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8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InVEST&GEO-detectors模型的会仙湿地生境质量变化及影响因素研究
1
作者 谢玲 陈展图 +2 位作者 蒋瑜 肖小慧 贾艳红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80-190,共11页
喀斯特湿地是广泛分布在喀斯特地区的一种特殊的湿地类型,其生态地位举足轻重,探索喀斯特湿地生境质量变化的影响因素对喀斯特地区生态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会仙湿地保护区2000和202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通过InVEST模型评估会仙... 喀斯特湿地是广泛分布在喀斯特地区的一种特殊的湿地类型,其生态地位举足轻重,探索喀斯特湿地生境质量变化的影响因素对喀斯特地区生态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会仙湿地保护区2000和202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通过InVEST模型评估会仙湿地保护区的生境质量,利用地理探测器探测影响会仙湿地保护区生境质量变化的自然和人为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2000至2020年建设用地明显扩张,草地和水体显著减少;2)会仙湿地保护区生境质量总体呈现下降的趋势,生境退化度有所上升,生境质量较差的区域主要集中在研究区的北部、中部和东北部;3)地理探测器识别出会仙湿地保护区生境质量空间变化受自然和人为因子的综合作用,主导影响因子是GDP(q为0.135),其次为夜间灯光指数(DMSP)(q为0.053);交互作用探测结果表明,各因子对生境质量影响呈现出双因子增强效果。研究结果有助于揭示会仙湿地保护区生境质量的时空演变过程,可针对会仙湿地生态建设的问题提出可行的应对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境质量 InVEST模型 地理探测器 时空变化 影响因素 会仙湿地
下载PDF
移民安置区农地流转意愿影响因素及耦合协调关系研究——以贵州PQ水库为例
2
作者 陈绍军 余丹阳 +2 位作者 雷鸣 孙杰 汪馨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98-205,共8页
移民问题是水利水电项目中的关键问题,关系到社会稳定与乡村振兴。运用地理探测器,因子分析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水库移民农地转入意愿与安置区农户农地转出意愿影响因素及其耦合协调关系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安置点社区融入状况... 移民问题是水利水电项目中的关键问题,关系到社会稳定与乡村振兴。运用地理探测器,因子分析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水库移民农地转入意愿与安置区农户农地转出意愿影响因素及其耦合协调关系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安置点社区融入状况,转入农地的距离,种植业等技能培训,农地价值,家庭农业劳动力人数,非农就业机会对移民农地转入意愿起着主要影响作用;非农就业水平,对土地权益受损的担忧程度,是否有闲置土地,非农就业机会,对土地流转政策了解程度,土地流转收益预期对安置区农户农地转出意愿起着主要的影响作用。(2)各影响因子之间存在两两交互关系,其中任意两因子交互作用后因子解释力均明显增强。转入农地的距离与安置区融入情况的交互作用对移民农地转入意愿的影响力最大;农地细碎化程度,是否有闲置土地,非农就业机会这3个因子与对土地权益受损担忧程度的交互作用对安置区居民农地转出意愿的影响力最大,家庭人均耕地面积安置区居民农地转出意愿具有隐形作用。(3)移民农地转入意愿与安置区农户农地转出意愿存在强关联性,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并处于农地转入意愿超前的基本协调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探测器 耦合协调度模型 水库移民 农地流转意愿 影响因素 耦合协调关系
下载PDF
Exploring the Spatiotemporal Changes and Driving Forces of Ecosystem Services of Zhejiang Coasts,China,Unde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3
作者 ZHANG Shu SUN Chao +2 位作者 ZHANG Yixin HU Ming SHEN Xingru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24年第4期647-661,共15页
Ecosystem services(ESs)refer to the continuous provisioning of ecosystem goods and services that benefit human beings.Over recent decades,rapid urbanization has exerted significant pressure on coastal ecosystems,resul... Ecosystem services(ESs)refer to the continuous provisioning of ecosystem goods and services that benefit human beings.Over recent decades,rapid urbanization has exerted significant pressure on coastal ecosystems,resulting in biodiversity and habitat loss,environmental pollution,and the depletion of natural resources.In response to these environmental challenges,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SDGs)were proposed.Given the pressing need to address these issues,understanding the changes in ESs under the SDGs is crucial for formulating specific ecological strategies.In this study,we first analyzed land use and cover change in the Zhejiang coasts of China during 2000–2020.Then,we investigated the spatiotemporal configuration of ESs by integrating carbon storage(CS),soil retention(SR),habitat quality(HQ)and water yield(WY)using the Integrated Valua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s and Tradeoffs(InVEST)model.The driving mechanisms of ESs,which varied by space and time,were also explored using the Geo-detector method.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over the past two decades:1)the Zhejiang coasts have experienced a significant increase of 2783.72 km^(2) in built-up land areas and a continuous decrease in farmland areas due to rapid urbanization;2)owing to higher precipitation,extensive vegetation cover,and reduced anthropogenic disturbances,forests emerge as a crucial land use type for maintaining ecosystem services such as HQ,CS,WY,and SR;3)ESs have generally declined across the entire Zhejiang coasts,with a significant decrease observed in the northern areas and an increase in the southern areas spatially;4)the expansion of built-up land areas emerged as the primary factor affecting ecosystem services,while the vegetation factor has been increasingly significant and is expected to become predominant in the near future.Our study provides insights of understanding of ecosystem service theory and emphasizing the importance of preserving biodiversity for long-term sustainable development,and valuable scientific references to support the ecological management decision-making for local governm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cosystem services(ESs) Integrated Valua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s and Tradeoffs(InVEST)model geo-detector land use and cover change(LUCC) Zhejiang coasts China
下载PDF
山西省文化遗产时空演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以文物保护单位为例
4
作者 段亚鹏 张宇宁 《资源开发与市场》 CAS 2024年第7期1094-1102,共9页
文物保护单位是文化遗产的物质载体,研究文物保护单位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成因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意义重大。运用ArcGIS地理空间分析方法对山西省1 518处文物保护单位进行分析,归纳其时空分布规律。研究表明:(1)各时期文物保护单... 文物保护单位是文化遗产的物质载体,研究文物保护单位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成因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意义重大。运用ArcGIS地理空间分析方法对山西省1 518处文物保护单位进行分析,归纳其时空分布规律。研究表明:(1)各时期文物保护单位数量呈现出前中期数量较少,中后期数量激增的趋势,宋元明清时期数量最多,且各时期的文物保护单位类型分布具有很强的时代性;(2)各时期文物保护单位分布重心的空间移动距离逐渐减小,重心移动方向呈现出先向北、再向南、再向北移动的趋势;(3)文物保护单位总体来看呈现出密集区、较密集区和较稀疏区的分布格局,各时期均呈现集聚分布的状态,且不同历史时期的分布状态各不相同;(4)运用地理探测器的分析方法可知历史文化与政治、河流水系、交通道路、坡度4个因素深刻影响着文物保护单位的产生、类型、数量和时空分布格局。最后,从保护策略、学科交叉、缓冲带和数据库的构建、资源联动等方面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和利用提出了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遗产 文物保护单位 时空分布 影响因素 地理探测器 山西省
下载PDF
1978—2020年中国台风灾害灾情时空分布格局及影响因素分析
5
作者 张鹏 张云霞 +4 位作者 汪洋 丁一 尹宜舟 董震 武喜红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47-1063,共17页
为探究中国台风灾害影响和灾情的时空分布及演化规律,基于县域经济社会和灾情统计数据、历史台风风雨数据、高精度地形数据等资料,以县级行政区为空间单元,采用时序统计分析法、重心模型、地理探测器、空间相关分析、地理加权回归等方法... 为探究中国台风灾害影响和灾情的时空分布及演化规律,基于县域经济社会和灾情统计数据、历史台风风雨数据、高精度地形数据等资料,以县级行政区为空间单元,采用时序统计分析法、重心模型、地理探测器、空间相关分析、地理加权回归等方法,对1978—2020年中国台风灾害灾情的时空分布格局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台风灾害造成的死亡失踪人口、倒损房屋数量和每百万人口死亡失踪率、直接经济损失占GDP的比重均呈下降趋势,防灾减灾工作取得显著成效;2)台风灾害灾情重心随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南移,灾害影响呈现沿海地区减轻、内陆地区加重的特征;3)台风引发的风雨是灾情的主要驱动因素,地形因素是造成人员死亡失踪和农作物损失的驱动因素之一;4)浙江闽北、粤西桂东两大区域灾情集聚特征显著,与台风活动规律和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5)局部地区生产总值与灾情呈负相关关系,反映经济社会发展对防灾减灾能力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灾害 县域尺度 时空格局 地理探测器 空间相关分析 GWR模型 中国
下载PDF
辽宁省农业碳排放的时空特征及公平性分析
6
作者 杨颖 黄嘉宁 +3 位作者 赵晓朝 刘玉淇 段焜久 许淑婷 《环境科学导刊》 2024年第4期19-26,共8页
在对辽宁省14个地级市2012—2021年农业碳排放量测算的基础上分析其时空特征,基于农业碳排放的生态承载力系数与经济贡献系数对碳排放公平性进行评价,最后利用地理探测器分析影响农业碳排放强度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①辽宁省农业碳排... 在对辽宁省14个地级市2012—2021年农业碳排放量测算的基础上分析其时空特征,基于农业碳排放的生态承载力系数与经济贡献系数对碳排放公平性进行评价,最后利用地理探测器分析影响农业碳排放强度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①辽宁省农业碳排放量呈缓慢增长的趋势,辽西北部地区为高碳排放区,中部地区为低碳排放区,碳排放量的地区差异在扩大。②根据公平性矩阵分类,大连市与本溪市为生态承载力系数低而经济贡献系数高的“低-高”型,葫芦岛市为“低-低”型,辽阳市由“高-高”型转变为“高-低”型,沈阳市、抚顺市、营口市以及盘锦市由“低-高”型转变为“高-高”型。③辽宁省农业碳排放强度主要受到农业产业结构和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农业产业结构是影响农业碳排放强度的决定性因素,除农业从业人口外各因素对农业碳排放强度起正向驱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碳排放 时空特征 公平性评价 地理探测器 辽宁省
下载PDF
土地利用视角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演变与机制——以辽宁沿海地区为例
7
作者 姚焱中 宋有涛 +3 位作者 薛依婷 贾长庚 王子超 张国徽 《地域研究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3-159,共7页
采用当量因子法、热点分析及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全面估算2000—2020年辽宁沿海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的变化,揭示ESV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驱动机制。结果表明:2000—2020年,辽宁沿海地区的耕地及林地急剧收缩,建设用地及养殖塘快速扩张... 采用当量因子法、热点分析及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全面估算2000—2020年辽宁沿海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的变化,揭示ESV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驱动机制。结果表明:2000—2020年,辽宁沿海地区的耕地及林地急剧收缩,建设用地及养殖塘快速扩张。ESV从2000年的1015.69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1385.23亿元,主要归因于水域及养殖塘的变化,对ESV贡献最大的是水文调节功能。自然条件决定了辽宁沿海地区ESV基本的空间分布,人为活动加强了ESV的分异特征。各驱动因子间的交互作用对辽宁沿海地区ESV的空间格局产生了较强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地理探测器 驱动因素 辽宁沿海地区
下载PDF
基于地理探测器和GIS的云南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8
作者 郭帅龙 杨建欣 +4 位作者 马长乐 龚郁舒 高灿 康新玲 李瑞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2期69-78,共10页
以云南省777个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使用Arc GIS10.7工具,综合采用空间自相关、最邻近指数、标准差椭圆、核密度分析和地理探测器等多种方法,从自然、社会和文化三大维度探析云南省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云南... 以云南省777个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使用Arc GIS10.7工具,综合采用空间自相关、最邻近指数、标准差椭圆、核密度分析和地理探测器等多种方法,从自然、社会和文化三大维度探析云南省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云南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上整体呈现出“滇西密、滇东疏、西北密、东北疏、东南密、西南疏”的分布格局.(2)云南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具有显著的指向性和集聚性,全省整体呈现出“三核状”分布格局,表现为集聚与分散相结合的分布形态.其中整体及局部指向性均为“西北至东南指向”.空间分布集聚性上,高密度区主要分布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滇南)、保山市(滇西)、大理白族自治州和丽江市(滇西北).(3)自然、人文、社会和政策导向等因素的相互耦合作用形成了云南省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水资源储量、人均GDP、道路通车里程、少数民族占比与文化多样性指数等是主要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村落 空间分布 地理探测器 Arc GIS 影响因素 云南省
下载PDF
多源数据挖掘的北京“Z世代”职住空间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9
作者 张彭飞 张景秋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2024年第1期47-56,共10页
利用2021年9月至12月的手机信令数据、POI及网络数据等多源数据,以前人对北京城市职住空间研究的结论为参照系,对空间错位指数进行测度与比较,并利用地理探测器方法,分析挖掘居住和工作在北京中心城区出生于1995-2010年的“Z世代”群体... 利用2021年9月至12月的手机信令数据、POI及网络数据等多源数据,以前人对北京城市职住空间研究的结论为参照系,对空间错位指数进行测度与比较,并利用地理探测器方法,分析挖掘居住和工作在北京中心城区出生于1995-2010年的“Z世代”群体居住—就业空间的职住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北京“Z世代”的居住空间和就业空间总体呈现多集聚小组团的特点,且与北京城市居住—就业中心的总格局基本一致,但空间错位指数要高于全年龄段;2)所在地区的生活设施配置、交通条件是影响“Z世代”对居住地和工作地选择的主要因素,房价也是影响居住地选择的重要因素;3)“Z世代”的职住空间选择影响因子均存在交互作用,表现为双因子增强和非线性增强,说明居住地和工作地选择受到多个条件的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源数据 职住空间 Z世代 空间错位 地理探测器
下载PDF
墨江哈尼族自治县生态环境质量时空变化及影响因子
10
作者 唐一虓 付顺 +1 位作者 巩小栋 陈艳尼 《四川林业科技》 2024年第3期56-64,共9页
调查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时空变化有助于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提供指导和进行协调。基于2005—2020年Landsat遥感数据,运用遥感生态指数(RSEI)和地理探测器模型,探究墨江哈尼族自治县生态环境质量时空变化及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研究区... 调查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时空变化有助于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提供指导和进行协调。基于2005—2020年Landsat遥感数据,运用遥感生态指数(RSEI)和地理探测器模型,探究墨江哈尼族自治县生态环境质量时空变化及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研究区2005—2020年遥感生态指数均值分别为0.5689、0.5824、0.5866、0.5985,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2)2020年研究区生境质量等级为优和良的面积超过一半,但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仍需进一步改进;(3)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变化受多因子相互作用影响,干度因子与热度因子对生态环境质量空间分布的解释力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镇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遥感生态指数 地理探测器 墨江哈尼族自治县
下载PDF
国家级森林公园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11
作者 李依颖 田纪鹏 《科技和产业》 2024年第9期158-163,共6页
选取2000年、2010年与2020年的国家级森林公园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分析技术,研究国家级森林公园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国家级森林公园主要分布于我国的东部,数量逐年增加,且重心逐渐向西迁移,范围... 选取2000年、2010年与2020年的国家级森林公园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分析技术,研究国家级森林公园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国家级森林公园主要分布于我国的东部,数量逐年增加,且重心逐渐向西迁移,范围逐渐扩大,但仍呈现聚集分布的态势;同时,通过地理探测器与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发现,国家级森林公园分布主要受到社会因素与森林资源的影响,且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共同影响其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级森林公园 空间格局 影响因素 地理探测器 地理加权回归
下载PDF
福建省极端降水对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空间异质性影响分析
12
作者 孙杰 孙丽 +2 位作者 张海涛 刘冬 杨悦 《环境生态学》 2024年第6期88-98,共11页
植被碳动态与极端降水变化具有较强的相互作用。探索表征碳动态的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指标对极端降水事件的响应变化,对研究区域生态系统适应气候变化的策略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1985—2015年的净初级生产力数据,利用地理探测器... 植被碳动态与极端降水变化具有较强的相互作用。探索表征碳动态的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指标对极端降水事件的响应变化,对研究区域生态系统适应气候变化的策略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1985—2015年的净初级生产力数据,利用地理探测器探讨了极端降水因子对不同海拔高度的NPP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1)福建省NPP整体上呈增长趋势,其空间分布与海拔高度相关。2)从单因子效应看,最大1日降水量显著影响海拔200 m以下的NPP空间格局,降水强度显著影响海拔200 m以上的NPP空间格局。3)从因子交互效应看,降水强度与最大1日降水量的交互效应对NPP空间格局的驱动作用更为显著。研究从不同海拔高度深化了福建省极端降水对NPP的影响机制,为福建省植被生态的分区分类保护与修复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降水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 地理探测器 交互作用
下载PDF
鄱阳湖平原县域耕地土壤容重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13
作者 耿一博 胡碧峰 +4 位作者 周就猫 张宏 戴叶明 饶建东 李洪义 《江西科学》 2024年第3期544-550,556,共8页
土壤容重是重要的土壤理化性质之一,同时对农作物生长具有显著性影响。研究耕层土壤容重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可指导耕地改良及高质量农田建设。通过野外采样及实验测试获得了余干县423个土壤样本的土壤容重、耕层质地及成土母质等... 土壤容重是重要的土壤理化性质之一,同时对农作物生长具有显著性影响。研究耕层土壤容重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可指导耕地改良及高质量农田建设。通过野外采样及实验测试获得了余干县423个土壤样本的土壤容重、耕层质地及成土母质等相关因素的数据,应用GIS软件和地统计学方法分析了土壤容重的空间分布相关特征;同时结合地理探测器,探讨了影响余干县耕层土壤容重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余干县耕层土壤容重平均值为1.11 g/cm^(3),变异系数为16.0%。在空间分布方面,耕层土壤容重从西南到东北方向近似呈递减趋势。耕层厚度和成土母质对土壤容重具有显著影响,泥质岩土壤容重较低,而砂质岩容重较高。建议将禾斛岭垦殖场、瑞洪镇、古埠镇、三塘乡、东塘乡、黄金埠镇以及康山乡部分区域设为重点改良区。此研究为进一步了解鄱阳湖平原县域耕地土壤容重空间分布影响因素及耕地土壤改良区域划分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层土壤 土壤容重 空间分布 地理探测器
下载PDF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三生空间”转型的生态环境效应及其驱动因素 被引量:8
14
作者 王志远 万鼎 +3 位作者 廖建军 吕靖童 吴凡 王林柯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3876-3888,共13页
采用土地利用遥感数据,运用三生空间动态度、三生空间转移矩阵、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和三生空间转型生态贡献率分析1990—2020年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三生空间”时空格局演变及“三生空间”用地转型下的生态环境效应;运用地理探测器和地理加... 采用土地利用遥感数据,运用三生空间动态度、三生空间转移矩阵、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和三生空间转型生态贡献率分析1990—2020年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三生空间”时空格局演变及“三生空间”用地转型下的生态环境效应;运用地理探测器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对驱动因素及其作用进行全局与局部效应分析。结果表明:1990—2020年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三生空间”演变呈现生活、生态空间不断增加,生产空间不断减少的特征。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生态环境质量呈现出东西部高、中部北部低的U形空间分布格局;1990—2020年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由0.513983升为0.515311;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空间转变为水域和林地生态空间是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主要原因。从空间的全局驱动效应和局部驱动效应来看,海拔、坡度、人口密度、距水域距离和生态保护工程是生态环境质量格局的主导因素,其因子交互作用均是双因子增强,并且空间差异作用显著。研究结果可为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合理开发国土空间,制定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空间 土地利用转型 生态环境质量 地理探测器 地理加权回归
下载PDF
“水—土—能—粮—碳”适配度的空间异质性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陈红 周思姝 韩哲英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15-122,共8页
识别省域尺度“水—土—能—粮—碳”适配度的空间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对因地制宜精准制定农业环境治理政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构建协调适配度测度模型,测算31个省份的“水—土—能—粮—碳”适配度,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和地理探测器模... 识别省域尺度“水—土—能—粮—碳”适配度的空间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对因地制宜精准制定农业环境治理政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构建协调适配度测度模型,测算31个省份的“水—土—能—粮—碳”适配度,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和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其空间集聚规律和分布特征,并对影响适配度的驱动因子进行探测,结果表明:我国2007—2019年总体适配度波动幅度不大,适配度临界区间的地区所占比重最大;适配度存在显著的空间异质性,按东北、中原、东南、西南、西北依次递减,局部地区呈现聚类情况;影响适配度异质性的主要因素有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技术提供、农业项目财政拨款、劳动力水平、土地城镇化,此外,各因素的交互作用增加了对适配度的影响强度,且协调适配区影响适配度的主导因素是技术进步,临界适配区影响适配度的主导因素是劳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适配度 水—土—能—粮—碳 空间自相关 地理探测器
下载PDF
陕西省传统村落时空格局演化及驱动力分析
16
作者 冯晓刚 胡墨清 +2 位作者 边新元 李萌 周在辉 《遥感信息》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42-49,共8页
为了定量揭示陕西省传统村落时空格局演化特征及其驱动力,基于时空格局和图谱认知,结合历史文献与中尺度遥感研究,从时间-空间视角对陕西省431个传统村落的时空格局演化及驱动力展开分析。结果表明:从重心移动轨迹来看,陕西省传统村落... 为了定量揭示陕西省传统村落时空格局演化特征及其驱动力,基于时空格局和图谱认知,结合历史文献与中尺度遥感研究,从时间-空间视角对陕西省431个传统村落的时空格局演化及驱动力展开分析。结果表明:从重心移动轨迹来看,陕西省传统村落呈现由“中—北—南”的时间迁移特征;从空间来看,陕西省传统村落的分布具有典型的空间聚集性,热点区域分别出现在陕北榆林延安、关中渭南、陕南安康3个区域;从选址来看,陕西省传统村落大多分布在高原山地中地势较为平坦、临近水源、温度适宜的区域。陕西省区域经济不均衡与环境温度是决定传统村落选址与时空聚集的首要因素,而地域文化发展的差异最终导致了传统村落的非均衡性扩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村落 图谱 格局演变 地理探测器 陕西省
下载PDF
中国非遗旅游发展的空间特征及影响因素——基于全国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选项目的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何小芊 夏云帆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2023年第4期20-28,35,共10页
以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选项目为研究对象,运用空间统计方法分析中国非遗旅游发展的空间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选项目在空间分布上呈集聚型,省域尺度空间分布差异较大。(2)非遗旅游项目的空间集聚性与异... 以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选项目为研究对象,运用空间统计方法分析中国非遗旅游发展的空间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选项目在空间分布上呈集聚型,省域尺度空间分布差异较大。(2)非遗旅游项目的空间集聚性与异质性显著,存在2个极高密度区、3个次高密度区和4个小聚集区,整体呈现出西南地区与长江中下游地区聚集的空间格局。(3)非遗旅游项目的空间格局受旅游业发展水平影响最大,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消费能力的影响虽然较小,但从交互作用来看,在二者与旅游业发展水平的共同作用下会对非遗旅游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研究结论表明中国非遗旅游发展尚处于以资源为基础、政府推动为主的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遗旅游 空间特征 地理探测器
下载PDF
Indicator of climate variability:low treeline displacement in arid valleys of mountain areas,China
18
作者 YAN Wei-po WANG Qing +3 位作者 GUO Ya-lin HU Qi YANG Min AN Yi-da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23年第11期3250-3265,共16页
As climate change intensifies,finding an ecological indicator to quickly and accurately reflect the impact on mountain ecosystems is necessary.The low treeline/timberline,highly sensitive to climate variability and ch... As climate change intensifies,finding an ecological indicator to quickly and accurately reflect the impact on mountain ecosystems is necessary.The low treeline/timberline,highly sensitive to climate variability and changes significantly within 5–10years,provides a new way to study the response to regional climate variability.This study explored the distribution and vertical displacement patterns of the low treeline in the Upper Minjiang River of China,using SPOT remote sensing images in 1999 and 2013and long-term positional observations.Using the Geodetector model,the study investigated the dominant climatic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low treeline displacement.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low treeline was located at 1700–3200 m elevation on sunny slopes(southeast,south,southwest,and west slopes)with slopes over 25°.From 1999 to 2013,the low treeline moved downward by 6 m from 2561±264m to 2555±265 m,along with a warm–humid climate tendency.The downward displacement was greater on slopes over 25°and shady slopes(-20 m and-10 m,respectively)than on slopes≤25°and sunny slopes.Additionally,the downward was greater in the warm and humid Zagunao River Basin(-15 m)compared to the arid valley center(-7 m)and the cold Heishui River Basin(-3 m).Meanwhile,the low treeline displacement correlated negatively with precipitation and relative humidity variations at the significance level of 0.05,with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of-0.572and-0.551,respectively.Variations in relative humidity and temperature significantly affected the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of low treeline displacement with influencing power of 0.246(p=0.036<0.05)and 0.183(p=0.032<0.05),respectively.Thus,the low treeline is a moisture-limited line,and its formation and variation are closely related to regional water–heat balance.The study clarifies the indicative value of the low treeline for climate variability in mountain areas and can provide references for ecological restoration in arid valley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w treeline Moisture-limited line Climate variability Remote sensing interpretation geo-detector Arid valley
下载PDF
2001—2019年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度时空演化特征及地理因子解析 被引量:15
19
作者 王一 郝利娜 +2 位作者 许强 李佳琴 常浩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397-2407,共11页
探究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度变化及其与地理因子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区域植被恢复政策的优化以及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因此,以MOD13 A1数据作为数据基础,采用趋势分析、标准差和重心迁移模型,研究2001—2019年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度FVC(Fractional... 探究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度变化及其与地理因子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区域植被恢复政策的优化以及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因此,以MOD13 A1数据作为数据基础,采用趋势分析、标准差和重心迁移模型,研究2001—2019年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度FVC(Fractional Vegetation Cover)时空演化特征,并结合地理探测器和相关分析对影响FVC的地理因子进行解析。结果表明:(1)2001—2019年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度恢复状况较好,FVC平均增速为0.0095/a,呈东南高西北低分布,极显著、显著增加的区域面积占比为84.37%,研究区各年FVC重心位于陕北一带,19年向北推进55.1km;(2)各地理因子对FVC的解释力存在显著差异,降水、土壤类型、气温、土地利用类型和坡度是FVC空间分布的主要驱动因子,且各因子之间交互作用的解释力高于单因子;(3)FVC与气温、降水相关系数均以正相关为主;FVC均值与变化趋势存在地形、土壤、人口密度、土地利用分异特征;土地利用转移可体现人类活动特征,其退耕还林还草、未利用地绿化等积极效应促使区域植被得到显著改善,城市扩张等消极效应则抑制植被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度 时空演化 地理因子 地理探测器 黄土高原
下载PDF
东北地区大豆单产空间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王晨 褚琳 +4 位作者 杨喆 杨镇豪 张歆雅 王天巍 蔡崇法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1期108-119,共12页
作为中国最重要的大豆主产区,东北地区的大豆生产成为解决大豆进出口产需问题的核心。明晰东北地区大豆单产空间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于保卫“黑土粮仓”和夯实粮食安全“压舱石”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基于谷歌地球引擎(Google Earth... 作为中国最重要的大豆主产区,东北地区的大豆生产成为解决大豆进出口产需问题的核心。明晰东北地区大豆单产空间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于保卫“黑土粮仓”和夯实粮食安全“压舱石”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基于谷歌地球引擎(Google Earth Engine,GEE)平台,采用多特征随机森林的分类方法,提取2022年大豆种植空间分布信息,结合多时相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LAI)数据与实测产量建立大豆估产模型,明晰区域大豆单产空间分异特征,运用地理探测器定量解析大豆单产空间分异特征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22年东北地区大豆种植面积的总体提取精度达89.48%,Kappa系数为0.89,与统计数据之间的决定系数(R2)为0.92。大豆种植面积由北向南递减,大豆种植区主要分布于松嫩平原地区,重心位于绥化市。2)2022年东北地区大豆平均单产为2 514.08 kg/hm^(2),与实测产量之间的R2为0.72。大豆单产空间分布集聚性显著(P<0.01),呈现出北高南低的分布特征。3)土壤类型、土壤pH值和大豆补贴是解释大豆单产空间分异特征最重要的3种单因子,q值分别为0.27、0.24和0.24。年均降雨∩年均积温、年均降雨∩大豆补贴以及土壤类型∩大豆补贴是解释大豆单产空间分异特征最重要的3对交互因子,q值分别为0.44、0.40和0.40。人为因素对大豆单产差异影响显著(P<0.01),大豆补贴、大豆粮价、农业灌溉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肥料价格和文盲率的较佳影响范围分别为4 801~7 500元/hm^(2)、5 601~5 800元/t、13.6×10^(4)~26.4×10^(4)hm^(2)、252×10^(4)~436×10^(4)kW、2 500~2 602元/t以及1.4%~1.8%。东北地区大豆单产在空间上呈现由北向南递减的趋势,具有显著的空间异质性。大豆单产空间分异受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的共同影响,自然因素起主导作用,人为因素起调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降雨 作物 空间分异特征 地理探测器 东北地区 多特征随机森林 大豆单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