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鼠激素性白内障中Na^+-K^+ATP酶活性的变化 被引量:4
1
作者 王建伟 严宏 +3 位作者 刘兵 哈文静 王永强 丁正华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05年第5期919-921,共3页
目的:观察激素性白内障中Na+-K+ATP酶活性变化,探讨激素性白内障发病机制。方法:大鼠的96只透明晶状体随机分为对照组(DMEM)、地塞米松诱导的白内障组(DMEM+地塞米松10μmol/L),体外培养7d,动态观察晶状体混浊情况,1,3,5,7d分别从各组... 目的:观察激素性白内障中Na+-K+ATP酶活性变化,探讨激素性白内障发病机制。方法:大鼠的96只透明晶状体随机分为对照组(DMEM)、地塞米松诱导的白内障组(DMEM+地塞米松10μmol/L),体外培养7d,动态观察晶状体混浊情况,1,3,5,7d分别从各组取12只晶状体,测定晶状体中的Na+-K+ATP酶活性。结果:7d对照组晶状体呈雾状混浊,白内障组晶状体出现重度核混浊。白内障组培养3,5,7d,Na+-K+ATP酶活性分别下降约23.5%(P=0.002),49.6%(P<0.001),75.8%(P<0.001),而对照组Na+-K+ATP酶活性下降无显著性意义。结论:地塞米松可诱导离体大鼠晶状体产生核性白内障,离子转运障碍可能参与激素性白内障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皮质激素 白内障 NA^+-K^+ATP酶 Na^+-K^+ATP酶活性 激素性白内障 大鼠晶状体 透明晶状体 晶状体混浊 地塞米松 体外培养 核性白内障 对照组
下载PDF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儿糖皮质激素治疗致眼科不良反应分析 被引量:23
2
作者 苗静 徐虹 +2 位作者 沈茜 饶佳 彭晓杰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35-338,共4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儿应用糖皮质激素引起高眼压或白内障的相关危险因素、治疗及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2年1月期间26例因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应用糖皮质激素而引起高眼压或白内障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同期共收治524... 目的探讨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儿应用糖皮质激素引起高眼压或白内障的相关危险因素、治疗及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2年1月期间26例因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应用糖皮质激素而引起高眼压或白内障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同期共收治524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儿,26例发生糖皮质激素性眼部并发症,发生率4.9%。26例患儿中,18例高眼圧,6例白内障,2例高眼压合并白内障;男性15例,女性11例;起病平均年龄(5.0±3.2)岁,平均激素使用时间(22.10±37.24)个月。ROC曲线分析白内障发生与激素累积服用剂量显示曲线下面积0.850(P<0.05),当激素累积服用剂量为4 171 mg/m2,发生白内障灵敏度100%,而特异度为74.3%。结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儿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应定期进行眼科检查,一旦发生了高眼压或白内障,应逐渐减量或停用糖皮质激素,并根据眼压水平局部给予降眼压药物控制眼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 糖皮质激素 高眼压 白内障 儿童
下载PDF
地塞米松对体外培养的晶状体上皮细胞水通道蛋白-1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熊新春 苗娟 +3 位作者 席祖莲 张海江 胡义珍 魏厚仁 《眼科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72-475,共4页
目的观察体外培养的人眼晶状体上皮细胞(LECs)水通道蛋白-1(AQP-1)的表达;研究地塞米松对其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人眼LECs AQP-1的表达;用含0、1×10-8、5×10-8、10×10-8、50×10-8mol/L地塞... 目的观察体外培养的人眼晶状体上皮细胞(LECs)水通道蛋白-1(AQP-1)的表达;研究地塞米松对其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人眼LECs AQP-1的表达;用含0、1×10-8、5×10-8、10×10-8、50×10-8mol/L地塞米松的DMEM培养液培养人眼LECs7d,采用RT-PCR检测地塞米松对LECs AQP-1表达的影响。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示体外培养的正常人眼LECs胞膜和胞浆中可见AQP-1的表达;RT-PCR示正常人眼LECs AQP-1/β-actin吸光度比值为1·43±0·12;4种浓度地塞米松处理7d后其比值分别为1·32±0·09、1·27±0·08、1·01±0·09、0·67±0·10,当地塞米松浓度≥5×10-8mol/L时有抑制作用(P<0·05),且抑制作用随地塞米松浓度的增加逐渐增强。结论体外培养的人眼LECs中可见AQP-1的表达,AQP-1可能参与维持晶状体的脱水状态及其透明性;地塞米松抑制体外培养的人眼LECs AQP-1的表达,AQP-1可能在皮质类固醇性白内障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塞米松 晶状体上皮细胞 水通道蛋白-1 细胞培养 皮质类固醇性白内障
下载PDF
地塞米松对人晶状体上皮细胞核转录因子κB及其抑制蛋白α的表达和细胞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王钧蔚 王林 +1 位作者 葛红岩 刘平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45-150,共6页
背景长期全身或眼局部应用糖皮质激素可诱导皮质类固醇性白内障,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明确。目的研究地塞米松作用于人晶状体上皮细胞(LECs)后对LECs中核转录因子κB(NF—κB)/NF—κB抑制蛋白κ(IκBκ)表达的影响及LECs凋亡的发... 背景长期全身或眼局部应用糖皮质激素可诱导皮质类固醇性白内障,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明确。目的研究地塞米松作用于人晶状体上皮细胞(LECs)后对LECs中核转录因子κB(NF—κB)/NF—κB抑制蛋白κ(IκBκ)表达的影响及LECs凋亡的发生情况,了解皮质类固醇性白内障的发病机制。方法取人LECs系(HLE283)在含质量分数20%胎牛血清的DMEM中进行培养和传代。将不同浓度的地塞米松(0.01、0.1、1、10、100μmol/L)分别加入DMSO无血清DMEM培养液中作为不同浓度地塞米松组,不含地塞米松的DMSO无血清DMEM培养液培养的LECs作为空白对照组。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Western blot、流式细胞术等方法,分别在基因水平、蛋白水平检测LECs中NF—κB/IκB α浓度的改变及LECs凋亡率的变化。结果扩增的基因片段与所设计片段大小一致。地塞米松作用后NF—α核蛋白在LECs中的表达量随着地塞米松浓度的增加而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6.077,P=0.004);IκBα蛋白的表达随着地塞米松浓度的增加而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5.741,P=0.002)。在同浓度地塞米松组,NF—κB核蛋白在LECs中的表达量随作用时间的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6.606,P=0.01),与地塞米松作用24h时的表达量比较,36h和48h时的NF—κB核蛋白表达量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P=0.01)。与地塞米松作用24h时的表达量比较,36h和48hIκBα蛋白在LECs中的表达量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4;P=0.002)。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LECs的凋亡率随着地塞米松浓度的增加明显上升,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地塞米松通过上调IκBα的表达而过度抑制了NF—κB的活性,并导致LECs凋亡,其作用呈浓度依赖性,这可能是皮质类固醇性白内障发生发展的细胞学和分子生物学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质类固醇性白内障 地塞米松 核转录因子ΚB 核转录因子κB抑制蛋白α 凋亡 人晶状体上皮细胞
下载PDF
肌肽对糖皮质激素诱导白内障形成和Na+-K+ATP酶失活的保护作用(英文) 被引量:3
5
作者 孙熠 严宏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06年第3期519-522,共4页
目的:观察肌肽对糖皮质激素诱导的白内障形成和Na+-K+ATP酶失活的保护作用。方法:220只透明的大鼠晶状体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DMEM)、地塞米松诱导的白内障组(DMEM+地塞米松10μmol/L)、低浓度肌肽治疗组(DMEM+地塞米松10μmol/L+肌肽2mm... 目的:观察肌肽对糖皮质激素诱导的白内障形成和Na+-K+ATP酶失活的保护作用。方法:220只透明的大鼠晶状体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DMEM)、地塞米松诱导的白内障组(DMEM+地塞米松10μmol/L)、低浓度肌肽治疗组(DMEM+地塞米松10μmol/L+肌肽2mmol/L)、高浓度肌肽治疗组(DMEM+地塞米松10μmol/L+肌肽5mmol/L)和肌肽组(DMEM+肌肽5mmol/L)。体外培养7d,动态观察晶状体的混浊情况。在培养的1,3,5,7d分别从各组取10只晶状体,使用分光光度计测定晶状体中的Na+-K+ATP酶活性。结果: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晶状体混浊程度逐渐加重。第7d,对照组和肌肽组晶状体呈雾状混浊,地塞米松组晶状体出现重度核混浊,而肌肽治疗组晶状体皮质和核之间出现可见分界。地塞米松组在培养的第3,5,7d,Na+-K+ATP酶活性分别比1d下降约22.34%(P=0.002),47.98%(P<0.001),75.37%(P<0.001)。肌肽组在培养的7d时间内酶的活性始终与对照组接近,提示肌肽本身对晶状体Na+-K+ATP酶的活性无影响。在低浓度肌肽治疗组,培养3,5,7dNa+-K+ATP酶活性分别比地塞米松组增加了同期对照组酶活性的10.8%(P<0.05)、44.6%(P<0.01)和57.4%(P<0.01)。在高浓度肌肽组,培养3,5,7dNa+-K+ATP酶活性分别比地塞米松组增加了同期对照组酶活性的11.3%(P<0.05)、45.7%(P<0.01)和57.6%(P<0.01)。在培养7d,两个肌肽治疗组Na+-K+ATP酶活性仅比1d的酶活性下降6.7%和6.5%。地塞米松组和肌肽治疗组Na+-K+ATP酶活性的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肌肽有效的抑制了糖皮质激素诱导的晶状体混浊,并且显著的抑制了糖皮质激素诱导Na+-K+ATP酶失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肽 糖皮质激素 白内障 NA^+-K^+ATP酶
下载PDF
地塞米松诱导大鼠白内障形态学及酶活性变化 被引量:1
6
作者 王建伟 严宏 +3 位作者 王永强 哈文静 丁正华 郭勇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1期1938-1941,共4页
目的:观察地塞米松诱导离体大鼠激素性白内障的形态学和酶活性变化,探讨激素性白内障发病机制.方法:大鼠的100只透明晶状体随机分为对照组(DMEM)、地塞米松诱导的白内障组(DMEM+地塞米松10μmol/L),体外培养7d,动态观察晶状体混浊情况,1... 目的:观察地塞米松诱导离体大鼠激素性白内障的形态学和酶活性变化,探讨激素性白内障发病机制.方法:大鼠的100只透明晶状体随机分为对照组(DMEM)、地塞米松诱导的白内障组(DMEM+地塞米松10μmol/L),体外培养7d,动态观察晶状体混浊情况,1,3,5和7d分别从各组取12只晶状体,测定晶状体中的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乳酸脱氢酶(LDH)活性,7d从各组取2只晶状体做透射电镜,观察晶状体形态学变化.结果:7d对照组晶状体呈雾状混浊,白内障组晶状体出现重度核混浊.培养3d,CAT,SOD,LDH活性分别下降约34.51%,7.78%,15.73%.7d活性分别比第1日下降约84.54%,30.17%,40.93%.透射电镜观察对照组晶状体纤维细胞层次整齐,细胞膜、细胞连接、细胞器正常.白内障组纤维细胞排列不齐,细胞间隙增大,线粒体出现空泡变性.结论:地塞米松可诱导离体大鼠晶状体产生核性白内障,氧化应激可能参与激素性白内障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皮质激素 白内障 过氧化氢酶 超氧化物歧化酶 乳酸脱氢酶 透射电子显微镜
下载PDF
糖皮质激素性白内障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
7
作者 邓宗勇 李平华 《医学综述》 2013年第17期3155-3157,共3页
糖皮质激素(GC)在机体发育、分化、代谢、免疫调节等发挥重要作用,临床上广泛用于抗炎和免疫抑制。长期局部及全身应用GC可发生激素性白内障(GIC)。GIC的发病机制复杂,虽然已经提出了不少有关GIC发病的机制和学说,主要有GC受体介导学说... 糖皮质激素(GC)在机体发育、分化、代谢、免疫调节等发挥重要作用,临床上广泛用于抗炎和免疫抑制。长期局部及全身应用GC可发生激素性白内障(GIC)。GIC的发病机制复杂,虽然已经提出了不少有关GIC发病的机制和学说,主要有GC受体介导学说、晶状体蛋白结构及功能受损学说、晶状体酶功能受损学说、细胞黏附异常学说、细胞分化异常学说和细胞凋亡调节失控学说等,但均未能很好地解释后囊下混浊的形成过程,至今其发病机制仍然不十分明确。该文就GIC的相关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皮质激素性白内障 后囊下混浊 发病机制
下载PDF
地塞米松对体外大鼠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与分化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陈华新 杨磊 张端莲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08年第1期32-35,共4页
目的:探讨地塞米松对大鼠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与分化的影响以及异常增殖与分化在激素性白内障形成中的作用。方法:对大鼠晶状体上皮细胞进行原代培养,应用不同浓度的地塞米松作用于2代上皮细胞24h,采用MTT方法检测地塞米松对上皮细胞增... 目的:探讨地塞米松对大鼠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与分化的影响以及异常增殖与分化在激素性白内障形成中的作用。方法:对大鼠晶状体上皮细胞进行原代培养,应用不同浓度的地塞米松作用于2代上皮细胞24h,采用MTT方法检测地塞米松对上皮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RT-PCR和Westernblotting方法,在转录及蛋白水平检测晶状体上皮细胞分化标志蛋白(β-晶状体蛋白)表达的变化,了解地塞米松对上皮细胞分化的影响。结果:地塞米松在一定范围内对晶状体上皮细胞有促进增殖的作用,其增殖率分别为10-8mol/L组131.9%,10-7mol/L组142.5%,10-6mol/L组183.4%;地塞米松在转录及蛋白水平可降低晶状体上皮细胞中β-晶状体蛋白的表达,在转录水平的表达分别为对照组2.07±0.26,10-8mol/L组1.48±0.07,10-7mol/L组1.06±0.16,10-6mol/L组0.78±0.16,在蛋白水平的表达分别为对照组1.38±0.16,10-8mol/L组1.07±0.11,10-7mol/L组0.97±0.04,10-6mol/L组0.62±0.12,说明地塞米松对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分化有抑制作用。结论:地塞米松对晶状体上皮细胞促进增殖和抑制分化的作用可能在激素性白内障形成机制中有一定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塞米松 激素性白内障 晶状体上皮细胞 增殖分化
下载PDF
糖皮质激素受体在眼科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9
作者 何为民 罗清礼 《眼科新进展》 CAS 2005年第5期467-469,共3页
糖皮质激素在临床广泛用于治疗慢性炎症性疾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它对靶细胞的作用是通过细胞浆内的糖皮质激素受体介导的。人眼是糖皮质激素重要的靶组织,全身或局部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会出现眼部的并发症,如白内障和青光眼等。本文对... 糖皮质激素在临床广泛用于治疗慢性炎症性疾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它对靶细胞的作用是通过细胞浆内的糖皮质激素受体介导的。人眼是糖皮质激素重要的靶组织,全身或局部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会出现眼部的并发症,如白内障和青光眼等。本文对糖皮质激素受体的生物学特征及其在眼科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皮质激素受体 眼科 白内障 青光眼
下载PDF
药物性白内障及其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0
作者 姜波 吴章友 《安徽医药》 CAS 2016年第2期218-221,共4页
白内障在全球致盲性疾病中始终占居首位,给全球带来了巨大负担。白内障的发生与诸多因素有关,如年龄、辐射、糖尿病等。临床上有些药物的使用也是其危险因素之一,如糖皮质激素、吩噻嗪类药物、他汀类药物等。该文回顾了近年来一些药物... 白内障在全球致盲性疾病中始终占居首位,给全球带来了巨大负担。白内障的发生与诸多因素有关,如年龄、辐射、糖尿病等。临床上有些药物的使用也是其危险因素之一,如糖皮质激素、吩噻嗪类药物、他汀类药物等。该文回顾了近年来一些药物性白内障的最新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阐述了与白内障相关的多种药物和其相关性白内障的发病机制,以期望可以对临床医师和不同类型白内障发病机制的相关研究有所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性白内障 糖皮质激素 吩噻嗪类药物 他汀类药物
下载PDF
白内障术后应用糖皮质激素导致高眼压与原发眼病的关系 被引量:5
11
作者 董健鸿 黄亮 钱钧 《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 2005年第6期367-368,共2页
目的观察白内障患者术后使用糖皮质激素后的眼压变化,探讨白内障术后糖皮质激素性高眼压与原发眼病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术前眼压正常、老年性白内障60例(96眼)、并发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32例(48眼)、高度近视患者31例(46眼),进行超声乳... 目的观察白内障患者术后使用糖皮质激素后的眼压变化,探讨白内障术后糖皮质激素性高眼压与原发眼病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术前眼压正常、老年性白内障60例(96眼)、并发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32例(48眼)、高度近视患者31例(46眼),进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局部用0.1%地塞米松眼水(典必殊),观察2wk 及4wk 时的眼压。结果有5例(7眼)2wk 后眼压升高>25mmHg,均为高度近视患者。停药后眼压可以恢复正常。结论高度近视患者为糖皮质激素高反应患者,白内障术后(尤其术前高度近视患者)应该慎用糖皮质激素。(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05,5:367~36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皮质激素 眼压 白内障摘除
下载PDF
糖皮质激素性白内障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2
作者 王柏川 叶剑 《眼视光学杂志》 2007年第4期281-285,共5页
长期全身或局部应用糖皮质激素可发生激素性白内障,激素性白内障作为后囊下白内障的一种类型,其组织形态学表现、临床特点等有其特殊性。有关激素性白内障的发病机制较复杂且不明,有多种假说,都不能很好地解释后囊下混浊的形成过程,因... 长期全身或局部应用糖皮质激素可发生激素性白内障,激素性白内障作为后囊下白内障的一种类型,其组织形态学表现、临床特点等有其特殊性。有关激素性白内障的发病机制较复杂且不明,有多种假说,都不能很好地解释后囊下混浊的形成过程,因而在预防及治疗上无有效手段。一种新的观点认为,激素可能通过生长因子影响晶状体上皮细胞分化,导致激素性白内障形成,因此,研究生长因子对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可能是研究激素性白内障发病机制一个新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素性白内障 后囊下混浊 晶体 上皮细胞
下载PDF
使用糖皮质激素患者白内障手术临床观察 被引量:3
13
作者 罗清礼 何为民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05年第4期9-10,共2页
目的探讨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的白内障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5年3月连续治疗的22例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的白内障患者的原发疾病、手术治疗效果和并发症。结果原发疾病包括风湿或类风湿性关节炎9例12只眼,系统... 目的探讨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的白内障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5年3月连续治疗的22例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的白内障患者的原发疾病、手术治疗效果和并发症。结果原发疾病包括风湿或类风湿性关节炎9例12只眼,系统性红斑狼疮8例10只眼,肾移植术后3例5只眼,皮肌炎1例1只眼,干燥综合征1例1只眼。按常规进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及折叠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后裸眼视力在0.5以上者有25眼,3例患者术后发生严重的葡萄膜炎。结论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的白内障患者手术后应警惕发生严重的葡萄膜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内障 糖皮质激素 手术
下载PDF
白内障术后非甾类抗炎药物单独抗炎作用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研究 被引量:12
14
作者 沈婷 池新昌 +2 位作者 郑青青 刘七平 洪朝阳 《浙江医学》 CAS 2015年第10期840-842,853,共4页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单独局部应用非甾类抗炎药物0.1%溴芬酸钠的有效性、安全性和耐受性。方法选取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64例(64眼)行常规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分为溴芬酸钠组32例(32眼)和激素组(对照组...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单独局部应用非甾类抗炎药物0.1%溴芬酸钠的有效性、安全性和耐受性。方法选取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64例(64眼)行常规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分为溴芬酸钠组32例(32眼)和激素组(对照组)32例(32眼)。溴芬酸钠组术后第1天起予0.1%溴芬酸钠水合物滴眼液2次/d,持续4周;对照组术后第1天起予典必殊滴眼液4次/d,使用1周后改为0.1%氟美瞳滴眼液4次/d续用至4周。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第1天、1周、2周、1个月的视力、眼压、炎症症状评分、眼部体征评分及安全性评价评分。结果溴芬酸钠组术后视力恢复情况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术后第1周时溴芬酸钠组眼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第2、4周眼压值仍低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 05)。在炎症症状、眼部体征评分与安全性评价评分上,溴芬酸钠组与对照组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非甾类抗炎药物溴芬酸钠用于白内障术后抗炎有效、安全,无明显不耐受,能一定程度上代替激素作为围手术期用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溴芬酸钠 糖皮质激素 白内障 非甾类抗炎药物
下载PDF
三种抗炎药物在Nd:YAG激光后囊膜切开术后应用的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9
15
作者 律鹏 张文芳 +1 位作者 鲁建华 陈盛举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932-935,共4页
背景Nd:YAG激光后囊膜切开术是治疗后发性白内障的重要手段,通常术后常规使用糖皮质激素滴眼液点眼以减轻患者术眼的前房炎症反应,但这存在升高眼压的潜在风险。目的比较氯替泼诺混悬滴眼液、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和氟米龙滴眼液... 背景Nd:YAG激光后囊膜切开术是治疗后发性白内障的重要手段,通常术后常规使用糖皮质激素滴眼液点眼以减轻患者术眼的前房炎症反应,但这存在升高眼压的潜在风险。目的比较氯替泼诺混悬滴眼液、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和氟米龙滴眼液在Nd:YAG激光后囊膜切开术后局部应用的抗炎效果及对眼压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设计,对接受Nd:YAG激光后囊膜切开术的127例患者171眼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4个组:氯替泼诺组35例47眼,采用氯替泼诺混悬滴眼液点眼;氟米龙组30例40眼,使用氟米龙滴眼液点眼;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组29例38眼,给予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点眼;聚乙二醇组33例46眼,使用聚乙二醇滴眼液点眼。4个组均于Nd:YAG激光后囊膜切开术后开始点眼,每日6次,连续使用5d。分别于术前1h及术后1h、1d、3d、1周使用Glodmann眼压计测量眼压,在裂隙灯显微镜下按照Peizeng的标准对术眼的前房炎症反应程度进行评分。结果氯替泼诺组术眼术前1h,术后1h、1d、3d及1周的平均眼压分别为(18.2±4.7)、(20.1±5.7)、(18.7±5.5)、(19.0±4.1)和(19.5±3.5)mmHg;氟米龙组分别为(18.7±5.3)、(20.9±5.7)、(21.3±4.5)、(21.0±4.9)、(22.5±6.5)mmHg;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组分别为(17.9±6.3)、(20.3±6.1)、(23.0±3.7)、(24.7±4.9)、(24.5±6.5)mmHg;聚乙二醇组分别为(18.4±6.3)、(20.7±3.7)、(22.7±6.5)、(19.6±4.8)、(18.5±3.5)mmHg,4个组术眼眼压的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组别3.876,P:0.023);随着时间的延长,氯替泼诺组和聚乙二醇组眼压逐渐下降,而氟米龙组和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组眼压均高于术前,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3.801,P=0.031)。各组均未见其他明显眼部和全身药物相关性不良反应。氯替泼诺组和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组用药后房水细胞分级为1级和2级的百分比明显低于氟米龙组和聚乙二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8.276,P=0.012);氯替泼诺组术眼I级房水闪辉的百分比为8%,氟米龙组为22%,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组为18%,聚乙二醇组为30%,各组房水闪辉严重程度的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9.305,P=0.000)。结论Nd:YAG激光后囊膜切开术后局部使用糖皮质激素能有效减轻患者术眼的前房炎症反应,其中氯替泼诺滴眼液抗炎疗效更好,对眼压影响较小,不良反应少,可作为Nd:YAG激光后囊膜切开术后的常规局部用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D:YAG激光 后发性白内障 后囊膜切开术 氯替泼诺 糖皮质激素 眼压
下载PDF
激素性白内障的发病机制研究 被引量:7
16
作者 王建伟 严宏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04年第2期312-317,共6页
糖皮质激素在许多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并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在器官移植、战伤和免疫性疾病等救治过程中使用剂量更大。流行病学资料已证实长期全身、局部应用及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均可引起以晶状体后囊混浊为特征的激素性白内障。激... 糖皮质激素在许多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并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在器官移植、战伤和免疫性疾病等救治过程中使用剂量更大。流行病学资料已证实长期全身、局部应用及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均可引起以晶状体后囊混浊为特征的激素性白内障。激素性白内障的发病机制复杂。主要形成了氧化损伤学说、蛋白加和物学说、激素通过受体途径而发挥作用的受体学说、离子转运障碍学说、晶状体结构蛋白和酶功能损害学说、细胞黏附分子异常学说。激素不仅可能直接攻击晶状体蛋白质,而且也可能通过受体、细胞调控、黏附调节等间接发挥作用。最近研究已证实晶状体上皮细胞中存在糖皮质激素受体,这将有助于阐明激素性白内障发生机制,为药物预防和治疗白内障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素性白内障 发病机制 糖皮质激素受体 糖皮质激素 动物模型
下载PDF
白内障术后激素性高眼压危险因素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3
17
作者 魏艳丽 叶剑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08年第5期938-940,共3页
目的:研究白内障术后激素性高眼压发生的危险因素,期望对临床白内障术后糖皮质激素的使用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01/2006-12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患者糖皮质激素使用后眼压情况。结果:使用糖皮质激... 目的:研究白内障术后激素性高眼压发生的危险因素,期望对临床白内障术后糖皮质激素的使用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01/2006-12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患者糖皮质激素使用后眼压情况。结果:使用糖皮质激素眼液的患者1459例中24例发生糖皮质激素性高眼压,男14例,女10例,年龄、高度近视、糖尿病、术前眼外伤、术前色素膜炎为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糖皮质激素性高眼压的危险因素。结论: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糖皮质激素性高眼压的发生率为1.36%。眼局部长期大量使用激素是其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内障摘除 人工晶状体植入 糖皮质激素 高眼压
下载PDF
地塞米松诱发白内障及维拉帕米阻断的研究
18
作者 王祥群 曾骏文 吴开力 《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5-8,共4页
目的 探查地塞米松与晶状体组织间的作用途径 ,以维拉帕米 (Verapamil)探查Ca 离子在地塞米松诱发白内障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80只鸡胚随机分为 :空白对照组、地塞米松实验组和地塞米松联合维拉帕米实验组。两实验组鸡胚在施加药物后 ... 目的 探查地塞米松与晶状体组织间的作用途径 ,以维拉帕米 (Verapamil)探查Ca 离子在地塞米松诱发白内障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80只鸡胚随机分为 :空白对照组、地塞米松实验组和地塞米松联合维拉帕米实验组。两实验组鸡胚在施加药物后 2 4小时摘出晶状体 ,拍照记录晶状体浑浊度 ;Westernblotting分析鸡胚晶状体组织中地塞米松受体的表达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晶状体组织内Ca 、Mg 、Fe 含量的变化。结果 鸡胚晶状体组织中无地塞米松受体表达 ;地塞米松联合维拉帕米实验组鸡胚晶状体浑浊程度以及晶状体组织中Ca 的含量均低于地塞米松实验组 (P <0 .0 5 )。结论 地塞米松对晶状体组织的作用途径是间接的非特异性受体模式 ;Ca 对这一过程具有重要的介导作用 ;维拉帕米可以抑制晶状体组织中Ca 含量的积累并降低其浑浊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塞米松 白内障 维拉帕米
下载PDF
晶状体上皮细胞异常分化对皮质类固醇性白内障后囊下混浊的影响
19
作者 王柏川 叶剑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39-43,共5页
目的探讨地塞米松(DEX)对大鼠晶状体上皮细胞(LECs)分化的影响及其在皮质类固醇性白内障(GIC)后囊下混浊(PSO)形成中的作用。方法大鼠双眼应用DEX6个月,ELISA法检测各时段房水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质量浓度的变化,行后囊膜铺片... 目的探讨地塞米松(DEX)对大鼠晶状体上皮细胞(LECs)分化的影响及其在皮质类固醇性白内障(GIC)后囊下混浊(PSO)形成中的作用。方法大鼠双眼应用DEX6个月,ELISA法检测各时段房水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质量浓度的变化,行后囊膜铺片,观察组织学改变;不同浓度DEX作用于培养的大鼠LECs,采用RT-PCR和Westernblot方法,检测LECs中β-晶状体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DEX组各时段房水bFGF质量浓度与正常对照相似(P>0.05),部分后囊膜见上皮样细胞堆积,提示来自赤道部的LECs;DEX可抑制LECs中β-crystallin的表达,转录水平分别为0mol/L组2.07,10-8mol/L组1.48,10-7mol/L组1.06,10-6mol/L组0.78,蛋白水平各组分别为1.38、1.03、0.60和0.45。结论DEX抑制LECs分化可能在GIC的PSO形成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塞米松 细胞分化 皮质类固醇性白内障 后囊下混浊
下载PDF
原发肾病综合征患儿糖皮质激素治疗致眼科不良反应临床特点分析 被引量:19
20
作者 赵芸 苏白鸽 +4 位作者 肖慧捷 张宏文 刘晓宇 王芳 丁洁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794-797,共4页
目的:分析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儿糖皮质激素治疗致眼科不良反应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间71例因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而引发高眼压、青光眼、白内障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同期共收治1 580例原发... 目的:分析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儿糖皮质激素治疗致眼科不良反应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间71例因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而引发高眼压、青光眼、白内障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同期共收治1 580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儿,71例发生眼科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5%,男性41例、女性30例,平均起病年龄8(2,16)岁,其中66例高眼压,2例青光眼,2例高眼压合并白内障,1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用药至发病平均时间为157(6,420)d,不同性别、用药种类、用药方式、是否行甲泼尼龙冲击治疗组间,眼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儿年龄、体重指数、血压、累积剂量、日平均剂量、累积用药时间与糖皮质激素导致的眼压升高无明显相关性(P>0.05)。经治疗后眼压均控制到正常。结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儿使用糖皮质激素后易出现眼部并发症,高眼压的发生与患儿的糖皮质激素易感性密切相关,需定期密切监测眼压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病综合征 糖皮质激素类 高眼压 白内障 青光眼 儿童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