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兴安落叶松种源试验研究(Ⅰ)——地理变异的规律与模式 被引量:21
1
作者 杨传平 杨书文 +3 位作者 刘桂丰 吕清友 夏德安 张培杲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4期10-21,共12页
通过8a生16个种源13个参试点9类53个性状的系统研究,将兴安落叶松的适生范围划分了3个造林生态相似区:即大兴安岭西北部低湿、低温、低产区(包括满归、库都尔和莫尔道嘎);大小兴安岭中湿、中温、过渡区(包括甘河、加格达奇、黑河三站和... 通过8a生16个种源13个参试点9类53个性状的系统研究,将兴安落叶松的适生范围划分了3个造林生态相似区:即大兴安岭西北部低湿、低温、低产区(包括满归、库都尔和莫尔道嘎);大小兴安岭中湿、中温、过渡区(包括甘河、加格达奇、黑河三站和北安);小兴安岭及张广才岭完达山高湿、高温、速生区(包括凉水、帽儿山、错海、石河、桦南和东方红)。以各造林生态区内代表试点为据,揭示了兴安落叶松主要性状的地理变异规律与模式。其主要特点是:变异性状多、内容丰富广泛、遗传性变异大,以经向变异为主,纬向变异为辅,属经纬双重连续渐变型。经向偏东、纬向偏南的种源项芽萌动晚、封顶迟、年生长期长、枝粗叶茂、苗期心止率低、季节生长量均匀、高径生长量大,特别是生长性状已形成了明显的南北东西的梯度变异。体现了由西—东、由北—南、干—湿、冷—暖气候生态模式的渐变。水热因子的综合作用是兴安落叶松产生变异的主要因素。在大兴安岭北部,种源子代的变异突出了种源与试点的互作,以当地和小兴安岭西北部种源表现较好。因此,在全分布区范围内适当由南向北调拔种子,将获得较大的增产效益。在种源的遗传分化中,以生长性状的分化最为明显,可作为种源选择和区划种源的主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安落叶松 种源试验 地理变导
下载PDF
基于地理地带性规律的我国林业工程建设生态评估与发展对策 被引量:14
2
作者 杨帆 戴尔阜 刘荣珍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4年第29期10192-10196,共5页
在综合评估我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生态效益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地理地带性规律与生态地理区域系统研究,针对目前面临的生态问题与挑战,提出了促进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发展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 林业生态工程 综合评估 生态效益 地理地带性 生态地理区域系统
下载PDF
新疆部分生态区亚洲飞蝗地理种群形态变异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族米娜 牙森.沙力 +3 位作者 阿孜古丽.阿布力孜 徐光青 古丽孜热.曼合木提 涂雄兵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888-900,共13页
【目的】研究部分生态区散居型亚洲飞蝗形态特征的地理变异,分析亚洲飞蝗形态特征与生态适应性的关系。【方法】通过利用数值分类方法,测定与分析富蕴县、托克逊县、哈巴河县实验种群、和硕县、玛纳斯县、哈密市农十三师黄田农场庙尔沟... 【目的】研究部分生态区散居型亚洲飞蝗形态特征的地理变异,分析亚洲飞蝗形态特征与生态适应性的关系。【方法】通过利用数值分类方法,测定与分析富蕴县、托克逊县、哈巴河县实验种群、和硕县、玛纳斯县、哈密市农十三师黄田农场庙尔沟地区,采集的散居型亚洲飞蝗标本的体长、前翅长度、前胸背板长度、前胸背板宽度、前胸背板高度、后足胫节长度、后足股节长度、头宽、头高、颜顶角等10个性状,将雌性与雄性成虫共有地理差异的性状进行系统聚类与主成分分析。【结果】雌性成虫不同地理种群体长、前翅长度、后足股节长度、前胸背板长度、前胸背板宽度、前胸背板高度、后足胫节长度等性状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雄性成虫体长、前翅长度、前胸背板长度、前胸背板高度、颜顶角等性状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不同地理种群亚洲飞蝗的雌雄成虫之间分化程度不一致。亚洲飞蝗的雌性与雄性成虫体长、前翅长度、前胸背板长度、前胸背板高度等性状不同地理种群之间都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各个性状之间存在相互促进,共同变异的现象。聚类分析结果中,6个地理种群分为两个类群,富蕴县、哈巴河县、和硕县地理种群聚为一个类群,玛纳斯县、哈密黄田庙尔沟、托克逊县聚为一类群。主成分结果中,暖温带荒漠气候托克逊县地理种群与暖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和硕县地理种群单独分布,而大陆性寒温带干旱气候富蕴县地理种群与大陆性北温带寒冷气候的哈巴河县实验种群分布在一起,属温带大陆干旱性气候的玛纳斯县地理种群与哈密市黄田庙尔沟地理种群分布在一起。【结论】分布于新疆富蕴县、托克逊县、哈巴河县实验种群、玛纳斯县、和硕县、哈密市农十三师庙尔沟生态区散居型亚洲飞蝗地理种群之间存在明显的形态变异现象,形态上的变异是否与生态环境因素有关尚不明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飞蝗 形态特征 不同地理种群 形态变异
下载PDF
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发展十四五规划区划布局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赵英力 《森林防火》 2022年第2期135-140,共6页
区划布局研究上主要依据《中国林业发展区划》《青海台主休功能区规划》等上位规划和前期规划,在“十四五”期间将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发展分为林草生态功能区划及林草发展功能区划双层级区划体系。从而形成一套更加完整、科学、合理的林... 区划布局研究上主要依据《中国林业发展区划》《青海台主休功能区规划》等上位规划和前期规划,在“十四五”期间将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发展分为林草生态功能区划及林草发展功能区划双层级区划体系。从而形成一套更加完整、科学、合理的林业和草原发展区划体系,以期为推动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发展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草发展 区划研究 地理格局 生态安全 生态功能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