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冲突化视域下德媒关于RCEP报道的辩题策略研究
1
作者 樊星星 陈琦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226-232,共7页
以“冲突化”理论和“语篇-历史分析法”中的辩题策略为分析框架,结合定量和定性分析方法,研究了LexisNexis新闻数据库中德国媒体2012至2021年关于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协议报道中的辩题策略。研究发现,德媒在对RCEP事件进行... 以“冲突化”理论和“语篇-历史分析法”中的辩题策略为分析框架,结合定量和定性分析方法,研究了LexisNexis新闻数据库中德国媒体2012至2021年关于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协议报道中的辩题策略。研究发现,德媒在对RCEP事件进行报道时并非仅使用“危险/威胁”辩题策略而构建中国经济的负面形象,而是根据不同的冲突主体对各种冲突关系采取了不同的辩题策略。这项研究有助于我国在宣传自我形象时正确认识和应对德国媒体所塑造的中国经济负面形象,并为我国构建对外话语体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突化 辩题策略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 德国媒体
下载PDF
德国媒体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新闻建构——基于8家德国主流媒体的新闻框架分析(2013-2022年) 被引量:4
2
作者 邹露 《新闻与传播评论》 2023年第1期57-75,共19页
以德国8家主流媒体近9年来对“一带一路”的新闻报道为分析样本,梳理报道态势,分析新闻框架,透视传播倾向,解析态度立场。研究发现:“一带一路”在德国遭遇传播困境,表层逻辑是话语困境,反映在以排斥为主的主题框架、以批评为主的叙事... 以德国8家主流媒体近9年来对“一带一路”的新闻报道为分析样本,梳理报道态势,分析新闻框架,透视传播倾向,解析态度立场。研究发现:“一带一路”在德国遭遇传播困境,表层逻辑是话语困境,反映在以排斥为主的主题框架、以批评为主的叙事框架、以冲突为主的符号框架之中;深层逻辑是认同困境,体现在以零和博弈、二元对立为主的思维方式之中。德国媒体对“一带一路”新闻框架的建构,源于对国家利益的权衡,对国际话语权的重视,以及对批判文化的坚守,其在经济、制度、文化、价值观等方面的保护主义和排他性倾向是症结所在。这会导致泛政治化、话语霸权以及文化偏见的固化。对此,研究试图提供一些启示:适当回应关切,主动设置议题,创新叙事方式,让真实、立体、全面的“一带一路”形象在德国落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 德国主流媒体 新闻框架 传播困境
下载PDF
德国主流媒体低碳经济报道的话语建构策略——一项语料库辅助的话语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章吟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3年第5期26-35,共10页
本研究以德国主流媒体《时代》周报2000年至2022年间关于低碳经济的报道为语料,采用语料库和话语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考察该媒体对低碳经济的话语建构,探究媒介化的政治话语的功能。研究发现:德国主流媒体关于低碳经济的报道在不同阶段体... 本研究以德国主流媒体《时代》周报2000年至2022年间关于低碳经济的报道为语料,采用语料库和话语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考察该媒体对低碳经济的话语建构,探究媒介化的政治话语的功能。研究发现:德国主流媒体关于低碳经济的报道在不同阶段体现出不同的关注焦点;气候保护、碳排放和可再生能源是各个阶段的共同议题,并构成低碳话语中三个相互关联的核心要素;德国主流媒体通过语义韵等四种主要的话语建构策略,宣传政府的低碳政策,推动民众对政府发展低碳经济产生认同感,支持并参与低碳转型,很好地起到了政府与民众之间桥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国主流媒体 低碳经济 语料库辅助 话语建构
下载PDF
西方新闻周刊镜像下的中国形象——基于1949-2013年德国《明镜》周刊封面的中国符号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蔡馥谣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71-78,共8页
国家形象作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性越来越大。国家形象不仅是传播的结果,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被塑造的结果。良好的国家形象对于促进国家间交流与合作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将德国《明镜》周刊封面上的中国符号作为研究对象,选取了该刊自1949... 国家形象作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性越来越大。国家形象不仅是传播的结果,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被塑造的结果。良好的国家形象对于促进国家间交流与合作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将德国《明镜》周刊封面上的中国符号作为研究对象,选取了该刊自1949年至2013年共50幅涉及中国符号的封面图片,通过对《明镜》周刊封面上不同时期、不同背景下出现的中国符号的研究,勾勒出《明镜》周刊镜像下的中国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国媒体 《明镜》 《明镜》周刊封面 中国形象 符号分析
下载PDF
德国电影中的华人形象和中国形象——以三部德语故事片为主的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周海霞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CSSCI 2017年第3期35-43,共9页
论文以三部华人题材的德语故事片为样本,分析了三部影片的内容及其与德媒涉华报道之关联、三部影片中的中国文化元素以及德国人关于华人和中国的刻板印象。分析显示,影片都设定有与其主题相应的、关于中国和华人群体的总体性认识框架,... 论文以三部华人题材的德语故事片为样本,分析了三部影片的内容及其与德媒涉华报道之关联、三部影片中的中国文化元素以及德国人关于华人和中国的刻板印象。分析显示,影片都设定有与其主题相应的、关于中国和华人群体的总体性认识框架,在该框架下影片将德国社会关于中国和华人的各种具体认知融合在一起,这些框架包括中国经济崛起框架、对华政治偏见框架、华人非法移民框架等。华人题材的德语影片对于中国形象和华人形象的建构,一方面与德国媒体涉华报道之间存在紧密的关联,另一方面与其他西方国家的华人题材电影之间具有一定的共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国 影视作品 中国形象 华人形象 文化元素 收视率 德国媒体
下载PDF
德语学习新媒体平台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于博 林雨欣 《科教导刊》 2018年第10期17-18,共2页
随着中德两国的交往日益密切,国内德语学习者数量与日俱增。在数字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德语学习不仅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同样也能利用新媒体平台得到延伸和拓展。本文采用了个案研究法与调查法,着眼于微信、微博以及德语学习软件等新媒体... 随着中德两国的交往日益密切,国内德语学习者数量与日俱增。在数字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德语学习不仅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同样也能利用新媒体平台得到延伸和拓展。本文采用了个案研究法与调查法,着眼于微信、微博以及德语学习软件等新媒体平台在德语学习中的运用,总结了德语学习者在新媒体环境下所面临的问题并给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语学习 新媒体平台 微信 微博
下载PDF
媒介在德语强化教学中的作用
7
作者 董利华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2年第2期271-273,共3页
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及国外的教学情况,论述了媒介在德语强化教学中的具体作用.并强调了计算机及互联网在当今语言学习中的重要功能.
关键词 媒介 德语强化教学 计算机 互联网 信息传递 语言练习 教学手段 CAI
下载PDF
德国专业体育报刊市场的媒介经济学解读
8
作者 陈小英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5-31,共7页
通过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案例分析法和实地考察法,从媒介经济学的视角,对德国专业体育报刊市场发展的整体态势和典型案例进行了解读,旨在为市场转型中我国专业体育报刊突破传统发展思维、加强营销和战略管理提供启示和借鉴。... 通过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案例分析法和实地考察法,从媒介经济学的视角,对德国专业体育报刊市场发展的整体态势和典型案例进行了解读,旨在为市场转型中我国专业体育报刊突破传统发展思维、加强营销和战略管理提供启示和借鉴。研究发现:德国专业体育报刊市场集中度高,市场结构表现为寡头垄断;市场先入是《踢球者》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方式;《体育图片》的价格优势策略体现了媒介经济的规模经济效应;德国体育报刊多种经营和跨国经营的媒介经济学理论依据主要是对范围经济的应用与延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国 专业体育报刊 媒介经济学
下载PDF
基特勒尔之后——德国最新媒介理论的文化技术研究 被引量:9
9
作者 伯纳德.盖根 刘宝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16年第2期5-12,22,共9页
文化技术是德国媒介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旨在对其最新研究成果作简要的介绍与解读。对于媒介研究的发展和传统来说,著名理论家基特勒尔可谓功不可没,本文将从三个角度对与其密切相关的概念迁移展开分析:第一,20世纪八九十年代... 文化技术是德国媒介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旨在对其最新研究成果作简要的介绍与解读。对于媒介研究的发展和传统来说,著名理论家基特勒尔可谓功不可没,本文将从三个角度对与其密切相关的概念迁移展开分析:第一,20世纪八九十年代基特勒尔式的媒介理论在21世纪之初转向了更加行为学的分析方式;第二,德语中对于农业工程的过时指谓,在语言学的背景下进入媒介和文化研究的范畴;第三,媒介谱系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探求新的研究领域,比如生命、生物政治以及行为等等,概念迁移在此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 生物政治 德国媒介理论 基特勒尔 媒介考古学
下载PDF
德国媒体中的中国形象——以德国主流报刊关于2010上海世博会报道为例 被引量:1
10
作者 高小曼 金学宁 《扬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2年第2期27-30,35,共5页
中国近年来发展迅速,在提升自身国际形象的强烈诉求下举办了世博会。通过对4份德国主流报刊关于2010上海世博会的相关报道为例,用社会学分析法对样本进行分类、分析和整合,探究德国媒体在构建大众眼中的中国形象时的作用。德国媒体在上... 中国近年来发展迅速,在提升自身国际形象的强烈诉求下举办了世博会。通过对4份德国主流报刊关于2010上海世博会的相关报道为例,用社会学分析法对样本进行分类、分析和整合,探究德国媒体在构建大众眼中的中国形象时的作用。德国媒体在上海世博会期间做了较多的报道,体现出了德国人对上海世博会以及中国的关注度。德国媒体还是相对客观的,同时,德国人眼中的中国形象也并没有因为上海世博会的举行而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形象 媒体 德国报刊 上海世博会
下载PDF
生态语言学视角下的中德气候变化新闻话语对比——以2009-2013年中德主流纸媒报道为例 被引量:5
11
作者 陆娇娇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6期33-42,共10页
通过自建中德气候变化新闻语料库,运用语料库驱动的语言学话语分析法(LDA),对两国媒体气候变化话语的主题分布和话语争论中心进行了对比性分析,探究了中德新闻媒体中气候变化话语的差异化建构及其差异背后所折射的生态观,是生态语言学... 通过自建中德气候变化新闻语料库,运用语料库驱动的语言学话语分析法(LDA),对两国媒体气候变化话语的主题分布和话语争论中心进行了对比性分析,探究了中德新闻媒体中气候变化话语的差异化建构及其差异背后所折射的生态观,是生态语言学视角下对环境新闻话语的一次有益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语言学 气候变化话语 语言学话语分析 语料库驱动 中德新闻话语
下载PDF
殖民心态,民族狂热与自我省思——1900年德国媒体中的义和团镜像 被引量:1
12
作者 邓剑歌 《全球传媒学刊》 CSSCI 2020年第2期147-162,共16页
由于语言、资料、环境等限制,当前史学研究对义和团运动在西方小语种国家媒体中的镜像呈现关注较少。本文根据德国报刊的一手资料,分析了义和团运动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在德国媒体中的定性、归因、叙述与评价,透视了克林德遇刺事件前后... 由于语言、资料、环境等限制,当前史学研究对义和团运动在西方小语种国家媒体中的镜像呈现关注较少。本文根据德国报刊的一手资料,分析了义和团运动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在德国媒体中的定性、归因、叙述与评价,透视了克林德遇刺事件前后德国媒体对华态度由殖民主义进入民族主义话语的转变。在战争后期,部分德国媒体开始反思武装镇压义和团运动的正当性,借"匈奴来信"辛辣讽刺德皇的对华政策,形成了与官方宣传相对立的"反舆论场",显示出1900年德国媒介生态与种族主义意识形态的破碎性与不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义和团运动 八国联军 德国媒体 德意志第二帝国
下载PDF
德媒评论莫言获诺奖的欧洲中心主义视角 被引量:1
13
作者 崔涛涛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3期137-142,共6页
近代以来,欧洲中心主义始终主导着德国对中国在政治、经济与社会领域的观察与理解,在构建负面中国形象方面可谓"功不可没"。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揭晓后,德国关于莫言获诺奖的文学讨论曾风靡一时,其避重就轻的表面化和意识形... 近代以来,欧洲中心主义始终主导着德国对中国在政治、经济与社会领域的观察与理解,在构建负面中国形象方面可谓"功不可没"。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揭晓后,德国关于莫言获诺奖的文学讨论曾风靡一时,其避重就轻的表面化和意识形态化解读,不仅反映出批评家对莫言和中国当代文学的误解,而且折射出一个事实,即欧洲中心主义逐渐由对华的政治、经济与社会观察渗透至对华的文化理解,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客观阻力。本文通过展现德国社会围绕莫言获诺奖所展开的文学讨论,尝试探讨欧洲中心主义视角对中国文学在海外传播的消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洲中心主义 莫言 德媒
下载PDF
文化技术理论:后人文主义视角下的身体、物质与符号 被引量:11
14
作者 刘永强 吴宏宇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21年第4期76-90,158,共16页
文化的生成离不开技术性的实践。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德国兴起的文化技术研究,将技术维度引入文化研究视野,凸显文化的具身性、物质性与操作性。文化技术不仅涉及对符号的运用,更涵盖了身体技术与器具技术。符号、身体与物质之间的交织... 文化的生成离不开技术性的实践。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德国兴起的文化技术研究,将技术维度引入文化研究视野,凸显文化的具身性、物质性与操作性。文化技术不仅涉及对符号的运用,更涵盖了身体技术与器具技术。符号、身体与物质之间的交织与互动共同编织、塑造并改变着文化的意义之网。作为一种后人文主义的研究范式,文化技术弥合了文化与技术之间的对立,解构了以"造物之人"自居的人类中心主义幻觉,强调人类文化自始便由人类与非人类的耦合互动中生成。文化技术理论不仅在数字人文时代为重新审视"文化"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厘清人与符号、人与器物、技术与文化等关系设置了全新的理论坐标。本文从文化技术理论的思想源流、理论图景、范式建构三个方面,对这一理论进行梳理,以期对相关研究有所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技术 后人文主义 物质文化 文化的技术性 德国媒介理论
下载PDF
数据驱动型德媒《法兰克福汇报》涉华经济报道话语研究
15
作者 李莎莎 薛闻妤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21年第6期107-121,157,共16页
德国媒体2000年代涉华经济报道呈现高度负面倾向性特征。为考察德媒自十八大以来对中国经济话语的建构方式与认知模式是否有所转变,本研究以德国主流媒体《法兰克福汇报》2012-2020年涉华经济报道为语料,以语篇-历史批评话语研究为理论... 德国媒体2000年代涉华经济报道呈现高度负面倾向性特征。为考察德媒自十八大以来对中国经济话语的建构方式与认知模式是否有所转变,本研究以德国主流媒体《法兰克福汇报》2012-2020年涉华经济报道为语料,以语篇-历史批评话语研究为理论指导,通过将包括隐含迪利克雷分布主题模型等在内的新型数据驱动型语料库方法与传统质性话语研究相结合,对该复杂话语进行了宏观历时主题演变与微观共时主体对比的解析。研究发现十八大以后该话语在宏观历时向度发生了由内向外的主题结构迁移,在微观共时向度建构的不再是以负面为主,而是出现两级分化特征的中国经济形象:偏向正面的对内改革开放者与偏向负面的对外竞合者形成显著对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驱动型语料库方法 语篇-历史批评话语研究 德媒涉华报道
下载PDF
德国新闻媒体行业未来发展路径研究
16
作者 邵文菁 加博尔·波利亚克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第10期96-97,共2页
德国作为移民大国,近四分之一的人口有移民背景,但德国新闻媒体业有移民背景的记者人数并不多。德国新闻媒体行业对当前关于世界和环境的报道也缺乏多元化视角,主要从德国和欧洲的文化历史角度进行报道和解释。德国新闻媒体应加强不同... 德国作为移民大国,近四分之一的人口有移民背景,但德国新闻媒体业有移民背景的记者人数并不多。德国新闻媒体行业对当前关于世界和环境的报道也缺乏多元化视角,主要从德国和欧洲的文化历史角度进行报道和解释。德国新闻媒体应加强不同文化群体之间的沟通,认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将是德国新闻和媒体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国新闻媒体 跨文化 媒体多元化
下载PDF
作为传媒机构的德意志制造联盟——20世纪初公共媒体的兴起与早期德国现代建筑话语的出现
17
作者 陈迪佳 《建筑师》 2019年第2期6-15,共10页
在历史上,德意志制造联盟及其所代表的早期现代建筑运动处在世纪之交的转型期。这一组织的早期历史上承19世纪第一批思考现代性变革的先驱,下启20世纪二三十年代现代主义风格的定型,因而处于现代语汇开始建立、形式探索错综复杂、思想... 在历史上,德意志制造联盟及其所代表的早期现代建筑运动处在世纪之交的转型期。这一组织的早期历史上承19世纪第一批思考现代性变革的先驱,下启20世纪二三十年代现代主义风格的定型,因而处于现代语汇开始建立、形式探索错综复杂、思想冲突最为激化的时期。作为当时"文化批评"运动的一部分,制造联盟抓住了新兴公共媒体广泛传播理论和文化的机会,建立出版社、博物馆等机构,通过大量的展览、出版物、演讲和论坛等途径来扩大自身的话语影响力。本文从公共媒体的视角出发,通过对制造联盟的组织架构、人员招纳、传媒活动及其文本生产的分析,勾勒出20世纪初德国早期现代建筑文化的历史图景,认可制造联盟作为一个传媒机构在理论上远超于实践的历史贡献。同时,本文也质疑了现代建筑史中普遍对其早期活动的简单化、片面化理解,指出了媒体研究对于现当代建筑文化研究的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建筑 德意志制造联盟 公共媒体 话语
下载PDF
德语国家媒介哲学翦论:学科进路、理论星丛与前景展望 被引量:2
18
作者 刘永强 吴宏宇 《国际新闻界》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6-66,共21页
自1992年“媒介哲学”在德国提出,至今已逾30年。近年来,这一重要思想资源备受我国学者关注,极大地开阔了传播与媒介的研究视野。本文旨在梳理德语国家媒介哲学在过去30多年间围绕学科进路展开的讨论,呈现其中多元、异质的设想。在此基... 自1992年“媒介哲学”在德国提出,至今已逾30年。近年来,这一重要思想资源备受我国学者关注,极大地开阔了传播与媒介的研究视野。本文旨在梳理德语国家媒介哲学在过去30多年间围绕学科进路展开的讨论,呈现其中多元、异质的设想。在此基础上,重点围绕媒介先天论、媒介现象学与作为动词的媒介,批判性地回顾媒介哲学家提出的不同媒介观,同时兼顾媒介哲学领域对技术展开的讨论。未来的研究应去除对这一学科的标签,充分发挥理论自觉,联系古代哲学和本土思想资源,将政治与经济维度整合到媒介哲学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哲学 德国媒介理论 传播物质性 媒介性
原文传递
中国形象的国际诠释——以德国媒体北京冬奥会报道为例 被引量:1
19
作者 赵振祥 杜澳 林得惠 《新闻春秋》 CSSCI 2022年第6期21-30,共10页
通过体育赛事等搭建“无国界”平台,通过建构科技发展、气候变化等“无国界”议题并通过社交媒体促进“无国界”传播,是当下破除西方信息“铁幕”、向世界说明中国的重要路径。北京冬奥会作为超级媒介事件,为疫情下的中德互动提供了一... 通过体育赛事等搭建“无国界”平台,通过建构科技发展、气候变化等“无国界”议题并通过社交媒体促进“无国界”传播,是当下破除西方信息“铁幕”、向世界说明中国的重要路径。北京冬奥会作为超级媒介事件,为疫情下的中德互动提供了一个富有成效的交流平台。借助这一“无国界”平台的搭建、无国界议题的建构和社交媒体无国界的“破圈”传播,向不在场的德国公众展现了一个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为中国的国际传播提供了一个足资借鉴的成功范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冬奥会 德国媒体 形象传播
原文传递
德国当代媒介学派中的“本雅明支流”:诺伯特·博尔兹“感知”论初探 被引量:2
20
作者 吴余劲 《国际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45-159,共15页
在中国新闻传播教育的课程体系中,与媒介理论相关的内容大多源自于英美一脉,而对于除了基特勒以外的德国当代媒介学派学者着力不多。在本雅明逝世八十周年纪念之际,本文梳理了诺伯特·博尔兹这位德国当代媒介学派学者的"感知&q... 在中国新闻传播教育的课程体系中,与媒介理论相关的内容大多源自于英美一脉,而对于除了基特勒以外的德国当代媒介学派学者着力不多。在本雅明逝世八十周年纪念之际,本文梳理了诺伯特·博尔兹这位德国当代媒介学派学者的"感知"媒介理论,认为他是德国当代媒介学派中异于"基特勒主流"的"本雅明支流"。博尔兹的学术发展路径与德国当代媒介学派的"成长"存在关联,他基于本雅明理论所发展出来的"感知",从微观层面上是一种基于个体感官与媒介技术综合作用的感知理论,从中观层面上是一种基于某一集体的感知理论,从宏观层面上是一种基于美学理论的感知理论,这和中文学术界熟知的基特勒的理论大不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诺伯特·博尔兹 德国当代媒介学派 本雅明 媒介理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