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E和Giemsa染色在结膜刮片检测嗜酸粒细胞的染色比较 被引量:4
1
作者 林健贤 张平 +5 位作者 李永平 郑健樑 钟秀风 张文忻 聂莉 张波 《眼科学报》 2005年第2期79-81,共3页
目的:通过HE和Giemsa对嗜酸粒细胞的染色效果比较,寻找最佳染色方法。方法:对春季结膜炎20例病人进行结膜刮片,并分别作HE和Giemsa染色,最后用光学普通显微镜观察。结果:在显微镜下,Giemsa染色的嗜酸粒细胞比HE染色的嗜酸粒细胞清晰。结... 目的:通过HE和Giemsa对嗜酸粒细胞的染色效果比较,寻找最佳染色方法。方法:对春季结膜炎20例病人进行结膜刮片,并分别作HE和Giemsa染色,最后用光学普通显微镜观察。结果:在显微镜下,Giemsa染色的嗜酸粒细胞比HE染色的嗜酸粒细胞清晰。结论:实验表明,检测嗜酸粒细胞,采用Giemsa染色,可获得满意的染色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emsa染色 酸粒细胞 检测 刮片 春季结膜炎 效果比较 染色方法 微镜观察 显微镜下 HE染色 染色效果
下载PDF
磷钨酸乙醇染色法在嗜铬颗粒电镜X射线显微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1
2
作者 刘懿 沈强 +3 位作者 俞彰 法京 凌诒萍 钟慈声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929-932,共4页
通过比较常规透射电镜制样法、快速冷冻固定 冷冻超薄切片法及磷钨酸乙醇 (EPTA)染色法在嗜铬颗粒透射电镜X射线显微分析中的应用 ,发现磷钨酸乙醇染色法能使嗜铬颗粒电子着色 ,从而较好地显示嗜铬颗粒的超微结构。同时磷钨酸乙醇染色... 通过比较常规透射电镜制样法、快速冷冻固定 冷冻超薄切片法及磷钨酸乙醇 (EPTA)染色法在嗜铬颗粒透射电镜X射线显微分析中的应用 ,发现磷钨酸乙醇染色法能使嗜铬颗粒电子着色 ,从而较好地显示嗜铬颗粒的超微结构。同时磷钨酸乙醇染色法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原位保留生物样品中元素 ,可以应用于检测样品元素含量的变化或比较样品元素含量的组间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钨酸乙醇染色 电镜X射线显微分析 颗粒 样品制备 生物样品
下载PDF
牛肾上腺嗜铬细胞瘤16例的病理形态分析
3
作者 朱玉洁 谭鹏 符健 《兽医导刊》 2017年第16期126-126,共1页
目的:分析16例牛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病理形态。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检的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病牛16例作为样本。取肿瘤标本,经福尔马林固定后,采用Giemsa嗜铬染色方法染色,并于OLYMPUS—BH2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病理形态及... 目的:分析16例牛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病理形态。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检的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病牛16例作为样本。取肿瘤标本,经福尔马林固定后,采用Giemsa嗜铬染色方法染色,并于OLYMPUS—BH2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病理形态及组织学特点。结果:16例病牛肿瘤病灶均位于单侧。肾,数量均为单个,形状多呈圆形,平均直径(6.37±0.14)cm,切面颜色以土黄色为主,肿瘤组织类型以巢团型为主,细胞形态多角形占比最大,13例病牛细胞染色结果呈阳性,癌细胞可见棕黑色颗粒。结论:应采用Giemsa嗜铬染色方法对牛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病理形态加以分析,以了解其病理特点,为人类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肾上腺细胞瘤 病理形态 giemsa嗜铬染色
下载PDF
淮南地区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及其相关疾病的调查 被引量:6
4
作者 汪雪峰 王克霞 李朝品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04年第2期86-89,共4页
目的探讨淮南地区 H.pylori 感染状况及其与相关疾病的关系。方法用 ELISA 方法检测608人血清抗 H.pylori-IgG,对其中有消化道症状的244例行胃镜检查,并各取胃窦粘膜3块分别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及快速尿素酶、改良 Giemsa 染色找 H.pylo... 目的探讨淮南地区 H.pylori 感染状况及其与相关疾病的关系。方法用 ELISA 方法检测608人血清抗 H.pylori-IgG,对其中有消化道症状的244例行胃镜检查,并各取胃窦粘膜3块分别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及快速尿素酶、改良 Giemsa 染色找 H.pylori 菌。结果①608份血清 H.pylori-IgG 抗体阳性率为52.6%(320/608),儿童和成人分别为42.2%(98/232)和59.0%(222/376),差异具显著性(x^2=16.2,P<0.01);无消化道症状组为35.2%(128/364),有消化道症状组为78.7%(192/244),差异亦具显著性(x^2=111.00,P<0.01);②3岁~、8岁~、13岁~、18岁~、20岁~、30岁~、40岁~、50岁~抗 H.pylori-IgG 阳性率分别为17.8%、36.8%、48.5%、53.1%、53.9%、56.3%、62.4%、64.0%,差异显著(x^2=49.98,P<0.01)。③有症状组中,48例儿童(72.72%)患浅表性胃炎,H.pylori 感染率为81.3%(39/48),2例胃溃疡、6例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均感染 H.pylori;成人患者中,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十二指肠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H.pylori 感染率分别为90.6%、92.3%、72.7%、95.6%、96.9%,差异具显著性(x^2=11.47,P<0.05)。④H.py-lori 感染的儿童及成人胃粘膜的炎症程度、中性粒细胞增多、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及淋巴滤泡形成的比例,均明显高于 H.pylori 阴性的儿童及成人胃粘膜。儿童胃粘膜淋巴滤泡的形成较成人明显增多(x^2=19.33,P<0.01),而成人则在胃粘膜肠化、萎缩的发生率较儿童更明显。结论 H.pylori 感染在本地区较为多见,且感染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胃、十二指肠疾病的发生,尤其是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生与 H.Pylori 感染似有一定关系;儿童及成人感染 H.pylori 后,胃粘膜呈现不同的组织病理学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关疾病 淮南地区 幽门螺杆菌 H.PYLORI感染 感染情况 改良giemsa染色 十二指肠溃疡 酸性粒细胞增多 消化道症状 ELISA方法 病理组织学检查 胃粘膜淋巴滤泡 组织病理学改变 浅表性胃炎 淋巴滤泡形成 十二指肠疾病 人胃粘膜
下载PDF
副神经节瘤10例报告
5
作者 陆和屏 《广西医学》 CAS 1989年第4期254-255,共2页
副神经节瘤比较罕见,临床病理容易误诊。为此,作者将(1975~1987)病检工作中遇见10例报告如下:一般情况及结果男6例,女4例,年龄最小为25岁,最大66岁,25~29岁3例,35~39岁4例,40~45岁2例,66岁1例。主诉:局部包块8例(其中1例触及肿物伴... 副神经节瘤比较罕见,临床病理容易误诊。为此,作者将(1975~1987)病检工作中遇见10例报告如下:一般情况及结果男6例,女4例,年龄最小为25岁,最大66岁,25~29岁3例,35~39岁4例,40~45岁2例,66岁1例。主诉:局部包块8例(其中1例触及肿物伴阵发性高血压),血尿1例,腹部隐痛1例。始发症状至就诊时间:最短1周(1例),最长为8年(1例),5年多(1例),3年多(3例),7个多月(1例),4个多月(1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神经节瘤 阵发性高血压 反应 副节 肾上腺外 肿瘤实质 细胞瘤 肿瘤切面 染色 症状体征
下载PDF
嗜肺军团菌感染多噬棘阿米巴及其增殖的实验观察 被引量:2
6
作者 沈洁 姜庆五 +1 位作者 李勤学 李子华 《中华传染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365-367,共3页
目的 初步建立国内嗜肺军团菌感染原生动物自由生活阿米巴的实验感染模型。方法将多噬棘阿米巴和嗜肺军团菌进行实验室共同培养 ,于 8h、2 4h、4 8h、72h后将预置盖玻片上生长的虫体Giemsa染色后作油镜观察 ,各阶段的培养物作透射电镜... 目的 初步建立国内嗜肺军团菌感染原生动物自由生活阿米巴的实验感染模型。方法将多噬棘阿米巴和嗜肺军团菌进行实验室共同培养 ,于 8h、2 4h、4 8h、72h后将预置盖玻片上生长的虫体Giemsa染色后作油镜观察 ,各阶段的培养物作透射电镜观察 ,研究嗜肺军团菌感染多噬棘阿米巴后形态学的变化。结果 共同培养 2 4h后Giemsa染色显示阿米巴内出现明显的细菌菌体 ,后期菌体布满整个胞浆 ;透射电镜下阿米巴滋养体和囊胞中都充满健康完整的军团菌菌体 ,并观察到不同阶段的二分裂现象。结论 嗜肺军团菌能在自由生活阿米巴内生长并增殖 ,初步证实了阿米巴可能是军团菌在自然界的贮存宿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军团菌 棘阿米巴 感染 增殖 giemsa染色 共同培养 实验观察 目的 阶段 结论
原文传递
胰腺假乳头实体上皮瘤的诊断和治疗 被引量:5
7
作者 周光文 陈曦 +1 位作者 彭承宏 李宏为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40-142,共3页
目的 探讨胰腺假乳头实体上皮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自1994年6月至2 0 0 3年6月收治的2 1例胰腺假乳头实体上皮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中13例以腹痛为主要表现,7例可扪及腹块。影像学检查未能明确诊断。12例... 目的 探讨胰腺假乳头实体上皮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自1994年6月至2 0 0 3年6月收治的2 1例胰腺假乳头实体上皮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中13例以腹痛为主要表现,7例可扪及腹块。影像学检查未能明确诊断。12例肿瘤位于胰头,9例位于胰体尾部。肿瘤平均直径9 5 (3~2 0 )cm。1例合并肝转移。12例胰头肿瘤中4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8例行肿块切除术;9例胰体尾部肿瘤均行胰腺体尾部加脾切除术。14例术中冰冻病理诊断明确,另有3例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报告为胰岛素瘤或其他恶性肿瘤,最终由病理切片及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明确诊断。免疫组化染色报告15例NSE染色中14例阳性,10例Vimentin染色中8例阳性,8例PAS染色中7例阳性,细胞角蛋白、上皮膜抗原及嗜铬颗粒素A均阴性。18例获随访,中位随访时间2 4 (1~6 0 )个月,均无瘤存活。结论 对年轻女性出现的胰腺巨大肿瘤应高度怀疑胰腺假乳头实体上皮瘤。积极的手术治疗能获得良好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皮瘤 诊断和治疗 实体 乳头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Vimentin 免疫组化染色 2003年6月 胰体尾部肿瘤 冰冻病理诊断 颗粒素A 1994年 回顾性分析 影像学检查 肿块切除术 胰腺体尾部 PAS染色 细胞角蛋白 上皮膜抗原 治疗方法 临床资料 主要表现 平均直径 胰头肿瘤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