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干旱胁迫对栀子花叶性状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1
作者 陈清海 《亚热带植物科学》 CAS 2024年第2期120-127,共8页
为探究干旱胁迫对栀子Gardenia jasminoides植株生长、花叶性状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采用‘灵地珍栀’扦插苗为试材,测定不同干旱胁迫程度下其株高增长量、地径增长量、相对叶绿素含量、花与叶性状的变化。结果表明,干旱胁迫显著降低... 为探究干旱胁迫对栀子Gardenia jasminoides植株生长、花叶性状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采用‘灵地珍栀’扦插苗为试材,测定不同干旱胁迫程度下其株高增长量、地径增长量、相对叶绿素含量、花与叶性状的变化。结果表明,干旱胁迫显著降低栀子株高和地径增长量,降低花直径、新增叶数、叶长、叶宽等指标,且随着干旱程度的加深,抑制效果愈加明显,但SPAD总体呈上升趋势,且随着干旱胁迫时间延长,栀子SOD活性总体上升,POD、CAT活性总体下降。干旱胁迫缩短了栀子单叶的生长周期,加速叶片成熟,抑制新叶的形成和生殖生长,打破了栀子叶片原有抗氧化酶之间的协同作用,以此降低能量和水分消耗,导致抗氧化还原失衡,自由基积累,膜脂过氧化加剧,栀子花、叶片变小变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栀子 干旱胁迫 生长 花叶性状
下载PDF
栀子叶斑病及其病原的鉴定 被引量:16
2
作者 黄学顺 付艳平 +4 位作者 秦乐业 李勋远 向青锋 曾国柱 姜道宏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21-25,共5页
首次报道在栀子(Gardenia jasminoides)上存在由拟盘多毛孢属真菌引致的叶斑病。从湖北省长阳县采集到栀子叶斑病病害标本,并利用柯赫氏法则证实该病由真菌GJ-1菌株所引致;根据GJ-1菌株的形态学特征和ITS序列的分析、比较,证实GJ-1菌株... 首次报道在栀子(Gardenia jasminoides)上存在由拟盘多毛孢属真菌引致的叶斑病。从湖北省长阳县采集到栀子叶斑病病害标本,并利用柯赫氏法则证实该病由真菌GJ-1菌株所引致;根据GJ-1菌株的形态学特征和ITS序列的分析、比较,证实GJ-1菌株属于拟盘多毛孢属(PestalotiopsisSteyaert)真菌;GJ-1菌株的ITS序列与P.gracilis的ITS同源性达100%,因此推定它属于P.gracil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栀子 叶斑病 拟盘多毛孢属 核糖体DNA-ITS
下载PDF
栀子叶斑病病原的分离鉴定及其防治 被引量:4
3
作者 秦恩华 刘永清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7年第3期353-356,共4页
栀子叶斑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其病原分离物经形态观测及利用柯赫氏法则证实为半知菌亚门腔孢纲球壳孢科分属叶点霉属栀子生叶点霉属(Phyllosticta gardeniicola).通过7种不同农药的筛选试验,结果表明1∶1200的70%甲基托布津,1∶600的50... 栀子叶斑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其病原分离物经形态观测及利用柯赫氏法则证实为半知菌亚门腔孢纲球壳孢科分属叶点霉属栀子生叶点霉属(Phyllosticta gardeniicola).通过7种不同农药的筛选试验,结果表明1∶1200的70%甲基托布津,1∶600的50%代森锰锌等5种农药对病原孢子的萌发和菌丝生长都具有显著的抑制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栀子叶斑病 病原鉴定 药剂筛选
下载PDF
栀子褐斑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罗光明 董艳凯 +3 位作者 朱玉野 胡燕珍 龚雨虹 王晓云 《中国现代中药》 CAS 2016年第10期1312-1316,1334,共6页
从栀子植株褐斑病叶片病变部位分离到的病原菌。经致病性测定确定该病原菌为葡萄座腔菌属Botryosphaeria的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本试验研究了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包括不同温度、光照时间、pH值、碳氮源营养对菌丝生长... 从栀子植株褐斑病叶片病变部位分离到的病原菌。经致病性测定确定该病原菌为葡萄座腔菌属Botryosphaeria的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本试验研究了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包括不同温度、光照时间、pH值、碳氮源营养对菌丝生长和子实体萌发的影响,并确定了菌丝和子实体的致死温度。结果表明,菌丝生长的温度范围为10~35℃,最佳生长温度为30℃,菌丝在pH4~10范围内均能生长,最适pH为5。适宜菌丝生长的碳、氮源分别为可溶性淀粉和酵母膏。光暗交替条件下更适合菌丝生长。子实体在15—40℃范围内均可萌发,最佳温度为25℃。在pH3—11范围内子实体均能萌发,最佳pH为9。子实体萌发的最佳碳、氮源分别为可溶性淀粉和硝酸钙。黑暗条件下适宜菌核萌发。子实体和菌丝的致死温度均为6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栀子 褐斑病 生物学特性
下载PDF
栀子叶、茎挥发油成分及其抑制豆腐致腐细菌作用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卫强 徐飞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23-130,共8页
研究了栀子叶、茎中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及其对豆腐的抑菌作用。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和环己烷、乙醚分别萃取挥发油,以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法鉴定其化学成分,共鉴定153个化合物,栀子叶中挥发油中主要有1,2,3,4,5,6,7,8α-八氢化-1,4-... 研究了栀子叶、茎中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及其对豆腐的抑菌作用。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和环己烷、乙醚分别萃取挥发油,以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法鉴定其化学成分,共鉴定153个化合物,栀子叶中挥发油中主要有1,2,3,4,5,6,7,8α-八氢化-1,4-二甲基-7-(1-甲基乙烯基)薁、甲苯、[1S-(1α,4α,7α)]-1,2,3,4,5,6,7,8-八氢化-1,4-二甲基-7-(1-甲基乙烯基)薁、4,8,12,15,15-五甲基双环[9.3.1]十五烷-3,7-二烯-12-醇、1,1-二乙氧基乙烷、2-乙基-1,3-二氧戊烷;栀子茎中挥发油主要有4,8,12,15,15-五甲基双环[9.3.1]十五烷-3,7-二烯-12-醇、1,2,3,4,5,6,7,8α-八氢化-1,4-二甲基-7-(1-甲基乙烯基)薁、龙脑、1,1-二乙氧基乙烷。栀子叶(乙醚)挥发油对豆腐中菌群有较强抑制力,可使豆腐保鲜期延长6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栀子叶、茎 挥发油 化学成分 豆腐 抑菌活性
下载PDF
栀子花叶斑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6
作者 秦恩华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3602-3604,共3页
栀子花叶斑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4.8℃,pH值为7.0,碳源为葡萄糖,湿度为75%。孢子产生时对营养条件要求不高,特别是不需要丰富的碳源,用紫外线照射菌丝5 min左右有利于产生孢子。孢子萌发对营养条件的要求也不高,葡... 栀子花叶斑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4.8℃,pH值为7.0,碳源为葡萄糖,湿度为75%。孢子产生时对营养条件要求不高,特别是不需要丰富的碳源,用紫外线照射菌丝5 min左右有利于产生孢子。孢子萌发对营养条件的要求也不高,葡萄糖最适宜孢子的萌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栀子花 叶斑病病原菌 生物学特性
下载PDF
红栀子褐斑病的发生与防治 被引量:5
7
作者 李国元 邓青云 《中国森林病虫》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23-24,共2页
红栀子褐斑病Phyllostictaspp 主要危害植株的中、下部叶片形成褐斑 ,严重时叶片枯萎脱落。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器在病落叶或病叶上越冬 ,每年 3— 11月病害都可发生。气温在 2 5℃以上 ,病害发生严重。 5 0 %多菌灵WP 10 0 0倍 ,30 ... 红栀子褐斑病Phyllostictaspp 主要危害植株的中、下部叶片形成褐斑 ,严重时叶片枯萎脱落。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器在病落叶或病叶上越冬 ,每年 3— 11月病害都可发生。气温在 2 5℃以上 ,病害发生严重。 5 0 %多菌灵WP 10 0 0倍 ,30 %利德隆悬浮剂 2 5 0 0倍对红栀子褐斑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连续施药 3次后防治效果 9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栀子 褐斑病 发生 防治
下载PDF
栀子花叶对水体中刚果红染料的吸附及其动力学研究
8
作者 程艳燕 李辉容 《生物化工》 2020年第3期62-65,共4页
以栀子花叶为原料,经甲醛处理后,用于水体中刚果红染料的吸附。结果表明:处理初始浓度为50 mg/L的刚果红染料溶液时,栀子花叶投加量为3.2 g/L,吸附时间为80 min,pH为7~9是最佳吸附条件,最大吸附率为85.93%;栀子花叶对刚果红染料的吸附... 以栀子花叶为原料,经甲醛处理后,用于水体中刚果红染料的吸附。结果表明:处理初始浓度为50 mg/L的刚果红染料溶液时,栀子花叶投加量为3.2 g/L,吸附时间为80 min,pH为7~9是最佳吸附条件,最大吸附率为85.93%;栀子花叶对刚果红染料的吸附过程符合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和准二级动力学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栀子花叶 吸附 刚果红
下载PDF
Effect of Hoechunyangkyeok-San Extract on Melanogenesis
9
作者 Mi Jin Kim Taek Kyu Jung +1 位作者 Hyun-Chul Park Kyung-Sup Yoon 《Journal of Cosmetics, Dermatological Sciences and Applications》 2016年第3期85-95,共11页
Forsythia fructus has been shown to have antioxidative, anti-inflammatory, antibacterial, anti-aging and whitening effects. Hoechunyangkyeok-san (Forsythia viridissima-prescription) is a traditional herbal medicine, w... Forsythia fructus has been shown to have antioxidative, anti-inflammatory, antibacterial, anti-aging and whitening effects. Hoechunyangkyeok-san (Forsythia viridissima-prescription) is a traditional herbal medicine, which has been clinically used for treating febrile and inflammatory disorders. This work was carried out to investigate the skin whitening effects of Forsythia viridissima-prescription extract (a hydrolyzed extract of Hoechunyangkyeok-san: SID White HYC) on skin. The effects of SID White HYC were assessed the melanin contents in B161 melanoma cells and the pigmented equivalent with HMB45 and Fontana Masson staining in 3D skin model. Then, we examined the expression of major pigment enzymes regulating melanin synthesis and melanosome transport related proteins in B16F1 cells. SID White HYC significantly inhibited the melanin synthesis (56.7% and 30.6% inhibition at 100 μg/mL, intracellular and secreted, respectively) in B16F1 cells and 3D skin model. In addition, western blotting analysis showed that SID White HYC reduced the expression of melanin synthesis and melanosome transport related proteins in B16F1 cells. In clinical trials, the cream containing 0.05% SID White HYC showed skin depigmentation effect without any irritation.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SID White HYC may be useful inhibition of melanogenesis and melanosome transport. Therefore, SID White HYC may have potential as a skin-whitening ingredient in cosmeti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oechunyangkyeok-San (Formula Extract Containing Forsythia viridissima Fruit Platycodon grandiflorum Root Glycyrrhiza glabra Root Paeonia japonica Root Angelica gigas Root Scutellaria baicalensis Root gardenia jasminoides Fruit Coptis chinensis Root Mentha arvensis leaf Rehmannia glutinosa Root Poncirus trifoliate Fruit) MELANOGENESIS Melanosome Transport MELANIN Whitening
下载PDF
栀子叶化学成分 被引量:5
10
作者 李运 王晓丽 +1 位作者 宋家玲 戚欢阳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3期68-70,共3页
目的:研究栀子叶的化学成分,为该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利用提供初步的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大孔吸附树脂及ODS柱色谱等分离手段,对采自南京溧水县的栀子叶95%乙醇提取物乙酸乙酯部位及水相浸膏进行分离纯化,利用1H... 目的:研究栀子叶的化学成分,为该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利用提供初步的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大孔吸附树脂及ODS柱色谱等分离手段,对采自南京溧水县的栀子叶95%乙醇提取物乙酸乙酯部位及水相浸膏进行分离纯化,利用1H-NMR,13C-NMR等多种波谱学数据及理化性质确定其化学结构。结果:从栀子叶中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经结构鉴定为β-gardiol(1),α-gardiol(2),β-谷甾醇(3),山柰酚(4),槲皮素(5),京尼平苷(6),栀子苷(7),β-胡萝卜苷(8)。结论:化合物1,2,4-7为首次从栀子叶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栀子 化学成分 β-gardiol α-gardiol 槲皮素 京尼平苷 栀子苷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