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1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Geodetector和MGWR的贵州工业碳排放效率时空演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1
作者 尹剑 姜洪涛 +3 位作者 焦露 张斌 丁乙 黄嘉瑜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217-1227,共11页
探究工业碳排放效率的时空演化及影响因素对区域产业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10—2020年贵州省9个市州的面板数据,利用super-SBM模型与Malmquist指数对工业碳排放效率进行静态和动态分析,并采用探索性时空数据分析方法揭示时空交... 探究工业碳排放效率的时空演化及影响因素对区域产业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10—2020年贵州省9个市州的面板数据,利用super-SBM模型与Malmquist指数对工业碳排放效率进行静态和动态分析,并采用探索性时空数据分析方法揭示时空交互特征;基于此结合地理探测器和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研究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贵州工业碳排放效率整体呈上升趋势,年均增长率为8.45%。②技术进步是贵州工业碳排放效率提升的主要内动力。③工业碳排放效率空间自相关的时间路径长度呈现由东部市州向中、西部增大的趋势;贵州各市州的工业碳排放效率随时间演变呈现出较强的空间依赖关系。④对外开放程度、城市化水平、能源消耗强度、产业结构、重工业水平、生产力水平6个因素是影响工业碳排放效率的主导因子,且影响显著性出现不同程度的提高;对外开放程度、能源消耗强度与工业碳排放效率存在负相关,其余主导因子与工业碳排放效率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碳排放效率 super-SBM模型 MALMQUIST指数 探索性时空数据分析 地理探测器 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下载PDF
耦合InVEST与Geodetector模型的银川市生境质量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子研究
2
作者 张晓东 武丹 +4 位作者 王莹 赵银鑫 马瑜 马玉学 倪海玲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242-1251,共10页
银川市作为黄河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及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其生境质量关乎区域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然而,针对银川市生境质量及其影响因子仍需深入研究。基于2000、2010年和2020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耦合InVEST和Geodetector模型估算... 银川市作为黄河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及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其生境质量关乎区域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然而,针对银川市生境质量及其影响因子仍需深入研究。基于2000、2010年和2020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耦合InVEST和Geodetector模型估算银川市20 a间生境质量,对研究区生境质量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2000、2010年和2020年银川市平均生境质量指数分别为0.337、0.332和0.322,生境质量指数较低且20 a间略有下降,生境质量整体呈“南北高、中部低”的空间分布特征。(2)银川市生境质量在空间上存在着较强的空间集聚效应,莫兰指数呈下降趋势,集聚程度逐渐下降。(3)高程和土地利用类型是银川市生境质量的主要影响因子。各影响因子交互作用都存在增强效应,对生境质量的影响力随之增强,且以双因子增强为主,其次为非线性增强,其中高程与各因子的交互作用最为显著。研究结果可为银川市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VEST模型 生境质量 地理探测器 银川市
下载PDF
Spatiotemporal changes in sunshine duration and its influential factors in Chongqing,China from 1961 to 2020
3
作者 LI Jun XIA Hongxuan +3 位作者 JIANG Jinge XU Weifeng WEN Di XU Junfeng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24年第6期2005-2024,共20页
The surface solar radiation in most parts of the world has undergone a phenomenon known as global dimming and brightening,characterized by an initial decrease followed by an increase.As a result,the sunshine duration(... The surface solar radiation in most parts of the world has undergone a phenomenon known as global dimming and brightening,characterized by an initial decrease followed by an increase.As a result,the sunshine duration(SD)has decreased in the past 60 years.Against the backdrop of global dimming and brightening,SD has decreased to varying degrees in many regions of China.Using the observed data of SD,cloud amount(total cloud amount and low cloud amount,abbreviated as TCA and LCA),precipitation,and relative humidity(RH)from 34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in Chongqing during the period of 1961-2020,along with a digital elevation model(DEM)with a resolution of 90 m,this study analyzed the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SD.The analysis employed methods such as linear regression,Mann-Kendall test,wavelet transformation,and DEM-based possible SD distributed model.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nnual SD in Chongqing ha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over the last 60 years,with a decreasing interannual trend rate(ITR)of 40.4 h/10a.Except for no obvious trend in spring,SD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summer,autumn and winter at the ITR of 21.1 h/10a,8.5 h/10a and 7.5 h/10a,respectively.An abrupt decrease in the annual SD was found in 1979.The difference before and after the abrupt decrease was 177.7 h.The difference before and after the abrupt decrease was 177.7 h.The annual SD possessed the oscillation period of 11a.The spatial heterogeneity of the mean annual SD during the last 60 years was obvious.The distribution of SD in Chongqing is high in the northeast and low in the southeast.In addition,about 73%of the total area in Chongqing showed a significant and very significant decreasing trend.The regions with significant changes are mainly concentrated in the regions with altitudes of 200~1000 m.The increasing LCA was the main cause of the decrease of the annual SD in the regions with 200-400 m altitude decreased the most and changed the most.Increasing LCA is the primary cause of the reduction in annual SD,showing a strong negativ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of-0.7292.In Chongqing,PM2.5 concentration showed a significant decrease trend in annual,spring,autumn and winter during 2000-2020,but the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PM2.5 concentration and SD was only in autumn and reached an extremely significant leve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nshine duration Spatiotemporal changes Mann-Kendall test Wavelet analysis geodetector model
下载PDF
黄河水源涵养区土地利用变化的区域分异特征及未来格局
4
作者 梁康 公丽 +2 位作者 宋小青 张永勇 刘昌明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25-337,共13页
解析黄河水源涵养区历史和未来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对于保护黄河流域水土资源和维系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等具有重要意义。在研究区及其三大子区(Ⅰ黄河上游水源区、Ⅱ渭河南山区、Ⅲ伊洛河区),基于1990—2020年的土地覆盖产品数据,... 解析黄河水源涵养区历史和未来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对于保护黄河流域水土资源和维系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等具有重要意义。在研究区及其三大子区(Ⅰ黄河上游水源区、Ⅱ渭河南山区、Ⅲ伊洛河区),基于1990—2020年的土地覆盖产品数据,采用转移矩阵、地理探测器、CA-Markov模型等方法,分析LUCC特征、探测驱动因素和预测未来期(2025年)空间格局。结果表明:自2000s以来,研究区及分区地类呈现退耕还林还草和建设用地快速增长的2条主线变化趋势,其中,全区LUCC主要受到粮食产量、高程和人口密度驱动,Ⅰ区、Ⅱ区和Ⅲ区LUCC的主导驱动因素分别是高程、人口密度和粮食产量。未来生态保护情景相对于自然发展情景,耕地和建设用地扩张将受到约束,能更好地保障生态用地面积以支撑水源涵养等生态服务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源涵养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 地理探测器 CA-Markov模型 黄河流域
下载PDF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Driving Forces of Winter Urban Heat Island:A Case Study of Rapid Urbanization Area of Fuzhou City,China
5
作者 WANG Zili LU Chunyan +4 位作者 SU Yanlin SU Yue YU Qianru LI Wenzhe YANG Nuocheng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24年第1期135-148,共14页
Under the influence of anthropogenic and climate change,the problems caused by urban heat island(UHI)has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In order to promote urba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human... Under the influence of anthropogenic and climate change,the problems caused by urban heat island(UHI)has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In order to promote urba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human settlements,it is significant for exploring the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urban thermal environment and analyzing its driving forces.Taking the Landsat series images as the basic data sources,the winter land surface temperature(LST)of the rapid urbanization area of Fuzhou City in China was quantitatively retrieved from 2001 to 2021.Combing comprehensively the standard deviation ellipse model,profile analysis and GeoDetector model,the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winter urban thermal environment were systematically analyz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winter LST presented an increasing trend in the study area during 2001–2021,and the winter LST of the central urban region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suburbs.There was a strong UHI effect from 2001 to 2021with an expansion trend from the central urban regions to the suburbs and coastal areas in space scale.The LST of green lands and wetlands a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croplands,artificial surface and unvegetated lands.Vegetation and water bodies had a significant mitigation effect on UHI,especially in the micro-scale.The winter UHI had been jointly driven by the underlying surface and socio-economic factors in a nonlinear or two-factor interactive enhancement mode,and socio-economic factors had played a leading role.This research could provide data support and decision-making references for rationally planning urban layout and promoting sustainable urban develop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inter urban heat island(UHI) rapid urbanization area land surface temperature(LST)retrieval profile analysis geodetector model Fuzhou City China
下载PDF
长白山地区乡村聚落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
6
作者 刘大千 王丹 +1 位作者 许骏 孙汉杰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83-390,400,共9页
[目的]探究长白山地区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理解近代大量移民背景下中高纬度山区乡村居民点空间格局的形成过程和机制。[方法]综合运用核密度分析、空间自相关分析、空间回归分析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解析长白山地区乡村聚落... [目的]探究长白山地区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理解近代大量移民背景下中高纬度山区乡村居民点空间格局的形成过程和机制。[方法]综合运用核密度分析、空间自相关分析、空间回归分析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解析长白山地区乡村聚落的空间格局并揭示其影响因素。[结果]长白山地区的乡村聚落呈现出明显的集聚分布特征,存在东北和西南两个聚集区域;各类空间回归方法中,空间杜宾误差模型的拟合效果最佳,结果表明耕地资源和高程是影响长白山地区乡村聚落格局最重要的因素,且对于邻域居民点的布局存在“推拉”效应,潜在未知变量(如土壤质量、文化因素等)也是导致乡村聚落表现出空间自相关的因素;地理探测器分析的结果进一步证实了耕地资源和高程的重要性,同时也表明与县级以上城市、建制镇、主要交通线、主要河流的距离等区位因素以及地形坡度同样对乡村聚落分布有显著影响,且彼此间均呈现出交互增强的特点。[结论]主要由移民形成的中高纬度山区乡村聚落的空间格局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耕地资源和高程的影响更为显著;空间回归杜宾(误差)模型能够同时探测自变量和因变量的空间自相关问题,在乡村聚落空间格局的研究中具有一定的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聚落 空间格局 空间回归模型 地理探测器 长白山地区
下载PDF
基于土地利用情景模拟的和田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特征与交互驱动研究
7
作者 张朝辉 于师琪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80-793,共14页
为探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cosystem Services Value,ESV)时空演变规律与驱动机制,以新疆和田地区为研究区,耦合PLUS-Geodetector模型对2018—2034年土地利用情景进行模拟,并从产业发展角度分析其ESV变化趋势与驱动机制。本研究设置8类... 为探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cosystem Services Value,ESV)时空演变规律与驱动机制,以新疆和田地区为研究区,耦合PLUS-Geodetector模型对2018—2034年土地利用情景进行模拟,并从产业发展角度分析其ESV变化趋势与驱动机制。本研究设置8类土地利用类型和不同情景下的邻域权重,利用PLUS模型进行模拟得到2034年自然演变、经济优先、生态保护三种土地利用情景。结果表明:三种情景下,和田地区ESV总值均有所增加,其中生态保护情景增长量最高,经济优先情景最低;除南部山区、中北部水域附近为高值、次高值、中值区域外,ESV分布呈现出以低值、次低值区域为主,南高北低的总体特征;2010—2018年,和田地区ESV的大幅度变动主要集中在中部城镇发展轴邻近区域,而在2018—2034年,ESV的空间变化范围将进一步扩张,由农牧业、工业快速发展所带来的耕地、建设用地向城镇轴线南北两侧的迅速扩展是造成ESV空间变化的主要因素,经济优先情景下人造土地利用类型扩张速度更快,生态保护情景则与之相反。和田地区ESV现状与演化趋势是自然与产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自然因素对和田地区ESV驱动作用较社会经济因素更强,社会经济因素中牧业、工业具有更强的驱动作用,双因子交互作用的驱动力大于单因子,且各产业交互作用驱动力高于单产业。研究表明,不同的发展模式下和田地区ESV的数量与分布产生明显差异,而各产业内的各个因素及其交互作用对ESV的变化具有明显的驱动作用,根据ESV评估与驱动机制分析科学规划发展路线,对和田地区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情景模拟 PLUS模型 驱动机制 地理探测器 和田地区
下载PDF
陕北黄土高原景观生态质量时空分异及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项曦明 丁诗雨 +4 位作者 赵永华 康宏亮 韩磊 赵明 张鹏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2-98,116,共8页
景观生态质量是衡量生态系统稳定度的重要指标。基于景观稳定性、景观干扰度和恢复与重建力三个层面构建景观生态质量评估模型,探究了陕北黄土高原20 a来景观生态质量及时空变化,并利用地理探测器进行了驱动力分析。结果表明:陕北黄土... 景观生态质量是衡量生态系统稳定度的重要指标。基于景观稳定性、景观干扰度和恢复与重建力三个层面构建景观生态质量评估模型,探究了陕北黄土高原20 a来景观生态质量及时空变化,并利用地理探测器进行了驱动力分析。结果表明:陕北黄土高原景观生态质量呈现中南部高、西部及北部低的分布特征,空间相关性和异质性显著;景观生态质量等级在中等及以上的区域面积占比由40.0%上升至63.5%,景观生态质量明显改善,并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区域景观生态质量受自然因子和人为因子的共同作用,NDVI和高程是主要驱动因子,且与降水、气温、GDP和人口密度等因素交互后驱动力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生态质量 时空分异 驱动力 地理探测器 陕北黄土高原
下载PDF
长江经济带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2
9
作者 吕昕 唐承丽 +1 位作者 刘韵林 宋文伍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1-71,共11页
专精特新企业是赋能长江经济带创新驱动,形成区域竞争新优势的主力军,探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对推动长江经济带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及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运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估计、缓冲区分析、... 专精特新企业是赋能长江经济带创新驱动,形成区域竞争新优势的主力军,探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对推动长江经济带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及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运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估计、缓冲区分析、地理探测器、Tobit模型等方法,探究长江经济带4 673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小巨人”企业总体呈“下游地区密于中上游地区、上中下游分异”的显著集聚特征。下游呈现以上海市为核心,辐射带动苏南、浙北部分城市环绕聚集的“一核一环”空间分布特征,中上游呈现以各直辖市和省会城市为重要集聚中心的离散的“多点”空间分布特征。(2)基于长江不同离岸距离的“小巨人”企业数量在空间上呈现“随着长江干流离岸距离的增加,先递减后增加再减少”的特征。(3)基于行业特征的各类“小巨人”企业在空间上多呈现“核-片-点”的集聚分布特征,但集聚强度和集聚区域差异显著,长江下游地区集聚程度较强,主要聚集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等资金与技术密集型行业,长江中上游地区集聚程度较弱,主要聚集食品轻纺业和采掘与加工业等资源与劳动密集型行业。(4)长江经济带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空间分异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高等教育资源、开发区政策、创新产出和外贸依存度是影响长江经济带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空间分布与协调发展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巨人”企业 空间集聚 长江经济带 地理探测器 TOBIT模型
下载PDF
上海浦东新区碳储量变化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刁梦妮 韩震 杭君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4-78,共5页
采用InVEST模型估算浦东新区2000年、2010年和2020年的碳储量,基于地理探测器对碳储量变化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期间浦东新区碳储量先增后减,在空间上表现为东部增多、中部减少、西部不变;土地利用程度是碳储量变化的主要... 采用InVEST模型估算浦东新区2000年、2010年和2020年的碳储量,基于地理探测器对碳储量变化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期间浦东新区碳储量先增后减,在空间上表现为东部增多、中部减少、西部不变;土地利用程度是碳储量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土壤类型和年均降水量是重要影响因素,双因子的交互影响力高于单因子;当高程范围为0 m~7 m、坡度>10.13°、无坡向、土壤类型为滨海盐土、年均温度为16.25℃~16.31℃、年均降水量为1132.41 mm~1150.02 mm、土地利用程度为200~268.24、人口密度为1.76万人/km^(2)~3.32万人/km^(2)、GDP为291799.79万元/km^(2)~644331.46万元/km^(2)时,浦东新区的碳储量增长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储量 InVEST模型 地理探测器 影响因素 浦东新区
下载PDF
基于地理探测器的张承地区表层土壤湿度变化的驱动因素分析
11
作者 郑金涛 金晓媚 +2 位作者 李晴 殷秀兰 金爱芳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4-214,共11页
河北张家口、承德地区(以下简称“张承地区”)作为京津冀地区的生态屏障、重要的水源保护地和风沙阻隔区,近年来开展了一系列生态治理工程。土壤湿度作为综合反映气候、植被覆盖、土壤性质的重要指标,在大气水—地表水—地下水的循环中... 河北张家口、承德地区(以下简称“张承地区”)作为京津冀地区的生态屏障、重要的水源保护地和风沙阻隔区,近年来开展了一系列生态治理工程。土壤湿度作为综合反映气候、植被覆盖、土壤性质的重要指标,在大气水—地表水—地下水的循环中至关重要。但张承地区地处半干旱区,水资源相对匮乏,且现有研究忽视了对其土壤湿度空间变化特征及驱动因素的分析。研究以中等分辨率成像光谱仪数据、全球陆地数据同化系统数据集等为基础,基于温度-植被干旱指数模型反演并分析张承地区2001—2021年土壤湿度及时空变化特征,利用地理探测器方法分析8个驱动因子对张承地区土壤湿度时空异质性的解释力。结果表明:(1)2001—2021年张承地区的土壤湿度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土壤湿度分布为东部高,西部低,张家口低于承德;空间上,研究区83.09%区域的土壤湿度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2)研究区土壤湿度的驱动因素解释力大小排序为:归一化植被指数>土壤类型>年均降水>土地利用类型>坡度>高程>年均气温>坡向,其中归一化植被指数和土壤类型的解释力均高于30%,为主导驱动因素;(3)在交互作用分析中,多因子共同作用的影响大于单因子作用,归一化植被指数与高程的交互影响作用最强。研究结果对于张承地区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及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探测器 温度-植被干旱指数模型 土壤湿度 驱动因子 张承地区
下载PDF
哈尔滨市土壤保持服务价值时空演变及其驱动力 被引量:1
12
作者 祁玉馨 赵聪聪 +2 位作者 申沛鑫 任术 胡远东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57-367,共11页
[目的]土壤侵蚀是全球性的重要环境问题,严重制约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定量研究土壤保持服务价值为区域水土保持措施的制定,哈尔滨市水土保持功能分区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InVEST模型泥沙输移比例模块,对哈尔滨市2000,2010,202... [目的]土壤侵蚀是全球性的重要环境问题,严重制约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定量研究土壤保持服务价值为区域水土保持措施的制定,哈尔滨市水土保持功能分区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InVEST模型泥沙输移比例模块,对哈尔滨市2000,2010,2020年的土壤侵蚀量和土壤保持量进行评估,借助空间自相关法分析土壤保持量的空间聚集类型,并利用参数最优地理探测器揭示其空间异质性形成的驱动力。[结果]①2000,2010,2020年哈尔滨市土壤保持量分别为2.18×10^(9),2.07×10^(9),2.77×10^(9)t,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整体呈现“西低东高”的空间分布格局;②土壤保持量呈现强烈的空间正相关,以低—低聚集和高—高聚集类型为主,低—低聚集类型面积呈现下降趋势,而高—高聚集类型则呈现先降低后上升的趋势;③高程、降水量和坡度对哈尔滨市土壤保持量空间异质性的解释力最强,平均解释力分别为0.2259,0.1989,0.1804,其中坡度和降水量与其他因子的交互作用,是研究区解释力最强的交互因素。[结论]哈尔滨市应加强对城市西部和松花江沿岸的水土治理,同时维持城市北部和东部良好的水土状况,避免大规模的人类干扰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VEST模型 土壤保持 地理探测器 空间自相关 哈尔滨市
下载PDF
四川三州植被覆盖度变化及其对生态治理和灾害防治的响应
13
作者 冯川 任光明 李海涛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69-878,共10页
[目的]四川三州(凉山彝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和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生态环境脆弱,地质灾害频繁发生,而坡表植被具有蓄水固基的作用。研究该区植被覆盖度动态变化及关键驱动因素有助于预测生态结构的稳健性及防治地质灾害。[方法]选... [目的]四川三州(凉山彝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和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生态环境脆弱,地质灾害频繁发生,而坡表植被具有蓄水固基的作用。研究该区植被覆盖度动态变化及关键驱动因素有助于预测生态结构的稳健性及防治地质灾害。[方法]选取2002—2022年MODIS遥感数据,基于转移矩阵、趋势分析法分析植被盖度的发展趋势及转移情况,通过相关分析及地理探测模型,研究各驱动因素对植被盖度的影响。[结果]研究区内不同植被覆盖度均有向更高盖度演变的趋势,但整体上随时间递增而趋于稳定,并且气象因素中气温对植被盖度的影响略大于降雨的作用,均为促进作用;自然因素及人为因素共同作用是四川三州植被盖度空间分布差异的主要原因,高程及土地利用为植被覆盖的两类控制性因素,自然因素对研究区植被情况影响更显著,且不同驱动因素叠加对植被盖度解释力度强于单一因素作用。[结论]建议高海拔地区植被盖度恢复应重点考虑植被的耐温特性及严格控制人类对自然空间的过度开发利用,并且应多维度对植被盖度影响因素进行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度 地理探测器模型 空间分布 灾害防治 MODIS遥感数据
下载PDF
县域尺度下湖南省碳排放空间分异特征与影响因素 被引量:2
14
作者 周航 赵先超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6-210,共15页
开展县域尺度下的碳排放空间分异与影响因素研究,是助推实现县域等多尺度区域“双碳”目标的重要环节。以湖南省122个县(市、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夜间灯光数据估算湖南省各区县的碳排放量,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刻画了县域碳排放时... 开展县域尺度下的碳排放空间分异与影响因素研究,是助推实现县域等多尺度区域“双碳”目标的重要环节。以湖南省122个县(市、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夜间灯光数据估算湖南省各区县的碳排放量,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刻画了县域碳排放时空格局,运用地理探测器和时空地理加权回归(GTWR)模型,从政策、经济、能源、社会和产业维度对县域碳排放空间分异与影响因素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①2012~2020年,湖南省县域碳排放总体呈减弱趋势,且差异较为明显,空间格局分布为北高南低,东西差距较小;②莫兰指数(Moran's I)逐年下降,空间集聚特征较为显著,总体成正相关关系;③财政支出、人口规模、城镇化率、能源碳排放强度和农业发展水平是影响县域碳排放的主导因子;④通过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对主导因子进行分析,发现同一指标对不同区县碳排放的影响存在显著的时空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 空间分异 影响因素 县域尺度 夜间灯光数据 地理探测器 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湖南
下载PDF
基于PLUS-InVEST模型碳储量时空演变及驱动因素分析——以纳帕海流域为例
15
作者 张爽 高启晨 +2 位作者 张戎 宋晨珲 栗忠飞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5192-5201,共10页
以纳帕海流域为例,利用PLUS-InVEST模型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过去20a和未来不同情境下该流域的土地利用变化、碳储量时空演变规律以及空间分异驱动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20年,水域、建设用地面积分别增加143.98%... 以纳帕海流域为例,利用PLUS-InVEST模型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过去20a和未来不同情境下该流域的土地利用变化、碳储量时空演变规律以及空间分异驱动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20年,水域、建设用地面积分别增加143.98%、451.86%,耕地、草地面积分别减少61.37%、20.53%,耕地和草地主要转化为建设用地,部分草地也转化为林地;(2)纳帕海流域碳储量在过去20a中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共减少了0.63×10^(6)t,草地和耕地的下降和建设用地的增加是碳储量减少的主要原因;(3)与2020年相比,未来2035年不同情景下的碳储量,除自然发展和耕地保护情景外,其他情景下均呈增加趋势,碳储量总量分别为18.11×10^(6)t,18.17×10^(6)t,18.29×10^(6)和18.31×10^(6)t;(4)DEM(0.533),年均温(0.442)和NDVI(0.365)是驱动纳帕海流域碳储量空间分异的主导因子;(5)各驱动因子间的交互作用强度均强于单一因子,其中协同作用最强的是DEM与NDVI协同影响类型(0.633).研究结果可为纳帕海流域土地利用合理规划及碳汇功能提升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储量 驱动因子 Plus-InVEST模型 地理探测器 纳帕海流域
下载PDF
基于多源模型的粤北山区县域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与驱动力分析
16
作者 李亚 邓南荣 +3 位作者 陈朝 陈进栋 王琦 李冠虹 《地球与环境》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30-342,共13页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对降低地质灾害发生的不确定性及区域防灾减灾至关重要。本研究以粤北山区翁源县为例,选取与地质灾害密切相关的自然环境、区位距离与人类活动方面共13个评价指标,并基于皮尔逊相关系数进行评价指标相关性验证。采用...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对降低地质灾害发生的不确定性及区域防灾减灾至关重要。本研究以粤北山区翁源县为例,选取与地质灾害密切相关的自然环境、区位距离与人类活动方面共13个评价指标,并基于皮尔逊相关系数进行评价指标相关性验证。采用信息量-随机森林耦合模型(Information-Random forest model,I-RF)对研究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评价,并结合地理探测器(Geodetector,GD)对地质灾害危险性驱动因子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ROC曲线验证AUC值达到0.890,表明I-RF耦合模型可以较好地分析刻画研究区地质灾害危险性格局;研究区较高、高易发区主要分布河谷平原区和丘陵区,占比49.85%,中低易发区主要分布低山丘陵区,占比50.15%。县域中心龙仙镇遭受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较大,铁龙镇地质灾害危险性较低;因子探测结果显示高程、人口足迹和地质岩组是研究区崩塌、滑坡和泥石流三种主要地质灾害共有的诱发因子,交互探测结果显示高程是研究区地质灾害发生首要驱动因子,崩塌和滑坡主要受高程与距河流距离、地形起伏度和暴雨雨量交互驱动影响,泥石流则主要受高程与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水文气象和人类活动等方面评价指标交互驱动影响。总体来看,研究区地质灾害危险程度较高,应针对不同的地质灾害危险区和地灾类型,实施差异化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随机森林模型 信息量模型 地理探测器
下载PDF
2000—2030年云贵高原碳储量和生境质量时空格局演变
17
作者 郭佳晖 刘晓煌 +6 位作者 李洪宇 邢莉圆 杨朝磊 雒新萍 王然 王超 赵宏慧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485-1497,共13页
云贵高原岩溶地质条件导致当地的石漠化严重、生态环境脆弱,对该地区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评价有助于改善生态环境问题。基于InVEST模型和PLUS模型定量评估了云贵高原2000—2030年的碳储量和生境质量,结合自然资源区划,分析该地区2000... 云贵高原岩溶地质条件导致当地的石漠化严重、生态环境脆弱,对该地区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评价有助于改善生态环境问题。基于InVEST模型和PLUS模型定量评估了云贵高原2000—2030年的碳储量和生境质量,结合自然资源区划,分析该地区2000—2030年碳储量和生境质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因子。结果表明:2000—2030年云贵高原碳储量均值为7.323×10~9t,多年呈现下降趋势,共减少0.471×10~9 t,空间上呈西部高、东部低的特征,最高的四级区划是丽江市东部楚雄北部小区;碳储量贡献率最高的地类是林地(>60%),其次是耕地(>28%);碳储量空间分异解释力最强的因子是高程,交互作用最强的因子是土地利用和坡向。2000—2030年云贵高原生境质量均值为0.755,多年呈下降趋势,共减少0.016,空间上呈现西部高、中部和东部低的特征,最高的四级区划是丽江市西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东南部小区;林地的生境质量最高,指数为0.83。研究结果揭示了云贵高原碳储量与生境质量演变规律及分布格局,可为该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VEST模型 碳储量 生境质量 PLUS模型 地理探测器 云贵高原
下载PDF
自然—社会经济因素驱动下江西省生境质量的时空演变与主控因子
18
作者 张紫微 张紫怡 张立亭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03-313,共11页
[目的]基于江西省2000—2020年5期土地利用数据,分析生境质量时空演变特征和研究区域生境质量变化的主要因素,以期为江西省土地利用规划及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优化提供参考。[方法]使用InVEST栖息地质量评估模型对江西省生境质量水平进行... [目的]基于江西省2000—2020年5期土地利用数据,分析生境质量时空演变特征和研究区域生境质量变化的主要因素,以期为江西省土地利用规划及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优化提供参考。[方法]使用InVEST栖息地质量评估模型对江西省生境质量水平进行空间测度,利用全局Moran’sI指数分析生境质量时空关联性,并运用地理探测器模型捕捉影响生境质量的主导因子。[结果]①2000—2020年,江西省生境质量整体处于较高水平,但呈现缓慢下降趋势。②江西省生境质量具有较高空间正相关性,空间分布差异性逐渐增强。③自然—社会经济驱动体系中,土地利用类型因子中林地所占比例是影响生境质量的主控因子,各驱动因子间交互作用均为非线性增强,其中距建设用地距离和耕地比例两者交互作用最大。[结论]江西省生境质量整体水平较高,空间分布差异明显,生境质量水平主要受土地利用类型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境质量 InVEST模型 空间自相关 地理探测器 江西省
下载PDF
喀斯特山地城市群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演变及影响因素
19
作者 赵祖伦 罗军华 +4 位作者 李威 黄亮 尹林江 吕思思 赵卫权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10-420,共11页
[目的]研究喀斯特城市群城镇化背景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cosystem service value,ESV)演变及影响因素,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生态功能区划和生态补偿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黔中城市群2000—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从自然和社会经... [目的]研究喀斯特城市群城镇化背景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cosystem service value,ESV)演变及影响因素,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生态功能区划和生态补偿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黔中城市群2000—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从自然和社会经济角度选取16个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因子,构建Markov-FLUS模型模拟自然发展和生态约束情景下的2030年土地利用格局,然后采用修正的ESV系数评估ESV时空演变规律,利用地理探测器分析ESV空间分异影响因素。[结果](1) 2000—2020年人造地表对耕地(53%)、林地(12%)和草地(10%)侵占严重;生态约束情景下重要自然保护区得到有效保护,人造地表增加5.55万hm^(2),增速有所放缓。(2) ESV整体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其中调节服务(71.08%)>支持服务(23.59%)>文化服务(4.51%)>供给服务(0.82%);自然发展情景下2030年ESV值为592.11亿元,生态约束情景下ESV值为589.06亿元。(3) ESV空间分异因子解释力分别为区县面积(0.79)>农林牧渔增加值(0.51)>第一产业增加值(0.50)>GDP(0.41)>人均GDP(0.30)>建成区面积(0.09)>常住人口(0.04),区县面积、农林牧渔增加值和第一产业增加值与ESV呈显著正相关,人均GDP与ESV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影响因素的交互对于ESV具有非线性增强和双因子增强的解释作用。[结论]区域生态系统服务类型主要为调节服务,水域与林地生态系统对于整体ESV的影响较大,是区域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的重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Markov-FLUS模型 土地利用模拟 地理探测器 黔中城市群
下载PDF
青海黄河流域泥石流空间格局和趋势预估
20
作者 张地 张岩 +3 位作者 杨海明 李延福 谢东武 徐啸川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19,共10页
为揭示青海黄河流域泥石流空间格局和易发性变化趋势,利用耦合地理探测器的信息量模型量化控制因子对研究区泥石流的空间解释力和不同极端降雨情景下泥石流的易发性。研究结果表明:泥沙连通度、大于10 mm降雨日数、连续3日最大降雨量和... 为揭示青海黄河流域泥石流空间格局和易发性变化趋势,利用耦合地理探测器的信息量模型量化控制因子对研究区泥石流的空间解释力和不同极端降雨情景下泥石流的易发性。研究结果表明:泥沙连通度、大于10 mm降雨日数、连续3日最大降雨量和地层岩性是决定泥石流空间格局的关键因子。当前情景下泥石流极高和高易发区主要集中在东北部和中部的陡峭山区;极端降雨情境下,极高和高易发性的新增区域主要集中在北部、南部山地以及中部的阿尼玛卿雪山两侧。研究结果可为该地区的泥石流防灾减灾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石流易发性 极端降雨 地理探测器 信息量模型 青海黄河流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