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Geltung 被引量:2
1
作者 戚渊 《中国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53-63,共11页
本文对哈贝马斯"Faktizitt und Geltung"(《事实性与有效性》)一书中的Geltung概念进行了分析。作者首先指出了英、中译本对Geltung概念的误读,认为Facts或"事实"不等于Faktizitat或"事实性";Norms或&q... 本文对哈贝马斯"Faktizitt und Geltung"(《事实性与有效性》)一书中的Geltung概念进行了分析。作者首先指出了英、中译本对Geltung概念的误读,认为Facts或"事实"不等于Faktizitat或"事实性";Norms或"规范"只是Geltung概念的涵义和意义的一部分。其次分析了哈贝马斯Geltung概念的涵义、意义和问题。作者指出了哈贝马斯Geltung概念内部存在的三个层次的矛盾,并认为他的Geltung概念的模糊性在于他的社会与国家之关系的模糊性。最后提出了如何理解法律的有效性问题。作者认为,Geltung概念是事实性、规范性与价值性的统一体。内在于法律本身的事实性与有效性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而是包含的种属关系。合法性的有效性来源于人类社会某些确定的先在内容(比如人性尊严之类的天赋人权、人类生存的基本公理等)。它们是先于立法的,是"侵犯禁止"的先在条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ltung规范性 正当性 主体间性 实践理性
原文传递
青年海德格尔的反心理主义思想
2
作者 吴三喜 孙雯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63-69,共7页
在现象学语境中,心理主义特指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的一种哲学研究趋势,它主张取消观念规律和实在规律之间的差异,消除逻辑之物和心理之物的分野,力图将逻辑规范性还原为心理规律性。心理主义的这种做法被胡塞尔概括为三个成见,即认识... 在现象学语境中,心理主义特指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的一种哲学研究趋势,它主张取消观念规律和实在规律之间的差异,消除逻辑之物和心理之物的分野,力图将逻辑规范性还原为心理规律性。心理主义的这种做法被胡塞尔概括为三个成见,即认识的规范性需以认识的心理学为基础、逻辑的事实性内容乃是诸多心理构件、逻辑学乃是明见性理论。心理主义的关键在于其判断理论,冯特、迈尔、布伦塔诺以及利普斯等人的判断理论是心理主义判断理论的典型代表。青年海德格尔继承胡塞尔的反心理主义立场,指明了心理主义判断理论的根本错误在于错失了逻辑学的现实性问题,取消了心理学的现实性与逻辑学的现实性之间的不可通约性。在借鉴洛采的现实性理论之后,海德格尔明确将逻辑学的现实性规定为有效而非实存,由此便成功地将逻辑学移除出心理主义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主义 判断 反心理主义 现实性 有效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