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lationships between Length of the Antral Cuff and Postgastrectomy Disorders and Gastric Empting Function in Patients after Pylorus-Preserving Gastrectomy for Early Gastric Cancer 被引量:2
1
作者 Ryouichi Tomita Kenichi Sakurai Shigeru Fujisaki 《Journal of Cancer Therapy》 2017年第10期867-879,共13页
Objectives: To clarify the optimal length of the antral cuff (LAC) in patients after pylorus-preserving gastrectomy (PPG), we investigated relationships between LAC and postgastrectomy disorder (PGD) such as postprand... Objectives: To clarify the optimal length of the antral cuff (LAC) in patients after pylorus-preserving gastrectomy (PPG), we investigated relationships between LAC and postgastrectomy disorder (PGD) such as postprandial abdominal fullness (PAF), and between LAC and gastric empting function (GEF) in PPG patients. Background: The main cause of PGD in PPG patients has been considered to be LAC. Relationships between LAC and PGD and GEF in PPG patients are still unknown. Methods: Of 50 patients who underwent PPG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01 to December 2015 were divided into 2 groups [Group A, short LAC of 1.5 to 2.5 cm (n = 24);Group B, long LAC of 2.6 to 3.5 cm (n = 26)].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LAC, PGD, and GEF were retrospectively studied. Results: LAC was clearly shorter in group A than group B (P < 0.01). PAF, appetite and food consumption per meal were clearly more favorable in group B than in group A (P < 0.01, respectively). Symptomatic reflux esophagitis (RE), early dumping syndrome, decreased percent body weight for pre-illness, endoscopic RE and endoscopic gastritis in the remnant stomach were more frequent in group A than group B. Gastric stasis in the remnant stomach was clearly more frequent in group A than group B (P < 0.01). GEF with the solid diet in group A was clearly more delayed than in group B (P Conclusions: Patients with a short LAC showed worse postoperative QOL and delayed GEF with the solid diet compared with a long LA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rly gastric cancer Pylorus-Preserving GASTRECTOMY Length of the antral CUFF Postgastrectomy Disorder gastric Empting Function
下载PDF
胃窦癌组织中LAG-3 FGL1 MHC-Ⅱ的表达与预后的关系
2
作者 戚颖 黄子祺 +2 位作者 别鸿宇 颜次慧 任秀宝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4-69,共6页
目的:探索新型免疫检查点淋巴细胞激活基因3(lymphocyte-activation gene 3,LAG-3)、纤维蛋白原样蛋白1(fibrinogenlike protein 1,FGL1)、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Ⅱ类分子(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classⅡ,MHC-Ⅱ)在胃窦癌(gas... 目的:探索新型免疫检查点淋巴细胞激活基因3(lymphocyte-activation gene 3,LAG-3)、纤维蛋白原样蛋白1(fibrinogenlike protein 1,FGL1)、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Ⅱ类分子(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classⅡ,MHC-Ⅱ)在胃窦癌(gastric antral cancer,GAC)中的表达情况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于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诊断为GAC的67例患者病理标本,分别进行石蜡切片制作,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LAG-3、FGL1、MHC-Ⅱ三个指标的表达情况,并用统计学方法分析组间差异。采用Kaplan-Meier法评估LAG-3、FGL1、MHC-Ⅱ的表达水平与GAC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并绘制生存曲线。结果:GAC患者中,肿瘤大小<4 cm的患者和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LAG-3免疫细胞阳性率更高(P<0.05);女性患者MHC-Ⅱ免疫细胞阳性率更高(P<0.05)。免疫细胞中LAG-3、MHC-Ⅱ高表达的患者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较好(P<0.05);肿瘤细胞中MHC-Ⅱ高表达的患者OS、无病生存期(disease-free survival,DFS)较差(P<0.05);而FGL1在免疫细胞和肿瘤细胞中的表达与OS、DFS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GAC患者LAG-3、MHC-Ⅱ在不同区域的表达量存在差异,GAC患者LAG-3及其配体在免疫细胞的表达对预后产生积极影响,提示免疫细胞中LAG-3/MHC-Ⅱ可以作为GAC患者预后标志物,为临床个体化免疫治疗提供新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窦癌 淋巴细胞激活基因3 纤维蛋白原样蛋白1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Ⅱ类分子 生存 预后
下载PDF
胃窦浆肌瓣转移幽门成形术对近端胃切除术后的干预效果
3
作者 赵光 《临床研究》 2023年第6期97-99,共3页
目的 分析胃窦浆肌瓣转移幽门成形术对胃癌患者近端胃切除术后的恢复情况干预效果。方法 选择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之间在睢县中医院接受近端胃切除手术治疗的胃癌患者128人。患者依据机数字表法实施分组。对照组患者(64人)采用常规的... 目的 分析胃窦浆肌瓣转移幽门成形术对胃癌患者近端胃切除术后的恢复情况干预效果。方法 选择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之间在睢县中医院接受近端胃切除手术治疗的胃癌患者128人。患者依据机数字表法实施分组。对照组患者(64人)采用常规的近端胃切除手术方法。观察组患者(64人)近端胃切除术后再联合使用胃窦浆肌瓣转移幽门成形术。两组患者各类术后恢复指标的对比:胃管留置时间,胃管引流量,肠道功能恢复时间,胃瘫发生情况,术后住院时间长度。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胃排空障碍、返流性食管炎发生情况的对比。分析不同手术方法患者的治疗满意度差异。结果 观察组在胃管留置时间、胃管引流量、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方面的数据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胃瘫发生率的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手术后3个月,观察组的胃排空障碍、返流性食管炎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对于治疗的满意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胃窦浆肌瓣转移幽门成形术对于接受近端胃切除术的胃癌患者具有良好的效果,能够有效的促进术后消化道功能的恢复,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危险,提升接受治疗患者的满意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窦浆肌瓣转移幽门成形术 近端胃切除术 胃癌 胃排空障碍 返流性食管炎
下载PDF
胃窦癌肝十二指肠韧带淋巴结微转移与清扫 被引量:4
4
作者 顾钧 费哲为 欧敬民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841-843,共3页
目的检测进展期胃窦癌肝十二指肠韧带淋巴结微转移状况,探讨进展期胃窦癌根治术肝十二指肠韧带淋巴结清扫的必要性。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技术,以细胞角蛋白20(CK20)mRNA为标志基因,对45例进展期胃窦癌患者的86枚肝十... 目的检测进展期胃窦癌肝十二指肠韧带淋巴结微转移状况,探讨进展期胃窦癌根治术肝十二指肠韧带淋巴结清扫的必要性。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技术,以细胞角蛋白20(CK20)mRNA为标志基因,对45例进展期胃窦癌患者的86枚肝十二指肠韧带淋巴结标本进行检测。结果45例进展期胃窦癌患者有23例出现肝十二指肠韧带淋巴结CK20阳性(51.11%),与常规病理检查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常规病理检查阴性的86枚淋巴结有46枚CK20阳性(53.49%),亦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肝十二指肠韧带淋巴结微转移与临床分期、浸润深度以及肿瘤分化程度显著相关。结论RT-PCR技术检测CK20 mRNA是诊断胃窦癌淋巴结微转移敏感而特异的方法,进展期胃窦癌根治术应包括肝十二指肠韧带淋巴结的清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窦癌 肝十二指肠韧带淋巴结 细胞角蛋白 微转移 细胞角蛋白20 mRNA RT—PCR
下载PDF
胃粘膜组织激素与胃癌、消化性溃疡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黄跃 陈宏斌 +4 位作者 林国伟 李剑英 张娅东 陈生兰 张明诚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02年第2期156-158,共3页
目的 研究胃泌素、胃动素、生长抑素及胰高血糖素等胃肠激素在胃癌癌组织及消化性溃疡的含量变化及它们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内镜及活检确诊的慢性浅表性胃炎 (CSG) 2 4例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DU) 2 0例 ,胃溃疡 (GU) 18例 ,胃癌 (GC)... 目的 研究胃泌素、胃动素、生长抑素及胰高血糖素等胃肠激素在胃癌癌组织及消化性溃疡的含量变化及它们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内镜及活检确诊的慢性浅表性胃炎 (CSG) 2 4例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DU) 2 0例 ,胃溃疡 (GU) 18例 ,胃癌 (GC) 15例 ,胃镜下取胃窦粘膜及胃癌癌组织 ,用RLA法测定胃泌素、胃动素、生长抑素及胰高血糖素的含量。结果 胃癌癌组织中 ,胃泌素、胃动素及胰高血糖素的含量分别为 168 9pg/mL± 62 5pg/mL、43 5 5pg/mL± 97 1pg/mL、12 3 4pg/mL± 41 3pg/mL ,明显高于DU(87 3pg/mL± 2 0 4pg/mL、3 72 2pg/mL± 86 9pg/mL、84 8pg/mL± 2 3 6pg/mL)、GU(92 5pg/mL± 2 6 3pg/mL、3 84 6pg/mL± 78 6pg/mL、64 9pg/mL± 18 2pg/mL)、及CSG(76 9pg/mL± 3 0 6pg/mL、2 86 7pg/mL± 64 3pg/mL、3 6 7pg/mL、14 3pg/mL)组 (P <0 0 1) ,生长抑素的含量 2 8 7pg/mL± 16 3pg/mL却显著低于DU(78 4pg/mL± 3 2 3pg/mL)、GU(86 9pg/mL± 2 8 8pg/mL)及CSG(4 6 8pg/mL± 13 4pg/mL)组 (P <0 0 1)。同时亦发现上述激素在GU及DU组的含量亦明显高于CSG组 (P <0 0 1)。结论 胃泌素、胃动素、生长抑素、胰高血糖素含量的变化可能参与了胃癌的发生、发展 ,并与溃疡的形成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粘膜组织激素 胃癌 消化性溃疡 相关性研究
下载PDF
进展期胃窦癌No.14v组淋巴结转移规律的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梁晖 周志伟 +2 位作者 陈于明 莫海山 许卫国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12年第18期1-3,共3页
目的:研究进展期胃窦癌No.14v组淋巴结的转移规律。方法:通过对50例进展期胃窦癌患者行D2根治术,检测No.14v组淋巴结转移情况、No.6淋巴结转移情况、肿瘤浸润深度、肿瘤TNM分期、肿瘤直径及肿瘤分化程度,然后统计分析No.14v组淋巴结转... 目的:研究进展期胃窦癌No.14v组淋巴结的转移规律。方法:通过对50例进展期胃窦癌患者行D2根治术,检测No.14v组淋巴结转移情况、No.6淋巴结转移情况、肿瘤浸润深度、肿瘤TNM分期、肿瘤直径及肿瘤分化程度,然后统计分析No.14v组淋巴结转移与上述其他检测指标之间的关系及术前CT检查的准确率。结果:术前CT检查发现No.14v组淋巴结转移阳性率为2%,假阴性率为12%。进展期胃窦癌No.14v组淋巴结转移率为12%。No.6淋巴结转移阳性者No.14v组淋巴结转移率24%,No.6淋巴结转移阴性者No.14v组淋巴结转移率3%。No.14v组淋巴结转移与No.6淋巴结转移、肿浸润深度、肿瘤TNM分期及肿瘤直径有关(P<0.05),而与肿瘤分化程度无关(P>0.05)。结论:CT对No.14v组淋巴结转移的诊断准确性不高,进展期胃窦癌No.14v组淋巴结转移率较高,No.6淋巴结转移阳性者No.14v组淋巴结转移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窦癌 肠系膜上静脉淋巴结 淋巴结转移
下载PDF
进展期胃窦癌淋巴结转移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戴丐国 杜根安 马红梅 《浙江临床医学》 2004年第11期944-945,共2页
目的 探讨进展期胃癌根治术的淋巴结清扫范围。方法 对1988~2002年243例施行根治术(D2、D2 )的进展期胃窦癌患者的病理检查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淋巴结转移率72.8%。BorrmannⅠ、Ⅱ、Ⅲ、Ⅳ型淋巴结转移率分别是42.9 %、47.6%、85... 目的 探讨进展期胃癌根治术的淋巴结清扫范围。方法 对1988~2002年243例施行根治术(D2、D2 )的进展期胃窦癌患者的病理检查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淋巴结转移率72.8%。BorrmannⅠ、Ⅱ、Ⅲ、Ⅳ型淋巴结转移率分别是42.9 %、47.6%、85.1%、100.0%。Ⅰ、Ⅱ型与III、IV型淋巴结转移有显著性差异(p<0.01);Ⅲ、Ⅳ型淋巴转移距离远 ,N3站淋巴结转移率26.4%。T2和T3、4 患者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40 %和80.3% ,N3站淋巴结转移分别为2.2 %和20.7% ,亦有显著性差异 ( p<0.01)。转移淋巴结小结节型和一般型转移范围较广泛 ,N3 站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35.5 %和20.0%。在N3 站转移的患者中以No(12、13) 转移率最高(16.9 %、11.9%)。结论 对进展期胃窦癌 ,BorrmannⅢ、Ⅳ型 ,T3、T4 者 ,转移淋巴结小结节型或一般型患者 ,胃癌根治术应施行D3淋巴结清扫 ;No(12、13) 清扫应纳入标准D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进展期胃窦癌 淋巴结转移 根治术 D3淋巴结清扫
下载PDF
漳州地区贲门癌临床病理资料分析
8
作者 陈淑敏 黄仲庆 《四川解剖学杂志》 2014年第3期13-15,共3页
目的了解漳州地区的贲门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及流行病学的特点,为疾病的诊断与评估提供依据。方法将2013年7月至2014年6月期间于漳州市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七五医院和龙海市第一医院进行手术治疗的贲门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一般... 目的了解漳州地区的贲门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及流行病学的特点,为疾病的诊断与评估提供依据。方法将2013年7月至2014年6月期间于漳州市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七五医院和龙海市第一医院进行手术治疗的贲门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一般资料、肿瘤病理类型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贲门癌高发年龄为老年人(>60岁)组。贲门癌与胃窦癌在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病灶大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该地区贲门癌好发于老年男性,以中高分化腺癌为主。贲门癌与胃窦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有很大不同。早期贲门癌检出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贲门癌 临床病理特点 胃窦癌
下载PDF
胃窦癌手术30例临床观察
9
作者 蔡潇然 曾瑞曦 邓媚英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1年第15期19-20,共2页
目的探讨胃窦癌根治术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对30例胃窦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术后复发情况与十二指肠断端有无癌细胞残存密切相关。幽门下切除十二指肠<3 cm时,癌细胞残存达31.2%;切除十二指肠≥3 cm时,十二指... 目的探讨胃窦癌根治术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对30例胃窦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术后复发情况与十二指肠断端有无癌细胞残存密切相关。幽门下切除十二指肠<3 cm时,癌细胞残存达31.2%;切除十二指肠≥3 cm时,十二指肠切除断端无癌细胞残存。结论行胃窦癌根治术时,切除十二指肠尽可能≥3 cm。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淋巴结清扫、术后辅以化疗可有效提高患者的预后,预防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窦癌 癌细胞残存 淋巴结清扫
下载PDF
胃窦癌前哨淋巴结及淋巴结转移规律的临床研究
10
作者 任志国 《社区医学杂志》 2007年第05S期6-7,共2页
目的研究胃窦癌前哨淋巴结分布规律并探讨其在早期胃窦癌手术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在对病人行胃癌手术前先进行前哨淋巴结活检(即开腹后在原发灶周围注射亚甲蓝,切除在5min之内被染色的所有淋巴结),然后行胃切除手术和扩大淋巴结... 目的研究胃窦癌前哨淋巴结分布规律并探讨其在早期胃窦癌手术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在对病人行胃癌手术前先进行前哨淋巴结活检(即开腹后在原发灶周围注射亚甲蓝,切除在5min之内被染色的所有淋巴结),然后行胃切除手术和扩大淋巴结切除术。结果本组病人30例有29例均找到SLN(成功率为99%),均为幽门下淋巴结(第六组淋巴结),并对淋巴结转移规律进行研究,为胃窦癌手术淋巴结清扫范围提供参考依据。结论对于SLN阴性及早期胃窦癌施行D1或D1+切除可获得A级根治度,并通过亚甲蓝术中间接淋巴染色,可提高胃癌根治术中淋巴结和阳性淋巴结清除的绝对数,避免不必要的标准手术,减少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窦癌 前哨淋巴结 转移规律
下载PDF
胃窦部癌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消化道重建方式的选择 被引量:2
11
作者 刘杲 王康太 +2 位作者 张碧涛 向田 吴泉峰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CAS 2013年第2期199-203,共5页
目的探讨胃窦部癌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采取不同消化道重建方式后对患者血糖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月至2012年1月期间行根治性手术治疗的51例胃窦部癌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消化道重建方式不同分为BillrothⅠ式组(1... 目的探讨胃窦部癌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采取不同消化道重建方式后对患者血糖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月至2012年1月期间行根治性手术治疗的51例胃窦部癌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消化道重建方式不同分为BillrothⅠ式组(14例)、BillrothⅡ式组(28例)及Roux-en-Y组(9例)3组,对比分析3组以下指标:①比较3种重建方式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及术后6个月的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PG2h)水平;②术前、术后6个月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水平;③3组糖尿病的控制情况。结果 BillrothⅠ式组术后1个月和术后6个月的FBG、PG2h水平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illrothⅡ式组和Roux-en-Y组术后1个月和术后6个月的FBG、PG2h水平均明显低于术前(P<0.05);术后1个月和术后6个月的FBG、PG2h水平,BillrothⅡ式组和Roux-en-Y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BillrothⅡ式组和Roux-en-Y组均明显低于BillrothⅠ式组(P<0.05)。BillrothⅠ式组术前与术后6个月间的HbA1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illrothⅡ式组和Roux-en-Y组术后6个月HbA1c值均明显低于术前(P<0.05)。术后6个月,BillrothⅡ式组和Roux-en-Y组的HbA1c值均分别明显低于BillrothⅠ式组(P<0.05);BillrothⅡ式组和Roux-en-Y组间的HbA1c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illrothⅡ式组和Roux-en-Y组患者总体疗效均分别明显优于BillrothⅠ式组患者(P=0.000,P=0.000),BillrothⅡ式组和Roux-en-Y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259)。结论根据本组有限病例资料的研究表明,BillrothⅡ式吻合及Roux-en-Y吻合对于胃窦部癌合并2型糖尿病的患者可能是最佳的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窦部癌 2型糖尿病 血糖 消化道重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