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ja1基因重组慢病毒对糖尿病豚鼠膀胱病变模型中缝隙连接蛋白43蛋白及mRNA表达的影响
1
作者 张永强 潘凤 +3 位作者 孙鹏 谭明辉 轩留明 王勤章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161-1165,共5页
背景:缝隙连接蛋白43又被称为Gja1蛋白,Gja1基因重组慢病毒对糖尿病膀胱引起的收缩功能障碍可能有改善作用。目的:构建豚鼠糖尿病膀胱病变模型,研究经尿道灌注Gja1基因重组慢病毒药物的方式,观察对受损膀胱逼尿肌细胞表面缝隙连接蛋白4... 背景:缝隙连接蛋白43又被称为Gja1蛋白,Gja1基因重组慢病毒对糖尿病膀胱引起的收缩功能障碍可能有改善作用。目的:构建豚鼠糖尿病膀胱病变模型,研究经尿道灌注Gja1基因重组慢病毒药物的方式,观察对受损膀胱逼尿肌细胞表面缝隙连接蛋白43蛋白和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80只鼠龄及体质量相近的健康豚鼠,随机原则挑选15只豚鼠常规饲养,设为正常组;剩余65只高糖高脂饮食喂养4周后给予腹腔注射1%链脲佐菌素200 mg/kg建立糖尿病豚鼠膀胱模型;尿动力学筛选出符合糖尿病膀胱病变豚鼠模型,依据随机分组原则分为3组:空白组(n=12)、对照组(n=12)、实验组(n=12)。空白组经尿道灌注0.2 mL磷酸缓冲盐溶液;对照组经尿道灌注0.2 mL空载基因重组慢病毒;实验组经尿道灌注0.2 mL Gja1基因重组慢病毒。每组在转染后第2,7,14,28天分别处死3只豚鼠,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豚鼠膀胱组织缝隙连接蛋白43蛋白的表达及分布,分别采用Western-Blot和q RT-PCR检测缝隙连接蛋白43蛋白和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与结论:①经尿道灌注Gja1基因重组慢病毒后,实验组较空白组及对照组的缝隙连接蛋白43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P<0.01),且基因重组慢病毒在转染后第14天缝隙连接蛋白43蛋白和mRNA表达最佳;空白组较对照组缝隙连接蛋白43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1);②结论:经尿道灌注Gja1基因可以稳定表达于膀胱组织中,并能上调缝隙连接蛋白43蛋白和mRNA的表达,有利于修复细胞间受损的信号转导及物质交换通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ja1基因 重组慢病毒 糖尿病膀胱 CX43蛋白
下载PDF
猪缝隙连接蛋白43(GJA1)结构和功能的预测与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戴开宇 曹越 +3 位作者 郜重丞 王海飞 包文斌 吴圣龙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3305-3316,共12页
为了探究猪缝隙连接蛋白43(GJA1)的结构和相关功能,本研究对16个哺乳动物的GJA1蛋白进行多重序列比对及系统发育分析,并通过相关的生物信息学数据库和软件从理化性质、蛋白修饰位点、跨膜区、亚细胞定位、二级结构、三级结构、多态位点... 为了探究猪缝隙连接蛋白43(GJA1)的结构和相关功能,本研究对16个哺乳动物的GJA1蛋白进行多重序列比对及系统发育分析,并通过相关的生物信息学数据库和软件从理化性质、蛋白修饰位点、跨膜区、亚细胞定位、二级结构、三级结构、多态位点、功能区域和互作蛋白等方面对猪GJA1蛋白的结构和功能进行系统分析。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GJA1蛋白在16种哺乳动物中变异未达到饱和,物种间遗传距离小且同源性高,其中猪与马的GJA1蛋白序列最为接近,同源性达93.3%,在进化树上的分类也证实了这一结果。蛋白结构分析结果显示,猪GJA1蛋白分子质量为43.08ku,理论等电点为8.88,由20种氨基酸组成,不稳定指数为44.06,平均疏水系数为-0.240,脂溶指数为82.67,不分泌信号肽,有4个跨膜区、6个O-糖基化位点和38个磷酸化位点,最有可能位于细胞质膜和高尔基体内,其二级结构和三级结构主要由α-螺旋和无规则卷曲组成。蛋白功能分析结果显示,在猪GJA1蛋白的CDS序列中有2个超级家族结构功能区域和6个错义突变位点,且猪GJA1蛋白还与ZO-1和Cx36等蛋白及多种蛋白激酶存在相互作用。本研究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系统地揭示了猪GJA1蛋白的结构和功能,为后续进一步研究GJA1蛋白在猪体内发挥生物学功能的遗传调控机制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缝隙连接蛋白43(gja1) 蛋白结构 蛋白功能
下载PDF
携带GJB2单杂合突变非综合征型耳聋患者GJA1突变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王辉兵 于飞 +3 位作者 戴朴 韩东一 张昕 康东洋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00-103,共4页
目的探讨携带GJB2基因单杂合突变非综合征型耳聋患者GJA1基因突变情况。方法对205例GJB2单杂合突变的非综合征型耳聋患者进行GJA1外显子2直接测序,对照组为111例听力正常成年人。结果 205例GJB2单杂合突变患者中,GJA1c.IVS2+1insA杂合突... 目的探讨携带GJB2基因单杂合突变非综合征型耳聋患者GJA1基因突变情况。方法对205例GJB2单杂合突变的非综合征型耳聋患者进行GJA1外显子2直接测序,对照组为111例听力正常成年人。结果 205例GJB2单杂合突变患者中,GJA1c.IVS2+1insA杂合突变3例(1.45%),c.456G>A和c.717G>A各1例,都为杂合同义突变。111例对照组中,c.IVS2+1insA杂合突变3例(2.70%),c.466A>G杂合突变1例。两组c.IVS2+1insA突变率无明显差异(校正χ2=0.115,P=0.735>0.05)。结论 GJB2单杂合突变非综合征型耳聋患者中GJA1检测未见致病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聋 GJB2基因 单等位基因突变 gja1基因 DNA突变分析
下载PDF
星形胶质细胞来源的GJA1-20k在氧化应激后参与神经元保护作用的机制 被引量:2
4
作者 陈伟 赵麟 +4 位作者 刘宁 郑平 任大斌 段剑 冯九庚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098-1104,共7页
目的:观察星形胶质细胞(astrocyte)通过上调神经元(neuron)内源性缝隙连接蛋白α1截短单体-20k(gap junction protein alpha 1 truncated monomer-20k,GJA1-20k)参与氧化应激损伤后神经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采用C57BL/6胎鼠以原代培养... 目的:观察星形胶质细胞(astrocyte)通过上调神经元(neuron)内源性缝隙连接蛋白α1截短单体-20k(gap junction protein alpha 1 truncated monomer-20k,GJA1-20k)参与氧化应激损伤后神经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采用C57BL/6胎鼠以原代培养法获取神经元及星形胶质细胞,建立共培养模型,给予神经元过氧化氢(H2O2)损伤,及星形胶质细胞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IGF-1)受体阻滞剂AG1024,分别设立Neuron组、Neuron+Stress组、Neuron+Astrocyte+Stress组及Neuron+Astrocyte+Stress+AG1024组,通过Western blot测定神经元GJA1-20k、去磷酸化(non-phosphorylated,NP)-Cx43的表达,谷氨酸转运酶(glutamate transporter-1,GLT-1)、线粒体功能相关蛋白(PGC-1α、mtTFA、Tom20、CoxⅣ)、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Caspases-9)的变化,采用酶联免疫荧光分析(ELFA)及ELISA法分别检测氧化应激因子NAPDH氧化酶活性和白介素(interleukin,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等炎性因子含量的变化,采用Annexin V-FITC/PI测定神经元凋亡。结果:星形胶质细胞共培养可明显上调在神经元氧化损伤后内源性GJA1-20k和NP-Cx43表达,抑制PGC-1α、mtTFA、Tom20、CoxⅣ的下调,上调凋亡抑制因子Bcl-2表达,下调凋亡促进因子Bax、Caspase-9表达,降低NAPDH氧化酶活性,降低炎性产物IL-1β、IL-6和TNF-α的水平及抑制神经元的凋亡(P<0.05)。在给予AG1024后,可明显抑制与以上因素相关的星形胶质细胞对神经元的保护作用(P<0.05)。结论:与IGF-1相关的星形胶质细胞对神经元的保护机制可能与增加神经元内源性GJA1-20k的含量及线粒体功能的保护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ja1-20k 星形胶质细胞 神经元 线粒体 氧化应激
下载PDF
miR-23a-3p通过调控靶基因Gja1参与调控大鼠卵泡闭锁及颗粒细胞凋亡 被引量:4
5
作者 杨延周 陈敏慧 裴承斌 《生殖医学杂志》 CAS 2021年第11期1486-1493,共8页
目的探讨miR-23a-3p在大鼠卵泡闭锁及卵巢颗粒细胞凋亡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分别在SD大鼠卵巢囊中注射miR-23a-3p模拟物/抑制剂,转染72 h后,采用HE染色法检测大鼠卵巢组织形态变化及闭锁卵泡数变化情况;采用生物信息学及荧光素酶报告... 目的探讨miR-23a-3p在大鼠卵泡闭锁及卵巢颗粒细胞凋亡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分别在SD大鼠卵巢囊中注射miR-23a-3p模拟物/抑制剂,转染72 h后,采用HE染色法检测大鼠卵巢组织形态变化及闭锁卵泡数变化情况;采用生物信息学及荧光素酶报告系统预测并验证miR-23a-3p的靶基因及其结合位点;体外分离培养大鼠卵巢颗粒细胞,并分别转染miR-23a-3p模拟物及抑制剂,采用荧光定量PCR(RT-PCR)法检测转染72 h后颗粒细胞中miR-23a-3p及其靶基因缝隙连接蛋白43(Gja1)的表达情况;Gja1干扰慢病毒转染大鼠颗粒细胞,转染72 h后,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大鼠卵巢颗粒细胞中Gja1在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情况;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转染miR-23a-3p模拟物/抑制剂、Gja1干扰慢病毒后卵巢颗粒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HE染色结果显示,大鼠卵巢囊注射miR-23a-3p模拟物后卵巢中的闭锁卵泡数量显著增高于模拟物对照组(P<0.05);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发现,转染miR-23a-3p模拟物组显著降低了荧光素酶活性(P<0.05);RT-PCR结果显示,转染miR-23a-3p模拟物后卵巢颗粒细胞中miR-23a-3p的表达显著增加,Gja1则显著降低(P<0.05),而转染miR-23a-3p抑制剂后对内源性miR-23a-3p和Gja1的表达无显著影响(P>0.05);用Gja1慢病毒干扰载体/对照载体分别转染大鼠卵巢颗粒细胞72 h后,RT-PCR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Gja1干扰组Gja1在mRNA水平及蛋白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转染miR-23a-3p模拟物后卵巢颗粒细胞中Gja1的表达显著降低(P<0.05);流式细胞术检测发现,转染miR-23a-3p模拟物后显著促进了卵巢颗粒细胞凋亡,下调Gja1后卵巢颗粒细胞凋亡率显著增加(P<0.05)。结论miR-23a-3p通过调控靶基因Gja1参与调节大鼠卵泡闭锁及卵巢颗粒细胞的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R-23a-3p 卵泡闭锁 颗粒细胞 缝隙连接蛋白43 大鼠
下载PDF
颅脑损伤患者血清GJA1-20k蛋白表达与认知功能相关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陈伟 冯九庚 +1 位作者 邹树峰 钟春龙 《浙江创伤外科》 2021年第5期806-809,共4页
目的探讨创伤性颅脑损伤(TBI)患者在伤后血清GJA1-20k、Pink1、NLRP3的动态变化及其与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70例TB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分别于伤后1、3、5、7、14及21天检测患... 目的探讨创伤性颅脑损伤(TBI)患者在伤后血清GJA1-20k、Pink1、NLRP3的动态变化及其与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70例TB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分别于伤后1、3、5、7、14及21天检测患者血清GJA1-20k、Pink1及NLRP3蛋白含量,伤后6个月采用MoCA评估有无认知功能障碍,并比较各时间点血清GJA1-20k含量与MoCA评分的相关性。结果根据MoCA评分,TBI后6个月存在认知功能障碍的36例(40%),主要表现为视空间与执行、注意力和计算力、语言能力、抽象能力及延迟记忆等方面障碍(P<0.05)。无认知功能障碍组患者GJA1-20k、Pink1及NLRP3在伤后应激性升高,GJA1-20k、Pink1在伤后14天之前维持在较高水平(P<0.05),而NLRP3在第7天开始降低,至21天则降低到正常对照组水平(P>0.05)。有认知功能障碍组患者血清GJA1-20k、Pink1在伤后第1~5天均较正常对照组降低,而NLRP3却明确升高(P<0.05),均与无功能障碍组差异明显(P<0.05)。有认知功能障碍组GJA1-20k、Pink1在伤后第7天开始回升,至21天与无认知功能障碍组无明显差异水平(P>0.05),同时有认知功能障碍组的NLRP3在伤后第7天开始降低,与无功能障碍组差异不明显(P>0.05),但仍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至伤后21天,两实验组的GJA1-20k、Pink1及NLRP3蛋白表达在恢复至与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同时有认知功能障碍组患者伤后1~5天血清GJA1-20k的含量与MoCA评分正相关(P<0.05)。结论TBI后血清GJA1-20k在TBI后1~5天含量的动态变化与神经元线粒体自噬-焦亡途径及认知功能障碍密切相关,并可能作为预测TBI患者的认知功能预后的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性颅脑损伤 缝隙连接蛋白阿尔法1截短单体-20k 线粒体自噬 NOD-样受体家族Pyrin域蛋白-3 神经元
下载PDF
缝隙连接蛋白43经典与非经典作用在疾病治疗中的潜在价值 被引量:1
7
作者 诸葛晓萱 李策 +1 位作者 包广洁 康宏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130-1136,共7页
背景:缝隙连接蛋白43在维持组织代谢稳态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传统观点认为它参与了缝隙连接过程,为细胞与细胞之间建立直接的物质信号交换通道奠定结构基础。而近年来研究对于其独特的半通道作用提出了新的看法,并发现了其亚细胞定位... 背景:缝隙连接蛋白43在维持组织代谢稳态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传统观点认为它参与了缝隙连接过程,为细胞与细胞之间建立直接的物质信号交换通道奠定结构基础。而近年来研究对于其独特的半通道作用提出了新的看法,并发现了其亚细胞定位、自身片段等对于细胞生理活动及病理过程的重要意义。目的:综述数据库中相关文献,系统性总结缝隙连接蛋白43分子特征及在多种细胞表达的研究进展,重点阐述通道依赖性与非通道依赖性缝隙连接蛋白43的生理与病理作用,并探讨其在疾病治疗中的潜在价值。方法:分别设置“gap junction,connexin 43(Cx43),hemichannel,channel-dependent Cx43,channel-independent Cx43,extracellular vesicles(EVs),mitochondria,GJA1-20k”为英文关键词,以“缝隙连接,缝隙连接蛋白43,半通道,通道依赖性Cx43,非通道依赖性Cx43,线粒体,细胞外囊泡,GJA1-20k”为中文关键词,分别在PubMed数据库及中国知网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最终共入选81篇文献进行综述分析。结果与结论:(1)缝隙连接蛋白43的经典作用即构成缝隙连接通道,通道依赖性缝隙连接蛋白43主要可通过直接构成缝隙连接通道参与组织器官的生理或病理过程,应充分关注其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而黏附是缝隙连接的重要特性,与屏障障碍类疾病密切相关。(2)缝隙连接蛋白43的非经典作用即非缝隙连接通道依赖性作用,缝隙连接蛋白43六聚体目前被发现定位于质膜、线粒体内膜和细胞外囊泡表面等结构,参与炎性疾病的正向促炎机制、线粒体功能代谢和细胞外囊泡的靶向摄取等,选择性截短片段则参与全长连接蛋白43靶向转运至胞内各结构域过程,并且通过促使线粒体周围肌动蛋白聚合,调控线粒体稳态。(3)以上两种作用为开发靶向治疗药物及基于组织工程技术的治疗手段中种子细胞转化机制等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思路,但现存的一些原始研究常不能全面考虑不同形式缝隙连接蛋白43的相互作用,从而混杂地描述了其总体特征,使得研究结果产生偏差。(4)未来研究需要系统地构架不同形式存在的缝隙连接蛋白43的生理特性及在各疾病中的潜在机制,为缝隙连接蛋白43完整性机制探索及多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缝隙连接 缝隙连接蛋白43 半通道 通道依赖性Cx43 非通道依赖性Cx43 线粒体 细胞外囊泡 gja1-20k
下载PDF
GJA1在结直肠癌组织中表达及促进侵袭转移的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梅海涛 郝家领 +3 位作者 刘洋 罗青杉 翁俊勇 温玉刚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21年第17期3201-3206,共6页
目的:间隙连接Alpha-1蛋白(Gap Junction Alpha-1,GJA1)是间隙连接中分布最广泛的蛋白,并在多种肿瘤中起促癌作用,但其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的作用研究甚少。本实验旨在探究GJA1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对结直肠癌细胞系侵袭、... 目的:间隙连接Alpha-1蛋白(Gap Junction Alpha-1,GJA1)是间隙连接中分布最广泛的蛋白,并在多种肿瘤中起促癌作用,但其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的作用研究甚少。本实验旨在探究GJA1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对结直肠癌细胞系侵袭、转移能力的影响,以期为结直肠癌的诊断和预后寻找新的生物标志物。方法:收集92对结直肠癌及其癌旁组织样本,提取组织RNA,利用qRT-PCR检测GJA1相对表达量,并分析GJA1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在HCT116和HCT8两种结直肠癌细胞系中分别构建GJA1过表达载体和敲减载体,利用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上皮间充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 EMT)相关蛋白E-Cadherin、N-Cadherin、Vimentin和Snail的表达变化,利用Wound healing和Transwell实验观察其迁移、侵袭能力的变化。结果:相对于癌旁组织,GJA1在结直肠癌组织中显著低表达。并且结直肠癌中低表达的GJA1与肿瘤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血管转移相关,低表达GJA1结直肠癌患者显示更差的总体生存率和更低的无病生存率。此外,过表达GJA1后,结直肠癌细胞E-cadherin的表达升高,N-cadherin、Vimentin和Snail的表达降低,划痕愈合减慢,Transwell转移细胞减少;而敲减GJA1后,结直肠癌细胞E-Cadherin的表达降低,N-Cadherin、Vimentin和Snail的表达升高,划痕愈合加快,Transwell转移细胞增多。结论:GJA1在结直肠癌中低表达,其表达降低可通过EMT促进结直肠癌的侵袭、转移并影响病人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gja1 转移 预后
原文传递
一例眼齿指发育不良患者的GJA1基因突变研究
9
作者 曾晖 谢立 +2 位作者 唐幂 杨一峰 谭志平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2018年第2期268-271,共4页
【摘要】目的探讨1例眼齿指发育不良患者的发病机制。方法采集患者及其父母的外周血样,提取全基因组DNA,进行全外显子测序,分别按显性遗传模式和隐性遗传模式筛选候选致病基因,用Sanger测序进行验证。结果在患者中发现一个新发GJA1... 【摘要】目的探讨1例眼齿指发育不良患者的发病机制。方法采集患者及其父母的外周血样,提取全基因组DNA,进行全外显子测序,分别按显性遗传模式和隐性遗传模式筛选候选致病基因,用Sanger测序进行验证。结果在患者中发现一个新发GJA1错义突变c.412G〉A,患者父母均未携带此突变,该突变导致编码的第138位氨基酸由甘氨酸变成丝氨酸(p.G138S),并经Sanger测序证实。该变异已被人类基因突变数据库收录(CM030464),可导致眼齿指发育不良。结论GJA1错义突变c.412G〉A可能为该眼齿指发育不良患者的致病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齿指发育不良 gja1基因 连接蛋白 外显子测序 并指
原文传递
一个眼牙指发育不良家系的基因突变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陈晨 车敏 +4 位作者 李仙丽 胡睿 曹丽华 王述森 罗阳 《医学分子生物学杂志》 CAS 2017年第4期205-209,共5页
目的 旨在报道一个罕见的中国汉族眼牙指发育不良家系,并对该家系进行基因突变分析.方法 采用PCR及测序方法检测该家系先证者GJA1基因编码区及其侧翼序列的突变,然后在家系成员中验证,并通过Weblogo软件对可疑变异位点进行保守性分析;... 目的 旨在报道一个罕见的中国汉族眼牙指发育不良家系,并对该家系进行基因突变分析.方法 采用PCR及测序方法检测该家系先证者GJA1基因编码区及其侧翼序列的突变,然后在家系成员中验证,并通过Weblogo软件对可疑变异位点进行保守性分析;同时利用PCR、电泳及测序分析方法,检测HOXD13基因突变,排除患者由HOXD13基因突变致病的可能.结果 该家系内患者均携带GJA1基因的杂合突变c.605 C〉T,正常个体均无此突变;该突变导致Cx43蛋白第202位氨基酸由精氨酸变成组氨酸(p.R202H);HOXD13基因未见异常.结论GJA1基因c.605 C〉T(p.R202H)突变是该中国汉族眼牙指发育不良家系的致病突变,该突变为中国人群中首次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牙指发育不良 gja1基因 突变
原文传递
一个眼齿指发育不良家系的基因变异分析
11
作者 顾雷雷 朱雨捷 +1 位作者 朱湘玉 李洁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2019年第12期1191-1194,共4页
目的分析一个眼齿指发育不良家系的致病基因.方法先证者经骨骼发育异常基因包检测出致病变异基因GJA1,后采集家系成员外周血或羊水,提取全基因组DNA,扩增GJA1基因第2外显子,产物进行测序.结果家系中两位成员存在GJA1基因c.221 A>C错... 目的分析一个眼齿指发育不良家系的致病基因.方法先证者经骨骼发育异常基因包检测出致病变异基因GJA1,后采集家系成员外周血或羊水,提取全基因组DNA,扩增GJA1基因第2外显子,产物进行测序.结果家系中两位成员存在GJA1基因c.221 A>C错义变异,该变异导致编码的第74位氨基酸由组氨酸变成脯氨酸(p.H74P).结论GJA1 c.221A>C变异导致该家系成员表现为眼齿指发育不良综合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齿指发育不良 gja1基因 错义变异
原文传递
Activating Connexin43 gap junctions primes adipose tissue for therapeutic intervention
12
作者 Yi Zhu Na Li +15 位作者 Mingyang Huang Xi Chen Yu AAn Jianping Li Shangang Zhao Jan-Bernd Funck Jianhong Cao Zhenyan He Qingzhang Zhu Zhuzhen Zhang Zhao VWang Lin Xu Kevin W.Williams Chien Li Kevin Grove Philipp E.Scherer 《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 B》 SCIE CAS CSCD 2022年第7期3063-3072,共10页
Adipose tissue is a promising target for treating obesity and metabolic diseases.However,pharmacological agents usually fail to effectively engage adipocytes due to their extraordinarily large size and insufficient va... Adipose tissue is a promising target for treating obesity and metabolic diseases.However,pharmacological agents usually fail to effectively engage adipocytes due to their extraordinarily large size and insufficient vascularization,especially in obese subjects.We have previously shown that during cold exposure,connexin43(Cx43)gap junctions are induced and activated to connect neighboring adipocytes to share limited sympathetic neuronal input amongst multiple cells.We reason the same mechanism may be leveraged to improve the efficacy of various pharmacological agents that target adipose tissue.Using an adipose tissue-specific Cx43 overexpression mouse model,we demonstrate effectiveness in connecting adipocytes to augment metabolic efficacy of theβ_(3)-adrenergic receptor agonist Mirabegron and FGF21.Additionally,combing those molecules with the Cx43 gap junction channel activator danegaptide shows a similar enhanced efficacy.In light of these findings,we propose a model in which connecting adipocytes via Cx43 gap junction channels primes adipose tissue to pharmacological agents designed to engage it.Thus,Cx43 gap junction activators hold great potential for combination with additional agents targeting adipose tissu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ja1 Adipose tissue Gap junction CONNEXIN43 FGF21 β3-Adrenergic receptor agonist OBESITY Type 2 diabete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