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0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rognostic analysis of patients with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a single unit experience with surgical treatment of primary disease 被引量:20
1
作者 CAO Hui ZHANG Yun +7 位作者 WANG Ming SHEN Dan-ping SHENG Zhi-yong NI Xing-zhi WU Zhi-yong LIU Qiang SHEN Yan-ying SONG Yan-yan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10年第2期131-136,共6页
Background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GIST), the most common type of mesenchymal tumors of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 is a recently recognized tumor. The biological behavior of GIST is highly variable. Surgica... Background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GIST), the most common type of mesenchymal tumors of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 is a recently recognized tumor. The biological behavior of GIST is highly variable. Surgical resection remains the major treatment for GIST. In this study w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our surgical experience with 181 GIST patients to determine the effects of the treatment and the pathological features and prognosis factors of these GIST patients. Methods The clinicopathological features and follow-up data of the 181 patients with GIST who had received surgical resection between January 1999 and December 2007 at Ren Ji Hospital were retrospectively reviewed. 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s including CDl17 (KIT), CD34, and other markers were used. Tumor size, mitotic index and other pathological parameters were recorded. According to the consensus of NIH risk-group stratification system based on maximum tumor size and mitotic index (per 50 high power field), tumors were classified into very-low-risk group (15 tumors, 8.3%), low-risk group (48, 26.5%), intermediate-risk group (52, 28.7%) and high-risk group (66, 36.5%). Prognostic factors were analyzed by Cox analysis including age, sex, tumor size, tumor site, mitotic index, NIH categories and surgical procedures. Results One hundred and seven (59.1%) of the 181 tumors were located in the stomach, 51 (28.2%) in the small intestine, 9 (5.0%) in the colon and rectum, and 14 (7.7%) in other sites including the omentum and mesentery. The median age of the patients was 58 (range, 24-84) years, and 102 patients (56.4%) were male. Tumor size ranged from 0.5 to 30 cm, while the mean size was 7.02 cm. Metastasis was found in 7 patients. One hundred and seventy-six (97.2%) of the 181 patients underwent radical resection, and among them 26 patients received extensive resection with the adjacent organ adherent to the tumors. The positive rate for the KIT protein (CDl17) in immunostaining was 94.5% (171/181), while that for CD34 was 86.2% (156/181). The 1-, 3-,and 5-year survival rates of the 181 patients were estimated to be 95.2%, 87.9% and 78.5%, respectively.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age, tumor size, tumor site, mitotic index, NIH categories, and presence or absence of multivisceral resection (P 〈0.05). Bu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sex between the groups. Cox hazard proportional model revealed that advanced clinical stage and large tumor size contributed to worse prognosis. The patients who were treated with imatinib because of recurrence and metastasis or high recurrence risk showed stable disease. Conclusions Surgical resection is the gold standard of treatment for primary GIST. NIH categorization is simple and effective to evaluate GIST behavior and prognosis. Targeted therapy such as imatinib, a KIT 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 may play an important rote in the treatment of GIS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prognosis surgical resection targeted therapy
原文传递
Tumors of the angle of Treitz: A single-center experience 被引量:1
2
作者 Yi-Bin Xie Hao Liu +7 位作者 Liang Cui Gu-Sheng Xing Lin Yang Yue-Min Sun Xiao-Feng Bai Dong-Bing Zhao Cheng-Feng Wang Yan-Tao Tian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2014年第13期3628-3634,共7页
AIM:To explore the feasibility and oncologic outcomes of segmental jejunal resection on the left side of the mesenteric vessels in patients with tumors of the angle of Treitz using data from a single center.METHODS:Th... AIM:To explore the feasibility and oncologic outcomes of segmental jejunal resection on the left side of the mesenteric vessels in patients with tumors of the angle of Treitz using data from a single center.METHODS:Thirteen patients with tumors of the angle of Treitz who underwent surgery at our institution were prospectively followed.A segmental jejunal resection on the left side of the mesenteric vessels was performed in all patients.Formalin-fixed and paraffin-embedded tumor samples were examined.The primary end point of this analysis was disease-free survival.RESULTS:In this study,there were 8 males and 5females(mean age,50.1 years;range,36-74 years).The mean tumor size was 8.1 cm(range,3.2-15 cm).Histologic examination showed 11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s)and 2 adenocarcinomas.Five of the GIST patients presented with potential low risk,and 6presented with intermediate and high risk,according to th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criteria.One potentially high-risk patient showed tumor progression at 46 mo and died 52 mo after surgery.One patient with locally advanced adenocarcinoma received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and adjuvant radiotherapy,but the disease progressed,and the patient died 9 mo after surgery.One GIST patient without progression died 16 mo after surgery because of a postoperative intestinal obstruction.The median overall survival rate was 84.6 mo,and the median disease-free survival rate was 94.5 mo.CONCLUSION:The overall survival of patients with tumors of the angle of Treitz was encouraging even when the tumor size was relatively large.A segmental resection on the left side of the mesenteric vessels is considered to be a reliable and curative option for tumors of the angle of Treitz.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Adenocarci-noma ANG
下载PDF
胃肠道间质瘤原发灶大小与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9
3
作者 伍小军 万德森 +4 位作者 潘志忠 周志伟 陈功 卢震海 丁培荣 《广东医学》 CAS CSCD 2004年第3期241-243,共3页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 (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GIST)原发肿瘤大小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对92例能完全切除的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病理切片 (含免疫组织化学检查 )重新复核并进行随访 ,分析原发肿瘤大小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中...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 (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GIST)原发肿瘤大小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对92例能完全切除的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病理切片 (含免疫组织化学检查 )重新复核并进行随访 ,分析原发肿瘤大小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中位生存时间为 5 9 1个月 ,术后 2 ,5年生存率分别为 89 38%和 6 7 4 5 %。原发灶肿瘤完全切除术患者的生存率与其性别、肿瘤部位和大小、肿瘤性质、核分裂及复发转移有关 ;但多因素的Cox回归分析显示 ,术后生存率仅与肿瘤大小、肿瘤性质和复发转移相关 (P <0 0 5 )。以 2cm为界比较生存率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5cm为界比较生存率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结论 GIST仍以外科治疗为主 ,胃肠道间质瘤原发灶大小是影响预后的独立高危因素 ,肿瘤直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间质瘤 原发灶 预后 病理切片 免疫组织化
下载PDF
十二指肠间质瘤19例的诊治与预后 被引量:5
4
作者 伍小军 万德森 +7 位作者 方淯靖 陈功 李力人 卢震海 林俊忠 丁培荣 孔令亨 潘志忠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715-719,共5页
【目的】分析位于十二指肠的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诊断、治疗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1990年1月至2009年10月治疗的19例十二指肠GIST临床资料复核并加以随访回顾分析。所有参数均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处理... 【目的】分析位于十二指肠的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诊断、治疗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1990年1月至2009年10月治疗的19例十二指肠GIST临床资料复核并加以随访回顾分析。所有参数均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处理,分析完全切除14例和不完全切除5例的生存率和有关影响因素。【结果】十二指肠GIST多见于十二指肠降部和水平部,最常见症状为消化道出血。全组1~、2~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94.4%、77.3%和61.8%,完全切除术后1~、2~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80.0%和80.0%,不全切除术后为80%、0%和0%,完全切除术组患者生存率明显优于不完全切除术组(P<0.05)。完全切除组中局部切除和扩大切除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十二指肠GIST仍以外科治疗为主,其手术方式的选择更多取决于肿瘤的部位和大小,伊马替尼可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间质瘤 十二指肠 外科治疗 预后
下载PDF
90例老年胃间质瘤患者手术治疗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7
5
作者 毕新宇 黄振 +5 位作者 王健 周健国 阎涛 李聪 李原 蔡建强 《医学研究杂志》 2013年第6期45-48,共4页
目的分析老年胃间质瘤的临床特点,探讨影响其预后的临床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11年1月期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接受手术治疗并经病理证实的90例老年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影响其预后的因素。结果 90例患者均... 目的分析老年胃间质瘤的临床特点,探讨影响其预后的临床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11年1月期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接受手术治疗并经病理证实的90例老年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影响其预后的因素。结果 90例患者均接受手术切除,随访率87.0%。其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79.7%、50.6%和32.9%;1、3、5年无进展生存率为75.9%、49.4%和32.9%。单因素分析影响老年胃间质瘤术后无疾病进展生存时间(PFS)和总生存时间(OS)的因素均为:肿瘤大小、肿瘤坏死、核分裂象和NIH危险度分级标准。结论老年胃间质瘤患者总体预后欠佳。肿瘤大小、肿瘤坏死、核分裂像和NIH危险度分级标准是影响老年胃间质瘤患者术后预后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 胃间质瘤 外科手术 伊马替尼 预后
下载PDF
十二指肠间质瘤的诊治及预后 被引量:2
6
作者 汪正广 孟翔凌 +2 位作者 祁义军 李团结 赵文娣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85-487,共3页
回顾性分析位于十二指肠胃肠道间质瘤临床资料并随访,十二指肠间质瘤多位于十二指肠水平部(47.05%)和降部(29.41%),消化道出血为常见的临床表现(64.70%)。CD117和CD34阳性率分别为94.12%(16/17)、88.23%(15/17),截止随访结束,5例死亡患... 回顾性分析位于十二指肠胃肠道间质瘤临床资料并随访,十二指肠间质瘤多位于十二指肠水平部(47.05%)和降部(29.41%),消化道出血为常见的临床表现(64.70%)。CD117和CD34阳性率分别为94.12%(16/17)、88.23%(15/17),截止随访结束,5例死亡患者均为Fletcher分级中、高危险度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二指肠 胃肠道间质瘤 外科治疗 Fletcher分级 预后
下载PDF
原发性胃肠间质肿瘤121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刘星 卢辉山 蒋伟忠 《肿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879-883,共5页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肿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的临床特征、治疗以及相关的预后因素。方法:对1999年7月—2007年6月121例原发性GIST患者的临床和病理特征、治疗以及预后情况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原发性GIST患者的男...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肿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的临床特征、治疗以及相关的预后因素。方法:对1999年7月—2007年6月121例原发性GIST患者的临床和病理特征、治疗以及预后情况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原发性GIST患者的男女之比为1.57?1,年龄26~83岁,中位年龄61岁。常见肿瘤部位以胃和小肠多见。CD117阳性114例,CD34阳性94例。121例患者均接受了外科治疗,其中完全切除84例,31例行淋巴结清扫或活检术,获检274枚淋巴结中只有2枚被检出有转移。68例患者于术后接受了3~38个月伊马替尼的治疗。121例患者中有106例接受了7~85个月的随访,1、3、5年累计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88.8%、55.6%和35.9%,总生存率分别为97.8%、71.8%和57.0%。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生存率与肿瘤部位、肿瘤大小、核分裂相数目、危险度分级、手术方式以及是否接受伊马替尼治疗有关。分层分析结果显示,完全切除术后危险度分级和伊马替尼治疗是影响术后无复发生存时间的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大小、核分裂相数、危险度分级、完全切除以及伊马替尼治疗是影响生存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肿瘤大小和核分裂相数是GIST的2个重要的预后因素。完全切除与GIST预后独立相关,但并不提倡常规进行系统淋巴结清扫;伊马替尼可提高GIST的3年生存率,完全切除术后给予伊马替尼治疗可延缓复发或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间质肿瘤 诊断 外科手术 预后 存活率分析
下载PDF
十二指肠间质瘤30例外科治疗分析 被引量:4
8
作者 沈坤堂 秦新裕 +2 位作者 孙益红 汪学非 俞瑞东 《中国临床医学》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833-835,共3页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间质瘤的临床特征、外科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1995—2006年间收治的30例十二指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肿瘤最常见于十二指肠降部60%(18/30),其次为水平部20%(6/ 30),球部10%(3/3...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间质瘤的临床特征、外科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1995—2006年间收治的30例十二指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肿瘤最常见于十二指肠降部60%(18/30),其次为水平部20%(6/ 30),球部10%(3/30),升部10%(3/30)。肿瘤以恶性多见,占76.7%(23/30),交界性13.3(4/30),良性10%(3/30)。细胞类型以梭形细胞型多见,占73.3%(22/30),混合型次之,占23.3%(7/30),上皮细胞型少见,占3.3%(1/30)。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以黑便多见,占40%(12/30),其次为腹痛30%(10/30)、饱胀13.3%(7/30)、贫血20%(6/30)。诊断方法的选择依次为上消化道钡餐造影、胃镜、内镜超声及CT。30例患者均获得手术治疗,15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其中13例为降部肿瘤,2例为横部肿瘤,术后病理检查均无淋巴结转移;5例降部和2例球部肿瘤行肿瘤及十二指肠壁局部切除术,4例水平部和3例升部肿瘤行十二指肠节段切除术,另有1例球部肿瘤行远端胃大部切除术。术后随访15个月~9年,其中24例获得完整随访,1年生存率、3年生存率分别为100%和87.5%。结论:十二指肠间质瘤以恶性者多见,其局部侵袭性不如消化道癌,淋巴结转移少见,术前诊断主要依据上腹部增强CT、胃肠道钡剂造影、胃镜以及内镜超声检查,其手术方式的选择更多取决于肿瘤的部位和大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二指肠 胃肠道间质瘤 外科治疗
下载PDF
胃间质瘤临床病理因素与预后分析 被引量:7
9
作者 尹光 徐文通 +3 位作者 沈勇 刘利成 菅锎宇 杨倚天 《解放军医药杂志》 CAS 2014年第6期39-42,共4页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gasric stromal tumor,GST)的临床病理因素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2005年7月—2013年9月手术治疗的有完整记录103例GST的临床资料。结果 103例随访1~84个月,平均27个月,总体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5%、...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gasric stromal tumor,GST)的临床病理因素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2005年7月—2013年9月手术治疗的有完整记录103例GST的临床资料。结果 103例随访1~84个月,平均27个月,总体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5%、89%、80%,中位生存期68个月。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部位、是否破裂、Fletcher风险分级、Ki-67指数、是否R0切除和术后是否应用伊马替尼与GST预后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是否R0切除是影响GST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GST预后与肿瘤生长部位等多种因素相关,能否R0切除是影响其预后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间质瘤 消化系统外科手术 预后
下载PDF
胃肠道小间质瘤55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5
10
作者 尹光 徐文通 +3 位作者 沈勇 刘利成 菅锎宇 杨倚天 《解放军医药杂志》 CAS 2014年第5期30-33,共4页
目的:探讨胃肠道小间质瘤临床特点和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2004年10月-2010年4月接受手术治疗的55例胃肠道小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同时进行随访分析。结果55例中有临床症状者占58.2%;胃部间质瘤占80.0%,其中胃上部间... 目的:探讨胃肠道小间质瘤临床特点和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2004年10月-2010年4月接受手术治疗的55例胃肠道小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同时进行随访分析。结果55例中有临床症状者占58.2%;胃部间质瘤占80.0%,其中胃上部间质瘤占52.7%。 Fletcher危险度分级极低和低度占92.7%,肿瘤直径≤1 cm危险度分级更低,Ki-67阳性与危险度分级无关。肿瘤切除采取微创手术者33例(微创手术组),其中腹腔镜下切除17例,内镜下切除14例,双镜联合局部切除2例;采取传统开放手术者22例(开放手术组),其中局部切除18例,近端胃切除3例,胰十二指肠切除1例。微创手术组较开放手术组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开始进食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38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6~104个月,中位时间41个月,仅1例胃体间质瘤内镜下切除术后22个月复发。结论胃肠道小间质瘤患者仅半数有临床症状,肿瘤多生长于胃上部,危险度分级及复发风险低,Ki-67不能作为判断胃肠道小间质瘤预后的指标。微创手术治疗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间质肿瘤 疾病特征 诊断 外科手术 随访研究
下载PDF
胃肠间质瘤56例临床诊治分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邹媛 李智慧 +3 位作者 谢贤镛 黄琴莉 文彬 但汉彬 《医学综述》 2010年第7期1114-1116,共3页
目的总结胃肠间质瘤(GIST)的临床病理特征,探讨外科治疗效果并评价不同部位GIST的预后。方法对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自2001年12月到2007年12月外科收治的56例GIST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作随访。结果56例GIST术前无一例确诊... 目的总结胃肠间质瘤(GIST)的临床病理特征,探讨外科治疗效果并评价不同部位GIST的预后。方法对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自2001年12月到2007年12月外科收治的56例GIST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作随访。结果56例GIST术前无一例确诊。肿瘤发生部位:胃27例,小肠11例,其他部位18例。6例首诊已出现转移,其中5例为胃外GIST。10例呈明显浸润生长,其中9例为胃外GIST。免疫组织化学检测:CD117阳性率97.1%,CD34阳性率87.5%。术后随访时间5~75个月,总获访率71.4%(40/56),28例无瘤健在,5例带瘤生存,7例于术后2~20个月死亡。死亡病例主要为胃外GIST,且为首诊转移或明确浸润生长者。结论GIST术前确诊困难,CD117和CD34是病理确诊的重要标志物。肿瘤的大小及生长方式与肿瘤的发生部位相关。肿瘤的预后与其发生部位、生长方式及首诊转移有关。治疗仍以外科手术为主,但高度恶性的GIST单纯外科治疗预后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间质瘤 外科治疗 预后
下载PDF
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治分析 被引量:5
12
作者 王今 张忠涛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7年第2期135-136,共2页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诊治方法。方法对我院2000—2005年38例行手术治疗的GIST患者的诊治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0例患者术前经CT或消化道造影诊断为GIST,8例小肠间质瘤患者中5例经肠系膜血管造影证实,2例经胶囊内镜证实...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诊治方法。方法对我院2000—2005年38例行手术治疗的GIST患者的诊治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0例患者术前经CT或消化道造影诊断为GIST,8例小肠间质瘤患者中5例经肠系膜血管造影证实,2例经胶囊内镜证实,1例经急诊手术证实。按风险分级标准极低风险6例、低风险10例、中风险7例和高风险15例。术后免疫组织化学检查CD117阳性率为86%、CD34阳性率为82%。术后25例得到随访,其中10例复发,复发时间为术后3—24个月。结论CT及消化道内镜检查对术前诊断帮助较大。而肿瘤组织免疫组化检测是诊断GIST所必需的;完整的局部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格列卫为GIST的治疗提供了更多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间质瘤 诊断 外科手术
下载PDF
十二指肠胃肠道间质瘤的外科治疗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昕海 李孟军 +2 位作者 唐一帆 吴双杰 刘骏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13年第6期552-555,共4页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inal stromal tumor,GIST)的诊断、外科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3月至2012年10月收治11例十二指肠GIST病人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治疗胃和小肠GIST病人的临床特征及预后进行比较。结...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inal stromal tumor,GIST)的诊断、外科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3月至2012年10月收治11例十二指肠GIST病人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治疗胃和小肠GIST病人的临床特征及预后进行比较。结果:11例病人CT的检出率为100%,内镜病理检出率为25%。均行手术切除治疗。2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7例行肿瘤局部切除术,2例行十二指肠节段切除术;围手术期无病人死亡,2例分别于术后10个月和2年出现复发、转移。十二指肠GIST病人的1年和2年无复发生存率为91%(10/11)和82%(9/11),预后略差于胃和小肠GIST。结论:十二指肠GIST的术前诊断应综合应用内镜和影像学技术,以提高其确诊率。治疗首选手术切除,根据肿瘤位置和大小合理选择手术方法。低危病人手术后基本可以治愈,中、高危病人术后应配合伊马替尼辅助治疗。该病的预后略逊于胃和小肠GIS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二指肠肿瘤 胃肠道间质瘤 手术治疗 预后
下载PDF
胃肠间质瘤47例临床诊治分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杨绍时 陈剑秋 刘庚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 2008年第1期81-83,共3页
目的:分析胃肠间质瘤(GISTs)的手术治疗效果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47例GISTs患者临床和病理资料及治疗方法并分析影响生存因素。结果:所有47例均手术治疗,43例(91.5%)完全切除。全组术后5年总体生存率为76.3%,5年无病生存率为68.7... 目的:分析胃肠间质瘤(GISTs)的手术治疗效果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47例GISTs患者临床和病理资料及治疗方法并分析影响生存因素。结果:所有47例均手术治疗,43例(91.5%)完全切除。全组术后5年总体生存率为76.3%,5年无病生存率为68.7%。完全切除术后单因素分析显示影响总体生存率的因素有术前转移、肿瘤大小、坏死、核分裂像数目及术后复发(P<0.01)。完全切除后多因素分析发现影响无病生存率的因素为术前转移(P<0.05)及核分裂像数目(P<0.001)。结论:手术完全切除对于GISTs是主要的治疗方法。术前转移及核分裂像数目是GISTs重要的预后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间质瘤 外科治疗 预后
下载PDF
胃肠道间质瘤46例诊治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赵建国 翟会侠 +1 位作者 吕震 杨华 《腹部外科》 2008年第3期167-168,共2页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特点及其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1月-2007年10月收治的胃肠道间质瘤46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46例均手术治疗。术后随访6月~5年30例,复发7例,转移3例,再次手术7例。全组无手术死亡病例。术...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特点及其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1月-2007年10月收治的胃肠道间质瘤46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46例均手术治疗。术后随访6月~5年30例,复发7例,转移3例,再次手术7例。全组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并发胰瘘1例、细菌性腹膜炎1例、切口裂开1例,均治愈。结论外科手术和分子靶向治疗是胃肠道间质瘤的主要治疗手段。对复发和转移者应争取再次手术,同时联合分子靶向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间质肿瘤 消化系统外科手术 手术后并发症
下载PDF
复发性胃肠间质瘤的临床治疗 被引量:1
16
作者 章斐然 谢澳斯 +1 位作者 陈君填 李威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4年第16期2114-2116,共3页
目的:探讨复发转移性胃肠道间质瘤(CIST)的治疗。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8-2012年5年间收治的30例复发转移性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0例患者均予伊马替尼治疗后接受手术治疗。治疗有效(RD组)的18例中有13例、疾病进展(PD组)的12例中有... 目的:探讨复发转移性胃肠道间质瘤(CIST)的治疗。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8-2012年5年间收治的30例复发转移性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0例患者均予伊马替尼治疗后接受手术治疗。治疗有效(RD组)的18例中有13例、疾病进展(PD组)的12例中有1例共计14例(46.7%)患者肿瘤获得完全切除。RD组无疾病进展生存时间(PFS)为24.9个月,PD组的PFS为2.7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复发转移性GIST患者中,口服伊马替尼治疗有效的患者行二次手术切除是可行的;但是对于口服伊马替尼治疗无效的GIST患者分为两类:局限性进展的GIST,在评估手术可以完整切除局限进展肿瘤的情况下,仍建议实施手术治疗,术后可继续原剂量伊马替尼或增加剂量治疗,也可选择舒尼替尼治疗;广泛进展的GIST,不建议采取手术,可以增加伊马替尼治疗,或改用舒尼替尼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间质肿瘤 肿瘤转移 肿瘤复发 伊马替尼
下载PDF
改良腹腔镜胃间质瘤切除术患者手术体位的方法及效果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尹育芳 芮海鹰 《中华护理教育》 2014年第11期871-873,共3页
目的探讨改良腹腔镜胃间质瘤切除术患者手术体位的方法及效果。方法将58例行腹腔镜胃间质瘤切除术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29例患者在全身麻醉诱导前,由巡回护士在手术要求的基础上结合患者舒适度安置体位;对照组29例患者在全身... 目的探讨改良腹腔镜胃间质瘤切除术患者手术体位的方法及效果。方法将58例行腹腔镜胃间质瘤切除术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29例患者在全身麻醉诱导前,由巡回护士在手术要求的基础上结合患者舒适度安置体位;对照组29例患者在全身麻醉后由巡回护士按手术要求安置体位。结果试验组患者术后24h下肢疼痛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全身麻醉诱导前,在按照手术要求摆放体位的基础上,根据患者舒适度进行适当调整能有效提高患者术后下肢舒适度,并可以减轻手术室护士的工作强度,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手术 腹腔镜 体位 胃肠道间质肿瘤 护理
下载PDF
十二指肠胃肠间质瘤22例诊治分析
18
作者 张鹏 郑威强 +1 位作者 帅晓明 陶凯雄 《临床外科杂志》 2011年第11期745-747,共3页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胃肠间质瘤的临床特征、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1月至2010年9月诊治的22例十二指肠胃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本组患者均行手术切除治疗,包括肿瘤局部切除12例,其中1例合并远端胃大部切除及右肾切除;...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胃肠间质瘤的临床特征、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1月至2010年9月诊治的22例十二指肠胃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本组患者均行手术切除治疗,包括肿瘤局部切除12例,其中1例合并远端胃大部切除及右肾切除;十二指肠节段切除6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4例,其中1例合并右半结肠切除。结果危险度分级为极低危组4例,低危组5例,中危组8例,高危组5例。CD117阳性率95.5%(21/22),CD34阳性率86.4%(19/22),SMA阳性率54.5%(12/22),S-100阳性率9.1%(2/22)。术后随访10—66个月,平均随访30.9个月,其中20例获得完整随访,2例死于肿瘤复发或转移,余均无瘤生存。结论内镜超声和CT是术前诊断十二指肠胃肠间质瘤的有效方法,确诊需依靠病理及免疫组化。外科手术仍是当前十二指肠胃肠间质瘤最主要的治疗方法,需依据肿瘤的大小及部位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高危患者术后联合靶向治疗可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间质瘤 十二指肠 诊断 外科手术
下载PDF
143例胃肠道间质瘤的外科诊治及预后分析
19
作者 刘鹏 郑志魁 +1 位作者 戚峰 刘彤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CAS 2010年第5期522-525,共4页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外科诊治情况,分析影响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治疗的14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发生于胃42.7%,小肠35.0%,腹痛不适44.1%,消化道出血或贫血28.0%。131例手术完整切除,免疫组化表型C...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外科诊治情况,分析影响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治疗的14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发生于胃42.7%,小肠35.0%,腹痛不适44.1%,消化道出血或贫血28.0%。131例手术完整切除,免疫组化表型CD117阳性率为98.5%。中位生存时间为64.0个月,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9.7%,72.4%和53.4%。手术切除的完整性和危险程度分级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胃肠道间质瘤术前确诊率较低,手术完整切除是主要治疗手段,伊马替尼治疗晚期患者有一定疗效。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是肿瘤危险程度分级、手术切除的完整性和伊马替尼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间质瘤 诊断 外科治疗 免疫组织化学 伊马替尼 预后因素
下载PDF
胃的胃肠间质瘤114例
20
作者 张鹏 陶凯雄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0期2181-2184,共4页
目的:总结发生于胃的胃肠间质瘤(GISTs)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治及预后.方法:回顾分析2005-1/2010-9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普通外科收治的114例胃GISTs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胃GISTs最常见于贲门胃底部(53.5%)和胃体部(36.... 目的:总结发生于胃的胃肠间质瘤(GISTs)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治及预后.方法:回顾分析2005-1/2010-9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普通外科收治的114例胃GISTs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胃GISTs最常见于贲门胃底部(53.5%)和胃体部(36.8%),常见的临床表现包括消化道出血与腹部胀痛.内镜超声与CT在术前诊断方面准确率较高,确诊则需要病理组织学与免疫组织化学检查.除1例患者外其余均行手术完整切除,免疫组织化学示CD117阳性率98.2%(112/114),CD34阳性92.1%(105/114).术后随访3-68mo(平均随访26.2mo),共有24例服用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本组98例随访患者5年生存率为100%,无瘤生存率达到98.0%.结论:胃GISTs临床表现没有特异性,内镜超声与CT是术前有效的诊断方法.手术仍是胃GISTs治疗的主要方法,术后给予靶向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间质瘤 外科手术 甲磺酸伊马替尼 预后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