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鞍带石斑鱼仔稚(幼)鱼的发育和生长研究 被引量:22
1
作者 郭仁湘 符书源 +4 位作者 杨薇 陈国华 骆剑 刘扬潮 周先雄 《水产养殖》 CAS 2011年第4期8-13,共6页
对鞍带石斑鱼的仔稚幼鱼形态发育的各个阶段进行了观察与研究,详细描述从初孵仔鱼到幼鱼各个发育时期的形态特征和发育时间。根据卵黄囊的变化,长鳍棘的长出与收缩,鳞片和体色斑纹的出现,鞍带石斑鱼胚后发育可以划分为仔鱼期、稚鱼期、... 对鞍带石斑鱼的仔稚幼鱼形态发育的各个阶段进行了观察与研究,详细描述从初孵仔鱼到幼鱼各个发育时期的形态特征和发育时间。根据卵黄囊的变化,长鳍棘的长出与收缩,鳞片和体色斑纹的出现,鞍带石斑鱼胚后发育可以划分为仔鱼期、稚鱼期、幼鱼期。仔鱼期又可分为卵黄囊期仔鱼和后期仔鱼。水温27~30℃,盐度27~31,pH值8.0~8.4的海水中培育,初孵仔鱼至孵化后2日龄为卵黄囊期仔鱼。2日龄仔鱼开口,3日龄至20日龄为后期仔鱼,22日龄至30日龄为稚鱼期,31日龄进入幼鱼期。鞍带石斑鱼胚后发育过程中最明显的变化是背鳍棘和腹鳍棘的生长和收缩,也是生产育苗当中比较关键的仔稚幼鱼变态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鞍带石斑鱼 仔鱼 稚鱼 幼鱼 生长发育
下载PDF
石斑鱼杂交种“云龙斑”与亲本的表型数量性状判别分析 被引量:10
2
作者 田永胜 段会敏 +7 位作者 唐江 陈张帆 马文辉 庞尊方 李文升 翟介明 毛东亮 王晓梅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808-817,共10页
表型数量性状对于鱼类分类、种质鉴别具有重要作用,表型性状中包含了丰富的遗传信息。利用多重比较、杂交系数比较、判别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几种生物学多元统计方法,对云纹石斑鱼(♀)、鞍带石斑鱼(♂)及杂交后代"云龙斑"3个生... 表型数量性状对于鱼类分类、种质鉴别具有重要作用,表型性状中包含了丰富的遗传信息。利用多重比较、杂交系数比较、判别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几种生物学多元统计方法,对云纹石斑鱼(♀)、鞍带石斑鱼(♂)及杂交后代"云龙斑"3个生物学群体的14个表型数量性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云龙斑"与母本云纹石斑鱼在表型上的相似率达到27.27%,与父本鞍带石斑鱼的相似率达到54.54%。云纹石斑鱼与鞍带石斑鱼的相似率为54.54%。14个性状的平均杂交系数为76.01,证明杂交后代表型数量性状偏向于父本。通过判别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筛选出能够鉴别杂交后代和亲本的7个主要数量性状,分别为:体长/尾柄长、头长/眼间距、体长/头长、尾柄长/尾柄宽、体长/尾柄宽、腹鳍条、背鳍软鳍条。通过逐步判别拟合出了能够判别以上3个生物学群体的典型判别函数(F1、F2)和分类判别函数(Y1、Y2、Y3),判别准确率平均达到98.85%,可以清晰地将3个生物学群体在二维空间上分类。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前3个主成分的总方差积累贡献率达62.891%,拟合了3个具有代表性性状的主成分函数(P1、P2、P3),利用前3个主成分在三维空间上绘制出了3个生物学群体分布图。本研究为石斑鱼杂交后代"云龙斑"与亲本云纹石斑鱼和鞍带石斑鱼的种质鉴别提供了丰富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纹石斑鱼 鞍带石斑鱼 杂交种“云龙斑” 数量性状 判别分析 主成分分析
原文传递
中巨石斑鱼精巢鱼精蛋白提取工艺优化及其抗菌活性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曹文红 刘忠嘉 +1 位作者 林芸 章超桦 《食品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261-265,共5页
以中巨石斑鱼精巢组织为原料,优化提取工艺条件,提取鱼精蛋白,测定抗菌活性蛋白的分子量,并对其抗菌活性进行评价。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正交优化试验,对鱼精蛋白的提取工艺进行了优化,最佳提取工艺条件是硫酸浓度为10%、硫酸用量为精... 以中巨石斑鱼精巢组织为原料,优化提取工艺条件,提取鱼精蛋白,测定抗菌活性蛋白的分子量,并对其抗菌活性进行评价。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正交优化试验,对鱼精蛋白的提取工艺进行了优化,最佳提取工艺条件是硫酸浓度为10%、硫酸用量为精巢质量的4倍、提取时间为1.5 h、冷乙醇用量为硫酸提取液的3.5倍,在此条件下,鱼精蛋白得率达1.24%,抗菌活性达到54.99%;(2)通过Tricine-SDS-PAGE电泳对抗菌活性蛋白的分子量进行测定,主体成分蛋白的分子量小于16 ku,在(13~14)ku之间;(3)鱼精蛋白对枯草芽孢杆菌和大肠杆菌均具有较好的抑菌活性,其对枯草芽孢杆菌的抑菌活性比大肠杆菌更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巨石斑鱼 精巢组织 鱼精蛋白 提取工艺 抗菌活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