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lanning conservation corridors in mountain areas based on integrated conservation planning models: A case study for a giant panda in the Qionglai Mountains 被引量:1
1
作者 LU Ya-feng Li Qin-wen +1 位作者 WANG Yu-kuan XU Pei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19年第11期2654-2662,共9页
With the accelerated urbanization,human activities pose serious threats to species because of fragmentation.Planning conservation corridors between habitats could improve species mobility in order to address the human... With the accelerated urbanization,human activities pose serious threats to species because of fragmentation.Planning conservation corridors between habitats could improve species mobility in order to address the human disturbance.However,there are a limited number of studies that focus on assessing the effect of human activities on species movement in mountain areas as well as how to integrate different conservation models relating to conservation corridors identification.In our study,we modified the resistance model and took land use data as input parameters to quantify the impacts of human activities in mountain areas.Meanwhile,different conservation planning models,including Circuit model and Least Cost Path(LCP)algorithm,were integrated.Moreover,our approach was applied to identify giant panda corridors in Miarro nature reserve,Caopo nature reserve,and Wolong nature reserve.Th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the impacts of human activities were limited in valley regions due to topography by resistance model.Secondly,Circuit model demonstrated that the conservation corridors for giant panda could not be identified between the Miarro and the Caopo nature reserves.Additionally,more detailed corridors between habitats were planned by the LCP algorithm.Furthermore,we also identified bottlenecks for migration in each corridor,indicating that human activities’interference was the primary cause.Our approach not only could connect habitats for conservation in mountain areas but also found out that the corridor could not be identified between habita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rridorS Human activities MOUNTAIN areas giant panda
下载PDF
四川茂县土地岭大熊猫走廊带植被恢复格局及其与干扰的关系 被引量:15
2
作者 王永健 陶建平 +4 位作者 张炜银 臧润国 丁易 李媛 王微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3525-3532,共8页
通过样带调查和TWINSPAN、DCCA分析,从植物种、植物群落及其多样性与环境关系方面,研究了岷江上游土地岭大熊猫走廊带恢复植被的干扰状况。结果表明:应用TWINSPAN分类,并结合优势种组成、干扰状况分析及DCCA排序,可将植被划分为6个群落... 通过样带调查和TWINSPAN、DCCA分析,从植物种、植物群落及其多样性与环境关系方面,研究了岷江上游土地岭大熊猫走廊带恢复植被的干扰状况。结果表明:应用TWINSPAN分类,并结合优势种组成、干扰状况分析及DCCA排序,可将植被划分为6个群落类型,同时划分出响应型、迟钝型、中度干扰忍耐型和重度干扰忍耐型4类干扰响应的植物类型。以样方物种和以样方多样性指数的DCCA分析结果基本一致,物种及群落的空间分布呈明显的聚集格局,反映其与环境因子间的密切关系。DCCA排序图上,海拔差、坡形、与公路距离、坡度及道路条数对群落和物种分布有明显的影响,与干扰相关性最大的坡度、样地道路数目、与公路间的距离3个因子反映了植被的干扰梯度。干扰对土地岭恢复植被影响显著,干扰降低了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同时阻碍了演替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岭 植被恢复 大熊猫走廊带 群落分类 干扰状况
下载PDF
疏伐措施对大熊猫廊道云杉林土壤养分特征及微生物碳氮的短期影响 被引量:5
3
作者 李玲 苟小林 +4 位作者 樊华 张远彬 王玉杰 余鳞 涂卫国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051-1058,共8页
以大熊猫廊道云杉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次生低效云杉林进行了透光疏伐和林下植被改造,分析了疏伐1a后云杉林不同土层养分和微生物碳氮特征.结果表明:与未疏伐的云杉林相比,疏伐后云杉林总养分有所下降,但有效养分增加,且土壤微生物碳氮... 以大熊猫廊道云杉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次生低效云杉林进行了透光疏伐和林下植被改造,分析了疏伐1a后云杉林不同土层养分和微生物碳氮特征.结果表明:与未疏伐的云杉林相比,疏伐后云杉林总养分有所下降,但有效养分增加,且土壤微生物碳氮也增加.疏伐后表层土土壤有机碳(TOC)、全氮(TN)和全磷(TP)分别下降了20.65%、20.73%和75.72%,而硝态氮(NN)、铵态氮(AN)、速效钾(AK)和有效磷(AP)分别升高了40.70%、13.26%和37.20%和43.30%,土壤微生物碳(MBC)、土壤微生物氮(MBN)、微生物碳熵(qMBC=w(MBC)/w(TOC))、微生物氮熵(qMBN=w(MBN)/w(TN))分别升高了27.23%、25.24%和42.42%、28.93%,亚表层土也具有相似的结果.疏伐后表土层碳磷比(C/P=w(TOC)/w(TP))和氮磷比(N/P=w(TN)/w(TP))大幅度升高,而亚表层碳氮比(C/N=w(TOC)/w(TN))和微生物碳氮比(MBC/MBN=w(MBC)/w(MBN))显著降低.MBC、MBN与各有效养分呈正相关,MBC与TN、TOC无相关性,MBC/MBN与TN、TOC、AN、AK、C/N呈显著负相关.疏伐改造一方面提高了云杉人工林土壤有效养分和微生物量,但另一方面可能导致土壤有机质有所不足,在后续措施中需要加强林地特别是林下层对有机质的补偿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疏伐 大熊猫廊道 云杉 土壤养分 土壤微生物
下载PDF
基于MaxEnt模型的二郎山廊道大熊猫栖息地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13
4
作者 黎运喜 陈佑平 +5 位作者 余凌帆 涂正彬 赵联军 杨旭煜 古晓东 高强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833-837,共5页
基于地理分布点和环境变量数据,利用MaxEnt模型(Maximum Entropy Modeling)对二郎山廊道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栖息地适宜度进行综合评价:坡度、坡向和干扰距离的综合贡献值分别为53.00%、21.90%和18.00%,累积贡献率达92.90%,是... 基于地理分布点和环境变量数据,利用MaxEnt模型(Maximum Entropy Modeling)对二郎山廊道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栖息地适宜度进行综合评价:坡度、坡向和干扰距离的综合贡献值分别为53.00%、21.90%和18.00%,累积贡献率达92.90%,是影响该区域大熊猫分布的主要生态因子。使用自然断点法将大熊猫栖息地分为不适宜、潜在、适宜和最适宜栖息地4种类型:不适宜栖息地面积为168.45 km^2,占研究区域面积的39.02%;潜在栖息地面积为212.71 km^2,占研究区域面积的49.28%;适宜栖息地和最适宜栖息地面积分别为49.79 km^2和0.68 km^2,两者仅占研究区域面积的11.70%。建议在该廊道开展大熊猫栖息地人工修复项目,以增加该地大熊猫的适宜栖息地面积;同时尽可能减少人类活动对大熊猫栖息地的干扰,以便廊道在促进各种群之间的基因交流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廊道 大熊猫 MaxEnt模型
下载PDF
5·12地震—大熊猫栖息地灾后生态修复重建探讨 被引量:4
5
作者 赵永涛 于慧 +1 位作者 马月伟 刘明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8年第6期1083-1085,共3页
本文介绍了大熊猫生境以及大熊猫自身特征,同时阐述了汶川地震对四川大熊猫栖息地影响.最后,为了有效保护大熊猫,从大熊猫面临的威胁入手,提出恢复破坏的栖息地、加强生态走廊建设、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加强基地建设、加强国际科技合作... 本文介绍了大熊猫生境以及大熊猫自身特征,同时阐述了汶川地震对四川大熊猫栖息地影响.最后,为了有效保护大熊猫,从大熊猫面临的威胁入手,提出恢复破坏的栖息地、加强生态走廊建设、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加强基地建设、加强国际科技合作等措施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熊猫 生态走廊 生境选择 种群
下载PDF
道路影响下野生动物廊道的选址——以大熊猫保护廊道为例 被引量:12
6
作者 龚明昊 欧阳志云 +2 位作者 徐卫华 宋延龄 戴波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3447-3453,共7页
沿道路设置供野生动物迁徙、扩散和连接栖息地的廊道是应对道路干扰最有效的措施,科学选址则是野生动物廊道建设的前提,也是廊道研究的薄弱领域。以大熊猫廊道为例对野生动物廊道选址指标体系、方法和程序进行了探索,将栖息地特征、地... 沿道路设置供野生动物迁徙、扩散和连接栖息地的廊道是应对道路干扰最有效的措施,科学选址则是野生动物廊道建设的前提,也是廊道研究的薄弱领域。以大熊猫廊道为例对野生动物廊道选址指标体系、方法和程序进行了探索,将栖息地特征、地形因素、植被可转化性、工程成本作为大熊猫廊道选址指标,基于Arcgis和栖息地格局、海拔、坡度、植被数据,为四川306省道椅子垭口段确定了两处大熊猫廊道位置,并用监测数据证明了所选位置具有较大的可行性和准确性。研究表明栖息地格局是廊道选址的重要基础,应侧重对地形因素的研究。研究为廊道选址方法和流程进行了示范,还对选址指标体系优化、提高选址的科学性进行了探讨,有助于推动野生动物廊道研究从理论探索走向实际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动物廊道 选址 指标 方法 大熊猫
下载PDF
小相岭山系大熊猫廊道规划 被引量:28
7
作者 青菁 胥池 +5 位作者 杨彪 杨志松 齐敦武 杨旭煜 古晓东 戴强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125-1133,共9页
廊道能有效地增加栖息地斑块间的大熊猫种群交流,降低种群灭绝的风险。小相岭山系是现存大熊猫种群数量最少的山系之一。通过MAXENT(Maximum Entropy)分析,发现小相岭山系存在7个相对隔离的栖息地斑块,栖息地破碎化严重。为了增加小相... 廊道能有效地增加栖息地斑块间的大熊猫种群交流,降低种群灭绝的风险。小相岭山系是现存大熊猫种群数量最少的山系之一。通过MAXENT(Maximum Entropy)分析,发现小相岭山系存在7个相对隔离的栖息地斑块,栖息地破碎化严重。为了增加小相岭山系大熊猫种群交流,利用最小代价路径原理和电流理论,从保护管理角度出发,在该区域划定了9条连接大熊猫栖息地斑块的廊道。其中紫马-麻麻地廊道连接该区域面积最大、大熊猫痕迹点最多的两个栖息地斑块,生态意义重大,建议优先建设该廊道。此外,研究划定的多个廊道彼此邻近,甚至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叠。将这些极其邻近或者重叠的廊道合并,并提出"廊道群"的概念。廊道群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极其相邻的廊道构成的网状结构,廊道群作为景观上的网状结构,能同时连接多个栖息地斑块,更有效地增加多个栖息地斑块间的种群交流。由于农田的挤压,部分廊道难以达到大熊猫廊道的最低宽度需求(2230 m),制约了其生态效应的发挥,建议在以后的保护工作中探索农田区域的栖息地恢复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熊猫 小相岭 最小代价路径 电流理论 廊道群
下载PDF
四川茂县土地岭大熊猫走廊带昆虫考察初报 被引量:4
8
作者 和秋菊 易传辉 +1 位作者 庄辉 张正旺 《四川林业科技》 2007年第5期80-84,共5页
为摸清走廊带昆虫基本情况,从而为栖息地恢复提供建议和监测本底,于2005年7月对走廊带昆虫进行了调查采集。调查共采集昆虫标本817号,隶属于16目66科,共288种。以鳞翅目和鞘翅目种类和数量最多,为优势类群,其次是半翅目、直翅目和膜翅... 为摸清走廊带昆虫基本情况,从而为栖息地恢复提供建议和监测本底,于2005年7月对走廊带昆虫进行了调查采集。调查共采集昆虫标本817号,隶属于16目66科,共288种。以鳞翅目和鞘翅目种类和数量最多,为优势类群,其次是半翅目、直翅目和膜翅目,5目昆虫占种总数的91.2%,个体数量的90.12%。结果表明,走廊带昆虫种类丰富,具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虫 调查 大熊猫走廊带
下载PDF
岷山山系土地岭大熊猫栖息地廊道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5
9
作者 陈家德 高天雷 张文 《四川林业科技》 2011年第6期52-56,共5页
本文采用景观生态学的斑块理论,根据土地岭区域前后两期森林分布信息和大量的野生动植物以及社会经济信息,详细分析了土地岭区域建立大熊猫栖息地走廊带的植被分布格局、斑块结构、廊道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土地岭区域植被... 本文采用景观生态学的斑块理论,根据土地岭区域前后两期森林分布信息和大量的野生动植物以及社会经济信息,详细分析了土地岭区域建立大熊猫栖息地走廊带的植被分布格局、斑块结构、廊道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土地岭区域植被符合大熊猫栖息地建设条件。残余班块分布连续,占据区域森林植被的主体,有利于廊道栖息地恢复。引进斑块面积大,质量差,是廊道栖息地建设的主要改造类型。在众多的社区活动影响中,采笋的负面影响最大,最值得重点关注。基于一些主要因素的分析,作者提出了在土地岭建立大熊猫栖息地走廊带的关键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岭 大熊猫栖息地 廊道 斑块
下载PDF
带状皆伐对岷山山系大熊猫廊道灌丛土壤养分的快速效应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玲 王玉杰 +4 位作者 苟小林 张远彬 蒋豪 余鳞 涂卫国 《四川林业科技》 2022年第2期31-37,共7页
以岷山山系大熊猫廊道康定柳灌丛为研究对象,进行了连续的带状皆伐和植被改造,分析了1年后灌丛皆伐带和保留带土壤养分和微生物碳氮特征。结果表明:皆伐改造后康定柳灌丛土壤养分条件和土壤微生物情况得到快速改善,与保留带相比,皆伐带... 以岷山山系大熊猫廊道康定柳灌丛为研究对象,进行了连续的带状皆伐和植被改造,分析了1年后灌丛皆伐带和保留带土壤养分和微生物碳氮特征。结果表明:皆伐改造后康定柳灌丛土壤养分条件和土壤微生物情况得到快速改善,与保留带相比,皆伐带表土层和亚表层中全氮提高了14.54%和29.50%,硝态氮增加了10.86%和23.36%,微生物氮升高51.31%和87.14%,微生物氮熵增加了43.12%和81.90%,表土层中微生物碳和微生物碳熵提高了39.32%和38.96%,亚表层中铵态氮提高了69.46%。皆伐后C/N显著降低,微生物活性增加,有机质的分解加快,表土层有机碳下降,可溶解养分可能向下层迁移和流失,可采取措施提高地表植被量,同时补偿土壤有机质的消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状皆伐 大熊猫廊道 灌丛 土壤养分 土壤微生物
下载PDF
震后卧龙-蜂桶寨生态廊道 大熊猫主食竹选择与配置规划 被引量:3
11
作者 王岑涅 高素萍 孙雪 《世界竹藤通讯》 2009年第1期11-16,共6页
通过分析卧龙-蜂桶寨自然保护区生态廊道大熊猫主食竹的受灾情况,探讨了卧龙-蜂桶寨自然保护区生态廊道大熊猫主食竹保护与恢复技术,提出了生态廊道的食物资源空间配置规划方案。将生态廊道分为疏导区、缓冲区、保护稳定区3段,根据其不... 通过分析卧龙-蜂桶寨自然保护区生态廊道大熊猫主食竹的受灾情况,探讨了卧龙-蜂桶寨自然保护区生态廊道大熊猫主食竹保护与恢复技术,提出了生态廊道的食物资源空间配置规划方案。将生态廊道分为疏导区、缓冲区、保护稳定区3段,根据其不同的生态功能、地理位置进行主食竹的选择与配置规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廊道 大熊猫 主食竹种 恢复 重建
下载PDF
秦岭大熊猫栖息地生物走廊带有效管理方法探讨 被引量:4
12
作者 朱云 张哲邻 +2 位作者 张怀科 成鸿飞 梁亮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S1期120-123,共4页
结合观音山自然保护区与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合作的108国道秦岭隧道大熊猫栖息地有效管理项目,探讨了采取多种措施加强管理,更好地发挥这些地段的纽带作用,逐渐减轻大熊猫栖息地的破碎化程度,从而促进秦岭大熊猫不同局域种群的交流融合.
关键词 秦岭 大熊猫 走廊带 管理
下载PDF
黄土梁大熊猫走廊带典型群落恢复初期植物多样性研究
13
作者 王玉杰 李玲 +5 位作者 邓亨宁 蒋豪 苟小林 樊华 余鳞 涂卫国 《四川林业科技》 2021年第2期15-20,共6页
为了探究黄土梁典型植被(康定柳灌丛、紫果云杉人工林)改造1年后植物多样性恢复的初期规律,采用样方法对改造前后的柳灌丛、云杉林进行了群落学调查,对比分析了二者的物种组成与多样性的差异。有以下结果:(1)康定柳灌丛、云杉人工林改造... 为了探究黄土梁典型植被(康定柳灌丛、紫果云杉人工林)改造1年后植物多样性恢复的初期规律,采用样方法对改造前后的柳灌丛、云杉林进行了群落学调查,对比分析了二者的物种组成与多样性的差异。有以下结果:(1)康定柳灌丛、云杉人工林改造1年后,主要增加了速生、喜阳的草本物种,栽植的乔木幼苗和大熊猫主食竹生长缓慢,二者盖度、多度较低;(2)与改造前相比较,灌丛皆伐带、疏伐云杉林、云杉林窗样地的灌草总丰富度分别提升77.27%、13.89%、22.23%;(3)柳灌丛、云杉人工林灌木和草本的ShannonWiner指数、Simpson指数均呈上升的趋势。黄土梁大熊猫走廊带的两种典型植被(康定柳灌丛、紫果云杉人工林)改造后还需要更长时间的恢复,以充分提升物种多样性,恢复大熊猫主食竹和栖息地生态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熊猫 走廊带 栖息地 黄土梁 物种多样性
下载PDF
G108国道秦岭隧道走廊带大熊猫等野生动物活动规律调查 被引量:2
14
作者 蔡琼 黄宝宏 +5 位作者 李鹏 杨钊 林迎春 朱云 成鸿飞 张洪峰 《陕西林业科技》 2019年第6期6-9,共4页
为监测和评价陕西观音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近十年大熊猫走廊带栖息地恢复及管理效果,2013-2016年,利用红外相机技术,按海拔高度和距离废弃公路的距离分区,对保护区内G108国道秦岭隧道走廊带废弃公路两侧大熊猫等动物活动进行了监... 为监测和评价陕西观音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近十年大熊猫走廊带栖息地恢复及管理效果,2013-2016年,利用红外相机技术,按海拔高度和距离废弃公路的距离分区,对保护区内G108国道秦岭隧道走廊带废弃公路两侧大熊猫等动物活动进行了监测和研究,结果为走廊带内共有13种兽和3种鸟类活动,在废弃公路西侧700 m位置捕捉到大熊猫活动影像,大熊猫等野生动物已开始通过走廊带进行交流,G108国道秦岭隧道走廊带已初显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走廊带 秦岭隧道 大熊猫 活动规律 G108国道
下载PDF
泥巴山走廊带108国道两侧大熊猫春秋两季生境选择比较研究
15
作者 杨思杰 程勇 +2 位作者 古晓东 杨旭煜 杨志松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年第2期107-115,共9页
调查于2012年秋季开始至2014年春季连续两年春、秋季共计四次对大相岭自然保护区内大熊猫活动密集区域的8个主要生境数据进行采集.秋季共采得33个样方,春季采得58个样方.Vanderploeg和Scavia选择指数分析表明,春秋两季大熊猫生境选择具... 调查于2012年秋季开始至2014年春季连续两年春、秋季共计四次对大相岭自然保护区内大熊猫活动密集区域的8个主要生境数据进行采集.秋季共采得33个样方,春季采得58个样方.Vanderploeg和Scavia选择指数分析表明,春秋两季大熊猫生境选择具有显著差异性:春季更活跃在海拔1 800 m以上,20°-30°的上坡位,乔木数、郁闭度较小的区域;而秋季大熊猫更偏好较低海拔,郁闭度、乔木数、竹子盖度较中等的区域.Mann-Whitney检验结果表明,泥巴山走廊带108国道两侧大熊猫在海拔、植被类型、坡度、坡位的选择存在显著差异,其余生境因子选择无显著差异.生境选择的差异意味着108国道两侧大熊猫生存环境存在差异,因此在走廊带建设和保护管理中应充分考虑108国道两侧大熊猫生境选择的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熊猫 春秋季 泥巴山走廊带 生境选择
下载PDF
大相岭山系泥巴山大熊猫生境廊道设计 被引量:26
16
作者 侯宁 戴强 +3 位作者 冉江洪 焦迎迎 程勇 赵成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039-1045,共7页
生境廊道是促进基因交流,避免生物小种群灭绝的有效手段.大相岭是现存大熊猫栖息地面积和数量都很少的山系,泥巴山是大相岭大熊猫核心种群与邛崃山大熊猫种群的关键连接区域.为了探讨大熊猫生境廊道的设计方法,促进泥巴山廊道的建设,有... 生境廊道是促进基因交流,避免生物小种群灭绝的有效手段.大相岭是现存大熊猫栖息地面积和数量都很少的山系,泥巴山是大相岭大熊猫核心种群与邛崃山大熊猫种群的关键连接区域.为了探讨大熊猫生境廊道的设计方法,促进泥巴山廊道的建设,有效保护大熊猫栖息地,利用全国第三次大熊猫调查(2000-2001年)资料和2011-2012年的野外调查资料,采用Maxent模型、Linkage mapper廊道设计软件和最小成本路径法(Least-cost path,LCP),对大相岭泥巴山大熊猫生境廊道进行设计.研究结果显示:所设计廊道位于海拔1 400-3 000 m,宽度设置为2 250 m,长度为15.76 km,面积为38.5 km2.廊道内部植被以阔叶林、灌丛和针叶林为主;其中74.19%的面积为相对适宜栖息地,25.29%的面积为不适宜栖息地,0.52%的面积为适宜栖息地.本研究表明,廊道内部适宜栖息地所占的比例非常小,需要对廊道进行改造并加以保护,使不适宜的栖息地转变为适宜栖息地,保障大熊猫的顺利通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熊猫 廊道 栖息地 Maxent模型 大相岭
原文传递
拖乌山大熊猫廊道人类干扰的空间与时间分布格局——红外相机阵列调查 被引量:8
17
作者 黄蜂 何流洋 +5 位作者 何可 戴强 张勘 唐博 古晓东 杨志松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03-410,共8页
小相岭山系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栖息地是所有大熊猫栖息地中破碎化问题最为严重的区域之一,而拖乌山廊道则是连接小相岭山系最大两个大熊猫局域种群的关键区域。为调查廊道及其周边人为干扰现状,2015~2016年,在廊道及其周边... 小相岭山系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栖息地是所有大熊猫栖息地中破碎化问题最为严重的区域之一,而拖乌山廊道则是连接小相岭山系最大两个大熊猫局域种群的关键区域。为调查廊道及其周边人为干扰现状,2015~2016年,在廊道及其周边以阵列方式设置了102台红外相机,对人为干扰的时间和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廊道范围内人为干扰问题较为严重,其中放牧干扰占据绝对多数,共计记录到508次,占总干扰次数的89.7%。从干扰的季节分布看,人类直接干扰在7月和11月较多。放牧干扰中,黄牛(Bos primigenius taurus)在10月最多,牦牛(B.mutus)则在11月前后较多;放羊的干扰在4~7月份较弱,其余月份水平均较高;而放马干扰则集中在7~10月。从空间分布上看,干扰主要集中在廊道的西北部,其次是东北部。研究还发现,黄牛和羊(Caprinae)的干扰主要来自廊道所在县(石棉县),而牦牛和马(Equus caballus caballu)则主要来自邻县(冕宁县)。这提示我们,需要针对不同的干扰采取不同的措施,同时也说明廊道保护工作不能仅仅局限在廊道所在县,还需要与邻县联合开展工作。本研究表明,利用红外相机阵列监测人为干扰对保护地的保护管理工作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熊猫 人为干扰 红外相机 廊道
原文传递
以大熊猫为代表的多物种廊道有效性评估——以拖乌山大熊猫廊道为例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敏 古晓东 +3 位作者 戴强 何流洋 杨旭煜 杨志松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855-859,共5页
大熊猫作为旗舰种和伞护种,以其为代表开展保护活动能在保护大熊猫的同时保护其同域物种.与大熊猫一样,大熊猫同域物种也面临着栖息地破碎化而导致的隔离问题,因而需要建立廊道连通被隔离的种群.目前全国已经规划了多条大熊猫廊道,为评... 大熊猫作为旗舰种和伞护种,以其为代表开展保护活动能在保护大熊猫的同时保护其同域物种.与大熊猫一样,大熊猫同域物种也面临着栖息地破碎化而导致的隔离问题,因而需要建立廊道连通被隔离的种群.目前全国已经规划了多条大熊猫廊道,为评估大熊猫廊道能否缓解其他同域物种栖息地破碎化问题,探索以大熊猫为代表的多物种廊道规划方法,以已经规划的拖乌山大熊猫廊道为例,分析4种同域物种(豹猫、中华鬣羚、毛冠鹿和小熊猫)的廊道需求与大熊猫廊道的关系,探讨多物种廊道的规划方案.结果表明,研究区域4种同域物种的栖息地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破碎化,而108国道和G5高速是造成栖息地破碎化的最大隔离因子.共识别出32条廊道需求,其中豹猫2条、中华鬣羚9条、毛冠鹿10条、小熊猫11条,而大熊猫廊道仅与中华鬣羚的1条廊道重叠,各同域物种之间廊道的重叠范围也较小.可见,以大熊猫廊道为基础规划的多物种廊道只能满足少数物种的部分廊道需求;因此在实际保护工作中,不能简单地以大熊猫廊道代替其他物种的廊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熊猫 旗舰种 拖乌山 多物种廊道
原文传递
凉山山系大熊猫局域种群栖息地连通性动态特征 被引量:1
19
作者 毛泽恩 洪洋 +7 位作者 王玉君 付励强 罗欢 黄耀华 刘婷婷 白文科 张晋东 周材权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708-715,共8页
栖息地丧失和破碎化是濒危物种的主要威胁,建立生态廊道可以有效减轻栖息地破碎化给野生动物带来的负面影响。为了解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局域种群栖息地连通性动态变化特征,本研究以凉山山系马边大风顶、美姑大风顶和麻咪泽... 栖息地丧失和破碎化是濒危物种的主要威胁,建立生态廊道可以有效减轻栖息地破碎化给野生动物带来的负面影响。为了解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局域种群栖息地连通性动态变化特征,本研究以凉山山系马边大风顶、美姑大风顶和麻咪泽3个毗邻自然保护区为对象,分析了从全国大熊猫第三次调查(3调,2000年)到第四次调查(4调,2010年)研究区域内大熊猫栖息地适宜性与连通性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在研究区域内,从3调到4调高适宜栖息地面积增加73 km^(2),主要分布于马边大风顶保护区和美姑大风顶保护区内,而在两个保护区交界处大熊猫高适宜栖息地面积减少4 km^(2);从3调到4调研究区域内整体连通性呈下降趋势,下降区域主要集中分布于美姑大风顶保护区和马边大风顶保护区北部,面积为625 km^(2);而马边大风顶保护区南部和麻咪泽保护区内的连通性增加,面积为617 km^(2)。利用最小成本路径方法模拟区域内大熊猫潜在廊道分布,3调潜在廊道总长度5130 km,4调为4003 km,3调到4调潜在廊道长度减少了1127 km。结合保护政策与周边社区经济发展特征分析大熊猫适宜栖息地分布和栖息地连通性的变化原因,发现,相关政策的实施(如“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有效保护了森林生态系统和大熊猫栖息地;但当地居民生计模式的调整(从依赖传统农业转向经济价值较高的畜牧业),增加了部分区域的人类活动,致使某些区域大熊猫栖息地的连通性受到了阻碍。因此,建议严格控制研究区域内的人类干扰以保证良好的大熊猫种群连通性,以利于大熊猫局域种群的稳定和壮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 局域种群 连通性 生态廊道 凉山山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