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8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rude Extract of Detergent⁃Like Gleditsia sinensis lam Exhibiting Self⁃Organization for Protection of Mild Steel in Harsh Hydrochloric Acid Solution:How to Seek Crude Natural Plant Extracts as Green Corrosion Inhibitors
1
作者 Xue Luo Haijun Huang +4 位作者 Zhenqiang Wang Zhiyong Wang Shengtao Zhang Hongru Li Fang Gao 《Journal of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New Series)》 EI CAS 2020年第5期1-21,共21页
This study proposes a thought to employ detergent⁃like renewable low⁃cost crude extract of Gleditsia sinensis lam(GSL)as green corrosion inhibitor for mild steel in HCl solution.Crude Gleditsia sinensis lam extract(GS... This study proposes a thought to employ detergent⁃like renewable low⁃cost crude extract of Gleditsia sinensis lam(GSL)as green corrosion inhibitor for mild steel in HCl solution.Crude Gleditsia sinensis lam extract(GSLE)was gained at mild conditions by simply refluxing in ethanol with a Soxhlet extractor.The target GSLE extract exhibited regular self⁃organization in mixed solvents of organic solvents/H2O such as ethanol/H2 O(v/v,50/50)at room temperature,which was evidenced by different means including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and dynamic light scattering.The study demonstrates that the yielded assemblies of the crude extract of GSLE displayed chemical adsorption on the studied mild steel sample surfaces.Furthermore,the formed stable crude extract assemblies of GSL presented outstanding anti⁃corrosion capability in 1.0 mol/L HCl aqueous solution based on electrochemical measurements including polarization curves and impedance spectroscopy.It is discovered that the maximal corrosion inhibition efficiency could reach approximate 95%.The molecular modeling was performed to acquire the nature of frontier orbitals of the main representative chemical components of crude GSLE for deep understanding of chemical interactions with iron.The results presented herein would guide us to seek sustainable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low⁃cost detergent⁃like plant crude extracts for corrosion inhibition of various metals in aggressive acid environm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ude extraction of gleditsia sinensis lam self⁃organization chemical adsorption corrosion inhibition HCl solution
下载PDF
皂荚嫩枝扦插生根形态解剖学观察及内源激素变化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郑建伟 李佳秋 +2 位作者 齐钦辉 朱文瑛 李保会 《河北农业科学》 2024年第1期32-39,共8页
研究皂荚良种嫩枝扦插不定根发育的形态解剖特征,探讨不定根形成过程中植物内源激素的变化规律与作用,可为进一步研究皂荚扦插不定根形成和激素调控机制提供理论参考。以皂荚品种“豫皂2号”当年生长良好的嫩枝插穗为试验材料,通过扦插... 研究皂荚良种嫩枝扦插不定根发育的形态解剖特征,探讨不定根形成过程中植物内源激素的变化规律与作用,可为进一步研究皂荚扦插不定根形成和激素调控机制提供理论参考。以皂荚品种“豫皂2号”当年生长良好的嫩枝插穗为试验材料,通过扦插试验观察生根过程中插穗形态结构特征的变化,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其生根部位的生长素(IAA)、脱落酸(ABA)、赤霉素(GA3)和玉米素核苷(ZR)含量。结果表明:皂荚嫩枝扦插生根的不定根原基发生在髓射线正对的形成层,由诱生根原基发育而来。皂荚嫩枝扦插生根过程主要划分为3个时期--0~20 d愈伤组织形成前为愈伤组织诱导期,20~40 d插穗愈伤组织形成后到不定根形成前为不定根诱导期,40 d后多数插穗不定根伸出后为不定根表达和伸长期。在皂荚插穗不定根形成的关键时期,IAA含量升高是诱导不定根原基的关键。相对于对照组,ABT1处理组插穗IAA含量在扦插后第30天时达到峰值[63.79 ng/g (FW)],IAA/ABA (IAA含量与ABA含量的比值)和IAA/ZR (IAA含量与ZR含量的比值)也最高;ABA、GA3和ZR含量的变化趋势与IAA相反。皂荚扦插生根属于诱导生根类型。在不定根形成关键时期IAA含量升高是诱导根原基的关键,施用ABT1不仅提高了皂荚插穗内有利于生根的内源激素IAA含量,还促使了各种内源激素含量达到动态平衡,诱导不定根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皂荚 嫩枝扦插 解剖结构 内源激素
下载PDF
不同施氮量对皂荚幼苗生长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李佳秋 田佳赫 +3 位作者 于丽娜 吉艳芝 郑建伟 李保会 《林业与生态科学》 2024年第1期28-33,共6页
以长势一致的2年生皂荚嫁接苗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施氮量对2年生皂荚幼苗生长、光合特性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以期找出适合2年生皂荚嫁接苗快速生长的最适施氮量。结果表明:(1)施氮肥显著提高了皂荚树幼苗株高、地径、刺长及刺茎的... 以长势一致的2年生皂荚嫁接苗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施氮量对2年生皂荚幼苗生长、光合特性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以期找出适合2年生皂荚嫁接苗快速生长的最适施氮量。结果表明:(1)施氮肥显著提高了皂荚树幼苗株高、地径、刺长及刺茎的净增长量,并且均在N3(纯氮90 g/株)处理下达到最大值,试验结束后,与CK相比,株高和地径增长量分别提高了59.71%和50.10%;(2)N3处理下可以较大幅度的促进皂荚叶片叶绿素的合成,增大叶片净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等,进而提高皂荚幼苗的光合能力。(3)随着施肥量的增加,皂荚叶片最大荧光(F_(m))和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_(v)/F_(m))随施氮肥量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而初始荧光(F_(o))与二者变化趋势相反,并且均在N3处理下达到极值。(4)在PSⅡ反应中心活性方面,合理施氮肥可以使得单位反映中心吸收的光能(ABS/RC)、捕获的光能(TRo/RC)和用于传递电子的能量(ETo/RC)上升,降低用于热耗散的能量(DIo/RC)。综合各参数来看,适宜2年生皂荚嫁接苗生长的最适施氮量为60~90 g/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皂荚 不同施氮量 生长 光合特性 叶绿素荧光
下载PDF
不同炮制方法对大皂角和猪牙皂中油类成分的影响
4
作者 豆市蓉 曹彦刚 +6 位作者 李凯 田连起 孟祥乐 石延榜 张丽先 李红伟 冯卫生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809-1818,共10页
目的考察炒制、酥制、炒炭对大皂角和猪牙皂中油类成分的影响。方法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索氏提取法提取脂肪油,测定提取率。GC-MS法分析油类成分种类和相对含量,进行聚类分析。结果炮制后,2种药材中脂肪油提取率升高,挥发油提取率(... 目的考察炒制、酥制、炒炭对大皂角和猪牙皂中油类成分的影响。方法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索氏提取法提取脂肪油,测定提取率。GC-MS法分析油类成分种类和相对含量,进行聚类分析。结果炮制后,2种药材中脂肪油提取率升高,挥发油提取率(除酥制外)降低;大皂角中油类成分提取率高于猪牙皂;有毒烯烃苯类成分相对含量降低。结论大皂角和猪牙皂中油类成分种类和相对含量存在明显差异,前者药用品质更优,其减缓燥烈之性的炮制机理可能是降低有毒烯烃苯类成分相对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皂角 猪牙皂 脂肪油 挥发油 炮制方法 GC-MS 聚类分析
下载PDF
皂荚种皮结构和休眠特性研究
5
作者 刘富华 王秀荣 +6 位作者 赵杨 潘延楠 贺浪 曾庆赢 张幸福 王彪 何可权 《种子》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1-99,共9页
为研究皂荚种皮结构对种子吸水的影响,探索种皮和种子休眠的关系,明确种子休眠原因,对皂荚种子分别进行硫酸和热水处理后,利用体视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观察种皮结构,并结合矿脂密封法和染色法试验,探究皂荚种皮结构特性及吸水机制。结果... 为研究皂荚种皮结构对种子吸水的影响,探索种皮和种子休眠的关系,明确种子休眠原因,对皂荚种子分别进行硫酸和热水处理后,利用体视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观察种皮结构,并结合矿脂密封法和染色法试验,探究皂荚种皮结构特性及吸水机制。结果表明,皂荚种子具有硬实性,种子表面高度角质化,覆有蜡质,热水或硫酸处理前后种皮结构有明显变化,蜡质和胶状物质消失,种皮表面出现裂纹,种脐出现孔洞。密封法和染色法试验表明,种脐区域是种子的初始和主要的吸水位点。解除硬实性后,种皮多个部位均可吸水。种皮的表皮层、栅栏层、明线、厚壁细胞层,覆盖于种脐和种孔的胶状物质等结构组织可能是引起皂荚种子硬实性的主要因素。80℃热水浸种10 min可以打破种子的硬实性。种胚甲醇浸提液对白菜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研究表明,皂荚种子可能是兼具物理休眠和生理休眠的复合休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皂荚 种皮结构 吸水机制 内源抑制物
下载PDF
微波辅助水提联用泡沫分离富集皂荚皂苷的工艺研究
6
作者 王文琪 柴向华 +5 位作者 吴克刚 何东 段雪娟 张翔宇 查钦 谢伟 《林产工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44-51,共8页
为优化微波辅助水提联用泡沫分离富集皂荚(Gleditsia sinensis Lam.)皂苷提取条件,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试验,以微波功率、微波时间、液料比、原料粒径为试验因素探究微波辅助水提取的理想提取条件,再进一步以富集比为考察因素探究气... 为优化微波辅助水提联用泡沫分离富集皂荚(Gleditsia sinensis Lam.)皂苷提取条件,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试验,以微波功率、微波时间、液料比、原料粒径为试验因素探究微波辅助水提取的理想提取条件,再进一步以富集比为考察因素探究气体流速、温度、装液量、进料液浓度对富集皂荚皂苷的影响。结果表明:微波辅助水提法的优化条件为微波时间33 s,微波功率1000 W,原料粒径100目,液料比35 mL/g。泡沫分离富集法的优化富集条件为气体流速400 mL/min,装液量30 mL,进料液浓度7.13 mg/mL,温度70℃。微波辅助水提联用泡沫分离富集皂荚皂苷,相比于传统醇提以及水煎法有提取效率高,绿色环保且设备简单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辅助水提法 泡沫分离富集法 联用 皂荚皂苷 单因素试验 响应面试验
下载PDF
皂荚ISSR-PCR反应体系的建立与优化
7
作者 张蕊 齐钦辉 +2 位作者 朱文瑛 李保会 张芹 《林业与生态科学》 2024年第3期264-272,共9页
建立皂荚ISSR-PCR反应体系,为皂荚遗传多样性分析、种质资源鉴定提供技术支持,以皂荚DNA为模板,对影响PCR扩增反应的4个因素(模板DNA浓度、引物浓度、Master Mix用量、PCR反应循环数)设置6个梯度并从3个水平上进行单因素优化,后采用L 9(... 建立皂荚ISSR-PCR反应体系,为皂荚遗传多样性分析、种质资源鉴定提供技术支持,以皂荚DNA为模板,对影响PCR扩增反应的4个因素(模板DNA浓度、引物浓度、Master Mix用量、PCR反应循环数)设置6个梯度并从3个水平上进行单因素优化,后采用L 9(34)正交设计,对各处理组合进行电泳检测后进行评分,对评分结果进行极差分析和方差分析,从而筛选出皂荚最佳的ISSR-PCR反应体系和扩增程序以及得出各因素对反应体系的影响程度。通过设置不同的退火温度,利用优化后的皂荚ISSR-PCR反应体系及扩增程序对已公布的100条ISSR通用引物进行筛选。研究结果表明,皂荚ISSR-PCR最佳反应体系为:在25μL的反应体系中,DNA模板浓度35 ng,引物浓度5μmol/L,Master Mix用量12μL,30个循环;各因素影响大小依次是:DNA模板浓度>Master Mix用量>引物浓度>PCR反应循环数。最后在该体系下共筛选出了22条条带清晰、多态性好的引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皂荚 ISSR-PCR 单因素优化 正交优化 引物筛选
下载PDF
山西省皂荚种实性状变异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及优良种质筛选
8
作者 韩丽君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3-18,共6页
为揭示皂荚果实表型性状变异规律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并评估不同种质的优良程度,在山西省不同地区采集了42株皂荚的果实,测定了11个指标(荚果长度、荚果宽度、荚果厚度、种子长度和种子宽度等),应用聚类分析法分析各类群的特征,利用... 为揭示皂荚果实表型性状变异规律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并评估不同种质的优良程度,在山西省不同地区采集了42株皂荚的果实,测定了11个指标(荚果长度、荚果宽度、荚果厚度、种子长度和种子宽度等),应用聚类分析法分析各类群的特征,利用主成分分析法筛选优良种质资源。结果表明:皂荚果实种实性状变异系数为9.82%~58.18%,平均为25.28%;在不同种实性状中,出籽率、总皂苷比例、荚壳质量和荚果质量等的变异系数最大(>30%);荚果宽度、种子长度、种子宽度和荚壳比等的变异系数最低(<15%)。42株皂荚分为4个类群,各类群具有明显特征。纬度、年降水量、年均气温、速效钾质量分数和有效磷质量分数等是影响山西省皂荚种实性状变异的关键环境因子。样株S3、S4、S38、S40等4株皂荚得分最高,具有潜在的选育价值。因此,山西省皂荚种实性状变异大,遗传背景丰富,能适应各种环境,具有良好的选育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皂荚 种实性状 变异 环境因子 种质筛选
下载PDF
遮阴对皂荚幼苗生长和生化特性的影响
9
作者 肖美 吕元亚 +3 位作者 秦川 丁波 向欢 余静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73-83,共11页
【目的】探讨不同遮阴对皂荚幼苗生长及生理响应机制,以期为皂荚优质种苗的培育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以半年生盆栽皂荚幼苗为材料,设置全光照(S0)、30%遮阴率(S1)、60%遮阴率(S2)、90%遮阴率(S3)4个处理,测定和分析遮阴处理后幼苗苗... 【目的】探讨不同遮阴对皂荚幼苗生长及生理响应机制,以期为皂荚优质种苗的培育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以半年生盆栽皂荚幼苗为材料,设置全光照(S0)、30%遮阴率(S1)、60%遮阴率(S2)、90%遮阴率(S3)4个处理,测定和分析遮阴处理后幼苗苗高、地径、新梢长度、叶绿素含量、叶绿素荧光参数、可溶性糖SS、脯氨酸Pro、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的变化。【结果】1)不同遮阴环境下皂荚幼苗的苗高、地径、新梢长度等增长量差异显著,S0处理下皂荚幼苗高径比最小,苗木相对健壮,S3处理下最大,苗木相对纤细;2)叶绿素含量随遮阴程度的增加而增加,叶绿素a/b Chla/b无明显变化趋势,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值大于0.75,皂荚幼苗在遮阴处理下未受到光抑制;3)SS含量随着遮阴程度的增加而增加,S0组Pro的含量随遮阴胁迫时间的增加急速降低,6月S0的Pro含量分别是7月、8月的1.45、3.83倍,各遮阴处理组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8月的S1、S2、S3分别较6月增高了17.81%、58.35%、77.15%;4)遮阴处理时MDA含量总体低于S0,POD活性变化与MDA相反,SOD、CAT活性随胁迫时间的延长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5)模糊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的S0、S1、S2和S3隶属度均值分别为0.0836、0.4103、0.7064和0.7259,S2(60%遮阴度)与S3(90%遮阴度)处理下皂荚幼苗的隶属度均值均较高,表明该处理下苗木综合生长状况最佳。【结论】皂荚幼苗通过调节自身的生长特性、光合色素、荧光参数、渗透调节物质以及抗氧化酶系统减轻遮阴胁迫下的伤害,维持细胞正常的生长发育,综合评价表明S2与S3遮阴条件下皂荚幼苗的苗木质量最好,皂荚苗期培育遮阴60%~90%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皂荚 遮阴强度 生长性状 光合特性 生理生化
下载PDF
皂角子与滇皂角子紫外-可见光谱和红外光谱鉴别研究
10
作者 张艳焱 杜琳霖 +2 位作者 廖玉兰 王祥培 吴红梅 《云南化工》 CAS 2024年第11期109-113,共5页
(目的)建立皂角子与滇皂角子的紫外-可见光谱和傅立叶红外光谱的鉴别方法。(方法)采用W-正态检验法识别共有峰,主成分分析及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法分析,对皂角子与滇皂角子的特征紫外光谱图进行鉴别。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获得不... (目的)建立皂角子与滇皂角子的紫外-可见光谱和傅立叶红外光谱的鉴别方法。(方法)采用W-正态检验法识别共有峰,主成分分析及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法分析,对皂角子与滇皂角子的特征紫外光谱图进行鉴别。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获得不同产地皂角子及滇皂角子红外光谱和一阶导数谱。(结果)甲醇提取液中,皂角子与滇皂角子具有不同特征紫外光谱共有吸收峰位,经分析能明显鉴别两者。与皂角子比较,滇皂角子的平均红外光谱在1374 cm^(-1)、1251 cm^(-1)附近特有振动吸收峰。(结论)紫外-可见光谱法和傅里叶红外光谱法均可用于鉴别区分皂角子与滇皂角子药材,方法简便、准确、灵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皂角子 滇皂角子 紫外-可见光谱 红外光谱
下载PDF
皂荚枝条对低温胁迫的生理响应及抗寒性评价
11
作者 陈思 韩丽君 +2 位作者 郝向春 周帅 张峻尘 《中国农学通报》 2024年第8期12-20,共9页
通过对皂荚不同无性系枝条抗寒能力差异进行分析,为皂荚抗寒品种的选育及栽培提供理论依据。以11个皂荚无性系1年生枝条为试验材料,测定分析其在不同低温条件下(5℃、0℃、-5℃、-10℃、-15℃、-20℃、-25℃)的相对电导率,并以此为基础... 通过对皂荚不同无性系枝条抗寒能力差异进行分析,为皂荚抗寒品种的选育及栽培提供理论依据。以11个皂荚无性系1年生枝条为试验材料,测定分析其在不同低温条件下(5℃、0℃、-5℃、-10℃、-15℃、-20℃、-25℃)的相对电导率,并以此为基础进行主成分分析及聚类分析,测定不同抗寒能力的皂荚无性系枝条组织解剖结构、反射光谱及MDA、SOD含量,并探讨无性系间抗寒性差异的原因。皂荚枝条相对电导率对低温的响应随着温度的降低呈现上升趋势,但部分无性系呈“升-降-升”的趋势;抗寒性较强的无性系特点是枝条的木质部在枝横截面积中所占比例较大,皮层和韧皮部所占比例较小,NDVI、ARI2、SIPI、CRI2参数较高,MDA含量低而SOD酶活性高。11个供试皂荚无性系枝条抗寒性由高到低排序为:‘羊角皂’>‘LKHD5’>‘北山底’>‘帅荚三号’>‘牛家峪’>‘302’>‘河林一号’>‘涧头村’>‘西贾二号’>‘LKHD4’>‘LKS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皂荚 无性系 低温 相对电导率 反射光谱 保护酶
下载PDF
黔东南皂角种群结构和数量动态特征
12
作者 侯黔灵 赵安 梁有发 《江苏林业科技》 2024年第5期9-13,19,共6页
为揭示黔东南皂角种群结构特征和数量动态变化,采用“空间代替时间”方法和匀滑修正技术,编制径级结构图、种群静态生命表,绘制死亡率曲线、存活曲线、消失率曲线和生存分析函数曲线及时间序列预测模型。研究发现种群径级结构显示总体... 为揭示黔东南皂角种群结构特征和数量动态变化,采用“空间代替时间”方法和匀滑修正技术,编制径级结构图、种群静态生命表,绘制死亡率曲线、存活曲线、消失率曲线和生存分析函数曲线及时间序列预测模型。研究发现种群径级结构显示总体为衰退型;种群存活曲线呈凹型,属Ⅲ型,在1—3龄级表现为幼树期死亡率较高,3龄级后个体的数量趋于稳定,存活率相对较高;生存率S(i)随着龄级增加而下降,累计死亡率F(i)随着龄级增加而增加,变化幅度均在1—3龄级表现明显;死亡密度f(ti)和危险率λ(ti)在1龄级最大,分别为34%和98.51%,随着龄级增加均呈下降趋势。数量变化动态指数V pi=0.38>0,表明无外界干扰时,种群属于增长型种群,V′pi=0.001>0,说明皂角种群对外界干扰敏感,受外界随机干扰时种群增长趋势不明显;在未来2,4,6,8个龄级时间后,预测结果显示,如果不对皂角进行人工干预、减少外界干扰和增加幼树数量,皂角种群最终走向衰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皂角 空间代替时间 种群数量动态 静态生命表
下载PDF
河北省太行山区野皂荚嫁接改良及培育关键技术研究
13
作者 陈立根 马治国 +2 位作者 杨亚平 王海东 曹萌萌 《河北林业科技》 2024年第1期41-43,共3页
为解决河北省太行山区野皂荚嫁接成活率、保存率低下的问题,该文在野皂荚集中分布的井陉县、涉县对野皂荚嫁接改良及培育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总结出一套适合河北省太行山区野皂荚嫁接改良和培育的关键技术。结果表明:野皂荚最佳嫁接时间... 为解决河北省太行山区野皂荚嫁接成活率、保存率低下的问题,该文在野皂荚集中分布的井陉县、涉县对野皂荚嫁接改良及培育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总结出一套适合河北省太行山区野皂荚嫁接改良和培育的关键技术。结果表明:野皂荚最佳嫁接时间为4月中旬,最佳嫁接方法为插皮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皂荚 皂荚 嫁接 培育
下载PDF
外源激素及浸泡时间对皂荚嫁接成活及生长的影响
14
作者 陈思 《山西林业科技》 2024年第3期30-32,共3页
以同一种源的3年生皂荚播种苗为砧木,皂荚优良品种的当年生枝条为接穗,研究了外源激素处理对皂荚嫁接苗成活及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6-BA浓度为40 mg/L~60 mg/L、KT浓度为40 mg/L~60 mg/L、IBA-K浓度为30 mg/L~120 mg/L时对皂荚嫁接苗... 以同一种源的3年生皂荚播种苗为砧木,皂荚优良品种的当年生枝条为接穗,研究了外源激素处理对皂荚嫁接苗成活及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6-BA浓度为40 mg/L~60 mg/L、KT浓度为40 mg/L~60 mg/L、IBA-K浓度为30 mg/L~120 mg/L时对皂荚嫁接苗成活及生长的促进效果较好,GA3的处理效果较其他3种激素略差。50 mg/L的6-BA、40 mg/L的KT、120 mg/L的IBA-K组合处理的皂荚嫁接成活率最高,为95.56%,对嫁接苗生长的促进作用最明显,平均苗高比对照增加了30.48%,平均基径比对照增加了29.91%。皂荚接穗浸泡时间太短或太长均会影响皂荚嫁接效果,适宜的浸泡时间为5 min~20 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皂荚 外源激素 嫁接 成活率 生长
下载PDF
紫苏梗和大皂角的质量标准
15
作者 陈旭 范丽萍 +2 位作者 周新华 董慧荣 任燕 《滨州医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87-93,共7页
目的建立紫苏梗和大皂角两种中药材的质量标准。方法对10批不同产地紫苏梗和大皂角的药材性状和粉末显微特征进行观察,采用薄层色谱法进行定性鉴别。并分别对其水分、总灰分进行测定。对紫苏梗中的迷迭香酸含量进行HPLC测定,对大皂角的... 目的建立紫苏梗和大皂角两种中药材的质量标准。方法对10批不同产地紫苏梗和大皂角的药材性状和粉末显微特征进行观察,采用薄层色谱法进行定性鉴别。并分别对其水分、总灰分进行测定。对紫苏梗中的迷迭香酸含量进行HPLC测定,对大皂角的酸不溶性灰分、浸出物进行测定。结果紫苏梗和大皂角的性状与药典描述一致,明确了其显微结构特征。薄层色谱鉴别中,供试品与对照品在相同位置显示出相同颜色斑点。紫苏梗的水分、总灰分分别≤12.0%、8.0%,含量测定中迷迭香酸含量≥0.10%;大皂角的水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分别≤13.0%、8.0%、1.0%,水冷浸、水热浸、醇冷浸以及醇热浸浸出物,均≥30.0%。结论本研究制定了紫苏梗和大皂角的质量标准,为这两种药材的质量标准修订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苏梗 大皂角 质量标准 显微鉴别 薄层色谱 含量测定
下载PDF
皂荚籽热风干燥特性及干燥动力学模型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李娜 线承源 +3 位作者 徐鹏云 姜海勇 李姜维 王杉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9期252-261,共10页
目的研究皂荚籽干燥特性,为其机械化剥离应用提供理论参考。方法考察不同温度(70、90、110、130℃)与不同预处理方法(清水、碳酸氢钠溶液、焦磷酸二氢二钠溶液和酒石酸氢钾溶液浸泡)对皂荚籽干燥动力学的影响,使用Lewis模型、Page模型与... 目的研究皂荚籽干燥特性,为其机械化剥离应用提供理论参考。方法考察不同温度(70、90、110、130℃)与不同预处理方法(清水、碳酸氢钠溶液、焦磷酸二氢二钠溶液和酒石酸氢钾溶液浸泡)对皂荚籽干燥动力学的影响,使用Lewis模型、Page模型与Weibull分布函数对其干燥特性曲线进行非线性拟合并进行评价,计算皂荚籽干燥过程的有效水分扩散系数及其估算值与活化能,并通过响应面回归模型建立干燥动力学模型。结果皂荚籽的干燥过程中,干燥温度越高,干燥速率越快,预处理方法对其干燥速率有一定影响。Weibull分布函数能更好地模拟皂荚籽干燥过程。有效水分扩散系数及其估算值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升高,经过酒石酸氢钠溶液预处理的皂荚籽的活化能低于其他预处理方法,可大大提高皂荚籽干燥效率。结论经碳酸氢钠溶液预处理的皂荚籽干燥较容易发生,Weibull函数能较好地描述皂荚籽干燥过程中水分含量的变化规律,酒石酸氢钠溶液可以降低皂荚籽的活化能。该研究可为皂荚籽干燥提供理论和技术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皂荚籽 预处理 干燥动力学 Page方程 Weibull分布函数
下载PDF
基于离散元法的皂荚壳籽分离仿真与试验
17
作者 李娜 刘磊 +3 位作者 徐鹏云 李姜维 姜海勇 王伟 《中国农机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63-169,共7页
针对打击式壳籽分离过程中存在皂荚壳破碎率低,以及皂荚壳易堵塞筛孔,造成壳籽分离效率低等问题,研究滚筒转速对皂荚壳籽分离的影响。通过对皂荚壳力学特性进行研究,基于离散元法建立皂荚壳离散元模型(Hertz-Mindlin with bonding),并... 针对打击式壳籽分离过程中存在皂荚壳破碎率低,以及皂荚壳易堵塞筛孔,造成壳籽分离效率低等问题,研究滚筒转速对皂荚壳籽分离的影响。通过对皂荚壳力学特性进行研究,基于离散元法建立皂荚壳离散元模型(Hertz-Mindlin with bonding),并对皂荚壳离散元模型进行粘结参数标定;得到皂荚壳粘结模型法向刚度、切向刚度、临界法向应力、临界切向应力为1.8 MPa、1.35 MPa、1.41 MPa、0.59 MPa。采用EDEM软件对皂荚壳籽分离过程进行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在滚筒转速为200、360、400、500、1 000 r/min时,皂荚壳破碎率分别为41.7%、65.96%、88.3%、94.52%、94.8%,滚筒转速在500 r/min和1 000 r/min时,破碎率无明显变化,皂荚壳主要破碎形式为冲击破碎和挤压破碎,破碎后物料形态包括粉尘、丝状、未完全破碎3种。样机试验亦表明滚筒转速为500 r/min时,皂荚壳破碎率较高,且易于形成丝状物料,有利于皂荚壳籽分离和减小筛孔堵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皂荚 壳籽分离 离散元法 参数标定
下载PDF
不同年龄级别皂荚树土壤肥力的综合评价
18
作者 余鸽 陈思慧 +3 位作者 王周锁 龙凤来 郑健 刘炼红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23年第10期30-38,共9页
【目的】探明不同年龄级别皂荚树的土壤肥力状况,并对其土壤质量进行综合评价,为制定适宜的古树保护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西安市鄠邑区不同年龄级别皂荚树树冠范围内0~40 cm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目的】探明不同年龄级别皂荚树的土壤肥力状况,并对其土壤质量进行综合评价,为制定适宜的古树保护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西安市鄠邑区不同年龄级别皂荚树树冠范围内0~40 cm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测定土壤pH、电导率(EC)、容重(BD)、有机质(OM)、全氮(TN)、全磷(TP)、全钾(TK)、碱解氮(AN)、有效磷(AP)和速效钾(AK)含量,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不同年龄级别皂荚树土壤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结果】鄠邑区皂荚树土壤pH为8.03~8.88,属碱性土壤;不同年龄级别皂荚树土壤的TK含量差异均不显著;土壤BD依次为二级古树>一级古树>非古树>三级古树;不同年龄级别皂荚树土壤的EC值、OM、TN、TP、AN、AP和AK含量表现出不同程度差异,其中,非古树土壤各肥力指标含量均最低,随着树龄增加,三级古树各指标含量增加至最大,除TP和AP外,其余指标含量均显著高于一级古树。以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分类标准为依据,皂荚树土壤TK含量均为三级标准,属中上水平;AN含量均为四级及以下标准,属中低水平;古皂荚树土壤TP、AP、AK、OM和TN整体含量较高,均为三级及以上标准,属中高水平;非古皂荚树土壤各指标含量较低,均为四级及以下标准,属中低水平。皂荚树土壤综合肥力依次为三级古树(0.771)>二级古树(0.591)>一级古树(0.584)>非古树(0.281)。【结论】鄠邑区不同年龄古皂荚树的土壤肥力呈较大差异,其中,三级古皂荚树土壤肥力优于二级和一级,古皂荚树土壤肥力优于非古皂荚树,可实行分级养护,并通过增施有机质改良土壤,提高碱解氮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皂荚树 古树 土壤肥力 综合评价 隶属度函数 主成分分析
下载PDF
皂角刺化学组成及药理活性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19
作者 刘勇 张彩虹 +2 位作者 谢普军 邓叶俊 黄立新 《生物质化学工程》 CAS 2023年第2期89-98,共10页
皂角刺在我国分布广泛,常用于传统中药材配伍,但对其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较少,阻碍了其进一步开发与利用。本文综述了皂角刺中的皂苷、黄酮、三萜、甾醇、多酚、生物碱、香豆素、吲哚类等次生代谢产物,并介绍了皂角刺的抗肿瘤、抗菌... 皂角刺在我国分布广泛,常用于传统中药材配伍,但对其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较少,阻碍了其进一步开发与利用。本文综述了皂角刺中的皂苷、黄酮、三萜、甾醇、多酚、生物碱、香豆素、吲哚类等次生代谢产物,并介绍了皂角刺的抗肿瘤、抗菌、抗氧化、抗人体免疫缺陷病毒(HIV)、抗炎、治疗抑郁症、治疗前列腺增生、治疗内分泌失调和免疫调节等药理活性研究进展,为皂角刺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和应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皂角刺 化学组成 药理活性
下载PDF
皂角米多糖的提取、改性及其寡糖的抗氧化活性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刘学 卢海强 +3 位作者 李保会 王玉印 田洪涛 谷新晰 《中国食品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9-77,共9页
皂角米多糖是一种新型功能多糖,在食品工业中应用潜力巨大。采用水提醇沉法提取皂角米多糖,探讨非均相湿热改性技术对皂角米多糖的理化性质、寡糖制备效率和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从皂角米中获得多糖,提取率为17.4%。经非均相湿... 皂角米多糖是一种新型功能多糖,在食品工业中应用潜力巨大。采用水提醇沉法提取皂角米多糖,探讨非均相湿热改性技术对皂角米多糖的理化性质、寡糖制备效率和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从皂角米中获得多糖,提取率为17.4%。经非均相湿热技术改性后,皂角米多糖溶液(10 g/L)表观黏度显著降低,由834 mPa·s降至97 mPa·s;热稳定性显著提高,且多糖微观形貌变得更光滑、平整,粒径显著变小,比表面积增大为0.245 m2/g。改性后多糖的水解率(40 g/L)提高了17.4%,且低分子质量(<5 ku)的寡糖产物含量显著增加,总抗氧化活性明显增强。结论:非均相湿热技术可用于皂角米多糖的寡糖的制备,研究结果可为皂角米的开发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皂角米多糖 非均相湿热改性 嗜热甘露聚糖酶 寡糖 黏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