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适、李白、杜甫、李邕“济南之会”考辨 被引量:1
1
作者 刘明川 董灏 《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71-76,共6页
在高适、李白、杜甫三人的相关年谱中,诸家一般认为有“济南之会”,但对聚会时间、相关诗作、前后行踪等方面存在分歧,对于高适和李白是否参加“济南之会”存在不同看法。通过研究高适、李白、杜甫、李邕等四人在“济南之会”的前后行踪... 在高适、李白、杜甫三人的相关年谱中,诸家一般认为有“济南之会”,但对聚会时间、相关诗作、前后行踪等方面存在分歧,对于高适和李白是否参加“济南之会”存在不同看法。通过研究高适、李白、杜甫、李邕等四人在“济南之会”的前后行踪,分析相关作品,可以发现:李邕是在天宝四载夏由汲郡转任北海途中路过济南,高适和杜甫参加此次聚会,三人各有诗作留下,而李白没有参加“济南之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济南之会 高适 李白 杜甫 李邕
下载PDF
李勣事迹辨 被引量:1
2
作者 石冬梅 《殷都学刊》 2008年第3期46-49,共4页
李勣归唐时的统治区只有黎阳一带,不像两《唐书》说的那样广大。李勣与唐太宗的关系总起来看比较亲近,《通鉴》记载的太宗临终前嘱咐太子"(李勣)若徘徊顾望,当杀之"的材料不可信。李勣前去平定高丽时的官职是辽东道行军大总管... 李勣归唐时的统治区只有黎阳一带,不像两《唐书》说的那样广大。李勣与唐太宗的关系总起来看比较亲近,《通鉴》记载的太宗临终前嘱咐太子"(李勣)若徘徊顾望,当杀之"的材料不可信。李勣前去平定高丽时的官职是辽东道行军大总管,不是■江道大总管;时间是乾封元年十二月己酉,不是总章元年,两《唐书》中所记有舛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勣 唐太宗 黎阳 高丽
下载PDF
《礼部志稿》的作者、成书与版本考述 被引量:2
3
作者 吴恩荣 程炽玲 《肇庆学院学报》 2017年第1期52-56,共5页
《礼部志稿》是明末官修礼部志书未成之稿,是关于明代礼部职掌与官方礼制的集大成之作,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该书曾长时间流传稀少,作者又声名不著,故知名度与影响皆不大。文章首次考证了《礼部志稿》的作者、成书过程、书名、成书时间... 《礼部志稿》是明末官修礼部志书未成之稿,是关于明代礼部职掌与官方礼制的集大成之作,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该书曾长时间流传稀少,作者又声名不著,故知名度与影响皆不大。文章首次考证了《礼部志稿》的作者、成书过程、书名、成书时间、卷数、版本流传等基本情况,以便于学界更好利用此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礼部志稿 俞汝楫 俞廷教 四库全书 文献学
下载PDF
文化边缘中的高深造诣:清初少数民族学者高奣映的儒学创获 被引量:1
4
作者 杨翰卿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30-35,共6页
清初云南的少数民族学者高奣映(白族或彝族),对于儒学倾心甚多、成就显著,并且个性特征十分鲜明。他在《太极明辨》中确立了以"太极"(或"理")为本体的哲学思想观念,其对于宋儒周敦颐、朱熹"无极而太极"... 清初云南的少数民族学者高奣映(白族或彝族),对于儒学倾心甚多、成就显著,并且个性特征十分鲜明。他在《太极明辨》中确立了以"太极"(或"理")为本体的哲学思想观念,其对于宋儒周敦颐、朱熹"无极而太极"理论命题的"明辨",显示出一种"原儒"的理论立场。高奣映的儒学成就在我国少数民族哲学中独树一帜,拓展了传统儒学在少数民族哲学思想文化中的融汇创新,深化了宋明理学固有的理论主题和哲学论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奣映 儒学 少数民族哲学 太极 理气 动静 闲邪存诚
下载PDF
苗青主任汇通古今学术思想总结
5
作者 刘秀健 《中医临床研究》 2021年第23期38-40,共3页
介绍苗青主任医师的学术思想,苗师治学严谨,博览群书,学习历代临床大家著作,使医术和学术相得益彰,崇尚仲景,重视李杲学说,推崇叶氏理论,衷中参西。处方灵活,伤寒金匮合方,以应内外相引之病;伤寒温病合方,以解感寒生温之病;经方时方合用... 介绍苗青主任医师的学术思想,苗师治学严谨,博览群书,学习历代临床大家著作,使医术和学术相得益彰,崇尚仲景,重视李杲学说,推崇叶氏理论,衷中参西。处方灵活,伤寒金匮合方,以应内外相引之病;伤寒温病合方,以解感寒生温之病;经方时方合用,以应病位交错之病。苗师善于总结和创新,他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值得学习、继承和发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特点 张机 李杲学说 叶氏理论 张锡纯
下载PDF
高句丽“鄣曰”新考
6
作者 郑春颖 盛宇平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05-115,215,共12页
国内外学界关于《翰苑》注引《高丽记》最后一条史料的句读与释义存在分歧,有“鄣”“鄣曰”“鄣日”三说。与其相似的“接籬”形制也有“帽”“巾”“衫”三解。“鄣曰”应是正解,它不是汉语词汇,而是高句丽语的记音;从魏晋至唐宋文化... 国内外学界关于《翰苑》注引《高丽记》最后一条史料的句读与释义存在分歧,有“鄣”“鄣曰”“鄣日”三说。与其相似的“接籬”形制也有“帽”“巾”“衫”三解。“鄣曰”应是正解,它不是汉语词汇,而是高句丽语的记音;从魏晋至唐宋文化氛围和社会风尚来看,“接籬”称“巾”比“帽”更适合,“鄣曰”亦随之归于“巾”类;“鄣曰”以猪毛制成,低于权贵所戴“罗冠”,高于“皮冠”“弁”,处在高句丽服饰等级的中层或中下层;职方郎中陈大德的职业操守是“鄣曰”得以仅见《高丽记》载录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鄣曰 接籬 《翰苑》 《高丽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