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两种“异域”——论兰波与高更在同代人笔下的相遇
1
作者 王洪羽嘉 《台州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25-32,共8页
兰波与高更在米尔波艺术评论和谢阁兰美学理论中的两次相遇,看似毫不相干,实际上展现了兰波与高更“异域”思考的演变。1891年,米尔波在艺术评论中称高更为“图像艺术的兰波”,暗示了两位创作者跨越不同艺术壁垒的特点;1904年,谢阁兰发... 兰波与高更在米尔波艺术评论和谢阁兰美学理论中的两次相遇,看似毫不相干,实际上展现了兰波与高更“异域”思考的演变。1891年,米尔波在艺术评论中称高更为“图像艺术的兰波”,暗示了两位创作者跨越不同艺术壁垒的特点;1904年,谢阁兰发表《两个兰波》与《高更在他最后的布景里》,并在两人离开欧洲的行为中受到启发,提出“多异美学”。从米尔波的评论出发,诗歌与绘画互为艺术的“异域”。兰波与高更从探索“姐妹艺术”及“姐妹艺术”的语言开始,以跨艺术的理念创作,促进主体在对话中实现自我更新。从谢阁兰的评论入手,对话的态度进一步促使他们离开欧洲,从时空的“异域”反观欧洲社会现代性的发展,寻找两种文明的对话互利性。兰波与高更利用艺术“异域”和时空“异域”的多元性警惕同质化,至今具有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波 高更 诗画关系 “异域”
下载PDF
高更与塔希提的“造神者”——以法国奥赛博物馆藏《带壳的圣像》为中心
2
作者 李昕蔚 《全球城市研究(中英文)》 2024年第1期122-149,154,共29页
二十世纪以来,保罗·高更(Paul Gauguin)被许多学者塑造成为一个文化英雄,以太平洋原始艺术的发现者与推动者的形象在美术史中不断现身。然而,近五十年来,随着欧美前殖民者对其文化殖民行为的不断反思,以及被殖民者对自己的身份与... 二十世纪以来,保罗·高更(Paul Gauguin)被许多学者塑造成为一个文化英雄,以太平洋原始艺术的发现者与推动者的形象在美术史中不断现身。然而,近五十年来,随着欧美前殖民者对其文化殖民行为的不断反思,以及被殖民者对自己的身份与历史的重新审视,高更的艺术活动与殖民地文化之间的权力关系逐渐显露。本文以高更于塔希提初期创作的一尊小型木雕《带壳的圣像》为研究对象,通过将该作与大洋洲艺术、佛教与印度教艺术以及基督教艺术进行图像对比与分析,确认其创作年代、创作意图与文化语境、图像依据与文本来源,以展现高更如何构建属于艺术家的塔希提宗教与文化的动态过程,并重思高更的艺术创作与太平洋殖民地文化身份之建构的复杂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更 塔希提 圣像 文化殖民
下载PDF
论绘画语言中的色彩修辞 被引量:1
3
作者 韦宗强 《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第5期40-43,共4页
在绘画语言中,色彩氛围是依靠色彩的对比和夸张以及色彩所呈现的象征意义来决定的。绘画色彩氛围的营造需要画家在参照表达客观对象的同时进行主观用色。然而,画家主观用色的过程其实就是绘画修辞设置的过程,因为色彩中恰当的修辞设置... 在绘画语言中,色彩氛围是依靠色彩的对比和夸张以及色彩所呈现的象征意义来决定的。绘画色彩氛围的营造需要画家在参照表达客观对象的同时进行主观用色。然而,画家主观用色的过程其实就是绘画修辞设置的过程,因为色彩中恰当的修辞设置能够有效表达创作者的创作意图,释放作者的情感和观念。由于色彩在创作中的修辞运用能够使作品传达出不同的心理感受,许多艺术家在创作中自觉地运用各种色彩修辞手段,通过修辞设置能够增强色彩的视觉效果,加强色彩的氛围象征,从而强化了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和观念,使作品最大限度地与观者达成共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绘画语言 色彩 修辞 高更 里希特
下载PDF
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是什么?我们往何处去?──高更同名画作解读
4
作者 季峰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2004年第1期114-115,共2页
高更作为后印象派的代表人物,无疑是杰出的。《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是什么?我们往何处去?》是高更一生中带有总结性的杰作。作者在给友人的信中称此作比他以前的任何作品都有价值,而且今后再也创作不出这样的作品。本文试图从作画背景、... 高更作为后印象派的代表人物,无疑是杰出的。《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是什么?我们往何处去?》是高更一生中带有总结性的杰作。作者在给友人的信中称此作比他以前的任何作品都有价值,而且今后再也创作不出这样的作品。本文试图从作画背景、画面构成及对后世的影响等方面对此一作品做出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更 后印象派 《我们从何处来 我们是什么?我们往何处去?》 绘画创作 作画背景 画面构成
下载PDF
来自塔希提的回声——高更和马蒂斯的艺术之旅 被引量:2
5
作者 邱旻 《艺术探索》 2006年第3期82-83,共2页
继高更之后,马蒂斯也踏上了位于南太平洋上的塔希提小岛。从某种程度上讲,这一选择是为了寻求一种故人的足迹,也可能是出于疑惑或敬意。但更主要的因素在于突破自身艺术创作的局限。本文简要回顾两位美术大师相似的艺术历程,以探询塔希... 继高更之后,马蒂斯也踏上了位于南太平洋上的塔希提小岛。从某种程度上讲,这一选择是为了寻求一种故人的足迹,也可能是出于疑惑或敬意。但更主要的因素在于突破自身艺术创作的局限。本文简要回顾两位美术大师相似的艺术历程,以探询塔希提对于二者的不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希提 高更 马蒂斯 艺术 绘画
下载PDF
高更的艺术美学观初探 被引量:3
6
作者 范迎春 《郴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年第3期82-84,共3页
保罗·高更是 19世纪法国后印象主义绘画代表人物 ,他用感性的方法去观察自然、解释自然 ,形成了自己的艺术美学观。高更认为 :自然是和谐、统一和有序的 ;艺术能够促使人的感情升华 ,在艺术中是“激情第一 ,理智第二” ;艺术可以... 保罗·高更是 19世纪法国后印象主义绘画代表人物 ,他用感性的方法去观察自然、解释自然 ,形成了自己的艺术美学观。高更认为 :自然是和谐、统一和有序的 ;艺术能够促使人的感情升华 ,在艺术中是“激情第一 ,理智第二” ;艺术可以作为一种由感性通向理性、超越感性本身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美学观 保罗·高更 自然 情感 法国 绘画艺术 象征主义
下载PDF
从西方绘画艺术中汲取创作灵感——浅谈米勒、梵高、高更对迟子建小说的影响
7
作者 王亚昕 郭宝亮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98-104,共7页
迟子建是一位从中国最高纬度的黑土地上走来的女作家,她以绚烂而平淡的笔触和悲悯的女性情怀描画了自然、人生的画卷。迟子建画面感强烈的作品与西方绘画艺术有着内在关联,她与米勒一样钟情于表现底层小人物,与梵高一样执著于强烈的... 迟子建是一位从中国最高纬度的黑土地上走来的女作家,她以绚烂而平淡的笔触和悲悯的女性情怀描画了自然、人生的画卷。迟子建画面感强烈的作品与西方绘画艺术有着内在关联,她与米勒一样钟情于表现底层小人物,与梵高一样执著于强烈的情感表达,与高更一样在对现代文明的逃离中寻找着理想的精神家园。迟子建的创作不断从西方绘画艺术中汲取着灵感,西方绘画艺术对迟子建的影响值得学界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迟子建 西方绘画 米勒 梵高 高更
下载PDF
土地和自然对内心的真实感动——米勒和高更艺术的相似性
8
作者 郑荣儒 《三明学院学报》 2007年第1期102-105,共4页
从米勒和高更的艺术生涯、作品的艺术风格及当时的社会背景及人文渊源中,解读两位画家在艺术表现创新、执着追求理想、创作取材、作品风格及创作动机上具有许多的相似之处,发现正是土地和自然这个“主题”贯穿了两位艺术家一生的探索历... 从米勒和高更的艺术生涯、作品的艺术风格及当时的社会背景及人文渊源中,解读两位画家在艺术表现创新、执着追求理想、创作取材、作品风格及创作动机上具有许多的相似之处,发现正是土地和自然这个“主题”贯穿了两位艺术家一生的探索历程,自然的客观现实与绘画真实的和谐统一,体现出艺术家的真挚情感和返璞“归真”的思想,土地和自然对内心的真实感动,是两位不同流派艺术家所共同追寻的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勒 高更 创作动机 土地和自然 感动
下载PDF
潘玉良油画人物和高更油画人物比较研究
9
作者 朱敬 《巢湖学院学报》 2017年第2期73-76,共4页
潘玉良和高更两位生活在不同国度、不同时代的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上都钟情于人物画。通过对两位艺术家油画人物作品的比较研究,能看出在油画人物创作上有很多共同点,也有不同点。高更作为象征主义绘画的旗手指引着潘玉良的油画人物创作,... 潘玉良和高更两位生活在不同国度、不同时代的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上都钟情于人物画。通过对两位艺术家油画人物作品的比较研究,能看出在油画人物创作上有很多共同点,也有不同点。高更作为象征主义绘画的旗手指引着潘玉良的油画人物创作,潘玉良的油画人物吸收了高更人物绘画中的处理技巧,借鉴了高更象征性绘画表现语言。通过对两位画家油画人物作品的比较研究,对研究潘玉良中晚期的油画风格特点大有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潘玉良 高更 油画人物 比较
下载PDF
美学上的精神相遇:莫言与高更
10
作者 杨书云 《广东开放大学学报》 2015年第6期73-77,共5页
绘画与文学是艺术的两种不同表现形式,但在精神的内层面,却有颇多相通之处。莫言与高更,虽然服务于艺术的不同门类,但在对艺术理念的阐述上二者可谓知音。莫言是中国新时期颇有个性的一位作家,他擅长通过主观化的色彩来增加文本张力;高... 绘画与文学是艺术的两种不同表现形式,但在精神的内层面,却有颇多相通之处。莫言与高更,虽然服务于艺术的不同门类,但在对艺术理念的阐述上二者可谓知音。莫言是中国新时期颇有个性的一位作家,他擅长通过主观化的色彩来增加文本张力;高更是后印象画派的杰出代表,他反对将现实进行刻板临摹,认为色彩只能是思想的主观表达。二者在创作中都掺杂进了现实考量,或多或少表现出了原始回归的倾向。他们注重原始生命力的表达,并在创作的过程中对现代文明进行了再思考。从莫言对后印象派高更的精神选择、二者对原始的精神依赖以及对现代文明的艺术反思中分析他们的艺术理念,相信对莫言和高更的研究都有所助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言 高更 色彩 原始回归 现实关怀
下载PDF
《月亮与六便士》中的高更身影及绘画元素
11
作者 郭晓林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第6期52-55,共4页
小说《月亮与六便士》以高更为原型,从人物与高更之间的异同,将作品与绘画技巧及特点相结合,阐述文本受到绘画的影响从而具有的新的创作特色。其次,在学科分门别类精细而又庞杂的情境中,文学与其他学科在比较文学跨学科视角下相互影响,... 小说《月亮与六便士》以高更为原型,从人物与高更之间的异同,将作品与绘画技巧及特点相结合,阐述文本受到绘画的影响从而具有的新的创作特色。其次,在学科分门别类精细而又庞杂的情境中,文学与其他学科在比较文学跨学科视角下相互影响,彼此借鉴又进一步促进跨学科的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月亮与六便士》 高更 绘画
下载PDF
隐秘而矛盾的象征——高更艺术中的“人”与“相”
12
作者 龚之允 《艺术设计研究》 CSSCI 2022年第1期103-109,共7页
高更艺术的魅力,既源于艺术家离经叛道的艺术实践,也与其矛盾丛生的造型语言息息相关。高更自认为是一个远离欧洲现代文明的纯粹者,另一面却一直制造着一种与现实状况并不相符的个人形象,以达到引领艺术方向的目的,以实现其艺术大师的... 高更艺术的魅力,既源于艺术家离经叛道的艺术实践,也与其矛盾丛生的造型语言息息相关。高更自认为是一个远离欧洲现代文明的纯粹者,另一面却一直制造着一种与现实状况并不相符的个人形象,以达到引领艺术方向的目的,以实现其艺术大师的理想。本文将围绕文明衍进、前卫趋向和自我认知这三个方面的矛盾,讨论高更对"人"与"相"的认知和表达,希望能够解答其艺术理念中隐秘象征的内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更 象征主义 他者 矛盾
下载PDF
论表现主义艺术语言——以保罗·高更在热带地区创作的作品为例
13
作者 阿不都哈力力.吉力 《新疆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第1期112-115,共4页
保罗·高更对现代绘画艺术的巨大影响及其作品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源于艺术家本人对艺术本质的不懈探索和实践。文章从不同的视角分析了保罗·高更的绘画思想及绘画手法,以期更好地了解他独一无二的绘画艺术语言。
关键词 保罗·高更 现代绘画 艺术实践 象征主义
下载PDF
《雅各与天使搏斗》——高更、梵高与幻象的心理动能
14
作者 邹建林 《美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0-132,共13页
1890年前后,高更和梵高创作过一些《圣经》题材的作品,《雅各与天使搏斗》即是其中之一。这些象征主义作品涉及幻象,而当时的幻象也正在经历从宗教语境向医学、心理学语境的转变,其中最有名的是卢尔德的圣母显灵事件及随后出现的治病“... 1890年前后,高更和梵高创作过一些《圣经》题材的作品,《雅各与天使搏斗》即是其中之一。这些象征主义作品涉及幻象,而当时的幻象也正在经历从宗教语境向医学、心理学语境的转变,其中最有名的是卢尔德的圣母显灵事件及随后出现的治病“奇迹”。卢尔德幻象和奇迹反映了宗教与医学之间的合作和冲突,也表明作为一种心理现象的幻象无法被科学和理性祛除。梵高这一时期的基督题材作品即是他与自身心理幻象“搏斗”的记录,体现了幻象所具有的强大心理动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雅各与天使搏斗 高更 梵高 幻象 象征主义
原文传递
回答美学的“高更问题” 被引量:1
15
作者 郭勇健 吴程程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78-92,共15页
所谓美学的"高更问题",也就是"美学从哪里来,美学是什么,美学到哪里去"?回答"美学从哪里来"的问题,需要区分美学学科和美学思想。作为学科的美学起源于德国;文化虽有创始者,却无固定主人,因此美学起源于... 所谓美学的"高更问题",也就是"美学从哪里来,美学是什么,美学到哪里去"?回答"美学从哪里来"的问题,需要区分美学学科和美学思想。作为学科的美学起源于德国;文化虽有创始者,却无固定主人,因此美学起源于德国,却走向全世界";美学在中国"与"中国美学"的对立可能只是一个虚构的对立;对当代中国学者而言,美学有"双重来源",详言之,美学问题和框架来自德国,美学材料和元素却可以来自中国。回答"美学是什么"的问题,当从美学的研究对象和思维层次两方面着手。美学研究美、审美、艺术三大问题;美学处于反思的思维层次,是"第二级的思考"。广义的美学包括经验性美学和哲学美学,狭义的美学是哲学美学。哲学美学是"本来意义的美学"。关于"美学到哪里去"的问题,我们发现美学的发展往往根源于其哲学基础的变动,20世纪80年代美学热结束之后中国的美学研究已出现了一个明显的趋势,可称之为"从实践论到现象学"的转向;但是新的现象学美学与以往欧洲的现象学美学大不相同,它将呈现为"现象学的大美学观"。这一"现象学大美学"将完整地回答美、审美、艺术这三大问题,在性质上跨越形而上学的三大领域,是一个将本体论美学、认识论美学、价值论美学囊括其中的"大美学"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学 高更问题 现象学美学 本体论 认识论 价值论
原文传递
欲望之绝——《月亮与六便士》中的佛教思想
16
作者 骆谋贝 《复旦外国语言文学论丛》 CSSCI 2017年第1期33-39,共7页
毛姆写作《月亮与六便士》之际正是西方发生精神危机之时,在东方宗教填补西方人信仰真空的语境下,该小说成了毛姆持续关注东方宗教和哲学的开端。围绕弃绝欲望这一主题,《月亮与六便士》对高更生平加以"重写",并仿拟了佛陀出家修行的... 毛姆写作《月亮与六便士》之际正是西方发生精神危机之时,在东方宗教填补西方人信仰真空的语境下,该小说成了毛姆持续关注东方宗教和哲学的开端。围绕弃绝欲望这一主题,《月亮与六便士》对高更生平加以"重写",并仿拟了佛陀出家修行的故事,同时在情节进程中融注了深受佛教哲学影响的叔本华有关艺术与死亡寂灭有助于否定生命意志的论断,从而对西方现代自我观念提出了挑战。毛姆坚信佛教的智慧将为人们解决现代性问题提供启发和思想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月亮与六便士》 高更 佛陀 思特里克兰德 欲望 生命意志
原文传递
论谢阁兰作品中的医生形象及其对自我双重身份的反思 被引量:2
17
作者 邵南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60-71,共12页
本文主要通过分析谢阁兰的《高更在他最后的布景里》《光绪别史》《勒内·莱斯》和《纪念高更》四种作品中的医生形象,以及作者本人明确以医生身份出现的情形,结合其书信和日记,来探讨谢氏对自我双重身份——医生和文人——的反思... 本文主要通过分析谢阁兰的《高更在他最后的布景里》《光绪别史》《勒内·莱斯》和《纪念高更》四种作品中的医生形象,以及作者本人明确以医生身份出现的情形,结合其书信和日记,来探讨谢氏对自我双重身份——医生和文人——的反思。本文意在说明,随着谢氏异域经历的不断丰富和文学创作的渐趋成熟,他对自己医生身份的态度也由激烈的拒斥发展到理性的讽刺,而终至于坦然接纳,并使之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发挥积极的作用。这一从自我的身份危机中寻找财富的过程,与他创立并发展"异域情调论"的过程完全一致,因此本文对于从源头上理解谢阁兰这一独特而现代的美学理念亦将有所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谢阁兰 医生形象 高更 双重身份 异域情调论
原文传递
从嘲笑到膜拜——论后印象主义艺术之路
18
作者 龚光亚 《艺术与设计(理论版)》 2009年第12X期262-264,共3页
生前他们的作品受到这个世界的冷落与嘲笑,而死后却得到世人的追捧与膜拜,这是艺术的幸还是不幸?纵观欧洲画坛印象主义给世人留下的印象,我们必须追本溯源找到根源。对后印象主义的再认识也是对我们自身艺术信仰和艺术创作的再认识。
关键词 印象主义 凡·高 艺术语言 高更
原文传递
凡·高与高更的两次合作
19
作者 高月红 《艺术与设计(理论版)》 2009年第8X期329-331,共3页
凡·高与高更在法国阿尔居住时有两次合作,同样的主题,不同人的画。一次是《阿利斯康罗马墓园》,另一次是《吉诺太太》。本文对二人的画面和艺术主张进行了比较。
关键词 后印象派 凡·高 高更 阿尔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