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胃下垂的常见中医分型与胃肠动力学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胃下垂患者54例为研究对象,根据中医证型分为肝胃不和组30例和脾虚饮停组24例。选取同期25例健康志愿者为正常对照组。均进行胃十二指...目的:探讨胃下垂的常见中医分型与胃肠动力学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胃下垂患者54例为研究对象,根据中医证型分为肝胃不和组30例和脾虚饮停组24例。选取同期25例健康志愿者为正常对照组。均进行胃十二指肠同步测压,比较三组的消化间期移行性复合运动(Migrating Motor Complex,MMC)周期的时程和振幅指数、消化期的远端胃振幅指数(Amplitude Meal Index,AMI),胃肠收缩类型以及病史资料。结果:肝胃不和组胃痛、便秘的症状发生率高于脾虚饮停组(P<0.05)。脾虚饮停组胃内振水音、餐后腹胀的症状发生率高于肝胃不和组(P<0.05)。消化间期,肝胃不和组、脾虚饮停组的MMC周期Ⅲ相时程均小于正常对照组(P<0.05),且脾虚饮停组的MMC周期Ⅲ相时程小于肝胃不和组(P<0.05)。脾虚饮停组的十二指肠通道、空肠通道Ⅲ相振幅指数均小于正常对照组和肝胃不和组(P<0.05)。消化期,肝胃不和组和脾虚饮停组胃幽门十二指肠协同收缩(APDCC)和胃幽门十二指肠收缩(PDC)的发生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孤立幽门压力波(IPPW)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胃十二指肠同步测压可在一定程度上鉴别胃下垂肝胃不和、脾虚饮停两种中医分型,相比正常人群,脾虚饮停证在胃肠动力学指标、临床症状上更具有特异性。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胃下垂的常见中医分型与胃肠动力学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胃下垂患者54例为研究对象,根据中医证型分为肝胃不和组30例和脾虚饮停组24例。选取同期25例健康志愿者为正常对照组。均进行胃十二指肠同步测压,比较三组的消化间期移行性复合运动(Migrating Motor Complex,MMC)周期的时程和振幅指数、消化期的远端胃振幅指数(Amplitude Meal Index,AMI),胃肠收缩类型以及病史资料。结果:肝胃不和组胃痛、便秘的症状发生率高于脾虚饮停组(P<0.05)。脾虚饮停组胃内振水音、餐后腹胀的症状发生率高于肝胃不和组(P<0.05)。消化间期,肝胃不和组、脾虚饮停组的MMC周期Ⅲ相时程均小于正常对照组(P<0.05),且脾虚饮停组的MMC周期Ⅲ相时程小于肝胃不和组(P<0.05)。脾虚饮停组的十二指肠通道、空肠通道Ⅲ相振幅指数均小于正常对照组和肝胃不和组(P<0.05)。消化期,肝胃不和组和脾虚饮停组胃幽门十二指肠协同收缩(APDCC)和胃幽门十二指肠收缩(PDC)的发生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孤立幽门压力波(IPPW)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胃十二指肠同步测压可在一定程度上鉴别胃下垂肝胃不和、脾虚饮停两种中医分型,相比正常人群,脾虚饮停证在胃肠动力学指标、临床症状上更具有特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