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松潘—甘孜造山带南缘二叠系变质玄武岩的成因与构造意义 被引量:3
1
作者 朱玉娣 代堰锫 +4 位作者 王丽丽 张惠华 李同柱 沈战武 修迪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98-109,共12页
松潘—甘孜造山带南缘的二叠系之中发育一套顺层产出的变玄武岩,岩石具有明显的变余枕状构造及气孔构造。本文对其进行了主微量元素分析,并探讨其岩石成因与成岩构造背景。变玄武岩具有低的SiO_2质量分数(47.56%~37.98%)与Nb/Zr值,其MgO... 松潘—甘孜造山带南缘的二叠系之中发育一套顺层产出的变玄武岩,岩石具有明显的变余枕状构造及气孔构造。本文对其进行了主微量元素分析,并探讨其岩石成因与成岩构造背景。变玄武岩具有低的SiO_2质量分数(47.56%~37.98%)与Nb/Zr值,其MgO(平均为18.95%)、Mg#值(平均为74.1)和Cr(平均为1 712×10^(-6))含量较高,表明原岩岩浆很可能起源于亏损地幔,主要由石榴石橄榄岩发生20%~25%的部分熔融形成。岩石MgO与Cr含量呈现良好的正相关,具有极低的La/Sm(2.86~1.02)、(Th/Yb)PM(2.42~0.56)、(Th/Ta)PM(1.21~0.43)和(La/Nb)PM(1.55~0.27)比值,说明岩浆演化过程中发生了含铬矿物的分离结晶,且没有遭受地壳物质的混染。变玄武岩稀土、微量配分型式及构造背景判别显示,岩石的化学成分与E-MORB及N-MORB相当。野外考察显示,与变玄武岩共生的岩石主要为二叠系大理岩,暗示变玄武岩原岩很可能形成于成熟的弧后盆地环境。结合二叠系还发育超基性岩的事实,本文认为该套变玄武岩可能是古特提斯洋的洋壳残余。另外成分对比显示,松潘—甘孜造山带南缘的二叠系变玄武岩并非峨眉山玄武岩浆活动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岩石成因 变玄武岩 二叠系 松潘—甘孜造山带 古特提斯洋
下载PDF
川西甘孜-理塘结合带洋岛型玄武岩地球化学、年代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
2
作者 罗绍强 唐华 +2 位作者 肖进 刘大明 代伦 《地质与资源》 CAS 2021年第6期656-665,共10页
甘孜-理塘结合带作为三江特提斯造山带与松潘-甘孜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发育大量的洋岛-海山岩石组合,洋岛玄武岩的存在标志着洋盆已发育成熟的洋壳.木里地区的洋岛-海山岩石组合由“基性火山岩+碳酸盐岩”构成,对基性火山岩的地球化... 甘孜-理塘结合带作为三江特提斯造山带与松潘-甘孜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发育大量的洋岛-海山岩石组合,洋岛玄武岩的存在标志着洋盆已发育成熟的洋壳.木里地区的洋岛-海山岩石组合由“基性火山岩+碳酸盐岩”构成,对基性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分析表明:基性火山岩SiO_(2)含量为40.17%~49.19%,TiO2含量1.77%~4.86%,Al_(2)O_(3)含量9.67%~15.39%,MgO含量3.85%~17.75%,全碱含量(K_(2)O+Na_(2)O)0.87%~6.33%,属碱性玄武岩系列.稀土总量∑REE值较高,为106.21×10^(-6)~378.83×10^(-6),(La/Yb)N比值为9.23~39.41,为轻稀土富集型,Eu、Ce无异常,配分模式为右倾型.微量元素表现出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Th、K富集,而亏损高场强元素Nb、Zr.稀土元素及微量元素特征与标准洋岛型玄武岩相近,源区为软流圈地幔石榴石橄榄岩,且部分经历了岩浆结晶分异,形成于洋岛台地环境.玄武岩的锆石U-Pb定年结果为218.96~221.71 Ma,表明洋岛型玄武岩形成于晚三叠世中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地质年代学 洋岛型玄武岩 甘孜-理塘结合带 晚三叠世 四川省
下载PDF
甘孜—理塘蛇绿混杂岩带中三叠世洋岛型岩石组合的识别及其构造意义——来自岩石学、地球化学和年代学证据 被引量:7
3
作者 严松涛 段阳海 +1 位作者 谭昌海 文浪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816-826,共11页
甘孜—理塘蛇绿混杂岩带为西南“三江”多岛弧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区域上义敦岛弧带与扬子板块间的重要界线。研究区洋岛型岩石组合主要为晶屑熔结凝灰岩、泥晶灰岩,局部夹少量的硅质岩、玄武岩,各端元之间均呈整合接触。对基性火山岩... 甘孜—理塘蛇绿混杂岩带为西南“三江”多岛弧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区域上义敦岛弧带与扬子板块间的重要界线。研究区洋岛型岩石组合主要为晶屑熔结凝灰岩、泥晶灰岩,局部夹少量的硅质岩、玄武岩,各端元之间均呈整合接触。对基性火山岩进行详细的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SiO2含量为47.16%~54.30%,TiO2含量为2.76%~5.66%,MgO含量为5.29%~6.65%,K2O含量介于0.82%~3.66%之间,Na2O含量在2.52%~3.66%之间变化,属于碱性玄武岩系列。稀土总量ΣREE=195.21×10^–6~341.81×10^–6,(La/Yb)N=11.75~13.62,无明显铕异常,相对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Th、K和高场强元素Nb、Ta、Zr、Hf,稀土和微量元素配分模式类似于OIB。基性火山岩微量元素判别表明其形成于洋岛构造环境,岩石成因研究表明其起源于地幔源区而没有遭受明显的陆壳物质混染。晶屑熔结凝灰岩的锆石U-Pb定年结果为(245.1±1.5)Ma,这表明该洋岛型基性火山岩形成时代为中三叠世早期。研究区洋岛型岩石组合的发现丰富了甘孜—理塘蛇绿混杂岩带的研究内容,为区域上甘孜—理塘洋盆中三叠世时期构造演化提供了直接的物质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洋岛型岩石组合 地球化学 年代学 甘孜—理塘蛇绿混杂岩带 西南三江
下载PDF
三江北段晚三叠世构造-岩浆作用和几个相关的科学问题 被引量:12
4
作者 朱弟成 王青 +1 位作者 詹琼窑 谢锦程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32-245,共14页
中国西南三江北段的松潘-甘孜褶皱带和义敦地体以强烈的晚三叠世构造-岩浆活动为特征。松潘-甘孜褶皱带的岩浆活动主要发生在228~190 Ma(峰期时代为约210 Ma),略晚于义敦地体的岩浆活动(236~200 Ma,峰期时代为约216 Ma)。金沙江洋可能... 中国西南三江北段的松潘-甘孜褶皱带和义敦地体以强烈的晚三叠世构造-岩浆活动为特征。松潘-甘孜褶皱带的岩浆活动主要发生在228~190 Ma(峰期时代为约210 Ma),略晚于义敦地体的岩浆活动(236~200 Ma,峰期时代为约216 Ma)。金沙江洋可能经历了西向和东向的双向俯冲,于晚二叠世末-早三叠世初闭合,甘孜-理塘洋可能是金沙江洋东向俯冲背景下形成的弧后盆地,在217 Ma以前已经闭合。松潘-甘孜褶皱带和义敦地体晚三叠世岩浆岩均属于碰撞后岩浆作用的产物,可能分别与岩石圈拆沉和东向俯冲的金沙江洋俯冲板片的断离有关。这些晚三叠世碰撞后岩浆活动记录了地幔物质的贡献,幔源镁铁质岩浆的结晶分异作用在中酸性岩浆岩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反映了地壳的净生长。三叠纪不同地体之间的碰撞导致了明显造山作用,造成了具有空间差异性的地壳增厚和山脉隆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潘-甘孜褶皱带 义敦地体 甘孜-理塘洋 金沙江洋 晚三叠世岩浆作用
下载PDF
川西江浪穹窿二叠纪变玄武岩锆石U-Pb年代学及地球化学
5
作者 余祥龙 钟康惠 +3 位作者 王雄荣 杨光源 王昌南 胡晓 《四川地质学报》 2023年第2期330-338,共9页
江浪穹窿二叠纪大理岩之中发育一套变玄武岩夹层,其主要成分为角闪石(约75%)和斜长石(约25%)。本文进行了锆石U-Pb年代学与地球化学研究,旨在修定原岩的形成年代与探究其成因。定年数据显示,变玄武岩中发育2453.7~258.9Ma的捕获锆石。... 江浪穹窿二叠纪大理岩之中发育一套变玄武岩夹层,其主要成分为角闪石(约75%)和斜长石(约25%)。本文进行了锆石U-Pb年代学与地球化学研究,旨在修定原岩的形成年代与探究其成因。定年数据显示,变玄武岩中发育2453.7~258.9Ma的捕获锆石。这一结果表明,变玄武岩的原岩最有可能形成于晚二叠世,并且具有古老变质基底(2453.7~2125.0Ma锆石)、Rodinia超大陆会聚—裂解事件(1144.5~853.5Ma锆石)和加里东期岩浆活动(430.4~427.1Ma锆石)的地质记录。主微量元素分析数据显示,变玄武岩具有低的SiO_(2)含量(45.53%~40.94%)与高的Mg#值(78.4~70.6)、Cr(1670×10#值(78.4~70.6)、Cr(1670×10^(-6)~1310×10(-6)~1310×10^(-6))含量,其稀土((La/Yb)N=3.07~1.15)与微量元素配分型式平坦,表明原岩岩浆很可能起源于高度部分熔融的亏损地幔源区。岩石的La/Sm(2.34~1.16)、(Th/Yb)_(PM)(1.95~1.23)、(Th/Ta)_(PM)(0.74~0.43)和(La/Nb)_(PM)(1.44~0.27)比值很低,表明岩浆演化过程中地壳物质的混染程度微弱。微量元素比值及构造环境判别图解表明,变玄武岩的化学构成同MORB相当,暗示原岩大概在古特提斯洋成熟的弧后盆地背景下形成。另外成分对比显示,江浪穹窿的二叠纪变玄武岩与峨眉山大火成岩省玄武岩浆活动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叠纪变玄武岩 亏损地幔 弧后盆地 松潘-甘孜造山带 古特提斯洋
下载PDF
U-Pb Geochronology of Detrital and Inherited Zircons in the Yidun Arc Belt, Eastern Tibet Plateau and Its Tectonic Implications 被引量:6
6
作者 Tao Wu Long Xiao Changqian Ma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3期461-473,共13页
This paper reports geochronological data of detrital zircons from the country rock and sedimentary xenoliths of the Cilincuo pluton(79±0.7 Ma) in the southern Yidun arc belt and the inherited zircons from the L... This paper reports geochronological data of detrital zircons from the country rock and sedimentary xenoliths of the Cilincuo pluton(79±0.7 Ma) in the southern Yidun arc belt and the inherited zircons from the Late Triassic granites in the eastern Yidun arc belt, eastern Tibet Plateau. Detrital zircons ages from the sedimentary xenoliths have four prominent peaks at 2.5–2.4 Ga, 1.9–1.8 Ga, 480–400 Ma, and 350–300 Ma, whereas those from the country rock exhibit another four prominent peaks at 1.9–1.8 Ga, 850–700 Ma, 480–400 Ma, and 300–250 Ma. Based on comparison with age data from previous studies, we suggest that the sedimentary xenoliths are from the Lanashan Formation and the major provenance of them is Qiangtang Block, Zhongza massif and South China Block, whereas the country rock belongs to the Lamaya Formation and the major provenance of them is similar to those of the neighbouring Songpan-Garzê terrane. In addition, the inherited zircons from the Late Triassic granites in the eastern Yidun arc belts have a prominent Neoproterozoic age population(900–700 Ma), which suggests that there is an old basement with west Yangtze Craton affinity beneath the Triassic sediments. Combining with previous studies, we propose that the provenances of the formations vary from the Lanashan Formation to the Lamaya Formation which may indicate a record of the final closure of the Garzê-Litang Ocea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idun arc belt garzê-litang ocean BASEMENT detrital zircon inherited zircon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