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haracteristics and changes of the Himalayas glacial area in China during 1990-2015 被引量:1
1
作者 SHI Shu-xian XING Li +5 位作者 DING Yue-kai DONG Jun LIU Rui JI Qin XIAO Zuo-lin HUANG Xun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22年第7期1961-1973,共13页
In recent decades,the continuously changed glaciers in the Himalayas not only affected process of atmospheric flow and water cycle in the plateau but also increased the frequency of secondary disasters,such as ice col... In recent decades,the continuously changed glaciers in the Himalayas not only affected process of atmospheric flow and water cycle in the plateau but also increased the frequency of secondary disasters,such as ice collapse and outburst floods.Therefore,the monitoring of Himalayas glacial chang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the aspects of climate change and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reduction.The Himalayas glacier outlines in China were extracted by ratio threshold and visual interpretation based on the Landsat TM/ETM+/OLI data and glacier catalogue data.Based on the ASTER GDEM data,the distribution and change characteristics at different altitudes were studied,and the surface moraine was identified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glacial area variations.In addition,Glaciers were divided into marine and continental glaciers in this study,and the distribution and changes of the two types of glaciers were analyzed.Also,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a long time series was perform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1)From 1990 to 2015,the glaciers in the study area showed an overall trend of melting;the annual melting speed gradually accelerated from 0.48%/a to 0.75%/a.The total melting glacial area was 828.16 km,and the melting rate of the glaciers in the western section was the highest,at 0.63%.(2)The total area of continental glaciers was larger than that of marine glaciers,and its reduction was relatively larger,too.(3)The average size of debris-covered glaciers was 10 times that of debris-free glaciers,but their rate of change(8.1%)was 1/2 of that of debrisfree glaciers(17.8%).(4)The number of glaciers gradually decreased as the size of glaciers increased.The glaciers with grades of>50 km,0.5~1 km,and 1~2 kmhad large change rates,which were 20.1%,19.1%,and 18.5%,respectively.In summary,the Himalayas glaciers in China were melting at an accelerated rate and their numbers were gradually decreasing from 1990 to 2015.The location,type,elevation,size and debris cover of a glacier are all important factors influencing glacier change.It has been found that the lower the elevation or the smaller the size of the glacier,the greater the likelihood of glacier ablation,and the debris can inhibit the melting of glaciers to a certain ext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MALAYAS glacial area Remote sensing Shrinkage and expansion area Debris-covered glaciers
下载PDF
Mapping of moraine dammed glacial lakes and assessment of their areal changes in the central and eastern Himalayas using satellite data 被引量:3
2
作者 Sazeda BEGAM Dhrubajyoti SEN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19年第1期77-94,共18页
The relatively rapid recession of glaciers in the Himalayas and formation of moraine dammed glacial lakes(MDGLs) in the recent past have increased the risk of glacier lake outburst floods(GLOF) in the countries of Nep... The relatively rapid recession of glaciers in the Himalayas and formation of moraine dammed glacial lakes(MDGLs) in the recent past have increased the risk of glacier lake outburst floods(GLOF) in the countries of Nepal and Bhutan and in the mountainous territory of Sikkim in India. As a product of climate change and global warming, such a risk has not only raised the level of threats to the habitation and infrastructure of the region, but has also contributed to the worsening of the balance of the unique ecosystem that exists in this domain that sustains several of the highest mountain peaks of the world. This study attempts to present an up to date mapping of the MDGLs in the central and eastern Himalayan regions using remote sensing data, with an objective to analyse their surface area variations with time from 1990 through 2015, disaggregated over six episodes. The study also includes the evaluation for susceptibility of MDGLs to GLOF with the least criteria decision analysis(LCDA). Forty two major MDGLs, each having a lake surface area greater than 0.2 km2, that were identified in the Himalayan ranges of Nepal, Bhutan, and Sikkim, have been categorized according to their surface area expansion rates in space and time. The lakes have been identified as located within the elevation range of 3800 m and6800 m above mean sea level(a msl). With a total surface area of 37.9 km2, these MDGLs as a whole were observed to have expanded by an astonishing 43.6% in area over the 25 year period of this study. A factor is introduced to numerically sort the lakes in terms of their relative yearly expansion rates, based on their interpretation of their surface area extents from satellite imageries. Verification of predicted GLOF events in the past using this factor with the limited field data as reported in literature indicates that the present analysis may be considered a sufficiently reliable and rapid technique for assessing the potential bursting susceptibility of the MDGLs. The analysis also indicates that, as of now, there are eight MDGLs in the region which appear to be in highly vulnerable states and have high chances in causing potential GLOF events anytime in the recent fu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LACIER RETREAT LAKES MAPPING MORAINE dammed glacial lake(MDGL) Surface area change of LAKES Landsat imagery data Least criteria decision analysis(LCDA)
下载PDF
Analysis and prediction of glacier evolution trend(2020-2100)in Northern Xinjiang
3
作者 Xi-yong Sun Yang Jiao +5 位作者 Qian-li Ma Jing-hui Fan Xiao-min Du Jia-feng Liu Shao-qiang Wang Wen-chen Hu 《China Geology》 CAS CSCD 2024年第4期661-671,共11页
Glaciers,as“solid reservoirs”,are precious resources in arid areas.The study of glacier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of agriculture and the economy in northern Xinjiang.The... Glaciers,as“solid reservoirs”,are precious resources in arid areas.The study of glacier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of agriculture and the economy in northern Xinjiang.The area of glacier distribution on the 1963 topographic map data,1975 MSS data,2000 ETM data,2008 CBERS-2 data,2014 and 2018 ETM+were collected as secondary data.According to the remote sensing survey,the glacier areas in Northern Xinjiang are identified during 1963-2018.Based on the evolution of glacier area in the past 55 years,and using two scenarios,the average annual decrease area of a region during the whole 1963-2018 and the period with the minimum reduction area,the glacier areas of Southern Tianshan Mountains,Western Tianshan Mountains,Eastern Tianshan Mountains,the Sawuer Mountains and Altai Mountains in Northern Xinjiang,and the whole northern Xinjiang in 2030,2040,2050,and 2100 are examined and predicted.In 2100,the glacier area in Northern Xinjiang may decrease by 43%-5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lacial evolution glacial area Global warm Trend analysis glacial disappear Environmental change Northern Xinjiang Altai Mountains of Central Asia
下载PDF
1985—2021年青藏高原典型湖泊水文特征及关键影响因素
4
作者 张嘉琪 张会兰 刘雪妍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40-149,共10页
[目的]青藏高原的湖泊是气候变化的重要指示器,其扩张或缩减亦对青藏高原自然环境产生重要影响。[方法]选取位于青藏高原不同气候子区的3个典型湖泊(青海湖、羊卓雍错、乌兰乌拉湖),采用遥感监测手段,研究3个典型湖泊1985—2021年水文... [目的]青藏高原的湖泊是气候变化的重要指示器,其扩张或缩减亦对青藏高原自然环境产生重要影响。[方法]选取位于青藏高原不同气候子区的3个典型湖泊(青海湖、羊卓雍错、乌兰乌拉湖),采用遥感监测手段,研究3个典型湖泊1985—2021年水文特征的时空变化规律,揭示关键气候因子的作用,并进一步探讨冰川和冻土对典型湖泊的影响。[结果]研究期间,青海湖的面积和水位呈显著上升趋势,面积增长238.68 km^(2),水位增长1.32 m,空间上则向东西方向扩张;羊卓雍错湖泊面积呈先波动上升后减少趋势,面积和水位分别减少16.31 km^(2)和3.25 m,在空间上整体由四周向中心的萎缩态势;乌兰乌拉湖面积和水位呈显著上升趋势,分别增长125.57 km^(2)和8.12 m,扩张区域主要集中在南部。[结论]在暖湿化环境下,降水增多和冰川冻土加速融化导致的湖泊扩张是青藏高原最为突出的环境变化特征,其中,降水量变化是影响青海湖和羊湖面积变化的关键因素,且面积变化和降水量具有滞后性;而乌兰乌拉湖水位上升的主要原因是气温升高引起冻土的季节融化。探索青藏高原湖泊面积的变化,对深入研究全球气候变化及地表水资源评估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湖泊 面积变化 水位 冰川冻土
下载PDF
东北及邻区过去两万年来有机碳同位素记录特征
5
作者 勇心意 张瑞 +1 位作者 张硕 于梦晴 《科学技术创新》 2024年第1期38-42,共5页
末次冰盛期(LGM)距今大约21ka,两万年来气候演化是过去气候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预测未来气候变化的关键。基于湖泊、泥炭长链正构烷烃单体碳同位素(δ^(13)C)和土壤有机质碳同位素(δ^(13)CSOM)记录,重建了LGM以来东北及邻区区碳同... 末次冰盛期(LGM)距今大约21ka,两万年来气候演化是过去气候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预测未来气候变化的关键。基于湖泊、泥炭长链正构烷烃单体碳同位素(δ^(13)C)和土壤有机质碳同位素(δ^(13)CSOM)记录,重建了LGM以来东北及邻区区碳同位素时间演化序列。结果表明,从LGM至早全新世δ^(13)C值增加至最大值(-23‰),中全新世下降后趋于稳定。对比古气候记录,揭示LGM以来有效湿度可能是东北及邻区δ^(13)C值变化的主导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末次冰盛期 中国东北及邻区 碳同位素 有效湿度
下载PDF
近年来中国典型季风海洋性冰川区气候、冰川、径流的变化 被引量:8
6
作者 李宗省 何元庆 +4 位作者 贾文雄 和献中 庞洪喜 张宁宁 刘巧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S1期1-5,共5页
中国季风海洋性冰川区近百年来气温呈明显上升趋势,20世纪80年代以后升温明显加速.而降水量变化则相对比较复杂,20世纪初至80年代,降水量在波动中缓慢增加,20世纪80年代以后研究区西部降水量呈下降趋势,东部降水量仍保持上升趋势.由此... 中国季风海洋性冰川区近百年来气温呈明显上升趋势,20世纪80年代以后升温明显加速.而降水量变化则相对比较复杂,20世纪初至80年代,降水量在波动中缓慢增加,20世纪80年代以后研究区西部降水量呈下降趋势,东部降水量仍保持上升趋势.由此反映出季风海洋性冰川区西部向暖干方向发展,而东部则向暖湿方向发展.在气候变暖背景下,冰川表现出以退缩和物质亏损为主要特征的阶段性变化.20世纪初至30年代,冰川处于稳定或前进状态,20世纪30~60年代处于后退,60~80年代初期则处于稳定或减速后退状态。80年代中期以来又转入后退.白水1号冰川区和海螺沟冰川区50年来累积物质亏损分别达18000 mm和11000 mm水当量.冰川表面形态也表现出显著变化,贡嘎山海螺沟流域和玉龙雪山漾弓江流域径流年际和季节变化表明,径流增加明显且主要是冰雪融水增加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 冰川 径流 季风海洋性冰川区
下载PDF
南沙南部近30ka来的古海洋学记录 被引量:5
7
作者 房殿勇 成鑫荣 +1 位作者 吴国瑄 翦知湣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81-86,共6页
南海南部 1796 2柱状样 (7°11′N、112°5′E,柱长 8m,水深 196 8m)中近 30 ka来的沉积物堆积速率计算结果显示 ,该孔冰期平均堆积速率为全新世的 3倍多。其变化与冰期时海平面下降、地表径流所携陆源物质增多、全新世时海平... 南海南部 1796 2柱状样 (7°11′N、112°5′E,柱长 8m,水深 196 8m)中近 30 ka来的沉积物堆积速率计算结果显示 ,该孔冰期平均堆积速率为全新世的 3倍多。其变化与冰期时海平面下降、地表径流所携陆源物质增多、全新世时海平面的回升以及陆源物质的提前卸载有关。浮游有孔虫氧同位素测定结果表明 ,该孔的浮游有孔虫的氧同位素冰期 /全新世差值高于南海的平均值 ,更大于开放性大洋赤道西太平洋低纬度区的平均值。Ca CO3变化则受陆源物质的“稀释作用”控制 ,而溶解作用对其影响并不太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堆积速率 氧同位素 全新世 末次冰期 南沙
下载PDF
南海东沙海域末次冰期最盛期以来的沉积特征 被引量:19
8
作者 陈芳 苏新 +4 位作者 D Nurnberg 陆红锋 祝幼华 刘坚 廖志良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9-17,共9页
对采自南海东北部东沙海域不同海区的14个大型重力活塞样进行肉眼观察描述、沉积物涂片分析和粒度分析,并利用浮游有孔虫氧碳同位素、AMS^14C测年和碳酸盐地层学等方法对上述柱状样进行地层年代划分。有关沉积特征结果表明,末次冰期... 对采自南海东北部东沙海域不同海区的14个大型重力活塞样进行肉眼观察描述、沉积物涂片分析和粒度分析,并利用浮游有孔虫氧碳同位素、AMS^14C测年和碳酸盐地层学等方法对上述柱状样进行地层年代划分。有关沉积特征结果表明,末次冰期最盛期以来其沉积物组分、沉积特征、沉积速率存在较明显的时空差异,从区域上可划分成3个沉积区:Ⅰ区沉积物类型较单一,沉积连续,未见底栖生物扰动和非正常搬运沉积,钙质组分相对贫乏,CaCO3含量偏低,一般不超过10%,自生黄铁矿特别丰富。沉积速率偏离,全新世沉积速率最高达41.7cm/ka;Ⅱ区水深最大,超过3000m,位于深海盆区。该区以沉积搬运作用明显,岩性复杂多变、浊流沉积较发育为特征。沉积物粒度明显变粗,砂含量在3个海区中最高,陆源物质石英、长石和钙质生物群(主要是有孔虫)明显增加,其中石英、长石含量最高达83%,CaCO3含量最高达57%。全新世沉积速率最高达31.6cm/ka;Ⅲ区以正常深海沉积为主,为青灰色含硅质钙质生物黏土质粉砂,富含生物化石,CaCO3含量一般介于10%~30%之间,石英、长石含量偏低,全新世沉积速率最高达20cm/ka。造成上述差异的主要因素有水深、地理位置、陆源物质的稀释作用、沉积搬运和碳酸盐溶解作用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特征 沉积速率 末次冰期最盛期 南海东沙海域
下载PDF
冰雪区局地环流及气候特征探讨 被引量:11
9
作者 康兴成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4期449-459,共11页
本文以西昆仑山崇侧冰帽区为例,根据大量观测资料,讨论了冰川存在对其所在地区气候的影响。得出冰川风是影响冰雪区气候特征的重要因素,是冰-气作用中的一个主要因子。这里的冰川风是一种独成体系的局地环流,它既不同于山谷冰川上出现... 本文以西昆仑山崇侧冰帽区为例,根据大量观测资料,讨论了冰川存在对其所在地区气候的影响。得出冰川风是影响冰雪区气候特征的重要因素,是冰-气作用中的一个主要因子。这里的冰川风是一种独成体系的局地环流,它既不同于山谷冰川上出现的冰川风,也不同于山谷风。其强度随着离开冰雪区距离的增长而减弱。在冰雪区前缘地带形成风向、温湿度急剧变化区,使温度梯度从非冰川区到冰川区发生大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雪区 环流 气候 冰川 大气
下载PDF
南海东沙海域深水区末次冰期以来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演化 被引量:4
10
作者 刘杰 刘丽华 +3 位作者 吴能友 邬黛黛 金光荣 杨睿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46-155,共10页
利用基于热力学理论的CSMHYD程序,模拟预测了末次冰期以来南海东沙海域深水区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GHSZ)的演化特征,同时讨论了海平面、底水温度对该区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变化的影响,以及水合物分解对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①水深超过59... 利用基于热力学理论的CSMHYD程序,模拟预测了末次冰期以来南海东沙海域深水区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GHSZ)的演化特征,同时讨论了海平面、底水温度对该区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变化的影响,以及水合物分解对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①水深超过595 m的海域具备形成天然气水合物的环境条件;GHSZ平均厚度可达245 m,其中最厚区位于研究区东部,超过380 m,其次为东沙陆坡段与台湾浅滩陆坡段的结合部。②末次冰期(LGM)以来东沙海域GHSZ厚度呈现不对称旋回变化,按照时间由老到新可以分为TC1、TC2、TC3、TC4和TC5共5个完整的旋回。稳定带变化的减薄半旋回持续时间要长于增厚半旋回。TC1—TC4旋回内GHSZ厚度变化受海平面升降的控制,TC5旋回内稳定带厚度变化受到海底温度的控制。③在由陆缘向中央海盆方向逐渐增大的高地温梯度背景下,LGM以来海底温度和海平面变化对GHSZ的影响在中层水范围内大于深层水;同时水柱引起的压力效应在中层水深度范围内相对较大,深层水范围内海平面变化对GHSZ的影响十分有限。东沙海域CaCO3含量异常降低可能受水合物分解释放的甲烷气进入水体后引起海水酸化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水合物 稳定带厚度 天然气水合物分解 末次冰期 东沙海域
下载PDF
青海可可西里地区第四纪冰川与环境演化 被引量:17
11
作者 李世杰 李树德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4期316-324,共9页
通过首次对青海可可西里地区的科学考察,发现该地区第四纪冰川的发育、演化和古环境的演变,不仅受全球气候变化规律及整个青藏高原在第四纪期间的构造隆升过程的控制而具有和其它地区一致的共同规律,而且还具有独特的区域性特征。根据... 通过首次对青海可可西里地区的科学考察,发现该地区第四纪冰川的发育、演化和古环境的演变,不仅受全球气候变化规律及整个青藏高原在第四纪期间的构造隆升过程的控制而具有和其它地区一致的共同规律,而且还具有独特的区域性特征。根据冰川沉积地层,更新世期间该区南北两侧的唐古拉山和昆仑山这些高大山地发育有明显的三次冰川作用,而在腹地的较低缓山地仅见到较晚的两次或一次冰川作用遗迹。其冰川发育规模以山谷冰川,山麓冰川或冰帽冰川为主,并随着高原的不断抬升有其从小→大→小的演化规律。而每次冰川作用范围均是以山地为中心展布,并没有形成统一大冰盖。此外,可可西里地区的湖泊,在更新世期间也经历了从外流水系到封闭的内陆水系的演变过程,这一过程与高原上的断块差异升降新构造活动有直接关系,同时也受到高原腹地气候逐渐变干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四纪 冰川 环境 演化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东部南华系-寒武系黑色岩系地球化学特征及形成与分布 被引量:11
12
作者 朱光有 闫慧慧 +5 位作者 陈玮岩 闫磊 陈志勇 李婷婷 孙琦森 谢小敏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3442-3462,共21页
近年来,随着油气勘探向深层-超深层领域拓展,古老层位的烃源岩逐渐成为研究热点。塔里木盆地周缘广泛出露的前寒武地层为古老烃源岩及其发育背景研究提供了基础。本文主要介绍了塔东地区南华系、震旦系和寒武系三套烃源岩,通过对库鲁克... 近年来,随着油气勘探向深层-超深层领域拓展,古老层位的烃源岩逐渐成为研究热点。塔里木盆地周缘广泛出露的前寒武地层为古老烃源岩及其发育背景研究提供了基础。本文主要介绍了塔东地区南华系、震旦系和寒武系三套烃源岩,通过对库鲁克塔格地区野外露头及岩芯资料的综合分析,采用有机地球化学和无机地球化学手段对烃源岩质量以及烃源岩发育环境进行了评价,认为南华系特瑞艾肯组、震旦系水泉组、寒武系西大山组为主要烃源岩发育层位。特瑞艾肯组烃源岩TOC分布在0.22%~2.80%,平均值1.65%,Ro平均值为1.28%~1.60%;水泉组烃源岩TOC分布在0.22%~0.79%,平均值为0.49%;Ro分布在1.37%~1.93%之间(均值1.72%);西大山组烃源岩TOC分布在0.15%~1.45%,平均值0.47%。结合地震资料对裂陷结构进行追踪,初步对塔里木盆地东部三套烃源岩的分布范围进行了限定。针对塔里木盆地新元古代盆地演化背景,运用C、O、Sr同位素及微量元素等,对三套黑色岩系形成环境与发育机制进行分析;并对库鲁克塔格地区的冰期事件进行了的限定,认为塔东地区南华-寒武纪至少发生过三期冰期事件,塔东地区冰碛岩地层的划分可以为全球前寒武地层对比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色岩系 南华系 震旦系 烃源岩 冰期事件 塔里木盆地 库鲁克塔格
下载PDF
南海东北部冷泉区末次冰期沉积间断及其成因 被引量:2
13
作者 陈芳 周洋 +2 位作者 庄畅 陆红锋 吴聪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9-27,共9页
对南海东沙海域冷泉区DH-CL10和DH-CL5柱状样开展AMS14 C年代学、高分辨率底栖有孔虫和沉积物同位素以及沉积学研究。结果表明:DH-CL10柱状样在全新统底部574cm处出现沉积间断,间断面相邻沉积物AMS14 C年龄分别为9 850/(9 680~9 950)cal... 对南海东沙海域冷泉区DH-CL10和DH-CL5柱状样开展AMS14 C年代学、高分辨率底栖有孔虫和沉积物同位素以及沉积学研究。结果表明:DH-CL10柱状样在全新统底部574cm处出现沉积间断,间断面相邻沉积物AMS14 C年龄分别为9 850/(9 680~9 950)cal.aBP和27 610/(27 500~27 700)cal.aBP,相当于MIS2期和部分MIS3期的沉积缺失。底栖有孔虫Uvigerina bifurcata的δ13 C值为-0.37‰^-1.91‰,平均值为-1.11‰,沉积物全岩碳同位素值为-22.7‰^-23‰,均为正常的碳同位素值。尽管该柱状样未发现天然气水合物分解释放的地球化学证据,但相邻的DH-CL5柱状样相当于其所缺失的部分沉积中的自生碳酸盐岩和沉积物的δ13 C负偏明显,分别为-55.24‰和-25.9‰^-27.9‰,表明与天然气水合物分解有关。推断DH-CL10柱状样沉积间断所缺失的沉积物可能记录了天然气水合物分解的证据,且沉积间断主要出现在末次盛冰期低海平面,与天然气水合物易分解的时间相吻合,因此,沉积间断的形成可能主要与下伏天然气水合物的分解导致沉积物的滑塌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间断 天然气水合物 末次冰期 南海冷泉区
下载PDF
遥感技术在冰川地貌区机场勘察中的应用——以四川康定机场为例 被引量:1
14
作者 刘汉湖 杨武年 +1 位作者 李天华 廖崇高 《工程勘察》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57-61,共5页
高原冰川地区海拔高、自然条件恶劣,传统的地质调查方法难以满足工作需求。本文以四川康定机场为例,运用多源遥感数据(ETM和QuickBird),在3S(RS,GIS,GPS)技术支持下,采用遥感图像数字处理、虚拟现实等方法,结合相关地学知识和野外考察资... 高原冰川地区海拔高、自然条件恶劣,传统的地质调查方法难以满足工作需求。本文以四川康定机场为例,运用多源遥感数据(ETM和QuickBird),在3S(RS,GIS,GPS)技术支持下,采用遥感图像数字处理、虚拟现实等方法,结合相关地学知识和野外考察资料,对研究区构造地质、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等相关地质信息进行了特征信息提取和综合评价,为工程技术人员从宏观上把握冰川地区机场工程地质概况提供了最直接的资料,同时为宏观决策者(各级领导、工程负责人等)根据地质情况进一步设计施工方案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川地貌 遥感 康定地区 地质
下载PDF
黄土高原西缘末次盛冰期以来古气候演化的有机碳同位素记录 被引量:6
15
作者 杨桂芳 彭红霞 +2 位作者 黄长生 黄俊华 胡超涌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05年第1期126-130,共5页
综合CaCO3含量、碳酸盐碳、氧同位素资料,并结合研究区的区域特征,对兰州红咀寺剖面有机碳同位素气候指示意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黄土高原西缘,有机碳同位素δ13Corg波动反映C3/C4植物比例改变,指示温度变化.δ13Corg值偏正时,表明C... 综合CaCO3含量、碳酸盐碳、氧同位素资料,并结合研究区的区域特征,对兰州红咀寺剖面有机碳同位素气候指示意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黄土高原西缘,有机碳同位素δ13Corg波动反映C3/C4植物比例改变,指示温度变化.δ13Corg值偏正时,表明C4植物含量较大,反映温度较高.有机碳同位素和CaCO3含量、碳酸盐碳、氧同位素共同揭示了兰州地区末次盛冰期气候较全新世明显偏低,在11.5kaBP,13.9kaBP存在两次明显的降温;进入全新世以后,兰州气候开始逐渐变暖,但仍存在8.8kaBP、5.0kaBP和3.2kaBP的三次突然升温以及8.0kaBP、6.8kaBP和5.3kaBP的降温事件,说明了兰州地区气候变化的复杂性和不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碳同位素 古气候演化 末次盛冰期 兰州红咀寺
下载PDF
青藏高原大湖期 被引量:135
16
作者 李炳元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74-182,共9页
青藏高原湖盆中古湖岸线分布广泛 ,从最高湖岸线的分布确定的大湖期湖泊面积 ,一般比现代湖泊面积大数倍至十多倍。据高原不同地区的十多个湖泊沉积测年数据分析 ,大湖期的年代大致相近 ,在 40~ 2 5ka BP居多 ,有的可能延续至 2 0 ka ... 青藏高原湖盆中古湖岸线分布广泛 ,从最高湖岸线的分布确定的大湖期湖泊面积 ,一般比现代湖泊面积大数倍至十多倍。据高原不同地区的十多个湖泊沉积测年数据分析 ,大湖期的年代大致相近 ,在 40~ 2 5ka BP居多 ,有的可能延续至 2 0 ka BP,与深海氧同位素 3阶段、末次冰期间冰段相当。该时期高原环境特别湿润。大湖期的形成与该时期亚洲夏季风特别强盛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大湖期 末次冰期 古季风 古环境
下载PDF
南沙海区盛冰期的气候问题 被引量:20
17
作者 汪品先 翦知 刘志伟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1996年第3期193-201,共9页
南沙海区属于西太平洋暖池区,其盛冰期的表层水温变化涉及暖池在冰期旋回中的稳定性,因而具有全球性意义、本文根据十几个沉积柱状样的氧同位素与微体古生物分析结果,指出南沙海区盛冰期时夏季温度与全新世差别微小,而冬季水温强烈... 南沙海区属于西太平洋暖池区,其盛冰期的表层水温变化涉及暖池在冰期旋回中的稳定性,因而具有全球性意义、本文根据十几个沉积柱状样的氧同位素与微体古生物分析结果,指出南沙海区盛冰期时夏季温度与全新世差别微小,而冬季水温强烈降低,使季节性温差高达6℃,明显超过同纬度的西太平洋开放水域。推测冰期时的冬季风强化,是造成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同时也为热带海区冰期海面温度高、岛屿山地温度低的矛盾提出了一种新的可能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沙海区 成冰期 气候问题 季风 古气候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中东部第四纪冰碛物暴露年龄的测定及其意义 被引量:9
18
作者 赵志中 乔彦松 +3 位作者 Joerg SCHFER 王燕 王敏 Christian SCHLüCHTER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316-320,共5页
青藏高原上大面积的冰盖通常会对亚洲乃至全球气候产生深远的影响。青藏高原第四纪冰川形成的时间和范围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本研究利用就地成因的宇宙核素暴露年龄测定方法,对唐古拉山和理塘地区的第四纪冰碛物进行了^10Be、^28Al和^... 青藏高原上大面积的冰盖通常会对亚洲乃至全球气候产生深远的影响。青藏高原第四纪冰川形成的时间和范围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本研究利用就地成因的宇宙核素暴露年龄测定方法,对唐古拉山和理塘地区的第四纪冰碛物进行了^10Be、^28Al和^21Ne暴露年龄测定,首次获得了青藏高原的第四纪冰川核素暴露年龄。三种核素暴露年龄的一致性显示每期冰碛物沉积有一个确定的暴露时期,测试结果表明唐古拉山和理塘地区出现了两期第四纪冰期,一期形成于距今1.6~8万年,另一期形成于距今16-18万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第四纪冰川 表面暴露年龄 唐古拉山 理塘
下载PDF
黄河源区第四纪地质研究的新进展 被引量:14
19
作者 程捷 姜美珠 +5 位作者 昝立宏 刘学清 续晓璟 陆平 张绪教 田明中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39-246,共8页
通过对黄河源区的钻孔、自然露头的研究, 建立了黄河源区的第四纪地层层序。第四纪地层可划分为下更新统、中更新统、上更新统和全新统。下更新统为河湖相沉积; 中更新统主要有湖积物、冰碛物和冰水沉积物; 上更新统主要有湖积物、冰碛... 通过对黄河源区的钻孔、自然露头的研究, 建立了黄河源区的第四纪地层层序。第四纪地层可划分为下更新统、中更新统、上更新统和全新统。下更新统为河湖相沉积; 中更新统主要有湖积物、冰碛物和冰水沉积物; 上更新统主要有湖积物、冰碛物、冰水沉积物、洪积物和河流沉积物; 全新统主要由河流沉积物、洪积物和湖积物构成。黄河源区的冰期可划分为3期, 即末次冰期、倒数第二次冰期、倒数第三次冰期, 末次冰期又可分为2个冰阶。黄河源区的湖泊演化可划分为早更新世、中更新世和晚更新世—全新世3个阶段: 早更新世的湖泊范围小; 中更新世的湖泊范围明显扩大, 在位置上也较早更新世的湖泊南移; 晚更新世的湖泊经历了两次的扩张—收缩变化, 到了全新世, 除现今还发育的几个湖泊外, 大多数地区的湖水已退出, 基本上转变为河流环境。在晚更新世末期到全新世初期, 封闭黄河源区的多石峡被切开, 湖水外泄, 现今的黄河形成了, 同时发生了袭夺长江水系的水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源区 第四系层序 冰期 冰盖 湖泊演化 水系变迁
下载PDF
中国黄土区东亚古季风气候与冰期气候对比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岳乐平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57-162,共6页
研究了中国黄土区冰期气候与季风气候记录;进行了黄土磁化率与大洋δ18O曲线对比,并且将黄土组合—古土壤组合与冰期-间冰期气候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黄土组合与古土壤组合记录了冰期气候与间冰期气候;中国黄土—古土壤堆积是... 研究了中国黄土区冰期气候与季风气候记录;进行了黄土磁化率与大洋δ18O曲线对比,并且将黄土组合—古土壤组合与冰期-间冰期气候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黄土组合与古土壤组合记录了冰期气候与间冰期气候;中国黄土—古土壤堆积是全球冰期—间冰期气候变化与东亚古季风气候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期气候 东亚季风 中国 黄土 第四纪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