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根溜注入”理论针刺上入穴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姜文飞 张万里 +2 位作者 于艺 姜润成 祝木星 《中医药学报》 CAS 2022年第8期44-47,共4页
目的:观察在“根溜注入”理论指导下针刺上入穴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6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治疗组采用针刺上入穴治疗。连续治疗6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眩晕症状与... 目的:观察在“根溜注入”理论指导下针刺上入穴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6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治疗组采用针刺上入穴治疗。连续治疗6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眩晕症状与评估量表(ESCV)中的各项评分、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并评定临床疗效。结果:治疗6周后,治疗组治愈7例,显效11例,有效1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3%(28/30),对照组治愈3例,显效8例,有效12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76.7%(23/30),治疗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ESCV中眩晕程度、颈肩痛、头痛等评分均提升,治疗组更显著(P<0.05);在左右椎动脉及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改善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根溜注入”理论的指导下针刺上入穴治疗颈性眩晕疗效明显,值得临床更深入地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性眩晕 根溜注入 上入穴 针刺
下载PDF
调阴阳跷脉结合根溜注入旁通法针刺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
2
作者 李雪萍 吴旭丽 +1 位作者 彭礼 郗亚薇 《现代中医临床》 2023年第2期44-48,共5页
目的观察调阴阳跷脉结合根溜注入旁通法针刺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根据就诊时间顺序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进行针刺治疗。治疗组采用调阴阳跷脉结合根溜注入旁通法... 目的观察调阴阳跷脉结合根溜注入旁通法针刺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根据就诊时间顺序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进行针刺治疗。治疗组采用调阴阳跷脉结合根溜注入旁通法进行针刺治疗。观察临床疗效,HB面神经功能分级评分,面部残疾指数躯体功能(FDIP)评分、面部残疾指数社会功能(FDIS)评分,并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治疗组30例中,痊愈21例,显效5例,有效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30例中,痊愈14例,显效7例,有效1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73.33%。经秩和检验,Z=-2.006,P<0.05,说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HB面神经功能分级评分2组治疗后较本组治疗前均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示2组具有可比性。治疗后治疗组较对照组提高明显,2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FDIP、FDIS评分2组治疗后较本组治疗前均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前FDIP、FDI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示2组具有可比性。治疗后FDIP、FDIS评分治疗组较对照组均提高明显,2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2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针刺不良反应。结论调阴阳跷脉结合根溜注入旁通法针刺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针刺 跷脉 根溜注入 临床疗效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