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201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d-DTPA增强扫描对脑转移瘤的诊断价值
1
作者 方华盛 《医学文选》 2003年第3期289-290,共2页
目的 评价低场磁共振 Gd- DTPA增强扫描对脑转移瘤诊断的作用。方法 总结 32例脑转移瘤病例 ,分析其平扫及增强扫描的 MRI征象。结果 幕上双侧大脑半球内 ,平扫发现 40个病灶 ,增强扫描发现 5 2个病灶 ;幕下小脑脑干 ,平扫发现 1 2... 目的 评价低场磁共振 Gd- DTPA增强扫描对脑转移瘤诊断的作用。方法 总结 32例脑转移瘤病例 ,分析其平扫及增强扫描的 MRI征象。结果 幕上双侧大脑半球内 ,平扫发现 40个病灶 ,增强扫描发现 5 2个病灶 ;幕下小脑脑干 ,平扫发现 1 2个病灶 ,增强发现 2 2个病灶 ;硬脑膜 ,平扫发现 2个病灶 ,增强扫描发现 1 2个病灶。结论 Gd- DTPA增强扫描 ,由于脑转移性肿瘤实体部分出现明显强化 ,从而能发现平扫不能显示的病灶 ,故 Gd- DTPA增强扫描对脑转移瘤的诊断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d-dtpa增强扫描 脑转移瘤 诊断 低场磁共振 造影剂
下载PDF
肺栓塞诊断中多层螺旋CT双期动态增强扫描技术的应用研究
2
作者 柴清华 杨瑞 +1 位作者 刘继伟 弓莉 《临床研究》 2025年第1期133-135,共3页
目的 分析研究肺栓塞诊断中应用多层螺旋CT双期动态增强扫描技术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河南省胸科医院2020年2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50例疑似肺栓塞患者,选择SOMATOM Definition Flash双源CT扫描机开展胸部平扫和肺动脉期、肺静脉期双期... 目的 分析研究肺栓塞诊断中应用多层螺旋CT双期动态增强扫描技术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河南省胸科医院2020年2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50例疑似肺栓塞患者,选择SOMATOM Definition Flash双源CT扫描机开展胸部平扫和肺动脉期、肺静脉期双期动态增强CT扫描,分析双期动态增强扫描图像;以综合评定结果为金标准,计算双期动态增强CT扫描检查结果。结果 分析多层螺旋CT双期动态增强扫描图像发现,41例患者诊断为肺栓塞,能精确发现145处栓子,其中13处为左右肺动脉主干,57处为叶动脉,55处为段动脉,18处为亚段动脉,2处为亚亚段动脉。50例患者经综合评估,结果为阳性48例,阴性2例,双期动态增强CT扫描检查结果为阳性46例,阴性4例。双期动态增强CT扫描检查敏感度为95.83%(46/48),特异度为100.00(2/2),准确度为96.00%(48/50)。结论 临床诊断肺栓塞时采用多层螺旋CT双期动态增强扫描技术具有显著的检测和诊断效果,准确性、特异性及敏感度均较高,值得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栓塞 多层螺旋CT 双期 动态增强扫描技术 应用价值
下载PDF
MRI弥散加权成像与动态增强扫描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应用
3
作者 颜显杰 王海 朱文淼 《川北医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81-84,共4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MRI)弥散加权成像(DWI)与动态增强扫描(DCE-MRI)在前列腺癌(PCA)诊断中的应用。方法:选取105例行MRI检查的疑似PCA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均行DWI、DCE-MRI扫描检查,以病理活检为金标准,Kappa一致性检验分析DWI、DCE-MRI... 目的:探讨磁共振(MRI)弥散加权成像(DWI)与动态增强扫描(DCE-MRI)在前列腺癌(PCA)诊断中的应用。方法:选取105例行MRI检查的疑似PCA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均行DWI、DCE-MRI扫描检查,以病理活检为金标准,Kappa一致性检验分析DWI、DCE-MRI单独扫描检查及两者联合检查诊断PCA的准确度、敏感度及特异度。结果:DWI检出PCA和前列腺良性病变分别66例、39例,DWI与病理活检诊断PCA的Kappa=0.918;DCE-MRI检出PCA和前列腺良性病变分别60例、45例,DCE-MRI与病理活检诊断PCA的Kappa=0.761;DWI诊断PCA的敏感度和准确度分别为95.59%、96.19%,高于DCE-MRI诊断PCA的敏感度和准确度(85.29%、88.57%)(χ^(2)=4.168、4.330,P=0.041、0.037);DWI+DCE-MRI与病理活检诊断PCA的Kappa=0.937,且诊断PCA敏感度和准确度分别为98.53%、97.14%。结论:DWI较DCE-MRI诊断PCA准确度和敏感性更高,两者联合诊断可在一定程度提高前列腺癌诊断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动态增强扫描 前列腺癌 诊断
下载PDF
肝脏MR动态增强扫描:Gd-EOB-DTPA与Gd-DTPA的个体内对照研究 被引量:8
4
作者 吴静云 王可 +1 位作者 郭小超 王霄英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26-330,共5页
目的:比较钆塞酸二钠(Gd-EOB-DTPA)及钆喷酸葡胺(Gd-DTPA)肝脏MR动态增强扫描腹腔脏器及血管的强化特点,重点比较Gd-EOB-DTPA移行期与Gd-DTPA平衡期的图像特点。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个体内随机对照研究。25例病理证实为原发直肠癌或... 目的:比较钆塞酸二钠(Gd-EOB-DTPA)及钆喷酸葡胺(Gd-DTPA)肝脏MR动态增强扫描腹腔脏器及血管的强化特点,重点比较Gd-EOB-DTPA移行期与Gd-DTPA平衡期的图像特点。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个体内随机对照研究。25例病理证实为原发直肠癌或结肠癌、怀疑肝转移的患者,3天内行2次肝脏MR动态增强检查,分别使用GdEOB-DTPA及Gd-DTPA两种对比剂。动态增强扫描的序列相同,包括平扫、动脉期、门静脉期、平衡期(Gd-DTPA)/移行期(Gd-EOB-DTPA)。图像客观评估中,测量各期相图像上血管及肝脾实质的信号强度。以椎旁肌肉的信号为参考,计算相对信号强度(RS)并比较两组间的差异,以及不同期相时肝实质RS的差异。主观评估:读片者主观评价增强扫描各期相图像上,主动脉、门静脉及肝静脉与肝实质的相对信号强度。结果:肝实质的RS:在动脉期Gd-DTPA组明显高于GdEOB-DTPA组(t=3.006,P=0.005);在门静脉期及平衡期/移行期,两组检查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88,P=0.086;t=0.781,P=0.442)。Gd-EOB-DTPA检查时,门静脉期肝实质RS明显高于动脉期(t=-3.014,P=0.006),移行期RS与门静脉期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d-DTPA检查时,平衡期肝实质RS明显低于门静脉期(t=5.827,P=0.000)。主观评估:Gd-DTPA增强扫描平衡期图像上所有患者的主动脉、门静脉、肝静脉均为高信号(100%);Gd-EOB-DTPA增强扫描移行期图像上主动脉、门静脉、肝静脉均以低或等信号为主(84%,92%,92%)。结论:Gd-EOB-DTPA动态增强MR检查,肝脏实质在门静脉期及移行期呈持续强化,其移行期的图像特征与Gd-DTPA平衡期的图像特征有明显不同,在影像诊断时应予以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增强扫描 磁共振成像 肝脏 对比剂
下载PDF
联合应用CT及MRI增强扫描对鉴别诊断慢性胰腺炎胰腺癌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1
5
作者 刘学银 龚方 周亮 《基层医学论坛》 2024年第10期121-123,156,共4页
目的探讨慢性胰腺炎、胰腺癌鉴别诊断中联合应用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与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增强扫描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3月在吉水县人民医院接受治疗且由手术病理... 目的探讨慢性胰腺炎、胰腺癌鉴别诊断中联合应用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与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增强扫描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3月在吉水县人民医院接受治疗且由手术病理活检结果确诊的30例慢性胰腺炎患者、33例胰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应用CT与MRI增强扫描,记录2种疾病患者的胰腺病变性质占有情况、不同检查方式的诊断准确率、胰腺癌病灶直径的对比噪声比(contrast-noise ratio,CNR)情况。结果胰腺癌患者的胰腺体积增大、胰腺周围组织与大血管侵犯、胰腺周围淋巴结肿大、动脉期强化不明显与胰胆管不规则扩张症状占比较慢性胰腺炎患者高(P<0.05),而慢性胰腺炎患者病变及病变周围囊肿、病变钙化、胰胆管平滑状扩张占比较胰腺炎患者高(P<0.05)。在胰腺癌、慢性胰腺炎患者诊断中,与单一CT检查、MRI检查对比,CT联合MRI检查的诊断准确率明显更高(P<0.05);胰体癌患者的病灶直径、不同时期(动脉期、静脉期、延迟期)CNR信号明显大于胰头癌患者(P>0.05)。结论CT联合MRI增强扫描在慢性胰腺炎、胰腺癌患者病情诊断中的准确性相对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胰腺炎 胰腺癌 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 磁共振成像 增强扫描
下载PDF
Gd-DTPA增强MRI扫描在骨性关节炎软骨病变监测中的价值 被引量:2
6
作者 雷杰 杨海山 +2 位作者 周生岩 韩志国 崔传禹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96-297,共2页
目的探讨轧喷替酸葡甲胺(Gd-DTPA)延迟增强扫描对监测膝关节软骨退变的价值。方法以髌骨中部,股骨内、外侧髁中部3个不同的部位为感兴趣区,15例膝关节中45个感兴趣区,发现病变的感兴趣区21个纳入研究范围,MRI检查采用3D-FS-SPGR序列,静... 目的探讨轧喷替酸葡甲胺(Gd-DTPA)延迟增强扫描对监测膝关节软骨退变的价值。方法以髌骨中部,股骨内、外侧髁中部3个不同的部位为感兴趣区,15例膝关节中45个感兴趣区,发现病变的感兴趣区21个纳入研究范围,MRI检查采用3D-FS-SPGR序列,静脉注入Gd-DTPA后2h扫描,测量关节软骨平扫、增强后的信号强度与腘窝处软组织信号强度比值(SIR)。结果三个部位3D-FS-SPGR序列平扫SIR值明显低于Gd-DTPA延迟增强扫描2h的SIR值(P<0.05)。结论静脉注入Gd-DTPA的MRI延迟增强扫描所测得的SIR值,可以作为骨关节炎监测早期软骨退变的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软骨 磁共振成像 膝关节 增强扫描
下载PDF
CT增强扫描灰度直方图纹理分析技术对肺癌患者术前恶性程度评估及对预后的预测价值
7
作者 毛宇 黎明 +3 位作者 乔文婷 郭剑峰 李容波 白艳艳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4年第5期79-82,共4页
目的探究CT增强扫描灰度直方图纹理分析技术对肺癌患者术前恶性程度评估及对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5月至2022年9月在我院就诊的且经术后病理证实的肺癌患者580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术后病理分期,将研究对象分为高分化组(183例... 目的探究CT增强扫描灰度直方图纹理分析技术对肺癌患者术前恶性程度评估及对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5月至2022年9月在我院就诊的且经术后病理证实的肺癌患者580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术后病理分期,将研究对象分为高分化组(183例)、中分化组(195例)、低分化组(202例)。根据预后情况,将其分为预后良好组(356例)和预后不良组(224例)。由2名医师提取患者CT增强扫描灰度直方图纹理参数。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特征参数对肺癌患者术前恶性程度的诊断效能及预后的预测价值。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预后不良的重要影响因素并构建人工神经网络模型。Pearson分析检验参数间的相关性。结果均值、10%分位、50%分位等参数在高、中、低分化三组中有显著差异。三个参数对评估肺癌患者恶性程度均具有一定的诊断效能,且三者联合诊断效能最佳。均值、10%分位、50%分位是预后不良的保护因素,三者联合预测肺癌患者的曲线AUC值大于各指标单独预测的AUC值。ROC曲线和累积增益图表明该模型预测能力良好。纹理特征参数中,69.44%的参数具有相关性。结论CT增强扫描灰度直方图纹理参数在一定程度上反应肺癌患者术前恶性程度信息,给术前预测以及预后提供了重要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CT增强扫描 灰度直方图 纹理分析
下载PDF
术前多排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对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
8
作者 张磊 米玉霞 王建业 《实用癌症杂志》 2024年第1期83-86,共4页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MSCT)三期增强扫描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MLNM)中的术前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均行MSCT三期增强扫描,以术后病理结果为金标准,使用Kappa一致性检验评价MSCT三期增强...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MSCT)三期增强扫描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MLNM)中的术前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均行MSCT三期增强扫描,以术后病理结果为金标准,使用Kappa一致性检验评价MSCT三期增强扫描在术前诊断MLNM的诊断效能。结果术后病理检查证实80例NSCLC患者中,N0期31例,N1期24例,N2期25例,其中MLNM 25例(31.25%);术前MSCT诊断N0期34例,N1期24例,N2期22例,术前MSCT对NSCLC患者N分期诊断与术后病理一致性一般(Kappa=0.735);25例合并MLNM患者中,术前MSCT确诊19例,其对NSCLC患者MLNM的诊断与病理结果一致性一般(Kappa=0.531),其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6.00%、80.00%、78.75%、63.33%和88.00%;纵隔淋巴结转移率在不同肿瘤直径、胸膜凹陷与否、不同肿大淋巴结位置、累及粗大肺静脉与否以及不同淋巴结短径的NSCLC患者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MSCT三期增强扫描诊断NSCLC患者MLNM具有一定的准确性,结合原发病灶大小、胸膜凹陷、肿大淋巴结位置、累及粗大肺静脉等多方面信息可为淋巴结清扫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多排螺旋CT 增强扫描 纵隔淋巴结 转移
下载PDF
磁共振成像增强扫描及弥散加权成像预测小肝癌微血管侵犯的价值
9
作者 张志 瞿刚 +1 位作者 刘朝敏 李进涛 《成都医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1期84-88,共5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增强扫描及弥散加权成像(DWI)预测小肝癌患者微血管侵犯(MVI)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21年5月至2023年5月收治的90例小肝癌患者(术前1周内均接受MRI增强扫描)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病理检查...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增强扫描及弥散加权成像(DWI)预测小肝癌患者微血管侵犯(MVI)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21年5月至2023年5月收治的90例小肝癌患者(术前1周内均接受MRI增强扫描)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病理检查结果分为MVI阳性组(n=25)和MVI阴性组(n=65),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增强扫描特征及DWI参数,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MVI的影响因素。基于回归分析结果建立评分模型,绘制评分模型预测小肝癌患者MVI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结果90例小肝癌患者中MVI阳性率为27.78%(25/90)。MVI阳性组低分化、动脉期瘤周强化、肿瘤边缘不光滑、肝胆期瘤周低信号的占比高于MVI阴性组,而D值、ADC值低于MVI阴性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动脉期瘤周强化、肿瘤边缘、瘤周低信号、D值、ADC值是小肝癌MVI的影响因素(P<0.05)。根据回归分析建立的评分模型预测小肝癌患者MVI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98,最佳截断值为5分,其敏感度与特异度分别为0.920、0.877。结论MRI增强扫描联合DWI可有效预测小肝癌患者的MVI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增强扫描 弥散加权成像 小肝癌 微血管侵犯 预测价值
下载PDF
肝细胞癌磁共振Gd-DTPA动态增强扫描的价值 被引量:1
10
作者 谢玉茹 全显跃 +1 位作者 梁文 黄凡恒 《广东医学》 CAS CSCD 2004年第10期1152-1154,共3页
 目的 探讨磁共振Gd -DTPA动态增强扫描与肝细胞癌细胞分化程度及瘤灶大小的相关性。方法 对 6 0例病理证实的HCC动态增强扫描MRI征象进行分析 ,并将HCC的动脉期强化程度与病理分级、瘤灶大小的关系作统计学分析。结果 肝细胞癌动...  目的 探讨磁共振Gd -DTPA动态增强扫描与肝细胞癌细胞分化程度及瘤灶大小的相关性。方法 对 6 0例病理证实的HCC动态增强扫描MRI征象进行分析 ,并将HCC的动脉期强化程度与病理分级、瘤灶大小的关系作统计学分析。结果 肝细胞癌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期强化程度 ,随癌细胞分化的降低及瘤灶体积的增大有逐渐增加的趋势。结论 HCC的动态增强扫描 ,为研究其血流动力学改变提供了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增强扫描 肝细胞癌 d—D HCC 磁共振 动脉期 癌细胞分化
下载PDF
双源CT双动脉期增强扫描对肝动脉-门静脉瘘的评估价值及风险因素分析
11
作者 许小兰 窦斌 +3 位作者 杨斐 魏文鑫 朱晓宁 刘征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24年第2期198-201,共4页
目的:探讨双源CT双动脉期增强扫描模式对肝动脉-门静脉瘘(HAPVF)的评估价值及风险因素分析。方法:选取HAPVF和非HAPVF患者各60例,分别为HAPVF组和非HAPVF组,行双源CT双动脉期增强扫描,比较2组临床指标及CT征象差异。以DSA为金标准,对比... 目的:探讨双源CT双动脉期增强扫描模式对肝动脉-门静脉瘘(HAPVF)的评估价值及风险因素分析。方法:选取HAPVF和非HAPVF患者各60例,分别为HAPVF组和非HAPVF组,行双源CT双动脉期增强扫描,比较2组临床指标及CT征象差异。以DSA为金标准,对比动脉早期、动脉晚期和双动脉期对HAPVF的诊断敏感度、特异度,以及对HAPVF分型的诊断准确率。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HAPVF的危险因素,采用ROC曲线评估危险因素预测HAPVF的价值。结果:双动脉期诊断HAPVF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分型准确率均明显高于单独2期(均P<0.05)。2组肝癌大小、包膜类型、门静脉癌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肝癌大小、包膜类型、门静脉癌栓均是HAPVF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表明,单因素预测HAPVF效果最好的是包膜类型,其次是门静脉癌栓,再次是肝癌大小。综合多因素联合预测分析显示,肝癌大小+包膜类型+门静脉癌栓预测效果最好。结论:双源CT双动脉期增强扫描模式对HAPVF的诊断敏感度、特异度较高,且在HAPVF分型中具有较好的诊断效果。HAPVF的临床及影像学征象具有一定特点,其中肝癌大小、包膜类型、门静脉癌栓均是HAPVF的独立危险因素,三者联合预测效果最好,能为临床及时诊治提供可靠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双动脉期增强扫描 肝动脉-门静脉瘘 评估价值 风险因素
下载PDF
小儿CT增强扫描中静脉留置针的风险护理措施探究
12
作者 李向红 石剑 +2 位作者 冯辉 闫晓宁 孙广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9期0191-0194,共4页
研究小儿CT增强扫描当中静脉留置针的风险护理措施作用。方法 将2021年3月到2024年3月来我院治疗的180例开展CT增强扫描且需要留置静脉留置针的小儿随机分为观察组(91例)和对照组(89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风险护理,比较两... 研究小儿CT增强扫描当中静脉留置针的风险护理措施作用。方法 将2021年3月到2024年3月来我院治疗的180例开展CT增强扫描且需要留置静脉留置针的小儿随机分为观察组(91例)和对照组(89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风险护理,比较两组的应急指标、不良反应和满意度差异。结果 (1)增强扫描24h前两组的SBP、DBP、H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增强扫描24h后观察组的SBP、DBP、HR比对照组更稳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观察组家长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小儿CT增强扫描当中静脉留置针时实施风险护理可以有效减轻应激反应和不良反应,提高患儿家长的满意度,值得推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儿 CT 增强扫描 静脉留置针 风险护理 应激
下载PDF
超声内镜和多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在胃肠道间质瘤诊断中的价值
13
作者 张艳 季新荣 《医疗装备》 2024年第4期99-102,共4页
目的比较超声内镜和多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在胃肠道间质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3年2月医院诊断为胃肠道间质瘤的120例患者资料。患者均接受超声内镜和多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以病理检验结果为金标准比较超声... 目的比较超声内镜和多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在胃肠道间质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3年2月医院诊断为胃肠道间质瘤的120例患者资料。患者均接受超声内镜和多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以病理检验结果为金标准比较超声内镜与多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及两种检查方式的检查时间、费用。结果超声内镜诊断的灵敏度(93.84%)、特异度(89.09%)、准确度(91.66%)均高于多层螺旋CT(分别为81.36%、68.85%、75.00%);超声内镜的定位诊断准确率(90.00%)与定性诊断准确率(77.50%)明显高于多层螺旋CT(分别为66.67%和59.17%);超声内镜的检查时间长于多层螺旋CT,且检查费用高于多层螺旋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内镜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均高于多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但其检查费用相对更高,实际应用时医师需根据患者情况综合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内镜 多层螺旋CT 多期增强扫描 胃肠道间质瘤 诊断 预后评估
下载PDF
MR动态增强扫描减影技术评估肝癌肝动脉栓塞化疗和射频消融术疗效价值研究
14
作者 王博生 李立超 邱立燕 《影像技术》 CAS 2024年第3期11-15,24,共6页
目的:探讨MR动态增强扫描减影技术评估肝癌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和射频消融术(RFA)疗效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2月-2023年11月于我院进行治疗的40例肝癌患者,依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20例。对照组患者和观察组患者... 目的:探讨MR动态增强扫描减影技术评估肝癌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和射频消融术(RFA)疗效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2月-2023年11月于我院进行治疗的40例肝癌患者,依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20例。对照组患者和观察组患者均进行MR检查,对照组患者行TACE治疗方法,观察组患者行RFA治疗方法,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肿瘤灭活率、肝功能以及AFP水平。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100.00%,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5.00%,经过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0.00%,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00%,经过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的肿瘤灭活率为92.86%,对照组的肿瘤灭活率为78.95%,经过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之后,两组患者的ALT和AST均高于治疗之前,观察组显而易见低于对照组,AFP水平低于治疗之前,并且观察组显而易见低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使用MR动态增强扫描减影技术来进行评估的肝癌患者运用RFA进行治疗,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肿瘤灭活的几率,以及能够明显改善患者肝功能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与水平,值得在临床进行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R动态增强扫描减影技术 肝癌 肝动脉栓塞化疗 射频消融术
下载PDF
MRI平扫及增强扫描对肾癌病理亚型的鉴别价值分析
15
作者 张尧 张彬 《中国医学工程》 2024年第2期74-79,共6页
目的分析MRI平扫及增强扫描对肾癌病理亚型的鉴别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至2023年4月安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14例肾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经病理检查证实为肾癌且治疗前均接受过磁共振成像(MRI)平扫及增强扫描。比较各病理... 目的分析MRI平扫及增强扫描对肾癌病理亚型的鉴别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至2023年4月安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14例肾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经病理检查证实为肾癌且治疗前均接受过磁共振成像(MRI)平扫及增强扫描。比较各病理亚型肾癌患者MRI平扫及增强扫描表现,并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评价MRI平扫及增强扫描在肾癌病理亚型中的鉴别价值。结果pRCC和cRCC患者ADC值低于ccRCC患者(P<0.05);cRCC患者T1WI和T2WI平扫低、等信号占比高于ccRCC和pRCC患者(P<0.05),混杂信号占比低于ccRCC和pRCC患者(P<0.05)。pRCC和cRCC患者不均匀强化占比低于ccRCC患者(P<0.05),且cRCC患者不均匀强化占比低于pRCC患者(P<0.05);不同病理亚型强化程度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cRCC以重度强化为主,pRCC以轻中度强化为主,cRCC均为轻度强化患者;pRCC和cRCC患者皮质期、实质期、延迟期信号强度变化均低于ccRCC患者(P<0.05),且pRCC患者以上各期信号强度变化均低于cRCC患者(P<0.05)。MRI平扫及增强扫描联合鉴别ccRCC的灵敏度、准确度均高于单项鉴别(P<0.05);MRI平扫及增强扫描联合鉴别pRCC的特异度、准确度均高于单项鉴别(P<0.05),灵敏度高于MRI平扫单项鉴别(P<0.05);MRI平扫及增强扫描联合鉴别cRCC准确度高于单项鉴别(P<0.05)。结论不同病理亚型肾癌患者的MRI平扫及增强扫描表现存在差异,且MRI平扫及增强扫描联合鉴别肾癌病理亚型的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癌 磁共振成像 平扫 增强扫描 病理亚型 鉴别价值
下载PDF
全方位护理干预肝脏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的效果分析
16
作者 张卓仙 《基层医学论坛》 2024年第3期108-110,共3页
目的分析全方位护理干预肝脏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7月—2021年8月于贵州航天医院接受肝脏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的66例患者,分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和观察组(采用全方位护理干预),各33例。对比2组患者的扫描效... 目的分析全方位护理干预肝脏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7月—2021年8月于贵州航天医院接受肝脏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的66例患者,分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和观察组(采用全方位护理干预),各33例。对比2组患者的扫描效果、心理状态、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一次检查成功率高于对照组,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评分、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全方位护理干预肝脏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的效果显著,不仅能够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还能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适合在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方位护理 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 心理状态
下载PDF
不同对比剂流速对肝癌患者CT增强扫描图像的影响
17
作者 卢铮 《医疗装备》 2024年第12期13-15,19,共4页
目的 探讨不同对比剂流速对肝癌患者CT增强扫描图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医院收治的156例肝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78例。所有患者均行CT增强扫描,碘海醇注射液剂量为100 ml,试... 目的 探讨不同对比剂流速对肝癌患者CT增强扫描图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医院收治的156例肝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78例。所有患者均行CT增强扫描,碘海醇注射液剂量为100 ml,试验组对比剂流速为2.0~2.5 ml/s,对照组对比剂流速为3.5~4.0 ml/s,记录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影像学特征、辐射剂量与图像质量。结果 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05);所有患者图像均能显示4~6级肝血管分支;两组图像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图像信噪比和对比噪声比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剂量长度乘积与有效剂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动脉期、门脉期、平衡期的病灶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增强扫描中对比剂流速降低不会影响图像质量及病灶检出率,且不增加辐射剂量,但可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图像信噪比和对比噪声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增强扫描 对比剂流速 图像质量 不良反应 辐射剂量
下载PDF
基于Logistic回归分析CT增强扫描检查中对比剂外渗的影响因素
18
作者 贾艳芳 崔萌萌 李丹 《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2024年第6期466-470,共5页
目的分析CT增强扫描检查中对比剂外渗的影响因素,为临床预防对比剂外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2022年9月至2023年7月收治的104例需进行CT增强扫描检查的受检者临床资料,根据其是否发生对比剂外渗情况,将受试者... 目的分析CT增强扫描检查中对比剂外渗的影响因素,为临床预防对比剂外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2022年9月至2023年7月收治的104例需进行CT增强扫描检查的受检者临床资料,根据其是否发生对比剂外渗情况,将受试者分为未发生组(85例)、发生组(19例)。分析受试者临床资料,对可疑的影响因素单因素方差分析,筛选出有差异的因素再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总结CT增强扫描检查中对比剂外渗的影响因素。结果对比剂外渗发生组年龄≥60岁、有高血压、糖尿病、恶性肿瘤、碘对比剂浓度>370 mg/ml、注射速率≥3 ml/s、注射人员资历≤2年、有化疗史受试者占比与未发生组占比升高(P<0.05)。二元Logistic分析显示,年龄≥60岁、有高血压、糖尿病、恶性肿瘤、碘对比剂浓度>370 mg/ml、注射速率≥3 ml/s、注射人员资历≤2年、有化疗史是CT增强扫描检查中对比剂外渗的影响因素(OR值=3.165、4.646、7.471、6.398、7.614、5.073、6.392、2.779)(P<0.05)。结论年龄≥60岁、有高血压、糖尿病、恶性肿瘤、碘对比剂浓度>370 mg/mL、注射速率≥3 ml/s、注射人员资历≤2年、有化疗史是CT增强扫描检查中对比剂外渗的影响因素,临床可对有以上临床特征的受试者进行密切关注,并积极开展实施针对性防护措施,以降低CT增强扫描检查中对比剂外渗的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影剂 诊断和治疗物质外渗 LOGISTIC模型 CT增强扫描 影响因素
下载PDF
核磁共振成像增强扫描患者在检查期间接受全方位系统护理干预的效果评价
19
作者 张永芳 《临床医药实践》 2024年第12期949-952,共4页
目的:探讨核磁共振成像增强扫描患者在检查期间接受全方位系统护理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2023年1月—2024年1月收治的197例核磁共振成像增强扫描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98例)和B组(99例)。A组采用常规检查护理,B组采用常规检查护理... 目的:探讨核磁共振成像增强扫描患者在检查期间接受全方位系统护理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2023年1月—2024年1月收治的197例核磁共振成像增强扫描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98例)和B组(99例)。A组采用常规检查护理,B组采用常规检查护理+全方位系统护理干预。比较两组各项指标。结果:干预后两组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均低于干预前,且B组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B组各项安全质量评分、护理满意度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核磁共振成像增强扫描患者在检查期间接受全方位系统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其心理状态,提高安全质量和护理满意度,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成像增强扫描 全方位系统护理干预 心理状态 满意度
下载PDF
CT定位增强扫描对胸部肿瘤放疗剂量分布的影响
20
作者 郑旭亮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10期0185-0188,共4页
该学术探究专注于评估CT定位增强成像技术在胸部肿瘤的放射性治疗过程中对放射剂量分布的影响,旨在评估该方法对提升放射治疗的精准度及对健康组织的防护效果。方法 介于2022年1月与2023年12月之间,本院对60名胸腔肿瘤患者执行了放射治... 该学术探究专注于评估CT定位增强成像技术在胸部肿瘤的放射性治疗过程中对放射剂量分布的影响,旨在评估该方法对提升放射治疗的精准度及对健康组织的防护效果。方法 介于2022年1月与2023年12月之间,本院对60名胸腔肿瘤患者执行了放射治疗,治疗期间都执行了CT定位和强化扫描,比较扫描方式在放疗目标体积、边缘、剂量分布平衡性与适配度差异性,及对周围正常组织辐射剂量效应,以评估强化扫描效果。结果 与标定扫描相比,强化扫描能更清晰地显示放疗照射区域体积增长,并且更明显地描绘肿瘤边界,在放疗过程中,借助强化扫描技术,达到了更为均一且符合肿瘤特异的剂量分配,借助先进扫描技术,能够大幅度降低对周边健康组织,如肺部、心脏和食道等辐射接触量。结论 于胸部肿瘤的放射性治疗环节,运用CT增强扫描技术,能有效提高治疗方案的精确度,并且最大限度地维护正常组织的安全,这有望提升放射治疗的效率,进而优化患者的生存质量,在具体应用环节,需要细致评估它们引起的利与弊,并全面思索病患的特殊独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增强扫描 胸部肿瘤 放疗剂量分布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