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pecies identification of crested gibbons(Nomascus) in captivity in China using karyotyping-and PCR-based approaches
1
作者 Wen-Hui Nie Jin-Huan Wang +4 位作者 Wei-Ting Su Yu Hu Shui-Wang He Xue-Long Jiang Kai He 《Zoological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5期356-363,共8页
Gibbons and siamangs (Hylobatidae) are well-known for their rapid chromosomal evolution,which has resulted in high speciation rate within the family.On the other hand,distinct karyotypes do not prevent speciation,al... Gibbons and siamangs (Hylobatidae) are well-known for their rapid chromosomal evolution,which has resulted in high speciation rate within the family.On the other hand,distinct karyotypes do not prevent speciation,allowing interbreeding between individuals in captivity,and the unwanted hybrids are ethically problematic as all gibbon species are endangered or critically endangered.Thus,accurate species identification is crucial for captive breeding,particularly in China where studbooks are unavailable.Identification based on external morphology is difficult,especially for hybrids,because species are usually similar in appearance.In this study,we employed G-banding karyotyping and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 as well as a PCR-based approach to examine karyotypic characteristics and identify crested gibbons of the genus Nomascus from zoos and nature reserves in China.We characterized and identified five karyotypes from 21 individuals of Nomascus.Using karyotypes and mitochondrial and nuclear genes,we identified three purebred species and three hybrids,including one F2 hybrid between N.gabriellae and N.siki.Our results also supported that N.leucogenys and N.siki shared the same inversion on chromosome 7,which resolves arguments from previous studies.Our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both karyotyping and DNA-based approaches were suitable for identifying purebred species,though neither was ideal for hybrid identification.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both approaches are discussed.Our results further highlight the importance of animal ethics and welfare,which are critical for endangered species in captiv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2 hybrid gibbon Fluorescence insitu hybridization nomascus Pericentric inversion Species identification Animal welfare
下载PDF
长臂猿感染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病例报告
2
作者 冯华娟 吴俊仪 +10 位作者 曹佳媛 尤宗耀 杨露 阙腾程 黄宁 廖小英 农汝 黄泽琳 陆兵兵 李宁莉 莫亚生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73-880,共8页
2022年1月,某动物园同一馆舍内饲养的6只长臂猿(Nomascus spp.)先后出现流清涕、咳嗽的症状。采集患病长臂猿鼻拭子共6份,利用高通量测序法对样本进行病原筛查,结果显示:2份样本呈AIV阳性,序列组装结果与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的相似性最高... 2022年1月,某动物园同一馆舍内饲养的6只长臂猿(Nomascus spp.)先后出现流清涕、咳嗽的症状。采集患病长臂猿鼻拭子共6份,利用高通量测序法对样本进行病原筛查,结果显示:2份样本呈AIV阳性,序列组装结果与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的相似性最高;采用qPCR法对2份阳性样本进行H1~H16基因和N1~N9基因检测验证,发现5号样本H9 Ct值为31.35、N2 Ct值为36.16,6号样本H9 Ct值为27.46、N2 Ct值为29.57,均为阳性。给予患病长臂猿化痰止咳、消炎和控制继发感染等综合治疗,同时加强饲养环境消毒,患病长臂猿很快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臂猿 H9N2 禽流感病毒 高通量测序 qPCR
下载PDF
海南长臂猿下地行为初报
3
作者 李萍 任宝平 +4 位作者 邓怀庆 金崑 李文永 周江 齐旭明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60-664,共5页
海南长臂猿(Nomascus hainanus)是中国特有灵长类动物,也是世界上最濒危的灵长类动物之一(周江,2008;Fan,2017;Geissmann and Bleisch,2020;Ren et al.,2022)。海南长臂猿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极度濒危(CR)物种,在《中国脊椎动物红色... 海南长臂猿(Nomascus hainanus)是中国特有灵长类动物,也是世界上最濒危的灵长类动物之一(周江,2008;Fan,2017;Geissmann and Bleisch,2020;Ren et al.,2022)。海南长臂猿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极度濒危(CR)物种,在《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中也被评为“极度濒危”(蒋志刚等,2021)。2019年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正式成立,旨在保护以海南长臂猿为旗舰物种的热带雨林栖息地,经过持续保护,其野生种群得以缓慢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长臂猿 下地行为 保护
下载PDF
海南长臂猿的毛色变化
4
作者 祝常悦 钟旭凯 +3 位作者 王昱心 李文永 齐旭明 范朋飞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3,共13页
冠长臂猿属(Nomascus)动物作为具有明显毛色性二型的濒危灵长类,其毛色变化是判断个体性别、年龄与发育状态的重要指标。本文针对海南长臂猿(N.hainanus)约2年的连续观察和既往可靠的影像资料,详细描述了该物种出生至周岁,雌性从亚成年... 冠长臂猿属(Nomascus)动物作为具有明显毛色性二型的濒危灵长类,其毛色变化是判断个体性别、年龄与发育状态的重要指标。本文针对海南长臂猿(N.hainanus)约2年的连续观察和既往可靠的影像资料,详细描述了该物种出生至周岁,雌性从亚成年至成年这两个毛色变化关键时期的外观特征和变色过程。本文发现通过对“冠”形、整体毛色、身体各部位变色顺序的观察,有助于在雨林环境中快速判断个体的大致年龄并反推其出生季节,识别可繁殖雌性个体。通过与近缘种进行对比,发现其婴猿毛色变化过程与东黑冠长臂猿(N.nasutus)更为相似,从宏观证据上支持了海南长臂猿目前被认可的系统发育地位,并讨论了其毛色变化模式对环境适应的可能解释。希望本文提出的操作性建议能够与自动化的数据收集方法相结合,提升濒危冠长臂猿物种野外监测的时效性和准确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长臂猿 冠长臂猿 性二色 毛色变化 系统发育
下载PDF
东黑冠长臂猿鸣叫特征及气象因子对鸣叫的影响 被引量:15
5
作者 费汉榄 范朋飞 +3 位作者 向左甫 马长勇 张文 黄涛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77-383,共7页
鸣叫是长臂猿非常典型的一个特征,并且受到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如气象因子)的影响。为了解东黑冠长臂猿的鸣叫特征以及气象因子对鸣叫的影响,2008年8月至2009年10月,采用全事件记录法对栖息在广西邦亮自然保护区3个东黑冠长臂猿野生... 鸣叫是长臂猿非常典型的一个特征,并且受到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如气象因子)的影响。为了解东黑冠长臂猿的鸣叫特征以及气象因子对鸣叫的影响,2008年8月至2009年10月,采用全事件记录法对栖息在广西邦亮自然保护区3个东黑冠长臂猿野生群体的鸣叫行为进行观察。结果表明东黑冠长臂猿倾向于在早晨鸣叫,有91.4%的鸣叫发生在日出前0.5h至日出后3h之间,其中53.1%的鸣叫发生在日出后1h内。平均每个群体的鸣叫频次为69.7%,一个群体平均每天鸣叫1.24次,鸣叫的平均持续时间为18.3min。一次二重唱中,雌性平均激动鸣叫4.4次。长臂猿鸣叫的起始时间在光照强度的影响下差异显著,阴天和雾天鸣叫的起始时间延后,且雾天最迟;降雨致使长臂猿体能的损失和光照强度减弱,从而引起鸣叫起始时间的延后和持续时间缩短;温度对长臂猿鸣叫的影响并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黑冠长臂猿 鸣叫 时间特征 气象因子
下载PDF
西黑冠长臂猿雄性取代前后鸣叫行为的变化 被引量:10
6
作者 范朋飞 黄蓓 +1 位作者 管政华 蒋学龙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39-143,共5页
本文通过长时间的野外监测,首次报道了西黑冠长臂猿的一次雄性取代行为。一个研究群体(G3)中的1只亚成年雄性长臂猿在10岁左右取代了相邻群体(G2)中的成年雄性。整个取代过程持续了15d时间。雄性取代发生前,G2中雌雄的配对关系已经不稳... 本文通过长时间的野外监测,首次报道了西黑冠长臂猿的一次雄性取代行为。一个研究群体(G3)中的1只亚成年雄性长臂猿在10岁左右取代了相邻群体(G2)中的成年雄性。整个取代过程持续了15d时间。雄性取代发生前,G2中雌雄的配对关系已经不稳固,这为雄性取代提供了机会。而G2与G3群的一次长时间冲突可能消耗了G2中成年雄性大量体能,这为G3中的亚成年雄性打败并取代G2中的成年雄性创造了机会。本研究在取代发生后,对新形成群体的鸣叫行为进行了连续4个月的监测。结果表明与处于稳定时期的G2群相比,新形成群体的鸣叫频次更高,但每次二重唱中雌性的平均激动鸣叫次数降低。这证明了Geissmann(1986)提出的假说,新配对的群体应该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多练习二重唱,这样导致新配对群体的鸣叫频率明显升高。虽然经历了4个月的合唱练习,新形成群体的激动鸣叫次数仍然偏低,并且两只雌性同时激动鸣叫的频次也比较低。这说明新形成的配对之间配合依然不默契,或者说明配对之间的关系还不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黑冠长臂猿 雄性取代 鸣叫行为 无量山
下载PDF
云南无量山黑长臂猿对植物种子的传播作用 被引量:13
7
作者 范朋飞 黄蓓 蒋学龙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32-236,共5页
2005年9月至2006年4月,对无量山一群黑长臂猿进行观察,研究黑长臂猿在植物种子传播中的作用。观察记录黑长臂猿一天的排便次数并收集粪便。通过直接观察和收集长臂猿粪便确定长臂猿取食的果实种类。以森林中采集的果实种子为对照标本,... 2005年9月至2006年4月,对无量山一群黑长臂猿进行观察,研究黑长臂猿在植物种子传播中的作用。观察记录黑长臂猿一天的排便次数并收集粪便。通过直接观察和收集长臂猿粪便确定长臂猿取食的果实种类。以森林中采集的果实种子为对照标本,对粪便中的种子进行鉴定,并记录各种种子的数量,测量其长度、宽度和重量。结果表明观察期间黑长臂猿共取食31种果实,其中有1种在被取食时尚未成熟,另有2种果实的种子在取食后遭到破坏,还有1种植物的种子不能被长臂猿吞食而得不到传播,黑长臂猿可为27种植物传播种子。黑长臂猿个体平均每天排便2次,粪便的平均湿重为22.7g,每份粪便平均含有1种植物的种子;在不包含小种子(直径<3mm)的情况下,平均每份粪便中含有12粒种子。总的来说,黑长臂猿是有效的种子传播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长臂猿 种子传播 无量山
下载PDF
滇南、滇东南黑冠长臂猿分布与数量 被引量:18
8
作者 倪庆永 马世来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34-40,共7页
滇南、滇东南曾是黑冠长臂猿广泛分布的地区之一。为掌握该地区近年黑冠长臂猿分布及种群数量现状,从2003年7月~2004年12月,采用访问调查及利用呜声定位法进行了实地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在近40000km^2的范围内,东黑冠长臂猿(Nomas... 滇南、滇东南曾是黑冠长臂猿广泛分布的地区之一。为掌握该地区近年黑冠长臂猿分布及种群数量现状,从2003年7月~2004年12月,采用访问调查及利用呜声定位法进行了实地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在近40000km^2的范围内,东黑冠长臂猿(Nomascus sp.cf.nasutus)在云南境内可能已消失;西黑冠长臂猿(N.concolor)亦仅发现4~7个种群,且孤立分布于3个地区(金平芭蕉河2群6只,金平西隆山1~2群,绿春黄连山1~3群,总计不超过25只),而在江城牛倮河自然保护区、马关古林箐自然保护区、麻栗坡老君山自然保护区及屏边大围山自然保护区可能已绝迹。滇南、滇东南黑冠长臂猿分布区缩小及种群数量剧减,主要与栖息地丧失及过度捕猎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冠长臂猿 分布 数量 滇南 滇东南
下载PDF
东黑冠长臂猿鸣叫声谱分析 被引量:8
9
作者 冯军娟 马长勇 +2 位作者 费汉榄 崔亮伟 范朋飞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03-214,共12页
2007年9月至2009年6月,利用Sony TC-D5Pro2录音机、Sony C-76指向性话筒和Sony录音磁带对广西邦亮自然保护区3群东黑冠长臂猿的鸣叫进行了录音,对每群录音效果较好的5个声音用Signal/RTS4.0软件进行声谱分析。结果表明:东黑冠长臂猿叫... 2007年9月至2009年6月,利用Sony TC-D5Pro2录音机、Sony C-76指向性话筒和Sony录音磁带对广西邦亮自然保护区3群东黑冠长臂猿的鸣叫进行了录音,对每群录音效果较好的5个声音用Signal/RTS4.0软件进行声谱分析。结果表明:东黑冠长臂猿叫声的频率较高,最高频率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了5kHz;雄性的鸣叫声由起始音(boom)、简单的重复音节(aa notes)、调节前音节(pre-modulated note)和调节音句(modulated phrases)组成,雌性长臂猿一般只会发出一种固定而刻板的激动鸣叫,二者互相配合组成结构复杂的二重唱。通常,二重唱由成年雄性发起和结束,并占主导地位。同时,将东黑冠长臂猿二重唱的声谱结构与近缘种西黑冠长臂猿和海南长臂猿进行比较,结果显示雄性和雌性的叫声、以及二者配合发出的激动鸣叫序列在三者之间都有明显差异。因此,从声谱特征角度可以有效论证这三种长臂猿独立物种的分类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黑冠长臂猿 鸣叫 二重唱 声谱结构
下载PDF
近五百年来长臂猿在中国的分布变迁 被引量:8
10
作者 周运辉 张鹏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58-266,共9页
长臂猿是唯一分布于我国的类人猿,也是我国近代历史上分布变化最明显、灭绝最快的灵长类之一。然而,关于长臂猿在历史上的分布变化以及造成这些变化的原因的研究比较有限,本文根据古文献记载,梳理了从明朝直到现在长臂猿在我国的分布变... 长臂猿是唯一分布于我国的类人猿,也是我国近代历史上分布变化最明显、灭绝最快的灵长类之一。然而,关于长臂猿在历史上的分布变化以及造成这些变化的原因的研究比较有限,本文根据古文献记载,梳理了从明朝直到现在长臂猿在我国的分布变化,并对其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长臂猿的分布除了呈从东北向西南退缩的趋势之外,也围绕着各个主要分布区的中心地带向内收缩直至消失,现存的分布区仅剩下西南边陲与海南岛西北部。从遍布大半个中国内地缩减到只剩西南边陲,这种变化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人类影响起到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长类历史地理 中国 长臂猿 影响因素
下载PDF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海南长臂猿食源植物组成 被引量:13
11
作者 唐玮璐 毕玉 金崑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675-685,共11页
2019年4—10月,利用访问调查法和样方调查法对海南长臂猿(Nomascus hainanus)食源植物展开调查,确定了海南长臂猿食源植物组成及其季节性变化。研究表明,海南长臂猿采食的食源植物有166种,隶属于52科99属。在雨季(5—10月),海南长臂猿... 2019年4—10月,利用访问调查法和样方调查法对海南长臂猿(Nomascus hainanus)食源植物展开调查,确定了海南长臂猿食源植物组成及其季节性变化。研究表明,海南长臂猿采食的食源植物有166种,隶属于52科99属。在雨季(5—10月),海南长臂猿食源植物有47科88属148种。在旱季(11月至翌年4月),海南长臂猿食源植物有39科61属90种。在雨季,海南长臂猿可采食成熟果实的植物种类较多,相对更容易获得食物。而在旱季能够取食果实的植物种类减少,结果量较低、且分布不集中,因移动需要付出一定的能量,因此会增加对植物嫩叶和花取食的策略或增加食物的摄入来弥补所消耗的能量。研究发现,海南长臂猿食源植物种类丰富,食性和食物多样性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这是海南长臂猿对生境以及气候变化长期适应的结果,也体现了其食性的可塑性。研究结果可为了解海南长臂猿取食策略,制定该物种保护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长臂猿 食源植物 季节性变化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
下载PDF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旗舰种海南长臂猿保护的历史与未来 被引量:4
12
作者 祝常悦 钟旭凯 +1 位作者 王昱心 范朋飞 《国家公园(中英文)》 2023年第4期213-222,共10页
海南长臂猿(Nomascus hainanus)的保护是国家公园体系下,整合政府、非政府组织(NGO)、科研机构、社区与媒体等多方力量,拯救濒危物种的精彩案例。研究回顾了海南长臂猿分类地位的变动和该物种的保护与研究历史;综述了与海南长臂猿保护... 海南长臂猿(Nomascus hainanus)的保护是国家公园体系下,整合政府、非政府组织(NGO)、科研机构、社区与媒体等多方力量,拯救濒危物种的精彩案例。研究回顾了海南长臂猿分类地位的变动和该物种的保护与研究历史;综述了与海南长臂猿保护相关的生物学与生态学信息,包括种群历史与现状、种群结构与繁殖参数、家域与食性、栖息地选择及遗传多样性的研究结果;列举了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HTRNP)成立后,实施的海南长臂猿保护措施;从种群动态、繁殖、健康监测及栖息地的识别、修复与管理等方面展望了海南长臂猿保护的未来。研究指出,国家公园调动了空前的资源投入到海南长臂猿的研究与保护中,目前的种群恢复状况也肯定了这一举措。然而,该物种仍面临遗传多样性下降、栖息地破碎化、人为干扰、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等多方面的威胁,须加强研究的前瞻性和创新性,并重视科研成果对保护行动的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公园 海南长臂猿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 濒危物种保护
下载PDF
Locomotion behavior of cao vit gibbon(Nomascus nasutus)living in karst forest in Bangliang Nature Reserve,Guangxi,China 被引量:1
13
作者 Pengfei FAN Matthew B.SCOTT +1 位作者 Hanlan FEI Changyong MA 《Integrative Zoology》 SCIE CSCD 2013年第4期356-364,共9页
The cao vit gibbon is a critically endangered species.Only approximately 110 individuals remain in degraded karst forest along the China-Vietnam border.Karst forest is unusual gibbon habitat.Currently,the canopy heigh... The cao vit gibbon is a critically endangered species.Only approximately 110 individuals remain in degraded karst forest along the China-Vietnam border.Karst forest is unusual gibbon habitat.Currently,the canopy height of cao vit gibbon habitat is approximately 10 m.Research on the locomotor behavior of gibbons living in this particular forest type might provide important insight into locomotor stability and variability of gibbons.We used 5 min scan samples to record the locomotion mode,support use and canopy strata of gibbons in 3 groups for 2096 h between January 2008 and December 2009.Although cao vit gibbon habitat has a lower canopy in comparison to that of other forests inhabited by gibbons,cao vit gibbons displayed a similar overall locomotor pattern to other gibbon species(Symphalangus syndactylus,Hylobates lar and Hylobates agilis)in which brachiation dominate their locomotor behavior.Cao vit gibbons spent most of their time travelling on inclined branches(2-10 cm)in the middle stratum through the forest canopy.Adult females appear to more often employ safer modes of locomotion(bridging more often and brachiation less),while adult males choose riskier modes(leaping more and climbing less).As gibbons increased in body weight,as they grew from infant to adult,they tended to use larger supports.This research documented that locomotor behavior in Hylobatidae is strongly determined by anatomical characters,but cao vit gibbons also show the ability to use various supports,enabling them to survive in karst fores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DAPTATION cao vit gibbon karst forest locomotion nomascus nasutus
原文传递
圈养黄颊长臂猿粪便皮质醇代谢分析
14
作者 杨波 屈元元 +9 位作者 桓宗锦 赵波 张松兰 董礼 李登翯 朗舜筠 罗波 李德生 钟义 黄炎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81-687,共7页
粪便皮质醇可以较好地衡量动物的应激程度,常被作为一种分析圈养动物生存压力与评估动物福利的指标。为探讨圈养黄颊长臂猿(Nomascus gabriellae)的生存压力,以1对来源于成都动物园的黄颊长臂猿为研究对象,于2016年4月—2017年4月,持续... 粪便皮质醇可以较好地衡量动物的应激程度,常被作为一种分析圈养动物生存压力与评估动物福利的指标。为探讨圈养黄颊长臂猿(Nomascus gabriellae)的生存压力,以1对来源于成都动物园的黄颊长臂猿为研究对象,于2016年4月—2017年4月,持续监测2只黄颊长臂猿粪便皮质醇水平,分析皮质醇代谢与游客干扰、季节和动物发情等因素的关系。结果显示:(1)雌性与雄性黄颊长臂猿的皮质醇水平在节假日与非节假日均不存在显著差异(p=0.061,0.057),但在节假日期间雌性皮质醇水平明显高于雄性(p<0.001);(2)粪便皮质醇代谢存在季节性差异,雌性与雄性均表现出冬季皮质醇水平明显高于春季(p<0.01)、夏季(p<0.05)和秋季(p<0.01);(3)雌性皮质醇与雌激素呈现显著正相关(r=0.790,p=0.011),而雄性皮质醇与雌激素不存在相关性(r=0.027,p=0.944)。研究表明,2只黄颊长臂猿对游客干扰产生的应激表现不明显,但雌性比雄性表现出更高敏感性。黄颊长臂猿皮质醇代谢受季节调控,冬季显著升高可能与机体能量代谢和免疫有关;在发情期皮质醇还可能与繁殖生理需求有关,存在一定程度的性别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颊长臂猿 粪便皮质醇 雌激素
下载PDF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海南长臂猿采食微生境选择 被引量:1
15
作者 唐玮璐 金崑 《自然保护地》 2021年第3期16-24,共9页
为了解海南长臂猿采食微生境选择机制,为制定该物种保护策略提供科学依据,2019年7—9月通过样方调查法,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原霸王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片区开展海南长臂猿采食微生境选择研究,共获得海南长臂猿当时全部4个家庭群共131... 为了解海南长臂猿采食微生境选择机制,为制定该物种保护策略提供科学依据,2019年7—9月通过样方调查法,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原霸王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片区开展海南长臂猿采食微生境选择研究,共获得海南长臂猿当时全部4个家庭群共131个数据样方,测定了采食微生境的15种生态因子,并利用Vanderploeg选择系数和Scavia选择指数来衡量海南长臂猿对生态因子的喜好程度。研究结果显示,海南长臂猿喜欢在海拔800~1000 m区域、坡度15°~30°、半阴半阳坡、山坡采食;海南长臂猿喜欢在山地雨林、乔木数量60~90棵、乔木胸径20~30 cm、乔木高度15~20 m、乔木枝下高5~15 m、藤本胸径5~10 cm、郁闭度50%~75%的生境采食;海南长臂猿喜欢在距道路距离2~4 km、距居民点距离≤10 km、距离水源距离≤500 m的生境采食。海南长臂猿对采食微生境选择有一定的偏好,是由于生境内气候、食物及干扰等因子的特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 海南长臂猿 采食微生境选择 选择指数 选择系数
下载PDF
成年雄性海南长臂猿肠道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宏基因组学分析
16
作者 李依蒙 毕玉 金崑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668-675,共8页
哺乳动物的肠道中存在庞大的微生物群落,这些微生物与宿主自身的消化吸收、能量代谢和免疫防御等生命活动息息相关。海南长臂猿(Nomascus hainanus)是世界上最濒危的灵长类动物之一,现存海南长臂猿种群小、分布范围狭窄、近亲繁殖隐患高... 哺乳动物的肠道中存在庞大的微生物群落,这些微生物与宿主自身的消化吸收、能量代谢和免疫防御等生命活动息息相关。海南长臂猿(Nomascus hainanus)是世界上最濒危的灵长类动物之一,现存海南长臂猿种群小、分布范围狭窄、近亲繁殖隐患高,尚未摆脱物种灭绝风险,目前对该物种现存种群的肠道微生态研究匮乏。以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4个家庭群内的5只成年雄性海南长臂猿为研究对象,在旱季通过非损伤取样法及宏基因组学技术对采集到的粪便中的微生物进行测序分析和功能注释。结果表明:成年雄性海南长臂猿肠道优势细菌菌门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55.78±9.19)%)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33.13±11.88)%),优势菌属为普雷沃菌属(Prevotella,(23.09±9.68)%)和梭菌属(Clostridium,(4.12±1.22)%);优势真菌属为根孢囊霉属(Rhizophagus,(26.13±11.29)%)和新美鞭菌属(Neocallimastix,(11.24±3.14)%);优势古菌属为甲烷短杆菌属(Methanobrevibacter,(13.99±1.50)%);其肠道中的病毒种类多为肌尾噬菌体(Myoviridae,(26.90±11.74)%)、长尾噬菌体(Siphoviridae,(20.71±7.73)%)和微小噬菌体(Microviridae,(18.28±14.34)%)等对宿主无害的噬菌体。肠道微生物基因功能注释结果表明大部分基因与新陈代谢相关,如碳水化合物代谢、氨基酸代谢和核苷酸代谢等,海南长臂猿肠道优势菌群与海南长臂猿的食性相吻合,这对了解该极危物种的肠道微生态特征及其功能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长臂猿 肠道微生物 宏基因组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