 邓渊钰 +3 位作者 李伟 孙海燕 张爱香 陈怀谷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873-881,共9页
为获得对小麦全蚀病菌有良好拮抗效果的生防菌株,分别从河南省商丘市及驻马店市小麦全蚀病发生田块中采集小麦根际土样,采用稀释平板涂布法共分离到1051株细菌,通过与全蚀病菌G1037菌株进行平板对峙筛选,最终获得9株具有明显拮抗效果且... 为获得对小麦全蚀病菌有良好拮抗效果的生防菌株,分别从河南省商丘市及驻马店市小麦全蚀病发生田块中采集小麦根际土样,采用稀释平板涂布法共分离到1051株细菌,通过与全蚀病菌G1037菌株进行平板对峙筛选,最终获得9株具有明显拮抗效果且生长状况良好的菌株。16Sr DNA序列比对及生理生化性状分析结果表明:菌株P155、P154、P16及P147为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菌株P188和P97为恶臭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utida,菌株LY3为产酶溶杆菌Lysobacter enzymogenes,菌株S38为嗜根寡养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 rhizophila,菌株B20为洋葱伯克霍尔德Burkholderia cepacia。产抗生素相关基因的检测结果发现,菌株P147含吩嗪和硝吡咯菌素合成基因,菌株B20含硝吡咯菌素合成基因。除B20、LY3、S38和P147外,其余菌株均可产生嗜铁素。9株细菌都产蛋白酶。除P97、B20和S38外,其余菌株均可产脂肽类物质。盆栽试验结果表明,9株生防菌对小麦全蚀病都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菌株P155和P154的防治效果最好,相对防效分别为67.11%和63.82%,略高于3%的苯醚甲环唑种衣剂的防治效果。研究结果表明这些细菌具有作为小麦全蚀病生防菌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全蚀病 生防细菌 鉴定
下载PDF
N^+离子注入枯草芽孢杆菌选育小麦全蚀病菌高效拮抗菌 被引量:8
15
作者 梅玉云 齐永霞 +3 位作者 张强 陈莉 陈海中 丁克坚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22-628,共7页
为了进一步提高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AZ菌株的拮抗性能,获得生防效果更好的菌株,利用低能N+离子束注入枯草芽孢杆菌AZ菌株进行诱变,并通过平板对峙培养等方法对诱变处理后的菌株进行筛选。结果获得AZ20-14、AZ40-13和AZ60-1... 为了进一步提高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AZ菌株的拮抗性能,获得生防效果更好的菌株,利用低能N+离子束注入枯草芽孢杆菌AZ菌株进行诱变,并通过平板对峙培养等方法对诱变处理后的菌株进行筛选。结果获得AZ20-14、AZ40-13和AZ60-10三株对小麦全蚀病菌具有较强拮抗作用的正突变菌株。对峙培养结果表明,AZ20-14、AZ40-13和AZ60-10对小麦全蚀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均高于AZ菌株,菌丝生长抑制率分别为79.11%、71.71%和72.74%。经传代实验证明,AZ20-14、AZ40-13和AZ60-10的遗传性较为稳定。通过室内盆栽试验的方法研究了3个诱变菌株对小麦全蚀病菌的防治效果。结果显示,小麦种子经枯草芽孢杆菌AZ、AZ20-14、AZ40-13和AZ60-10的菌液浸种处理后,对小麦全蚀病防治效果依次为49.76%、58.52%、31.19%和51.66%。综合分析认为,经低能N+离子束注入后筛选获得的AZ20-14菌株不仅对小麦全蚀病菌的菌丝生长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而且能降低全蚀病的发病程度和促进麦苗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全蚀病菌 拮抗作用 低能离子束 防治效果
下载PDF
河北省小麦全蚀病菌变种类型鉴定 被引量:7
16
作者 张秋娥 曹克强 +3 位作者 胡同乐 王树桐 杨军玉 王培培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8-21,共4页
2007年从河北省的保定、石家庄、邢台小麦主产区采集小麦全蚀病株,共分离得到62个菌株,对其所属的变种类型进行了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根据形态、培养性状、生理特性以及在小麦、高粱、水稻、玉米、燕麦等禾本科作物上的致病性,初... 2007年从河北省的保定、石家庄、邢台小麦主产区采集小麦全蚀病株,共分离得到62个菌株,对其所属的变种类型进行了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根据形态、培养性状、生理特性以及在小麦、高粱、水稻、玉米、燕麦等禾本科作物上的致病性,初步认定测定的所有菌株均为禾顶囊壳小麦变种(Gaeumannomyces graminisvar.tritici)。进一步采用4个变种的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在所有菌株中扩增出870bp的条带,该片段为禾顶囊壳小麦变种特异性片段,证实所测菌株均为禾顶囊壳小麦变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全蚀病 病原 禾顶囊壳小麦变种
下载PDF
药剂处理对小麦全蚀病防效及其产量因素的影响 被引量:2
17
作者 刘卫国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6期3483-3484,3487,共3页
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药剂土壤处理和药剂拌种对小麦全蚀病[Gaeumannomyces graminis(Sacc.)ArX&Olivier var.tritici J.Walker]均表现出较好防效,对小麦产量也有明显影响。不同药剂土壤处理与对照相比,次生根受害症状表现推迟8~10 d... 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药剂土壤处理和药剂拌种对小麦全蚀病[Gaeumannomyces graminis(Sacc.)ArX&Olivier var.tritici J.Walker]均表现出较好防效,对小麦产量也有明显影响。不同药剂土壤处理与对照相比,次生根受害症状表现推迟8~10 d,剑蚀消、70%甲基托布津和50%多菌灵防效分别为57.4%、32.9%和21.8%,后期枯穗率与对照枯穗率(0.75%)相比,防效分别为72.0%、66.6%和56.0%;产量与对照相比,分别增产31.1%、22.3%和18.6%。不同药剂拌种处理与对照相比,健禾保根部受害症状表现推迟12 d,其他处理推迟16~18 d;通过次生根受害程度调查,综合处理区平均防效达90.6%,3%敌萎丹、2.5%适乐时、12.5%全蚀净、3%敌萎丹+2.5%适乐时、6%立克莠和健禾保等处理平均防效分别为75.7%、51.2%、83.3%、66.4%、81.7%和57.4%;后期枯穗率与对照相比,平均防效依次分别达到85.3%、80.0%、97.3%、78.6%、84.0%和52.0%;产量表现以2.5%适乐时药剂拌种小麦产量最高,12.5%全蚀净处理小麦产量偏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剂处理 小麦全蚀病[gaeumannomyces graminis(Sacc.)ArX&Olivier var. tritici J. Walker] 防效 产量因素
下载PDF
木霉菌制剂对禾谷全蚀病的防治作用(英文) 被引量:3
18
作者 Rosemary A WARREN Maarten H RYDER 《山东科学》 CAS 2005年第3期107-112,共6页
木霉菌是对多种植物病原真菌有作用的拮抗体,包括Gaeumannomycesgraminisvar.tritici(Ggt),Pythiumspp.,Rhizoctoniasolani以及Fusariumspp.木霉菌能产生抑制植物病原真菌生长与活力的抗菌物质,是理想的植物病害生物防治菌。有效的生物... 木霉菌是对多种植物病原真菌有作用的拮抗体,包括Gaeumannomycesgraminisvar.tritici(Ggt),Pythiumspp.,Rhizoctoniasolani以及Fusariumspp.木霉菌能产生抑制植物病原真菌生长与活力的抗菌物质,是理想的植物病害生物防治菌。有效的生物防治方法可为农民提供低风险而又灵活的病害防治措施,特别是在需要减缓病原菌对化学杀菌剂产生抗药性的情况下。本文综合介绍了在南澳大利亚田间进行的利用康宁木霉菌(T.koningii)防治禾谷类根部病害的结果,并重点介绍澳大利亚在商品化开发方面的工作进展。在病害发生严重的情况下,康宁木霉菌可降低小麦全蚀病和丝核菌根腐病发病程度分别达24%和48%。小麦产量增加7%,也能降低大麦丝核菌根腐病发病程度达59%。康宁木霉菌也能够防治由Ceratocystisparadoxa引起的甘蔗凤梨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防治 gaeumannomyces graminis VAT tritici TRICHODERMA TRICHODERMA koningii TRICHODERMA pseudokoningii 小麦
下载PDF
Resistance of oat to ‘take-all' causing fungus (Gaeumanno-myces graminis var.tritici) 被引量:1
19
作者 LIU Changhong XUE Yarong +1 位作者 SHANG Hongsheng ZHANG Jinli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1年第21期1817-1819,共3页
Evaluation with the pot assay at seedling stage in greenhouse showed that oat (Arena saliva) was highly resistant to take-all disease to which, however, wheat (Triticum aestivum) was extremely susceptible. The oat roo... Evaluation with the pot assay at seedling stage in greenhouse showed that oat (Arena saliva) was highly resistant to take-all disease to which, however, wheat (Triticum aestivum) was extremely susceptible. The oat roots were shown to be inhibitory to the invasion and spread of take-all causing fungus G. graminis var. tritici by the following criteria: (i) less infection sites were observed (about 1/7 of those in wheat); (ii) the ectotrophic growth of G. graminis var. tritici on oat roots was much slower than that on those of wheat, and the runner hyphae appeared as kidney- or fork-shaped hyphopodia on the surface of oat roots which could not be discerned on that of wheat roots; (iii) the period from inoculation to penetration into the epidermis of oat roots was about 2.9 times as long as that of wheat; (iv) the infection hyphae were hindered substantially when it was about to penetrate into the epidermis of oat roots with the mycelium deformed; and (v) the cortical layer of oat roots was revealed to b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AT RESISTANCE gaeumannomyces graminis VAR. tritici.
原文传递
黄淮麦区小麦全蚀病菌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3
20
作者 冯彦霞 李伟 +3 位作者 孙海燕 邓渊钰 于汉寿 陈怀谷 《植物保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495-501,共7页
为了解小麦全蚀病病菌的群体组成和遗传多样性,采用8对多态性较好的微卫星标记,对我国黄淮麦区的116个小麦全蚀病菌株进行了分析。8个SSR标记的平均等位基因数为4.25个,多态性信息含量的平均值为0.66。供试菌株的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 为了解小麦全蚀病病菌的群体组成和遗传多样性,采用8对多态性较好的微卫星标记,对我国黄淮麦区的116个小麦全蚀病菌株进行了分析。8个SSR标记的平均等位基因数为4.25个,多态性信息含量的平均值为0.66。供试菌株的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和基因遗传多样性指数分别为1.46和0.27,漯河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最高,周口群体最低。不同群体间遗传距离均较小,为0.0199~0.1153,其中徐州和周口群体间的遗传距离相对较大,而周口和驻马店群体间的遗传距离相对较小。分子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小麦全蚀病菌群体间和群体内均存在着一定的遗传分化,群体间的遗传变异占总变异的10%,群体内遗传变异占90%。6个群体间的基因流为3.5。根据SSR多态性,对来源不同菌株的UPGMA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小麦全蚀病菌群体结构与地理来源有一定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全蚀病菌 SSR标记 群体遗传多样性 基因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