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1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istory of Most Significant Buddhist Archaeological Sites in Gandhara(Pakistan)Discovered During the 20th Century
1
作者 Tahir Saeed 《Cultural and Religious Studies》 2020年第10期574-584,共11页
Gandhara is an ancient name of the region which presently comprises on the surrounding area of Peshawar Valley in Khyber Pakhtunkhwa province of Pakistan.The spread of Buddhism in ancient times followed the path of th... Gandhara is an ancient name of the region which presently comprises on the surrounding area of Peshawar Valley in Khyber Pakhtunkhwa province of Pakistan.The spread of Buddhism in ancient times followed the path of the Silk Road and one of the main routes of the Great Silk Route passed through the Karakorum linking Kashgar with Kashmir and Gandhara.About 1,000 years,countless people travelled along this Silk Route.Their evidences are depicted on the rocky cliffs on the way sides and on rough boulders,strewn in the upper valley of the Indus River and its tributaries.The region of Gandhara,due to its prime position,therefore served as a gateway to Silk Route giving access to Central Asia and to the countries of East and West.While Magadha was known as the first holy land of Buddhism,whereas Gandhara served as second holy land of Buddhism,which was a centre of Buddhist religious practices.The Buddhist sanctuaries generally have statutes of the Buddha or Bodhisattvas to shrine.A large number of antiquities which were discovered during the 20th century by the course of excavations from the different archaeological sites in Gandhara are now pride procession of Museums both at home and abroad.This paper presents an investigation about the history and sterling discovery of the some outstanding and remarkable archaeological sites in Gandhara region(Pakistan)during the 20th century carried out mainly by Archaeological Survey of India(ASI),which was established in 1860 by the British Government in Indi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andhara Archaeological Survey of India archaeological excavations Buddhist archaeological sites
下载PDF
样式传播论的实证研究:北魏平城时代建筑外檐样式的源流与嬗变 被引量:1
2
作者 华扬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0-59,I0002,共11页
本文总结了北魏平城时代出现的四种建筑外檐样式,分别予以结构分析。并根据类似实例、时代分布特点、建筑性质及使用者的出身、阶层、族属等多方证据,推测各自的文化来源。最终跳出单纯的技术发展逻辑,基于平城时代多元文明一体化的历... 本文总结了北魏平城时代出现的四种建筑外檐样式,分别予以结构分析。并根据类似实例、时代分布特点、建筑性质及使用者的出身、阶层、族属等多方证据,推测各自的文化来源。最终跳出单纯的技术发展逻辑,基于平城时代多元文明一体化的历史进程,重新书写平城时代外檐样式的发展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魏平城 外檐样式 建筑史 斗栱 犍陀罗
下载PDF
中国早期帝释与梵天为胁侍的尊像组合
3
作者 李玉珉 《敦煌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8-52,共15页
帝释与梵天是印度婆罗门教的重要神祇,后来被佛教所吸纳,成为佛教的护法神。在印度贵霜王朝的佛教美术中,帝释与梵天经常成对出现。随着佛教的东传,在河西与中原地区都有5世纪帝释与梵天图像的发现。其中,帝释皆着对襟紧身铠甲,有的手... 帝释与梵天是印度婆罗门教的重要神祇,后来被佛教所吸纳,成为佛教的护法神。在印度贵霜王朝的佛教美术中,帝释与梵天经常成对出现。随着佛教的东传,在河西与中原地区都有5世纪帝释与梵天图像的发现。其中,帝释皆着对襟紧身铠甲,有的手持金刚杵;梵天皆作菩萨装,有的手持白拂或手捧净瓶。探讨中国早期以帝释与梵天为胁侍尊像组合的图像源流,说明这类尊像是中国吸收印度与西域文化元素的结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帝释 梵天 犍陀罗 秣菟罗 笈多时期
下载PDF
焰肩与羽翼:中亚与中原造像神性表现的异同与交流
4
作者 魏健鹏 徐铭君 《敦煌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28,共11页
肩生羽翼或火焰的形象在古希腊至东亚等地的文化遗存中广泛出现,尤其在贵霜帝国时期,较多出现于神像和重要人物的形象上,作为其神圣或特殊性身份的象征。相关图式的根源可能追溯到中亚和西亚地区的太阳神沙玛什(shamash)等神像的制作传... 肩生羽翼或火焰的形象在古希腊至东亚等地的文化遗存中广泛出现,尤其在贵霜帝国时期,较多出现于神像和重要人物的形象上,作为其神圣或特殊性身份的象征。相关图式的根源可能追溯到中亚和西亚地区的太阳神沙玛什(shamash)等神像的制作传统,经由龟兹等地在丝绸之路沿线传播,影响到汉画中西王母等主神双肩产生弯月形羽翼,并可能最终在东西方文化因素共同作用下,导致了北朝至隋代的敦煌、云冈等石窟中佛像肩部出现火焰的情形。肩部生焰或生翼的装饰图像在不同文化和信仰间的交流和调适,是东西方多元文化和信仰之间交汇的结点,有着重要的历史与艺术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焰肩 羽翼 贵霜 犍陀罗 西王母 文化交流
下载PDF
摇钱树佛像“梵天劝请”与丝绸之路传播
5
作者 崔峰 《甘肃高师学报》 2023年第1期52-58,共7页
在西南地区摇钱树佛像图案中,新发现有“梵天劝请”佛传故事的造像题材。这种题材在早期犍陀罗佛像艺术中十分流行,在秣菟罗佛教造像中较为少见。结合国内外新近出土的佛教遗物来看,四川东汉时期佛像与关中地区有传播关系,与鲁南苏北早... 在西南地区摇钱树佛像图案中,新发现有“梵天劝请”佛传故事的造像题材。这种题材在早期犍陀罗佛像艺术中十分流行,在秣菟罗佛教造像中较为少见。结合国内外新近出土的佛教遗物来看,四川东汉时期佛像与关中地区有传播关系,与鲁南苏北早期佛像图案存在共同之处,它们皆与犍陀罗佛教艺术有渊源关系。依据考古资料可推论,摇钱树佛像的源头应该由西北绿洲丝绸之路传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摇钱树佛像 犍陀罗 丝绸之路 大月氏 贵霜
下载PDF
大英博物馆藏犍陀罗须大拏本生嵌板图像研究
6
作者 张坤 《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55-58,共4页
须大拏本身是佛教布施类故事之一,巴利文、梵文与汉译经典中均可见相关文本,不同文本之间故事情节的发展基本一致,但细节有一定差异。大英博物馆藏有巴基斯坦贾马尔格里遗址出土的台阶嵌板,其中3段雕刻了须大拏本生的故事,该系列嵌板基... 须大拏本身是佛教布施类故事之一,巴利文、梵文与汉译经典中均可见相关文本,不同文本之间故事情节的发展基本一致,但细节有一定差异。大英博物馆藏有巴基斯坦贾马尔格里遗址出土的台阶嵌板,其中3段雕刻了须大拏本生的故事,该系列嵌板基本勾勒出了故事的主要情节,是犍陀罗地区须大拏本生浮雕的典型代表。通过图像与文本的互相比对,可以基本判断大英博物馆藏犍陀罗须大拏本生嵌板图像与《六度集经》中的相关记载最为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英博物馆 犍陀罗 本生 须大拏
下载PDF
丝路中段汉佉二体钱与犍陀罗式钱币比较研究
7
作者 邹飞 《新丝路学刊》 2023年第1期14-28,217,218,共17页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丝绸之路中段南线,即塔里木盆地南缘的和田地区发现了许多汉佉二体钱,其原型来自古代犍陀罗地区。在犍陀罗地区各遗址,尤其是塔克西拉佛教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双面压印铭文的钱币。通过对这两种钱币的分类梳理以及...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丝绸之路中段南线,即塔里木盆地南缘的和田地区发现了许多汉佉二体钱,其原型来自古代犍陀罗地区。在犍陀罗地区各遗址,尤其是塔克西拉佛教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双面压印铭文的钱币。通过对这两种钱币的分类梳理以及对比研究,可知丝路南道汉佉二体钱源自犍陀罗地区,这也间接地印证了佛教文化艺术自犍陀罗向中国西部地区传播的史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阗马钱 犍陀罗式钱币 希腊钱币
下载PDF
咸阳成任墓地出土东汉金铜佛像研究 被引量:15
8
作者 冉万里 李明 赵占锐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82-94,共13页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咸阳洪渎原成任墓地发掘了一处东汉晚期家族墓地,出土了两尊金铜佛像,它们是目前国内考古出土的时代最早的可独立供养的金铜佛像。通过对其形制特征、制作工艺和金属成分进行分析、检测,初步认定系本土制作的具有犍...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咸阳洪渎原成任墓地发掘了一处东汉晚期家族墓地,出土了两尊金铜佛像,它们是目前国内考古出土的时代最早的可独立供养的金铜佛像。通过对其形制特征、制作工艺和金属成分进行分析、检测,初步认定系本土制作的具有犍陀罗风格和马图拉风格的金铜佛像。这两尊金铜佛像的出土,对于佛教及佛教造像艺术的传入、中国化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咸阳 东汉晚期 金铜佛像 犍陀罗 佛教中国化
下载PDF
从八面体佛塔看犍陀罗艺术之东传 被引量:13
9
作者 陈晓露 《西域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63-72,共10页
八面体佛塔起源于犍陀罗,最初为适应犍陀罗八角形支提殿的形制而出现。佛教入华后,八面体佛塔被中国僧人广为利用,对中国佛教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主要运用考古学方法,通过犍陀罗八面体佛塔与北凉石塔、甘肃庆阳石窟的比较研究,... 八面体佛塔起源于犍陀罗,最初为适应犍陀罗八角形支提殿的形制而出现。佛教入华后,八面体佛塔被中国僧人广为利用,对中国佛教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主要运用考古学方法,通过犍陀罗八面体佛塔与北凉石塔、甘肃庆阳石窟的比较研究,对楼兰八面体佛塔进行了复原,归纳出八面体佛塔从犍陀罗到中国的传播路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犍陀罗 楼兰 佛塔
下载PDF
佛教偶像起源及其在贵霜朝的交流 被引量:10
10
作者 何志国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32-38,129-131,共10页
贵霜王朝迦腻色伽即位于公元78年。佛教偶像起源于迦腻色伽初期,初期的犍陀罗和秣菟罗艺术各自具有鲜明的艺术风格和特点。在贵霜王朝统一的大背景下,两个流派在自身演变过程之中,吸收了对方的风格,各自也发生了丰富的变化,由此对中国... 贵霜王朝迦腻色伽即位于公元78年。佛教偶像起源于迦腻色伽初期,初期的犍陀罗和秣菟罗艺术各自具有鲜明的艺术风格和特点。在贵霜王朝统一的大背景下,两个流派在自身演变过程之中,吸收了对方的风格,各自也发生了丰富的变化,由此对中国初期佛像的发生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霜王朝 佛教偶像起源 犍陀罗艺术 秣菟罗艺术 艺术交流
下载PDF
于阗木雕与中亚贵霜文化渊源考释 被引量:3
11
作者 张健波 李钦曾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2期117-124,共8页
于阗木雕是西域重要的民间艺术样式,尼雅遗址中所发现的木雕具有三重不同的图像志来源。这三重图像志分别与塞人文化、犍陀罗佛教造像、大月氏人的游牧文化相关,这也是贵霜文化的混合型艺术特征在于阗木雕中的体现。
关键词 于阗 木雕 贵霜文化 中亚艺术 犍陀罗造像
下载PDF
印度佛像初传中国的阶段性与各阶段的传承性 被引量:10
12
作者 何志国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74-79,共6页
汉晋佛像的发展可划分为3个阶段,各阶段的主要特征分别是:东汉中期施无畏印、袒右肩和通肩衣并存,东汉晚期施无畏印、通肩衣,吴晋时期禅定印、通肩衣。上述特征反映了印度早期佛像不同时期粉本的传入,体现了初传中国佛像的阶段性差异。... 汉晋佛像的发展可划分为3个阶段,各阶段的主要特征分别是:东汉中期施无畏印、袒右肩和通肩衣并存,东汉晚期施无畏印、通肩衣,吴晋时期禅定印、通肩衣。上述特征反映了印度早期佛像不同时期粉本的传入,体现了初传中国佛像的阶段性差异。同时,汉晋佛像仪轨特征在各阶段还存在传承性关系。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现的吴晋佛像与康僧会"设像行道"等记载,在地域和时间上都可以相对应。长江上游地区佛像来源缺乏记载,但佛像出现最早,且第一、二阶段佛像特征变化与印度初期佛像发展趋势同步,暗示此地存在畅通的佛像传播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晋佛像 手印和佛装 犍陀罗艺术 秣菟罗艺术
下载PDF
龟兹燃灯佛授记造像及相关问题的探讨 被引量:7
13
作者 苗利辉 《西域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53-63,共11页
燃灯佛授记造像,是佛教艺术中有特色的形象,在世界各地都有遗存。近年在库车也有发现,其形式有壁画和雕塑两种。本文对龟兹地区燃灯佛授记造像从佛经依据、艺术来源、题材内容、造像分布、类型区分、年代划分及所反映的佛教派属等问题,... 燃灯佛授记造像,是佛教艺术中有特色的形象,在世界各地都有遗存。近年在库车也有发现,其形式有壁画和雕塑两种。本文对龟兹地区燃灯佛授记造像从佛经依据、艺术来源、题材内容、造像分布、类型区分、年代划分及所反映的佛教派属等问题,作初步的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灯佛 授记 《佛本行集经》 犍陀罗 中原 回鹘
下载PDF
克孜尔石窟中犍陀罗艺术元素嬗变考 被引量:6
14
作者 满盈盈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1年第2期144-149,共6页
克孜尔石窟中的佛传图、本生图、交脚像、焰肩像、禅定像、化佛像,包含着典型的犍陀罗艺术元素,其画面组织、人物动态及表现手法都全部或部分地来源于犍陀罗艺术,然而又有着某些细微的变化。通过对克孜尔石窟壁画和犍陀罗浮雕图像的比对... 克孜尔石窟中的佛传图、本生图、交脚像、焰肩像、禅定像、化佛像,包含着典型的犍陀罗艺术元素,其画面组织、人物动态及表现手法都全部或部分地来源于犍陀罗艺术,然而又有着某些细微的变化。通过对克孜尔石窟壁画和犍陀罗浮雕图像的比对,找出犍陀罗艺术元素在克孜尔石窟中的嬗变与重建,考察克孜尔石窟在艺术汇流中的抉择,明确犍陀罗艺术的地位,并探讨图像转变背后的历史文化成因。最后,对犍陀罗艺术元素传入龟兹的路线和方式作出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孜尔石窟 犍陀罗艺术元素 嬗变
下载PDF
三件新出犍陀罗浮雕造像述论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静杰 何平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34-47,共14页
新近面世的涅槃与弥勒组合浮雕、舍卫城神变浮雕、佛塔假门浮雕,在几个重要问题点上改变了人们以往对犍陀罗文化的认知。证实涅槃与弥勒图像组合及其象征的末法与传法思想,以及双神变与大神变合成的舍卫城神变图像率先出现在犍陀罗中心... 新近面世的涅槃与弥勒组合浮雕、舍卫城神变浮雕、佛塔假门浮雕,在几个重要问题点上改变了人们以往对犍陀罗文化的认知。证实涅槃与弥勒图像组合及其象征的末法与传法思想,以及双神变与大神变合成的舍卫城神变图像率先出现在犍陀罗中心地区,佛塔假门则是中印度与西北印度佛教文化的巧妙结合。进而反映了吸收中印度、希腊罗马文化因素,并影响中亚、西域文化的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犍陀罗 涅槃与弥勒组合浮雕 舍卫城神变浮雕 佛塔假门浮雕
下载PDF
须弥座探源 被引量:5
16
作者 莫畏 《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CAS 1999年第3期22-26,共5页
本文是对中国传统建筑台基形式须弥座的起源的探讨,及由此折射出的古代中国与古印度、乃至古希腊、古罗马之间的文化交流.
关键词 须弥座 犍陀罗 佛座 中国传统建筑
下载PDF
尼雅东汉蜡染棉布的图像分析及尺寸复原 被引量:6
17
作者 卫艺林 梅蓉 《西安工程大学学报》 CAS 2018年第1期39-44,共6页
为了分析和复原尼雅东汉蜡染棉布的残缺图像,通过查阅史料和文献考证,从图案整体结构、主图图案、侧图图案、整体尺寸等方面对尼雅东汉蜡染棉布中残留的图像信息进行详细解读和研究,提出尼雅东汉蜡染棉布的具体复原方案和复原尺寸.
关键词 尼雅东汉蜡染棉布 纺织品图案 纺织品纹样复原 赫拉克勒斯斗狮图 犍陀罗图案
下载PDF
金翅鸟图像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静杰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6-50,共15页
佛教以金翅鸟擒蛇比喻修行者制伏其心,具有这种象征意义的金翅鸟图像创始于古印度贵霜朝,伴随着犍陀罗文化获得初步发展,之后在古龟兹地区、汉传佛教文化中获得进一步发展,再后藏传佛教金翅鸟造像盛行于汉地。金翅鸟图像经历几近两千年... 佛教以金翅鸟擒蛇比喻修行者制伏其心,具有这种象征意义的金翅鸟图像创始于古印度贵霜朝,伴随着犍陀罗文化获得初步发展,之后在古龟兹地区、汉传佛教文化中获得进一步发展,再后藏传佛教金翅鸟造像盛行于汉地。金翅鸟图像经历几近两千年岁月,分布在绵长又广阔地域,成为具有顽强生命力的象征性佛教文化符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翅鸟图像 键陀罗 龟兹石窟 阿育王塔 六挚具
下载PDF
论武汉莲溪寺吴永安五年墓出土的鎏金铜牌菩萨像 被引量:5
19
作者 何志国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35-38,共4页
武汉莲溪寺佛像头后有圆形项光,颈戴项圈,上身裸露,披帛绕于双臂,下身穿裙,赤脚站于圆形莲座上,两侧各伸出一束花苞形莲花。他与犍陀罗菩萨形象多有相似之处,是我国最早有确切纪年的菩萨形象。其图像志对我国早期金铜佛像、早期石窟和... 武汉莲溪寺佛像头后有圆形项光,颈戴项圈,上身裸露,披帛绕于双臂,下身穿裙,赤脚站于圆形莲座上,两侧各伸出一束花苞形莲花。他与犍陀罗菩萨形象多有相似之处,是我国最早有确切纪年的菩萨形象。其图像志对我国早期金铜佛像、早期石窟和日本三角缘佛兽镜产生了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汉莲溪寺 吴永安五年菩萨像 犍陀罗菩萨像
下载PDF
西域凹凸画法的源流及其对中原绘画的影响 被引量:4
20
作者 鲁粲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85-88,共4页
新疆米兰、龟兹等地的佛教壁画大量采用了带有光影立体感的凹凸画技法。这种绘画手法源自于印度犍陀罗佛教艺术手法,而犍陀罗艺术是受到古希腊和波斯等地的影响而呈现出希腊化的印度佛教艺术特征。西域地区的凹凸画技法流传到中原,对中... 新疆米兰、龟兹等地的佛教壁画大量采用了带有光影立体感的凹凸画技法。这种绘画手法源自于印度犍陀罗佛教艺术手法,而犍陀罗艺术是受到古希腊和波斯等地的影响而呈现出希腊化的印度佛教艺术特征。西域地区的凹凸画技法流传到中原,对中原的绘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不仅产生了像张僧繇、尉迟乙僧、吴道子这样著名的画家,并且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画的高度繁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域凹凸画法 犍陀罗艺术 影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