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安西极旱荒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北部植被指数和水热因子变化及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陈军纪 杨更强 +3 位作者 曹秋梅 刘彬 王蕾 尹林克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94-98,共5页
根据安西极旱荒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部和北部2000年、2003年、2006年、2009年和2012年的MODIS影像数据和相关气象数据,对该保护区荒漠植被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比值植被指数(RVI)及水热因子(七月份均温、年均温和年均降水量)进行... 根据安西极旱荒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部和北部2000年、2003年、2006年、2009年和2012年的MODIS影像数据和相关气象数据,对该保护区荒漠植被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比值植被指数(RVI)及水热因子(七月份均温、年均温和年均降水量)进行比较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在2000年至2012年,该保护区南部植被的NDVI和RVI指数均随着时间推移持续升高;北部植被的NDVI指数在2003年达到最高值、2006年明显下降、之后持续升高但均低于2003年水平,而RVI指数则总体呈逐渐升高的趋势。该保护区南部和北部的七月份均温和年均温均在2003年最低、之后逐渐升高,其年均降水量变化趋势与北部NDVI指数的变化趋势一致。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该保护区南部和北部植被的NDVI和RVI指数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南部植被的NDVI和RVI指数均与年均温、七月份均温和年均降水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北部植被的NDVI指数仅与年均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其RVI指数与七月份均温和年均温呈极显著正相关。与该保护区南部相比,北部植被的NDVI和RVI指数均较低,年均温和年均降水量也较低,但七月份均温却较高。综合分析结果显示:与同期的水热因子变化相比,安西极旱荒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部和北部植被的NDVI指数虽然具有较明显的时滞效应,但仍然能够较好地反映植被的生长状况;而它们的植被RVI指数变化不明显,不适用于该保护区荒漠植被的影像研究。总体来看,该保护区的荒漠植被的生长缓慢但生长状况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西极旱荒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 比值植被指数(RVI) 时滞效应 水热因子 相关性分析
下载PDF
安西极旱荒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冰洞子沟区域野生动物红外相机监测初报
2
作者 王亮 裴鹏祖 +2 位作者 任廷锋 田瑞祥 李果 《林业调查规划》 2021年第2期94-100,共7页
采用公里网格布设法,在安西极旱荒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冰洞子沟区域设置红外触发相机20部,对区域内大中型兽类和地面活动鸟类进行初步调查。结果显示:监测到兽类4目5科7属7种,鸟类4目7科7属8种,包括北山羊、金雕2种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 采用公里网格布设法,在安西极旱荒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冰洞子沟区域设置红外触发相机20部,对区域内大中型兽类和地面活动鸟类进行初步调查。结果显示:监测到兽类4目5科7属7种,鸟类4目7科7属8种,包括北山羊、金雕2种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盘羊、猞猁、狼和短耳鸮4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兽类中北山羊和中亚兔相对丰富度指数较高,鸟类中石鸡和漠即鸟相对丰富度指数较高。物种稀疏曲线显示,兽类在3个月后趋于稳定,鸟类在10个月后趋于稳定,表明调查取样充分。本次初步调查基本上掌握了保护区冰洞子沟区域鸟兽本底信息,总结讨论了红外相机在鸟兽资源监测中存在的问题及措施,为保护区的科学管理提供地依据和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相机监测 野生动物 物种多样性 物种稀疏曲线 安西极旱荒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中国荒漠类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评估指标及其应用 被引量:14
3
作者 辛利娟 靳勇超 +4 位作者 朱彦鹏 罗建武 王亮 陈冰 王伟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693-1699,共7页
自然保护区的保护成效是近年来一个重要科学问题。中国荒漠类自然保护区面积比例较高,而针对其保护成效问题的研究较少。本文以中国荒漠类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结合国内外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的相关研究,构建了荒漠类自然保护区保护成... 自然保护区的保护成效是近年来一个重要科学问题。中国荒漠类自然保护区面积比例较高,而针对其保护成效问题的研究较少。本文以中国荒漠类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结合国内外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的相关研究,构建了荒漠类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评估指标体系,包括5个因素层共计20个评估指标,并在安西极旱荒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了示范应用。结果表明:本研究构建的指标体系能够反映荒漠类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的动态变化,从而为科学客观评估荒漠类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提升管理水平提供重要参考依据。此外,通过示范评估可以看出,安西保护区在物种及珍稀濒危生物保护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珍稀濒危及特有物种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等方面的科研监测尚有待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成效 荒漠类自然保护区 评估指标 安西保护区
原文传递
甘肃安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脊椎动物20年间的变化 被引量:9
4
作者 包新康 杨增武 +3 位作者 赵伟 石存海 杨永伟 王亮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39-545,共7页
甘肃安西极旱荒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目前已进行了三次综合科学考察(以下简称科考):第一次1988–1989年、第二次2002–2003年、第三次2012–2013年。在三次科考20多年的时间跨度中,脊椎动物各类群物种多样性发生了一定的变化:鱼类增加了2... 甘肃安西极旱荒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目前已进行了三次综合科学考察(以下简称科考):第一次1988–1989年、第二次2002–2003年、第三次2012–2013年。在三次科考20多年的时间跨度中,脊椎动物各类群物种多样性发生了一定的变化:鱼类增加了2种,减少了3种土著种;两栖爬行类种类一直保持稳定;保护区三次科考记录的151种鸟类中,有55.63%(84种)一直稳定分布。因气候变暖,鸟类区系中东洋界比例增加,有明显的分布区向西扩散的物种成分,同时也有从新疆向东扩散的种类以及高原扩散来的成分。20年间分布减少的29种鸟类中,主要为夏候鸟(41.37%)和旅鸟(48.28%),这些鸟类的分布消失随机性很大。哺乳类的分布相对比较稳定,第三次科考没有调查到的6种哺乳类应该是由于调查方法造成的。新增的小五趾跳鼠(Allactaga elater)是甘肃省啮齿类的一个新记录,表明该物种分布区有向东南扩散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脊椎动物资源 物种多样性 鸟类区系 Allactaga elater
原文传递
利用红外相机监测甘肃安西极旱荒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兽物种多样性 被引量:8
5
作者 包新康 王亮 +4 位作者 卢梦洁 裴鹏祖 李建亮 马东辉 李佳琦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141-1146,共6页
为了系统掌握甘肃安西极旱荒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的种类、数量、分布以及种群动态变化趋势,我们于2017年8月至2019年9月,在保护区选取3个样地布设60台红外相机,对保护区兽类和鸟类多样性进行调查。红外相机累计观测29,147个工作... 为了系统掌握甘肃安西极旱荒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的种类、数量、分布以及种群动态变化趋势,我们于2017年8月至2019年9月,在保护区选取3个样地布设60台红外相机,对保护区兽类和鸟类多样性进行调查。红外相机累计观测29,147个工作日,采集独立有效照片11,134张。共观测到兽类6目10科18种,鸟类7目16科31种。国家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5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11种。兽类中相对多度较高的物种有蒙古兔(Lepus tolai,RAI=12.749)、岩羊(Pseudoisnayaur,RAI=4.690)、北山羊(Caprasibirica,RAI=4.333)、蒙古野驴(Equus hemionus,RAI=3.163)、赤狐(Vulpes vulpes,RAI=2.601),分布最普遍的是赤狐和蒙古兔;鸟类中相对多度较高的物种有石鸡(Alectoris chukar,RAI=1.678)、岩鸽(Columba rupestris,RAI=1.142)、漠?(Oenanthe deserti,RAI=0.865)、赭红尾鸲(Phoenicurus ochruros,RAI=0.374)和沙?(Oenanthe isabellina,RAI=0.196),其中漠?和石鸡的分布最广。豺(Cuon alpinus)、石貂(Martes foina)、黄鼬(Mustela sibirica)和白唇鹿(Cervus albirostris)为保护区新记录物种,雪豹(Pantherauncia)也是保护区建立以来首次观测到。保护区人为干扰减少是造成物种新分布、数量增多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相机 甘肃安西极旱荒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兽类 鸟类 物种多样性 相对多度
原文传递
极旱荒漠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以安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 被引量:7
6
作者 陈军纪 王蕾 +4 位作者 刘彬 杨更强 曹秋梅 陈艳锋 尹林克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98-103,共6页
依据生态系统健康理论体系和极旱荒漠生态系统特征,结合安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和社会状况相关资料,利用专家咨询法和层次分析法,建立安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极旱荒漠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并通过计算获得安西国家级自然保... 依据生态系统健康理论体系和极旱荒漠生态系统特征,结合安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和社会状况相关资料,利用专家咨询法和层次分析法,建立安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极旱荒漠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并通过计算获得安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极旱荒漠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权重,对保护区极旱荒漠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进行评价。结果显示:保护区南片极旱荒漠生态系统健康处于"优"级别,而北片极旱荒漠生态系统健康处于"中等"级别,总体上,保护区极旱荒漠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稳定良好,与实际相符,说明该评价体系科学合理,该研究将为荒漠地区资源利用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旱荒漠生态系统健康 评价体系 安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原文传递
甘肃安西荒漠伯劳的繁殖生态 被引量:1
7
作者 邹小玉 刘方庆 +2 位作者 陶金鼎 马雯 包新康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16-522,共7页
2010年4~8月在甘肃安西极旱荒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用样点法对荒漠伯劳(Lanius isabellinus isabellinus)的繁殖生态进行了研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VON)对荒漠伯劳卵体积与卵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用二元Logistic回归对雏鸟生长... 2010年4~8月在甘肃安西极旱荒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用样点法对荒漠伯劳(Lanius isabellinus isabellinus)的繁殖生态进行了研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VON)对荒漠伯劳卵体积与卵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用二元Logistic回归对雏鸟生长曲线进行拟合。结果表明,荒漠伯劳的繁殖时间为4月底至8月初,每巢产卵3~6枚,平均窝卵数为4.67±0.57(n=21),卵体积为(3.14±0.32)cm3(n=95),卵鲜重(3.48±0.20)g(n=20),卵体积随着产卵顺序显著减小(R=-0.427,P=0.021,n=29),其采取的是"窝雏减少"的繁殖策略。雌鸟产首枚卵后即开始孵卵,雄鸟负责情饲及警戒。温度自动记录仪测量平均孵卵温度为(38.19±0.77)℃(n=2),雌鸟在巢率为93.95%。平均孵卵时间为(15.33±0.52)d(n=6)。荒漠伯劳雏鸟留巢期12~15 d,幼鸟离巢后亲鸟继续饲喂幼鸟,整个育雏期最长达31 d。研究地区荒漠伯劳种群的孵卵率为82.50%(n=80),卵成功率为46.25%(n=80),雏鸟离巢率为56.06%(n=66),巢成功率58.62%(n=29)。在2010年环志标记的12对繁殖鸟中只有1对繁殖了第二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旱荒漠 荒漠伯劳 繁殖生态 安西自然保护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