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980—2020年延河甘谷驿流域土壤侵蚀评价与驱动因子分析
1
作者 陈方磊 王计平 +1 位作者 程复 谢海燕 《湖北农业科学》 2024年第6期27-34,59,共9页
采用日降雨量、DEM、土壤类型、泥沙含量及多期NDVI等数据,基于修正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和地理探测器,研究了国家生态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前后近41年延河甘谷驿流域土壤侵蚀动态与驱动因子。结果表明,1980—2020年研究区土壤侵蚀... 采用日降雨量、DEM、土壤类型、泥沙含量及多期NDVI等数据,基于修正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和地理探测器,研究了国家生态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前后近41年延河甘谷驿流域土壤侵蚀动态与驱动因子。结果表明,1980—2020年研究区土壤侵蚀强度总体呈波动变化趋势,1980年、1990年、2000年、2010年和2020年平均侵蚀模数分别为6 746.30、5 740.28、6 389.56、5 450.46、5 480.56 t/(km~2·年)。1980—2000年研究区整体侵蚀强度逐渐增强,强烈及以上等级侵蚀面积占比逐渐增加,表现为“增蚀升级”的特点;2000年后研究区内土壤侵蚀强度开始降低,强烈及以上等级的侵蚀面积减少,总体表现为“减蚀降级”的特点。研究区土壤侵蚀强度随着坡度的升高而加剧,同时发现海拔1 000~1 200 m和1 200~1 400 m是研究区内侵蚀发生的主要高程带。2020年土地利用类型因子解释力最为突出,表明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效果显著,大面积的耕地向林草地转换是使得研究区2000年后土壤侵蚀强度降低的最主要原因。土壤侵蚀各影响因子的协同作用明显强于单一因子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侵蚀 修正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 地理探测器 驱动因子 延河甘谷驿流域
下载PDF
A case study:cross-well acoustic tomography in Fuyu oil-field
2
作者 冯锐 汤毅 +3 位作者 王忠元 吴建平 张炼 安昌强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CSCD 1995年第3期473-480,共8页
The cross-well acoustic tomography as an advanced technique in 1980's is widely researchedand improved now. It is found that the velocity of oil-layer is lower than that Of country rock byabout ten percent accordi... The cross-well acoustic tomography as an advanced technique in 1980's is widely researchedand improved now. It is found that the velocity of oil-layer is lower than that Of country rock byabout ten percent according to some reports abroad. It had been tested to drive oil by steam inoil--field. In China the first test of cross-well acoustic tomography was performed in Fuyu oilfield, Jinn Province, in Dec. 1992. Through data processing in detail, an acoustic tomogram wasobtained, in which the distribution and inclination of oil layers between two boreholes are well revealed and coincident with the logging results. SOme technical problems existed in this experiment are POin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OMOGRAPHY acoustic wave Fuyu oil-field cross-well
下载PDF
Dynamic Variation of Land-use Types of the Constructed Wetland before and after Oil-field Water Irrigation Based on 3S Technology
3
作者 CHEN Ming-hui ZHANG Chen +2 位作者 HU Yan SU Wei DONG De-ming 《Meteor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 CAS 2012年第12期71-76,共6页
[Objective] The study aimed at analyzing the dynamic variation of land-use types of the constructed wetland before and after oil-field water irrigation based on 3S technology. [Method] At semi-arid and arid areas in t... [Objective] The study aimed at analyzing the dynamic variation of land-use types of the constructed wetland before and after oil-field water irrigation based on 3S technology. [Method] At semi-arid and arid areas in the west of Jilin Province, water resource balance between the amount of oil-field water supply and ecological water requirement in the constructed wetland irrigated by oil-field water during 2001-2010 was investigated firstly. Afterwards, based on 3S technology, the partition and dynamic variation of land-use types of the constructed wetland before and after oil-field water irrigation in 2001, 2006, 2008 and 2010 were analyzed. [Result] The annual ecological water requirement of the constructed wetland from 2003 to 2010 varied from 1.62×106 to 2.24×106 m3, and the annual amount of oil-field water supply in the region changed from 2.12×106 to 2.84×106 m3, which showed that the supply amount of oil-field water could meet the basic ecological water requirement of the constructed wetland. Meanwhile, compared with 2001, the areas of water region and paddy field in 2010 increased by 2.3 and 10.0 times, and the areas of forest and marsh rose by 40.15% and 29.5.0% respectively. [Conclusion] Water shortage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blem of arid and semi-arid areas had been improved by oil-field water irrig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structed wetland oil-field water irrigation 3S technology Land use Dynamic variation
下载PDF
Welding technology in oil-field construction in China
4
作者 HOU Xianzhong(Daqing Oil Field) 《China Welding》 EI CAS 1994年第2期123-130,共8页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welding technology in the oil-field construction in China. It focuses on introducing,by statistics,the growth of working capacity in the welding engineering of ...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welding technology in the oil-field construction in China. It focuses on introducing,by statistics,the growth of working capacity in the welding engineering of oil well heads,long-distance oil transmission lines,large-scale storage tanks, various kinds of oil station and stores, and the applications of welding technology in the typical construction of oil field. Finally, it presents suggestions o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welding technology in oil-field construction for discuss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lding technology in oil-field construction in China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甘谷驿油田东区长6油层储层特征及储层评价 被引量:53
5
作者 庞雯 郭德运 +1 位作者 赵靖舟 时宝宏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96-99,共4页
鄂尔多斯盆地甘谷驿油男东区长6油层为该区的主产层之一.本文在长6储层沉积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对储层岩石学、成岩作用、孔候结构及物性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并作出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长6储层为中一低孔、低渗型储层,其储层主要表现为ⅢA... 鄂尔多斯盆地甘谷驿油男东区长6油层为该区的主产层之一.本文在长6储层沉积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对储层岩石学、成岩作用、孔候结构及物性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并作出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长6储层为中一低孔、低渗型储层,其储层主要表现为ⅢA类较差储层,但长61储层相对较好,次为长62储层,长63总体较差,以差储层、非储层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特征 储层评价 长6油层 甘谷驿油田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甘谷驿油田长6油层裂缝特征及对注水开发的影响 被引量:8
6
作者 钱杰 付国民 +2 位作者 刘云焕 李园园 于波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05年第4期49-52,共4页
甘谷驿油田长6油层为低孔、特低渗透细喉型碎屑岩储层。根据地面相似露头裂缝观测、岩心裂缝描述、镜下薄片裂缝观测、地层倾角裂缝解释及注水开发生产动态表明,长6油层是地面以东西和南北向宏观构造裂缝发育为主、地下主要以东西向为... 甘谷驿油田长6油层为低孔、特低渗透细喉型碎屑岩储层。根据地面相似露头裂缝观测、岩心裂缝描述、镜下薄片裂缝观测、地层倾角裂缝解释及注水开发生产动态表明,长6油层是地面以东西和南北向宏观构造裂缝发育为主、地下主要以东西向为主的微裂缝。这种裂缝在地下大部分呈孤立、闭合状,在现今北东向80°的最大水平主应力背景下,油井压裂投产使东西向微裂缝连通并优先开启,其次为北西向裂缝。南北向微裂缝始终处于挤压状态而闭合,因此,造成油田注水开发注入水沿东西向裂缝油井水串,南北向油井见效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缝 长6油层 注水开发 甘谷驿油田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甘谷驿油田注入水结垢情况分析及解决办法 被引量:8
7
作者 胡文庭 师亚栋 +2 位作者 李关虎 侯明明 范虎 《天然气与石油》 2011年第3期64-66,82,共4页
甘谷驿油田的注水管网中发现有结垢物存在,通过结垢趋势预测和分析甘谷驿油田注入水中成垢离子的变化率,确定油田注入水存在结垢倾向。经对结垢物的分析,确定其为碳酸钙垢。针对甘谷驿油田的结垢情况,在实验室内对一些阻垢剂进行了筛选... 甘谷驿油田的注水管网中发现有结垢物存在,通过结垢趋势预测和分析甘谷驿油田注入水中成垢离子的变化率,确定油田注入水存在结垢倾向。经对结垢物的分析,确定其为碳酸钙垢。针对甘谷驿油田的结垢情况,在实验室内对一些阻垢剂进行了筛选,比较相同实验条件下各种阻垢剂的阻垢率,筛选出POCA为最佳阻垢剂,并测试了pH值和温度对POCA阻垢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POCA的阻垢效果很好。现场实践也证明:在油田注入水中加入POCA两个月之后,注水管网中没有新的结垢物生成并且原先的结垢物也消失了,阻垢效果非常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谷驿油田 POCA 碳酸钙垢 成垢离子 阻垢效果
下载PDF
甘谷驿油田长6油层储层成岩作用机理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李园园 李得成 车明 《内蒙古石油化工》 CAS 2007年第4期79-81,共3页
甘谷驿油田长6油层以中细粒长石砂岩为主,主要成岩矿物有绿泥石环边、方解石胶结物、长石和石英加大生长、伊利石、伊-蒙混层、钠长石和高岭石等。在成岩过程中,强烈的压实作用及胶结作用导致原生孔隙丧失殆尽,是储层成为特低渗透率的... 甘谷驿油田长6油层以中细粒长石砂岩为主,主要成岩矿物有绿泥石环边、方解石胶结物、长石和石英加大生长、伊利石、伊-蒙混层、钠长石和高岭石等。在成岩过程中,强烈的压实作用及胶结作用导致原生孔隙丧失殆尽,是储层成为特低渗透率的主要原因;而晚期的溶蚀作用,特别是方解石、浊沸石的溶解,使得储层的孔隙度和渗透率有所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谷驿油田 长6储层 成岩作用 储层性质
下载PDF
甘谷驿油田延长组长6油层沉积特征 被引量:26
9
作者 庞雯 郭德运 +3 位作者 赵靖舟 李瑞 刘曙光 张新春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65-468,共4页
目的 了解长6储层的沉积特征,储层的分布规律。方法 在岩心观察的基础上,研究长6油层的岩性、结构、构造特征,结合测井相资料,研究沉积相。结果 长6油层沉积为湖泊三角洲前缘及三角洲平原沉积。结论 储集砂体为三角洲平原及前缘的... 目的 了解长6储层的沉积特征,储层的分布规律。方法 在岩心观察的基础上,研究长6油层的岩性、结构、构造特征,结合测井相资料,研究沉积相。结果 长6油层沉积为湖泊三角洲前缘及三角洲平原沉积。结论 储集砂体为三角洲平原及前缘的分流河道沉积,储层分布受沉积特征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特征 上三叠统 延长组 甘谷驿油田 鄂尔多斯盆地 岩石学 三角洲平原
下载PDF
空气泡沫调驱技术在浅层特低渗透低温油藏的适应性研究 被引量:19
10
作者 杨红斌 蒲春生 +4 位作者 吴飞鹏 张新春 杨兴利 李星红 郑黎明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9-72,115-116,共4页
空气泡沫调驱技术综合了空气驱和泡沫驱的优点,可提高波及系数和驱油效率,在中高温油藏中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效果,但是在浅层特低渗透低温油藏中的应用较少。根据陕北油区特低渗透油藏地质特征,以甘谷驿油田唐114井区为例,通过理论研究、... 空气泡沫调驱技术综合了空气驱和泡沫驱的优点,可提高波及系数和驱油效率,在中高温油藏中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效果,但是在浅层特低渗透低温油藏中的应用较少。根据陕北油区特低渗透油藏地质特征,以甘谷驿油田唐114井区为例,通过理论研究、室内实验和现场试验研究了空气泡沫调驱技术在浅层特低渗透低温油藏的适应性。结果表明:室内实验低渗透层中的原油被明显启动,驱油效率由水驱阶段的8.33%升高到50.55%;矿场试验井组含水率由98%下降至73%,产液量由3m3/d降至0.8m3/d,平均单井产油量由0.05m3/d增至0.2m3/d。空气泡沫调驱技术在甘谷驿油田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可大幅度提高油田采收率,对同类油藏的增油控水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泡沫调驱 浅层特低渗透油藏 低温适应性 甘谷驿油田
下载PDF
陕北甘谷驿油田东区延长组长6油层沉积相特征 被引量:18
11
作者 庞雯 郭德运 +3 位作者 赵靖舟 李瑞 刘曙光 张新春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4年第5期25-27,共3页
甘谷驿油田东区长6油层砂体主要为灰色细粒长石砂岩,次为中—细粒长石砂岩,粒度概率曲线呈两段式,砂体内发育板状、槽状交错层理.结合甘谷驿油田上百口井的测井资料单井相分析及数十口井的粒度参数图件分析,认为甘谷驿油田东区长6油层... 甘谷驿油田东区长6油层砂体主要为灰色细粒长石砂岩,次为中—细粒长石砂岩,粒度概率曲线呈两段式,砂体内发育板状、槽状交错层理.结合甘谷驿油田上百口井的测井资料单井相分析及数十口井的粒度参数图件分析,认为甘谷驿油田东区长6油层砂体主要为湖泊三角洲平原的分流河道及三角洲前缘的水下分流河道沉积.绘制了长61、长62、长63油砂体的平面分布图,确定了水下分流河道的位置.由砂体展布图看出,自长64至长61期,三角洲前缘逐渐演化为三角洲平原,表明研究区湖盆逐渐萎缩,三角洲沉积范围不断扩大,属进积式三角洲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下分流河道 砂体 三角洲沉积 沉积相 延长组 长6油层 三角洲平原 油田 细粒 单井
下载PDF
“三低”油藏空气泡沫驱低温氧化可行性研究--以甘谷驿油田唐80区块为例 被引量:15
12
作者 张新春 杨兴利 师晓伟 《岩性油气藏》 CSCD 2013年第2期86-91,共6页
甘谷驿油田"三低"油藏具有非均质性强、水源匮乏和单井产能低等特点,而低成本、高调驱能力的空气泡沫驱技术在该区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为了进一步验证空气泡沫驱低温氧化的可行性,并确保注空气的安全性,通过调研该技术的应... 甘谷驿油田"三低"油藏具有非均质性强、水源匮乏和单井产能低等特点,而低成本、高调驱能力的空气泡沫驱技术在该区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为了进一步验证空气泡沫驱低温氧化的可行性,并确保注空气的安全性,通过调研该技术的应用现状、室内动静态低温氧化模拟实验研究及实际矿场试验检测,研究了不同压力、不同温度下原油与空气的氧化反应以及实际矿场试验含氧量监测分析。结果表明:在该类"三低"油藏条件下同样可发生低温氧化反应,且反应速度随着压力的增加而加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低”油藏 空气泡沫驱 低温氧化 甘谷驿油田
下载PDF
甘谷驿油区延长组长6储层“四性”关系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刘东 罗杰 《内蒙古石油化工》 CAS 2010年第19期106-108,共3页
通过对延长油田甘谷驿油区岩心、录井、测井和试油等资料的研究分析,明确了该区储层的岩性、物性、含油性和电性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并建立了储层参数的测井解释模型和响应方程,得出了该区的油水层电性识别标准和有效厚度下限标准,从而为... 通过对延长油田甘谷驿油区岩心、录井、测井和试油等资料的研究分析,明确了该区储层的岩性、物性、含油性和电性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并建立了储层参数的测井解释模型和响应方程,得出了该区的油水层电性识别标准和有效厚度下限标准,从而为甘谷驿油区进一步开发评价和增储、增产提供了有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谷驿 测井解释 四性关系
下载PDF
甘谷驿油田共大滩区延长组长6段非均质模式与油气分布 被引量:17
14
作者 王辉 王凤琴 《岩性油气藏》 CSCD 2008年第2期48-53,共6页
运用甘谷驿油田共大滩区油藏地质、测井、分析化验和生产测试资料,建立了长6段层内、层间及平面3个层次的宏观非均质模式,描述了三角洲平原和前缘油气分布规律与储层非均质性的关系。研究表明,长6段宏观非均质性强,层内油气主要富集在... 运用甘谷驿油田共大滩区油藏地质、测井、分析化验和生产测试资料,建立了长6段层内、层间及平面3个层次的宏观非均质模式,描述了三角洲平原和前缘油气分布规律与储层非均质性的关系。研究表明,长6段宏观非均质性强,层内油气主要富集在正韵律砂体的下部和反韵律砂体的上部;平面油气主要分布在三角洲平原和前缘分流河道砂体中;层间油气富集程度与纵向上层间旋回性基本一致,在物性好、非均质性相对较弱的长6段Ⅰ砂组富集,同时认为,长6段宏观非均质性控制平面和垂向上油气的形成与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非均质性 油气分布 长6段 甘谷驿油田
下载PDF
甘谷驿油田长6油层储层成岩作用及其对储层物性的影响 被引量:5
15
作者 李园园 李得成 《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年第3期80-84,共5页
甘谷驿油田长6油层为湖泊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砂体及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砂体.砂岩以中细粒长石砂岩为主,主要成岩矿物有绿泥石环边、方解石胶结物、长石和石英加大生长、伊利石、伊—蒙混层、钠长石和高岭石等.在成岩过程中... 甘谷驿油田长6油层为湖泊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砂体及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砂体.砂岩以中细粒长石砂岩为主,主要成岩矿物有绿泥石环边、方解石胶结物、长石和石英加大生长、伊利石、伊—蒙混层、钠长石和高岭石等.在成岩过程中,强烈的压实作用及胶结作用导致原生孔隙丧失殆尽,是储层成为特低渗透率的主要原因;而晚期的溶蚀作用,特别是方解石、浊沸石的溶解,使得储层的孔隙度和渗透率有所改善,这才使得鄂尔多斯盆地长6层发育部分"甜点"储层,成为有利的储集相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谷驿油田 长6储层 成岩作用 储层性质 孔隙演化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甘谷驿油田长6段低渗储层孔隙微观发育特征及成岩演化 被引量:5
16
作者 张新春 王兴志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5-22,共8页
针对甘谷驿油田长6段低孔低渗储层,结合区域沉积及地质资料,充分利用岩石薄片分析、压汞及扫描电镜分析,系统研究了该储层孔隙发育类型及特征、孔隙结构划分及孔隙演化机理。研究结果表明,长6段储层岩性以长石砂岩为主,孔隙度约10%,渗... 针对甘谷驿油田长6段低孔低渗储层,结合区域沉积及地质资料,充分利用岩石薄片分析、压汞及扫描电镜分析,系统研究了该储层孔隙发育类型及特征、孔隙结构划分及孔隙演化机理。研究结果表明,长6段储层岩性以长石砂岩为主,孔隙度约10%,渗透率在(0.1~2.0)×10^(-3)μm^2,孔隙类型主要为残余粒间孔,其次为粒间溶孔、粒内溶孔及胶结物溶孔,局部发育微裂隙及晶间孔隙,总面孔率在5%左右。另外,依据孔隙结构参数及J函数法,将孔隙结构划分为4种类型。孔隙的发育特征与成岩作用密切相关,压实压溶作用、胶结充填作用、溶蚀作用对后期的孔隙演化均有重要作用,早期的成岩阶段以压实及胶结作用为主,形成原生残余粒间孔隙,而在成岩阶段后期,次生孔隙发育,形成2种类型次生孔隙,即浊沸石溶蚀孔以及绿泥石、水云母溶蚀形成的溶蚀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隙结构 成岩作用 孔隙演化模式 甘谷驿油田
下载PDF
空气泡沫驱适应性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及应用 被引量:2
17
作者 尚庆华 王玉霞 +2 位作者 杨永超 黄春霞 张建成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26-130,共5页
针对空气泡沫驱适应性评价中涉及影响因素繁多,且每个因素的影响方式和影响程度各不相同,甚至个别因素无法定量评价等问题,在综合研究的基础上,从调剖、低温氧化及泡沫液性质等方面的影响进行分类,分析筛选了每个方面隶属的二级影响因素... 针对空气泡沫驱适应性评价中涉及影响因素繁多,且每个因素的影响方式和影响程度各不相同,甚至个别因素无法定量评价等问题,在综合研究的基础上,从调剖、低温氧化及泡沫液性质等方面的影响进行分类,分析筛选了每个方面隶属的二级影响因素,并建立了单因素评价标准。同时,通过制订评分原则和单项影响因素定量化评分,综合利用层次分析法和岭形分布计算函数等数学工具,建立了基于模糊数学的空气泡沫驱适应性综合评价方法和体系。利用研究成果对甘谷驿油田唐80区块空气泡沫驱的适应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调剖作用适应性好,低温氧化作用适应性较好,泡沫液性质适应性较好。该区块实施空气泡沫驱矿场试验后含水率由受效前的51%降至阶段评价前的30%左右,平均单井日产油较注水区高0.19 t/d,较非注水区高0.25 t/d,阶段累计增油6 300余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泡沫驱 适应性 模糊数学 综合评价 甘谷驿油田
下载PDF
裂缝性特低渗透储层注水开发井网的优化设计 被引量:12
18
作者 付国民 刘云焕 宁占强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94-96,共3页
裂缝性特低渗透储层注采井网模式只有适应裂缝发育方向与强度,同时建立有效的驱替压力系统才能合理有效开发。以甘谷驿油田唐80井区三叠系延长组长6油层组裂缝性特低渗透油层为例,研究认为:原近于圆形的反九点丛式井网严重不适应裂缝性... 裂缝性特低渗透储层注采井网模式只有适应裂缝发育方向与强度,同时建立有效的驱替压力系统才能合理有效开发。以甘谷驿油田唐80井区三叠系延长组长6油层组裂缝性特低渗透油层为例,研究认为:原近于圆形的反九点丛式井网严重不适应裂缝性特低渗透储层渗流特征是造成开发效果差的主要原因;菱形反九点为首选初始基础井网,合理排距为140m,井距为500m;在开发后期适时调整为矩形反五点井网或排状注采井网,实现平行裂缝方向注水,垂直裂缝方向驱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井网类型 菱形反九点 油藏数值模拟 裂缝性油藏 低渗透油气藏 甘谷驿油田
下载PDF
甘谷驿油田特低渗储层注水效果分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杨兴利 张冠华 李丹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8年第6期14-15,20,共3页
通过对注水区域受益油井的地层亏空、注水利用率和水驱指数的评价,分析受益井的综合含水变化特点,计算出受益油井的储量动用程度,并对比注水区域受益油井和非受益油井的压力保持水平及综合递减率。
关键词 甘谷驿油田 特低渗油田 储层 注水
下载PDF
甘谷驿油田北区三叠系延长组长6油层组沉积微相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泉波 李彪 +1 位作者 邹宏 刘建 《内蒙古石油化工》 CAS 2008年第23期100-102,共3页
本文利用地质和测井等方法,对甘谷驿油田北区长6油层组沉积体系进行分析。细分出沉积微相,并阐述各小层平面展布特点。该区属三角洲沉积体系,长6油层组细分为分流河道、天然堤、河口坝、远砂坝、水下分流间湾、前缘席状砂、前三角洲几... 本文利用地质和测井等方法,对甘谷驿油田北区长6油层组沉积体系进行分析。细分出沉积微相,并阐述各小层平面展布特点。该区属三角洲沉积体系,长6油层组细分为分流河道、天然堤、河口坝、远砂坝、水下分流间湾、前缘席状砂、前三角洲几种微相,河道主要呈北东-南西向展布,其中三角洲前缘的水下分流河道是主要油气富积的场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甘谷驿油田北区 长6油层组 沉积微相 沉积体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