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rom a Vernacular Photograph to an Icon: The Spirited Face of Gezi Park Resistance
1
作者 Pelin Aytemiz 《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2016年第3期134-145,共12页
During spring 2013, an important uprising had broken out and marked a historic period for political activism in Turkish memory. Focusing on the afterlives of photographic portraits produced during this “Occupy Gezi M... During spring 2013, an important uprising had broken out and marked a historic period for political activism in Turkish memory. Focusing on the afterlives of photographic portraits produced during this “Occupy Gezi Movement”, the paper considers iconized digital portraitures as a peculiar genre of vernacular photography and focuses on its visual language, and cultural codes as a part of the underground resisting culture in daily life. It explores different contexts in which photographic portraits have been used as a tool of protest and their various kinds of remediation from the Gezi Park Protest onwards. Private portraits as an agent of resistance have been creatively modified, recreated, rematerialized and circulated in distinct ways during and after the protest: from city walls as stencils, stickers, and graffiti (in actual public spaces) to Facebook profile walls as online digital re-mastering (virtual spheres). This article concentrates on aesthetics of such iconized digital photographic portraitures in contemporary Turkey. It particularly focuses on one of the instances that have labeled the Occupy Gezi Movement: the death of Berkin Elvan, who turned 15 while in a coma who has been struck in the head by a tear gas canister, fired by police, while on his way to buy bread. This case has been a catalyst for further demonstrations against Turkey's ruling party and turned Elvan's high-spirited face and dark eyebrows, to one of the strong symbols of the resistance. The teenage boy's injury during the protests, his birthday while he was in a coma at the hospital, his death, funeral and commemorations have been stress points in which his photographic portrait have been modified and redesigned according to the occasion and circulated widely. The image of the youth symbol of the struggle and the different kinds of cultural work his photograph have performed is the main focus of this research. The digital social afterlives of Elvan's iconized imagery as illustrations and drawings; as stencils and graffiti at streets; as posters and framed photographs in political performances carried around in public spaces and commemorative acts; and as digital data circulated in social media both consisting of indexical and iconic dements regarding their photographic features. This transformation of the single analog vernacular photograph of Elvan to various digital versions and continuous re-interpretation and re-materialization is discussed depending on the local history of the occasion and the critical literature on photographic history and theories of photographic vernacularity. This research makes use of data collecting methods that netnographic research methodology uses. The paper focuses on the ways local vernacularity is historically produced and evolved in this particular time of Gezi Park Resista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ernacular photography Berkin Elvan gezi Park Movement ICON Turkish history
下载PDF
闽南歌仔戏“悲情性”审美特征的生成机制探究
2
作者 卓莉莉 《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132-136,共5页
“悲情性”是发端于闽南、形成发展于台湾地区而后流行于闽南文化圈的歌仔戏的情感主线与审美特征。文章从音乐文化学的角度切入,研究认为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闽南歌仔戏“悲情性”审美特征的生成,与其所处的文化历史环境形成共生关系... “悲情性”是发端于闽南、形成发展于台湾地区而后流行于闽南文化圈的歌仔戏的情感主线与审美特征。文章从音乐文化学的角度切入,研究认为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闽南歌仔戏“悲情性”审美特征的生成,与其所处的文化历史环境形成共生关系,也与剧本偏好悲剧性内容、音乐以“哭”当歌等因素密切相关,同时更是闽南人“以悲为美”的审“悲”心理意识特征的外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南歌仔戏 悲情性 音乐文化学
下载PDF
内蒙锡林浩特鸽子山火山地质研究 被引量:13
3
作者 杨若昕 白志达 +2 位作者 谭庆伟 吴之理 王妍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181-1188,共8页
鸽子山火山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浩特市东南,处于大兴安岭-大同新生代火山喷发带中段,是锡林浩特-阿巴嘎火山群中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座玄武质火山。火山喷发物的分布面积约55km2,主要为降落火山渣、溅落熔结火山碎屑岩和熔岩流,成分主要... 鸽子山火山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浩特市东南,处于大兴安岭-大同新生代火山喷发带中段,是锡林浩特-阿巴嘎火山群中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座玄武质火山。火山喷发物的分布面积约55km2,主要为降落火山渣、溅落熔结火山碎屑岩和熔岩流,成分主要为碧玄岩,晚期有少量的橄榄拉斑玄武岩,碧玄岩中含有较多二辉橄榄岩包体和辉石及歪长石巨晶。火山由锥体、熔岩流和火山碎屑席组成,锥体由早期的降落锥和晚期溅落锥复合而成。火山口经历多次塌陷而成为破火口。锥体西侧及北东侧出露两个仍保留了原始形态的熔岩溢出口,熔岩流类型为结壳熔岩,由多个岩流单元组成,局部地区的熔岩流中发育较多保存完好的喷气锥、喷气碟或喷气塔。火山碎屑席主要分布在锥体的东侧,厚度由锥体向外逐渐减薄。火山活动可分为早、晚两个阶段,早期为爆破式喷发,形成火山渣锥和碎屑席,属亚布里尼型喷发,晚期主要为溢流式喷发,形成溅落锥和大规模熔岩流,其活动时代为晚更新世末-全新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鸽子山火山 碧玄岩 亚布里尼型 全新世 锡林浩特
下载PDF
福建歌仔戏向东南亚传播的历史回顾与探析 被引量:2
4
作者 潘培忠 王汉民 《东南亚纵横》 CSSCI 2012年第4期59-63,共5页
海外移民社会的形成,为福建歌仔戏向东南亚传播创造了条件,东南亚地区因此成为福建歌仔戏海外传播的重要区域。改革开放后,受国家政策的鼓励,厦门歌仔戏剧团、漳州芗剧团等纷纷走出国门,参与国际交流,向东南亚观众展示福建戏曲的艺术魅... 海外移民社会的形成,为福建歌仔戏向东南亚传播创造了条件,东南亚地区因此成为福建歌仔戏海外传播的重要区域。改革开放后,受国家政策的鼓励,厦门歌仔戏剧团、漳州芗剧团等纷纷走出国门,参与国际交流,向东南亚观众展示福建戏曲的艺术魅力。福建歌仔戏的海外出访在联络乡情、传播文化、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都有重要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歌仔戏 东南亚 传播 历史回顾
下载PDF
丽江格子吐蕃墓碑补考 被引量:5
5
作者 巴桑旺堆 《西藏研究》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57-64,共8页
出土于丽江格子的古藏文吐蕃墓碑是研究吐蕃、南诏、唐朝三方关系的珍贵历史史料,在以往近二十年中藏学界、民族学界许多学者对此碑文的内容、历史背景、碑铭中涉及的重要词汇进行了多学科的研究、考证,并有多篇汉文译文发表。本文在学... 出土于丽江格子的古藏文吐蕃墓碑是研究吐蕃、南诏、唐朝三方关系的珍贵历史史料,在以往近二十年中藏学界、民族学界许多学者对此碑文的内容、历史背景、碑铭中涉及的重要词汇进行了多学科的研究、考证,并有多篇汉文译文发表。本文在学界同仁的研究基础上再把获得的一些新的认识、研究心得付诸于文字,对碑铭进行重新翻译和考证,以求教于学界同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子村 吐蕃 南诏 唐主 墓碑
下载PDF
海峡两岸说唱歌仔册的编目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3
6
作者 潘培忠 《图书馆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90-96,共7页
歌仔册是闽南语说唱"歌仔"和通俗歌谣的底本,深受海峡两岸民众和东南亚华人的喜爱,存世文献的庋藏遍及海内外。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歌仔册的目录编制历经以20世纪80年代为分界的前后两个阶段,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随着新文献的... 歌仔册是闽南语说唱"歌仔"和通俗歌谣的底本,深受海峡两岸民众和东南亚华人的喜爱,存世文献的庋藏遍及海内外。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歌仔册的目录编制历经以20世纪80年代为分界的前后两个阶段,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随着新文献的陆续刊布,如今有必要全面、系统地重访文献,并以目验为据,重视对歌仔册版本及著录的查证,编制出内容详备、规范的新总目,以推动歌仔册研究的深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歌仔册 闽南语 编目 俗曲文献
下载PDF
论闽台歌仔戏的“捡戏”传统 被引量:2
7
作者 潘培忠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07-115,共9页
"捡戏"是指捡戏者"将自己演过或看过的戏,移植到新的剧团"。"捡戏"对歌仔戏发展有着深远而重要的影响,不仅促成了歌仔戏剧种特色的形成,也对歌仔戏传统剧目的编创及剧种变异均有重要作用。剧种年轻且具... "捡戏"是指捡戏者"将自己演过或看过的戏,移植到新的剧团"。"捡戏"对歌仔戏发展有着深远而重要的影响,不仅促成了歌仔戏剧种特色的形成,也对歌仔戏传统剧目的编创及剧种变异均有重要作用。剧种年轻且具有包容性、身处繁盛的戏曲文化环境以及以演员为中心的演出机制和城市商业剧场的兴起等,是促成歌仔戏在上世纪20年代形成"捡戏"传统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歌仔戏 “捡戏”传统 剧种特色 剧种变异
下载PDF
六十年来海峡两岸歌仔戏研究述略 被引量:1
8
作者 严永福 《民族艺术研究》 2017年第2期161-169,共9页
自1955年至今的六十年来,海峡两岸歌仔戏研究从萌发到热议,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研究成果。通过对相关成果的梳理和比较可以看出,两岸虽历经数十年隔绝与对立,歌仔戏学术研究却是相互促进、彼此交融的,目前已经发展到以艺人、剧团、剧本、... 自1955年至今的六十年来,海峡两岸歌仔戏研究从萌发到热议,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研究成果。通过对相关成果的梳理和比较可以看出,两岸虽历经数十年隔绝与对立,歌仔戏学术研究却是相互促进、彼此交融的,目前已经发展到以艺人、剧团、剧本、剧目等微观目标为研究对象,深入到歌仔戏的方方面面,呈现深入化、专题化的发展态势,研究取向也体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歌仔戏研究 海峡两岸 互动 专题化 多元化
下载PDF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的福建荷叶说唱传承 被引量:1
9
作者 张胜环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4期27-31,共5页
荷叶说唱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歌仔说唱项目的一个极具特色的品种。从荷叶说唱的源起、内容与表演形式、常用曲牌与基本特征、传承艺人与经典唱段及发展瓶颈等角度出发展开思考与讨论,并提出荷叶说唱的发展应对策略。
关键词 荷叶说唱 非物质文化遗产 歌仔说唱 传承发展
下载PDF
音乐地理学视域下的闽台歌仔戏文化扩散 被引量:1
10
作者 洪梅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1期37-42,共6页
歌仔戏是经历闽台两岸不同社会环境、文化语境而衍生的地方戏曲剧种,它的文化扩散同时也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与制约。以音乐地理学理论为方法,通过文献梳理对闽台歌仔戏文化的空间分布进行描述,对歌仔戏文化扩散类型、媒介及扩散因素进... 歌仔戏是经历闽台两岸不同社会环境、文化语境而衍生的地方戏曲剧种,它的文化扩散同时也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与制约。以音乐地理学理论为方法,通过文献梳理对闽台歌仔戏文化的空间分布进行描述,对歌仔戏文化扩散类型、媒介及扩散因素进行分析,并说明在数字媒体时代歌仔戏文化区呈现的媒介地理空间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歌仔戏 文化扩散 音乐地理学
下载PDF
歌仔戏:闽台戏曲互动的结晶 被引量:2
11
作者 何绵山 《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7年第2期94-97,共4页
歌仔戏是台湾的代表剧种,它的形成与漳州的锦歌、闽南的车鼓戏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歌仔戏从小戏发展为大戏过程中,福建戏班赴台演出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台湾解严后闽台两地多次组织了歌仔戏的演出和研讨,使歌仔戏的交流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关键词 歌仔戏 闽台戏曲 互动
下载PDF
融汇·创新·传播——邵江海在中国歌仔戏史上的价值和贡献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丽 《闽台文化研究》 2015年第3期46-52,共7页
邵江海萃取闽、台歌仔营养创造的新型闽南歌仔戏,将"台湾调"变革为"杂碎调",开幕表戏转化为定型剧本之滥觞。在融汇、创新的同时,他关注歌仔戏的传承与播迁,为中国歌仔戏这一地方剧种培养了一批编、导、演人才,扩... 邵江海萃取闽、台歌仔营养创造的新型闽南歌仔戏,将"台湾调"变革为"杂碎调",开幕表戏转化为定型剧本之滥觞。在融汇、创新的同时,他关注歌仔戏的传承与播迁,为中国歌仔戏这一地方剧种培养了一批编、导、演人才,扩大了歌仔戏在闽、台及东南亚地区的影响力,改变了中国歌仔戏的历史发展轨迹。在引领闽南地区歌仔戏从荒芜走向丰富、从娱乐走向审美探索的曲折之路上,邵江海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在中国歌仔戏史上的意义、价值和贡献理应受到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邵江海 歌仔戏 杂碎调 定型剧本 戏剧传播
下载PDF
从[孟姜女调]到歌仔戏[七字调]——民歌戏曲化的文化考察
13
作者 严永福 《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2期32-40,共9页
[孟姜女调]随北方人民南迁入闽,其变体“七字仔”又随移民脚步“过台湾”,在当地交杂的社会环境下与客家民歌交互相融,出现了旋律形态的进一步变易,乐师的记谱、演奏习惯及伴奏乐器的定弦亦随之发生适应性改变。从[孟姜女调]到歌仔戏[... [孟姜女调]随北方人民南迁入闽,其变体“七字仔”又随移民脚步“过台湾”,在当地交杂的社会环境下与客家民歌交互相融,出现了旋律形态的进一步变易,乐师的记谱、演奏习惯及伴奏乐器的定弦亦随之发生适应性改变。从[孟姜女调]到歌仔戏[七字调],是民歌在闽台特定的社会环境下传播、交融、发展并最终成长为戏曲唱腔的戏曲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姜女调] 歌仔戏 [七字调] 客家民歌
下载PDF
诗体三题
14
作者 龚祖培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2期95-98,共4页
唐代的诗歌体裁种类繁多,旧有的认识还很有限,有些存在错误。本文对此考察了的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长句",即唐人主要用于称呼七言律诗的术语;二是七言排律在唐代的创作情况,得出并非"很少见",而是很常见而且很有... 唐代的诗歌体裁种类繁多,旧有的认识还很有限,有些存在错误。本文对此考察了的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长句",即唐人主要用于称呼七言律诗的术语;二是七言排律在唐代的创作情况,得出并非"很少见",而是很常见而且很有特点的结论;三是对中唐的杂言诗多方面考索,得出张志和《渔歌子》不是一首词,而是一首杂言诗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句 七律 七排《渔歌子》 杂言诗
下载PDF
从对外汉语教学看英汉语言的信息定位——以“他高”和“他个子高”为例
15
作者 帅志嵩 《国际汉语教学研究》 2014年第2期40-47,共8页
本文试图解释以英语为L1(第一语言)的初学者在学习"他高""他个子高"这类语言现象时产生困惑的原因。由于"两次分类"的不同,不同语言的词汇具有不同的语义值,不同语言词法和句法上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 本文试图解释以英语为L1(第一语言)的初学者在学习"他高""他个子高"这类语言现象时产生困惑的原因。由于"两次分类"的不同,不同语言的词汇具有不同的语义值,不同语言词法和句法上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在概念范围上,汉语的"高"大致相当于英语的tall、high,汉语在词法上采取综合方式,通过句法手段缩窄主话题(或大主语)范围实现信息定位。L2(第二语言)学习者由于已经熟练地掌握了L1,受制于已经建立的L1概念和词汇系统,L2与概念之间只能是弱连接的关系,因此,初学者在提取和学习L2概念时,往往需要通过L1寻找对等体,通过对等体的翻译来学习L2,这就会造成学习L2时产生偏误。要完成并成功学习到新的L2则依赖于新概念的提取和重构,但这又受到语言类型的制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子高 概念化 信息定位 语言类型学
下载PDF
闽南歌仔戏戏俗研究
16
作者 刘丽 《闽台文化研究》 2020年第4期60-64,共5页
闽南歌仔戏戏俗与闽南民俗文化共生共荣,扮仙、送红孩儿、跳加官等仪式表演,是闽南民间纳福心理的折射;信仰禁忌、节日禁忌与剧目禁忌,是闽南民间禳灾心理的反映。同时,闽南民俗文化也影响着这一剧种的发展方向,彰显出海洋族群重利务实... 闽南歌仔戏戏俗与闽南民俗文化共生共荣,扮仙、送红孩儿、跳加官等仪式表演,是闽南民间纳福心理的折射;信仰禁忌、节日禁忌与剧目禁忌,是闽南民间禳灾心理的反映。同时,闽南民俗文化也影响着这一剧种的发展方向,彰显出海洋族群重利务实的文化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歌仔戏 戏俗 仪式表演 演出禁忌 文化内涵
下载PDF
同源同曲音,弦歌盈两岸——2015海峡两岸歌仔戏(芗剧)艺术暨邵江海研究学术研讨会综述
17
作者 刘丽 《闽台文化研究》 2015年第4期73-77,共5页
2015年11月27至29日在福建漳州举办的"2015海峡两岸歌仔戏(芗剧)艺术暨邵江海研究学术研讨会",与会学者、剧团演职人员就以下三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一是邵江海研究,二是舞台与表演研究,三是交流与传播研究。研讨会以"歌... 2015年11月27至29日在福建漳州举办的"2015海峡两岸歌仔戏(芗剧)艺术暨邵江海研究学术研讨会",与会学者、剧团演职人员就以下三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一是邵江海研究,二是舞台与表演研究,三是交流与传播研究。研讨会以"歌仔戏(芗剧)·邵江海研究"为主题,是一次理论上的创新,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深入发展探索了新思路,也为两岸歌仔戏的文化交流与传播拓宽了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歌仔戏 邵江海研究 舞台与表演 交流与传播
下载PDF
中巴公路盖孜河段降雨型泥石流的激发雨型及临界阈值研究 被引量:7
18
作者 魏学利 陈宝成 +3 位作者 陈瑞考 李宾 杨新龙 杨利鸿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A01期75-80,共6页
目前针对新疆南疆干旱少雨地区降雨型泥石流的研究较为薄弱,开展泥石流发生的激发雨型和临界阈值研究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以中巴公路盖孜河段为研究区,分析降雨型泥石流发生的降雨过程数据,探讨泥石流的激发雨型及激发雨量特征... 目前针对新疆南疆干旱少雨地区降雨型泥石流的研究较为薄弱,开展泥石流发生的激发雨型和临界阈值研究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以中巴公路盖孜河段为研究区,分析降雨型泥石流发生的降雨过程数据,探讨泥石流的激发雨型及激发雨量特征,建立研究区降雨型泥石流发生的临界降雨阈值。研究表明:(1)研究区降雨型泥石流的激发雨型包括快速、中速和慢速3个类型,这三种降雨历时的泥石流分别约占总数的64.3%、14.3%和21.4%,说明短历时的降雨更容易激发泥石流;(2)研究区降雨历时和诱发泥石流所需的平均雨强之间呈反比例关系,但降雨历时与泥石流发生所需的累计降雨之间是正比例关系;(3)利用有限的泥石流降雨过程数据拟合出降雨阈值函数,并对研究区无降雨资料区发生泥石流所需的激发雨量指标进行了合理预测。研究成果可为中巴公路沿线泥石流预警中降雨阈值确定提供基础数据,也可为新疆干旱地区的降雨型泥石流预警预报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巴公路 盖孜河 降雨型泥石流 激发雨型 临界阈值
下载PDF
中日两组《渔歌子》之比较 被引量:1
19
作者 陈曦燕 《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第5期41-45,共5页
唐代是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高潮时期,在中国早期文人词的影响下,日本遂开填词之风。而被称为唐词宗主的张志和的《渔歌子》,对日本填词史上的鼻祖嵯峨天皇的《渔歌子》的创作有很大的影响。本文从具体文本出发,采用文本细读结合相关史实... 唐代是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高潮时期,在中国早期文人词的影响下,日本遂开填词之风。而被称为唐词宗主的张志和的《渔歌子》,对日本填词史上的鼻祖嵯峨天皇的《渔歌子》的创作有很大的影响。本文从具体文本出发,采用文本细读结合相关史实,从两组词的创作题材和主题、艺术审美取向以及价值观三个方面比较两者之间的异同,并以此为例,探讨中国古代文学对日本文学的影响,以及日本文学在接受基础上的再创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日《渔歌子》 渔趣和渔隐 意境美 隐逸的价值观
下载PDF
传媒革命与戏曲变迁——从厦语片到台湾电影歌仔戏 被引量:10
20
作者 吴慧颖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2期109-115,共7页
入选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歌仔戏,历史不过百年,却恰逢新旧世纪更迭、传播媒介大变革的年代,电影歌仔戏正是闽台民众求新探索的一种产物。从厦语片到台湾电影歌仔戏,与影视结合,歌仔戏产生了新的特质,在音乐、表演艺术和舞台美... 入选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歌仔戏,历史不过百年,却恰逢新旧世纪更迭、传播媒介大变革的年代,电影歌仔戏正是闽台民众求新探索的一种产物。从厦语片到台湾电影歌仔戏,与影视结合,歌仔戏产生了新的特质,在音乐、表演艺术和舞台美术等方面,都获得了新的经验,并且形成了歌仔戏新的传统,获得了新的观众群,从而为本剧种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新的资源和空间,也为电影、电视等其他艺术门类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和在地化途径。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立足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返归民众生活脉络,回溯曾经的探索与勇气,寻觅两岸民众生活与创造的智慧,连接过去与现在,应是我们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题中之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歌仔戏 传播媒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