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探析1946-1950年乔治·凯南遏制思想之演变 被引量:1
1
作者 孙建霞 《齐鲁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第3期40-44,共5页
遏制苏联是战后四十多年美国外交政策的一条主线,美国政府遏制苏联的战略是建立在系统的遏制理论或者说遏制思想基础之上的。其中,被称为"遏制之父"的乔治.凯南在1946-1950年遏制思想的演变,正是该思想体系完善的关键阶段。乔... 遏制苏联是战后四十多年美国外交政策的一条主线,美国政府遏制苏联的战略是建立在系统的遏制理论或者说遏制思想基础之上的。其中,被称为"遏制之父"的乔治.凯南在1946-1950年遏制思想的演变,正是该思想体系完善的关键阶段。乔治.凯南的遏制思想经历了一个逐渐完善的过程,既体现了现实主义政治观,也体现了他的理想主义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乔治·凯南 遏制思想 演变 现实主义
下载PDF
试从意识形态和权力角度看乔治·凯南的“八千字电报”
2
作者 刘中伟 连有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2期24-28,共5页
“八千字电报”作为战后历届美国政府保障国家安全、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国家大战略的最初和直接来源,意识形态与权力构成其思想由来与实质。在“八千字电报”中,乔治.凯南系统地论证了苏联的意图与行为,建议美国政府以坚定和耐心的遏... “八千字电报”作为战后历届美国政府保障国家安全、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国家大战略的最初和直接来源,意识形态与权力构成其思想由来与实质。在“八千字电报”中,乔治.凯南系统地论证了苏联的意图与行为,建议美国政府以坚定和耐心的遏制为基础构建战后美苏关系。鉴于乔治.凯南和他的“八千字电报”对战后世界政治的深远影响,不论是从思想史还是冷战史的角度都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并给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乔治·凯南 “八千字电报” 意识形态 权力
下载PDF
从X到Z:西方“苏联学”的兴与衰 被引量:6
3
作者 于滨 《俄罗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69-86,共18页
西方的"苏联学"是一个庞大和繁杂的体系。在西方/美国的"苏联学"、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以及美国对苏政策三者之间寻找交叉点和互动处,有助于为进一步研究冷战以后西方的俄罗斯/欧亚研究和对俄政策奠定基础。乔治.凯... 西方的"苏联学"是一个庞大和繁杂的体系。在西方/美国的"苏联学"、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以及美国对苏政策三者之间寻找交叉点和互动处,有助于为进一步研究冷战以后西方的俄罗斯/欧亚研究和对俄政策奠定基础。乔治.凯南和马丁.马里亚分别于1947年和1990年以"X"和"Z"为笔名发表的长文,不仅代表了战后西方苏联研究的起点和终结,也构成了学界与政策界、地区研究与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之间的交叉和互动点。在前苏联问题上,学界与政策界的互动不一定合拍,有时甚至南辕北辙。43年间,美国的对苏政策一直具有极其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信奉现实主义的凯南被边缘化,美情报界也因此对苏屡屡误判。相比之下,西方苏联学界的主流却日益学术化,多以"正常"眼光看待前苏联,其中不乏马里亚认为的"亲苏"倾向;Z文对前苏联的笔伐和近乎完美的预测,其实也是对西方和美国苏联学的大批判,尽管这一批判在一定程度上不甚公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苏联学 国际关系理论 美国对苏政策 凯南 马里亚
下载PDF
阶段分析模型研究法浅论
4
作者 刘燕华 《惠州学院学报》 2007年第1期91-94,共4页
阶段分析模型研究法是由20世纪中后期美国的贝雷迪发展起来,该研究方法主要可以概括为著名的四大阶段:描述-解释-并置-比较,更合乎科学的原则,在方法论方面取得更严谨的架构。同时阶段分析模型研究法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其局限性。
关键词 贝雷迪 阶段分析模型 比较研究 区域研究 并置
下载PDF
核时代的美国安全观念与战略传统——对两个经典文本的重新探讨 被引量:6
5
作者 石斌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01-122,共22页
美国的全球性主导地位,主要是在20世纪尤其是冷战时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与战后以来美国一直奉行的全球战略及其所体现的主流安全观念和战略思想息息相关。在冷战时期,美国有两位最重要的战略家(凯南和尼采)、两个最重要的思想文本(&qu... 美国的全球性主导地位,主要是在20世纪尤其是冷战时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与战后以来美国一直奉行的全球战略及其所体现的主流安全观念和战略思想息息相关。在冷战时期,美国有两位最重要的战略家(凯南和尼采)、两个最重要的思想文本("长电报"与NSC号文件)。这两人和两个文本对战后以来美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安全观念与战略传统的主要特征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特别是,尼采的思想更能代表冷战时期逐步形成的一套主流战略观念,即立足于"最坏假设",强调实力地位,偏重军事手段,追求绝对安全,秉持道德普遍主义和意识形态优越论。这套战略观念既成就了美国的超强地位,也造成了美国霸权的困境,是理解当前和未来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一条重要历史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 安全观念 战略思想 冷战 乔治·凯南 保罗·尼采
原文传递
“博顿草案”大辩论与战后初期美国东亚战略重心的转移 被引量:1
6
作者 赵志辉 孙鋆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45-153,238,共10页
"博顿草案"是美国国务院远东司于1947年3月起草的一份对日和约草案。由于冷战的兴起和东亚形势的变化,该草案一经提出便充满争议。尽管博顿两次修改这份草案,但由于其始终未能摆脱战时罗斯福政府扶持中国、压制日本的东亚构想... "博顿草案"是美国国务院远东司于1947年3月起草的一份对日和约草案。由于冷战的兴起和东亚形势的变化,该草案一经提出便充满争议。尽管博顿两次修改这份草案,但由于其始终未能摆脱战时罗斯福政府扶持中国、压制日本的东亚构想,所以围绕对日媾和与东亚战略重心议题,美国国务院、军方、盟军驻日最高统帅部等各方展开了激烈的外交辩论。在大辩论后期,以乔治·凯南为首的美国国务院政策设计室强势介入,他们从美国全球遏制战略的思维出发,重新审视东亚战略并主导了对日媾和问题,先后出台了PPS10号与PPS13号文件。这两份文件是美国东亚战略的指导性文件,终结了对"博顿草案"的外交辩论。其后,由于冷战的需要,美国东亚政策的重心逐渐从中国转向日本,在改造日本的同时,将日本变成保障美国的东亚安全、推行遏制战略的重要基地。围绕"博顿草案"的大辩论不仅使得美国东亚战略制定的主导权从国务院远东司转向政策设计室,同时,也促使战后初期美国东亚战略重心发生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顿草案” 美国东亚战略 休·博顿 美国国务院政策设计室 乔治·凯南
原文传递
国际战争、商业秩序与“通夷”事件-通事阿耀案的透视 被引量:8
7
作者 吴义雄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66-78,共13页
1814年10月,通事李耀(时人多称其为阿耀)被广东南海县逮捕、监禁,广东官府后以"冒滥名器""交结夷人诓编钱财"判其流放伊犁。实际上,此案的发生与第二次英美战争、欧洲国际局势导致在珠江口海域产生的争斗相关,清政... 1814年10月,通事李耀(时人多称其为阿耀)被广东南海县逮捕、监禁,广东官府后以"冒滥名器""交结夷人诓编钱财"判其流放伊犁。实际上,此案的发生与第二次英美战争、欧洲国际局势导致在珠江口海域产生的争斗相关,清政府军事、外交力量的衰弱在试图利用此案驱逐英国战船"罢■仁号"的过程中明显表露出来。同时,阿耀案与当时广州口岸中西贸易中的商业权势竞争具有密切关联。在此案发生前后,广东官方致力于夺回英人通过对贸易秩序的干预所获得的商业权力,试图从此案入手解决问题。此外,阿耀案亦成为中英双方解决当年发生的贸易冲突事件之手段。这个案件反映了,早在鸦片战争前数十年,中英之间在各方面的冲突与调适已经展开,双方的互动对此后的历史进程具有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耀(李耀) 英国战船 蒋攸锸 益花臣 斯当东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