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GIS空间技术和MaxEnt模型预测川西松材线虫病入侵风险 被引量:2
1
作者 许格希 余荣兵 +3 位作者 杨昌旭 刘怀君 周珠丽 沈延京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04-115,共12页
【目的】松材线虫在我国主要以松墨天牛和云杉花墨天牛为传播媒介,感染林木后常导致森林毁灭性破坏。预测松材线虫病入侵风险不仅对森林保护与质量提升具有重要参考价值,还关乎我国生态安全与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方法】本文基于川西理... 【目的】松材线虫在我国主要以松墨天牛和云杉花墨天牛为传播媒介,感染林木后常导致森林毁灭性破坏。预测松材线虫病入侵风险不仅对森林保护与质量提升具有重要参考价值,还关乎我国生态安全与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方法】本文基于川西理县24个云杉花墨天牛和55个枯死松树(云杉花墨天牛羽化前载体)地理分布点以及20个生物与非生物因子数据,利用GIS分析工具和最大熵模型(MaxEnt)对该县云杉花墨天牛适生区和枯死松树潜在分布区进行预测,并通过MaxEnt软件内建的刀切法剖析影响云杉花墨天牛适生区与松树分布区的主要因子。考虑到松材线虫病发生至少需同时具备传播媒介(云杉花墨天牛)和载体(松树)二要素,将云杉花墨天牛适生区和枯死松树分布区数据进行加权求和,预测松材线虫病发生的潜在分布区,评估其入侵风险。【结果】研究发现MaxEnt模型对云杉花墨天牛适生区和枯死松树分布区的预测工作特征曲线的下面积值分别为0.993和0.969,表明模型的预测结果为优,可用于松材线虫病潜在入侵风险预测。松材线虫病潜在入侵风险评估发现距居民点1.5 km内、年均气温为7.8~10.1℃、最湿季降水量为345~358 mm时松材线虫病潜在发生风险最高。模型预估理县松材线虫病潜在发生高风险区面积为10616 hm^(2),沿道路呈带状分布于各乡镇,占县域针叶林总面积7.1%。【结论】基于GIS空间技术和MaxEnt模型有助于预测川西林区松材线虫病入侵风险。但是,随着经济建设与气候变化,川西松材线虫传播与发生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应加强居民点、公路沿线松材线虫及其传播媒介的监测,完善防控应急预案,保障川西林区生态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材线虫 MaxEnt模型 ARCGIS 入侵风险 理县 川西林区
下载PDF
川西甘孜地区活动断裂与地质灾害分布相关性探讨 被引量:13
2
作者 秦宇龙 吴建亮 +6 位作者 詹涵钰 熊昌利 贾春 白宪洲 李名则 武文辉 徐云峰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63-474,共12页
活动断裂带的地质灾害效应是工程地质与地质灾害领域研究的重要内容。川西甘孜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区内新构造运动强烈,地质灾害频繁发生,对人类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对社会生活和经济建设起到了破坏作用。文章从活动断裂与地质灾... 活动断裂带的地质灾害效应是工程地质与地质灾害领域研究的重要内容。川西甘孜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区内新构造运动强烈,地质灾害频繁发生,对人类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对社会生活和经济建设起到了破坏作用。文章从活动断裂与地质灾害点空间分布之间关系进行分析研究,总结出两者在空间分布的规律。认为活动断裂是川西甘孜地区地质灾害孕育的内动力条件之一;在空间位置上关系密不可分,在主要活动断裂0~1 km范围内0.095处/km^(2)、1~2 km范围内0.050/km^(2)、2~5 km范围内0.029处/km^(2)频发。在活动断裂沿线开展针对地质灾害的监测和防范工作亟待落实,可为减轻或避免地质灾害提供依据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甘孜地区 活动断裂 地质灾害 分布相关性
下载PDF
基于遥感和GIS的川西绿被时空变化研究 被引量:20
3
作者 杨存建 赵梓健 +2 位作者 任小兰 倪静 王琴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632-640,共9页
探索出了利用多时相MODIS数据分析绿被时空变化的技术方法,揭示出了川西2002—2008年间绿被的变化特征。建立了绿被提取模型。用其从2002—2008年的多期MODIS影像中提取出川西多期绿被数据。其次,利用GIS技术对2002—2008年间绿被变化,... 探索出了利用多时相MODIS数据分析绿被时空变化的技术方法,揭示出了川西2002—2008年间绿被的变化特征。建立了绿被提取模型。用其从2002—2008年的多期MODIS影像中提取出川西多期绿被数据。其次,利用GIS技术对2002—2008年间绿被变化,及其与温度、降雨的关系等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2002年绿被天数在195 d以上的区域有43.3%。终年无绿被的区域有4.3%。西北部植被生长日数短,而东南部生长日数长。2002—2008年间,春季绿被面积变幅最大,秋季最小。最大绿被面积出现在2006年的夏季,最小绿被面积出现在2005年的冬季。平均夏冬绿被面积差占区域面积46.7%。在季节上,绿被面积与温度和降雨量均在0.01的水平上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82和0.84。该研究成果对植被生长潜力挖掘、农牧生产和生态建设决策等均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 绿被提取 遥感 动态变化
下载PDF
四川甲基卡X03号脉接触变质岩中Cs等稀有元素赋存状态及其综合利用建议 被引量:4
4
作者 梁斌 付小方 +3 位作者 黎诗宏 唐屹 潘蒙 郝雪峰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214-1223,共10页
【研究目的】甲基卡稀有金属矿区是中国规模最大的花岗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床富集区,X03号脉是近年来该矿区发现的以锂为主的超大型稀有金属矿床,在其围岩中发育电气石、堇青石化接触变质带,形成的蚀变岩具有Li、Rb、Cs等稀有金属矿化。C... 【研究目的】甲基卡稀有金属矿区是中国规模最大的花岗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床富集区,X03号脉是近年来该矿区发现的以锂为主的超大型稀有金属矿床,在其围岩中发育电气石、堇青石化接触变质带,形成的蚀变岩具有Li、Rb、Cs等稀有金属矿化。Cs是重要的稀有金属元素之一,寻找更多可利用的铯资源成为当务之急。【研究方法】对钻孔岩芯中电气石角岩、堇青石化片岩等接触变质岩样品进行了稀有元素含量分析,并采用LA-ICP-MS对电气石、堇青石、黑云母、白云母等变质矿物进行了单矿物微区分析。【研究结果】接触变质岩中Li、Rb、Cs具有较高的含量,其平均值分别为0.296%、0.067%、0.052%,均达到综合利用的边界品位或最低工业品位,其特征与蚀变岩型铯云母岩矿床极其相似。Cs元素主要以类质同象的形式赋存于黑云母之中,是引起接触变质岩石Cs元素富集的主要原因。【结论】在X03号脉的进一步勘查中,应对接触变质岩石中稀有金属资源,特别是Cs资源进行评价,并对其进行综合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触变质岩 稀有金属矿床 赋存状态 矿产勘查工程 甲基卡 甘孜 四川
下载PDF
川西北高寒牧区鸭茅产草量年际动态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张瑞珍 何光武 +2 位作者 张新跃 刘登锴 马涛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055-1059,共5页
为了探讨鸭茅(Dactylis glomerata L.)在川西北高寒牧区的生产性能和利用年限,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的方法,对宝兴鸭茅、川东鸭茅和特纳诺鸭茅3个鸭茅品种连续7年(2003-2009)进行产草量动态观测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鸭茅在该地区种植,产草量... 为了探讨鸭茅(Dactylis glomerata L.)在川西北高寒牧区的生产性能和利用年限,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的方法,对宝兴鸭茅、川东鸭茅和特纳诺鸭茅3个鸭茅品种连续7年(2003-2009)进行产草量动态观测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鸭茅在该地区种植,产草量成单峰曲线,播种当年草产量较低,次年可形成生产能力,第3,4年草产量达到高峰,之后开始下降,第7年下降至播种后第2年的水平,说明鸭茅在川西北建立人工草地时,播种一次,可连续利用6~7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北 高寒牧区 鸭茅 产草量 年际动态
下载PDF
川西甲基卡地区侏倭组沉积物源分析——来自碎屑锆石U-Pb年龄证据 被引量:6
6
作者 秦宇龙 李名则 +4 位作者 熊昌利 詹涵钰 徐云峰 武文辉 李峥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2400-2409,共10页
松潘-甘孜造山带是青藏高原东北部的重要组成单元,是华北板块、扬子板块和羌塘块体的主要汇聚地区,主要由中生代浅变质沉积地层和一系列岩浆岩组成,记录了印支期以来块体之间的收敛汇聚等构造活动。其中,雅江残余盆地发育一套厚度巨大... 松潘-甘孜造山带是青藏高原东北部的重要组成单元,是华北板块、扬子板块和羌塘块体的主要汇聚地区,主要由中生代浅变质沉积地层和一系列岩浆岩组成,记录了印支期以来块体之间的收敛汇聚等构造活动。其中,雅江残余盆地发育一套厚度巨大的中生代碎屑岩和岩浆岩地层组合,是研究松潘-甘孜造山带地质构造演化的理想地区之一。本文对川西甲基卡地区侏倭组的样品进行了碎屑锆石LA-ICP-MS U-Pb年龄测试,碎屑锆石U-Pb年龄存在四个峰值,分别为231~281Ma、424~502Ma、707~983Ma、1539~1850Ma,表明扬子克拉通西缘及松潘甘孜造山带南部至少经历了四期强烈的构造—岩浆热事件,这四期事件在三叠系沉积地层中有非常清楚的记录。231~281Ma的锆石来自东昆仑,这一年龄段的锆石最可能来自北部晚二叠世松潘洋向北俯冲于华北板块之下所形成的东昆仑岛弧花岗岩。424~502Ma的锆石来自北秦岭,代表了加里东期南秦岭与北秦岭和华北板块的拼合事件。722~983Ma的锆石来自扬子板块,这一年龄段的锆石最可能来自盆地东部新元古界拉伸系上扬子克拉通盆地向北西俯冲于华北板块之下所形成的南秦岭花岗岩,形成于扬子板块晋宁期陆壳增生事件。1539~1850Ma与华北板块基底年龄特征值正相对应,是吕梁期华北克拉通东西两大块体在中部发生碰撞,华北古陆进一步固结、扩大的时间,这其中包含了继承东西块体的太古宙物质和新生的火成岩和沉积岩,在中-晚三叠世,随着秦岭洋的关闭和碰撞造山,将大量碎屑物质经华北板块南缘东西向的疏导体系注入松潘甘孜盆地。说明松潘甘孜三叠纪复理石盆地侏倭组主要接受来自东昆仑、华北板块和秦岭造山带的物质。最年轻碎屑锆石可以限定沉积岩的最大沉积年龄,侏倭组4颗年轻碎屑锆石加权平均计算得出241.8±4.5Ma(n=4),推测侏倭组沉积年龄介于231.6~249.9Ma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碎屑锆石 U-PB年龄 川西甲基卡地区 侏倭组 松潘-甘孜造山带
下载PDF
川西上基拱伟晶岩型铍矿绿柱石矿物化学特征 被引量:7
7
作者 罗丽萍 胡军亮 +1 位作者 谭洪旗 周涛 《矿产综合利用》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13-119,共7页
绿柱石作为铍的矿石原料和祖母绿的来源,有重要的工业价值和欣赏价值,其化学组成可以反映形成的物理化学条件。本文通过对川西九龙上基拱伟晶岩型绿柱石开展LA-ICP-MS原位测试,查明不同矿化类型伟晶岩中绿柱石的元素替代机制,探讨上基... 绿柱石作为铍的矿石原料和祖母绿的来源,有重要的工业价值和欣赏价值,其化学组成可以反映形成的物理化学条件。本文通过对川西九龙上基拱伟晶岩型绿柱石开展LA-ICP-MS原位测试,查明不同矿化类型伟晶岩中绿柱石的元素替代机制,探讨上基拱伟晶岩的稀有金属成矿过程和成矿机制。结果表明,九龙上基拱地区绿柱石的SiO_(2)含量为64.25%~67.19%(平均65.82%),Al_(2)O_(3)含量为16.71%~18.54%(平均17.40%),BeO含量为14.97%~16.46%(平均15.67%),富含Li、S、Zn、Se、Cs等微量元素,与标准绿柱石的化学组成存在差异。绿柱石中Si与Al、Be具有明显的负相关性,与Na、Li、Fe、Mg不具相关性,且Cs-Na/Cs和Cs-Mg/Fe图解显示,具高分异演化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潘-甘孜 川西 绿柱石 伟晶岩 花岗岩
下载PDF
川西米亚罗天然林保护区封山育林效果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陈林武 刘兴良 +1 位作者 牟克华 宿以明 《四川林业科技》 2002年第1期7-14,共8页
封山育林是长江上游天然林保护工程的重要内容。通过对川西米亚罗天然林保护区封山育林调查 ,探讨封山育林措施在天然林保护、森林植被恢复、森林群落稳定与演替、生态效益发挥等方面的作用和效果 ,认为在实施封山育林时既要考虑封山管... 封山育林是长江上游天然林保护工程的重要内容。通过对川西米亚罗天然林保护区封山育林调查 ,探讨封山育林措施在天然林保护、森林植被恢复、森林群落稳定与演替、生态效益发挥等方面的作用和效果 ,认为在实施封山育林时既要考虑封山管护 ,又要注重育林 ,实现封山与育林有机结合 ,才能获得最佳的封山育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封山育林 川西米亚罗天然林保护区 森林植被恢复 森林群落演替
下载PDF
川西米亚罗天然林保护区封山育林类型探讨 被引量:4
9
作者 陈林武 刘兴良 +1 位作者 牟克华 宿以明 《四川林业科技》 2003年第1期1-6,共6页
通过对川西米亚罗天然林区植被分布、群落演替和封山育林情况调查 ,探讨了封山育林类型划分的原则和依据 ,划分了 5个类型组 17个类型 ,阐述了各类型的特征和特点 ,制定了封山育林评价指标。
关键词 特征 特点 川西米亚罗天然林保护区 封山育林 类型
下载PDF
川西亚高山岷江冷杉林小气候特征 被引量:9
10
作者 李德文 高跃 高志勇 《四川林业科技》 2006年第6期30-34,共5页
对川西亚高山岷江冷杉林林内太阳辐射、空气温湿度以及土壤5cm和15cm层温度进行了连续的定位观测。结果表明:1)林外太阳辐射E1总量变化范围为127.0MJ·m^-2·d^-1~216.5MJ·m^-2·d^-1,林内太阳辐射日总量的变化... 对川西亚高山岷江冷杉林林内太阳辐射、空气温湿度以及土壤5cm和15cm层温度进行了连续的定位观测。结果表明:1)林外太阳辐射E1总量变化范围为127.0MJ·m^-2·d^-1~216.5MJ·m^-2·d^-1,林内太阳辐射日总量的变化范围为8·4MJ·m^-2·d^-1~14.2MJ·m^-2·d^-1;2)林外和林内的月平均气温分别为14.2℃和13.412;3)林外和林内的月平均相对湿度分别为82.7%和86.8%;4)林下土壤5cm和15cm层的月平均温度分别为11.812和10.2℃,地表层的温度波动比下层温度的波动大。植被覆盖是造成林外和林内太阳辐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气候特征 岷江冷杉林 川西亚高山
下载PDF
西部山区发展绿色循环农业的探讨——以四川秦巴山区为例 被引量:1
11
作者 梁宏 李永涛 +1 位作者 马丽丽 兰婷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016年第2期50-55,共6页
当前,西部山区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尚待增加,农村教育、卫生、文化体育、人口和计划生育、社会保障等多个方面和领域的发展适应不了经济的发展,农民的生活质量有待提高,发展现代农业遭到各种社会和自然客观条件的限制。基于此,加快现代农... 当前,西部山区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尚待增加,农村教育、卫生、文化体育、人口和计划生育、社会保障等多个方面和领域的发展适应不了经济的发展,农民的生活质量有待提高,发展现代农业遭到各种社会和自然客观条件的限制。基于此,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大力发展绿色循环农业,走特色发展道路,是一条好出路。以四川秦巴山区为例,在分析秦巴山区农业发展面临的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以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为导向,紧扣秦巴山区开发扶贫国家战略机遇,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山区农业发展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部山区 农业 绿色循环 四川秦巴山区
下载PDF
川西德格—巴塘一带的晚三叠世地层
12
作者 李廷栋 郑宁 +3 位作者 丁伟翠 刘勇 郑洪伟 王军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017-1023,共7页
四川西部金沙江畔德格—巴塘一带出露一套低级变质的火山-沉积岩系,含有丰富的双壳类、腕足类、头足类,特别是六射珊瑚等化石。由于构造复杂,过去对这套地层形成时期的构造环境和地层分层曾有不同认识。根据所含古生物化石和同邻区对比... 四川西部金沙江畔德格—巴塘一带出露一套低级变质的火山-沉积岩系,含有丰富的双壳类、腕足类、头足类,特别是六射珊瑚等化石。由于构造复杂,过去对这套地层形成时期的构造环境和地层分层曾有不同认识。根据所含古生物化石和同邻区对比,将这套地层的时代划归晚三叠世,并自老而新划分为3个组:打马洞组、曲嘎寺组与图姆沟组。其中打马洞组为新建立的地层单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 德格-巴塘地区 晚三叠世 六射珊瑚
下载PDF
川西卡拉地区晚古生代硅质岩成因及沉积环境
13
作者 刘大明 姚虹佑 +2 位作者 胡林 余亮 刘仪中 《中国地质调查》 2020年第6期68-78,共11页
为了研究川西卡拉地区晚古生代沉积环境特征,以该地区下石炭统邛依组和上二叠统卡翁沟组中广泛分布的硅质岩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岩石学、地球化学特征等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古生代硅质岩属纯硅质岩范畴,在沉积过程中有持续的陆源物质供... 为了研究川西卡拉地区晚古生代沉积环境特征,以该地区下石炭统邛依组和上二叠统卡翁沟组中广泛分布的硅质岩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岩石学、地球化学特征等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古生代硅质岩属纯硅质岩范畴,在沉积过程中有持续的陆源物质供给;Al/(Al+Fe+Mn)平均值0.62,结合Al-Fe-Mn三角图解,显示它们为生物成因硅质岩;Al2O3/(Al2O3+Fe2O3)、Th/U、Th/Sc、(La/Ce)N、(La/Yb)N等特征比值以及构造环境判别图,反映出硅质岩沉积环境为大陆边缘的浅海-斜坡;Ceanom值为-0.04~0.07,从石炭纪—二叠纪逐渐增大,指示水体为缺氧环境,且还原性逐渐增强。结合区域地质演化,认为甘孜理塘洋在石炭纪时期已经打开,并在二叠纪时期持续扩张,区内沉积盆地的海水逐渐变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卡拉 硅质岩 成因 沉积环境
下载PDF
川西高山松林火烧迹地植被生物量与生产力恢复动态 被引量:10
14
作者 王玉涛 马钦彦 +2 位作者 侯广维 阚振国 陈圆 《林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37-40,共4页
用“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序列”的研究方法对川西高山松林不同年龄火烧迹地的研究结果表明:高山松干生物量占地上部总生物量比例随年龄的增大逐渐增加,到23年生时,干生物量比例已达80%左右;较小的林分密度可以促进高山松的提早结实,... 用“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序列”的研究方法对川西高山松林不同年龄火烧迹地的研究结果表明:高山松干生物量占地上部总生物量比例随年龄的增大逐渐增加,到23年生时,干生物量比例已达80%左右;较小的林分密度可以促进高山松的提早结实,但较大的结实量则导致较小的干生物量比例。灌木层生物量在恢复早期随迹地年龄增大逐渐增高,在火烧后20年时达最高,随着高山松开始形成乔木层,其生物量开始逐渐减小;草本层生物量以1~6年火烧迹地较高,在总体生物量中占有较大比例,但随着灌木和高山松迅速生长,其生物量呈现减少的趋势;在火烧迹地恢复的前27年,高山松的生产力呈现随迹地年龄增大逐渐升高的趋势,且生产力增大的速率也随迹地年龄的增大而迅速提高,而草本层生产力则随迹地年龄的增大而逐渐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山松 川西 生物量 生产力 火烧迹地
下载PDF
川西坳陷东坡地区沙溪庙组断裂对天然气富集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2
15
作者 范赛华 谢辉 +5 位作者 李彬文 刘媛 李卫平 许维娜 赵虎 牟蕾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275-1284,共10页
【研究目的】川西坳陷东坡侏罗系沙溪庙组气藏常规构造优势区挖掘潜力已不大、对于勘探程度较低的复杂断裂夹持区的气藏地质认识明显滞后。【研究方法】基于近年来的勘探开发资料和数据,运用构造控藏理论,本文研究了断裂断面形态类型和... 【研究目的】川西坳陷东坡侏罗系沙溪庙组气藏常规构造优势区挖掘潜力已不大、对于勘探程度较低的复杂断裂夹持区的气藏地质认识明显滞后。【研究方法】基于近年来的勘探开发资料和数据,运用构造控藏理论,本文研究了断裂断面形态类型和流体势差对油气成藏的控制,探讨了断裂夹持区内的油气分布规律,总结了南北断裂系统油气富集的差异性。【研究结果】断裂断面形态中以坡坪式断裂所控制的河道油气充注程度高、有利于高效成藏,低角度铲式断裂次之,高角度平直-铲式断裂成藏性最差;流体势差使得烃源岩天然气途径高势区向远距离砂体充注困难;断裂夹持区虽然在较窄的两端裂缝网络发育导致油气逸散很难成藏,但较宽的中部若由坡坪式断裂和低角度铲状断裂夹持输导则可形成相对较好的油气富集带。【结论】综合认为南部构造总体上优于北部、中部夹持区具有一定潜力,成藏的关键因素仍然受断裂形态特征和输导能力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坳陷东坡 沙溪庙组 断面形态 天然气富集 断裂夹持区 油气资源勘查工程 四川省
下载PDF
四川藏区物流经济对城镇化的影响机制分析——以甘孜州18县(市)为例 被引量:2
16
作者 王喆 罗晓艳 《物流工程与管理》 2020年第7期48-50,共3页
从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经济城镇化和社会城镇化四个方面表征区域城镇化水平,从物流供给、需求两个面向表征物流经济发展水平,采用熵权法对甘孜州18个县(市)的城镇化水平以及物流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评估,建立城镇化与物流经济的多元... 从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经济城镇化和社会城镇化四个方面表征区域城镇化水平,从物流供给、需求两个面向表征物流经济发展水平,采用熵权法对甘孜州18个县(市)的城镇化水平以及物流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评估,建立城镇化与物流经济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一步分析物流经济与城镇化的空间耦合关系,探索以甘孜州18个县(市)为代表的四川藏区和贫困区域物流经济对城镇化的影响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藏区 甘孜州 城镇化与物流经济 多重线性回归 空间耦合
下载PDF
四川锦屏山地区地质构造演化与成矿探究
17
作者 程建康 《世界有色金属》 2020年第24期99-100,共2页
以板块理论为指导,在前人三级大地构造单元划分的基础上,对锦屏山地区构造单元进行四级构造单元的划分;结合扬子西缘的地质构造演化过程,分析不同时期构造构作用与区内成矿的关系,从成矿物质来源、成矿作用、控矿作用和成矿的时空分布... 以板块理论为指导,在前人三级大地构造单元划分的基础上,对锦屏山地区构造单元进行四级构造单元的划分;结合扬子西缘的地质构造演化过程,分析不同时期构造构作用与区内成矿的关系,从成矿物质来源、成矿作用、控矿作用和成矿的时空分布等方面总结锦屏山地区的区域成矿规律,提出区内重要矿产的找矿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构造演化 成矿规律 找矿方向 扬子西缘 锦屏山地区 四川
下载PDF
藏区差异性城镇化动力机制及其二元结构特征——以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甘孜县为例 被引量:4
18
作者 李雪萍 丁波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60-65,共6页
城镇化动力机制是城镇化的核心内容,藏区城镇化动力机制与中东部地区差异性较大,主要是藏区产业结构以农牧业为主,缺乏大城市的带动作用,城乡间推拉力不强以及农村内生发展有限。藏区城镇化动力结构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动力结合,自... 城镇化动力机制是城镇化的核心内容,藏区城镇化动力机制与中东部地区差异性较大,主要是藏区产业结构以农牧业为主,缺乏大城市的带动作用,城乡间推拉力不强以及农村内生发展有限。藏区城镇化动力结构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动力结合,自上而下的动力包括政策推力和援助拉力,自下而上动力包括特色产业推动、公共服务拉动和中心城镇发展吸引。藏区新型城镇化应走具有高原特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其路径应以旅游业为先导,重点发展高原特色产业,科学规划小城镇建设,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区 城镇化 四川甘孜州 城镇化动力结构 公共服务均等化
原文传递
川西藏区人口流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积极意义
19
作者 陈东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93-99,共7页
多数研究者认为,人口流动给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带来了不利影响。以人口流动对巴塘弦子、红原马术文化等非遗保护与传承影响的调查与研究为个案,并结合川西藏区其他人口流动促进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案例,可实证分析人口... 多数研究者认为,人口流动给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带来了不利影响。以人口流动对巴塘弦子、红原马术文化等非遗保护与传承影响的调查与研究为个案,并结合川西藏区其他人口流动促进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案例,可实证分析人口流动对民族地区非遗保护与传承产生的积极意义。研究者应客观认识人口流动对非遗保护的影响与作用。激发非遗传承实践主体形成文化自觉意识,是做好人口流动背景下民族地区非遗保护与发展的关键。对于最具流动性的青年群体,可将其培养成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中的"生力军"。积极运用政策杠杆、旅游开发并结合现代科技,是新时代背景下推动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的有力举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流动 非物质文化遗产 川西藏区 巴塘弦子 红原马术文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