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甘肃太统-崆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观赏植物调查与分析
1
作者 周玉霞 周晓雷 +2 位作者 刘晓娟 苏静怡 杨燕燕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24年第3期66-72,共7页
2021年11月至2022年5月,按照踏查路线和典型样地法相结合,对甘肃太统-崆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野生观赏植物资源进行调查和筛选,共筛选出具有观赏性的野生植物398种,隶属于89科,241属,其中包含变种、亚种以及变型的野生植物。蕨类植... 2021年11月至2022年5月,按照踏查路线和典型样地法相结合,对甘肃太统-崆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野生观赏植物资源进行调查和筛选,共筛选出具有观赏性的野生植物398种,隶属于89科,241属,其中包含变种、亚种以及变型的野生植物。蕨类植物13种,隶属于10科,11属,裸子植物2科2属4种,被子植物77科228属372种。在398种野生观赏植物中,我国特有植物有128种,占32.16%。根据野生植物观赏的特性以及在城市园林绿化中的应用,将崆峒山自然保护区内的野生观赏植物资源分为观花类野生植物、观果类野生植物、观树形类野生植物、垂直绿化类野生植物和地被类野生植物五大类,筛选出观花类野生植物资源39种,包括乔木、灌木和草本,观果类野生植物资源18种,包括乔木和灌木,观形类野生植物资源15种,垂直绿化类野生植物资源10种,地被类野生植物资源24种。将野生观赏植物的最佳观赏特性进行描述(包括观花时期、观果时期以及生活型),对城市绿化造景有所启发,针对崆峒山保护区野生观赏植物资源的现状提出保护及开发利用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太统-崆峒山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野生观赏植物 资源调查
下载PDF
地形对高寒草地土壤水文特征的影响
2
作者 梁秦杨 付殿霞 +3 位作者 赵锦梅 王子心 王兴怡 李小刚 《森林与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67-375,共9页
为更加合理地利用高寒地区的水资源,有效保护和恢复高寒地区植被,在甘肃连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选取不同地形(坡向、坡位)条件下的高寒草地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地形条件下高寒草地0~30 cm土层土壤水文特征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土... 为更加合理地利用高寒地区的水资源,有效保护和恢复高寒地区植被,在甘肃连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选取不同地形(坡向、坡位)条件下的高寒草地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地形条件下高寒草地0~30 cm土层土壤水文特征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土层深度增加,不同地形条件下高寒草地土壤含水量降低,土壤容重增大;从不同坡向来看,阴坡土壤含水量高于阳坡,土壤容重则相反;从不同坡位来看,坡下部土壤含水量和土壤容重高于坡上部。土壤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均为阴坡大于阳坡、坡上部大于坡下部,三者均表现为阴坡上部最高。不同地形条件下,高寒草地的土壤持水能力大小为阴坡>阳坡,坡上部>坡中部>坡下部。土壤初始入渗率(0.47~5.90 mm·min^(-1))高于稳定入渗率(0.08~1.36 mm·min^(-1))和平均入渗率(0.09~1.54 mm·min^(-1)),不同地形条件下,高寒草地的土壤渗透率表现为阳坡>阴坡,坡上部>坡中部>坡下部。地形(坡向、坡位)对高寒草地的土壤水文特征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在甘肃连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高寒草地生态系统进行生态保护与恢复、可持续发展建设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地形与土壤水文特征的相互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文特征 高寒草地 地形 坡向 坡位 甘肃连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基于AHP法的乔木林景观美学质量评价——以甘肃兴隆山保护区为例
3
作者 李国林 马瑞鹏 +2 位作者 王羽鹏 张爱萍 郝昕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11期111-116,共6页
[目的]阐释乔木林景观美学质量的主要影响因子,反映兴隆山保护区乔木林景观质量的高低。[方法]在甘肃兴隆山保护区油松纯林、青杄纯林、山杨-白桦混交林等6种乔木林景观林内设置18个典型样地。在对样地全面踏查的基础上,采用AHP法构建... [目的]阐释乔木林景观美学质量的主要影响因子,反映兴隆山保护区乔木林景观质量的高低。[方法]在甘肃兴隆山保护区油松纯林、青杄纯林、山杨-白桦混交林等6种乔木林景观林内设置18个典型样地。在对样地全面踏查的基础上,采用AHP法构建乔木林景观质量价值评价指标体系,对乔木林景观进行美学质量评价,按权重计算各乔木林景观的综合得分,根据综合得分情况,划分乔木林景观等级,分析景观因子对美学质量的影响。[结果]甘肃兴隆山保护区辽东栎-白桦混交林、山杨-白桦混交林和云杉-山杨混交林景观美学质量属于等级1,景观美学质量均处于较高水平;青杄纯林和落叶松纯林景观美学质量属于等级2,景观美学质量处于一般水平;油松纯林景观美学质量属于等级3,景观美学质量处于较低水平。运用景观学、生态学、森林培育学和园林学等相关知识,通过抚育间伐、修剪、移植和补植彩叶阔叶树种和其他植物等措施,调整林分空间,能有效地提高乔木林景观质量,形成良好的景观分布格局。[结论]乔木林景观美学质量的提升对于甘肃兴隆山保护区发展森林旅游业和资源环境的保护事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次分析法 乔木林景观 美学质量评价 甘肃兴隆山保护区
下载PDF
甘肃连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天保工程二期效益综合评价
4
作者 蔡万旭 李文涛 +3 位作者 瞿学方 蒋长生 李小刚 杜小发 《林业调查规划》 2023年第5期109-114,共6页
选取甘肃连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了解保护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二期实施情况,从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3个层面选取15个评价指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对甘肃连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二... 选取甘肃连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了解保护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二期实施情况,从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3个层面选取15个评价指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对甘肃连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二期效益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在综合评价中权重值表现为: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而在15个评价指标中,森林覆盖率权重值最大,生物多样性和森林蓄积量权重值略次之;职工年收入增长率、自然资源开发程度、社会知名度权重值最小,对综合评价的影响较小;三大效益评价值相差较大,生态效益评价结果为一级,经济效益评价结果为四级,社会效益评价结果为一级。评价结果表明,甘肃连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天保工程效益综合评价结果为一级,保护区天保工程实施成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保工程 层次分析法 效益综合评价 甘肃连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甘肃盐池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豺种群调查研究
5
作者 马志兵 王普 +2 位作者 李祎斌 王忠骅 任学良 《甘肃林业科技》 2023年第3期57-59,80,共4页
豺保护面临多种挑战,包括栖息地破碎化、人豺冲突和缺乏科学研究与监测等。通过分析甘肃盐池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19-2022年的红外相机监测数据,旨在初步了解和掌握保护区豺种群的分布和数量,并提供科学依据以制定豺种群保护对策。结果... 豺保护面临多种挑战,包括栖息地破碎化、人豺冲突和缺乏科学研究与监测等。通过分析甘肃盐池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19-2022年的红外相机监测数据,旨在初步了解和掌握保护区豺种群的分布和数量,并提供科学依据以制定豺种群保护对策。结果显示,94台红外相机的有效工作为12 512天,确定拍摄到豺的16台红外相机位点占有率为17.02%;获得的237份豺照片及视频资料独立有效探测数为28次,相对多度指数为0.22;豺有群分布在保护区内的3个重点区域,分别为鱼儿红、疏勒南山和野马南山西部。加强豺关键栖息地周边村镇的保护教育,缓解人豺冲突,建立跨省豺监测与保护单元,这些对策的综合实施将有助于保护豺种群,促进其栖息地的恢复和豺与人类的和谐共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盐池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种群调查 红外相机
下载PDF
甘肃连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药用植物资源多样性及开发利用研究 被引量:10
6
作者 王金盘 陈学林 +3 位作者 满自红 鲁滨 苏晶晶 罗巧玲 《北方园艺》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4期159-163,共5页
通过野外路线调查、标本采集、影像资料拍摄、物种鉴定及民间走访等调查手段,对甘肃连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药用植物资源多样性及开发利用现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甘肃连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共有药用植物资源676种,分别隶属于90科322属... 通过野外路线调查、标本采集、影像资料拍摄、物种鉴定及民间走访等调查手段,对甘肃连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药用植物资源多样性及开发利用现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甘肃连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共有药用植物资源676种,分别隶属于90科322属。其中菌类4科5属5种;蕨类植物6科6属8种;裸子植物3科6属8种;被子植物77科305属655种,且在生活类型、药用部位、药效、地理分布等方面表现出丰富的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 连城国家自然保护区 药用植物资源 多样性 开发利用 建议
下载PDF
利用卫星追踪颈圈对圈养野生双峰驼野化放归的监测 被引量:5
7
作者 薛亚东 李迪强 +1 位作者 孙志成 袁海峰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36-343,共8页
2012-2014年,通过对甘肃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化放归的两峰野生双峰驼(Camelus ferus)佩带卫星追踪颈圈进行跟踪监测,利用最小凸多边形法和内核法开展了放归生境中野骆驼的活动范围和空间利用研究。研究期间,分别进行了22个月(ID:... 2012-2014年,通过对甘肃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化放归的两峰野生双峰驼(Camelus ferus)佩带卫星追踪颈圈进行跟踪监测,利用最小凸多边形法和内核法开展了放归生境中野骆驼的活动范围和空间利用研究。研究期间,分别进行了22个月(ID:108444)和9个月(ID:108445)的跟踪监测,获得了3403个(ID:108444)和1573个(ID:108445)定位成功的GPS位点。野骆驼放归后的前两个月仍存在一定的对圈养环境的依赖,两个月后野骆驼的活动范围开始向外扩展,直至四个月后,基本扩展至整个放养的围栏,活动范围分别从9.5109 km^2增加到19.3694 km^2(ID:108444),8.8943 km^2增加到19.4192 km^2(ID:108445)。整个监测期间,95% Kernel活动范围分别为7.7181 km^2(ID:108444)和3.0321 km^2(ID:108445)。从整个监测期间(ID:108444)的50% Kernel活动范围(0.2811km^2)来看,野骆驼整个放归期间仍然比较依赖原先的圈养环境;野骆驼存在对胡杨疏林的偏好;同时,放归的野骆驼仍然保持了对人的亲近行为。从2013年整年来看,放归野骆驼实际生境利用,春、秋两季范围大,夏、冬两季范围较小。放归的野骆驼不同季节对主要生境的利用也有所不同,最为明显的是夏季,野骆驼活动范围集中在荒漠地区,避开植被多的区域以避免蚊虫叮咬。本研究进一步了解了野骆驼的行为习性及其适应环境的行为对策,为野骆驼圈养种群的科学管理和进一步野化放归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追踪颈圈 甘肃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野骆驼 放归
下载PDF
甘肃尕海-则岔自然保护区蝶类群落及其区系 被引量:9
8
作者 马雄 马怀义 +1 位作者 马正学 杜品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89-395,共7页
2012-2015年5月-9月,通过走样线和广泛采集的方式首次对甘肃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蝶类进行了调查,采集到蝶类标本共计681号,经整理鉴定共有136种(亚种),隶属于8科74属。其中凤蝶科1属3种、绢蝶科1属13种、粉蝶科8属32种、眼蝶科1... 2012-2015年5月-9月,通过走样线和广泛采集的方式首次对甘肃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蝶类进行了调查,采集到蝶类标本共计681号,经整理鉴定共有136种(亚种),隶属于8科74属。其中凤蝶科1属3种、绢蝶科1属13种、粉蝶科8属32种、眼蝶科14属19种、蛱蝶科21属32种、蚬蝶科2属3种、灰蝶科20属25种、弄蝶科7属9种。其中,粉蝶科和蛱蝶科为优势种群,灰蝶科和眼蝶科为次优势种群,绢蝶科和弄蝶科为常见种群,凤蝶科和蚬蝶科为罕见种群。136种蝶类中,属于古北界的有95种,占69.85%;东洋界的有5种,占3.68%;广布种有36种,占总种数的26.47%,即古北界分布的种类占绝对优势。通过研究该保护区的蝶类资源对于甘肃及我国蝶类研究积累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蝶类 群落特征 区系 甘肃尕海-则岔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甘肃连城自然保护区8种主要森林类型的植物物种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8
9
作者 王德国 邢韶华 +3 位作者 崔国发 华发春 张育德 满自红 《西部林业科学》 CAS 2008年第3期51-55,共5页
应用调查所获的物种丰富度指数(S)、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指数研究分析了甘肃连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8种主要森林类型的植物物种多样性特征。研究结果表明:8种主要森林类型乔、灌、草3层植物物种多样性最高的类型是红... 应用调查所获的物种丰富度指数(S)、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指数研究分析了甘肃连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8种主要森林类型的植物物种多样性特征。研究结果表明:8种主要森林类型乔、灌、草3层植物物种多样性最高的类型是红桦林、青杄林和祁连圆柏林;在其不同的森林层次上,物种丰富度指数S、Simpson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表现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的特点;8种主要森林类型乔木层的Shannon-Wiener指数随其垂直分布海拔高度的变化不明显,而灌木层和草本层的Shannon-Wiener指数总体呈现出随垂直分布海拔高度的上升先升后降的规律,即其最高值出现在此几种主要森林类型垂直分布的中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连城自然保护区 森林类型 植物物种多样性
下载PDF
甘肃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粉蝶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周惠丽 尚素琴 +1 位作者 汝阳 张红勇 《草原与草坪》 CAS CSCD 2016年第6期45-48,54,共5页
在甘肃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选取5个林场:(a)官滩沟林场,(b)麻家寺林场,(c)兴隆山林场,(d)马坡林场,(e)上庄林场做为样地,共采集粉蝶标本306号,对粉蝶科(Pieridae)昆虫进行了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所采粉蝶隶属于3亚科6属12种。其中... 在甘肃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选取5个林场:(a)官滩沟林场,(b)麻家寺林场,(c)兴隆山林场,(d)马坡林场,(e)上庄林场做为样地,共采集粉蝶标本306号,对粉蝶科(Pieridae)昆虫进行了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所采粉蝶隶属于3亚科6属12种。其中豆粉蝶属(Colias)4种133只,云粉蝶属(Pontia)1种28只,粉蝶属(Pieris)3种66只,绢粉蝶属(Aporia)1种4只,钩粉蝶属(Gonepteryx)2种74只,小粉蝶属(Leptidea)1种1只。即豆粉蝶属的种类和数量均为最多、粉蝶属次之。小粉蝶属和绢粉蝶属均只有1种,是该保护区的稀有属种。首次计算并分析了保护区5个林场中粉蝶科昆虫的多样性指数、物种丰富度、优势度指数、均匀度指数。不同林场之间各指数存在明显差异,说明生境的变化对粉蝶科昆虫乃至蝴蝶的多样性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鳞翅目 粉蝶科 生物多样性 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甘肃
下载PDF
社区村民在天保集体林管护中的主导作用——以白水江保护区为例 被引量:4
11
作者 何礼文 乔明 +2 位作者 滕继荣 王钧亮 张晓怡 《四川林业科技》 2017年第3期120-122,共3页
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多次调研和试点的基础上,认真研究各村特点,分析资源分布状况,调整森林管护方式,建立和创新了具有白水江保护区特色的集体林管护模式。按照"管护责任到人,管护面积到户,资金使用到村,资金监管到站&qu... 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多次调研和试点的基础上,认真研究各村特点,分析资源分布状况,调整森林管护方式,建立和创新了具有白水江保护区特色的集体林管护模式。按照"管护责任到人,管护面积到户,资金使用到村,资金监管到站"的原则,完善了管护的各项管护制度,规范社区共管组织,扎实有序推行天保集体林管护工作。保障社区村民积极参与管护并在管护过程中得到实惠,确保了白水江保护区天保工程集体林得到有效保护,积极发挥了社区村民在天然林保护中的主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水江自然保护区 天然林保护工程 管护 主导作用
下载PDF
甘肃太统-崆峒山保护区凤蝶种类及区系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马雄 马正学 王玉林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0-43,共4页
通过路线采集和样点统计法,对甘肃太统-崆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凤蝶进行了调查研究,采集凤蝶标本共计100余只.结果表明:调查区域内凤蝶种类共有7种(亚种),隶属2个亚科3个属,其中凤蝶属4种,占总种数的57.14%,为优势类群,麝凤蝶属2种,... 通过路线采集和样点统计法,对甘肃太统-崆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凤蝶进行了调查研究,采集凤蝶标本共计100余只.结果表明:调查区域内凤蝶种类共有7种(亚种),隶属2个亚科3个属,其中凤蝶属4种,占总种数的57.14%,为优势类群,麝凤蝶属2种,占总种数的28.57%,丝带凤蝶属1种,占总种数的14.29%;根据中国地理区划特征分析,古北界的种类有1种,占总种数的14%;东洋界的种类无分布;广布种6种,占总种数的86%;广布种占绝对优势;风蝶寄主为马兜钤科(Aristolochiaceae)、伞形科(Umbelliferac)和芸香科(Rutaceae)的植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凤蝶科 甘肃 太统-崆峒山保护区 区系研究
下载PDF
甘肃小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种木本植物新记录 被引量:1
13
作者 黄兆辉 叶文斌 +1 位作者 何九军 李伟 《浙江林业科技》 2022年第5期95-99,共5页
报道了甘肃小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个木本植物分布新记录种:小花花椒Zanthoxylum micranthum Hemsl.、紫花络石Trachelospermum axillare Hook.f.、曼青冈Cyclobalanopsis oxyodon(Miq.)Oerst.、旱榆Ulmus glaucescens Franch.和波叶海... 报道了甘肃小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个木本植物分布新记录种:小花花椒Zanthoxylum micranthum Hemsl.、紫花络石Trachelospermum axillare Hook.f.、曼青冈Cyclobalanopsis oxyodon(Miq.)Oerst.、旱榆Ulmus glaucescens Franch.和波叶海桐Pittosporum undulatifolium Hung T.Chang et S.Z.Yan,其中小花花椒也是甘肃省植物分布新记录。这些物种的发现,对于研究甘肃小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多样性和甘肃乃至秦岭植物区系具有重要意义。新记录凭证标本存放于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植物标本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省 小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木本植物 新记录
下载PDF
甘肃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的游憩价值评估 被引量:2
14
作者 何爱红 《资源开发与市场》 CAS CSSCI 2012年第12期1129-1130,1135,共3页
旅游资源经济价值的量化能促进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保护利用,对旅游资源价值的评估是监测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开发利用效果的理论基础。以甘肃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运用游憩费用法对甘肃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的游憩价值进行... 旅游资源经济价值的量化能促进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保护利用,对旅游资源价值的评估是监测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开发利用效果的理论基础。以甘肃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运用游憩费用法对甘肃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的游憩价值进行了评估,计算出其游憩总价值。这些结果可为甘肃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旅游资源管理决策和旅游资源补偿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游憩价值 游憩费用法 价值评估
下载PDF
甘肃省种子植物新资料
15
作者 苏晶晶 陈学林 +2 位作者 侯勤正 晏民生 马正学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622-623,共2页
对太统-崆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植物物种多样性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考察,发现了2个甘肃省新记录种狐尾藻棘豆[Oxytropis myriophylla(Pall.)DC.]和野蓟(Cirsium maackii Maxim.)。
关键词 新记录 种子植物 甘肃 太统-崆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甘肃莲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病害调查
16
作者 高智辉 王云果 张星利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210-213,共4页
对甘肃莲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病害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保护区内73种森林病害为害34种寄主,杜鹃褐斑病等16种病害为莲花山新纪录。针对保护区内的森林病害提出了有效防控对策。
关键词 甘肃省 莲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森林病害调查 新纪录 防控对策
下载PDF
甘肃莲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害虫调查研究
17
作者 王云果 高智辉 +1 位作者 张星利 豆岁锋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74-182,共9页
采用调查与文献记载的方法,确定甘肃省莲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林木害虫种类与分布。结果表明,该保护区林木害虫种类主要有5目、48科、237种;其中鳞翅目最多,有22科170种,其次是鞘翅目14科47种,直翅目最少,有3科3种;种类分布八渡林场最多... 采用调查与文献记载的方法,确定甘肃省莲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林木害虫种类与分布。结果表明,该保护区林木害虫种类主要有5目、48科、237种;其中鳞翅目最多,有22科170种,其次是鞘翅目14科47种,直翅目最少,有3科3种;种类分布八渡林场最多,磨沟林场次之,沙河滩林场最少,害虫种类主要分布在海拔2 000~2 350m。同时提出了该区森林害虫有效防控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莲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森林害虫调查 有效防控对策
下载PDF
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无尾两栖动物食性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晓鸿 《甘肃林业科技》 2008年第2期18-20,29,共4页
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无尾两栖动物食物中鞘翅目、膜翅目昆虫和节肢动物中的潮虫所占比例较大,泽蛙、中国林蛙和四川湍蛙的食物多样性较高、食谱较宽,华西蟾蜍则对鞘翅目偏好明显。
关键词 食谱 两栖动物 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白水江自然保护区两栖动物资源及群落划分
19
作者 李晓鸿 《甘肃科学学报》 2008年第3期50-54,共5页
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两栖动物29种,隶14属、8科、2目.可划分成东部静水缓流群落、东部激流群落、西部静水缓流群落、西部激流群落、高山溪流群落5种群落类型;物种多样性以东部静水缓流群落最为丰富,西部激流群落和高山溪流群... 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两栖动物29种,隶14属、8科、2目.可划分成东部静水缓流群落、东部激流群落、西部静水缓流群落、西部激流群落、高山溪流群落5种群落类型;物种多样性以东部静水缓流群落最为丰富,西部激流群落和高山溪流群落比较贫乏;中国林蛙和中华蟾蜍出现于各群落类型,为广布种.锄足蟾科的种类大都数量稀少,分布区域狭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栖动物 群落 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基于红外相机技术对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哺乳动物多样性的初步调查 被引量:13
20
作者 马堆芳 孙章运 +5 位作者 胡大志 安蓓 陈刘阳 张德喜 董凯 张立勋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90-98,共9页
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在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布设3个监测样区60台红外相机,累计14 999个相机日,获得野生动物独立有效照片1 619张,鉴定19种哺乳动物隶属于5目9科,还记录到3种家畜。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3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 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在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布设3个监测样区60台红外相机,累计14 999个相机日,获得野生动物独立有效照片1 619张,鉴定19种哺乳动物隶属于5目9科,还记录到3种家畜。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3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5种。中国特有种2种。被IUCN红色名录评估为"濒危(EN)"的1种,"近危(NT)"的1种、"易危(VU)"的4种;CITES附录11种。动物地理区系分析表明,古北界种类占53%,广布种占47%。在单台相机工作日达到204 d后拍摄到了本次记录的19种野生动物。相对多度指数(RAI)最高的前4种重要物种依次为马鹿(Cervus yarkandensis)(5.16)、岩羊(Pseudois nayaur)(2.01)、狍(Capreolus pygargus)(0.96)和马麝(Moschus chrysogaster)(0.71)。活动节律分析结果表明:马鹿、岩羊和马麝的日活动节律表现为明显的晨昏双高峰模式,而狍为晨高峰单峰模式;年活动高峰期均在夏季。红外相机调查结果反映了甘肃祁连山保护区哺乳动物现状,提供4种重要物种的行为适应模式,为保护区哺乳动物的有效管理提供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相对多度指数 红外相机 活动节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