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读音“告”的两个本字谈 被引量:2
1
作者 王兴才 王宗兴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15年第1期102-106,共5页
重庆话常用"告"来表"尝试"意义,也通常把"伤口癒合"叫做"告口"。经过考察发现,表"尝试"义的本字应当是"较",而并非人们所写字形"告";表"伤口癒合"意... 重庆话常用"告"来表"尝试"意义,也通常把"伤口癒合"叫做"告口"。经过考察发现,表"尝试"义的本字应当是"较",而并非人们所写字形"告";表"伤口癒合"意义的方言词,不应写成"告口"而该写作"交口"。口语中表"尝试"义和"伤口癒合"义的"gào",当与"告"这个字形无任何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尝试” 口” “伤口癒合” 本字
下载PDF
从“告车瓶子”论及《太平圣惠方》的音借字
2
作者 赵怀舟 袁开惠 《中医药文化》 2019年第6期91-99,共9页
"告车瓶子"一语在《太平圣惠方》中不仅一见,今人较难理解,前人又未给出相关训释。参阅相关文献,"告"通"膏","告车"即"膏车"。并从此例词语用字出发,对《太平圣惠方》中的音借字现... "告车瓶子"一语在《太平圣惠方》中不仅一见,今人较难理解,前人又未给出相关训释。参阅相关文献,"告"通"膏","告车"即"膏车"。并从此例词语用字出发,对《太平圣惠方》中的音借字现象略作提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瓶子 膏车 《太平圣惠方》 音借字
下载PDF
“命”与“语”:上博简《吴命》补释——兼论“命”的文体问题 被引量:3
3
作者 王青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7-55,共9页
上博简《吴命》篇是研究春秋末年吴楚争雄的重要资料。是篇并非外交辞令的汇抄,也不是战斗檄文,而是一篇有残缺的告劳之辞。其中有关州来之争、吴救陈的记载是《国语·吴语》所没有的内容。春秋时期,"命"作为一种文体,所... 上博简《吴命》篇是研究春秋末年吴楚争雄的重要资料。是篇并非外交辞令的汇抄,也不是战斗檄文,而是一篇有残缺的告劳之辞。其中有关州来之争、吴救陈的记载是《国语·吴语》所没有的内容。春秋时期,"命"作为一种文体,所载的内容为诸侯国君的辞语。使臣多以衔君命自重,故而外交辞令称为"命"。"命"应该从属于"列国之语"。"吴命"应该属于原始的"吴语",是《国语·吴语》的史料来源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命》 “命” “语”
下载PDF
“■”字形体结构的意蕴及其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赵平安 《汉字汉语研究》 2021年第2期6-10,124,共6页
清华简《四告》第二篇中的■字,应分析为从古文邦(从丰从田)、从甸,是甸的增累字。它是汉字发展到较高阶段的珍品,反映了周代的畿服制度。《尚书·武成》中的"邦甸",是误解之类写法的产物。"邦甸、侯、卫,骏奔走,执... 清华简《四告》第二篇中的■字,应分析为从古文邦(从丰从田)、从甸,是甸的增累字。它是汉字发展到较高阶段的珍品,反映了周代的畿服制度。《尚书·武成》中的"邦甸",是误解之类写法的产物。"邦甸、侯、卫,骏奔走,执豆笾"是伪古文《尚书》真伪掺杂的典型实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华简 邦甸 尚书
下载PDF
甲骨文“誥”字釋説 被引量:1
5
作者 蔣玉斌 《出土文献综合研究集刊》 2020年第1期70-76,共7页
古文字中有些表示人之器官行爲或特徵的字,常常簡化爲不寫出人形而直接表現器官行爲或特徵的形體。甲骨文■字表示一人正坐出言、另人竦舉雙手就言之形,很有可能就是兩周文字“■(誥)”的前身,也可以考慮釋爲“誥”字。本則札記繫聯有... 古文字中有些表示人之器官行爲或特徵的字,常常簡化爲不寫出人形而直接表現器官行爲或特徵的形體。甲骨文■字表示一人正坐出言、另人竦舉雙手就言之形,很有可能就是兩周文字“■(誥)”的前身,也可以考慮釋爲“誥”字。本則札記繫聯有關形體,可爲文字源流研究參考,亦爲詞彙研究提供一些佐證。結合古文字字形來看,“誥”本來側重的是以言論告人(主要是上對下的訓教告誡),在認識到“誥”“告”具有共通性的同時,也要尤其注意“誥”的特定含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骨文 考釋 詞義
下载PDF
谢家桥一号汉墓告地策补释 被引量:1
6
作者 张文瀚 《中原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6-69,共4页
谢家桥一号汉墓告地策中的"郎中",不是指主持墓主葬仪职务之人,而可能是指墓主"恚"的儿子"昌"的官职或籍贯。其中的"虒",应当是江陵县丞的名字。
关键词 地策 郎中
原文传递
也谈“告”字形义
7
作者 黄劲伟 樊森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 2013年第1期78-82,92,共6页
本文首先讨论"告"字的形体部件,认为"告"字从牛从凵。其次,认为"告"字最初为一种以凵(坎阱)为机关陷牛捕猎的方法(田猎之法);久之,以凵为牢圈豢养所获之物的处所(畜养之所);继而,以所养的牲畜为祭牲来进... 本文首先讨论"告"字的形体部件,认为"告"字从牛从凵。其次,认为"告"字最初为一种以凵(坎阱)为机关陷牛捕猎的方法(田猎之法);久之,以凵为牢圈豢养所获之物的处所(畜养之所);继而,以所养的牲畜为祭牲来进行祭祀(告祭之本)。最后,在此基础上阐释"告"与"牢"的历时联系并系联"告"相关的词义系统及其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词义演变
原文传递
上古汉语"告"的音义、句法及其演变
8
作者 雷瑭洵 《语言学论丛》 2020年第1期171-198,共28页
"告"属于言告类双及物动词,主要有去声(长入)、入声(短入)两读,既往的研究多认为读音差别是上下等级性的反映.本文认为,去声读法表示"训告、告诫"之义,入声读法表示"言告、礼告"之义.在《左传》时期,入... "告"属于言告类双及物动词,主要有去声(长入)、入声(短入)两读,既往的研究多认为读音差别是上下等级性的反映.本文认为,去声读法表示"训告、告诫"之义,入声读法表示"言告、礼告"之义.在《左传》时期,入声读法的"言告"和"礼告"义的句法表现有别:前者的间接宾语(IO,言说对象)不需用"于/於"引出,进入"告+IO+DO"(双宾式);后者的间接宾语IO需要用"于"引出,进入"告+DO+于/於IO"("于/於"字式)."礼告"义与甲骨文中祭祀动词"告"的用法一脉相承,在战国时期随着社会变化逐渐消失,与"言告"义合流.去声读法的"训告,告诫"义,其间接宾语IO不需用"于/於"引出,但在早期文献中,直接宾语(DO,言说内容)可以用"于"引出."告"的去入两读的音义对立在唐代口语中可能已经变得模糊,合并读为去声."告"的去入两读之别不是上下方向的改变,因此也不可能是由表使动的-s尾引起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 双及物结构 音义关系 祭祀动词
原文传递
甲骨文中两组义近祭名辨析 被引量:3
9
作者 李发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06-116,128,共12页
论文就甲骨文“祭”与“祀”、“告”与“[册口]”两组义近祭名进行辨析。研究发现,“祭”主要用作祭名,为某种祭祀方式的专称;“祀”超过一半的用例为纪年词,近于一半的用例是祭名,为祭祀方式的通称。从分别由二者构成的先秦复音词语来... 论文就甲骨文“祭”与“祀”、“告”与“[册口]”两组义近祭名进行辨析。研究发现,“祭”主要用作祭名,为某种祭祀方式的专称;“祀”超过一半的用例为纪年词,近于一半的用例是祭名,为祭祀方式的通称。从分别由二者构成的先秦复音词语来看;含“祭”的词语较含“祀”的多,但随着词义的演变,偏正式合成词“祭祀”的使用逐渐盛行,“祭”的专名性得以泛化,变成了与“祀”一样的通称,“祭祀”最终成为并列式合成词。“告”“[册口]”为近义词,统言之无别,均为告祭;析言之则“告”指报告、禀告,重在口头,“[册口]”则指称册以告,重在书面。二者带祭祀对象时,语法形式也有差异,“[册口]”后一般直接加神祇;但是“告”往往作“告于某神祖”,不加介词“于”是少数。就其宾语来看,“[册口]”多是册告用牲情况,而“告”多是告祭事由。此外,“告”祭中所用祭牲包含牛、羊、豭、豰牲,以牛为主要祭牲,且以一头牛为常,见到最多的告祭用牛九头;“[册口]”祭中所用祭牲数量大、规格高,既有物牲,又有人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骨文 祭与祀 与[册口]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