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日本“文言一致”运动再认识 被引量:8
1
作者 刘金举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23-28,共6页
由于发展史观以及“文言一致”自身“言”直接成“文”这一字面幻象的影响,许多人未能认识“言”与“文”均是为建立近代国民国家所“独创(”矢野龙溪语)而非固有这一内涵,更未能深刻认识其核心是为引进西方文化、思想和政治制度而进行... 由于发展史观以及“文言一致”自身“言”直接成“文”这一字面幻象的影响,许多人未能认识“言”与“文”均是为建立近代国民国家所“独创(”矢野龙溪语)而非固有这一内涵,更未能深刻认识其核心是为引进西方文化、思想和政治制度而进行的“话语”建树。本文旨在全球化语境下,通过对日本“文言一致”运动的分析,建构中、日、西参照体系,透过幻象剖析其实质,从而为正确解读文学作品,重新认识国语和国文学的凝聚力提供借鉴,以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言一致 幻象 国民国家 话语建树
下载PDF
中国“文言一致”运动再认识——“文言一致”的表象与实质 被引量:1
2
作者 刘金举 《东南亚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88-94,共7页
由于发展史观以及“文言一致”——“言”直接成“文”——字面幻象的影响,许多人未能认识到“言”与“文”的实质是为确立国民身份认同,从而推动近代国民国家的建立和发展,是作为“制度”所“制定”的“国语”和“国语文学”(胡适语),... 由于发展史观以及“文言一致”——“言”直接成“文”——字面幻象的影响,许多人未能认识到“言”与“文”的实质是为确立国民身份认同,从而推动近代国民国家的建立和发展,是作为“制度”所“制定”的“国语”和“国语文学”(胡适语),更未能深刻认识其核心是为引进西方文化、思想和政治制度而进行的“话语”建树。本文旨在基于中国“文言一致”的历史背景及发展进程,透过幻象剖析其实质,从而为在全球化、一体化语境下正确解读文学作品以及建设和谐社会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言一致 幻象 国民国家 身份认同 话语建树
下载PDF
日本近代文学史上的两道分水岭——试论《浮云》与《金色夜叉》 被引量:1
3
作者 张秀强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07年第6期60-62,87,共4页
二叶亭四迷的《浮云》被认为是日本近代文学史上第一部言文一致体小说。尾崎红叶的《金色夜叉》则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文坛上写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两部发表年代不同的小说却拥有一个共同的命运,那就是两部作品都是未竟之作。本文... 二叶亭四迷的《浮云》被认为是日本近代文学史上第一部言文一致体小说。尾崎红叶的《金色夜叉》则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文坛上写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两部发表年代不同的小说却拥有一个共同的命运,那就是两部作品都是未竟之作。本文旨在探究两部作品未能写完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探讨它们成为未竟之作背后的深层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言文一致 砚友社 复古主义 自然主义
下载PDF
东亚殖民主义背景下“言文一致”的预演——伊泽修二与日据初期台湾的“国语科” 被引量:5
4
作者 欧阳月姣 《台湾研究集刊》 CSSCI 2021年第3期92-101,共10页
日据台湾时期,“国语科”早在1895年就出现在“国语传习所”的课表上,1901年初等教育机构公学校开始使用“言文一致”的日语教材,均早于日本本土。本文以台湾总督府首任学务部长伊泽修二在台湾施行的“国语”政策及教育活动为线索,探讨... 日据台湾时期,“国语科”早在1895年就出现在“国语传习所”的课表上,1901年初等教育机构公学校开始使用“言文一致”的日语教材,均早于日本本土。本文以台湾总督府首任学务部长伊泽修二在台湾施行的“国语”政策及教育活动为线索,探讨早于日本本土的“国语科”之口语化特征及其对“言文一致”理念的尝试;同时,从伊泽修二与日本“国语之父”上田万年在“国语观”上的分歧,来考察东亚殖民主义背景下“国语意识形态”的特殊展开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语 言文一致 伊泽修二 东亚殖民主义
下载PDF
中日近代语言变革运动与翻译小说的文体嬗变
5
作者 王梦如 陈多友 《宜宾学院学报》 2020年第9期39-48,共10页
中国清末民初的“白话文运动”和日本“言文一致运动”是中日近代思想文化转型的重要着力点——即语言形态的现代性转化。从微观层面看,日语小说的译介是中国近代语言变革运动乃至新文化运动的导火索,同时中日翻译小说的文体也能反映出... 中国清末民初的“白话文运动”和日本“言文一致运动”是中日近代思想文化转型的重要着力点——即语言形态的现代性转化。从微观层面看,日语小说的译介是中国近代语言变革运动乃至新文化运动的导火索,同时中日翻译小说的文体也能反映出中日近代语言变革运动的历史痕迹。中日两国的翻译小说有三种较为相似的文体,且呈现出类似的文体嬗变轨迹,即“汉文直译体”/“文言体”向“雅俗折衷体”/“文白参半体”过渡,最终确立“言文一致体”/“新白话文体”。三种文体的嬗变轨迹并非呈现线性展开,而是在并存、悖离、融合之中显露出总体的发展态势。这种文体嬗变轨迹的生成以及两国语言变革内核的差异,是由当时的社会文化语境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言文一致运动” “白话文运动” 语言形态变革 翻译小说 文体嬗变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