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9世纪美学对音乐创作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帕特里克.麦克科瑞勒斯 王旭青 《美育学刊》 2015年第6期46-55,共10页
美国耶鲁大学音乐理论教授帕特里克·麦克科瑞勒斯(Patrick Mc Creless)于2013年10月14—16日应邀参加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分析学科博士学者论坛,并作了三场讲座。该专题讲座《19世纪美学对音乐创作的影响》通过探讨19世纪音乐美学的... 美国耶鲁大学音乐理论教授帕特里克·麦克科瑞勒斯(Patrick Mc Creless)于2013年10月14—16日应邀参加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分析学科博士学者论坛,并作了三场讲座。该专题讲座《19世纪美学对音乐创作的影响》通过探讨19世纪音乐美学的一些根本问题,如音乐创作中的主体性以及作曲技法与创新之间的关系、德国中心论以及美学与体裁之间的关联等问题,进而考量19世纪音乐美学对19世纪音乐创作所产生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国中心论 体裁 主体性 《镜与灯》
下载PDF
德国哲学家与中国哲学 被引量:3
2
作者 张汝伦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48-54,共7页
中德两国文化要实现真正的平等对话,需要一个长期艰苦努力的过程,为此,中德两国文化的交往史有特别的意义,而中国文化中对德国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中国哲学。德国哲学家对待中国哲学的态度有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早在17世纪... 中德两国文化要实现真正的平等对话,需要一个长期艰苦努力的过程,为此,中德两国文化的交往史有特别的意义,而中国文化中对德国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中国哲学。德国哲学家对待中国哲学的态度有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早在17世纪,通过传教士的译介,以莱布尼兹为代表的德国哲学家对中国哲学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在理想化的基础上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到了18世纪,随着现代性的发展,西方人在对待其他文化上的西方中心论倾向变得越来越明显与强烈,德国哲学家对中国哲学的评价也有了根本的变化,从赞美的对象变成了批判的对象,这在德国观念论哲学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德国观念论者不再准备当不同文化的对话者,而要扮演其他文化的审判者,而审判的结果,总是被审判者不及格。进入20世纪,随着现代性危机的暴露,西方哲学家,尤其是德国哲学家对西方思想传统的批判越来越深入,同时,对中国哲学的态度也明显转变,即更多地是以理解和欣赏的态度对中国哲学作出大体正面的评价,尤其在马丁·布伯及海德格尔那里,中国哲学不再是一个衬托西方哲学优越性的低微他者,而成为一个真正对话的他者。从德国哲学中获益良多的中国哲学家期待这种有益的对话在我们这个世纪能坚持下去,尽管在今天,这可能仍然是一个不易实现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哲学 德国哲学家 现代性 西方中心论 对话
原文传递
二十世纪德国思想界的中国观 被引量:1
3
作者 温馨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49-159,共11页
德国思想界的中国观是影响德国社会整体中国观生成及演变的重要思想来源。与19世纪西方世界负面、贬抑的中国观基本立场不同,20世纪德国思想界对中国的认知呈现出丰富的深度和广度,明显折射了20世纪全球化发展和现代性影响的历史时代特... 德国思想界的中国观是影响德国社会整体中国观生成及演变的重要思想来源。与19世纪西方世界负面、贬抑的中国观基本立场不同,20世纪德国思想界对中国的认知呈现出丰富的深度和广度,明显折射了20世纪全球化发展和现代性影响的历史时代特征。通过中德跨文化哲学和全球史相结合的研究可知,20世纪德国思想界对中国形成的一套基本看法和观点在历史语境、社会变迁、认知主体等多种因素作用下经历了由传统东方乌托邦到欧洲社会经济参照、普遍历史性和共识性交流中的现代中国的观念转向,其中国观的认知立场也经历了由西方中心主义到理性、普遍性和超越中心主义的历史转向。20世纪德国思想界的中国观具备明显的现代性和文明变迁的历史转向特征,特别体现了德国思想界对全球化与整体性的追求,以及德国与中国实现互动的"理性的共识"。回顾和总结20世纪德国思想界的中国观,实证中国在德国思想史发展中的参与及互动,能够为全球化时代的中国形象建构、中国与世界的互相尊重借鉴提供理论尝试和历史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国思想界 中国观 中德跨文化哲学 全球史 中心主义 历史转向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