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0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以改良Watson-Jones入路微创行全髋关节置换与改良Gibson后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的近期疗效比较 被引量:9
1
作者 韦庆军 赵劲民 +2 位作者 陆荣斌 李晓峰 陆定贵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5期6500-6503,共4页
背景:采用改良Watson-Jones入路的微创全髋关节置换近年来在国内外得到广泛的应用。目的:比较改良Watson-Jones入路微创全髋关节置换与改良Gibson后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的近期疗效。方法:52例接受单侧髋关节置换患者,根据入院日期单双号... 背景:采用改良Watson-Jones入路的微创全髋关节置换近年来在国内外得到广泛的应用。目的:比较改良Watson-Jones入路微创全髋关节置换与改良Gibson后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的近期疗效。方法:52例接受单侧髋关节置换患者,根据入院日期单双号,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22例接受改良Watson-Jones入路微创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对照组30例接受改良Gibson后侧入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结果与结论:两组患者完整随访至置换后18个月49例,实验组失访1例,对照组失访2例。实验组手术时间多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输血量、住院天数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置换后出血量、Harris评分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两组患者均未发生感染、脱位、血管神经损伤、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近期随访结果表明,改良Watson-Jones微创入路全髋关节置换创伤小,髋关节功能恢复好,能够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Watson-Jones 改良gibson 微创 全髋关节置换
下载PDF
改良Watson-Jones微创入路与Gibson后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依萨穆丁.吾甫尔 《海南医学》 CAS 2015年第10期1514-1516,共3页
目的观察改良Watson-Jones微创入路与Gibson后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在本院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132例股骨颈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6例,观察组患者接受改良Watson-Jones微创入路手术,... 目的观察改良Watson-Jones微创入路与Gibson后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在本院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132例股骨颈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6例,观察组患者接受改良Watson-Jones微创入路手术,对照组患者则接受Gibson后侧入路手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C-反应蛋白、血沉及大腿周径增加值、髋关节功能评分等差异。结果 (1)观察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的手术时间、总住院时间、手术切口长度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及术后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2)观察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的C-反应蛋白、血沉及大腿周径增加值等均明显小于对照组患者(P<0.05);(3)观察组患者接受治疗后各个时期的Harris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改良Watson-Jones微创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可以优化手术过程、减少手术创伤,提升远期患肢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髋关节置换术 Watson-Jones微创 gibson后侧入路
下载PDF
改良Watson-Jones微创入路与改良Gibson后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对比观察 被引量:1
3
作者 段冰川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8年第8期1174-1175,共2页
目的:观察采用改良Watson-Jones微创入路,以及改良Gibson后侧入路应用于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效果对比。方法:采用随机平行对照法将我院2014年9月-2015年10月期间113例需行全髋关节置换患者,依据手术入路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56例及观察组57... 目的:观察采用改良Watson-Jones微创入路,以及改良Gibson后侧入路应用于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效果对比。方法:采用随机平行对照法将我院2014年9月-2015年10月期间113例需行全髋关节置换患者,依据手术入路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56例及观察组57例,对照组患者采用改良Gibson后侧入路,观察组患者采用改良WatsonJones微创入路,对比两组患者术中相关指标及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3、6、12、18个月Harri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改良Watson-Jones微创入路行髋关节置换术,不会对关节的周围肌肉造成损伤,术后恢复快,可显著改善髋关节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Watson-Jones 微创 改良gibson后侧入路 全髋关节置换术
下载PDF
侧后路椎间孔镜与后侧椎板间入路脊柱内镜在腰椎间盘突出症髓核摘除术中的应用对比
4
作者 林斌珍 曹立颖 +4 位作者 尹小锋 陈开明 钟南 官奕云 吴清华 《中外医学研究》 2024年第18期67-70,共4页
目的:分析侧后路椎间孔镜与后侧椎板间入路脊柱内镜在腰椎间盘突出症髓核摘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2年12月龙岩市第二医院收治的8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2020年1月—2021年6月收治的40例设为A组,采取... 目的:分析侧后路椎间孔镜与后侧椎板间入路脊柱内镜在腰椎间盘突出症髓核摘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2年12月龙岩市第二医院收治的8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2020年1月—2021年6月收治的40例设为A组,采取侧后路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突出症髓核摘除术;将2021年7月—2022年12月收治的40例设为B组,采取后侧椎板间入路脊柱内镜下腰椎间盘突出症髓核摘除术。记录并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与并发症发生率,并于术后评价两组疼痛程度与功能恢复情况。结果:A组手术时间长于B组,术中出血量少于B组,手术切口长度短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8 h、1周,两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均低于术后24 h,且A组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周、3个月,两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均低于术前,且B组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5.00%,高于B组的10.00%,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侧后路椎间孔镜与后侧椎板间入路脊柱内镜两种手术方案各有优劣,前者术后疼痛程度更轻,出血量更少,后者手术时间更短、腰椎功能恢复更快,两者并发症风险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侧后椎间孔镜 后侧椎板间脊柱内镜 腰椎间盘突出症髓核摘除术 临床手术
下载PDF
关节镜下采用高低位双后侧入路治疗腘窝囊肿的疗效分析
5
作者 李斯学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7期0025-0028,共4页
观察关节镜下采用高低位双后侧入路治疗腘窝囊肿的疗效。方法 2023年1月至2024年3月,选取我院腘窝囊肿患者6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关节镜下采用高低位双后侧入路)与对照组(开放手术治疗),各34例。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手术及术后情况... 观察关节镜下采用高低位双后侧入路治疗腘窝囊肿的疗效。方法 2023年1月至2024年3月,选取我院腘窝囊肿患者6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关节镜下采用高低位双后侧入路)与对照组(开放手术治疗),各34例。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手术及术后情况好,治疗有效率高,临床症状评分低,HSS评分高,并发症发生率低,生活质量评分高,P<0.05。结论 关节镜下采用高低位双后侧入路治疗腘窝囊肿效果较好,值得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镜 高低位 后侧 腘窝囊肿
下载PDF
不同入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后步态及髋关节活动能力的比较 被引量:4
6
作者 潘云春 卫红军 +1 位作者 任国清 张其亮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2846-2851,共6页
背景:在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手术入路的选择上,有关直接前入路与后侧入路在术后步态、肢体平衡及髋部运动能力方面是否存在差异还有很大争议,因此,有必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目的: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的方法评估直接前入路与后侧入路人... 背景:在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手术入路的选择上,有关直接前入路与后侧入路在术后步态、肢体平衡及髋部运动能力方面是否存在差异还有很大争议,因此,有必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目的: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的方法评估直接前入路与后侧入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后早期患者的步态及髋关节活动能力恢复情况。方法:纳入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青岛市市立医院收治的单侧股骨头坏死患者61例,其中男40例,女21例,平均年龄(64.83±5.52)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直接前入路组(n=28)与后侧入路组(n=33),分别经直接前入路、后侧入路进行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术前及术后1,3,6个月对患者进行步态分析(步长、步频、单足支撑时间、足底压力差等步态时间-空间参数)及髋关节活动能力(站立-行走计时测试与2 min步行测试)测评。结果与结论:①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两组患者的步态时间-空间参数逐步改善,直接前入路组患者术后1个月的步长、步频、单足支撑时间、足底压力差测试结果均显著优于后侧入路组(P<0.01),术后3个月的步频、单足支撑时间、足底压力差测试结果显著优于后侧入路组(P<0.05),术后6个月的足底压力差测试结果优于后侧入路组(P<0.01);②随着术后时间延长,两组患者的站立-行走计时测试及2 min步行测试结果逐步改善,直接前入路组患者术后1,3个月的站立-行走计时测试及2 min步行测试结果优于后侧入路组(P<0.05);③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术后步态和髋关节活动能力恢复情况不一致,直接前入路组患者术后早期步态和髋关节活动能力优于后侧入路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接前 后侧 全髋关节置换术 股骨头坏死 步态 髋关节活动能力
下载PDF
强化术中护理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手术机器人辅助下后侧入路腰椎间融合术中的效果
7
作者 张爱玲 吕蕾 刘新梅 《中外医药研究》 2023年第23期121-123,共3页
目的:探究强化术中护理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手术机器人辅助下后侧入路腰椎间融合术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12月于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行手术机器人辅助下后侧入路腰椎间融合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 目的:探究强化术中护理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手术机器人辅助下后侧入路腰椎间融合术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12月于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行手术机器人辅助下后侧入路腰椎间融合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围术期护理,观察组采用强化术中护理。比较两组临床指标、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术中风险事件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2周、1个月,两组VAS、ODI评分均降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风险事件、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化术中护理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手术机器人辅助下后侧入路腰椎间融合术中效果显著,可有效减少手术风险,提高手术效率,减轻术后疼痛,促进腰椎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术机器人 强化术中护理 后侧腰椎间融合术 并发症
下载PDF
双后侧入路膝关节镜手术与传统开放手术在腘窝囊肿治疗中的疗效对比 被引量:24
8
作者 董智晖 罗绍坚 +1 位作者 吴旭东 韦健 《中国内镜杂志》 2020年第1期39-44,共6页
目的探讨双后侧入路膝关节镜手术在腘窝囊肿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9年1月在该院进行治疗的30例腘窝囊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15例)与对照组(15例)。实验组予以双后侧入路膝关节镜手术治疗,对照组予... 目的探讨双后侧入路膝关节镜手术在腘窝囊肿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9年1月在该院进行治疗的30例腘窝囊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15例)与对照组(15例)。实验组予以双后侧入路膝关节镜手术治疗,对照组予以传统开放手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7 d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此外,通过Lysholm评分和Rauschning-Lindgren分级比较两种治疗方式对膝关节功能的改善情况和对腘窝囊肿的治疗效果。术后随访1年,评估两组患者术后腘窝囊肿的复发情况。结果实验组在手术时间、切口长度、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总时间方面均优于对照组[(48.24±7.21)和(67.97±11.62)min、(6.27±0.90)和(9.23±1.17)cm、(1.04±0.21)和(2.86±0.86)d、(4.63±1.23)和(7.30±2.51)d;均P<0.05]。此外,术后24 h实验组疼痛VAS评分也较对照组有所降低[(3.27±1.21)和(6.72±2.18)分;P<0.05]。在膝关节功能评分方面,两组患者术后Lysholm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但实验组患者术后Lysholm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88.23±4.27)和(79.27±4.07)分;P<0.05]。实验组术后Rauschning-Lindgren分级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93.3%和60.0%;P<0.05)。术后随访1年,实验组复发1例、对照组复发2例,但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后侧入路膝关节镜手术用于腘窝囊肿的临床治疗,具有手术创伤小、患者恢复快和临床疗效好等特点,可在临床工作中广泛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腘窝囊肿 关节镜 后侧 膝关节 开放手术
下载PDF
后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柱骨折17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5
9
作者 王积辉 栾波 +1 位作者 裴继源 陈光辉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4期3240-3243,共4页
目的探讨后侧入路手术治疗胫骨平台后柱骨折的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为制订胫骨平台后柱骨折的手术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17例胫骨平台后柱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均给予后侧入路手术治疗,定期随访骨折愈合时间、完全负重时间及愈合参... 目的探讨后侧入路手术治疗胫骨平台后柱骨折的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为制订胫骨平台后柱骨折的手术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17例胫骨平台后柱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均给予后侧入路手术治疗,定期随访骨折愈合时间、完全负重时间及愈合参数情况,同时分别采用HSS和Rasmussen膝关节功能评分评价术后12个月的膝关节功能及以上2项评分与临床病理参数(年龄、性别、骨折类型、侧别、手术时间、半月板损伤及致伤原因)的关系。检测患者不同时间点的血清γ-谷氨酰转移酶(GGT)、碱性磷酸酶(ALP)水平及各观察点相对术前的变化情况。结果全组骨折均愈合,X线检查示愈合时间为(12.47±2.48)周,完全负重时间为(17.31±4.70)周;术后即刻、6个月及12个月的愈合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SS评分和Rasmussen评分分别为(83.48±7.50)分和(15.52±2.39)分,膝关节功能优良率分别为82.4%和88.2%;不同性别及骨折类型的HSS评分和Rasmussen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组术前的血浆GGT、ALP分别为(77.61±21.40)U/L、(247.49±42.44)U/L,术后水平均降低,其术后1个月后的3指标变化程度均高于术后1周(P<0.05)。结论后侧入路手术治疗胫骨平台后柱骨折的疗效较好,可提高术后膝关节功能评分,同时改善血清生化指标,无严重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侧手术 胫骨平台后柱骨折 疗效 影响因素
下载PDF
膝关节后内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侧骨折42例 被引量:18
10
作者 施利华 袁永健 +1 位作者 王丹 戴季林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2年第9期1007-1008,1014,共3页
[目的]探讨膝关节后内侧入路手术治疗胫骨平台后侧骨折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后内侧手术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侧骨折患者42例,后侧柱骨折均采用胫骨平台后内侧入路,累及内、外侧柱者结合外侧入路或/和正中入路。[结果]42例患... [目的]探讨膝关节后内侧入路手术治疗胫骨平台后侧骨折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后内侧手术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侧骨折患者42例,后侧柱骨折均采用胫骨平台后内侧入路,累及内、外侧柱者结合外侧入路或/和正中入路。[结果]4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骨折均愈合。术后Rasmussen膝关节功能为14~30分,优良率为90.5%;Rasmussen放射学评分为13~18分,优良率为95.2%。术后2例膝关节伸屈活动明显受限,经康复科康复锻炼后改善;4例发生创伤性关节炎,经向关节内注射玻璃酸钠及口服非甾体类药物后疼痛缓解。[结论]膝关节后内侧入路手术治疗胫骨平台后侧骨折,有利于胫骨平台后侧骨折的复位和固定,结合外侧入路或/和正中入路可对胫骨平台三柱骨折进行良好的复位和有效的固定,具有暴露清楚、内固定安放方便、有效及临床疗效好等优点。运用恰当的康复锻炼可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平台骨折 后侧 三柱 后内侧 内固定
下载PDF
前内侧入路与后侧倒L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内侧柱骨折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11
11
作者 林涛 冯刚 +3 位作者 李子泉 吴俊学 郭明刚 刘跃辉 《西部医学》 2017年第8期1066-1071,共6页
目的比较前内侧入路与后侧倒L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内侧柱骨折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对50例胫骨平台后内侧柱骨折患者根据手术入路方式不同分为前内侧入路组、后侧倒L入路组,前内侧入路组25例采取前内侧入路手术治疗,后侧倒L入路组25例采... 目的比较前内侧入路与后侧倒L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内侧柱骨折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对50例胫骨平台后内侧柱骨折患者根据手术入路方式不同分为前内侧入路组、后侧倒L入路组,前内侧入路组25例采取前内侧入路手术治疗,后侧倒L入路组25例采取后侧倒L入路手术治疗。术后两组患者进行6个月-1年随访,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关节功能评分、骨折愈合时间、完全负重时间、膝关节活动度、骨折复位情况、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及患者的满意度。结果后侧倒L入路组的骨折愈合及完全负重时间均明显短于前内侧入路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关节功能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且后侧倒L入路组较前内侧入路组改善明显(P<0.05);治疗后后侧倒L入路组的骨折复位优良率及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前内侧入路组(P<0.05);后侧倒L入路组的膝关节活动度也明显优于前内侧入路组(P<0.05)。结论后侧倒L入路手术治疗胫骨平台后内侧柱骨折患者临床疗效显著,较前内侧入路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更好、更快,患者满意度更高,可作为治疗胫骨平台后内侧柱骨折患者的首选方式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内侧 后侧倒L 胫骨平台后内侧柱骨折 临床价值
下载PDF
后外侧联合后内侧入路切开复位支撑钢板内固定治疗KlammerⅡ、Ⅲ型后侧Pilon骨折 被引量:16
12
作者 邵加龙 许平 +3 位作者 杜薛平 蔡春岳 薛锦标 陈伟 《中医正骨》 2018年第8期63-66,共4页
目的:探讨后外侧联合后内侧入路切开复位支撑钢板内固定治疗KlammerⅡ、Ⅲ型后侧Pilon骨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4年2月至2016年5月收治18例闭合性后侧Pilon骨折患者。男11例,女7例;年龄28~61岁,中位数40岁;车祸伤8例,扭伤10例;K... 目的:探讨后外侧联合后内侧入路切开复位支撑钢板内固定治疗KlammerⅡ、Ⅲ型后侧Pilon骨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4年2月至2016年5月收治18例闭合性后侧Pilon骨折患者。男11例,女7例;年龄28~61岁,中位数40岁;车祸伤8例,扭伤10例;KlammerⅡ型7例,KlammerⅢ型11例;左侧11例,右侧7例;18例均合并外踝骨折,6例合并内踝前丘骨折。均采用后外侧联合后内侧入路切开复位支撑钢板内固定治疗。术后观察切口愈合、骨折愈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美国足与踝关节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标准评定疗效。结果:1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5~24个月,中位数20个月。所有切口均愈合良好。骨折全部愈合,骨折愈合时间7~11周,中位数9周。至术后12周时所有患者均已完全负重。末次随访时,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86~94分,中位数90分;优14例,良3例,一般1例。未发生腓肠神经损伤、切口感染及内固定松动、断裂及失效。结论:采用后外侧联合后内侧入路切开复位支撑钢板内固定治疗KlammerⅡ、Ⅲ型后侧Pilon骨折,疗效确切、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 后侧Pilon骨折 骨折固定术 接骨板 手术
下载PDF
后内侧和/或后外侧入路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后侧柱骨折 被引量:9
13
作者 汪青 徐峰 +2 位作者 杨小海 吴晓峰 孙斌峰 《中医正骨》 2017年第6期53-55,共3页
目的:观察后内和/或后外侧入路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后侧柱骨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1年1月至2015年6月,采用后内和/或后外侧入路内固定治疗新鲜闭合性胫骨平台后侧柱骨折患者22例,男16例、女6例。年龄31~62岁,中位数45岁。单纯... 目的:观察后内和/或后外侧入路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后侧柱骨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1年1月至2015年6月,采用后内和/或后外侧入路内固定治疗新鲜闭合性胫骨平台后侧柱骨折患者22例,男16例、女6例。年龄31~62岁,中位数45岁。单纯胫骨平台后内侧柱骨折4例,单纯胫骨平台后外侧柱骨折10例,胫骨平台后内和后外侧柱骨折8例。受伤至手术时间7~10 d,中位数8 d。术后随访观察骨折愈合、并发症发生情况,并于末次随访时参照纽约特种外科医院(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HSS)膝关节评分标准评价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0~24个月,中位数14个月。骨折均获临床愈合。1例切口出现血肿,经清创后切口愈合;所有患者均无血管神经损伤、切口感染、内固定松动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HSS膝关节评分(80.18±8.74)分,优11例、良8例、可3例。结论:采用后内和/或后外侧入路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后侧柱骨折,骨折愈合率高,能促进患肢功能的恢复,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骨折 胫骨平台 后侧柱骨折 骨折固定术 手术
下载PDF
后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侧柱骨折 被引量:11
14
作者 蒋铭 徐锋 +2 位作者 孙斌峰 钱平康 吴晓峰 《实用骨科杂志》 2014年第1期82-84,共3页
目的探讨后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侧柱骨折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2011年1月至2012年10月对16例胫骨平台后侧柱骨折行膝后侧入路手术治疗,其中男10例,女6例;年龄31—62岁,平均51.5岁;均为新鲜闭合骨折。按罗从风胫骨平台三柱... 目的探讨后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侧柱骨折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2011年1月至2012年10月对16例胫骨平台后侧柱骨折行膝后侧入路手术治疗,其中男10例,女6例;年龄31—62岁,平均51.5岁;均为新鲜闭合骨折。按罗从风胫骨平台三柱骨折分型确诊为单纯后侧柱骨折,术后评价临床效果。结果术后16例均获得6~21个月的随访,平均13.5个月。。骨折均获得临床愈合,按HSS膝关节功能评分,优9例,良5例,中2例,优良率87.5%。无一例发生血管神经损伤、切口感染、内固定松动及断裂,无膝关节内、外翻畸形和骨折再移位。结论后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侧柱骨折安全、固定可靠、术后功能恢复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平台 骨折 后侧
下载PDF
踝关节后侧入路结合后侧腓骨钢板治疗踝关节骨折脱位 被引量:18
15
作者 岳晓东 张绍华 张海波 《实用骨科杂志》 2013年第3期271-273,共3页
目的研究经踝关节后侧入路显露外、后踝骨折,应用后侧腓骨钢板内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脱位(Lauge-Hansen分型)旋后-外旋型Ⅲ、Ⅳ度的疗效。方法 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对29例踝关节骨折脱位(Lauge-Hansen分型)旋后-外旋型Ⅲ、Ⅳ度的患者... 目的研究经踝关节后侧入路显露外、后踝骨折,应用后侧腓骨钢板内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脱位(Lauge-Hansen分型)旋后-外旋型Ⅲ、Ⅳ度的疗效。方法 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对29例踝关节骨折脱位(Lauge-Hansen分型)旋后-外旋型Ⅲ、Ⅳ度的患者,经踝关节后侧入路,显露固定外、后踝骨折。采用Baird-Jackson的踝关节评分系统评定踝关节术后疗效。结果所有患者随访8~24个月,平均18个月,无切口感染及皮肤坏死等并发症的发生,1例发生腓骨肌肌腱炎,取出钢板后症状缓解。骨折于24周内均达到骨性愈合。采用Baird-Jackson的踝关节评分系统评定,优22例,良5例,可2例,优良率93.1%。结论踝关节后侧入路可充分显露并固定后、外踝骨折,切口无张力缝合,软组织覆盖好,避免了皮肤坏死及固定物裸露。固定物的固定强度强于常规手术,可承受早期踝关节功能锻炼,为踝关节骨折治疗提供了一个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 后侧 钢板 治疗 骨折
下载PDF
改良Gibson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术 被引量:9
16
作者 田晓滨 张美心 +2 位作者 张祖根 韩伟 李波 《贵州医药》 CAS 1999年第4期268-269,共2页
目的:了解采用改良Cibson入路行髋关节置换病例,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方法:25例26个髋关节行非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13个关节手术采用Gibson入路。另外13个关节手术采用改良Gibson入路,其实质是:(1)缩短切口;(2)无需切... 目的:了解采用改良Cibson入路行髋关节置换病例,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方法:25例26个髋关节行非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13个关节手术采用Gibson入路。另外13个关节手术采用改良Gibson入路,其实质是:(1)缩短切口;(2)无需切断臀中肌、犁状肌等外旋、外展肌群。结果:两组病例随访显示,改良Cibson入路病例髋关节功能恢复时间、关节活动度明显好于采取Gibson入路者。结论:通过本文病例的对比观察,我们认为改良Cibson入路,对髋关节损伤小,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好,是髋关节置换术的理想入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bson 全髋关节置换
下载PDF
经后侧入路支持钢板固定治疗胫骨平台后侧骨折 被引量:11
17
作者 胡孙君 陈舰 +2 位作者 陈杰 俞光荣 张世民 《临床骨科杂志》 2012年第5期547-548,共2页
目的探讨经膝关节后侧入路支持钢板固定治疗单纯胫骨平台后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6例单纯胫骨平台后侧骨折患者经膝关节后侧切口暴露骨折后直视下复位,支持钢板固定。术后对患者骨折愈合情况、功能恢复程度和治疗结果满意度定期随... 目的探讨经膝关节后侧入路支持钢板固定治疗单纯胫骨平台后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6例单纯胫骨平台后侧骨折患者经膝关节后侧切口暴露骨折后直视下复位,支持钢板固定。术后对患者骨折愈合情况、功能恢复程度和治疗结果满意度定期随访。结果 16例均获得随访,时间12~24个月。术后1年时行Rasmussen膝关节功能评分:优10例,良4例,中2例。结论膝关节后侧入路能够充分暴露单纯胫骨平台后侧骨折,骨折容易达到解剖复位,支持钢板固定稳定可靠,但术中要熟悉腘窝区解剖结构。正确掌握手术适应证,可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平台骨折 后侧 支持钢板 骨折固定术
下载PDF
臂后侧手术入路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30
18
作者 蒋常文 徐达传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344-345,348,共3页
目的 :为臂后侧手术入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在 2 0具尸体标本上对臂后侧手术入路有关的血管、神经进行解剖观察。结果 :桡神经在肱骨内上髁上方 (18.2± 0 .4)cm ,臂后中线鹰嘴上方 (13 .9± 1.3)cm ,肱骨外上髁上方 (8.4&#... 目的 :为臂后侧手术入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在 2 0具尸体标本上对臂后侧手术入路有关的血管、神经进行解剖观察。结果 :桡神经在肱骨内上髁上方 (18.2± 0 .4)cm ,臂后中线鹰嘴上方 (13 .9± 1.3)cm ,肱骨外上髁上方 (8.4± 1.4)cm跨过肱骨后面。桡神经在桡神经沟以上发出肱三头肌长头支、肱三头肌内侧头—肘肌支、内侧头支和前臂后皮神经 ,在桡神经沟内发出肱三头肌外侧头支。肱三头肌内侧头—肘肌支走行于臂后中线的稍外侧 ,于臂后中线的稍内侧切开肱三头肌内侧头可避免损伤该神经。结论 :①肱骨后面中下部骨面宽阔而平坦 ,可放置各种类型的钢板 ;②肱骨下段后面无重要的血管、神经 ,手术较安全 ;③臂后侧手术入路适合于肱骨中下段骨折等手术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中下段骨折 后侧手术 应用解剖
下载PDF
内侧入路和后侧入路治疗肱骨干骨折的临床效果比较 被引量:3
19
作者 李大成 付莹 +2 位作者 王青松 陈传杰 陈望军 《河北医药》 CAS 2012年第8期1225-1225,共1页
肱骨干骨折一般是指肱骨外科颈以下2cm至肱骨髁上2cm之间的骨折,是骨科的常见疾病。笔者通过对34例肱骨干骨折患者分别采取内侧人路和后侧入路钢板内固定2种手术人路,使用neer肩关节评分、Mayo肘关节评分和肩臂手功能缺陷(DASH)评... 肱骨干骨折一般是指肱骨外科颈以下2cm至肱骨髁上2cm之间的骨折,是骨科的常见疾病。笔者通过对34例肱骨干骨折患者分别采取内侧人路和后侧入路钢板内固定2种手术人路,使用neer肩关节评分、Mayo肘关节评分和肩臂手功能缺陷(DASH)评分评估2种人路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骨折 内侧 后侧 治疗结果
下载PDF
内后侧入路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后侧骨折 被引量:4
20
作者 蒋正武 赵越 席武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06-109,共4页
目的 探讨内后侧入路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后侧骨折的可行性及近期疗效。方法 对2006年1月-2013年12月17例胫骨平台后侧骨折患者行内后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并进行随访,做疗效分析。结果 17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4-24个月,平均12个月,... 目的 探讨内后侧入路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后侧骨折的可行性及近期疗效。方法 对2006年1月-2013年12月17例胫骨平台后侧骨折患者行内后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并进行随访,做疗效分析。结果 17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4-24个月,平均12个月,骨折愈合后以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评分标准进行膝关节功能评估。骨折愈合后HSS评分78-94分,平均(87.3±3.8)分。结论 内后侧入路对胫骨平台后侧骨折可以很好的显露并复位内固定,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较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侧 内固定 胫骨平台后侧骨折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