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ineral deformation and subglacial processes on ice-bedrock interface of Hailuogou Glacier 被引量:1
1
作者 LIU GengNian CHEN YiXin ZHANG Yue FU HaiRong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9年第18期3318-3325,共8页
Hailuogou Glacier is located in a warm and humid maritime environment. It is large and moves very fast. The bottom of the glacier slides intensively and the temperature at the bottom approaches the pressure melting po... Hailuogou Glacier is located in a warm and humid maritime environment. It is large and moves very fast. The bottom of the glacier slides intensively and the temperature at the bottom approaches the pressure melting point. Therefore, there are abundant melting water and debris which act as effective "grinding tools" for glacial abrasion. Polarizing microscope is used to observe the mineral de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on the ice-bedrock interface. It is found that feldspar, quartz, hornblende and biotite are exposed to deformation, fracture and chemical alteration to various extents. Bending deformation is common for biotite, due to their lattic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bending orientations are mostly the same as the glacier flow. Bending deformation also occurs in a few hornblendes. High-angle tension fracture and low-angle shear fracture are common for quartz and feldspar, some of them are totally crushed (mylonizations) due to their rigidity. Thus, all the abrasion, quarrying, subglacial water action and subglacial dissolution processes at the bottom of the glacier are verified at the micro-scale level. Mineral deformation and fracture are the basic subglacial erosion mechanisms. The abrasion thickness is 30―90 μm for each time and the average is 50 μm. Most of the debris are silt produced by glacial abrasion. The extent of mineral deformation and fracture decreases drastically downwards beneath the bedrock surface. The estimated erosion rate is about 2.2―11.4 mm/a, which is similar to that of other maritime alpine glaciers, smaller than that of large-scale piedmont glaciers in Alaska (10―30 mm/a), and larger than that of continental glaciers (0.1―1.0 mm/a). The type and size of a glacier are the main factors that influence its erosion ra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螺沟冰川 界面 基岩 冰下 变形 矿物
原文传递
冰崩涌浪作用下的冰湖溃决过程试验研究
2
作者 阮合春 陈华勇 +4 位作者 陈晓清 赵万玉 陈剑刚 李霄 俞昀晗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9期12391-12398,共8页
冰崩涌浪是导致冰湖溃决的一个主要的诱发因素之一。通过水槽模型试验,研究了在冰崩涌浪作用下,不同坝体颗粒级配、坝高、下游坝坡坡度对冰碛坝溃决过程的影响,揭示了涌浪对溃决过程的影响机制,并得到了冰碛坝溃决的临界条件。结果表明... 冰崩涌浪是导致冰湖溃决的一个主要的诱发因素之一。通过水槽模型试验,研究了在冰崩涌浪作用下,不同坝体颗粒级配、坝高、下游坝坡坡度对冰碛坝溃决过程的影响,揭示了涌浪对溃决过程的影响机制,并得到了冰碛坝溃决的临界条件。结果表明:冰碛坝存在漫顶溃决、坝坡失稳、管涌破坏3种溃决模式;根据冰崩涌浪对坝体的侵蚀效应,结合溃口的纵向演化过程,将冰碛坝的溃决过程划分为涌浪侵蚀阶段(阶段Ⅰ)、库区小扰动溢流侵蚀阶段(阶段Ⅱ);涌浪过坝后的强水动力条件增加了坝体的侵蚀率,当溃口贯通后,涌浪已基本消散,溃决过程转为正常的溢流溃决,并且涌浪向坝体提供了高频瞬时荷载,削减了坝体稳定性;从动力学的角度提出了冰碛坝临界溃决条件的判定方法;冰湖溃决洪峰流量与坝高和下游坝坡呈现正相关,与坝体中值粒径D_(50)呈现负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崩涌浪 冰湖溃决 冰碛坝 洪峰流量 溃决过程
下载PDF
基于动力过程的冰湖溃决洪水侵蚀演化特征研究
3
作者 任思宇 姜亮 +2 位作者 翟胜强 叶晓华 郭江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300-1313,共14页
冰湖溃决洪水具有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危害大并经常伴随有泥石流发生等特点。目前针对冰湖溃决洪水动力演化特征的定量研究相对匮乏。为此,对次仁玛错冰湖溃决洪水灾害演化特征进行研究,以实地调查及多期遥感影像为基础,并采用泥沙输... 冰湖溃决洪水具有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危害大并经常伴随有泥石流发生等特点。目前针对冰湖溃决洪水动力演化特征的定量研究相对匮乏。为此,对次仁玛错冰湖溃决洪水灾害演化特征进行研究,以实地调查及多期遥感影像为基础,并采用泥沙输移模型和水动力模型耦合方法揭示冰湖溃决洪水侵蚀演化特征。模型基于精度为12.5 m的数字高程(DEM)地形数据,模拟反演1981年次仁玛错冰湖溃决洪水动力演化过程,与实测结果进行对比,验证模型的适用性和可行性,并对冰湖再次溃决进行预测分析,定量评价冰湖溃决洪水在演进过程中流深、流速、侵蚀和沉积特征。溃决洪水在演进过程中对章藏布支沟冰碛物及下游沟岸松散坡积物进行冲刷侵蚀,高含沙洪水逐渐演化为稀性泥石流,在707滑坡处流深8~10 m,最大流速13.7 m·s^(-1),侵蚀深度8~9 m。稀性泥石流在主沟沉积形成堰塞坝,坝高9~11 m,短暂堵塞波曲河。稀性泥石流对樟木口岸下游滑坡群坡脚进行冲刷侧蚀,侵蚀深度约10~13 m,易引发大规模次生灾害,稀性泥石流到达水电站处,淤埋水电站进水口,导致水电站失效。整体来看,溃决洪水在演进过程中,洪水对上游沟床及沟岸进行强烈的侵蚀夹带,洪峰流量增强,在中游,稀性泥石流对沟岸进行侧蚀,在沟道狭窄处流速增大,下切侵蚀增强,在沟道宽阔处,流速降低,固体物质沉积,整体达到冲淤平衡,洪峰流量随距离逐渐衰减,至下游,沟道地形开阔,流速放缓,稀性泥石流逐渐沉积,同时对沟道两岸进行侧蚀,整体为沉积。模型可以良好地揭示冰湖溃决洪水灾害侵蚀演化动力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仁玛错冰湖 溃决洪水演进 动力过程 侵蚀 数值模拟
下载PDF
贡嘎山海螺沟冰川沉积特征与冰下过程研究 被引量:11
4
作者 刘耕年 张跃 +2 位作者 傅海荣 陈艺鑫 石磊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68-74,共7页
贡嘎山海螺沟冰川是典型的海洋性冰川,粒度分析表明:冰下融出碛的细粒组分中粉砂占优势,压碎组分与磨碎组分界线在0.5 mm附近,说明其经历充分的研磨细化.与西藏枪勇冰川和天山乌鲁木齐河源冰川的矿物组成和化学成分对比,海螺沟冰川沉积... 贡嘎山海螺沟冰川是典型的海洋性冰川,粒度分析表明:冰下融出碛的细粒组分中粉砂占优势,压碎组分与磨碎组分界线在0.5 mm附近,说明其经历充分的研磨细化.与西藏枪勇冰川和天山乌鲁木齐河源冰川的矿物组成和化学成分对比,海螺沟冰川沉积物的经历的化学风化作用更强,即海洋性冰川冰下化学作用比大陆性冰川活跃.显微层理构造、正粒序层理和沉积透镜体反映海洋性冰川底部存在周期性沉积机制和明显的流水作用,显微滞碛是较常见的冰下融出碛类型.沉积物中显微褶皱和断层等反映海洋性冰川强烈滑动、剪切变形过程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螺沟 冰川沉积 冰下过程
下载PDF
秦岭太白山古冰川发育与黄土高原气候变迁 被引量:15
5
作者 田泽生 黄春长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3期15-23,共9页
本文通过古冰川遗迹的系统分析,揭示了太白山雪线变化和冰川发育过程,将其与黄土高原晚第四纪气候变化模式对比,阐明了太白山雪线变化和冰川发育的时代和时间序列问题。
关键词 古冰川 黄土高原 气候变迁 秦岭
下载PDF
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冰蚀基岩面微形态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刘耕年 裴志永 陈艺鑫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48-354,共7页
通过对天山乌鲁木齐河源冰川底床基岩与沉淀物显微结构构造分析,对大陆性山岳冰川冰下过程的认识更加深入.沉积物微观结构和构造特性显示冰川底部存在较大的挤压应力作用,由显微滞碛等现象来看,压应力在微观上的空间分布很不均匀.沉淀... 通过对天山乌鲁木齐河源冰川底床基岩与沉淀物显微结构构造分析,对大陆性山岳冰川冰下过程的认识更加深入.沉积物微观结构和构造特性显示冰川底部存在较大的挤压应力作用,由显微滞碛等现象来看,压应力在微观上的空间分布很不均匀.沉淀物中块体碎裂和基岩上冰成裂隙反映,冰川底部冰体对基岩面有巨大的剪切应力作用.滑塌构造说明,冰川底部在微小的区域内压力分布不均匀,局部有重力作用过程存在.沉淀物中块体断裂和同生变形构造的存在说明沉淀物的形成过程为先期沉淀、后期受压.通过对冰川底部各种动力作用特征的阐述及沉淀物结构、构造的成因及特性的总结,认为大陆性山谷冰川底部冰岩界面处存在水膜,且冰川运动亦有滑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下过程 显微沉积构造 冰蚀基岩面
下载PDF
新疆冰川、积雪对气候变化的响应(Ⅰ):水文效应 被引量:147
7
作者 沈永平 苏宏超 +5 位作者 王国亚 毛炜峄 王顺德 韩萍 王宁练 李忠勤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513-527,共15页
新疆是我国冰川、积雪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冰川和积雪融水在水资源构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使得河流水文过程发生明显的变化,对新疆干旱区的水资源利用和管理产生重大影响.新疆高山流域产流占地表径流的80%以上,其中冰... 新疆是我国冰川、积雪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冰川和积雪融水在水资源构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使得河流水文过程发生明显的变化,对新疆干旱区的水资源利用和管理产生重大影响.新疆高山流域产流占地表径流的80%以上,其中冰川和积雪融水径流在总径流中的比例可达45%以上,积雪和冰川融水是河流的主要补给来源.在新疆北部的阿尔泰山和天山北坡河流主要以融雪径流补给为主,而在天山南坡、昆仑山、喀喇昆仑山和天山北坡的伊犁河流域的河流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以融雪径流为主要的河流主汛期在春季到夏初,而冰川融水补给的河流夏季是主汛期.随着新疆气候向暖湿转变,高山流域的水文过程对气候变暖和积雪增加产生明显的响应:以积雪为主补给的河流,水文过程对气候变暖的响应表现为最大径流前移,夏季径流减少明显;以冰川融水补给的河流,径流响应表现为6-9月汛期径流量明显增大,汛期洪水增多,年流量增加.由于不同补给类型河流的水文过程发生变化,其相应对下游的水资源供给和洪水安全管理产生了重大影响,在水资源管理方面需要适应气候变化对水文过程的调整,减缓气候变化对水资源安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雪融水 冰川融水 气候变化 水文过程 新疆
下载PDF
天山羊背石上冰蚀痕迹分布与冰底过程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熊黑钢 刘耕年 +2 位作者 崔之久 张兵 宋长青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7,共7页
本文根据羊背石上的冰蚀痕迹的资料,着重探讨了其冰蚀痕迹分布规律和冰底动力过程。羊背石迎冰面顶部的探痕多、长度大且平直,而尾部多为新月型裂纹、新月四凿口、颤痕、凿口和较短的钉头状擦痕。羊背石的背冰面受拨蚀作用强,裂隙的... 本文根据羊背石上的冰蚀痕迹的资料,着重探讨了其冰蚀痕迹分布规律和冰底动力过程。羊背石迎冰面顶部的探痕多、长度大且平直,而尾部多为新月型裂纹、新月四凿口、颤痕、凿口和较短的钉头状擦痕。羊背石的背冰面受拨蚀作用强,裂隙的密度、宽度、深度大。背冰面的横剖面,从上向下可分为强烈挤压破碎带、强烈剪切破碎带和微弱挤压—剪切破碎带,而从中到两侧分别是破碎带、裂隙接痕带和探痕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背石 冰蚀痕迹 冰底过程 天山 冰川
下载PDF
基于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冰川堆积物粒度分析——以川西贡嘎山冰川堆积物为例 被引量:11
9
作者 王献礼 张永双 +2 位作者 曲永新 姚鑫 熊探宇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469-475,共7页
冰川堆积物的粒度组成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其物理力学性质,但常规试验无法得到连续的冰川堆积物的粒度组成数据。应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和室内试验相结合的分析方法,首先借助图像处理技术,对冰川堆积物剖面的砾石形态进行分析,获取粗粒部... 冰川堆积物的粒度组成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其物理力学性质,但常规试验无法得到连续的冰川堆积物的粒度组成数据。应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和室内试验相结合的分析方法,首先借助图像处理技术,对冰川堆积物剖面的砾石形态进行分析,获取粗粒部分(>2cm)的粒度组成,然后采用室内颗分试验获得细粒(<2cm)部分的粒度组成,将2类粒度数据进行叠合即可获取连续的冰川堆积物的粒度组成。结果表明:研究区冰川堆积物的粒度组成极不均匀且颗粒分析曲线呈现多峰性,具有良好的级配和工程性质;冰川堆积物的粒度组成、砾石形态和排列特征都有很好的分形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川堆积物 粒度组成 数字图像处理 分形分维
下载PDF
浆态鼓泡床反应器合成乙酸正丁酯工艺的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于海深 王凤彦 《化学世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615-617,638,共4页
采用浆态鼓泡床反应器,改性阳离子交换树脂作催化剂,正丁醇和冰乙酸为原料,对乙酸正丁酯的合成工艺进行了研究,确定了最佳工艺条件:反应温度为110℃,反应时间75min,原料摩尔比n(正丁醇)∶n(乙酸)=1.2∶1,催化剂用量占乙酸用量的40%,乙... 采用浆态鼓泡床反应器,改性阳离子交换树脂作催化剂,正丁醇和冰乙酸为原料,对乙酸正丁酯的合成工艺进行了研究,确定了最佳工艺条件:反应温度为110℃,反应时间75min,原料摩尔比n(正丁醇)∶n(乙酸)=1.2∶1,催化剂用量占乙酸用量的40%,乙酸正丁酯的产率可达到98%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酸正丁酯 阳离子交换树脂催化剂 正丁醇 乙酸 合成工艺
下载PDF
冰后期最大海侵以来长江、钱塘江河口湾发育过程的沉积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朱玉荣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6,共6页
利用二维潮流数学模型对冰后期最大海侵以来 5期古岸线与现在岸线条件下古长江河口湾、古钱塘江河口湾及其邻近海域的主要水动力 M2 潮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 ;在此基础上 ,分别计算了进入不同时期潮流场的7种粒径泥沙的潮平均单宽悬移输... 利用二维潮流数学模型对冰后期最大海侵以来 5期古岸线与现在岸线条件下古长江河口湾、古钱塘江河口湾及其邻近海域的主要水动力 M2 潮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 ;在此基础上 ,分别计算了进入不同时期潮流场的7种粒径泥沙的潮平均单宽悬移输沙率与推移输沙率及其相应的输沙率散度 ,据此得出不同粒径泥沙在当时潮流场中的悬移与推移输运趋势 ,划分了海底淤积区与冲刷区。计算结果表明 :在不同时期的潮流场作用下 ,长江入海泥沙除最大限度地沉积在古长江河口湾 (或古长江河口 )内及其附近海域外 ,部分向苏北沿海净输运 ;部分向钱塘江河口湾内净输运 ;部分南下向浙江—福建沿海的离岸区净输运 ,并使这些地区发生淤积。自冰后期最大海侵以来 ,古长江河口湾不断缩小 ,最终转变为长江三角洲。在该过程中 ,长江河口不断东进南偏最终达到现今长江口的位置 ,古钱塘江河口湾则不断向海扩展 ,同时不断被充填。钱塘江河口湾的发育和沉积与古长江河口湾的充填、长江三角洲的向海伸展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后期 海侵 发育过程 沉积动力学 钱塘江河口湾
下载PDF
北极王湾冰海沉积物类型及沉积作用 被引量:2
12
作者 石丰登 程振波 +3 位作者 吴永华 李小艳 石学法 程静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15-123,共9页
王湾作为发育于现代冰盖边缘的开放性峡湾,具有典型的冰海沉积特征,使其成为研究冰海沉积作用的良好场所。对湾内54个表层沉积物进行了粒度分析,并计算了其粒度参数。表层沉积物与其他地区冰碛物、冰水沉积物及冰海沉积物的对比,验证了... 王湾作为发育于现代冰盖边缘的开放性峡湾,具有典型的冰海沉积特征,使其成为研究冰海沉积作用的良好场所。对湾内54个表层沉积物进行了粒度分析,并计算了其粒度参数。表层沉积物与其他地区冰碛物、冰水沉积物及冰海沉积物的对比,验证了应用粒度参数散点图在区分冰川亚环境过程中的有效性。参照冰海沉积物划分方案,将王湾的冰海沉积物划分为3类:基本缺乏粉砂和泥的Ⅰ型残副冰碛物、含砂砾的Ⅲ型沉积物和基本缺乏砂砾的Ⅳ型混合副冰碛物。对王湾沉积物的来源和沉积作用作了初步的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湾 冰海沉积物 粒度分析 沉积作用
下载PDF
长江三角洲亚三角洲地层结构对比 被引量:22
13
作者 李保华 王强 李从先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85-698,共14页
依据对江苏省泰兴市黄桥镇钻孔和海门市钻孔、上海长兴岛钻孔地层岩心沉积特征的研究,讨论了冰后期以来长江三角洲河口地区的层序地层。研究表明,沿古河谷纵剖面各河段地层中沉积相组合关系有明显区别。在古河谷下端地区,下切河谷充填... 依据对江苏省泰兴市黄桥镇钻孔和海门市钻孔、上海长兴岛钻孔地层岩心沉积特征的研究,讨论了冰后期以来长江三角洲河口地区的层序地层。研究表明,沿古河谷纵剖面各河段地层中沉积相组合关系有明显区别。在古河谷下端地区,下切河谷充填层序自下而上由河流相、河口湾相、浅海相和三角洲相组成,沉积相组合最完整。在古河谷上端地区,由于河口湾在海侵发生时存在着涌潮作用,因此,河漫滩泥质沉积层顶部的冲刷面被确定为最大海泛面,其上覆稳定的河口砂体;浅海相和河口湾相沉积在该区域变薄直至尖灭;层序顶部由中潮坪突变为高潮坪,最终形成泛滥平原。这意味着,原先确定的自西向东的长江三角洲的几个亚三角洲或河口砂体沉积,并非都具有向上变粗的三角洲层序。文中报道的3个钻孔,揭露了冰后期长江三角洲完整的下切河谷充填层序。河口湾顶不具备三角洲层序的地区应称为滨海平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后期 长江三角洲 下切河谷层序 沉积过程 沉积相
下载PDF
贡嘎山冰川森林区径流过程模拟 被引量:1
14
作者 梁川 陈梁 陈建 《黑龙江水专学报》 2009年第3期90-96,共7页
山地冰川森林的水文效应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森林和水的相互作用及其功能的综合体现。在不同的地区,由于气候、地势、地质条件、土壤和地形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山地冰川森林的存在和变化呈现出不同的水文生态响应。针对山地冰川森林区的水文... 山地冰川森林的水文效应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森林和水的相互作用及其功能的综合体现。在不同的地区,由于气候、地势、地质条件、土壤和地形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山地冰川森林的存在和变化呈现出不同的水文生态响应。针对山地冰川森林区的水文特点,建立了了具有物理机制的山地冰川森林流域分布式DGF-SLEHM(Distributed Glacial Forest Space-Land-Ecology Hydrology Model)水文模型,它在一般模型的基础上,增加了反映山地冰川森林植被截留和植被蒸散发结构、森林土壤结构以及积雪融雪计算处理的模块。并以贡嘎山典型的山地冰川森林区———黄崩溜沟流域为例,对山地冰川森林影响水文作用的复杂过程及其水文生态效应展开模拟分析。从总径流量和年径流过程模拟的统计特征来看,该模型大体上反映出山地冰川森林区的径流过程,能够对地面水文过程进行系统仿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布式水文模型 DFSLEHM模型 径流过程 黄崩溜沟流域 冰川森林区
下载PDF
基于数字图像技术的冰水堆积体边坡稳定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杨彬 王潇弘 吉锋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03-107,共5页
冰水堆积体在西部地区广泛存在,具有高度的非均匀性与非连续性。与一般均质土体相比,冰水堆积体在力学行为上存在很大差异,而通常计算中也经常将这一特征忽略,由此造成了较大误差。以野外调查为基础,运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对典型冰水堆... 冰水堆积体在西部地区广泛存在,具有高度的非均匀性与非连续性。与一般均质土体相比,冰水堆积体在力学行为上存在很大差异,而通常计算中也经常将这一特征忽略,由此造成了较大误差。以野外调查为基础,运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对典型冰水堆积体边坡处理后得到细观物理模型,并导入FLAC3D中采用强度折减法计算其安全系数。计算结果表明,受块石存在的影响,边坡内部的应力场分布"异常",埋深对应力集中有明显的"放大效应",潜在滑动面呈现多级发展,具有显著"绕石"特征。对比计算表明,冰水堆积体边坡的安全系数较均质边坡有较大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水堆积体边坡 数字图像处理 强度折减法 安全系数
下载PDF
基于激发条件和堆积体稳定性的冰川降雨型泥石流预警模型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谢涛 尹前锋 +3 位作者 高贺 陈芳 慎乃齐 林达明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884-891,共8页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冰川泥石流将进入高发期。分析了冰川泥石流成因,选取日最高温度、日降雨量、泥水位、地表位移、含水率作为泥石流监测预警指标。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了5个指标的权重,提出了基于激发条件和堆积体稳定性的冰川降雨型...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冰川泥石流将进入高发期。分析了冰川泥石流成因,选取日最高温度、日降雨量、泥水位、地表位移、含水率作为泥石流监测预警指标。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了5个指标的权重,提出了基于激发条件和堆积体稳定性的冰川降雨型泥石流预警模型。应用该模型成功对天山公路K636冰川泥石流沟2017年7月14日爆发的泥石流进行了预警,证明该预警模型有一定的可靠性和实用价值,为冰川泥石流预警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山公路 冰川降雨型泥石流 层次分析法 预警
下载PDF
典型冰川退缩区铅的来源、累积及历史沉降——以青藏高原海螺沟冰川退缩区为例 被引量:2
17
作者 陈霈嘉 王训 王定勇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3704-3713,共10页
为探究青藏高原东部陆地生态系统中铅的来源、累积分配过程及百年来大气铅的沉降状况,以贡嘎山海螺沟冰川退缩区为对象,利用冰川退缩区样地年龄可确定的优势,对160年来完整的植被演替序列进行了系统研究.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 为探究青藏高原东部陆地生态系统中铅的来源、累积分配过程及百年来大气铅的沉降状况,以贡嘎山海螺沟冰川退缩区为对象,利用冰川退缩区样地年龄可确定的优势,对160年来完整的植被演替序列进行了系统研究.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测定了土壤和植物样品中的铅以及其他微量元素的含量,明确了铅在该地区生态系统中的含量和储量变化格局,并采用主成分分析(PCA)解析了土壤铅的潜在来源,评估了历史沉降铅的累积速率.结果表明,森林有机土壤是大气铅的重要汇集区域.大气沉降的铅主要累积于O层中,而C层土壤铅含量相对较低;植物地上部以树枝和树皮铅含量最高,树干铅含量最低.植被序列中不同树种的铅储量变化趋势和植被演替趋势成正相关.在植被生长期,铅储量因生物量增加而不断升高,而随着演替过程中植被的死亡而降低.整个演替系统铅的储量随冰川退缩时间显著增加,至1936年样地的云冷杉顶极群落达到最大值.PCA源解析表明有机土壤中57%左右的铅来自于人为来源铅的大气沉降过程,即外源污染的大气沉降是贡嘎山中铅的主要来源.进一步分析表明,中国西南地区和南亚地区(印度、孟加拉国等)是主要的污染潜在源区.在百年尺度上,大气来源沉降铅在冰川退缩区的平均累积速率为(8.87±3.55)mg/(m^(2)·a).此研究为探究铅在陆地生态系统中的来源、分配及累积,理解未来全球变化对铅的环境地球化学过程影响提供了经典范例与数据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川退缩区 铅来源 累积过程 历史沉降
下载PDF
芬兰的冰川作用与冰川地貌(英文) 被引量:1
18
作者 H.齐利亚克斯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期17-30,共14页
芬兰是一个地形比较平缓,由差异风化、侵蚀和冰川活动改造过的古准平原,平均海拔高度152m,其基岩主要由前寒武纪岩石组成。第四纪沉积盖层平均厚约8m,在芬兰南部最厚可能超过100m。芬兰在更新世至少曾两次被巨大的芬兰斯堪的纳维亚大冰... 芬兰是一个地形比较平缓,由差异风化、侵蚀和冰川活动改造过的古准平原,平均海拔高度152m,其基岩主要由前寒武纪岩石组成。第四纪沉积盖层平均厚约8m,在芬兰南部最厚可能超过100m。芬兰在更新世至少曾两次被巨大的芬兰斯堪的纳维亚大冰盖完全覆盖,但其地貌却无例外地代表了80000—9000年B.P.的末次冰川作用。在芬兰没有现代冰川发育。 芬兰最近一次冰期是Weichsel冰期,早在110000年B.P.可能就开始了,但肯定不会晚于75000—70000年B.P.在末次冰期间阶段,曾出现过冰川退缩过程,芬兰北部的冰碛下泥炭的^(14)C年代为40000—58000年B.P.。在芬兰,大冰盖的冰退开始于约12000年B.P.,而冰后期定于大约10000年B.P.。全新世早期的冰川退缩速率平均约100m/a到260m/a。大约到了9000年B.P.,冰川边缘己全部退出芬兰到达瑞典北部的冰中心区。 芬兰的地形特征受冰川侵蚀的影响不大,但在构造控制的冰期前谷地,却受到较大的侵蚀。常见的侵蚀地貌是羊背石,其余还有山原侵蚀面、刻槽、条痕等,而冰斗、U形谷及其它典型的山谷冰川侵蚀地形仅在芬兰最北部见到有限数量。 芬兰97%以上的基岩被第四纪沉积物覆盖,冰碛通常以粘质底碛盖层及消融碛形式出现,富含巨砾。最明显的冰碛地形是鼓丘和DeGeer冰碛垅,常成群出现。鼓丘可达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川 地貌 作用 芬兰 冰盖
下载PDF
冰蚀三角脊链的发现及其在地貌演化研究中的意义 被引量:2
19
作者 王照波 王江月 田晓明 《华东地质》 2021年第3期279-285,共7页
我国东部中低山区是否存在第四纪冰川作用一直存在争论。冰川作用使山体遗留冰蚀遗迹,通过研究冰蚀遗迹可进一步分析山体地貌的演化过程,辨识是否存在冰川作用。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大视域俯视观察山体地貌,可突破地面视野对山体地貌观察... 我国东部中低山区是否存在第四纪冰川作用一直存在争论。冰川作用使山体遗留冰蚀遗迹,通过研究冰蚀遗迹可进一步分析山体地貌的演化过程,辨识是否存在冰川作用。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大视域俯视观察山体地貌,可突破地面视野对山体地貌观察的局限性,为冰蚀地貌结构研究提供技术支撑。喜马拉雅山广泛发育现代冰川,冰蚀地貌清晰且典型。通过研究喜马拉雅山脉冰蚀地貌结构,发现了冰蚀三角脊链,揭示了山体冰斗集群发育过程及规律。根据冰斗系统剥蚀推进方向,分辨出对蚀三角脊链、斜蚀三角脊链与追蚀三角脊链3种基本组合形态。冰蚀三角脊链是冰蚀作用的结构性遗迹,我国东部中低山区广泛发育冰蚀三角脊链,进一步佐证我国东部地区曾广泛发育第四纪冰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斗 冰蚀地貌 三角脊链 地貌过程 遥感技术
下载PDF
基于能量守恒和3S技术的分布式冰川融水径流过程模拟
20
作者 杜常江 陈飞 +1 位作者 李法虎 雷廷武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90-303,共14页
面向对象的分布式冰川融水径流模型的建立,不仅可以提高模拟计算的精度,而且可清楚地反映冰川融水径流各影响因子的特征,对研究中国西部地区流域水文循环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借助3S技术,根据能量守恒和水量平衡原理,建立了包括栅格冰... 面向对象的分布式冰川融水径流模型的建立,不仅可以提高模拟计算的精度,而且可清楚地反映冰川融水径流各影响因子的特征,对研究中国西部地区流域水文循环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借助3S技术,根据能量守恒和水量平衡原理,建立了包括栅格冰川融水、融水产流以及汇流子系统且具有严格物理意义的分布式冰川融水径流过程模型。通过DEM数字高程技术,提取流域地理信息;基于Landsat-7卫星遥感影像,反演获得流域的冰川覆盖信息和地表反射率信息。将获取的这些信息作为冰川融水径流过程模型的基本输入数据,分别对扎当冰川和七一冰川融水的日径流过程进行了模拟计算。结果显示,该模型对2个冰川径流量日变化过程的模拟结果与实测过程一致。2个冰川的日径流峰值与其实测值的差异小于6.0%,日径流过程的Nash-Sutcliffe效率系数均大于0.81。所建模型计算结果可靠,可以为实时预测冰川融水径流变化过程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川融水 分布式模型 机理模型 融水径流 径流过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